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末日了,但还要上学(NPH) > 第345章

第345章

那才是卖力气的时候。” “我,我饿嘛……” “鲁哥别生气,别生气,这小子是第一次来,不知道深浅,小子,工头这是为你好,这硬实的东西要在早上和中午吃,这都快要睡觉了,你吃了干啥?” “饿了睡不着。” “多灌两口水就饱了,你小子别不听劝,要是白天遇上重活儿,饿慌了使不上力气就赶紧塞自己一口,不然,摔下去估计就爬不起来了。” 一旁一个人道:“就是爬起来那也废了。” 大小伙子听得目瞪口呆。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531章 地主和佃农 吏部考试就半天的功夫,白二郎今天考完,第二天就拿到了成绩。在二十多名进士中,不上不下,名次还行。 不过和急忙去候官的白大郎不同,白二郎拿到成绩后没有去吏部,而是跑回家找明达,拉着她去了一趟皇庄。 现在去排队选官,万一岳父大人直接给他赐下官来,他是立即去报到,还是迟两天? 所以不急着候官,他决定先休息几天再说。 从去年到现在,他可是一直忙得不行,便是难得可以出门玩一趟,那也是提着心的玩,根本不能全心全意。 明达是认识五谷,甚至还亲手撒过种子,也看过人种地,但对农事的了解也只基于知道表面。 不像白二郎,他可是从小管着一个庄子的。 因此拉着明达去皇庄里住了两天,四处走了走,知道偌大的皇庄里竟然只有六十八户佃农,奴仆二十九人…… 而栎阳县每年都会抽调一里的役丁过来帮忙春耕秋收。县下各乡里轮换着来,可以保证好几年不重复。 白二郎和明达道:“周满在莆村的职田就招了一里的佃户,足一百户,因为地少,他们才能精耕细作,像你这么大的庄子只有这么点儿人,基本上就是把种子撒下去,追一些肥,别说浇水了,怕是连草都不除,两个月下来,草能比麦苗长得还好。” 明达恍然大悟,“难怪上次看到的麦田比隔壁的草还稀松。” 白二郎就忍着笑道:“人少太少了,而且土壤也不一样,也有去年雪灾的原因在。” “不过不管是为了什么,这么大的皇庄只这么点人是不够用的,”他道:“种地并不是把种子播下去就可以了的,日常也很重要。” 白二郎觉得他大概知道为什么皇帝有这么多地,却还是那么穷了。 他道:“每年皇庄都能免费得一百个役丁劳作,但他们只是春耕十日,秋收十日,中间那么长的时间呢?” “种下去的种子需要施肥、浇水、除草,甚至还需要除虫,光是豆子,种下去后最少要除草两次,不然,后冒起来的草也会抢去地肥,长得比豆子还要好。” 白二郎道:“所以靠役丁不行,还是得招募长工或是佃户。” 明达歪着头想了想,很好奇,“为何皇庄招不到佃户?” 白二郎:“因为你们太黑了。” 明达:…… 白二郎道:“你知道一般百姓一年的租税是多少吗?” 明达笑道:“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 白二郎点头,道:“这个租税不高,与他们的授田相比,差不多是四十税一。可佃户租种他人土地,一般是要上交四成到六成的租税。” 明达算了一下两者之间的差距,大惊,“怎会相差这么多?” 白二郎道:“私人毕竟不是国家,从古至今,给佃农的租税一直是这么高的,刻薄之家,将租税提到七成的也有。” “不过,为了保证收成,东家一般都会提供良种、农具和一些耕牛,但也有人家刻薄不会提供,最后佃户离开,宁愿做流民也不种地。”白二郎看着明达道:“刚才我们不是问过了吗,皇庄的佃租一直是六成。” 明达:……所以她家是刻薄之家? 她问,“你家给佃农的佃租是多少?” “看情况,有时候五成,有时候四成,最少的时候收过两成,若是碰上大灾,还得免租。”白二郎曾经可是奔着继承他爹的土地,当个小地主去的,加上现在又考官,对这种事很是了解,他道:“佃农该交给朝廷的租税是由东家上交的,除非他再另外有口分田,那就按照比例来分担。” “像我家,大贞十年水灾泛滥,我爹就免了好多人家的租税,该他们家每丁二石的租税也得我爹上交的,这就是亏了。” 那一年白老爷就亏了不少,佃农要是没有口分田,只佃租地主的地,那就只需要对国家服劳役而已,剩下的租税和赋税等都是要地主交的。 平常东家们是会拨出地来给佃农们种植桑麻,由他们自己纺线织布,按照预订的租子上交一部分,剩下的是他们的。 朝廷要收税时,东家一并将佃农们的租赋上交给县衙,所以当年白老爷不仅要白贴钱给佃农们上交租税,还要自陶腰包赈济佃农,顺带损失了当年的粮种…… 当然,白二郎说这些是想告诉明达,“绵州虽然人少,但我家要招佃农就总能招足,便是绵州那边没人了,别的地方也会有人特特的赶来。” 明达若有所思,“你是觉得我们皇庄不够宽和,所以才招不足佃户的?” 白二郎不委婉的点头,和她道:“京城虽富裕,但在此的失田之人也多,只要给足够的利益,想要招到人并不难。” 他道:“我们家又不缺钱,便是前期投入大些,这么好的地,只要精耕细作,收成一定不低,就算是只收四成,每年的收益也不少了。” 看周满这两年的职田收益就知道了。 明达兴趣起来,眼睛闪闪发亮道:“好,这个皇庄我们亲自来管。” 她还和白二郎商量,“要不要把管事换了?” 聪慧的明达自然知道皇庄里有这么多猫腻是因为管事的原因。 