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上到皇帝下到御史,全当没看见。 然后,默契地趁此机会谈一下正事。 老皇帝:“高华春,你出来说一下你昨天上的奏章。为何要把税收以实物为主换成税收以白银为主?” 朝堂上,一些官员还愣了一下,回忆高华春是谁。 直到万寿公主走出来,他们才想起来这是万寿公主的闺名。 万寿公主拱手行礼:“陛下,如今太仓银库有三千余万两白银……” 老皇帝:“多少?!” 万寿公主:“三千余万两白银。” 老皇帝:“哪来这么多白银?” 万寿公主:“陛下,以往我们银库,银子贮量除了来源于国内银矿的开采,便是来源于他国上供,倭国、交趾、缅甸、高丽……岁贡银不过三十万两。现如今,倭岛银矿尽在我大夏手中,每岁开采之矿至少五百万两白银。又因着海上贸易……” 万寿公主委婉委婉又委婉。 说是海上贸易,实际上,就是把舍利子制品销往国外。 但这事虽然做了,但不能放在明面上说。毕竟出去的人直接把舍利子制品伪装成了珍惜物品,大赚特赚。这事不太符合礼仪之邦,天朝上国的形象。 ——括弧,鸡骨头做的舍利子制品,括弧完毕。 “哦哦。”老皇帝恍然大悟:“你继续。” 万寿公主:“银库中白银堆积如山,可若不能换成粮食布匹,终究是废铁。” 万寿公主:“臣认为,倘若将税收变成以银为主,使朝野皆用银,租、役、贡皆征银,国库中的三千万两白银就能动起来。” 便有官员出来,责问:“白银存放在银库中又不会跑,如何需要动起来?反倒是税收以银为主,百姓需要先将米麦兑换成白银,再把白银缴纳给官府,这其中门道便能增多,以往多少百姓是因此倾家荡产,不知公主是何居心!” 万寿公主平静地说:“以银为税物,比实物为税物更便于百姓运送。何况,我并未说田赋全部以银缴纳,百姓依旧可以按照需求与需要,缴纳粮食、生丝、原棉以及织物。” 万寿公主对着老皇帝再次拱拱手,决定用一个很直观的数字来表达为什么粮税变成银税,能够方便运输,减少徭役——因为运送税收,那也是要征百姓来运送的。 “此次江南漕粮四百万石,若折成白银,只需运送百万两白银即可。” 作者有话说: 结尾参考明朝正统年间“金花银”事件。 * 顺便,只要去看明清的税收单子,就会发现,明清以银纳税,但是同样也有粮食、生丝、原棉、织物这些税收记录,这就证明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所以我文里,公主对此的用词是“以银为主”,而不是“只以银纳税”。 * 本章所有和白银税收有关内容,全是参考了明清税收的情况。 并且由于大夏有足够的银矿(主要是打下了倭国),反而比历史上更容易发展银本位。历史上由于大量白银是来自国外,华夏本土银矿不足,导致脖子被卡,一旦跟国外的白银贸易有问题,华夏就会银荒,然后就经济萧条。 (也就是,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白银来源是海上贸易,明清政府失去了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权。从而导致在对西方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再直白一点,那段时间里,明清经济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全来源于西方卡不卡我们的白银) * 第175章 陛下,你也不想偷偷削武官底薪的事情,被发现吧? 数字是最直观的东西,四百万石粮食和百万两白银这个差别一出来,大部分官员面上表情都变得若有所思。就连出来反驳万寿公主的那个官员,也陷入了沉思之中。 万寿公主更进一步拿出自己的数据:“过往税收,是由官府指定粮仓,百姓将粮食运送到此仓,而中途的粮食损耗由百姓自己承担。” 其中就包括了,路途颠簸粮食散落的数量,还有百姓中途吃饭吃掉的数量。 “曾经就出现过一次解运距离过远,三车漕粮,运输之人吃掉一车半的情形。也就是,实际上,百姓看似只需要交税交足三车粮,实际上却是要交四车半。” 