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四月的太阳慢慢明媚起来,昨晚才下过的春雨让田里的水多了起来,一大早,老周头就把几个儿子赶出门,自己也提着锄头去放田里的水。 除了冬小麦的田里,此时村里村外的水田里远远望着都是嫩绿一片,这是他们刚插下去的秧苗。 这时候田里的水不能过多,不然秧苗的根抓不住泥土,水一流动就会被带着浮起来,太阳再一晒,它就死了。 所以昨晚才下过雨,今儿一早老周头就领头去看田里的秧苗,该放水就要放水了。 看完了秧苗,他就顺道看了一下田里的麦子。冬小麦已经暗黄,老周头伸手捏了一把麦穗,将麦子掐开看里面的麦粒。 他丢进嘴里嚼了嚼,抬头看了一眼天空,想着,这两天若是不下雨就得赶紧收麦子了,要是下雨,那这两块地最好连夜收了…… 和老周头一样凑在田里看情况的人不少,大家碰见,不免站在一起说话。 “秋收还不知道,但这季冬小麦种着了。” “可不是,”老周头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道:“这几块地都能收了,你说这两天还会下雨吗?” “看今天晚上,要是有星星,这两天可以宽裕些,要是没有,天不亮就要出门,得趁着雨没下收一波,不然再淋雨,我怕它倒了。” “我也是怕这个,”老周头道:“前头九十九步都走了,要是坏在收割上,我这心啊,不得痛死。” “金叔,你家的麦子可真好,我刚才看过了,附近这一片最好的就是你家的。” “对对对,”这样一说,另外一个也道:“我看今年村子里的冬小麦长得都好,我前两天走过大梨村,还特意看了一下,那边的麦子可比我们的差多了,我估摸着是差在这种子上。”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懊恼起来,“开春种小麦那会儿,我们用的都是自家留的麦种,没用金叔家的。” 老周头就道:“你们就是想要我也没多少了,年前都换给你们了,我们家里现在吃的都是你们拿来换的麦子。” “今年这批麦种得好好留,如果可以,今年还是应该再种一季冬小麦。” “那可得有的累了。” “累一些怎么了,你们看看金叔家,他家以前日子多难?现在不也把日子过起来了?”有年纪大的人就教训道:“还不是靠的勤奋,你们看他家的人啥时候歇过脚。” 老周头有些得意,却又有些不太高兴被被翻旧账,于是挥挥手走了。 等他一走,老人说话更没有顾忌了,“你们就是媳妇没娶好,要是也娶着一个勤奋的媳妇,早发家了。” “叔,这话您跟我们说就算了,可不能在村里说啊。” 也有人关注点不同,“听您的意思,金叔是因为钱婶儿……” “以前他可比你们还懒呢,也就他媳妇带着他勤快了点儿,生的儿子又多,以前他们家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穷,你们别说,老钱家的闺女还真不错,两个都勤快。 不太勤奋的老周头扛着锄头回到家,跟三个儿子汇合后道:“明天开镰,你们看的麦地能割的有几块了?” 老周头看见周五郎从外面牵了牛回来,看了一眼牛的肚子,皱了皱眉道:“怎么吃了这老半天也没饱,你是不是没用心放牛?” 周五郎叫屈,“我还用镰刀给它割草来吃了呢,爹,我觉得可以了,牛吃撑了也会生病的。” 周大郎几个连连点头。 老周头哼了一声道:“行了,赶紧把牛牵回去,让它好好的歇一歇,对了老大,下午跟我上山一趟,我跟大梨村的木匠说好了,让他给我们家打一辆牛车,得给他送三棵树去。” ☆.第三百九十六章 占便宜 “三棵!”周大郎蹙眉,“这也太多了吧?” “他工钱只要八百文,”老周头也觉得多,但这是他磨了好久才磨下来的价格,嘟囔道:“这牛车都快赶上小半头牛了。” 之前只是犁地,犁具啥的可以自己背着去,所以没有牛车还好,家里的牛还轻松呢。 但这会儿要收麦子了,当然是有一辆牛车更好了。 一辆牛车能用很多年,如果没有意外,它存在的年限可能比牛还要长,从车轮到车身,全是木头打造,因此一点儿也不便宜。 平时,请大梨村的木匠打牛车,除了要给两棵树外,还要给一千文左右的工钱,主要是打造一辆牛车需要的时间不短。 细细地琢磨,说不定要做上两三月,这比打造犁具还费时。 不过犁具也不是谁都能打的,它的东西太精细,大梨村的木匠打不了。 这次他之所以肯给老周头便宜这么多钱,而仅仅是多要他一棵树,是因为他现在手上就有一辆牛车。 那是去年灾前接的生意,两方商定的手工费是一千二百文,送来的木头也很好,所以木匠很用心的打造了。 谁知道打出来人家遭灾,一时拿不了这么多钱,哪怕木匠说愿意赊也不乐意要,当然,那两棵树对方家里也不要了,算白送给木匠。 木匠气得不轻,打好的车就给丢在了家里。 之前满宝刚把牛牵回来,老周头就想起了这事,因为这事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闹得不轻,两家差点还打起来。 所以他知道得特别清楚。 好木的牛车啊…… 一千二百文的人工费啊…… 老周头中间趁着不那么忙的时候去过大梨村两三趟,你来我往的说了几次,总算是把钱降到了八百文,当然,木匠也要重新给他的车打磨一次,确定它更好。 