白二郎也想换掉,不过他觉得换人是大事,自己也有些拿不定主意,于是跑回去问白善和周满。 白善道:“他只要听话就不用换。” 他道:“他惯了这么多年皇庄,对那里面的地和人都熟,而且也能管得住人,不用管他之前是怎么管事的,这会儿他只要听你,不,是听公主的话就可以。” 只要明达公主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那便可用。 满宝道:“就算要换,也先过了春耕,这会儿可不好换个管事来管这么多地。” 白二郎便吃了定心丸,呼出一口气后问满宝,“你说这么多地我上哪儿招工和找佃农去?” 满宝觉得这会儿找佃农已经迟了,那么好的地,一定要找勤奋的人才行,万一招到一些懒的人家怎么办? 所以她道:“你们破费一些直接请长工或短工吧,反正京城闲散的人也多,这些人应该不难找。” 白善道:“可惜四哥出门去了,不然这事儿可以找四哥帮忙。不过皇庄的管事应该也有相熟的伢子,你在京城和雍州都发布公告,肯定能请到不少人。”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532章 感动 皇庄用人和周满他们用人有很大的一点不同就是,他们不必要很挑选。 因为没人可以欺负皇庄。 那是皇帝一家子的东西,外头的平民百姓,有几人敢存了心去坑他们。 所以要是请长工和短工,可以不必太小心,只是佃农约束多,签订合约以后至少有一年时间是需要用他的。 大晋律法规定,一旦佃租合同签订,为了保障佃农的利益,入冬前,东家不得解除合约。 这是防备着有些不良地主在佃农耕种后找借口解除合约,将佃农赶走,那可就真是要人命了。 所以找佃农,便是皇庄也要多小心几分。 白二郎得了俩人的主意,便每天都拉着明达出去,先是让管事将现有的佃户都集中起来,告诉他们今年他们种子照旧提供,不过租子由原先的六成降为四成,也就是说,一年下来,他们可以有土地产出的六成。 佃农们大喜,几乎不可置信。 管事心里各种滋味都有,不过脸上却是一片喜气洋洋,他大声道:“公主殿下新婚,这是殿下给你们的福气,从今以后你们得好好的服侍公主,忠于公主,若是谁敢做有损皇庄,有损公主的事儿,我第一个不饶你们!” 训完了话他便弓着腰去请示明达公主,笑道:“殿下,您看您还有什么话要加吗?” “没了,你让他们下去吧,现在春光正好,土地要平整,”明达说这话时是看向白二郎的,见他微微点头,便继续和管事道:“让他们先把地里的草给除了,将土地平整好,今年好好干,明年我还只收四成的租子。” 管事欲言又止,有一肚子的话要说,比如这样庄子是不赚钱的,反而主子您还有可能亏欠。 但目光扫到一旁的驸马爷时他便忍了下去,这几日他也看明白了,公主是不懂农事,但这位驸马爷似乎很熟悉啊。 有些事情能说服公主,但未必能说服这位驸马爷。 于是管事将话咽了下去,默默地应下了。 明达公主高兴起来,她第一次处理外面的事竟如此顺利,“还有一事,” 明达道:“我们负责的这一段路就不用役丁了,我们自己出钱请人修路。” 管事张大了嘴巴,“这,这得花多少钱呀?” 仆似其主,显然,这一位和皇帝一样,也是惜钱的人。 明达却不缺钱,很是豪气的挥手道:“这事儿你不必管了,你只管派人去和荀县令说,不用他为我们皇庄发役令了。” 至于修路的人,她另有人选。 “你既要去找荀县令,顺便再告诉他,今年春耕和秋收,皇庄都不用役丁了,缺的人我们自己雇。” 管事很不解,胆战心惊的问道:“公主是嫌弃役丁粗鄙,干的活儿不细,费了田地?” 一边说话一边悄悄的去看白二郎。 明达微微摇头,“不是,农忙在即,各地都忙,我怎好耗费人力?就让他们各自忙他们家里的事儿去吧,我们自己请人。” 白二郎这才接过话道:“我和公主算过,这一次我们多请一些短工,就请一百二十人好了,不论男子还是妇人都可以。” 撒种子和插秧男女都可以。 管事总算有话说了,连忙道:“驸马爷,这男子比女子好用,毕竟种地是力气活儿,还得拉犁呢。” “所以我们打算买上三十头牛,到时候有了牛,再只需掌犁的人就可以了,”白二郎道:“他们干活儿时你注意留心,记下那些勤快细致的人,等春忙结束问一问他们可愿做长工,若是愿意,留下三十到五十人来,若是有一家子的更好,先记下,明年直接招为佃户。” “对了,来的人多,你先选两块地方建两排棚子,中间隔远些,一排给男子住,一排给女子住。” 管事受到不小的冲击,“驸,驸马爷,我们哪儿来这么多的牛呀?” “买的,放心,三十头,一头都不会少的,还都是两岁以上的牛。” 可以直接投入使用,一头牛当两个壮劳力使用。 管事:…… 他默默的记下这些事情后行礼退下。 明达很兴奋,忍不住大庭广众之下伸手牵住白二郎的,问道:“雍州的另一个皇庄要不要也管起来?” 那个皇庄更大,地也更好。 白二郎倒是野心勃勃,但不论是先生,还是白善周满都说过,最先做一件事时步子不能迈得太大,他还不确定这些法子对皇庄是否管用呢。 于是和明达道:“明年再说,那个皇庄先照旧。” 明达便只能惋惜的点头。 修路的事,明达和白二郎交给了周五郎,拿出钱来让他承接这一段工程,他去雇人,负责工人们的吃喝拉撒,还有各种工具等,他们两个则是只负责出钱。 之所以宁愿耗费钱财也不白嫖栎阳县的役丁,就是因为明达公主想要扭转皇庄给人的印象,至少以后她亲自管理下的皇庄是不会从县衙里取用役丁的。 