万寿公主给他们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但倘若征收白银,百姓运送白银,只需在运输路途中,于当地直接买粮食食用,损耗便会少很多。” 她这么思索很有道理。 但一项政策出来,必然是要经历质疑。 又有官员走出来,语气很好的询问:“郎中此举确是欲为百姓牟利,可倘若有官员恶意在夏税秋税期间,抬高银价,这又要如何应对呢?” ——这是一个从县令升上来的官员,对基层的情况很是了解。 万寿公主沉吟两息,道:“万变不离其宗,此事可以按灾时,商人恶意抬高粮价的对策来处理。” 也就是,税收期间由朝廷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定好各个地区的银价,不允许私自涨价。 然后由御史及锦衣卫监视天下,严惩恶意抬价的官员和商人,一旦发现有人藉机抬高银价,不仅要追回其非法所得,还要给予严厉的惩处,以儆效尤。 这些在万寿公主呈上的奏章里都有写。 那个官员流露出赞同的目光,点了点头,又对着老皇帝拱手:“如此,臣无异议了。” 户部右侍郎魏仁出列:“陛下,臣认为此举应当先选几个府实行,确定其可用,再将之推行。” 老皇帝点点头:“确实需要……” 大夏君臣:“!!!” 许烟杪你怎么这么快就回神了!不再多看一眼到底是什么让你眼熟吗! 你这样,等会儿我们还得分心去听你带来的热闹,一心二用好辛苦的! 老皇帝坚强地把剩下的话说完:“确实需要选几个府实行,卿家可有想法?” 户部右侍郎轻轻松松就甩出了几个数据:“如今大夏一岁之田赋,最多不超过两千九百五十万石,其中,一千二百万石由地方支配,余下一千七百五十万石中,四百万石来自南方,一千三百五十万石来自北方,但,其中七百五十万是军费,也就是说……” 他抛出最后的答案:“需要运输到京师的粮食,南方是四百万石,北方是六百万石,南少北多,应当在北方选两个运输粮食不便的州府实行此政,再在南方选一个同样运输不便的州府,实行此政。” 许郎在心里鼓掌: 户部右侍郎整个人简直像吃了仙丹似的精神焕发。 甚至恨不得昭告天下。 他!魏仁!今天被白泽夸奖了!今天必然福星高照,运气斐然! ——重度迷信患者。 没忍住,又炫了一下自己对于数字的敏感:“说到税收分配,往年全体武官俸禄折成银约莫是十余万两,今岁提到近二十万两了,陛下隆恩浩荡,如此宽惠厚爱,臣虽为文官,却也为之感怀。” 上首,老皇帝愣了一下,咳嗽一声,语气一转:“这事不必特意拿出来说。武官为朕出生入死,提一下薪水,是应该的。” “陛下!!!” 全体武官热泪盈眶。 老皇帝:“咳咳,继续说税收之事,些许小事往后不必再提。” 沉默,是今天的武官们。 有文官好友悄悄摸摸地,在御史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下,问一句:“你还好吗?” 那武官干巴巴道:“有点晕。” 文官好友拍了拍他的肩膀,同情地说:“节哀。” 而户部右侍郎人已经傻了。 他怎么也没想到居然会捅出这个事情来。 他知道了! 户部右侍郎面带焦色。 看来是他今天运道特别不好,说不定会碰到丢官或者砍头的大事。但因为小白泽的福气护佑,变成了这种不涉及性命的祸事! 没错!肯定是这样! 户部右侍郎正了正有些歪的玉笏,“呼!”地吐出一口气。 老皇帝:“……” 许烟杪,你别夹带私货。任何一个朝代,从九品小官也没办法每天吃肉。 武官们哀怨的目光看向老皇帝。 陛下!你别不看我们!这怎么一回事,你说清楚啊!亏我们过去还觉得我们是你心尖尖上的武官,才得到你时不时的赏钱呢! 老皇帝:“……” 啊……这个……那个…… 老皇帝两眼盯着自己的鞋子,仿佛透过鞋面能看到由于高强度种地,有些脓肿的脚背。 武官们:呸!吉利有个屁用啊!来点实惠的啊! 武官们数了数指头。 也就是说,扣掉陛下偷偷给我们塞的钱,再努力当个十年的官,就能把损失补回来了?但是总觉得哪里不对? 许烟杪逻辑很好,他一下子转了过来: 面对着一堆幽怨的目光,老皇帝也难得心虚了一把。 这个……这个……最近腰包肥了,要不再赏赐一波吧? ——就是心头肉有点疼。 老皇帝:“关于税收之事,谁还有想法?” 