第177章
,一直五万人的大军公然出现在广西边境。 而且还是有晋王朱棡亲自坐镇。 对外的理由是,防止有部落趁大明北伐辽东时期,出兵作乱。 但所有人都知道,大明防备的就是安南。 此时安南属于陈朝统治时期,陈朝国主也没有多想。 大明出兵三十万北伐,不太可能还有余力对他们动手。 况且去年大明问他们购买了大批粮食,显然国内粮草也不支持两线作战。 因此,他非但没有担心,反而认为这是自己扩张的好机会。 趁着明朝无力南顾,将占城、牛吼、哀牢等势力全部征服。 殊不知,就在他厉兵秣马的时候,大明已经对他们露出了獠牙。 朱棡是个有经验的猎人,并没有急于出兵。 而是在等安南陈朝对其他势力动手。 那些势力必然会向宗主国大明求助,到时他顺势出兵。 既能占据大义名分,又可以获得占城等国的支持。 有了当地土著的支持,大明的军事行动就会更加顺利。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计划,能否顺利谁也不知道。 ----------------- 送走北伐大军,陈景恪本以为自己能闲下来,哪知道反而更加忙碌。 开海的事情要做准备,税务改革也进入倒计时,废除匠籍设立博物院…… 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他参与进来。 尤其是税务改革,这件事情牵扯国本,容不得半点闪失。 他每天都要抽出大量时间,和朱标等人一起讨论新税法的条款,尽量减少漏洞。 别忘了他还有个医生的身份,时不时的还要帮人看病。 这天,他照例去给马皇后检查身体。 来到坤宁宫,恰好听到马皇后在给徐妙锦上课: “秦宣太后,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后来他的兄弟全部被杀……” “这就是外戚干政的后果……” “历史一次次告诉我们,外戚干政往往不得善终……” “若真为了娘家人好,就更要限制他们的权力,防止他们干政……” 徐妙锦年龄还小,对很多事情尚且缺乏分辨能力,只能被动的接受灌输。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疑惑: “娘娘,为何宣太后是第一位太后呢?以前的太后都哪里去了呢?” 马皇后一时间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三代两千多年历史,出了那么多王。 为何就没有出太后呢?这明显不正常啊。 陈景恪看出了她的尴尬,适时出声道: “准确的说,宣太后并不是第一个太后,而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 徐妙锦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她是第一个执政的太后呢?” 马皇后也饶有兴趣的看了过来,这个问题确实很刁钻。 她想听听陈景恪的回答,或许对大明就有帮助呢。 第231章 谁能比陛下更疼媳妇 对马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很是不以为然。 小姑娘才几岁,就这么着急教她不要外戚干政,她能听得懂吗? 而且万一给她教出心理阴影来了,反倒是不好。 看来私下有必要和她好好交流一下。 不过眼下还是先将这个问题回答了再说。 “华夏数千年历史,太后出过不知道多少。” “只是以前的太后,就仅仅只是太后,无法干涉朝政。” “秦宣太后是第一个执掌朝政的太后,开创了先河。” “为后世的太后们打了个样……从她之后,太后干政之事屡见不鲜。” “而且后来者干政的手段,也基本都是在模仿她。” “所以,她对华夏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马皇后仔细想想,确实如此。 夏商周两千年历史,不可能没有出过太后。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宣太后会成为第一个干政的太后,之前就从未有过类似的事情发生呢。” 徐妙锦也盯着他,等待着答案。 小孩子缺乏主见,最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 不论是父兄,还是皇帝皇后,乃至太孙,都对陈景恪赞不绝口。 关键是,陈景恪确实非常有才华,对得起所有的赞誉。 在她心里陈景恪就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值得敬重。 