荀县令一连收到两个好消息,一时心中复杂,但更多的是惊喜。 他之所以一直不主动开口,打的就是观看明达公主态度的主意,她要是开口要人,那以后一切照旧,她要是不开口,那这事儿就可以稀里糊涂的过去。 说实在的,辖下有皇室的产业并不是一件多么值得高兴的事。 因为皇庄它不纳税,白占地盘,连里面的奴仆都是没租税的,税收减少不说还占他们的劳役。 雍州城因为有两个皇庄,劳役都显得比别的州城要重一些,亏得他们人多,不然分摊下来的劳役更重。 他以为明达公主不要求要人修路已经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儿,没想到她竟然明言春耕秋收也不要役丁了。 荀县令又惊又喜之下,感动得直接红了眼眶,忍不住拉着他师爷的手道:“难怪朝中的大人们那么喜爱明达公主,实在是仁厚宽达之人啊。” 然后又咬牙切齿,“相比之下万年县的那厮有负名门之名,呸,还是郭氏出身呢,忒不要脸了,这么一段路竟然要从我这拿十万钱。” 师爷:“那大人,您到底是给还是不给嘛?” 荀县令伤感的闭了一下眼,无奈的低头道:“给!”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533章 赚钱 周满负责的这一段路进程特别快,预定是十天,但到第八天上就收尾了,只是当天太晚,还差那么十几步的地没碾好,因此第二天一早还要干一会儿。 周五郎干脆不急着赶回城里了,和三个工头挤了一个铺盖睡觉,顺便在田野里生了火和他们唠嗑。 “现在稻种冒芽了吧?” “差不多,不过今年雨水少,我家地旱,也不知道下种了没。” “这个时间刚刚好,回去正好可以平整一下田里,秧苗长起来就可以插秧了。” 周五郎抬头看了一眼满天的星星,叹气道:“这星星也忒亮了,明儿又是一个大晴天。” “晴天还不好啊,这路刚修好,怎么也得先晒两天,晒严实了,以后人走牲畜走才不会坏。” 周五郎傻子一样的看他们,“开春干旱呀,你们算算,龙抬头以后到现在才下了几次雨?” “两次?” 这么一算,大家悚然一惊。 周五郎道:“去年钦天监说我们中原和南边要闹雪灾时,我们家先生就说了,明年开春怕是要旱,果然就旱了。” 大家心情都不是很好起来,毕竟大家都是靠种地吃饭的。 周五郎道:“所以我估摸着,要用水插秧啊,还得多往后等一等。” “等一等就能下雨了?” “等一等就算我们这里不下雨,别处肯定也会下雨的,”他道:“到时候渭水的水上来,我们浇灌也方便点儿。” 大家这么一想也是。 周五郎趁机问道:“反正离春种还有一段时日,你们接下来要去干嘛?” 众人莫名其妙:“回家平整土地去呗。” “麦苗也转青了,熬过去年雪灾的麦苗都长得特别好,仔细除草,就算水稻种不来,麦子也能有不少的收成。” 所以要做的事还是有很多的,农活儿嘛,真是眼里有活儿的,可以一年十二个月都在做。 眼里没活儿的,那草长得比麦苗还高,人家也还觉得没到农时呢。 周五郎摸了摸鼻子,干脆直接道:“反正还有时间,你们要不要再多留几天修路?” 不仅三个工头,边上坐着的人也都悚然一惊,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周五郎,我们当你是兄弟,是好人,结果你竟然要延长我们的劳役,压迫我们,剥削我们…… “下面的那一段路该是公主殿下负责的,她给了我钱让我找人来包工,我算过了,你们要是跟我干,我一天给你们五十文的工钱,还是管着一日三餐,连铺地的石子我都能叫人送到这儿来,不必我们亲自去拉。怎么样,干不干?”周五郎挤眉弄眼的看向他们。 以上的震惊和愤怒瞬间消散,工头认真的思考起来,问道:“干完就给钱?” 周五郎点头,保证道:“完成的那一天全部结算,对了,你们要愿意就还给我管事儿,我多算你们二十文一天。” 三人越发心动了,看向身后的乡亲们。 他们能做工头是因为他们家在同里之内便很有威望,因此他们的态度很重要。 三人也没立刻答应,而是道:“我们得商量商量。” “行!”周五郎道:“你们明儿给我一个准话,愿意留下我一定不会亏待了,不愿意留下我也不怪,回头缺的人我再到外西城那边去找。” 那边有很多外地来的人,搭了棚子在京城讨生活,只要给钱他们就能干活儿。 三个工头在各自的人里穿梭,商量了一晚上后最后大部分都留下了,只有十多个因为家里人少,不得不回去忙农活儿,因此选择了回家。 周五郎高兴起来,这样手底下都是熟悉的人,关键是他们修路也熟了,速度会快一些。 周五郎道:“你们今天先回家去见见家人,明儿一早再过来,我也再去找一些人,凑足三百人,速度要是够快,七八天说不定也能完成了。” 三个工头一听,目光一闪,将他拉到一边道:“先不忙找,不如等我们回村里去找人,说不定能有人愿意来呢?” “不错,都是同村的熟点儿,干活儿也有照应。” 目前来的这三百人并不是来自同一个村,而是来自三个村,其中一个村只抽了七十户,而且他们肯定在别的村有亲戚,这个活儿大可以找熟人来做。 周五郎想了想后点头答应了。 于是大家把剩下的那点路给砸瓷实了便收拾了东西各自散去。 临走前,工头还找周五郎确认,“这就算十日的役令了。” 周五郎点头,“对,算十日,我明天再跟县衙上报。” 大家这才放心的散去。 第二天他们果然带来了人,补足了离开的人,不多不少,正好三百人。 