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免限制其笔力。何为小题?即字数少,简短活泼,可以从不同角度引申。 譬如说,裴少淮所考的这场院试,只见题牌上两道四书题写着—— 其一,岁寒。 其二,信书。 第一道题目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1]。讲的是严冬时候,万物凋零,唯见松柏树木挺拔不落,以此喻人,赞颂那些居于厄境当中坚强不屈的君子。 第二道题则出自《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亚圣呼吁读书人们不可盲目听信书中所言,而要边学边加以分析,才能融会贯通。 这两道题讲得都是君子品行、读书修为,于裴少淮所言没有太大难度,破题断然是不会出错的,时间主要花在斟酌言语上。 随后,巡考官放出帖诗题,牌上写着“故作小红桃杏色”。 裴少淮平日里最喜看唐诗宋词,一是陶冶情操,二是在枯燥的八股文里消遣一二。他当即认出了此句源于苏轼所写的《红梅》,诗人少见地将梅花比作少女来写,赞其风骨,又多了几分俏皮。 此句出得不算偏,但有些学子平日里读诗不多,或是忽略了没有记下,恐怕也容易理解错。毕竟,鲜有诗人会将梅花写得如此娇俏,用“小红”“桃杏”等词来营造意境。 裴少淮轻笑笑,已经猜到会有不少人倒在这道贴试题上。 梅花的诗句,裴少淮平日里曾写过不少,此时只需誊写下来,稍加润色即可成,他写道: 一树寒棒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3] 取名《早梅》,他没写梅花的红和俏,改写早梅的白与洁。毕竟破题只需紧扣“梅”即可,在上千篇字字写红梅的诗篇里,洁白的早梅或许能吸引到考官的眼球。 这次,帖诗一题他走的是“才情”加“投机取巧”的线路,因为他想要一个好名次。兴许此前他曾有过“考上秀才即可”这样的想法,可历经数次遭人刁难之后,反倒激发了裴少淮的求胜心欲—— 你愈是想拦住我,我愈要跑到最高的地方,叫所有人都看得见我。 梅花尚且如此,何况是人? 文人骚客踏雪而来,我欲当那凌寒而出的一束早梅,谁都掩不了我。 …… 农门学子赠予裴少淮的那支笔,裴少淮原先用着有些生疏,愈用愈顺手,等巡考官巡卖毛笔时,他已经打好了草稿。于是裴少淮从巡考官那里买了两支称手的毛笔,上手写了一下,挑了一支最好的,才开始把文章往卷子上誊抄。 字迹没有收到影响。 夏日炎炎,坐在考棚里,能闻到棚顶稻草晒干之后散发的那股燥气,令人心思浮躁,热汗涟涟。裴少淮也在一身一身地出汗,但他一直稳着心神,只不时拿帕子擦擦手心和额上的汗水,而后继续誊抄文章。 字体工整,略带锋芒,一卷抄完没有出任何差池。 日晷上,针影已经指向申时,裴少淮刚刚抄完卷子。头卷马上被人抢先夺了,但裴少淮并不着急,而是再检查了一遍,最后以排在第二十八位交了卷子,随后收拾好行囊,跟随其他考生离开了贡院。 …… 贡院外,裴少淮手里拿着那支毛笔,在南门边上静静等候着,他心想,既然是在此处遇见的那位寒门子,他应当也会从此处再出来罢。 早上他从家中一路小跑着来到贡院,路上奔波,情急慌乱之下,心绪不稳之时,能得陌生人在身后提点一句“缓一缓”,这份善意很是难得,值得他当面再道一声谢。 若是没有那句“缓一缓”,兴许他不会停下来再点验物件,自然也不会发现毛笔滑了出去,进场之后只会更加被动,原本就被打乱的心绪,进而会变成急躁……这场考试恐怕也就不成了。 “缓一缓”,好比是那——“姑娘你先别急”“我们帮你一起想想办法”“你等一下,我送你过去”…… 只可惜,不知那寒门学子是从其他门出去了,或是比裴少淮早交卷,裴少淮等到日落西山考试结束,也未能等到那寒门学子出来。 伯爵府的马车来了,裴少津疯跑过来,先给了大哥一个大大的拥抱,问道:“大哥,考试一切都妥当罢?” 裴少淮点点头,应道:“一切都好。” 他捏着那支笔,对弟弟说:“大家都辛苦了,其他的咱们回家再说罢。” 那寒门学子有缘自会再相见。 第36章 归至伯爵府,因两日之后仍有一场“再覆”,裴家人未敢贸然将安平世子后续之事告知裴少淮,以免叫其分心,等到考完再议也不迟。 