老周头当天下午就领着周大郎上山找到了三棵还不错的树,父子几个砍了以后运下山,第二天一早,钱氏带着小钱氏等人去收割麦子,老周头则带着几个儿子挑着木头,牵着牛去大梨村要牛车。 不到中午,老周头就牵着牛拉着牛车到了地里,地里现在正收割的也只有他们家。 等到牛拉了一车的麦子回去,村民们才知道老周家买车了,大家纷纷站着围观。 嘈杂的人群中突然传来一声叹息,“下午我们家里也开镰吧。” 有人道:“我看这天能晴好几天,再等等呗,麦穗也能更熟一些。” “都暗黄色了,差不多行了,收完了麦子还得插秧呢。” 这话一出,不少村民都觉得腰酸背疼,今年真是特别忙和累的一年,每次一忙起来,那是没黑天白夜的忙,好容易忙完一阵,休息了不到两天又开始忙新一拨。 村民们问了一下车的价钱,看足了热闹后就要散去,一退开,正好看见满宝背着小书箱回来,忍不住笑问,“满宝,你怎么下学回来了,你们那小农庄也要收割了?” “是啊,”满宝道:“我们先生下午要去大岭那边给我们上课,所以我先回来吃午食。” “满宝,你们庄子用的麦种也是你家的?我昨天路过看了一下,发现你们的麦子比我们的好许多,跟你们家的差不离。” 满宝就对他憨憨一笑。 娘亲说过了,不想回答的问题,笑就好啦。 问话的人自以为得到了答案,没有再问。 老周家开了头,七里村的村民们就好似受了刺激,大部分人家都开始收割起来了。 白老爷家和满宝他们的小庄子当然也一起了。 满宝在自个家里都没有下地割过麦子,更别说在小农庄里了。庄先生带着他们去草棚里上课,课间休息时他们就戴着草帽去地里捡麦穗。 别的好处庄先生且没看到,大家一起吃午食和晚食时,白善宝和白二郎再不会浪费粮食了。 只要啃过的馒头就会把它吃光,不会像以前一样吃到最后觉得饱了便丢下不吃。 庄先生看得满意不已,看来在田野边上上课还是有些好处的。 吃过午食,师徒四人坐在板床上吹风聊天,白善宝顺手给他们倒了一杯茶,四人一手捏着茶杯,一手撑着身子,一脸惬意的看着绿和黄交织在一起的田野。 此时太阳有些大,请来的短工们和长工一起躲在树荫底下休息,要到下午太阳下去一些再下地收割。 庄先生眯着眼感受铺面而来的风,昏昏欲睡起来,满宝他们也觉得困,放下茶杯便眯着眼睛睡,就在半醒半睡时,庄先生突然问道:“我怎么觉着你们地里的麦子比白老爷地里的要好许多?” 满宝动了一下身子,仰面躺着,小小的肚子一起一伏,哼哼道:“是比较好呀。” 庄先生问:“为什么?” 庄先生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他发现小农庄里的麦子不止是比白老爷地里的好一点儿两点儿,而是好很多。 一开始他还没发现,但三个孩子捡回来的麦穗就放在草棚里,一两天以后,他不免就看到了。 沉沉的麦穗,入手饱满,他还以为是庄子里的工人不尽心,遗落了好的麦穗,但到地里去看了一下,发现其他麦穗的情况也很好。 可以说,这比他们从万千麦穗中挑出来做种子的那一类麦穗还要好。 收割的短工们只是觉得东家的麦子长得好,算是丰收,但庄先生却不免想得更多。 满宝他们种了二十来亩的冬小麦,分割成了好几块地,而这些地里的麦子的情况都差不多,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些麦子丰收得很匀称。 如果是D博士,她就会说,植物的基因很稳定,可以大规模推广繁殖。 庄先生没有那样的知识,但他却也知道这个道理。 所以今天他没少问当时种冬小麦的事,包括这半年来他们是怎么料理冬小麦的。 但三个孩子就只是动动嘴,拿拿主意,事情都是雇工们做的。 而他们做的,也和其他农民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的。所以庄先生忍不住问他们,问他们是否知道自个麦子丰收的原因。 谁知道满宝想也不想就给出了答案,她迷迷糊糊的道:“因为我们的种子好呗。” ☆.第三百九十七章 争论(给书友“锦衣卫:蓉蓉”的打赏加更) 庄先生连忙问道:“你们种子哪来的?” 白善宝打了一个哈欠道:“跟满宝家买的,她说她家的种子好,还给我们算便宜点儿,其实也没有便宜,白庄头说,跟县城里粮铺的一样贵。” 满宝不乐意了,也不睡觉了,从床上爬起来道:“那我家不是送货上门了吗?而且麦种还是我大嫂帮发的呢,县城粮铺会帮你发麦种吗?” 白善宝幽幽地道:“今年麦种比往年的贵了三倍。” “是啊,”满宝一点儿也不心虚,反而还掐了腰道:“所以卖了这么多麦种,害得我都没面条吃了,我家现在吃馒头都是掺着糠一起做的。” 满宝系统里倒是有许多换下来的麦子,可她又不能唰的一下挥挥手就把那些麦子给弄出来,她也不能啃麦子吃,只能瞅着空就往粮袋里塞几把麦子,还不敢塞多了。 有一次她只是多塞了点儿,她娘就很惊奇的念叨,说家里的粮袋怎么吃着吃着不少,反而还多了。 然后科科就严禁她再多塞,只能隔三差五的塞两把,里面这么多麦子还不知道要塞多久呢。 所以满宝很愁,一听到换种子的事就着急,她觉得以后她再也不跟未来的人买种子再换种子了。 直接种子换种子多好? 可惜没人看得上她的麦种。 满宝叹息。 白善宝却抠门得不行,主要现在小农庄的财政大权是他管着的,因为开春那会儿他们买种子,买农具,买各种东西花了不少钱,祖母估计是嫌弃他们花钱太大,直接拨了一笔钱给他,让他自己管着。 