周五郎松了一口气,便带着他们接着昨天修的那段路继续往下修。 白二郎跑来看了一眼,见他们分成了三组,同时三个路段修建起来,速度极快。 他就站在周五郎边上,赞道:“行啊周五哥,很有规模嘛。” 周五郎也是头一次管这么多人,很是自豪,“还好,还好。” 白二郎问:“这一截路大概要修多久?” “最多十天,最少嘛,”周五郎左右看了看,小声道:“我拿了两万钱给石场那边的人,每天由他们给我们将石子运来。” 那样速度会快很多。 白二郎算了算,不解的问:“他们一天的伙食得多少钱啊?” 周五郎道:“一人大概花销个八九文吧。” 毕竟要有肉,干的又是力气活儿,吃的多。 白二郎:“……那你还赚什么钱?” 他和明达就给了他二十万钱。 周五郎就一脸深沉的道:“你等着吧,我肯定赚钱的。” 就算不赚,也应该亏不了吧? 周五郎咽了咽口水,其实心也有点儿虚,他工钱是不是开高了?或者和白二郎他们要少了? 事实证明,亏倒是不至于亏的,因为有了石场的奴隶专门来送石子,大家又有了经验,且因为工钱的原因,大家都比较卖力气,第六天中午路就修到新城外头,跟新城外的那条大路连接起来了。 周五郎大松一口气,立即挑了十个人赶着牛车去作坊那边把钱给运了过来,路一修好,他确认没问题后就让人将一箩筐一箩筐的钱给搬了下来。 他从箩筐里拿出一吊吊钱道:“大家伙儿看好了,这一吊就是一千钱,我直接发给你们的工头,由你们的工头带回去发给你们。” 乡亲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这么多的钱,纷纷围上去,将这些箩筐团团围起来,眼睛闪闪发亮。 ※※※※※※※※※※※※※※※※※※※※ 作家的话 明天见 ☆.第2534章 发钱 周五郎现在算数很厉害了,慢慢拨着算盘也能把账算清楚,但很显然,役丁们做不到。 甚至他们的工头都不太做到。 周五郎哐哐的把一吊吊钱从箩筐里拿出来塞给工头,工头愣了一下后就手软脚软了,直接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他们用他们的脑子仔细的算了算,发现实在是算不出来,于是又一股脑的把铜钱给塞回周五郎的怀里,苦着脸道:“五哥,周五哥,我们算不出来呀,要不,你一个一个的发给我们吧。” 其他役丁也盯着铜钱,眼睛里都是光芒,连连点头。 给了工头,回去以后还得再分一遍,哪有现在当场分到手的好? 而且万一周五哥和工头算错了,他们也不好回头再找他呀,还不如就这会儿分了。 反正他们跟别人干一样的活儿,他们拿多少他们就拿多少,这里头总有聪明的人,跟着他们才不亏。 于是大家纷纷劝说周五郎,“周五哥,在这儿分吧,现在时间还早,我们不急着回家。” 周五郎:……你们不急着回家我急呀,他现在对于自己的账目都是一塌糊涂呢,他光知道自己赚钱了,却算不出自己赚了多少钱,他得回去找立重帮忙算一算。 “就是,就是,才吃过午食呢,我们不急。” 周五郎一口气堵在胸口,想了想,大家都这么说了,他此时再推辞倒显得他算账有问题似的。 最主要的是,这些人都是满宝的食邑,搞好关系,以后他手上再有活儿找他们也容易,所以得把关系搞好了。 周五郎便挥手道:“行吧,那就一个一个来,不过你们人这么多,来几个算数好的上前来,能数到一百的。” 最后除了三个工头外,就还有两个人走上前。 得,大家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的样子。 其他人不好意思的笑道:“周五哥,其实我们也能算,就是偶尔吧回会数错。但我们知道十上面是二十,二十上头是三十,三十上头是四十……”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 周五郎截断他们的话,将五人都叫到跟前来。 他将一箩筐的铜钱倒到地上,众人的目光随之落在地上的一堆钱上,闪闪发亮。 此时田野上长了许多的草,一吊一吊的铜钱堆在草地上并不会脏。 周五郎与他们盘腿坐在地上,拿了一吊钱道:“说好了的,一天的工钱是五十文,到今天你们一共干了五天半,我给你们算足六天。” 他道:“那一个人就是三百文钱,这一吊钱是一千钱,咱也不说那么多,这一个一个的往外数,估计要数到明天,所以啊,你们有关系好的,三个人做一组,我一吊钱里分出一百文来,剩下的你们拿回去,一人一文的往下分,平分成三份就行。” 这个主意好,他们不太会数,乡下分东西时就是这么干的,特别是分家的时候,你家一个碗,轮到我家一个,你家再一个,我家再一个…… 大家都没意见,周五郎就让他们数出一百文来,数出来的钱另外再用绳子串成一串丢到箩筐里就行。 一会儿直接拿上三串就又是一个人的工钱了。 于是六人就坐下数钱,周五郎让围观的人盯着点儿,别让人私底下把钱给昧下了。 数好的钱,小串的一百文放进箩筐里,大串的九百文放到另一边。 数完了一箩筐,周五郎又倒出一箩筐的钱,然后就将大串的钱放在这一个箩筐里,他数了数,七十吊,数没错,于是就蹲在一旁掰着手指头算,这三百人的工钱到底是多少呀,还得数多少吊才够数? 这么多钱总不能全这么数出来吧? 周五郎沉静的算了算,一个人是三百文他是知道的,昨晚上他自己算过,也反复和立重确定过,那三百个人就是…… 周五郎掰着手指头不太确定的想,九百文? 