裴少淮见家人个个都面露担忧,欲言又止,知晓他们在担心今早之事是否耽误了他作答,抑或是扰乱了他的心绪。他放缓神色,轻松笑笑,宽慰家人言道:“今日四更天里,虽遭人暗中作梗,一路奔波,但总算是按时抵达了贡院……我在贡院前歇息了片刻,平复下来,后续作答一切无虞。” 他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保守估计道:“私以为卷子作答得不错,有六成的把握。” 众人才松了一口气。 裴少淮梳洗完,吃了些羹汤、粥食,打算到书房闲看一会儿书,再回房休息。 裴少津见大哥能如此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态,高兴佩服之余,对段夫子在芒山观说的那番话有了更深的理解,暗想今日之场景若换作是他,他恐怕难以做到如此,便是有满腹才华,施展不出来又如何? …… 两日之后,裴少淮赶往贡院才加再覆,这次一路畅通无阻,再没遇到甚么半路拦截、故意刁难,裴少淮顺顺利利完成了考试。 只可惜,裴少淮还是没有再遇见那名农门学子。在两三千人的考场里,想要再遇见一个人,确非易事。 院试结束,要等十余天后,贡院才会告示长案。 裴少淮从家人口中得知张府尹亲自出马,狠狠治理了一番安平世子,安平世子偷鸡不成反倒差些把自己埋进了鸡窝里,实在叫人心情畅快。 又听说,连安平王爷都出马了,才勉强把此事揭了过去。而世子被禁足,也说明了老王爷的态度,伯爵府短时间不用再担心世子出来找麻烦。 张府尹会把事做得这么彻底,态度如此强硬,是有些超乎裴少淮意料的。他心中赞叹,张府尹果然是久经官场的老谋算,一出手便精准拿捏住世子的把柄,做得滴水不漏。 裴少淮马上找来林氏,言道:“劳烦母亲替我备一份礼,孩儿要前往顺天府衙同张大人请罪。” 好端端的突然说要去请罪,把林氏吓得不轻。 裴少淮赶紧解释道:“那日,我情急之下叫长舟去通风报信,原是想借顺天府衙镇一镇安平世子,从未料想过府尹大人会亲自出马,狠狠教训了安平世子。顺天府衙想要查明长舟的身份,不是甚么难事,自然也能查到孩儿身上。如今院试已结束,孩儿倘若还待在家中装聋作哑,不免叫人以为是孩儿故意挑起事端,引鹬蚌相争,小小年纪就懂得算计府尹大人……是以,孩儿须得主动请罪。” 林氏当即明了,可又担忧道:“淮儿你这一去,岂不是明晃晃告知安平郡王府,这件事是你通报的?” “既已闹到这个地步,还怕他知晓这个?” “我这便去准备。” …… 顺天府衙中。 小吏通报之后,张府尹见了裴少淮。 衙房内,裴少淮规规矩矩行礼,将事情原委,包括自己的私心、谋算,从头到尾一五一十道出,不敢隐瞒一丝一毫,最后道:“小子假借府衙之力为自己算计,请府尹大人治罪。” 听其所言,张府尹脸上并未有太多的情绪起伏,便说明裴少淮来对了。 张府尹让裴少淮起身,宽言道:“本官身为一府之长,需治一方安定,你能不惧权势,派人来报信,乃是替本官分忧,何罪之有?” “小子谢府尹大人宽恕。” 张府尹早便查明了事情经过,裴少淮考完试之后来认个错,张府尹是断不可能怪罪他的。裴少淮倘若不来,张府尹如何作想则未可知了。 从府试,再到去岁末大宗师考核,张府尹从未掩饰他对裴少淮的赏识,今日亦是如此。张府尹转言道:“上次在大宗师跟前,论兵粮之事,我听你所言所论,似乎言之未绝,意犹未尽,有意在外人面前藏瑜,今日我想再听听你的见解。” “请府尹大人赐问。” “大庆之初,立民兵万户府,寓兵於农,以缓军饷之忧,置屯三百九十四,开地千八百四十六顷。”张府尹说完,才问,“说说你的见解。” 这是在问裴少淮如何看待大庆设立军屯之策的。 所谓军屯,即赋予部分军户屯种田地、上交税粮的职责。大庆以武力建朝,建朝之后,大批卫所士卒驻守在西北疆、南疆,数十万大军若是空吃俸禄,恐怕难以长久。为了解决此难题,朝廷下旨,凡是驻兵之处,半数军户卫守城池,半数军户间屯拓荒,以事农桑。 张府尹又道:“此间唯你我二人,你不必设防。” 这个问题太过犀利,即便是不设防,裴少淮也要好好斟酌才能应答,沉思半晌后,裴少淮言道:“军屯之策,利不在缓军饷之忧,而在于边疆建城,大批军户居于城中。” 意思是——朝廷实行军屯政策,最大的好处其实不是生产粮食,而在于建了城池、军屯,军户们像老百姓一样在当地生活。 张府尹听闻此话,眼睛亮了亮,继续听裴少淮解释。 “大庆子民,所到之处,即为疆土。”