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钓鱼直播间 > 第303章

第303章

走的人,岂会不攀附达官权贵? 对于那些手握大权的达官们,天子对他们的约束不足,违背天子政令,任人唯亲,事败时所受惩罚往往罪不至死,事成时收益颇丰。如此情况下,单纯以一个“德”字来约束他们,要求他们不要趋利,显然是天真的。 利大于害,权大于法。 结党营私的风气死而不僵,风吹又生。 正因如此,加之皇帝有意究治此风,裴少淮才会提出“堂考”——以考核成绩替代考语,衙门上司的考语只作辅助参考,大大削弱达官们在京察中的影响力,使得下面的人即便不攀炎附势,也有机会往上走。 裴少淮的新策,先考其功,再考其能,最后考察其民心民意。最后这一步很难,但至少先把前头两项落实了。 至于从达官手里削出来的这一部分权限,眼下世道难以交还给民,那就先交还给“法”。 因为动的利益太大,裴少淮遭受的反扑自然也很猛烈,一众二三品大员轮番上阵,个个都是伶牙俐齿,满口祖宗律法、仁义道德。 张阁老、徐阁老、杨大人等自然备了一份说辞,但只要裴少淮没有落入被动境地,他们就不会贸然站出来。毕竟关系特殊,他们当廷帮裴少淮说话,是乏力少功的。 从裴少淮的今日表现来看,他们应当是没机会上场了,这几人只管皮不笑心笑,内里得意洋洋。 有官员说,考语根据“八法”衡量,此“八法”言简意赅,可囊括所有,无人不服。 何为八法?即“贪、酷、浮躁、才力不及、年老、有疾、疲软、不谨”,只消有其中一项,便可罢黜。 这位官员甚至还列出了许多犯了八法而被罢黜的例子,以此说明八法的有效。 王尚书的亲外甥便是因为“不谨”被贬出京的。 裴少淮道:“贪、酷、才力不及、年老、有疾、疲软,此六项尚且能有迹可循,犯此六条者被黜不足惜,然‘浮躁’、‘不谨’应以何为评定,大不谨、小不谨以何区分?以不谨的法则来评价下官不谨,此举本就是一种不谨。” “功过衡量皆应有明确尺度,才可称之为‘谨’。”裴少淮质问道,“诸位大人们,手里攥着‘浮躁’‘不谨’此两条,究竟是真的为了剔除不法臣子,还是为了给无过之臣冠以莫须有的罪名,以达私心目的?” 大家皆望向吏部尚书的位置,才想起他今日抱恙没来。 裴少淮朝皇帝拱手行礼,言道:“微臣以为,纵使是责罚不职臣子,也应依法而办,方能服众,敦促臣子恪守本职。” 又有人言:“考语乃是上官评下官之语,上官揄扬以表识才之心,下官得蒙重之语,受激励而奋发,如此戮力同心之举,上下相得,到了裴郎中嘴里,怎就不值一文?” 说到这里,裴少淮此前叫人誊抄的考语,就有用武之地了。 裴少淮先举着一份复抄卷说道:“凡是评价六部郎中,必言‘清才济之明敏,吏事饬以文章’,论给事中则言‘敏而果遇事敢言,谅而雅持身克慎’,至于十三道御史则又有‘才力有为而激劝公,操履可慎而声誉著’,小小评语却追求对仗工整,骈四骊六,粗一读美则美矣,再一读,却是浮华成风,贤庸莫辨。朝廷要的考语,要的不是你上下一团和气、谁都不得罪谁,而是谁真的为公为民做事,有所成效。” 又取来一份履历单,让萧内官呈给皇帝,接着说道:“陛下且看这份履历上的考语,单看这几句,只觉得此人珪璋瑚琏,如松如柏,一身君子之风,乃是百世难得之贤才。可再看履历上名为何人,竟是早些年贪掠江西赈银而缢死牢中的奸臣。虽说贪奸之心不露于表面,然而身为其上官,不能察觉一二,反在考语中不吝妙语赞言,可见此浮华之风久矣。” 下官为了得到妙赞之语而贿赂攀附,上官为了拉拢获利而浓墨重彩,考语成了一桩私下生意。 皇帝闻之盛怒,问道:“彼时,是谁人为其写的考语,可在堂上?”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瑟瑟出列,跪道:“老臣年迈眼拙,不识奸佞,恳请皇上准予老臣致仕还乡。” “晚了。”皇帝厉声道,“为不辜负尔等考语文采,贬官八品,送入国子监誊抄经书。” 其实,何须在廷议上严惩一臣子,皇上此举不过是表明其态度罢了。 第221章 第 221 章 正三品的右副都御史, 连跌五个品级,调入国子监“打杂”,这可比罢官还要难受些, 足以见得皇帝对上下勾连、包庇是无容忍的。 右副都御史道官出身, 被贬却不敢出言辩解一二, 一时众人了然, 恐怕这份责罚并没有冤他。 皇帝私底下是不是早调查过,谁又知晓呢? 辩是辩不过裴少淮,皇帝又表了态度,本还蠢蠢欲动的堂上官们不敢轻举妄言, 生怕辨着辨着自个的官也没了,多年经营一场空。 遂一众官员们目光投向几位内阁大学士,内阁身为百官之首, 对于朝廷政务拥有票拟权, 对皇帝的决定还能牵制一二。