现在还没收入,而他每天要给短工们付工钱,还得花钱买粮食给他们吃,他压力很大的好不好? 白善宝觉得,幸亏一个月前他们在山前的地里种了不少菜蔬,菜可以不用买,不然他一定会更心痛的。 满宝虽然也喜欢钱,但花钱从来不手软,主要是这钱不在她手里,也不是她管的,所以她一点儿也不心痛。 俩人一个不能理解另一个,当下就吵了起来。 庄先生本来还关心麦种的事,见状也不关心了,挪了一下,坐到板床的最边上,就看他们两个你来我往的吵架,看得津津有味。 白二郎本来都睡着了,被吵醒也不睁开眼睛,继续趴着装睡,结果见他们越吵越激烈,忍不住爬起来大吼道:“你们别吵了!” 俩人一起停下看向他。 白二郎生气的道:“不就是钱吗,我爹有,回头我问他要,你们说要多少?” “不行!”白善宝和满宝异口同声的拒绝。 白善宝道:“这是我们的事,之前就定好了合约,怎样违背?” 满宝也道:“而且我们现在也不缺钱,就算缺钱,也应该是借,而不是要。” 白二郎就吼道:“那你们吵什么,大中午的不睡觉,有什么好吵的?” “这怎么能是吵架,我们明明是在商量怎样节流。”白善宝不服气的道。 “就是,”满宝也道:“一个家庭怎么才能富裕起来?那就是开源节流,我们现在还没有收成,没有开源,那就只能节流了,你还是庄子的主人呢,一点儿也不操心!吃白饭最可耻!” 白善宝跟着强调了一句,“吃白饭最可耻!” 白二郎哑口无言,吵不过,好像也打不过,他便哼了一声,转过身去不理他们了。 但满宝和白善宝却达成了一致,“接下来我们省着点花。” 白二郎忍不住转过来道:“省什么,花钱的时候都过去了,我们的麦子收下来不是就开始赚钱了吗?” “这批麦子不能卖,”满宝道:“得存下来吃,以后请短工还得做吃的呢。” 白善宝却有不一样的建议,“那也吃不了这么多,现在的粮食贵,我们得趁机多卖一点儿,等夏收了,粮价下来,到时候再买一些回来呗。” 满宝却觉得粮食比钱重要,她道:“粮食随时都能换成钱,钱却不能时时换成粮食。” “我们又吃不了这么多,留那么多粮食干什么?”白善宝道:“得趁着粮食高价的时候换成钱,不然等夏收和秋收下来,粮食就不值钱了。” 白二郎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默默地不说话。 满宝想了想,还真是,农庄的情况和他们家的不一样。 他们家收了粮食,那是一定要把绝大部分留下来,只有家里真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拿出一些粮食去换成钱。 可他们的农庄显然不需要这么多粮食。 满宝问:“怎么卖?” “直接卖给粮铺呗。” 跟着哥哥们卖过几次粮食的满宝知道粮铺一般的价格都要比外面客商来买的还要低,便问道:“你们家的粮食一般是卖给谁的?” 白善宝摇头,“我不知道。” 白二郎道:“我知道,我家的卖给吴叔叔。” 他可是跟着他爹见过好几次吴叔叔了,每次他都会带好吃的糖果给他吃,还会送他玩具呢。 满宝眼睛亮晶晶的,对他道:“到时候那位吴叔叔再来收粮食,你记得介绍我们给他认识呀。” 白二郎拍着胸脯道:“没问题!” 庄先生一直笑眯眯的看着,听着,等他们商量完不吵架了,这才继续问道:“满宝,你家的种子哪来的?” “种出来的,”满宝道:“每年我爹娘都会挑出最好的麦穗做种子。” “可这么多麦种显然不是挑选就能出来的,这说明你家的麦子也很好啊,往年你家种的麦子也比人家的好吗?” “是啊,”这一点满宝可以很肯定的点头,道:“打理得精细些,勤除草,多施肥就好了。” 庄先生点点头,此时他还不知道整个七里村都是跟老周家换的麦种,而今年七里村的冬小麦亩产比别的村子增长了几近一倍。 连七里村的村民们自己都不知道。 因为谁没事会去称重啊,就是今年称了,往年也没有一亩亩的全称过,他们都只是算一亩能扛回来几捆的麦子,估摸着是丰收就很高兴了。 ☆.第三百九十八章 亩产 而老周家有记录的习惯,但一般也只记看着最好的一块地和最差的一块地。 他们家之所以会记这个,还是因为钱氏。 据周大郎悄悄和他们说,他小的时候,每年春种和秋收时爹娘都会吵架。 春种时吵,是因为钱氏嫌弃老周头懒,让他把地里的大泥块敲碎了弄精细些他总不听; 而秋收时吵是因为家里人多地少,收获的粮食钱氏怎么算都不够家里吃一年的,于是又翻出春种的账来。 当时周大郎他们年纪小,可没分田地,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尤其是十一二岁正长身体的时候,一个儿子吃的比老周头还要多,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儿子。 钱氏都快要愁死了。 所以钱氏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记账对比,用她和老周头都能看得懂的符号记下春种时哪块地撒了多少种子,用去了多少肥,水浇到什么位置,秋收时的收成各是多少斤。 纸是扫坟常用的黄纸,笔是用灶下的黑炭记的,上面全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符号,一个圆圈,一条波浪线,反正满宝看它如同看天书一样。 但老周头和钱氏却能知道上面记着什么。 