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末日了,但还要上学(NPH) > 第406章

第406章

不想杨和书将太多精力放在争辩上。 他对老唐大人道:“他现在也算是你的人了,你多看着一点儿折子,这段时间先把弹劾的折子压下去。” 淮南道是御史台辖下,杨和书这个监察使现在是老唐大人的手下,但皇帝给他的权力很大,他不仅可以监察淮南道辖下官员,还能插手民政,皇帝还将淮南的一支军队交给了他…… 朝中的大臣只要不是傻子都看得出来,皇帝给杨和书这么大的权力是为了什么。 所以杨和书人还没到扬州,淮南道上下的官员就都紧张了起来。 要不是他出身杨氏,杨氏又在江南还算有名望和权势,他恐怕连扬州都到不了。 在路上遇到个山匪,生个病什么的最是正常不过了。 当然,杨和书也不是一点儿意外没遇到的,只不过他也带了不少人,意外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 皇帝点了点桌子,沉思道:“白善想在北海县建个渡口,户部那边可有盈余的钱?” 刘尚书认真想了想,没吭声。 果然,魏知先表示了反对,“陛下,臣一直不同意在北海县再建渡口,莱州的渡口便可用。” 白善作为北海县的县令为北海县谋利没错,但他是大晋的宰相,想的却得是整个大晋,因此道:“再建渡口花费很大,从北海县到莱州渡口并不是很远。” 皇帝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不再提这件事,道:“等太子回来再谈此事吧。” 但白善显然是等不起的,他一回到北海县就开始让人去寻找可以造渡口的匠人,当然,不是那么好找的,会画图纸的匠人,还得是会造渡口画纸的匠人,白善打听了一下,整个青州都没有。 他只能给京城的先生同学们写信,请他们帮忙寻找。 庄先生收到他们信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元节了。 周家的人正齐聚一堂,他们早在一个月前就收到了周满的信,然后就开始写信让所有儿子来京城,他们要商量家里的财产要怎么办,是照着满宝的主意来,还是分家……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第2939章 家宴 老周头坐在小凳子上切药,切到一半就叹气。 钱氏没管他,她也在切药,老周头就又叹息一声。 钱氏掀起眼皮看了他一眼,问道:“你又怎么了,老五媳妇说了,这些药都是急用的,回头还要拿去碾成粉末做药膏呢。” 老周头这才加快了切药的动作,但还是忍不住话,“你说我们真要分家?” 钱氏没说话。 老周头心里是不愿意的,他嘟囔道:“我们都还活着呢……” 总觉得分家以后家就散了,现在没分家,老四他们用满宝的官帖天经地义,满宝每年分账也天经地义,多一点少一点都是一家人,大家糊弄着过就行,没谁放在心上。 可要是分家,这些事情就都要重新论了,不然,东西分得多了,心里难免有些疙瘩。 老周头知道自己不如老妻聪明,因此问她,“别的不说,要是分家,做药膏这门生意就是老四、老五家的和满宝立君她们几个了,我们两个天天在家里给她们切药,日子长了他们能没有意见?” 所以村里的老人只要还在就不分家,最主要的原因是服役纳税,次一等的理由就是老人难做了。 分了家,兄弟几个,老人是帮老大家干活儿,还是帮老二家?那老三家怎么办? 尤其他们家可是有六个儿子呢。 他倒是可以两手一摊说以后跟着闺女过,可他也不能这会儿跑去青州跟着满宝啊,所以同样的,帮了这家帮不了那家,也太难了。 而且……老周头嘟囔道:“我就想切切药……” 像老大家的,厨房里的活儿他做不来,老二老三他们都在地里干农活,他倒是可以帮的,但他不想干,太累了,他都这把年纪了,可以享福,为什么又要到地里去劳作? 所以不分家多好,每年依旧一个劳役,家里有闲人就送去服役,没有就交钱。 他不管干的什么活儿,最后都是给所有儿女干的,因为最后赚的钱都有一部分交到公中给大家分账。 钱氏见他说得这么委屈便道:“先问问孩子们。” “做什么要问他们?”老周头道:“我们还活着呢,我们拿主意就是了,就听满宝的,把家里的生意都记在立君名下,现在家里那几个铺子不也记在她名下吗?” 钱氏道:“现在家里有钱了,孩子们也各有营生,我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总要问一问,我也觉得不分家好,但总要他们心甘情愿才好。” 她道:“这么多的产业一下就都交给立君,他们要是心不甘情不愿,那才是坏事。” 老周头就嘟囔道:“以前你不也撒泼说不许分家吗?” 钱氏就生气了,哐的一下将刀插在了案板上,问道:“我什么时候撒泼了?家里说过分家吗?那会儿是什么时候,这会儿是什么时候?那会儿家里什么都没有,分家等于找死,现在就算分家了,他们各自也能过得好……” “好好好,你说的都是对的。”老周头觉得满宝总是忘事这一点儿就是跟她学的。 周四郎收到信说家里出了大事,让他回来商量大事,于是将商队交给了三子,让他们继续在夏州等着西域来的人,他就带了两个人就赶忙跑回来了。 周二郎和周三郎则是把家里的事情托给了村长,然后找了上京的商队一起走。 