呸呸呸,不对,是九万? 嗯,九万那就是九十吊…… 周五郎觉得自己算对了,松了一口气,于是就撸了袖子去数地上已经堆了不少的铜钱,数出二十大串后立即叫道:“够了,够了。” 大家这么一听,立即停了动作,周五郎高兴起来,大叫道:“现在相熟的三人一起上前来领工钱,没有相熟的落在后面,回头单领自己的钱。” 大家一听,立即挤挤攘攘起来,有堂兄弟的叫堂兄弟,有族兄弟的叫族兄弟,有表舅兄的叫表舅兄,或是邻里之间排在了一起。 周五郎拿出册子来,捏着一支笔,上来三人就问一句,“确定了三人同领?” 等他们点头后就划掉他们的名字,然后给他们一大串钱,叮嘱道:“这是九百文,每人三百文。” 三人都跟着念叨了一遍,牢牢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后便领了钱笑眯眯的退到一旁,俩人将拿钱的那人围在中间,小声道:“回去就分钱。” “放心好了,一定不少你们的。” 分到后头,便是小串的钱。 周五郎一人给他们拿上三串钱,“一串一百文,三串在这儿啊。” 分完了他们,他便给三个工头分,也是哐哐的塞给他们三串,然后拿出一吊钱来道:“说好了的,你们工头我一人多给你们二十文。” 毕竟他们要管人,还挺费心。 “六天就是……”周五郎又掰着手指头算了算,五天就是一百文,再加一天就是,“一百二十文,来,我给你们数。” 等把工头的钱也分了,剩下的却还不是就属于周五郎的。 周五郎将六个厨娘找来,也分了她们工钱。 她们钱少,只二十五文一天,这个钱却是一早周立重给他算好的,一人一百五十文。 他数好了钱给他们,剩下的钱他都给放到箩筐里了。 大家看着剩下的钱惊叹,“周五哥,你咋带这么多钱过来?” 因为明达公主就给他这么多钱,昨天刚送到作坊里给他的。 周五郎道:“一会儿还得给石场送钱去呢,行了,行了,拿了钱的人就回去吧,来几个人帮帮忙,与我一起把钱送到石场去给人。” 大家这么一听,立即帮忙把钱都放到箩筐里抬上牛车,三个工头不急着回家,秉持着和封主哥哥搞好关系的理念,他们非常愿意陪着周五郎走这一趟。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535章 数钱 一个工头赶着牛车,周五郎坐在车上扒拉着自己箩筐里的钱,在一堆菜篮子里捡了一个看着还算可以的,把里面的烂菜叶子放到其他篮子里,便数了二十吊钱放在篮子里。 挺大的篮子,二十吊钱装得满满的。 想了想,觉得这样不好,大庭广众之下容易引起误会,于是在车上找了找,找出一个装米面的细袋子,略拍了拍,拍干净后把铜钱转移到里面去。 三个工头默默地看着,忍不住问,“周五哥,你这一趟赚钱了吧?” 周五郎道:“还不知道呢。” 他叹息道:“你们吃喝的钱还没算出来呢。” 哦,对,他们这六天还吃东西了。 三个工头扫了一眼箩筐里成堆的钱,心里舒服了许多。 就不知道他们这三百号人这六天里吃了多少东西。 周五郎把钱送给石场,两方结算完,他便高兴的驾着牛车回家去了。 老周头和钱氏不在家,他们都看职田去了。 今年满宝有三处职田要春耕,其中一处离得还有点儿远,因此本想参加完白二郎婚礼就回七里村的老周头和钱氏又留了下来。 他们决定等春耕结束一定要回去了。 他媳妇则是和四嫂她们在作坊里呢,因此家里一个人也没有。 周五郎让门房帮忙将一箩筐的钱搬到他的屋里,然后他就去书房里翻出周立重他们常用的算盘,再拿了纸笔一点一点的算他赚的钱。 这几天,他每日买了多少肉,买了多少菜,耗费去多少粮食,还有油盐这些东西,他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呢。 粮食是从家里拿的,但不能不算成本,他都按照市价算好了的。 这六天来,他们一共吃去一万四千八百六十八文钱。 周五郎挠了挠脸,“所以还剩下多少?” 周五郎看着箩筐里的钱,干脆算出十四吊钱,想了想,干脆又多拿了一吊一起放下。 放下后又觉得不好,立君说过,管账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就行了,因为一文钱也是钱,今日差不多,明日也差不多,日积月累下的差不多就变成差很多了。 于是周五郎又将那一吊钱拿出来,然后开始数该从里面拿出多少钱来。 一千减去八百六十八,那就是先取一百,一百再减六十八,那就是三十二…… 周五郎数出一百三十二文钱来串好,一起放在箩筐里,然后他就看着箩筐里的铜钱笑眯了眼。 这就是他这六日赚回来的钱了。 至于是多少,他目前还不知道。于是周五郎决定数一数。 没有拆过的铜钱串放在一边,一吊就是一千,绳子松过的就是拆过的,他哪里还记得拆过多少个铜板出来? 只能一个一个的数,不够一千的补进去,重新绑好放到一旁。 周五郎数数还是可以的,为了不数错,他特意数出了十枚铜钱,数够一百就往旁边放一枚,放完十枚就是一千。 于是这十枚铜钱从左边到了右边,再从右边到左边…… 太阳越来越向西…… 先是方氏她们回来,发现家里一个人也没有,便道:“糟了,大嫂也没回来,叫个人去饭馆,让四郎和五郎送些饭菜回来吃吧。” 然后话音刚落,老周头领着一家大小回来了。 方氏他们好奇,不由问道:“爹,你们怎么都回来了?” 不是住在莆村那边的庄子里吗? 老周头闷闷的道:“没水,我们在那儿看着也是干着急。” 