在年前,满宝为了换麦种各种折腾时便把东西给翻出来了,然后钱氏就翻着那些黄纸口述,满宝便将那些数据重新记了下来。 到现在,老周家也留着每次收获都要称出最好和最差的一块地的产量,只是现在记述的是满宝,用的是大家都认识的文字。 满宝不仅记了自家的东西,他们自己农庄里的数字也记下来了,而且是全记。 分块记录,然后算总数,还要算出平均亩产。 当然,这个平均亩产依然是庄先生友情为他们计算,没办法,虽然满宝和白善宝都自认聪明,但二十来亩的亩产,他们俩算下来的数据不一样。 已经自诩学会算平均亩产的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官司就打到了庄先生面前。 庄先生就给他们算了一遍,嗯,很巧的是,两个孩子都没算对,这下半斤八两,没打起来。 但是,庄先生惊呆了呀。 虽然他对农事不太熟,但也知道这个产量是很高的。 庄先生看了一下纸上的算术,再看一眼还在低头研究自己错在哪儿的两个孩子,问道:“你们的麦子呢?卖了?” “还没有,”白善宝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错处,一边心算,一边漫不经心的道:“我让白庄头去问过粮铺了,他们的确是奸商,明明粮铺里卖得很贵,给我们的价钱却很低,所以我决定等白二的那个吴叔叔来了再说。” 满宝深以为然的点头,“如果那个吴叔叔给的价钱也低,还不如把粮食给我二哥,让他拉到集市上卖呢。” 白善宝咦了一声,问道:“我们能在大街上卖粮食?” “也没说不给卖吧……” 庄先生轻咳了一声道:“少一些没什么,几袋粮食县衙不会查的,但你们这二十来亩的麦子都要卖出去,那就必须得拿到衙门的文书才行。” 满宝就转了转眼珠子道:“那就一天卖几袋呢?” 庄先生:“是同一人……” “不是同一人,”满宝乐滋滋的道:“我有六个哥哥呢,还有侄子和侄女,还有我们三个,一人卖几袋就完了。” 庄先生竟一时找不到反驳的话来,不过他好像要说的不是这个…… 庄先生轻咳一声,总算是想起自己的目的来,他无奈的叮嘱俩孩子,“你们暂时别把麦子卖出去,先等一等,对了,你们麦子存放好了吗,最近下雨多,且大,你们可别让它受潮了。” “放心吧先生,不会受潮的,”白善宝道:“现在那些麦子都堆在我家里呢,我家的房子才盖了没几年,怎么可能漏水?” 白善宝说到这里和满宝道:“我们没有仓库,所以我们得付我家仓库费。” 满宝道:“你真小气!” “这是公事公办。” “行吧,你说要付多少?” 白善宝哪里知道行情?想了想道:“等我让白庄头去县城里问问市价再说。” “村里的房租能和县里的一样吗?”满宝为他们的利益据理力争,“而且你家的房子空着也是浪费,租给我们还物尽其用了呢,所以你得定价少一些。” “那你说多少?” “就县城的十分之一吧。” 白善宝并不是要从中赚多少钱,而是想得意的告诉祖母和母亲,他没占家里便宜,他们用家里的地方可都是付了钱的,所以没多考虑就点头,“好。” 庄先生看着俩孩子你来我往的又完成了一项生意,便将桌上的纸收起来,道:“你们这两天有空便去县城买一副算筹回来,我要开始教你们用算筹了。” 满宝和白善宝一起张大了嘴巴,想起以前在学堂里看庄先生教其他师兄用算筹,有些忧虑的心虚,“先生,我们年纪还小呢,就学算筹了吗?” “不小了,何况学习并不以年纪来论,而是以能力和需要,你们现在需要学算筹,而你们也有能力去学,为何不学?” 白善宝便垮下肩膀,“好吧,我回去就转告白二。” 又增加了一门课,不太开心。 庄先生却摸着胡子笑道:“白二不急着学算筹,你们两个先学。” 满宝和白善宝:…… 俩人垂头丧气的往外走,满宝抽空看了一眼系统内的钱盒,问道:“一个算筹多少钱呀?” “不知道。”白善宝根本不担心这种事,他担心的是,“又要学算筹,那我们的作业会不会更多?以后还能出去玩吗?” 自从要玩农庄以后,他们就很少出去玩耍了,今年春汛,连鱼都没去摸,不,是连河边都没靠近,等他反应过来的时候,有可能裹着许多小鱼仔的春汛就这么过去了。 满宝却停下脚步,“忘了问先生我们什么时候放假了,既然要进城买算筹,那就算是放假了吧?” 俩人对视一眼,转身就又跑回小院。 自从小麦收了,最后一拨稻秧插到田里后,庄先生别借口要补回之前因为春忙而缺失的课程,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不会放假了。 ※※※※※※※※※※※※※※※※※※※※ 作家的话 电脑屏幕一闪一闪的,好害怕它会坏呀 ☆.第三百九十九章 算筹 庄先生甚至为此拒绝了刘氏提前为白善宝请的端午假。 年前,刘氏就计划着端午要带白善宝去一趟益州,因为他一位嫁到益州的姑婆要过寿。 但庄先生拒绝了,拒绝了! 白善宝为此还难过了两天,而让他更难受的是,祖母竟然就不再请假了,而是决定到时她一个人去贺寿。 由此可见庄先生此时松口而来的假期有多么的难得。 眼见着俩孩子背着小书箱又冲了进来,庄先生便微微一笑道:“就明天吧,一天的时间。” 两个孩子欢呼一声,手拉着手就要往外跑,庄先生突然道:“你们要是去找白二就顺便告诉他一声,再病下去,我就去他家里上课,到时候让他坐在躺椅上听课。” 