两方人马是一前一后到京城的,只是他们到京城两天了,老周头也没说是什么事。 当然了,老周家也没什么秘密,他们很快就从各自的妻儿那里知道了原因。 这两天他们心就跟火烧似的,都有主意,却不知道其他兄弟是什么主意。 钱氏觉得人既然已经到齐,那就没必要拖着,等他们休息了两天,缓过劲儿来了,各自的小家也商量过以后,她就让小钱氏早些做饭,还把出嫁的周立信、周立君和周立如三姐妹给叫回家,一起商量这件事。 老周家人多,包括小的孩子们,整整坐了三桌。 钱氏坐在首座上,看他们都吃得差不多了,便扭头看向老周头。 老周头就放下筷子,擦了擦嘴巴。 小辈们见状,便也纷纷放下碗筷。 老周头看到几个小的孙子,直接挥手道:“他们也坐不住,让他们自己出去玩吧,今儿既然大家都在家里,孙女婿们也来了,那就一块儿说说话。” 方氏立即让六头把弟弟和外甥侄女们都带出去玩儿。 六头便绷紧了小脸,一脸严肃的把一群孩子往外领,“别吵,爷爷他们要说大事儿,我们去花园里玩儿。” “那我能去找郑奶奶玩吗?”郑氏很喜欢孩子,总是会给他们点心吃,周家的小孩儿以前最喜欢小姑,现在则最喜欢郑氏。 六头也喜欢郑氏,于是点头,“走,我带你们去。” 屋里,老周头道:“你们应该也都知道家里为啥叫你们回京城了。” 当初信是当着周大郎和周五郎周六郎的面念的,老周头这话主要是和周二郎周三郎和周四郎说,他道:“你们妹妹说了,现在她和你们妹夫做的是得罪人的事,家里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定什么时候就出事了。所以得想个办法避开。” “老大家里呢,三娘是官儿,立重以后也要回罗江县去考县衙,立学更是已经补官,那就不能跟商沾上关系,老二家呢,立如出嫁了,这件事对她没影响,但以后立威的孩子总要念书考官吧?” 现在老周头出了两个当官的孙子,还有当官的孙女和孙媳妇,心早就养大了,他觉得他现在家里有钱了,供得起孩子读书,将来重孙子肯定也要读书考官的。 “而且满宝来信说了,立威现在跟着他姑父,将来说不定有造化,所以二郎家里也要注意一些,”老周头道:“老三家更不必说,立固当了官儿,现在他弟弟还在识字,以后要跟着满宝学医术的。” 老周头说完看向五头,问道:“五头,爷爷说的对吧?” 五头愣愣的点头,“对呀。” 老周头就满意了,看向剩下的三个儿子,“你们的孩子都还小,但现在肯定也都要打算起来了,老四,现在家里的生意主要是你做,你说,你是要落商户,还是咋的?” 周四郎立即道:“那当然是不能落商户啊。”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40章 不分 他生怕他爹让他落商户,连忙道:“爹,我觉得满宝说的不错,就把生意记在立君名下呗,一家子骨肉,立君还能坑我们?” 周立君:“……” 周五郎和周六郎连连点头,他们也不想分家,要是分了家,生意主要是他们这三个小的家里在经营,他们都有被落商籍的风险。 虽然满宝说过商籍也能考科举当官,但限制颇多,而且想要更进一步难上加难,有的人就因为是商籍,纵是才识不俗,一生也难上五品。 虽然他们觉得五品就很厉害了,但孩子们能更上一层楼,他们为什么要在底下呆着? 他们不说多厉害,至少户籍上不能拖孩子的后腿不是? 听满宝说,家里要是商户,当了官儿,那御史的眼睛就跟门上的两个灯笼似的,恨不得你吃一顿饭都要扒拉出你是不是违制了。 这么憋屈,还不如不当官呢。 当然,这是远的,他们就说近的,虽然这些年他们三个小的算是独自在外闯荡,自己做生意算熟练了,但家里的事还是主要听几个哥哥的,尤其是大哥的。 周四郎能一出门小半年,完全不担心家里,不就是因为家里有大哥大嫂他们,他可以后顾无忧吗? 要是分家,家里就他媳妇带着几个孩子了,那是在外头睡觉都不能安稳啊。 所以三人齐刷刷的扭头看向周大郎,问他,“大哥,你说呢?” 周大郎:“……我听爹的。” 老周头就飞快的接了一句,“那就不分!” 说完了看向老妻,声音低了一些,问道:“你觉得呢?” 钱氏也放下心来,笑道:“既然你们都不想分,那就不分吧。” 她看向周立君。 爷奶早和周立君向铭学商量过这事儿,她也和向铭学商量了许久,早已拿出章程来,颔首道:“我同意把家里的生意都放在我名下。” 大家都呼出了一口气。 周立君道:“我和爷奶商量过,既然要放到我名下,那就放干净一些。” 她扭头看了一眼向铭学,道:“铭学说,商铺这些东西可以记在你们名下,只是生意不可以而已。” 商铺田地都算固产,只要不是自己经营,那就不算在内。 于是大家商量过后,决定将所有铺面放在老周头名下,他是户主,放在他名下是没什么问题的。 当初买的时候也是用的公中的钱,只是生意的投入不一样而已,当时就分好的,现在这一部分并没有改变,该是大家的多少就还是多少。 只是需要补充一些东西。 比如把铺子都转到老周头名下,然后周立君再和老周头签订租赁的合同,回头拿到衙门里入档,这笔生意名义上就算是她的,只是私底下他们家里再另外签好契约,分好各自的份额就行。 京城的饭馆、雍州的商铺都记在了她名下,饭馆她只是担一个名,因为是周五郎和周六郎管着的,她还得与他们签订用人的契约,每月他们都从饭馆里支取工钱…… 雍州的商铺和面膏的生意本就一直是周立君管着的,现在也不改,只不过周立君也不是白干活儿的,每年她都能从铺子里多分半成,之前也是这样的,所以没怎么改变。 