军户们在西北疆住下,就像是一株株草扎根在那里,稳稳地守住了疆土,裴少淮又道,“北虏喜好随水草迁徙,军屯之策在于稳、在于牢,可以抵御矣。” 张府尹微微颔首。 然则,接下来的话,才是裴少淮真正想说的,他言道:“然兵不贵多,贵于精,多而不精,只会给朝廷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军屯当中,军户长期苦于赋税,劳于田务,岂可称之为精兵强将?此乃其一。” “其二,屯兵身份卑微,尚不如佃农,大量军士冒死出逃,其弊端可以窥见。” “故此,朝廷急于解决饷粮之困,不断在军屯上押筹码,小子以为并非良策。” 随后,又以长城九边为例,江南、成都富饶为例,指出民富方能国强,层层递进。 裴少淮毕竟从异世而来,实在难以去苟同军屯之策的弊端。 他的话显然说进了张府尹的心里,只见张府尹望着裴少淮的神情,宛若是挖到了一颗明珠,欣喜不已。 张府尹问道:“此见解从何而来?” 裴少淮讪讪,终究还是被问到了这个问题,他只好掩饰道:“小子在家中,常常旁听父亲、夫子、姐夫等长辈探讨时策,耳濡目染,得了些见解……但从未实践过,都是纸上谈兵而已,让府尹大人见笑了。” 这番话还算说得过去。 “我之所见,与你略同。”张府尹说道,“你若是能秉此初心,耕读不辍,往后必定能有一番成就。” “谢府尹大人指点。” …… 贡院里,“苦事撤堂连下夜,灯光朱字两模糊”,批卷工作紧张进行着。 弥封官先将院试卷子与府试或县试卷子作对比,看考生字迹是否一致,又查看有无记号,一切无虞,才会封好卷子,送到同考官处批改。 院试毕竟只是一场“童试”,考生又多,基本是不会誊抄、对读的,而是直接批改。 最终,裴少淮的卷子无疑被荐为前十之列,由大宗师掌读后,最终给他们进行排序。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单单看文章了,还要考虑考生平日里的名声、每年岁考的成绩等等。 那些平日里就颇具诗才,名声在外的考生,即便是考试失误了,有名声加持,也还有上榜的机会。 一切都还看大宗师如何决定。 …… 六月下旬,贡院门外放榜。 只见榜上填着——第一名宛平县裴少淮,第二名大兴县贺涵学,第三名大兴县江子匀,第四名宛平县裴少炆…… 彼时,经过府试、岁考和平日诗会,裴少淮在顺天府学子中已小有名气,倒也蛮多人知晓他的身份,知晓他方方十二岁。 于是可听闻榜下有人在议论道:“果真是得过大宗师、府尹大人称赞的,与众不同,少年才俊,年仅十二岁便能力压众人,高夺案首之名。” 只是这话怎么听都有一股酸味。 院试案首是大宗师亲点的,他们不能明说甚么,却可以夹枪带棒,讽刺一番,以抒发不中之郁郁。 又有道:“贺涵学因为丁忧,耽误了四年,多出四年的学问,依旧败在他人之下,恐怕也是一肚子苦水矣。” “这江子匀是哪家的公子?怎没听说过?竟能压过尚书大人的幺孙。” “好似是大兴县前几年的县案首,不知为何现如今才参加院试,或许也是因为丁忧罢。” 不过,这些风言风语很快便席卷一清,因为依照规定,院试前十的卷子是会张贴公示的,以表大宗师判卷之公允。 且看裴少淮的破题——其一,“鹤鸣九皋,声闻于野,君子之品,成不可掩。”运用《诗经·小雅·鹤鸣》和朱子《诗集传》,一同完成“岁寒”的破题,点出君子的品性如同翔鹤之鸣,势必会为世人所知晓。 又见其《早梅》,平仄韵律无误,意境最佳,前十的卷子里,独论帖诗一题,无人能出其右。 且不论裴少淮已得大宗师、府尹大人的赏识,单单看文章、看卷子,裴少淮也理应拿下这个案首,靠的是真才实学。 方才含沙射影之人,只能掩面而去,否则其他人拿此与他上纲上线,他很难下得了台。 …… 裴少淮带着长舟出来,看到自己拿了第一,难免欣喜,打算回家迎接衙差报喜。 正打算离开的时候,却看到榜下有个熟悉的身影,身材板正,着藕色麻衣,不正是那日碰见的农门学子吗? 又听到周边人纷纷同农门学子贺喜:“恭喜子匀兄夺
相关推荐:
重生之兄弟情深(肉)
他是斯文糙汉
主角周铮宫檀穿越成太子的小说无错版
莫求仙缘
Black Hole
一梦三四年
地狱边境(H)
摄春封艳
外婆的援交
靴奴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