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钓鱼直播间 > 第294章

第294章

,还是漕船上的粮食?” “是漕船。” 裴少淮蓦地起身,不似平日里那样庄重,满怀喜意,又压低声线,道:“我找到锁窍了。” 谢嘉那本账目,岂能单单看数目之多少,而忽略了往来之过程? 第212章 第 212 章 因想通了关键, 辗转反侧变作了毫无睡意。 裴少淮下榻,掌燃了书案上的油灯,坐下开始梳理思索, 神情专注。 杨时月不想打扰到夫君的思绪,为他披了件外衬,又倒了盏温热宜口的白水, 便回到了榻上。 案上虽无纸与墨, 心间却似河水奔涌,半个时辰里,裴少淮不知凭空推算了多少遭。 泉州市舶司、盐运司往北输送大批银两, 彼时还未开海,只能走内河漕运, 无论如何走,中程总免不了要到应天府金陵城转一遭。 凤阳巡抚、应天巡抚、操江都御史三位大员坐镇长江淮河水域,重重搜查,这笔钱财又是如何绕过这三位的眼睛,顺利送到京都城的? 莫非是对家已把这三位尽数收归麾下? 这不大可能。十数年间, 便是六年一换,这个位置上的人也换了两三趟了。再者,三官共管长江淮河, 本就有相互监督、相互掣肘之意, 以皇帝这般精通制衡权术的脾性, 又岂会选三个“串通一气”的官员上任? 此为疑点, 裴少淮尚未想通。 裴少淮想通的, 是钱财进入应天府后。 不管古今, 来钱最快的, 不是收售贩卖的商道, 而是玩弄股掌的钱道——以钱生钱可比以物换钱快多了。 在这万贾汇聚、富甲天下的南直隶,泉州府源源不断送来的钱财,如泉水般流过,期间不知道打了多少个旋,冲出了多少泡沫。 裴少淮相信,以对家的钱道修为,绝对有本事借泉州这笔钱衍生出更大的财富来,以谋更大的“事业”。 所以,泉州的出账,与东宫入账一比,倘若数额相差无几,咋一看,让人觉得成了闭环——有出有入,数额又能对得上。可用“钱生钱”的思维一想,这般契合的账目,未免有些掩人耳目了。 裴少淮心道,倘若东宫不是大智若愚,藏得更深,那他便真是被人当作面具。 谁人敢拉东宫太子出来挡矛头,裴少淮不免想到了饶州府那位淮王身上。 这两兄弟虽是嫡长嫡次,却非一母同胞,淮王生母虽是皇后,却非当年的东宫正妃。皇宫里的家事,向来是要比民间复杂一些的。 可若是淮王动的手脚,这么大的一盘棋子,又是谁人为他身先士卒地布了局? 要逐一打通这些关节,非十数、乃至数十载不可成,淮王尚是孩提的时候,便已谋划夺嫡,后宫皇后的心思竟这般深沉? 府外传来更夫打更的声音,裴少淮推算完这些,心情也慢慢平静了下来。所有这些皆只是自己的猜测罢了,他知晓离真相还远着。 身处诡计当中,人既不能没有猜测,又不能太过于执信猜测。 裴少淮回头,发现妻子侧身向着自己这边,头枕于臂上,正熟睡着。仿若是“欣赏”着夫君伏案深思的背影,不知不觉睡着的。 裴少淮笑笑,吹熄了灯,便也轻手轻脚上榻歇息了。 …… 秋日清晨露水重,小南小风还想像以往那样坐在台阶上读书,被时月止住了,道:“晨露寒气重,到屋里去读。” 她探了探小南小风的衣襟,觉着有些凉手,便给他们又多添了件衣裳。 裴少淮吃过早膳后,离辰时还早,去看过邹老后,独自出了府,打算到秦淮河畔走走,一是想活动活动筋骨,二也是想看看金陵城里的清晨光景。 走到一处小渡口处,见几个穿着麻布灰衫的“船夫”,坐在船头啃下干粮后,下了船,蹲在岸边打算用手掬水喝。 “可不能生饮江水。”裴少淮提醒道,“当心喝了闹肚子。” 几位汉子憨憨一笑,打头的那位操着金陵的调调,笑道:“某等都是农家出来的,不是那讲究人。” “在外还是要仔细一些。”裴少淮从岸边小摊要了一大壶酥茶,叫摊主用大瓷碗端给他们。 那几人倒也爽朗,没有推辞。 一来二往的,裴少淮与他们闲谈了起来。 “听小郎君的口音,似从北边来的?”汉子见裴少淮穿了一身茶翡色的衣袍,干净利索,又长得眉清目秀的,以为他年岁不大,便喊了一声“小郎君”。 裴少淮非圣贤人,摸了摸自己昨夜刚剃干净的下巴,听这声“小郎君”倒也欢喜得紧。 “大哥了得,某确是北人。”裴少淮问,“这时候还早,城外大江里的货船还未忙起来,你们怎就准备撑杆出船了?”他以为这些船夫是做倒运货物入城的活计的。 “小郎君想岔了。”汉子爽朗大笑,入了城,治安好,他便也不隐瞒,说道,“某几个是从江宁来的,听县老爷的吩咐,前往粮城里交今年的征额。” 原来是乡里的粮长。 粮长也算个“长”,算得了半个差,大庆伊始,这可是个肥差,多由乡里大户担任。