至于周四郎和周二郎现在做的生意,全都记在了她名下,她与他们都签订了用人的契约,商队归属于她。 不分家,这些只不过就是换个形式存在而已,需要改变的东西不多,向铭学带着周立君和周四郎跑两趟衙门就能办好。 不过这是明天的事了,老周头见儿子们还算齐心,心中高兴,一高兴就难得大方起来,“立君也不能白给你们管着这些东西,每年从公中拿出一笔钱来给她。” 但是给多少呢? 老周头纠结了一下后看向老妻,迟疑道:“给十吊?” 钱氏:…… 众人:…… 周四郎觉得他爹太小气了,道:“爹,一个月最少给个两吊钱吧?” 老周头:“那一年是多少?” “二十四吊。” 老周头一脸的肉疼。 周立君本想说不要的,毕竟她的生意本来就一直和娘家这边扯在一起的,她不过多担了一些名,最多一年多跑几趟衙门罢了,但见爷爷这么心疼的样子,她立即不反对了。 老周头挪了挪身子,见大家都不反对,只能点头道:“行吧,那就这么多。” 向铭学眼中都忍不住闪过笑意,和周立君回自己的家时就问,“这点钱并不多,你也不是非得要,何不拒绝呢?” 周立君道:“拿就拿了,回头用这些钱给爷爷买些东西他就高兴起来了。” 向铭学笑着摇头,“你呀,就是喜欢逗祖父。” 周立君在周满外放后不久就和向铭学在外面买了一个院子搬出去,也不远,就在常青巷那边,和白大郎白善他们的院子不远。 自己住有坏处,那就是家里人少了,她需要操心的事情多了,她现在每日出门,不是自己带着孩子,就是向铭学带着,要么就送回周宅里让婶婶们一起带。 好处就是更自在了一些,围墙之内都是自己的地盘,她想干嘛就干嘛,就是晚上在房间里吃饭也没人念叨。 向铭学牵着她的手往回走,笑道:“明日我与你们同去县衙,只不过罗江县那边……” “带上我爹,到时候我签好了文书,你让他带一个管事回去,他们就知道怎么办了。” 向铭学也是这样想的,他想了想后道:“你们家也该买几个下人了,这一辈还能你给担着,下一辈怎么办?忠心的仆人是要从小养着的,不说世家士族,就是一般的富贵人家也会养忠心的下人以备用。” “除了下人外,还可用亲族,你们家有能用的亲族吗?” 那当然是有的,七里村里这么多人呢,不过也得好好的挑,这是互相成就的事,要是生出怨怼就不好了。 周立信和周立如就是来旁听一下,听完就回家去了,周立信此时住在周宅里。 关咏考中明经后在京城求了官职,周立学和周立固的名次比较考后,所以补的是外放的官职。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941章 低调 因关咏留在了京城,周大郎就把女儿女婿留在了家里住,在京城居住也很不容易,关家在京城还买不起房子,租房子的花费也不低。 周立信和关咏走过甬道回家,他大松一口气,和周立信道:“这以后,家里的后顾之忧也没有了,剩下的便是谨言慎行了。” 周立信道:“爷奶提过了,让我爹他们在外头低调些,能不用小姑的名号就不用。” 现在周立学他们只是个小官,并不能庇护家里,所以周四郎他们走商遇到麻烦还是得用周满的官帖。 周家这边结束没多久,庄先生和刘老夫人就都知道结果了。 知道了结果,俩人都松了一口气。 庄先生微微一笑,打发了来送信的五头,和他道:“天晚了,明日你还要上学呢,回去休息吧。” 五头挠了挠脑袋,“吵到先生了。”然后就跑了。 刘老夫人笑容满面的看着方氏等人过来将玩疯的几个孩子带回去,见他们一直向后望不想走,便招呼孩子们道:“明日再过来玩,我让你们郑奶奶给你们做好吃的点心。” 孩子们这才不挣扎的和各自母亲回家去。 送走一群顽皮的孩子,郑氏松下一口气,连忙和婆婆道:“母亲,周家没分家。” 刘老夫人颔首道:“我都听到了,这是好事儿。” 虽说分家了也还是姓周,对于周满来说,六个哥哥还是六个哥哥,但那是分开的,远比不上此时拧成一股的气势。 郑氏也直觉这是好事儿,高兴的问道:“明日要不要多做些好吃的庆祝一番?” 刘老夫人不由嗔了她一眼,“这事儿要低调,不能大肆宣扬,倒是可以多做一些点心送过去,到底是好事,大家高兴高兴还是可以的。” 周家也的确很低调,第二天便选了个不会有很多人在县衙办公的时间去办事。 因为没有递周满的官帖,县衙里的人虽然认得周立君和周四郎,却没多往心里去。 因为是双方自愿,他们又带足了要交的钱,所以很快就办妥了。 周立君干脆又申请了出关的文牒,向铭学现在还是良户,并不是商籍,虽然他被限定入仕,手上的商队也不比周四郎的小,但他田地多啊。 向家祖传下来的田庄,还有族人亡故后遗留下来的田地,皇帝当初为了以示宽厚,表达愧疚和安抚朝中士族,益州王被诛杀后他就全还给了向铭学。 凡交易田地出产的东西都不会被认定为商人。 以向家的田地规模,想要被认定为商籍,除非他失去大量的土地或者大规模的进行瓷器一类非田地出产的商品交易。 大晋对商人并不是只有打压,自然也有便利之处。 入了商籍,走商就要方便很多。 比如文牒,周四郎他们这些不是商籍的人组建的商队,每到一些关卡都要重新去盖印,交税后通过; 但商籍不一样,他们在出发地拿了文牒便可出发,沿路畅通,除非是出一些重要的关卡才需要重新盖印。 但速度也比他们快很多,程序不一样。 