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都耸起脖子乐,却又不敢笑出声,只能憋着笑应了一声,一溜烟的跑了。 白二郎正躲在屋里吃甜瓜,这是他舅舅家送来的,他娘刚给他送来。 听到外面蹬蹬的脚步声,他吓得立即把盘子往被子里一塞,然后就躺下假装头疼,手疼,肚子疼,各种疼。 满宝和白善宝跑进来,见他像个小老头一样哎哎的叫,就道:“别装了,先生和你爹都没来。” 白二不理他们,继续哎哎的叫。 白善宝就慢悠悠的道:“先生说了,明天给我们放假一天,让我们去县城买东西。” 白二郎的声音就一顿,他睁开一只眼睛来看他们,眼珠子转了转,发现屋里的确只有他们三个人后才从床上爬起来,问道:“真的?先生让我们去买什么?” “买算筹,先生要教我们算筹了。” “啊?”白二郎哀嚎一声,叫道:“那不是十岁以后才要学吗?为什么我们现在就要学了?” 白善宝正要说话,满宝就拉了一下他,他嘴边的话立即一变,“你要不要跟我们一块儿进县城?” 满宝道:“一个算筹要用好些年呢,所以最好自己去挑选,选自己喜欢的。” 白二郎生无可恋的道:“可是我不想学算筹,我还病着呢。” 白善宝:“先生说了,你要是还生病,那他就把课堂搬到你家来,让你躺着听课。” 满宝乐得不行,笑问,“你说,先生来这上课,你爹会不会也跟着来听课。” 白二郎的眼泪这下是真的要下来了,“我就知道,他们为什么不上学了?要是学堂孩子,先生怎么会盯着我一个人?” “明明是盯着我们三个人。”白善宝不满的道:“先生盯我们的时间还更长呢,我们都没装病。” “那是因为先生问你们的问题你们都能回答上,我能吗?”白二悲愤道:“我要是能,我也不装病。” “谁让你不认真读书的,你竟然跟着人去玩泥巴!” “不是玩泥巴,是玩打仗,我还是将军呢,”白二郎不服气的道:“要不是你们要玩庄子种粮食的游戏,我会没时间玩吗?我没时间玩儿,我会用读书和写作业的时间去玩儿吗?我不用这些时间玩儿,我会写不出来作业,回答不上先生的功课吗?” 满宝和白善宝还是第一次听人将偷懒和贪玩说得如此理直气壮的,一时都惊呆了。 白二郎把被子掀开,把果盘拿出来,一边狠狠地吃,一边道:“又要学算筹,我以后再也不能玩了。” 满宝和白善宝看着嫌弃得不行,“你怎么把果盘藏在里面……” 白二郎看了看果盘里的甜瓜,再看了看两个勉强算是朋友的伙伴,勉为其难的往前一推,“请你们吃?” 俩人连连摇头。 白二郎就收回去,“不吃算了,这可是甜瓜,一般要六七月才有的,现在能吃着还是因为我舅舅厉害呢。” 满宝就和他们约定,“那我们明天一早在村口汇合,一起去县城。” 白二郎和白善宝都表示没问题,白善宝道:“坐我家的马车去。” 知道满宝要学算筹,老周头忍不住坐直了身子,问道:“学了算筹,以后你是不是就能去当账房先生了?” 钱氏道:“胡说些什么呢,你见外头的账房先生有是女的吗?” “可满宝学会了可以教大头他们啊,”老周头道:“而且谁说账房先生没女的,我看城里好多铺子里都是老板娘做主算账的,以后我们满宝就嫁到县城里去,也当老板娘,这样才不辜负学了这么多的本事。” “先生说,我们的农庄将来要算的东西还有很多,所以要我们学算筹,以后需要算术的时候自己算。” 老周头立即对钱氏道:“拿钱,给闺女去买算筹。” 满宝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道:“爹,我有钱。” 老周头可是知道的,开春以来她就不怎么赚钱了,听几个孩子的意思,似乎是因为常跟他们买糖果的前县太爷家的小姐走了。 所以满宝身上的钱应该不多。 老周头笑眯眯的摸着她的脑袋道:“你的钱存着,明天去了县城买包子吃,这算筹的钱爹给你出。” 满宝当然不会再推辞,狠狠地点头。 老周头叮嘱道:“你可得好好学,学好了回来教你侄子们,以后等他们再长大点儿就去当账房。” 周二郎挤进来道:“满宝,二哥也跟你学行吗?” 周五郎立即举手,“还有我,还有我。” 满宝小手一挥,高兴的道:“没问题,到时候我都教你们。” 方氏看了眼丈夫,忍不住伸手捅了捅他,周四郎抱着儿子挪了挪,躲开她的手,小声道:“我才不学呢,不就是算账吗,我自个就会的,学那些东西头疼。” “你可真够懒的。” “这不是懒,是没必要。” 白二郎也在小声的和他娘告状,想要最后争取一下不学算筹,道:“娘,我不是懒,而是觉得没必要,我们家就有账房,我干嘛要学算筹?” “你爹也会用算筹,你不学,万一账房忽悠你怎么办?” 白二郎道:“账房就是忽悠我爹,我爹也不知道啊,难道我爹算账还能比账房还厉害?” 白太太:…… ☆.第四百章 取消入城费 白二郎到底还是被白太太塞进马车里和白善宝他们一起去县城选算筹。 白家不差钱,所以白太太特别大方的给了白二郎一个钱袋,道:“买个好一点的,等你学会了,可以帮娘算账。” 白二郎闷闷不乐的应下,但上了车没多久就把这个烦恼丢在了脑后,高兴起来。 三个小伙伴一起挤在窗前看外面的花草树木。 明明平时走路也没少看,但在车上看的感觉似乎格外不一样。 满宝就提出想坐在车辕上。 作为车夫的大吉拒绝了。 满宝小姐坐出来,那两位少爷肯定也会坐出来,这条路可不好走,一个颠簸,人翻到车下去,他是只捞自家少爷,还是先捞满宝小姐,或是先保住堂少爷? 所以为了不纠结,他觉得他们还是待在车里吧。 就算车翻了,待车里也是最安全的。 