众言官们已无力再辨, 只能寄希望于内阁了。 而内阁中,张阁老、徐阁老显然是站在裴少淮这边的, 由此便只剩下胡祁为首的三人。 这意味着, 这场廷议到了最后环节。 一片静声中, 东阁的高阁老踱步出列, 他身穿古玄端服, 衣织云纹, 头戴忠静冠, 神态严肃,不露一丝慌乱之意, 甚有大学士的气场。 阁老发声, 自不会像其他言官那般浮于表皮, 只闻高阁老沉声道:“裴郎中不愧为朝中后起之秀,博闻强识,精于辩驳之道,指出了京察中的许多纰漏。陛下,老臣有几个问题想问裴郎中。” “精于辩驳”的语气,听着更像是在说“善于狡辩”。 在他看来,裴少淮指出的不过是纰漏,而非弊端。 皇上道:“准。” 裴少淮亦道:“高阁老请问。” “京察中,你可知吏部居于何职?”“奉皇上之命,协同四方,居于主办之职。” “你又可知都察院居于何职?”“全程监督,检举不公之举。” “那六科十三道这些年轻官员呢?”“初生牛犊,率真直言,以下制上,可防权柄遮天。” 问罢,高阁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仿佛在讽裴少淮还是太过年轻。 高阁老言道:“太·祖有言,朝廷监察应是‘以小制大,以下制上,大小相制,上下相维’,遂开设六科十三道,此后朝中诸多大事,再少不得‘监察’二字。京察亦是如此,吏部在于‘办’,各部在于‘审’,言官在于‘议’,都察院在‘督’,天子在于‘决’,如此一套‘审、议、督、决’的章法已运行百余年,不说纹丝不漏,却也是前后衔接、相互制衡,岂是说改就改的?裴郎中既然知晓个中环节、各部要职,缘何敢提如此荒谬的谏言?莫非是看事情只看其表,却未曾思量内里的牵扯联系?” 高阁老朝皇帝拱手行礼,言道:“禀陛下,老臣以为,京察之法虽有纰漏,只需稍加弥补即可,不能莽莽然改法,动了大庆的根基。” 这一番话,先是祭出太·祖之言,后说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可见阁老不是吃素的。 老刀锋芒毕露。 众言官们心里欢喜,皆以为事情来了转机。 高阁老还是高兴得太早了些,只见裴少淮从容自如,并Www.52GGd.Com未直接辩驳,而是反以其道还其身,言:“陛下,微臣亦有几个问题请教高大学士。” “准。” “敢问高大学士,京察之事,为何不可一人或是一家独办?” 当众人听到此话,心中皆是一乐,原以为是什么大动作,竟只是这样浅显的问题。 唯有熟悉裴少淮的人,知晓他善于步步为营。尤其是裴少津,他最是了解兄长,愈是风清云淡时,愈是胸有成竹、风雨欲来。 高阁老应答道:“凡人必有私,一人独办,恐其藏私。” 又问:“京察中为何要设监察?” “既有私,自然要设督察以防欺上瞒下。” 两个问题加在一起,众人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一时还未能想到关键,便闻裴少淮铮铮言道:“专用一人,疑其有私,遂增用另一人以制约其私心。人必有私,上恐其欺,则后用之人,如何防其欺上加欺?” 因为害怕一个人的私心,所以用另一个人监督制约他,万一后头用的这个人也有私心呢? “若是再增一人,如此反复,则无穷无尽矣。”裴少淮道,“更有甚者,若是相互间勾连,官官相护,设再多的环节又有何用?” 什么“办、审、督、议、决”,京察里这套法则,听起来环环相扣,实地里,不知窝藏了多少私心。 裴少淮两句话便戳破了高阁老的谎言。 正廷中,纷繁贵气的古玄端服,与简洁的紫袍官服形成对比,一老一少,裴少淮身姿笔挺,气势不让。 “以裴郎中之言,监察不公,京察不明,那究竟何为公,何为明?”高阁老拔高音量、颤着声问道。 原形毕露,就说明他已经输了。 裴少淮入仕多年,举止沉稳,年岁不高,声音清亮,洪声道:“灋,刑也,平之如水;黎,众也,百姓苍生。法之一视同仁为公,百姓眼中所见为明。” 灋,即为“法”的古体。 裴少淮逼近高阁老,问高阁老,也是问廷上不服之臣,道:“法为公,民为明,故剥离官官相护之权,重新设立京察之法,加以百姓评判,此举有何不可?”逼得高阁老退了几步,裴少淮又转向众人,质问道,“平日里诸位个个‘能贤’不离口,如今直面公法、直面百姓都不敢了吗?” 此时此刻,他想到了南居

相关推荐: 虎王的花奴(H)   万古神尊   一个车标引发的惨剧(H)   百美仙图:女神宝鉴   桃源俏美妇   村夜   秘密关系_御书屋   亮剑:傻子管炊事班,全成特种兵   乡村透视仙医   这个炮灰有点东西[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