这也就算了,朝廷偶尔鼓励行商,还会减免一些商税,本来三十税一,一些地方为了吸引商人过关,会将商税压到四十税一,或者三十税一后返还一部分。 而这些,周四郎他们不是商籍,他们是没有的。 当然,这样的情况很少就是了。 周立君用自己的名字办了文牒,交给周四郎,“记得沿路更换,等到了夏州就换成我的文牒。” 周四郎头疼,“还得沿路更换,不然下次再换?不然我们岂不是又要多交一笔钱?而且人家问起来我怎么回答?” “就说你的生意被我收购了,你现在是我的管事。” 周四郎:“……行吧,你说了算。” 因为他们足够低调,所以没人留意到周家的生意悄悄变了,还是郭县令查账时发现了周立君的名字,这才知道周家那边将生意都归在了周立君名下。 他挑了挑眉,想到最近朝中的暗涌,将册子合上交给主簿,“没什么问题,将档案封存吧。” 主簿应下,他是以前跟着唐鹤的,知道唐鹤和周家关系好,这账也是特意给郭县令看的,见他似乎没什么反应,他便也将此事放下,按照惯例将档案封存。 郭县令等主簿走了,便忍不住摇头笑了笑,“他们倒是机灵,总能快人一步。” 快人一步的白善也是要求人的,庄先生便代他们去工部晃悠了一圈,刘焕主动带着他转悠,“工部里厉害的大人们很多,有修水利特别厉害的,有修建宫殿园林的,还有擅长设计武器的,但渡口嘛……我打听了一下,似乎就是崔大人厉害一些。” “崔大人?” “对,崔巍崔大人,”刘焕左右看了看,小声道:“崔大人其实最厉害的是修桥铺路,只是崔氏很不喜崔大人进工部,崔大人性格也有些孤僻,不太喜欢与人说话,我不一定能请得动他。” 庄先生问:“你说他会修筑渡口,他以前修筑过?” “是河渡,”刘焕道:“我知道的也不多,就从档案上查的,往前十年,户部拨款修筑的四个渡口他都参加了,其中有两个就是用的他的图纸,我问了一下同僚,他们都说要修海渡口,最好还是请教崔大人。” 庄先生便点了点头,和刘焕去拜访崔巍。 而此时,白善和周满他们也到了莱州渡口,正坐在渡口不远处的小摊子上吃面,只是一边吃一边小声的嫌弃,“可真难吃啊,都能排进我这么多年来吃过最难吃的食物里了。” 明达已经放下了筷子,闻言问,“你们以前还吃过比这更难吃的食物?” 周满没说话,白善和白二郎抬头看了她一眼后含糊的道:“有的人总是不太擅长做东西的。” 比如周二嫂的菜,周四郎的面,满宝的所有食物。 周满哼哼一声,勉强将碗里的面吃完了,和他们道:“赶紧吃了,不要浪费。” 明达就一脸纠结的看着她碗里的面,满宝对她无比温柔,“你不喜欢吃就不要吃了,先吃些点心垫垫肚子。” 然后把她的碗推给白二郎,命令道:“你吃了吧。” 白二郎抓紧了筷子,“我,我胃口有点儿小……” 别说周满和白善,连明达都看着他,骗谁呢,他哪天午食吃得少了?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 第2942章 套话 白二郎最后还是没能将两碗面都吃完,实在是……太难吃了。 但这家店的生意竟然还挺红火,不少人排着队买。 白善他们也正是看到有不少人坐在凳子上和站着排队,这才选定了他家吃的。 几人勉强结束了午食,就一起打量这家的摊子和客人们。 难道是他们和莱州人对于美食的认知有差异,以至于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可人的舌头真的能差别这么大吗? 看着看着,白善终于发现了不对,于是他招手叫来摊主,“结账。” 摊主高兴的应了一声,却没动,依旧揉着面,让他儿子过去收钱。 白善就问:“一共多少钱?” 小伙子数了许久后道:“一共五十六文。” 周满不假思索便出口道:“你算错了吧?” 白善却问:“多少钱一碗面?” 因为他们吃面的人,小伙子还真以为自己算错了,心提了起来,不太确定的道:“应该没错吧,四文钱一碗,你们一共吃了十四碗。” 跟着明达的宫女不明白为什么结账这样的小事白大人要亲自过问,但见公主和驸马都没吱声,她们也就安静的坐着。 白善一边示意大吉掏钱付钱,一边笑道:“没有算错,正好是五十六文,这面比我们吃的任何一家都便宜,你们怎么卖这么便宜?” 小伙子就憨笑道:“正是因为我家的面又便宜又大碗,所以才这么多人买的呀。” 他接过大吉给的钱数了数,确认够数后就往衣兜里一塞,问道:“客官们都吃好了吧?” 白善颔首,“吃好了。” 小伙子便手脚麻利的将碗筷收了,白善他们看到这么多人还等着座位,也不好多坐,起身给客人们让位置。 一行人站到了路边,白二郎啧啧道:“难怪这么难吃,四文钱那么大一碗。” 明达对金钱不太有概念,尤其是这些小钱,所以问道:“很便宜吗?” 周满叹气道:“我们小时候去罗江县吃面,最便宜的素面,里面只加了一些葱花便要六文钱呢,有肉的七文到十文不定。” 明达:“他们家的面没有葱花。” “别说葱花,连油花都没有,他的面揉的也一般,”白二郎道:“也就比我们强一点儿。” 白善道:“他们吃的不是面,而是填饱肚子的面粉,你们没发现吗,来吃面的似乎都是码头上的苦力,对于他们来说,能吃这么大一碗面就很不错了,自然不会追求味道。” 白二郎嘟囔道:“就是便宜也可以稍微做得好吃一点儿的……” “行了,别纠结在这一碗面上了,我们是来看莱州码头的,赶紧的吧。”