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表谢,吴监正既主动挑起了话题,他便多问一句:“此番南下,请吴监正提点一二。” “不敢说是提点。”吴监正谦虚道,“不过,有一天象,裴大人可以留意留意。” “洗耳恭听。” 吴监正提到的仍是连年长冬一事,他道:“日虚已久必生寒,天寒不兴木,无木不成农。” 寒气南逼,对于天下小农而言,无疑是致命的。 “裴大人生辰属木,是以,由北往南去是对的。”吴监正道。 裴少淮若有所思,久久未言,“天寒不兴木,无木不成农”,短短十个字,含义深刻,值得揣摩。 末了,裴少淮又作一揖,道:“谢吴监正提点。” “裴大人客气了,今日只是就生辰八字略算一卦,裴大人听一听便好,无须当真的。”吴监正笑应道,回了一礼,这才领着孙儿离去。 皇宫甬道里,少年好奇,问祖父道:“祖父,方才那位年轻的裴大人,他也懂天相星气吗?” 吴监正摇摇头,应道:“他的本经为《春秋》。”春秋为史,微言大义。 少年又问:“那祖父为何同他说天象之事?” 吴监正同孙儿解释道:“往日我同你说过,读千年史,可观古今于须臾,观世间物,可知相生相克、运行规则。这位裴大人既读史,又遵行万物规则,理应能听得懂我的话。” 又言:“读史、格物,你若能习得这两点,日后掌管钦天监,便成了一半。” “还有另一半呢?” “悉读人心。” …… 吴监正才走不久,又有户部尚书马平诺找到裴少淮,户部准备上谏推行新政,马尚书想与裴少淮商议商议。他知晓裴少淮精通银币、税例之道,此番过来商议,无关官职高低。 马尚书先是递给裴少淮几页纸,上头写着户部打算推行的新政,裴少淮翻阅时,马尚书说道:“宝泉局锻铸银币、发行银币,三年过去,大庆南北两京和江南各府,银币畅然流通,已成了百姓们惯用的钱币。户部还曾派人前往九边关城调查,银币正在渐渐替换土银。” 又补充言道:“加之户部刚刚新修订鱼鳞图册,天下田亩归属何人,皆一一登记在册。如今朝廷各地粮仓皆满,国库银两充裕,本官以为,施行‘以银代税’时机已到。” 时机成熟,以银代税利大于弊—— 其一,官府募收,官收官解,手续化简。原本复杂的税例科目化繁为一,账目清楚,方便征收、管理,可减少中间官吏克扣百姓、自丰腰包。 其二,银币收缴、运输便利,可减少漕运损失,也可避免运输途中粮食霉变。再者,以物交税,大量的物资运往京都国库,堆积成山,总是容易滋生各类事端。 马尚书又递过来几页纸,说道:“若论税例之道,当属邹之川邹阁老最是透彻,本朝无人能出其右,只可惜他早早致仕归乡了……此乃本官征求邹阁老意见收到的回信。” 裴少淮翻开,果然见到了熟悉的字迹,写道:“……老夫以为,还可再添几条。其一,量地计丁,计亩征银;其二,国库充裕,以银雇役……?以上之言,马大人可作参考所用。” 意思是,把徭役摊入到田亩中,地大者多征,地小者少征,无地者不征,不再按照黄册来征徭役。徭役换成征收银两,再用银两去雇佣百姓做事,替代以往的“强征”。 如此一来,可暂时减缓土地兼并之弊。 裴少淮拿着邹阁老的回信,流露出崇敬之意——邹阁老辞官在野,犹不忘天下苍生,令人敬佩。 “小裴大人认识邹老?”马尚书见裴少淮如此动情,问道。 裴少淮回过神,摇摇头,应道:“心系苍生者,人人敬之,读其字句宛若见其本人。” “那小裴大人觉得新策如何?”马尚书进入正题。 裴少淮起身踱步沉思,他又想起了吴监正的那句“天寒不兴木,无木不成农”——大庆百姓拘于田亩之间,小农之家周而复始,一旦天灾“不兴木”,对于小农而言是摧毁性的。 若真到了那时,君主再是圣明,臣子再是忠良,朝廷再是作为……在真正的天灾面前,这些力量都是微不足道的。 只有解开他们的镣铐,人人皆自救,大庆才能渡过这漫漫冰期。 人随利动,银币流动起来,人便也动了起来。 “马尚书说得极是,是时机推行新策了。” 马尚书一拱手,说道:“那便请小裴大人廷议时,助户部一臂之力。” “理当如此。”裴少淮回应。 新策会触及勋贵豪武的利益,马尚书敢率户部推行此策,也是有极大勇气胆识的。 裴少淮问道:“马尚书打算选何处试行新策?” 马尚书应道:“顺天府、河间府、保定府新兴棉纺业,百姓有余钱,太仓州、松江府开海兴收,船只贸易往来,这几个地方皆可试行。” “还有一处可纳入试行。” “何处?” “成都府。”