三孩子都表示惋惜,然后趴在窗口那里看缓缓向后移动的花草树木一惊一乍的,一个说那朵黄色的花好看,一个说那丛红色的更好看,另一个则更喜欢紫色的爬藤花…… 此时正是一年四季花开最盛的时候,气温适宜,水土适宜,不论是花、草还是树,都争相在此时开花。 只是可惜,这些花满宝都蹂躏过了,目前她还没看到有新品种出现。 当然,可能有,只是因为她坐在马车上速度快了一点儿,所以没看到。 三人一路颠簸的到了县城,刚到城门口他们就要下车自己进去,县城就这么大,坐车不一会儿就逛完了,一点儿意思也没有。 所以还不如自己走路呢。 三人爬下马车,丢下大吉就先一步去排队。 满宝从自己的兜里掏出了一文钱,白善宝和白二郎也习以为常的将一文钱攥在手心里,很快便轮到了他们。 三人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着队上前,嗯,也是按照辈分从大到小排着上前。 满宝走到近前,冲着守门士兵便摊开小手。 守门士兵一愣,然后就挥手道:“去去去,进去吧。” 满宝眼睛微微瞪大,“你不要钱吗?” 守门士兵翻了个白眼道:“我倒是想要,但县太爷说了,入城费取消了,只要不是大宗货物进城都不用交入城费。” 守门士兵扫了一眼跟前的孩子,觉得很眼熟,但一时没想起来是谁,便挥手道:“行了,进吧,后面一个。” 白善宝已经听到了,乐得眼睛都眯起来了,直接上前一步目光亮闪闪的看着守门士兵。 守门士兵看了他一眼,又看了他身后的白二郎一眼,直接挥手道:“行了,行了,赶紧进去吧,后面的,后面的,赶紧了,没有大宗货物的直接上前,别在那儿磨蹭,就这么点儿人你们想耽搁到啥时候?” 三个小伙伴就手拉着手冲进城里,高兴的哇哇叫。 白善宝都不知道自己为啥叫,因为他并不缺那一文钱,也并不心疼那点入城费,但看着满宝高兴成那样,他也忍不住高兴起来。 满宝是真的很高兴,她道:“等回家我就告诉大头他们这个好消息,以后他们想来县城玩就来县城玩了。” 以前,这近一年来,除非确定有生意做了,大头们才会进城来,毕竟入城是要钱的。 但现在又不要了,那不论有没有生意做,他们都可以来,有自然好,没有他们也不损失什么嘛。 大吉落后他们一步进城,但他对三人并不担心。 县城就这么大,不仅三个孩子对县城熟得很,县城里的一些人也对他们熟得很,找不到的时候问一句就差不多了。 不过大吉还是一直看着他们,保证他们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 牵着马车走在三个孩子身后,大家走走停停的到了一家饭馆前,三人正围在一个小摊位前看玩具,大吉看了他们一眼,直接牵着马车走到饭馆门前,将车马交给小二,道:“给喂上好的草料,回头我们回来吃饭了再取。” “行,您放心吧,一定给您照顾好了。” 大吉这才袖手跟在三个孩子身后,并不催促他们去书铺。 三人照例把县城的大街逛了一遍,买了些好吃的后才说说笑笑的往书铺去。 知道他们是来买算筹的,书铺掌柜笑眯了眼,笑着夸赞三人,“没想到小公子和小娘子们学得这么快,竟然就可以学算筹了。” 他让小二把店里所有品质的算筹都拿出来两份供他们挑选。 最便宜的,自然是木算筹,各种木做的算筹其价格也很不一样,其中最贵的是一种颜色偏暗,几斤黑色的木算筹,一摸,润润的坚实,满宝忍不住学着庄先生的样子拨了两下。 滑溜溜的,很顺畅。 满宝问,“这个多少钱?” 掌柜的笑道:“不贵,五百文。” 满宝咋舌,这还不贵呀? 难怪老爹说读书不是一般人家能读得起的。 满宝的目光就落在了其他算筹上,直接把所有木质的算筹都拨了一遍,然后选出两个来问,“它们多少钱?” 掌柜的笑眯眯的道:“这个三百文,这个两百文。” 他也不解释为什么价格不一样,满宝也不需要解释,还能为什么,因为它们本身就不一样呗,她现在拨着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同。 满宝左右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选了两百文的木算筹,然后看向白善宝。 白善宝正拨动着一个玉算筹,问了一下价格,得知要八两银子后就放在了一旁,然后指着刚才满宝挑剩下的黑算筹道:“我要这个。” 白二郎则抱了一个金色的算筹,笑了眯眼道:“我要这个。” 掌柜的笑眯了眼,“这个要五两。” 白二郎手里金灿灿的算筹并不是纯金的,而是镀了铜。 其实纯金的也有,但需要现打,至少掌柜就没那么笨的打这么个东西放在店里卖。 万一卖不出去,那不是白花费了人工费吗? 像这样的多好,镀铜的算筹,看上去跟真金似的,既好看又富贵,还不贵。 只要五两银子。 三人分别付了钱,然后将包好的算筹拜托给大吉拿着,白二郎转身就要往外走,满宝和白善宝却进书店里找书看。 既然都走到书铺了,那当然是要找一找最近有没有好看的新书啦。 都走到门口的白二郎见没人跟上来,不免生气,但在安静的书铺里也不敢大声囔囔,只能嘟囔道:“真是的,整天找书,找书,家里都有这么多书了,还不够看的?” ☆.第四百零一章 歪打正着(六月月票2500的加更) 书铺掌柜似乎知道白二郎不喜欢看书,于是他才一转身进来,他就让伙计给他搬来一张凳子坐,还让人端上来一盘点心招呼他。 