白善催促他们,“要是让莱州刺史和掖县县令知道我们悄悄的跑过来看渡口就不好了。” 俩人立即收声,不再纠结于面摊的面,一起往码头去。 莱州码头就在州治掖县之下,在城外,但距离城池并不远,这一处有繁茂的商业,不仅有酒楼、饭馆、客栈,还有娱乐行业呢,看着倒是跟一个小县城差不多了。 但只是掖县辖下的一个镇,在掖县城外,因为有渡口在此,很是繁华。 反正白善看着不比他的北海县差。 一行人装作行商去往码头,有眼尖的商号管事和帮闲看见他们,立即迎上去,热情的问道:“郎君娘子们是要找船吗?” 白善扫了他们一眼,果断放弃帮闲,应了商号管事一声,笑问,“你们家有船?” “有呀,不知道郎君是想往哪里去?” 他悄悄打量了一下周满和明达,觉得这两人气质都不错,而且衣着不俗,出门在外都带了三个伺候的丫头,还有一个一眼便可看出是胡人,他们的身份必定不低,因此笑道:“不知郎君是要坐人,还是要运货?” 白善问:“我想去江南一带,不知带人是怎么个带法,带货又是怎么个带法?” 几人说话都没有特意压低声音,附近不少人都听到了,大家悄悄打量了一下对方,便也蠢蠢欲动起来。 那商号管事一听,立即侧身道:“这一句半句的也说不清楚,码头脏乱,不如我们到酒楼里说去?” 商号管事想带白善他们去远一点儿的,好的酒楼里商谈,谁知道白善顺手就指了岸边一家酒楼笑道:“那我们就进去谈谈吧。” 白二郎也抬头看了一眼酒楼,嘟囔道:“早知道多走上一刻钟就是了。” 这儿有酒楼吃呢。 白善瞥了他一眼,率先往酒楼里走。 伙计见他们人多,立即上前招待,白善便道:“给我们在二楼找一个视野开阔,面向莱州码头的包房。” 伙计扫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商号管事,立即应下,侧身请他们上楼。 到了包房坐下,白善便觉得饿了,虽然才刚吃过一碗面,但那碗面实在是没滋味,于是便让伙计上一些他们酒楼的招牌菜,又点了几个时令菜后便让他下去了,“还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商号管事立即道:“不敢,在下余集,是余家商号的一个小管事罢了,不知郎君如何称呼?” 虽然他们已经尽量靠着行商打扮,身上穿的都是细绵,没有穿绸缎丝锦,但看着依旧不像商人。 白善笑道:“在下姓白,家中行一,这是内子,这是白二郎。” 商号管事来回打量了一下白善和白二郎,看不出年龄差距来,只能笑道:“大公子和二公子年龄很相近啊,难怪感情如此好。” 白二郎瞪眼,觉得白善在占他便宜,才要说话,就被坐在一旁的周满踩住脚,明达也抬手拎了茶壶给他倒了一杯茶。 白二郎:…… 白善就问起他们家的船来,“你们家的船是什么样的,都能运什么货?” 这话一听就不行商,余管事谨慎了一些,笑道:“我们家有好几条船,运什么货的都有,却不知郎君们想要运什么货,运去何处?” 盐和粮食布匹差不多,都害怕受潮,因此他沉思片刻后道:“我想走些粮食布匹。” 余管事:“……去江南?” “是。” 余管事微微一笑问,“不知郎君要运的是什么布匹?” 粮食什么的,往江南运粮食,最近江南也没有大的天灾啊,用得着他们千里迢迢的运粮食过去吗?往北运他姑且还相信些。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43章 相逢有缘 白善他们聪明,人家管事也不傻好不好,而且你有没有货,多问几句就知道了,要运的什么布匹,产地哪里,要去哪里,需要多少人手,时间上可有要求…… 一番话下来,哪怕白善言之凿凿,说得好像是真的,余管事也觉得他们不是真的要运货。 而且相比于他们商号的船,这一行人显然对渡口码头更感兴趣,余管事觉得他们不似来找船运货,倒像是来掺一脚商船的生意,和他们商号抢生意呢。 所以一开始他还热情,谈到后面他就冷淡了许多。 白善心中叹气,他言语不真诚,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们到底没有真正行商的经验,这是骗不了人的,他也不可能真的弄一批布料来走一趟江南。 消息是打听不下去了,白善很大方的付了饭钱,没让余管事掏钱,本意是表达歉意。 但这落在余管事的眼里就更显得白善他们居心不良了。 余管事恨不能拍自己一巴掌,觉得他这就是遇到快要入行的同行了,叫你多嘴,叫你脚快。 于是他也不想坐下去了,起身道:“白公子,余某人商号里还有事忙,今日就先行告辞了,白公子若有意走我们的商号,只管到余家商号来找我,不管运什么货,我都给您算便宜些。” 白善笑着应下,也不想再在酒楼里坐下去,他们是趁着休沐的空隙过来打探敌情,哦,不,是打探底细,所以他们的时间不多,明天就得回去。 他打算送走余管事便再去码头上找人聊聊天,找一下苦工也可以,他们虽然只能知道一些细节的事情,但窥一斑而知全豹,他现在还没找到可以造渡口的大匠,但可以先问问以前莱州的渡口是怎么建造的,要是能把当年那些工匠及其后人找到…… 白善算盘打得啪啪响,便也起身,打算送余管事下去。 周满他们也抚慰了一下被面伤害到的心灵,也跟着起身。 才下到二楼,二楼上也有几人要往下走,看到三楼有人下来便侧身让了让,白善偏头看了一眼,双方对上视线,都是一愣。 