周大郎道:“这里就是没我们七里村好,虽然这里地平坦,我们七里村山多,可我们水也多呀,开春要是没水,开了河里的水浇灌也能行,这边不行,不下雨,连河道都是干的。” 老周头觉得这样不行,“再不下雨,我干脆回家去算了。” 周大郎也怕他在这里干着急,到时候急出个好歹来就不好了,“爹,要不一会儿我问问白老爷去,看他啥时候回去,您和娘就和他们一道回去。” 老周头点头。 周二郎和周三郎夫妇在白二郎成亲之后就结伴跟随商队回去了,毕竟家里的地也要种的,他们赶回去正好可以下稻种。 老周头没想到今年开春这边会旱得这么严重,也不知道家里头那边怎么样,那儿可别旱的好。 说完话,老周头这才左右看了看,问道:“老五呢,他怎么还没回来,之前立重和立君不是说他手头上的活儿今天半天就能干完吗?” 周立重(大头)道:“门房刚才不是说五叔回来了吗?” “回来了也不做饭,也不说去饭馆打饭回来,这是当老爷当习惯,连饭也不会煮了?” 陆氏立即道:“我去看看。” 她回房去找。 周五郎正全神贯注的数钱呢,根本没听到动静。 陆氏推门进来喊了一声,他吓了一跳,手上的数就乱了,他看到拨到一半的铜钱,半天想不起来他刚才数到多少了。 他看了一眼脚边的铜钱,已经数过的那边放了六枚,但这一乱,意味着他前头数的六百也都白数了,他得重新数。 周五郎郁闷,“你喊什么,差点吓死我,这下好了,我忘了手里的数儿,得重新数了。” 虽然他是很喜欢数钱不错,但再喜欢,他也不喜欢重复的数呀。 陆氏惊诧的看着地上堆着的两堆钱,问道:“你哪来这么多的钱?” 周五郎道:“赚的!” 周立君和周立重他们也过来了,等听他说完他为啥要坐在地上数钱,半晌无言。 周立君从地上拿过算盘,问道:“所以你拿这个东西来有什么用?” 周五郎道:“算菜钱。” 周立君就拿过他那些记得乱七八糟的数,坐在桌子边打算盘,“我给你算吧,来,报个数,你多给三个工头多少钱?” 他算数是不怎么样,但记忆却很好。 一笔一笔都记得非常的清楚,当然,他只会算个人的,总数是不知道的。 周立君拨算盘拨得啪啪响,不一会儿就道:“一共去了十二万六千一百二十八,五叔,不算你自己这六日的工钱,你一共赚了七万三千八百七十二。” ※※※※※※※※※※※※※※※※※※※※ 作家的话 晚上九点见 ☆.第2536章 候缺 周立君琢磨了一下这收益,挑了挑眉道:“行啊五叔,你这一天就赚了一万多钱呢。” 站在门口的老周头嘴巴微张,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会儿他总算不说周五郎在家不做饭的话了。 他琢磨了一下后看向地上那堆钱,问道:“你得交多少给公中?” 周五郎还没说话,周立君又拨了一下算盘,然后道:“两万九千五百四十九文钱。” 老周头立即道:“行吧,数出来给我拿回去。” 周五郎:…… 这些铜钱他都还没捂热呢。 他连忙问周立君,“那我剩余多少?” 周立君道:“四万四千三百二十三。” 那也不少了,周五郎乐眯了眼,然后招呼着周立重帮忙来数钱。 老爷子还站在一旁盯着看呢。 钱氏就问道:“怎么赚了这么多?你该不会坑了二少爷吧?” 钱氏和老周头都叫习惯了,就是现在也还是习惯把白二郎叫做二少爷。 周五郎立即道:“我可没坑他,我都问过的,那么长一段路,若是有善人捐路,大概就是要二十五万上下的,我这还要少了呢。” 所以一开始他才不确定是赚是亏。 不过他都想好了,赚了自然好,亏了也没什么,反正白二郎也算是自家人,这条路本来就多数是为了满宝和白二家建的。 周大郎目瞪口呆,“怎么差这么多?” 五万也不少了呢。 当下修路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县衙征收役丁修路,其实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情况; 还有一种就是善人捐路,自己拿出钱来修路修桥,这是大功德,比去寺庙里捐香油钱和在道观里做法事更被人记住的大功德。 一般会这样做的都是当地的乡绅。 比如白老爷这样的,修一条路能够让人念上二十年,路要是修的好,能被人念叨百年。 周五郎道:“善人们捐路还得和县衙打招呼的,甚至有时候胥吏还要下去监督,一来二去的花销就大了。” 也是因为知道这些猫腻,周五郎才从打听到的二十五万里直接砍去五万,因为他用不着走关系,也不用和县衙打招呼。 不说有明达公主这块招牌在,就是拿他妹妹周满的名字,一般县衙也不会为难他。 因此他没给人钱。 老周头琢磨了一下,甚是惋惜,“可惜修路的活儿不好接,一般县衙直接征役丁干了,不然都和公主一样请人来修路,那你不知能赚多少钱呢。” 周五郎也觉得惋惜,这相当于就是一锤子买卖。 不过不要紧,满宝说过,当下是缺很多东西,但最缺的就是人,只要手上有人,要赚钱容易得很,他先把那些人笼络住,以后要赚什么钱时就容易了。 大家把分出来的钱给老周头搬到他的屋里去,这才开始琢磨晚上要吃什么。 正好满宝他们下衙回来,听到了便道:“一起吃吧,厨房那边有菜,让容姨她们现做也快。” 白老爷一看,也不愿意自家吃了,于是搬了饭菜过来一起吃,大家一边吃一边说话。 庄先生问白大郎,“选官的事儿可有眉目了?” 大家一起看向白大郎。 