裴少淮应道,又解释,“吏部裴尚书致仕之后,随其孙儿去了成都府。” 说起来,当年是裴珏先提出的“以银代税”。 …… 议定之后,户部动作很快,于春节之前上奏了此事。 廷议时,虽是一番争执不休,但最后结果是好的,完全在裴少淮的意料之内——不管是银币流通,还是充盈国库,皆是为了推行户部新政作铺垫,岂有不成功的道理? 马尚书是个聪明人,敢迎难而上,也懂顺势而为。 …… …… 岁末除夕夜,宫殿里盏盏烛光,丝竹声响。 君主亲忠贤,赐宴同群臣。 又是一年赐宴时,今年的夜宴气氛很是欢愉,君臣几度举盏同饮,文采斐然的诗词频频出现。 京中有百姓燃放烟花,声响传入宫内,皇帝更喜,特地让群臣安静细听,随后又多饮了几盏。 宫廷宴罢,皇帝如去岁那般把裴少淮留了下来,让裴少淮到御书房陪他杀两局,笑道:“还需趁你南下之前,多下几局棋。” 君臣对棋坐,频闻落子声。 本应是闲来挑灯下夜棋,棋声又慢又散才对,但皇帝落棋不假思索,以至于——灯花未落,棋局已定。 裴少淮便知道了皇帝意不在下棋。 又见书案上堆着几卷空圣旨,玉玺在侧,灯下泛着玉光。皇帝似乎等着裴少淮趁醉从他这再“顺走”几道圣旨。 一局棋罢,各自收回棋子时,皇帝说起了户部的新策,回忆说道:“朕记得,你第一次入宫当值时,朕问你如何治民患,伯渊你说,土地兼并富豪武而损黎民,厚私囊而薄国库,不能不治。后来,你入了六科,朕问你如何限制富户囤积田亩,伯渊你说,富户千亩只行一户之役,农户无田却户户皆入役,徭役不能以户为计。” 最后一枚棋子收入棋盅,棋盘上只剩纵横黑线。 “现如今,这一条条皆被推行了,列为我大庆国策。”皇帝顿了一顿,带着醉意,望向裴少淮问道,“邹先生他应当欣慰了罢?”说着裴少淮的往事,问了邹先生的欣慰。 裴少淮并不掩饰自己的怔怔然,他想起了邹阁老写的那个“疑”字。 皇帝早知晓裴少淮“师从”邹阁老,裴少淮亦清楚皇帝知晓,但君臣二人很有默契地从未提及此事,也未提及邹阁老。 “伯渊无需紧张,今夜全当君臣之间说说心里话。”皇帝语气中并无试探,也无责备,一如既往的宽厚仁慈。 裴少淮了然,皇帝选在这个时候谈起邹阁老,无非是新政推行,皇帝想借裴少淮之口,聊补过往的愧疚,也趁裴少淮南下以前,消除君臣心间的那一点点芥蒂。 既然如此,裴少淮大胆问道:“皇上怀疑过邹阁老的忠心吗?”黑棋点落,新的一局,他要了先手。 皇帝摇头,双指一点落下白棋,紧随其后,道:“邹先生劝朕不要再印宝钞的时候,朕明白他是为民所想,邹先生一人与河西官员抗衡之时,劝朕选官用官要以贤能为首,朕明白他是为朝廷着想……他的苦心忠心,朕都明白。” 但皇帝没有听邹阁老的。 因为不印宝钞则国库难填,亏欠俸禄则他的皇位不稳,朝廷生乱则天下易乱。 因为相比于忠臣,头悬利剑的能臣同样好用,朝廷上永远不会只有一种臣子。 “朕有朕的难处。”这句话已是帝王最大的让步。 “臣非邹阁老,但微臣以为,邹阁老自请致仕,是识得陛下的难处的。”裴少淮应道,刚好屋外响起风雪声,裴少淮借此继续道,“新策推行,不管再大的风雪,若能实现家家灶下有柴火,釜中有米粮,无饥不受寒,想来邹阁老是欣慰的。” “果真?” “微臣不敢有假。” 随后的棋局下得闲散了许多,君臣之间谈话亦随意了许多。 皇帝说:“裴家、乔家今年又向朝廷献了数万匹棉布,此乃大功劳。” 裴少淮佯装没有注意到书案上堆放的几卷圣旨,只说道:“为陛下分忧,臣等不敢居功。” 水漏报时,夜已深,五局棋后,皇帝终于让裴少淮回去了。 裴少淮才出了大殿,便听闻萧内官碎步追上来,呼着:“裴大人且等等。” 转身一看,见萧内官提着大盏琉璃灯,走到裴少淮身旁,说道:“夜深了,陛下命老奴为裴大人掌灯,照一照出宫的路。” “有劳萧内官。” 原本提着纸糊灯笼在前头带路的小太监退了下去。 萧内官提着灯盏,琉璃灯罩护着火苗,不惧夜里风雪,他说道:“陛下原话说,‘外头风雪再大,伯渊出宫的路也不能暗着,你去送送他’。” “那书案上的几卷圣旨,是陛下特地吩咐老奴早早备下的,裴大人怎就没注意到呢?”萧内官惋惜提醒道,又言,“这天底下,哪有不想要君王赏赐的臣子?”君王赐,臣子受。 末了,萧内官补充了一句:“后边这几句,是老奴自己的话。” 