他之所以这么殷勤,那是因为他们白家是他们书铺的大客户。 不敢说是第一大,但也是有限的几个大客户之一啦。 不说白善宝时不时的来他们书铺买书,买笔墨纸砚,还有白老爷更是定时从他们书铺买些新书回去存放着。 对方看不看他不知道,但进来的新书,白老爷基本上都要收藏一套的。 而这位小爷买东西更是不看价格,只凭喜好,那出手就更大方了。 掌柜笑眯眯的招呼白二郎,为了不让他无聊,还捧着杯热茶与他闲话,比如最近小公子在干什么呀,正在读什么书呀…… 白二郎正闲得无聊,他又不喜欢看书,一个人出去玩儿也不好玩儿,等的时候有话说自然好了。 俩人热火朝天的聊起来,而满宝和白善宝则各自在书架中寻找好看的书。 杨和书闲逛着走进书铺时,一眼就看到了坐在柜台边上说话的白二郎,他下意识的朝书铺内的书架间看去,果然看到了那两个孩子。 杨和书忍不住笑了笑,背着手走进去。 掌柜的一抬头看到杨和书,立即便要起身相迎。 杨和书笑着压了压手,让他坐下,径直走进书铺。 白二郎也看到了杨和书,不过他没起身,而是懒洋洋的打了一个招呼,“杨大人。” 杨和书笑着点头,站住问道:“你们今天不上学?” “先生给我们放假,让我们来买算筹。” “哦,你们要学算筹了?”杨和书打量了一下他的身量,笑道:“倒是快,看来你们算术学得不错。” 掌柜惊疑不定的看着,这是……熟人? 杨和书直接进书架里找书,白二郎也不缠着他说话,而是转头和掌柜的道:“才我们说到哪儿了?” 掌柜的:“……说到你们去河里挖泥巴做成泥球打架的事。” “哦,对。”白二郎喝了一口茶,继续往下说。 近一个时辰之后,满宝和白善宝各自拿了两三本书出来。 掌柜的没想到满宝也要买两本书,不由笑问,“小娘子这是赚钱了?” 满宝骄傲的道:“我爹给的。” 掌柜便明白了,这是白得的钱,买书不心疼。 掌柜的笑着给她结了账,再去算白善宝买的书。 满宝把老爹给的钱全花光了,这才心满意足的把书包好交给大吉,一转身看到身后站着的杨县令,高兴起来,“杨大人,这么巧呀。” 杨和书乐,“我都来了大半个时辰了,从你跟前过了三四次,你才发现我呀。” 白善宝也好奇的看了他一眼。 杨和书就知道,这俩孩子都没发现他,他有些尴尬的轻咳一声,笑道:“快到午时了,我请你们用午饭如何?” “好呀,好呀。”就连白二郎都高兴起来,纷纷提建议,“我们知道县城哪家的饭馆最好吃。” 杨和书就哈哈大笑起来,乐道:“我也知道。” 整个县城就那么几家饭馆,大的就一家,他能不知道吗? 虽然只是来上任三个来月,但他已经把县城里的大小饭馆都吃了一遍,甚至差点无聊到要去吃路边的小摊位了。 杨和书将他选出来的两本书交给掌柜,让随从结账后便带着他们往饭馆走去。 以前出入皆是车马,如今出入都是靠双腿,没办法,如果骑马或坐车,不到两刻钟就能把县城逛一遍,有什么意思? 为了打发时间,还不如用双腿走着呢,还总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一行人慢悠悠的到了饭馆,杨和书没进包厢,而是在二楼找了个位置坐下。 三人各自找位置坐好,白善宝左右看了看后道:“感觉县城比之前热闹了些。” “是吗?”杨和书也左右看了看,笑道:“可能是因为之前春忙,大家没空出来吧,如今春忙结束,大家都有了时间。” “也不全是,”满宝是来过县城最多的,她向窗外看了看后道:“一定还因为不要入城费了,所以大家都爱入城了,你看,下面好多孩子。” 大家便朝楼下看去,见一群孩子正嘻嘻哈哈的围着一个卖糖人的打转,摊主每做好一个糖人,孩子们便欢呼一声。 白善宝和白二郎一脸赞同的点头。 杨和书却一呆,问道:“这关入城费什么事?” “当然关了,没有入城费了,大家就可以想进城就进城啦。”满宝看着杨和书,真心的道:“杨大人,你真是一个好县令。” 杨和书:……他一路做了这么多事都没被人夸一句好县令,就因为不要入城费就被夸了? 他为什么取消入城费来着? 哦,因为觉得没必要。 一文钱,两文钱,不可能做细账,守门的士兵,总旗,以及上面的主簿都有可能截留。 每月汇总到县衙里的钱并没有多少,反而还浪费大家的时间,同时也浪费百姓的时间。 所以他就取消了。 可是…… 杨和书有些迷糊,“一文钱而已,大家会因此而不入城吗?” “当然了,”满宝理所当然的道:“一文钱以前能买一个素包子了,两文钱就能买一个糖人了。如果我和我侄子侄女们都入城,那就得十文钱,可以买五个糖人了。” 杨和书:……听着是挺多的。 “既然要花十文钱,那不如要一个人进城,拿剩下的九文钱去买好吃的,我们在家里等着就好了。”满宝道:“以前我们村的孩子就很少进城,因为太远了,而有了入城费以后,大人们也不爱进城了,如果缺东西就去大集买,大集买不着就拜托进城的人帮带,我二哥就经常帮村里的人带东西。” 杨和书忍不住捏紧了手,他怎么也没想到,入城费的影响竟这么大,这,这不就是一两文钱吗? 满宝怀疑的看着他,“你不会又要重新收入城费吧?” 杨和书回神,笑着摇头,“不会,入城费不值得收。” “就是,就是,你不要学傅县令呀,不然我还得卖你糖。” 杨和书好奇的问,“为什么要卖我糖?” 满宝一本正经的道:“为了赚入城费呗。” ☆.第四百零二章 发现奥秘 杨和书只以为她在玩笑,因此哈哈一笑后不再继续这个话题,只是把入城费这件事记在了心里。 