白大郎道:“我今日再去的时候正好看到唐州桐柏县有个空缺,我已经申请了,只是候缺的人不少,我听吏部一位书记员说,候这个缺的人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六个。” 那是不少。 今年的缺其实不少,但京中的缺不多,多是地方上的缺,还有军中的缺。 其实不管是进士还是明经,三个方向的缺都可以申请的。 当下并不轻文或轻武,因此军中有不少人是文武双全的。老一代的勋贵中便有不少人文武双修,建国时尚且能保证这样的质量,更不用说当下了。 其实读书识字在军中升迁会更快些,若是明经或进士出身,则会更受青睐,毕竟,你好歹读过兵书,总比全靠摸索和天赋的粗人要强吧? 可惜白大郎没有军事天赋,因此哪怕军中有许多留京的职位,他也没想过去申请。 在发现几次申请不下京中的职位后他便隐隐猜到了什么,于是开始把目光放在外面。 吃过饭,他们换了一个地方继续讨论这事儿。 白善道:“唐州距离京城不远,且是中原地带,位置上佳,就不知桐柏县实际情况如何,这个缺是因何空出来的?” “听说是县令病故了,还是急症,才报上来的,这两日刚到的京城,所以是新添的空缺。” 也是他这段时间天天跑吏部,而且因为白二郎白善和周满的关系,吏部的官吏对他还算照顾,所以一有空缺就通知了他,他当即就写了申请表上去。 可和他一样有关系的人不少,所以也有人与他前后脚的功夫申请了这个职位。 庄先生道:“桐柏为淮河之源,据我所知,那里水网密布,有东西两种地势,西边是平原,东边则是丘陵,但也都不高,是个好地方。” 当县官,最主要看的说就是地势,又地有水,那经济就容易发展,人口容易增长,这两样有了,那就可以抓教育。 当官的政绩看的就是税收,人口增长和教化的比重。 什么是教化的比重? 一看中明经和进士的人数,二看县内正在受教育的人数。 白老爷一听是好地方,立即和白大郎道:“你多跑一跑吏部,务必将这个空缺跑下来。” 他忧心道:“吏部考试都过去半个月了,好的缺都快要被人挑完了,你再不定下,剩下的就都是些穷乡僻壤了。” 白善也点头,“大堂哥,就定下这个缺吧。” 白大郎苦笑,“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说了算的呀。” 白老爷就看向庄先生等人,本想说去找一下二郎,但想到驸马不好过多插手这些政务,而且今年二郎也在候缺的人选之中。 庄先生等人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点儿,他道:“这事儿不能白二去做,先不说他能不能做好,便是可以,作为嫡驸马,他这样插手选官,陛下就算不发作,也不会多高兴的。” 庄先生看向满宝。 满宝便点头道:“我明天偶遇一下李尚书,和他说说话儿。” ※※※※※※※※※※※※※※※※※※※※ 作家的话 过完元宵就开始加更,明天见 ☆.第2537章 提醒 白善现在还是个小翰林,虽然每天都能在皇帝面前见到各位大佬,见皇帝的次数比周满还要多,但正因为位置特殊,他也不能开口。 算来算去,发现最合适的还是周满。 不管是位置还是身份上。 不过…… 满宝眨眨眼,“许久不见白二了,话说他去候官了没有?” 屋内一静,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后一起看向白大郎。 白大郎郁闷道:“没有,我以为是你们教他的,怎么,不是你们让他避风头吗?” 今年白家一门双进士很是惹人注目,尤其白二郎还是嫡驸马,更引人注目了。 吏部考试后不知多少人盯着他们家呢,白二郎一直没去候官,他以为是白善和周满教的。 毕竟此时白二一动不如一静,皇帝那里肯定有安排的。 不然兄弟俩都急匆匆的去候官,落在人眼里到底显得急切了些。 而白大郎都候缺半个月了都没候到官位,更是说明了上位者的态度。 显然二弟是要留在京城的,那他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兄弟俩总得有一个出去,这是避嫌。 白大郎的目光落在对面的白善和周满身上,没看白善出仕以后,周满便留在了纯技术部门——太医院和清贵部门——崇文馆。 避开了现在的实权部门之一太医署。 不然白善就得一辈子留在翰林院修书了。 白善郁闷的道:“我是让他过两天再去候缺,但我也没让他到这会儿都不去呀。” 满宝道:“他该不会是忘了吧?” 白老爷着急起来,“这么重要的事怎么能忘记呢?” 他看了一下外面的天色,天边还有余晖,于是想要去公主府里问问,白大郎连忙拉住他道:“父亲别急,明天再问就是了,这会儿过去说不了几句话就宵禁了。” 白老爷却等不得,他之所以一直等在此处没有回乡,就是想看两个儿子定下官位,这可涉及到他们的前程。 因此他说去就去。 白二郎几乎要忘记此事了,他最近和明达在外面玩得不亦乐乎,要不是他爹上门,他估计还得一段时间才能想起呢。 对着他爹,他有点儿心虚,强自镇定道:“爹,我不急着选官啊,陛下那里都有数呢。对了,大哥今天候到官了吗?” “没有,”白老爷有些郁闷,他瞥了白二郎一眼,恨铁不成钢道:“就算有公主和陛下,你也不能如此怠慢,这都半个月了,就算静观其变也足够了吧,你明儿赶紧候官去。” 这可是他的一件心事,必须尽快解决了。 “你得好好的选一选,尽量留在京城,要是能进翰林院就更好了。” “爹你放心吧,我一定进不了翰林院,”白二郎道:“您看我像是能修史书的人吗?” 翰林院主要是修书的,其中最要紧的是修史书。 白老爷想了想,也觉得那样太过误人子弟,于是改口道:“去六部也可以,对了,你算数挺好的,去户部吧。” 有钱,还体面。 白二郎眼睛微亮,也觉得这主意不错,“要是户部还有缺倒是可以试试看。” 而此时,皇帝也在和皇后说白二郎官缺的事儿。 他将脚从木盆里抬起来,让古忠擦干,也不穿鞋,直接就抬上床,和一旁的皇后道:“也不知白二近来在做什么,吏部那边到现在都没收到他候缺的申请,难道他今年不打算候官了?” 他问道:“明达有没有说为什么?” 明达虽然出嫁了,但每个月的初一十五还是要进宫请安的,这是固定的,不固定的是,她隔三差五就会进宫来看帝后。 皇帝认真的想了想,他上次见明达是什么时候来着? 哦,十二天前了。 皇帝微微皱眉,又有了新的问题,“明达是不是许久不进宫了?” 皇后笑道:“她派人进来说了,说是她现在亲自接管皇庄,有许多事情要做呢。” “这种事自有下面的管事去做,她想种什么吩咐一声下去就是,何必亲力亲为?” 皇后却觉得孩子有事儿做比一直闷在家里要好,不然和出嫁前有什么区别呢? 不过她也没阻拦皇帝对女儿的关心,笑道:“等她再进宫你与她说。” 皇帝哪里说得过明达? 主要是他是必定拗不过她的。 皇帝就迁怒白二郎:“他怎么还不去吏部选官?” 他以险恶用心猜度白二的心思,“难道他想让别人把好官位都占了,只剩下外放的官职,然后他就可以带着我们的明达出去?” 皇后:…… 她只能安抚他,“陛下想多了,您看白二像是喜欢吃苦,有志于仕途的人吗?” 白二郎对仕途还真不怎么热衷,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当初皇帝选中白二,其中便有他不是为了前程地位而求娶明达。 皇帝哼哼了两声,干脆高声叫来古忠,吩咐道:“明儿一早就让人出宫去公主府,让驸马去吏部选官。” 古忠笑着应下,躬身退下。 第二天白二郎还在睡懒觉,宫里的人就到了。 他木愣愣的起身,半晌才反应过来,扭头去看同样睡眼惺忪的明达。 不得不起身去招待岳父派来的内侍。 送走人,他一脸的不理解,“这么多人,一般选官就要选两个月左右的,这才半个月,急什么?” 选官的时间是长,但谁不是在吏部考试出来就赶紧去吏部填表申请? 白二郎道:“我当时选的是卷一来考。” 最综合的考卷,相当于去哪个部门都可以,虽然成绩很一般,但也合格了不是? 他这会儿终于有点紧张起来,“你说陛下会给我什么官职?” 他从没想过他要完全靠自己的能力选官,在此之前,皇帝不止一次的在家宴中与他明示暗示过,不许他带明达外放。 所以,皇帝肯定早给他安排好了,怎么可能完全照着心意来? 不过他如今的心意也是留在京城。 到了吏部,大家都看向新人白二郎,这可真的是实际意义上的新人啊。 第一次来选官,第一次来提交申请,连招呼他填表的小吏都不由多看了他两眼。 除非遇上别的事,比如重病,守孝等,否则当年通过吏部考试的人,白二郎是第一个其他情况下这么久才来选官的。 ※※※※※※※※※※※※※※※※※※※※ 作家的话 下午六点见 ☆.第2538章 举荐 白二郎猜想的没错,皇帝的确老早就给他挑好了位置,并在吏部考试成绩下来之前就和李茂约谈过这个问题。 位置是极好的,翰林院的翰林。 这一次位置要得极顺,不仅李茂约没反对,连魏知等大臣都没表示反对,让提着心准备大战一场的皇帝落了空。 李茂约没反对是因为觉得白诚好歹是进士出身,能力也差不到哪儿去,皇帝此举显然不是想让白诚将来掌权,而是为了将驸马和公主留在京城。 既然如此,那就同意了呗。 而魏知等人没反对则是因为白二郎写过书,还是一本畅销书。 《向铭学传记》自然不仅仅是自家的儿孙在看,大人们也悄悄收藏了一本的。 鉴于他叙事能力还不错,放到翰林院里修书也是可以的。 所以皇帝私心作祟,几位老大人一想,觉得白诚也算有能力,便答应了。 他要是没能力,就是皇帝震怒,他们也不能答应的。 他们觉得这是唯才是举。 不过,白家兄弟俩都是进士,白诚既然要留京,那白直就不能再留在京城了。 这是最基本的避嫌政策。 白二郎前脚交了申请单,李茂约后脚就知道了,告诉下属道:“先压两天再给他,免得外面风言风语。” 下属应下。 李茂约便拿起今天才写好的折子进宫去,今天要讨论一下第四批的用人,位置也挺重要。 别看一县县令只有六七品,皇帝对此是很关心的,朝中诸臣亦是。 毕竟大晋就是由这一个个县组成的,县令被称为父母官,那就必须要选好了。 基本上,每年被选到地方上的县令皇帝都会亲自面见考校,确认没问题后才许他们外放。 尤其这次还有好几个重要的县要委

相关推荐: 乡村透视仙医   女帝:夫君,你竟是魔教教主?   树深时见鹿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荒野直播之独闯天涯   我的风骚情人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鉴宝狂婿   乡村桃运小神医   顾氏女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