武官们默默盯着他。 陛下,你别转移话题。 老皇帝颇为专注地盯着万寿公主看,目光中抱着对她的殷殷期待。 万寿公主为难地垂下眼睛。 她要说的部分,已经说得差不多了啊。 万寿公主绞尽脑汁:“陛下,这个……” “嗯?”老皇帝语气和蔼:“没事,慢慢说。” 万寿公主目光看到太子,突然灵光一闪:“陛下,臣认为可以学习一下踹匠会馆。他们为了讨薪,提前准备了罢工准备金,户部也可以为了此次新型税收,准备足够的救济粮食,倘若出现问题,百姓因交税而陷入困境,便可及时予以赈济。” 建议很好,就是户部又得拨一部分钱出去。 老皇帝:“这事朕觉得可行。” 说完,下意识看向袁政,等着对方反驳。 前户部尚书,现工部尚书袁政抬了抬眼皮,半点没吭声。 老皇帝反应过来:这人调任了。 也就是说,他现在可以随便支配内库和国库了! 老皇帝顿时激动起来。 “咳咳,我们国内如今有多少矿场?此前都是将朝廷无力开采的矿场让民间承买,现在也应当归于朝廷了?” 搞钱搞钱! 许多官员都看向袁尚书。 这是他之前搞出来的政策。 因为大多数开国皇帝治下,国力还没起来,很多地方属于有心无力。 比如矿场,朝廷暂无过多人力去开发,袁尚书就建议把它承包给民间,等矿挖出后,官府抽取其中百分之二十,并且拥有优先购买权,其余的均归业主所有。 而且,官方发现矿场后,便开展买扑——也就是公开竞标拍卖,想获得矿场开发权的人,先缴纳三百贯定金,然后任由其叫价,价高者得。没有拍到的,可以退定金。但是付了定金不叫价的,定金不退,还有处罚。 袁尚书安安静静地站在原地,好像老皇帝说的政策和他无关。 那、那就…… 百官迟疑着:“可以一试。” 现在开国三十五年了,又有倭岛的矿支撑,如今国库也丰裕了,应该问题不大吧? 老皇帝:“关于朝廷接下来的行动,你们有什么想法?正好可以趁此时说一说。” ——老板大方给经费了!!! 各个部门精神一震,立刻就有十几个官员不约而同站了出来。 金部司郎中:“陛下!每年发舶时节,市舶司若能设宴犒劳一番蕃商、海商,所需费用不满二百余贯,却可带动更多的蕃商来大夏贸易。也能激励海商出海。” 老皇帝:“才二百余贯,准了!” 金部司郎中:“谢陛下!” 工部侍郎:“陛下!如今京师居不易,可否在官地上建官屋,供与百姓居住——屋子可以破漏一些,但每间屋子每个月只收租金五百文,以显陛下仁慈。” 建屋子又得拨出一笔钱。 老皇帝:“行!既然是利民之举,这个也准了!” 百官:“!!!” 芜湖!!! 那我们继续啦! 作者有话说: 老皇帝激动自己能管钱这段 我闺蜜说:老皇帝看起来像妻管严被管了一辈子然后老婆死了() 我: (⊙o⊙) 后来,她看完整章 她:我错了,这明明是一群熊孩子死了妈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 * 以及,如果国家有技能树,老朱肯定是狂点农业那一类的。 有大臣让他开银场,他:“银场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然后。 你以为报产量就行了嘛,没有的事。 广平府吏王允道说:“磁州临水镇地产铁,元时尝于此置铁冶都提举司,总辖沙窝等八冶,炉丁万五千,户岁收铁百余万斤,请如旧置炉冶铁。” 老朱表示:“今各冶铁数尚多,军需不乏,而民生业已定,若复设此,必重扰之,是又欲驱万五千家于铁冶之中也。”然后,将王允道“杖之,流海外” () 所以,导致我一直怀疑,穿越者跟他说倭国那边有银矿,他真的会愿意攻打吗() * 在明王朝统治早期,明廷规定用粮食来呈交土地税,全国税额总说接近2950万石。在理论上,2950万石永远是最高限额。在整个明王朝统治时期,都不应该突破此限额。基本税率经常下降,很少上升。 在2950万石中
相关推荐:
斗罗:投靠唐三,我收了小舞!
在那遥远的边疆[60年代]
[快穿]被反攻略的宿主
叶宁有三个师傅的小说
这个小孩很好养(H)
【咒回黑化】锁链,早就不需要了
最远是身旁(H)
惊!师尊竟然暗恋我
致命吸引
尊敬的扫帚骑士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