程九郎有些不太敢认,但一对上白善的眼睛,看到他眼中的惊讶,程九郎就知道自己没有认错。 他连忙躬身行礼,白善已经先他一步笑道:“原来是程兄,竟这么巧,你这是还在莱州,还是已经从江南回来了?” 程九郎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余管事,福至心灵,笑道:“才从江南回来,没想到竟会在这里碰见白公子。” 余管事认得程九郎,程家也有商船在此,但不大,且只有一条船,有时候他们的货装不完,便会在码头上找别的商号的船,反正大家多半会结伴南下或北上,这样安全一些。 他目光怀疑的看向白善,难道是他推算错误,这真是来做生意的,而不是来抢生意的? 他脚步顿了顿,然而白善已经送客,他就只能顺着下楼,离开前,他再次重申,“白公子,我们余家一共有三条船,有十来年的航运经验,比别的商号要安全许多,您考虑好了,可以带着货物来找我,我会找东家再给您算便宜些的。” 至于原价是多少,又便宜多少,到时候再说。 白善笑着应下,送走余管事后便转身上楼,和程九郎又重新叫了一桌酒菜。 周满和白二郎悄悄摸了摸肚子,觉得是吃不下了,再吃就撑了,对胃不好,所以他们只能看着桌子上的吃食叹气。 程九郎也没想到会遇见白善,一进包房便重新行礼,“程某人拜见白县令……” “快快免礼,”白善笑道:“我们有同行之谊,程九兄何必如此多礼?” 程九郎再行一礼,“当日同行不知白大人身份,多有怠慢,还请大人恕罪。” “这是哪里的话,那日我们相谈甚欢,哪里来的怠慢?”等寒暄完,白善这才和白二郎和公主介绍道:“这是我们上任时在路上碰到的朋友,程九郎。” 又和程九郎介绍道:“这是我师弟,也是族兄弟,他在家中行二,这是二夫人。” 程九郎立即行礼,“白二公子,二夫人。” 此时的程九郎单纯不已,并没有察觉出不对来。 双方这才坐下,程九郎知道白善的身份,自然知道他不可能是为了走货而来,但见他身边并没有莱州的官吏陪同,便知他是微服过来,这就有些微妙了。 就算北海县和掖县相邻,县令这样的主官若是没人邀请,一般也不会到临县来的。 “白大人来掖县可是有公干?” 白善笑了笑,没说自己是公干还是私自过来,只是道:“我来看一看莱州渡口。” 他看向窗外的码头,“早听说过莱州渡口,但我还没来见过呢,这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繁华得很。” 程九郎便道:“要论渡口,扬州和杭州的都更繁华,不过莱州码头虽小了些,却也能容纳不少船只。” “可有船只进不了渡口,须得停在外面?” “这是常有的事,”程九郎道:“尤其去年陛下拿下了辽东,有不少船只会往辽东去,从新罗和百济过来的船只也越发多了,渡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船只,大家就只能排队。” 白善目光微闪,“最长需要多久?” 程九郎笑道:“并不是很久,最多一个晚上加半天,若是迟迟不能进渡口上岸,船只还可以再往上去青州。” 白善也知道青州有个渡口,问道:“那为何不去青州呢?” “青州的那个渡口更小,不好停泊,又驻扎大军,商旅都不爱走那边。” 白善明白了,有大军在,说不定还要多一份孝敬之类的,事情更混杂。 白善问的是渡口的事,程九郎能知道的基本上不是什么秘密,在这里行商的商号多半都知道,所以他回答得很干脆,白善问什么他答什么,不知道的便直言不知道。 白善高兴不已,便问道:“程九兄可知道莱州渡口是谁画的图纸?” 程九郎愣了一下后摇头,“不知道,应该是工部吧,大人都不知,程某更不知了。”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 第2944章 配角 他就是一个小行商,虽然来往莱州多年,但谁没事会去打听渡口的图纸是谁画的? 能知道渡口是在哪任县太爷下修建的就算不错了。 不过…… 程九郎心中一动,连忙道:“或许有一人知道。” “谁?” 程九郎道:“程某有一个朋友,他是青州人,姓钱,这位钱先生是个读书人,在县学里教过两年书,还在临淄县和青州刺史府里当过吏员,他不仅有才能还消息灵通,我等小行商不知道的事,他或许知道。” 白善挑挑眉,问道:“不知他此时在何处任职?” 程九郎面不改色的道:“他不适官场,所以赋闲在家,不过我想白大人若亲自上门去请,他应该愿意去北海县的。” 他道:“白大人不同于其他大人,以前他说起大人时也是赞誉颇多。” 白善虽不知他说的是真是假,但的确挺高兴的,于是问了钱先生的地址后记下。 白善又下去送了一趟程九郎,暗示道:“今明两日休沐,我们也就是出来走走,故不好多打搅莱州的士绅和官员。” 程九郎领会,立即道:“程某明白,大人放心,我不会泄露大人身份的。” 白善表示满意,还邀请他,“下次要是回青州,可以绕道来一趟我们北海县,本县请你吃海鲜。” 程九郎笑着应下,告辞离去。 白善看着他离开,转身上楼。 周满几个看着他乐,问道:“你接下来还要见什么人?” 他瘫坐在椅子上,摇手道:“不见了,今日累得不轻,不想动弹了。” 说是这么说,等到傍晚的时候他还是和周满带着大吉和西饼蹲到了码头和才下工,或者还依依不舍等着叫的短工们混在了一起,问起他们每日赚到的钱,搬运的货物种类,来往的船只谁家的最多,谁家的最大方之类的问题。 