裴少淮借着灯光,踩着新落的雪,一步步走下石阶,应道:“不是臣子不要赏赐,而是君臣的路还远。” 又言:“陛下的这盏灯,比什么赏赐都好。”能挡斜风大雪,还能看清归去的路。 萧内官把裴少淮送出宫,又折回乾清宫,御书房的灯火依旧亮着,他把裴少淮的话回给皇帝。 皇帝让萧内官把圣旨拿下去,喃喃自言自语道:“伯渊只能是伯渊。”他已不是初初即位,大庆已不是国库亏空,朝中已不是权臣结党,伯渊自然也不是邹阁老。 伯渊所盼的,也不止“灶下有柴火,釜中有米粮,无饥不受寒”。 君臣之路还长。 第161章 明君择贤臣为佐,贤臣择明君而辅。 那丝缂圣旨在烛下熠熠生辉,裴少淮岂会看不到,他又岂会不明白皇帝的意图与试探。他故意视若未见,未开口领赏,是不想让“臣子辅君”的关系变成“臣子奉君”。 所幸,皇帝最后送了一盏灯出来。 今夜的棋局下得不那么酣畅淋漓,却能叫皇帝明白他的心迹,免得猜疑积如冰山,一朝分崩离析。 …… 福山后峙,秀出云烟。 紫禁城属于玄武之位,自然要靠山而建,以山为龟盾。 中轴线上、紫禁城后,这座浑圆厚实如龟背的山体,称之为“万岁山”。钦天监的观星阁就建在万岁山上,仰可观望星汉灿烂,俯可一览皇城灯火。 今日难得晴空,吴监正带着孙儿登上观星台,准备为裴少淮南行占卜。 选在昏日西落,夜幕初降时,观望东边星宿初升,择此时机占卜,即为“昏见”。 夜色渐浓,不见月升,吴监正迎风东望,静待第一颗星辰亮起,一缕星色映入眼眸,吴监正略有些惊诧。他怕自己老眼昏花看错,再次仔细观望,问孙儿道:“见轻,方才可是大火商星先亮?” 那十余岁的少年,名为吴见轻。他视力更佳,确定道:“祖父,确是商星先亮。” 东为青龙,商星位于青龙心房之下,是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也称“龙星”。 “祖父,星象何解?” 吴监正未答,只道:“先起卦。” “是,祖父。”八卦算定,少年郎道,“祖父,是巽卦。”巽为风,属木。 话音刚落,少年郎又急着说道:“不对……是履卦,主卦为兑卦。” 吴监正松了一口气,说道:“天佑大庆,能臣见世,国泰民安。” 商星在龙心,熠熠在东,可以是奸人当道,也可以是贤者辅君。 《易经》六十四卦,世人最熟识的是“乾卦”和“坤卦”,因为这两卦的象传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今夜占卜的卦相亦有象传,巽卦为“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履卦为“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全文为“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 “走吧,入宫觐见,向皇上如实禀报星象、卦相。”吴监正说道。 下山时,吴见轻看到祖父面带喜色,遂问道:“今夜占卜,祖父为何如此高兴?” 吴监正特地停下步子,对孙儿认真道:“见轻,天子为君主,自然偏喜巽卦。于天下而言,则是履卦更为难得。”他解释道,“履,步履而行也,人以步履行天下,何其坦荡荡。辩上下,定民志,始有惠泽万民。” 吴见轻年少,似懂非懂,先记于心间。 他又问:“卦相好,则如实上报,若是卦相不好,与民相悖、与天下相悖,又当如何?” “天随人意不常有,天不随人意时,则成事在人。”吴监正说道,“见轻,你要记住,尽信卦则不如不信……这天象是死的,而人是活的。” “孙儿记住了。” …… “微臣拜见陛下。” “吴爱卿请起。” 御书房中,吴监正欢喜向皇帝禀报道:“卦相大吉,百姓有福,微臣特来禀报。” 皇帝亦喜,问道:“伯渊此行如何?” “商星生辉,兆示陛下得忠臣良辅,先卦为巽,臣听君意,后卦为履,能臣为民。” 吴监正详细介绍了巽卦,不经意间,屡次提及“忠良”。说及履卦时,则简略带过。
相关推荐:
删除她gl
一梦三四年
反派师尊只想死遁
浪剑集(H)
和徐医生闪婚后
当直男穿进生子文
摄春封艳
重生之兄弟情深(肉)
Black Hole
林峰林云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