他看着下面来来往往的百姓,心中暗道:若是前任傅县令知道一文钱两文钱的入城费拦住了这么多人,不知他是否会后悔。 杨和书想,若是他,他一定会后悔的。 他一直觉得,只要有人,那便会繁华。 人,才是一切的根本! 有人想要进城买一根针,却因为一文钱的入城费不进来了。 但他入城真的只会买一根针吗? 看到摆在针旁边的线会不会买一些,再看到布料,会不会也想买? 或是在城里逗留得久了,会不会花点钱吃顿饭?哪怕是买个包子,卖包子的人也赚了一些钱。 而他多卖了一个包子,那粮铺和磨坊就又多赚了一点儿…… 杨和书想着想着便入神了,白善宝伸手在他眼前晃了晃,发现他没回神,便对满宝耸了耸肩道:“我们自己叫吃的吧。” 白二郎也抱着肚子道:“我饿了。” “我们吃肉!”满宝提出自己的要求。 满宝现在不能通过卖糖挣钱了,所以没给家里买肉。 而老周头才花钱买了牛车,头上又还有一笔欠衙门的债在,他就很抠,家里有的鸡蛋可以吃,但想要买肉吃不可能了。 也就为了让家里的两个小孙子少哭一点儿,他会让家里买些猪脚或鲫鱼回来炖汤给两个儿媳吃。 小钱氏偶尔会偷一些给满宝吃,但也不多,而满宝也不好跟两个要喂侄子的嫂子抢吃的。 所以满宝已经好一段时间没吃过肉了。 等杨和书回神时,三个孩子已经点了各自喜欢吃的菜,小二笑吟吟的看着他,“大人,您看您还要点什么?” 杨和书就问道:“你们都点了什么?” 听见三孩子报的菜名,杨和书忍不住咋舌,问道:“你们吃得完吗?” 一个人两道菜,三个人就是六个菜了。 三人点头,肯定的道:“吃的完!” 杨和书便点了一道汤,自从上山下乡吃过乡民们的饭菜后,杨和书就自动学会了节俭。 等饭菜一上来,三个孩子就一起看向杨和书,等着他开动。 杨和书竟然看懂了,他微微一笑,举起筷子夹了一条菜后笑道:“吃吧。” 三孩子一起伸出筷子,开始有序的吃饭。 自从他们跟着庄先生上小学堂后,一般午食都是跟着庄先生一起吃的。 然后庄先生便把他们的用餐礼仪也给管起来了。 以前白二郎没人特意教,老周家觉得满宝哪儿哪儿都好,反倒是白善宝从小就在这方面被严格要求。 庄先生一管起来,三个孩子都更加知礼了,至少在餐桌上不会失礼。 吃到一半,杨和书发现了,他们三儿说能吃完,那是真的能吃完啊。 杨和书被他们带着胃口都好了不少,吃到后面,他便下意识的放慢了速度,让他们先吃。 看三人吃得香甜,杨和书忍不住道:“都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我以前还不信,现在倒是信了,怎么觉着你们吃的比我还多?” 三人抬头礼貌的对他笑笑。 杨和书放下碗筷,笑问,“你们农庄里的冬小麦也收完了吧?收成怎么样?” “挺好的,”满宝将碗里的米粒吃光光,这才放下碗筷道:“今年我们村的冬小麦都不错,这两天磨坊里都在排队磨面粉呢。” 白善宝问,“不知其他村的情况如何?” 杨和书笑道:“其他村的情况也不错,我听老农们说,主要是今年开春麦子灌浆的时候正好下了好几场春雨,后来天不冷不热刚刚好,所以收成才不错。” “那粮食岂不是要降价?”白善宝若有所思的问。 “现在还没降,不过我估计快了。”杨和书提起这事就高兴,也正因为冬小麦收成不错,他这时候才有闲情逸致的在县城里晃悠,要不然这会儿他该头疼去哪儿弄粮食来赈济,让一县百姓渡过春黄不接的时候了。 “去年日子最难过的还是乡下的百姓,有的人家早在一个月前就断炊了,所以这一收了冬小麦,肯定很多人不舍得卖,所以粮价一时还不好降,不过再过一段时间就是端午,等过了端午,夏收怎么样也看得着了,到时粮价肯定能降。” 杨和书有很大的把握,今年肯定会丰收。 满宝也有很大把握,早在前段时间晾晒麦子的时候,她爹就跟着一众老头老太太在榕树底下看天,最后总结出今年可能老天爷会很赏脸。 最多入秋后会干旱,不过那时影响也不是很大了。 满宝和白善宝对视一眼,一致决定吃完饭就去逛一逛粮铺。 白二郎也吃饱了,放下碗筷,发现饭桌上没声了,就左右看看,问道:“怎么不说了?” 满宝就指着杨和书碗里剩下的饭道:“杨大人,你没吃完。” 杨和书:“我,我吃饱了。” 满宝瞪圆了眼睛,显然没想到会有人把白米饭剩下。 老周家从不会剩饭,分到每个人碗里的饭都能吃干净,这世上怎么会有人吃不下去饭呢? 满宝的目光让杨和书觉得他做了啥大逆不道的事,他默默地端起碗筷将里面的饭吃干净,然后放下碗筷和三个孩子面面相觑。 杨和书问,“你们要去我家坐坐吗?上次说好了请你们去看县衙后院的花园的。” 白二郎点头,满宝和白善宝摇头。 杨和书就忽略掉白二郎,看向满宝和白善宝,“怎么,你们有事去做?” “我们要去粮铺看一看。” 杨和书略一想就明白了,笑问:“怎么,你们想卖农庄的麦子?” 俩人点头。 杨和书想了想,点头道:“现在卖正好,不然等过段时间价格就下降了。” 杨和书干脆起身,“走吧,我与你们去看一看。” 不知道为什么,满宝和白善宝不太想和杨和书一起去粮铺。 不过人家都这么热情了,俩人也只能接受了。 白二郎吃完就
相关推荐:
桃源俏美妇
秘密关系_御书屋
交流_御书屋
一枕欢宠,总裁诱爱
弟弟宠物
万古神尊
猛兽博物馆
林枫苏慕白天赋无敌的我一心只想苟活
旺夫
过激行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