她还经常听朱雄英提起,陈景恪讲课特别厉害,每次都能发前所未有之言。 所以,她心中还是有些小雀跃的。 莫非这就开始讲课了吗? 陈景恪组织了一下语言,才说道: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就先要知道,太后凭借什么来实现对朝政干涉的。” 徐妙锦理所当然的道:“因为她是太后呀。” 陈景恪摇摇头:“不不不,虽然太后的身份必不可少,但这并不是她能干政的凭仗。” 马皇后见她一脸茫然,就说道: “靠的是人心,若没有人心支持,皇帝都能成为傀儡,更何况是太后。” 徐妙锦恍然大悟,说道:“我懂了,所以太后才会提拔娘家人,用外戚来实现干政,对吗?” 马皇后摸了摸她的小脑袋,夸赞道:“咱们妙锦真聪明,就是如此。” “太后一介女流,想要掌权比男人更难,能依靠的就是娘家人。” “殊不知,这么做就是在害娘家人。” “历史上真正聪明的皇后和太后,都会主动约束娘家人。” “不是她们薄情寡义,而是为了保护娘家人。” 这话可谓是她的心声了。 她虽然没有直系亲属了,但马家还是有很多亲族在的。 大明建立,按照规矩来说,给家族的人授官封侯是很正常的。 老朱多心疼媳妇啊,就提议从马家选几个优秀的子弟封官。 但被马皇后给严词拒绝。 争霸天下的时候,马家的人不出来支持朱元璋。 现在大明立国了,就不配享受好处。 而且没有功劳贸然封官,也会引起功臣集团的不满。 到时候就是害了马家。 最后只给马家的人赏赐了财物,不允许封官。 徐妙锦猛点头,说道:“我知道,太后早晚要还政于皇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掌权就会提拔自己信任的人。” “到时太后的娘家人,就会成为第一个被打击的对象。” 陈景恪都震惊了,这是一个八岁孩子能懂的道理? 难怪上辈子朱棣那货,都忍不住想老牛啃嫩草。 这样蕙质兰心的姑娘,谁会不喜欢? 这么好的媳妇,竟然便宜朱雄英了,难受。 但凡我再年轻个三五岁,怎么都轮不到他。 罪过罪过,陈景恪连忙心中默念,这想法太对不起福清了。 做人要专一。 满脑子跑了一会儿火车,他才说道:“娘娘一语见地,太后能掌权,重在得人。” “宣太后能成为第一个执政太后,全是因为一个人,为她创造了条件。” 马皇后想了一下,道:“秦昭襄王?因为他年幼,才给了宣太后执政的机会。” 陈景恪摇摇头,道:“不,是另一个人,一个您绝对想不到的人。” 这时,屋外传来一个声音:“什么绝对想不到的人?” 话音刚落,一个人影龙行虎步的走进来,正是朱元璋。 后面还跟着朱雄英。 “参见陛下,参见太孙。” 众人纷纷行礼。 朱雄英悄悄的挪到徐妙锦身边,露出讨好的笑容。 他自以为自己做的神不知鬼不觉,殊不知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懒得揭穿他而已。 换在别的家庭,他这么做大概率要被指责。 但朱家,懂的都懂。 朱元璋坐下后,笑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马皇后就将方才的话题说了一遍:“刚才正聊到,谁才是为宣太后主政创造条件的那个人。” 朱元璋笑道:“那肯定是秦惠文王啊,若没有他的宠信,也就不会有宣太后。” 马皇后却并不赞同:“秦惠文王时期,宣太后只是宠妃,连王后都不是。” “秦惠文王薨逝之后,宣太后都被赶到儿子的封地去了……” “若非秦武王逞强举鼎而亡,后面也就没她们娘俩的事儿了。” 朱元璋想想,确实如此:“既不是秦惠文王,也不是秦昭襄王,那总不能是秦武王吧?” “小子,别卖关子了,快说是谁。” 陈景恪这才揭晓答案:“是商鞅。” 众人都很惊讶,怎么都没想到,会是商鞅。 朱元璋问道:“商鞅当政的时候,宣太后还没嫁到秦国吧?” “你不会是想说,他留下了什么后手吧?” 陈景恪很清楚他们为何会这么想,不站在历史角度分析,还真无法将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 “这就要从太后的出身和制度,两个方面来解释了……” “咱们先说说太后的出身问题……” “太后想要掌权,就要任用自己信任的人。” “其实说白了,就是娘家人,常人口中所言的外戚。” “没有外戚执掌要害部门,执行她的意志,就算她有再大的本领都没用。” “宣太后也是靠着‘四贵’,才成功掌控国家大权。” “就连武则天,都要重用武三思等人,就是这个原因。” “但先秦时期列国频繁联姻,一国之主的后宫,大多都是他国贵女。” “能当上王后、太后的,基本都是他国公主、贵女。” “所以,外戚也是他国的贵族乃至王族。” “这些人,在本国有权有势,很少有愿意到外国去任职的。” “就算他们想去,也会受到那个国家的贵族的集体攻击。” 