等聊完,白善手里的麦芽糖也送完了,天也快黑了,他起身怔怔的看了一会儿还在海上飘着的船只,转身牵着周满的手回客栈。 白二郎和明达也逛街回来了,他和白善道:“我们帮你问过了,从莱州渡口出去的货物,最多的是瓷器和漆器,还有就是布料和毛皮了。” “但布料也多以麻布和绵布最多,绸缎也有不少,但跟这几样比起来就少很多了。”白二郎道:“除此外,还有金银器、酒、药和铜镜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反正什么货物都有,我问了一下价钱,好些东西这里都比青州的便宜,那些店家说,别看这里和莱州城就半个时辰的路程,但价钱却是两个样子,好多人特意从城里出来这里买东西呢。” “不进城他们就少交一份入城税。” 白二郎问:“那你以后要不要把北海县衙搬到龙池去?那样能多收一份税?” 周满闻言看向他,道:“这可太招人恨了。” 白善也忍不住乐,看了一眼周满后道:“我可不要似傅大人那样被人记恨好多年。” 周满辩解道:“我没记恨!就是……忍不住念叨两句而已。” 白善:“然后想办法从傅家手里赚回来?” 周满:“……你别乱说啊,我和傅二姐姐可是好朋友。” 白善笑了笑,这才和白二郎道:“民富才是国富,县衙没必要和商人争这几分利,而且你也看到了,这一片的东西普遍比城里的便宜,所以县衙让的利最后还是要回到当地百姓的手中。” 说白了,他将县衙设在龙池收了他们的入城税,难道他们不会加在商品价格上吗? 就和小时候的满宝一样,傅县令收了她的入城税,她转身就提高了糖的价钱卖给傅二小姐,加倍从傅家身上赚了回来,最后总结下来都说不出到底是谁亏了赚了。 所以还不如手松一松,让他们便利,也让当地的百姓得些实惠。 明达瞥了一眼白二郎,见他一脸受教的模样,但一看就是没往心里去,便知他没有深想,她本想提醒一两句的,但想到他也不外放当官,想再多也没有,干脆问道:“父皇让你写的书怎么样了?” 白二郎身子一僵,说不出话来。 周满和白善立即看向他,“你写得怎么样了?” 白二郎撇撇嘴,不太高兴的道:“就写了一点点,不甚满意,我已经将其弃为稿纸了。” 周满就伸手道:“给我看看。” 白二郎不答应,“还没开始写呢,怎么给你看?” “就看稿纸。” “不行!”白二郎坚决不答应。 周满就眯了眯眼睛,“那可是写我的,凭什么不给我看?说,你是不是丑化我了?” “我没有!”他叫道:“我是那样的人吗?” 白二郎没丑化周满,他就是忍不住照实写了而已,然后就写得不似神仙了。 他自己都觉得写得不好,神仙怎么会小气记仇贪吃成这样呢? 他有些不满的看着周满道:“这本书太难写了,我不明白,陛下为何要我来写。” 明达:“你写向公子都能写得这么好,满宝从小与你一起长大,她的事你都知道,应该更好写才对呀。” 白二郎沉痛的摇头道:“不,更难写了。” 白善忍不住道:“谁让你去写她,陛下是让你写神仙,只是要将其中的太白描写成满宝的样子而已。” 周满:“咦,不是主要写我吗?” 白善和白二郎道:“实在写不了,你就随便写吧,将太白的形象留着,我来写!” 周满看了他一眼,又看向白二郎,“不是要写太白下凡记吗?” 白二郎却看着白善:“原来太白可以略写吗?” 得到白善点头后他便精神一振,高兴起来,“其实我最想写的是文曲星,文曲星下凡渡劫不比太白下凡渡劫更有看点?” “既如此我可要放开写了,那太白只是个小配角,嗯,那样都不用你帮我写了,寥寥几笔过去便是,不就是满宝的形象吗?简单,圆脸,白肌,活泼,罢了,勉强算你温柔吧,抱着一把琴,背着一个药箱行走天下?” 周满:“……几笔带过,那你还写我做什么?太白下凡来就是露个脸?” ※※※※※※※※※※※※※※※※※※※※ 作家的话 下午七点见 ☆.第2945章 呼啦啦上门 白二郎一脸勉强的道:“罢了,我让我的文曲星生病,然后你去救他好了,你们毕竟是同僚,也有同门之谊吧?” 白善道:“还可以写天下大疫,太白治疫。” 白二郎一愣,连连摇头,“那样一来,主角还是我的文曲星吗?” “文曲星代表朝廷去抗疫好了,太白游历而来成了他的助手。” 白二郎勉强同意。 白善便轻咳一声,整了整自己的衣裳后问,“你觉得我做文曲星的形象如何?” “不如何,”白二郎道:“文曲星在我心里是天人之姿,绝不是你这样的。” 周满:“那是杨学兄那样的?” 白二郎想了想后摇头道:“太俊了,我笔力若是不足,读者是看他的样貌,还是看他的才华?我自己想一个,你们别打搅我。” 白善和白二郎都一脸怀疑的看着他,“你一人能写好吗?” 白二郎一脸严肃的道:“《西行记》亦是我一人写的,你们怕是不知道它现在京城有多火热吧?” 可以说比向铭学的传记也不差,甚至卖出了更多本,明达都说了,连帝后和宫中的嫔妃都悄悄买了来看。 白善觉得这事需要多鼓励,于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你多努力,若有不解的就问我们。” 周满:“比如抗疫种痘之事,可以问我。” “文曲星要写的文章诗稿,你要是缺了,我也可以给你写一些,免费给你借用。” 白二郎觉得只是用于话本的诗稿他可以随便写,他自己也会写诗的,虽比不上白善,却也不差,好歹他也是进士不是? 