到了后来,粮长要自个填补缺额、耗损,累赔不堪,便成了一个苦差事,人人闻之如躲瘟神。 毕竟十户有九户因粮长而破产。 官府无奈,只得改为轮充制。 又一个汉子接过话头,说道:“早些入粮城,早些交差,也好早些回去做事。”他咂巴咂巴嘴,又道,“所幸朝廷征额由粮食变作了银币,不然轮上一回粮长,某那一大家子便不必活了。” 谈到银币、以银抵税,裴少淮追问了一句,道:“大哥为何这般说?”这两道新政,毕竟都是经他之手推行的,他想听听百姓们的态度。 汉子从怀里掏出一枚一钱银币,上头沾着土,言道:“朝廷要征一钱银币,某交上这一枚银币,事便两清了,任谁也不敢说某这枚银币不值一钱。”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若是上缴白米豆子,过江过河要加耗,米糙了要加耗,足足晒了半个月的谷子,嫌弃不够干,还是要加耗,明目何其繁多。这便也就罢了,更有甚之,一石的白米究竟满不满一石,还需过了官斛才知晓,明明在家量好一石有余的白米,倒入官斛中,却不见斛口白,若是衙役再踹上几脚,白米往下又沉了沉……整一石的白米,最后竟只有七斗半。” “所以,还是用银币钱货两讫好一些,小郎君你说是不是这个理。”汉子最后道。 裴少淮点头,道:“是这个理。” 他看船上装了不少麻袋,似乎是粮食,便问:“既然以粮抵税了,大哥们船上为何还装着粮食?” “小郎君有所不知。”汉子笑着解释道,“大家都交银币,那粮城里总不能没有粮食罢?粮城里也拿银子跟大家伙买粮食,价格还算厚道。某等既然都跑这一趟了,便替乡亲们把粮食送来,换些银钱,挣个来回的辛苦费。” 一边收税银,一边购置余粮,这也是朝廷的旨意。 “银子?”裴少淮以为是自己听错了。 南北两京,是最早推行银币之策的,五六年过去,粮城还用银子买粮食,这便值得琢磨了。 “是银子。”汉子不当什么事,说道,“回到乡里,拿到钱肆里换成银币便是了,也不费功夫。” 裴少淮暗暗记在了心底,他换回笑脸,朝几位汉子拱拱手,道:“时候不早了,小弟便不叨扰几位大哥忙活了。” “不叨扰不叨扰,谢小郎君的酥茶。” …… 裴少淮折返回到邹府,还有两刻钟才到辰时,然黄青荇派来的马车早早到了。 随车到了宫城门外,黄青荇正好从宫里出来。 “裴大人是想先去南京户部看看,还是去粮城里看看?”黄青荇问道。 黄青荇任南京户部侍郎,城里大大小小的仓廪都归他管,这并不是件轻松事——关于官员俸禄、卫所军饷,属于大事;平日维护仓廪,翻仓倒垛,减少粮食损耗,大至雨水渗墙,小至鼠鸟偷食,时时处处都是琐事。 属于做得好无人夸赞,做得不好,是大罪一条的职务。 “先去粮城看看罢。”裴少淮藏着自己的心思,笑道,“说来也惭愧,裴某总与邹老论粮食、论钱道,实则连正经的粮城都没曾逛过,想来也是一种‘纸上谈兵’了。” “大人过谦了,那便依裴大人的意思,去粮城看看。” 黄青荇想了想,道:“金陵城里有七七四十九个仓廒,这军仓与卫所相邻,皆远在郊外,常平仓几近废弃,只派人看守着,不如就去正仓看一看罢……若是看完时辰还早,也可再去常平仓看看,相距并不算远。” 所谓正仓,便是专门征收百姓税银税粮的仓廒,规模最大。 军仓专为卫所提供粮草,数目多而散。 而常平仓,讲究的是“谷贱增其贾而籴,谷贵时减贾而粜”,此句出自《汉书》,讲的是米价降时买入存米,米价高时放粮售卖,从而维持粮价稳定,故而称为“常平仓”。 “侍郎大人想得很是妥当。”裴少淮道。 两人上车后,聊起常平仓颓废失修、仓内无粮,黄青荇颇为感概,说道:“于国而言,正仓位国库之重,于卫所而言,军仓肩粮草之重,于百姓吃饭而言,却是常平仓最重要。常平仓无粮,眼下无大灾大患尚且看不出什么端倪来,一旦民间粮食紧了,粮价高了起来,常平仓无粮可放,这粮价可就难以压得住了,想来裴大人在闽地任官时,对此深有体会。” 裴少淮颔首应是,黄青荇说得对,常平仓是未雨绸缪,万不能荒了弃了。 黄青荇又无奈道:“黄某早些年也曾上过折子,恳请皇上重视此事,只可惜折子送上去便石沉大海,了无音讯了。”在裴少淮跟前,他并不掩饰自己的愤愤然,又道,“想来是河

相关推荐: 娘亲贴贴,我带你在后宫躺赢!   淫魔神(陨落神)   机甲大佬只想当咸鱼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万古神尊   过激行为(H)   旺夫   秘密关系_御书屋   村夜   镇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