众人不禁点头,这个角度看起来确实没什么问题。 不过朱元璋却提出了质疑:“那宣太后为何可以任命自己的兄长和弟弟。” 陈景恪说道:“这个问题问题的好,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先秦制度和商鞅了。” “商鞅变法之前,各国阶级固化,职位多为世袭。” “大司马的儿孙才有资格当大司马,大司空的子孙才有机会当司空。” “平民的子孙当平民,奴隶的子孙永远都是奴隶。” “可以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个坑还是世袭的。” “孔子周游列国,为何最后依然要回到鲁国做官?” “因为他本就是鲁国贵族之后,可以享受到家族留下的政治资源。” “在别的国家,他就是外来的萝卜。” “别的国家就算是采纳了他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多出来的坑安置他这个萝卜。” “噗。”朱雄英没忍住,笑出声来。 众人也心下莞尔,将孔夫子比作萝卜,也是没谁了。 还好在场的人都不是儒家门徒,否则少不了一场嘴仗。 陈景恪继续说道:“高度固化的社会,贵族的权力不仅仅来自于君王,更来自于血脉传承。” “大家只要按照祖上留下的规矩,按部就班过日子就好。” “太后没有办法提拔重用自己信任的人,自然也就无法执掌朝政。” “商鞅变法,打破了血脉传承制度,用人以贤以能,并全面施行耕战制度。” “从此只要有能力,能为秦国立下军功,就可以改变身份成为公卿。” “商鞅虽然死了,他的制度却被保留了下来。” “而这,就给宣太后提拔自己的兄弟,提供了制度条件。” “进而为她执掌朝政,创造了机会。” 众人恍然大悟,马皇后更是连连说道: “好好好,景恪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解答了我多年的疑惑。”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说道:“有道理,难怪你经常说,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 “商鞅和宣太后是没有见过面,但前者确实成就了后者。” 马皇后附和道:“真相有时就是如此的不可思议,若非景恪今日所言。” “我怎么都想不到,会是商鞅成全了宣太后执政。” 徐妙锦也很兴奋,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似乎冒出了小星星。 虽然很多东西她都听不懂,但不妨碍她知道,陈景恪说了很了不起的结论。 真的如太孙所说的那般,陈伴读太厉害了。 连陛下和娘娘都被镇住了呢。 朱雄英则吃味不已,陈景恪这个家伙,以后看我怎么收拾你。 之后几人又讨论了历朝历代,太后干政的问题。 重点谈的就是吕雉和武则天,没办法,这俩人是太后干政的代表性人物了。 对这两个人,朱元璋和马皇后是很批判的。 又何止是他们,史学家对两人也是批判的体无完肤。 武则天的名声好转,还要得益于伟人对她的评价。 当时妇女解放,需要提高女性地位。 武则天这位唯一的女皇,太容易作为标杆了。 于是,她的名声才开始好转。 曾经,陈景恪受史书的影响,对吕雉非常厌恶,对武则天则非常喜欢。 后来长大了,自己看史书去了解两人的经历。 态度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武则天当政,国内政治动荡百姓遭殃,对外几乎没有赢过。 后突厥就是她养出来的。 相反,吕雉才是真正的雄才大略。 大汉建立,吕家是出过大力气的。 刘邦好几次被项羽击败,只身前去投靠吕泽等人。 靠着吕氏兄弟的支持,一次次恢复元气。 吕家完全可以看做是刘邦的政治伙伴。 吕雉当政时期,政局相当的稳定。 对内休养生息,百姓不说安居乐业,至少也能活得下去。 对外缓和与匈奴的关系,争取到了发育时间。 要说难受,那也只有刘姓皇室成员难受。 站在百姓的角度,吕雉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可惜,史书是贵族史,用来记录帝王将相之事的书籍。 吕家最后被清算,家族相关事迹被抹去。 后人只能从只言片字里,来寻找真相。 