而抗疫种痘之事他不打算详写,既然是写神仙的,自然该有些神异才是,这样才能引人去看,也才能把人引到神仙上。 而一些基本的医理,还有种痘的不少注意事项和操作他都是知道的,甚至还参与过,所以他觉得应该没有请教他们的地方。 白二郎信心满满,回到北海县整理了一番后就开始拿出稿纸来写,既然太白不是主角,他就暂时把周满抛到脑后,重新构思起来。 文曲星要下凡历劫,太白星也要下凡,那干脆让更多的神仙下凡吧,嗯,就先从天上开始写好了…… 白二郎写起杂书来,白善则是处理了一下公务后发现没什么大事,一些小案件董县尉自己就处理了,都不用他上堂,于是他叫上大吉,和五月说了一声,“我去青州找人,午时娘子回来了告诉她一声,她便知道我干嘛去了。” 五月应下。 谁知道周满中午都没回来,她直接在医署里吃饭了,明达也在。 她们都没想到今天来医署的病人这么多,而且还多是女人。 从八岁到五十岁,呼啦啦的一群,都是女人。 就是已经接诊过不少病人的文天冬都有些手足无措,但来闻名而来的女病人们面对他更是无措,站在院子里离他远远的,一直看到周满才松了一口气,双眼都巴巴的看着她。 周满看见,也不想把第一次上门的病人吓走,看了文天冬一眼后道:“组织她们排队吧,我来给她们问诊。” 文天冬心下虽有些失望,但也松了一口气,他有点儿顶不住这些病人的目光。 满宝就进屋中坐堂,明达摇着扇子好奇的跟上。 来的女子们也听到了,立即呼啦啦的挤上去,想要冲到第一个。 文天冬连忙带着人张手拦住,“排队,排队,尔等先按照顺序排队,别挤着。” 没人听他的。 文天冬就威胁道:“看你们如此拥挤,显然是急症,再挤我就和先生一起进去给你们看!” 女人们“喝”的吓了一跳,齐齐后退,戒备的看着他。 文天冬抽了抽嘴角,就挡在门前,瞪着大眼睛看她们,“所以排不排队?” 大家这才拽着自家的孩子或者亲戚你挤我,我挤你的勉强排好队。 文天冬见他们没意见了,这才侧开身道:“第一个进去吧。” 排在第一个的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她的手一前一后还拽着两个,一听说可以进去了,她立即拽了俩人就要一起进去。 文天冬无奈的拦住她道:“一次只能进一个。” 她有些着急,“哎哟,我就是带我儿媳妇和我女儿来看病,我再顺便来看看的,我得跟着呀。” 文天冬坚持,“看病一人进去就行,里面就是我们署令和……女眷,都是女的,她们还能吃了她们啊,放心,我不进去。” 妇人犹豫不决,“我带她们进去。” 文天冬还要拦,屋里的周满便扬声道:“让她们一家一起进来吧。” 文天冬只能让开,婆媳母女三人一起进去。 桌子靠窗放着,这样光线足,周满坐在桌子后面,桌子上放着脉枕等物,而明达公主正摇着扇子坐在一旁,正抬起头来一脸好奇的看着她们。 周满一脸的无奈,冲她们招手道:“上前来吧。” 妇人立即扯着儿媳妇和女儿上前,一脸的讨好,不太规范的屈膝行礼道:“大人,我是听我们里正家的娘子说大人这里看病不抓药是不要钱的。” 周满:“……倒也没错,来来来,我给你看看,放心,你要是不想抓药,我一定不给你开药方。” 妇人却没坐下,而是先把一直低着头不动的儿媳妇拉了上来推到桌子前讨好的道:“先给我儿媳妇看,先给她看,我不着急。” 周满便笑了笑,让她儿媳妇坐下,抬起头来。 只是她耳朵尖都发红了也不肯抬起头来,满宝就拉过她的手把脉,笑问道:“问什么的?” “问子嗣的,”儿媳妇没说话,妇人顺溜的接口道:“她和我儿子成亲半年了,到现在都没孩子呢。” 周满:“……倒也不用这么急,生育也是要看缘分的,缘分到了孩子自然就到了,我看她脉象还挺强劲的,你多大了?” 周满没忍住,低头去窥儿媳妇的脸,差点儿整个人趴在了桌子上,明达忍不住用扇子遮住脸,泪花都快要笑出来了,她忙提醒道:“满宝!” 周满便微微坐直了一些,但依旧让她抬起头来,“我看看你的脸色和舌苔。” 妇人就推了一下她儿媳妇,“快抬起头来啊。” ※※※※※※※※※※※※※※※※※※※※ 作家的话 晚上十点见 ☆.第2946章 疼爱 她儿媳妇这才微微抬起头来,周满看了看后道:“脸色也还不错,没什么毛病呀。” 儿媳妇一听,大松一口气,头又抬起来一些,脊背都直了不少,一双水盈盈的眼睛看着周满。 周满对上她的眼睛,顿了顿后便问起一些更详细的问题来,她的手指没有离开过她的脉,又让她换了一个手把脉,这才和妇人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要不您让您儿子也过来看看?” 妇人脸色一白,连忙道:“大人,我儿子强壮着呢,下地可是一把好手。” “这个,肾元一类的东西

相关推荐: 桃源俏美妇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旺夫   过激行为(H)   篮坛大亨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神秘复苏:鬼戏   规则怪谈:就算死了也要过副本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鉴宝狂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