既然谈起了此事,陈景恪就难免为吕雉说了几句好话。 毕竟老刘在人品方面,确实拿不出手。 尤其是对待吕雉,他连男人都算不上。 吕雉可不是那种三从四德的小白兔,而是一只噬人的猛虎。 刘邦死,这头老虎失去了约束她的闸笼。 之前所受的种种委屈,自然要全部发泄出来。 然后就有了人彘,有了刘氏宗亲被收拾的局面。 陈景恪没有给她翻案的打算。 虽然前世大家经常说,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可还有句话叫杀人不过头点地,人彘之事实在太过于非人了。 所以,陈景恪对她还是给出了比较中肯的评价。 有功,也有过。 末了,他还加了一句: “是汉高祖先对不起吕后,在疼爱妻子这一方面,他给陛下你提鞋都不配。”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对吕后的恶最后都报应在了子孙身上,怪不了别人。” “如果他能和陛下疼爱娘娘一样疼爱吕后,也不至于有后面的事情。” 本来对于陈景恪为吕雉说话,老朱还心有不满。 这种毒妇,你也能洗的吗? 但听到最后那一番评价,态度顿时就变了。 “哈哈……景恪就会说实话,在疼媳妇这方面,咱不输任何人。”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但心中却非常高兴。 和吕雉比起来,她简直太幸福了。 一旁的朱雄英也大为认同,说道:“景恪这话说的对,夫妻本就是一体,自当相濡以沫举案齐眉。” 说完,眼睛还偷偷观察徐妙锦的脸色。 第232章 谁最会讲荤段子 朱雄英的表现,让众人莞尔不已。 老朱非但没生气,反而觉得这小子不错,像咱。 该狠的时候,下手比谁都狠。 这一点在江南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该疼媳妇,那也是真疼爱。 这样一家才能和和睦睦,不和之前的朝代一般,后宫乱糟糟的让人看不过眼。 马皇后表面也很高兴,心中则有些紧迫感。 她更加理智一些,朱雄英的表现,很可能会骄纵出一个掌权太后。 再加上徐家外戚力量强大,说不定就会酿成祸事。 最后不论是朱家倒霉,还是徐家倒霉,都不是她希望看到的。 一定要好好培养徐妙锦,不能让她走上专权之路。 几人说说笑笑了一会儿,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向了制度变迁。 说起了历代变法革新,主要聊的依然是先秦时期的情况。 毕竟话题是因宣太后而起,后来追溯到了商鞅变法。 朱元璋等人,聊的都是变法本身。 聊变法的具体内容,以及对各国的实际影响。 陈景恪则是从历史角度,来剖析改革产生的原因、失败或者成功的原因,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先秦时期,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社会需要新的能适应当前环境的制度……也就是生产关系。” “变法,实质上就是在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各国都曾有过变法之举,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 “他们的变法,都一度让国家变得强盛……” “然而真正将新法保留下来的,就只有秦国。” “李悝和吴起的变法,都因为支持他们的君主薨逝而遭到废弃。”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秦国的变法能得以保存,而别的国家变法被废除了呢?” 朱元璋愣了一下,说道:“秦惠文王亦是一位雄大才略之君,他杀商鞅是因为个人恩怨,而不是因为厌恶新法。” “所以秦国新法才得以延续,而没有被废除。” 陈景恪刚想开口回答,就听一旁的朱雄英一阵干咳:“咳咳……嗓子有点不舒服。” 陈景恪失笑不已,小样骗谁呢。 不就是想在未来媳妇面前显摆吗,行机会让给你。 于是就说道:“说了这么多,有点口干,让太孙来讲吧。” 朱雄英谦虚的道:“这不好吧,我怕讲不好…
相关推荐:
快穿之炮灰的开挂人生
穿书后有人要杀我(np)
【快穿】嫖文执行者_御书屋
甜疯!禁欲总裁日日撩我夜夜梦我
五夫一妻的幸福生活
镇痛
捉鬼大师
小白杨
【刀剑乱舞】审神计画
差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