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眼,说道:“行了,你也别卖关子了,快说说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吧。” 陈景恪这才说道:“什么都瞒不过您,我们意外发现,生产炸药的一种原料,竟然能让庄稼长的更好。” “于是就找来周王进行研究。” “上一茬小麦,产量达到了四百四十斤。” “什么?”本来还不甚在意的老朱直接跳了起来: “你再说一遍,多少斤?” 陈景恪肯定的道:“四百四十斤,我亲眼看着过的秤。” 老朱整个人都呆住了,嘴里不停的念叨:“四百四十斤,四百四十斤……” 其他人也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要知道,现在的小麦亩产,下等田一石左右,上等田也就两百四五十斤。 现在直接将产量提升了三分之一还多,也难怪他们不敢相信。 反应过来之后,老朱拔腿就往大棚里走去: “跟咱去看看。” 于是众人又拐弯去了大棚。 这些大棚里种的不只是小麦,有些种的是马铃薯,有些是殷薯,还有些种植的是其他蔬菜。 但不论是哪一种,长势都明显比外面见过的要旺盛许多。 翻看着更加肥大的菜叶,老朱不停的道: “好好好,太好了,这简直就是宝贝啊。” 其他人也走进地里,全方位观察,这东西要是真的,那影响可就太大了啊。 马娘娘也非常震惊,不过她明显想到了什么。 看了看朱雄英,又看了看陈景恪,突然开口说道: “重八,我觉得民爵的事情可以慎重考虑一下。” 老朱愣了一下,也反应了过来。 不过态度却与之前截然不同,斩钉截铁的道: “还考虑什么,推行民爵势在必行。” 第550章 外面全是革新派 对于老朱的反应,陈景恪毫不意外。 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再强大的武器也不过是锦上添花。 有时候武器太强,还会让大家没有安全感。 但粮食不一样,对农业文明来说这就是一切。 谁能给粮食增产,谁就能封神享受祭祀。 自洪武十五年改革开始,朝廷就组建了很多实验室,研究农作物增产的办法。 之前基本都是从改良种子方面着手。 至于施肥,大家自然知道这玩意儿很好,可肥料怎么着都是不够用的。 现在有一种肥料,可以无限生产,可以全民推广。 那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还不是增产三五十斤,而是直接翻倍。 在这个数据面前,民爵又算得了什么,老朱都恨不得立即给他们封神。 包括其他勋贵,此时也都不再反对民爵之事。 他们怕自己要是再反对,会损了阴德,死后下十八层地狱。 朱雄英悄悄竖起大拇指,厉害,直接掐住了大家的命脉。 陈景恪依然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 “土地轮耕是为了养地,有了足够的肥料,就无需轮耕了。” “所有的土地,都可以全年耕种。” 听到这话,大棚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大家知道土地要施肥,没肥料怎么办? 暂停一年不种庄稼,靠自然恢复,也就是所谓的轮耕。 所以,天下的土地,永远都有一半是慌着的。 如果把这一半土地也利用起来…… “嘶……”大棚里再次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老朱已经不只是手抖了,浑身都在抖: “你说的这肥料……真的能不限量生产吗?” 陈景恪点头,肯定的道:“可以,但……” 老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没有但是,倾尽一切努力,必须把肥料作坊建立起来。” 陈景恪郑重的道:“是。” 生产化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 简单的地方在于,用土法不顾后果的去做,确实也能生产的出来。 后果吗,经济效益低还是小问题……想想各种化学污染就知道有多严重了。 复杂的地方就在于环保、高效率生产。 这就要求必须从零开始,打造生产线。 这不是一条生产线那么简单,而是每一个需要用到的地方,都要打造一条完整生产线。 把化肥工厂建立起来,差不多相当于建立了一整套的基础化工品生产体系。 其中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以前有需要都是实验室生产,规模小产量有限,大大限制了理科的发展。 尤其是限制了研究成果的应用。 目前也确实有必要打造一整套的化工产业体系了。 还好,洛下书院十几年来,已经培养出了两万多名学生。 这些人都接受过系统的理科培训,在这个时代那都是理科精英。 其中一部分没有天赋的,或选择出仕,或选择去当老师教育更多学生。 目前在书院和朝廷各技术部门工作的,有七千多人。 当然,这些人不可能全部动用,抽调出来两三千,再把毕业生召回一部分。 组建一支五六千人的团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就这么说吧,前世能组建起这样一支团队的国家,都不超过三分之一。 这么多人一起努力,再加上朝廷的支持,陈景恪有信心把这套体系弄好。 而且作为过来人,他很清楚工业污染的严重性。 从一开始就会把环保这个概念,植入工业中去。 大明现在是领先者,没必要搞先污染后治理那一套。 困难怕什么? 一项一项去研究,没有啃不下来的骨头。 而且陈景恪的计划还不只是如此,他要借着这个机会,对全国的基础建设做一次全面系统的规划。 以后能少走很多弯路。 ----------------- 因为化肥的插曲,大家也没了游玩的心思。老朱恨不得立即回宫,将此事给敲定下来。 还是朱雄英劝说:“大家早就在期盼着我们的到来,现在来了不见见他们,恐凉了人心。” “况且,以后生产肥料,也要从他们这里抽调研究人员的。” 老朱这才带着大家去吃了顿饭。 饭菜很丰盛,大多都是山里打的野味。 不过很显然,老朱吃的是食不知味,扒拉几筷子就声称吃饱了。 之后就是例行的领导讲话。 将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家眷组织到一起,老朱、朱标、朱雄英分别讲了几句。 三皇同时现身,还鼓励表彰大家,很多人都激动的热泪盈眶。 大家纷纷表示,要为大明尽忠。 这一套流程做完,老朱才带领大家离开。 回去的时候,陈景恪被喊到了老朱的御辇上,亲自向他讲述了肥料,以及工作建造的事情。 陈景恪就将自己的计划和他讲了一下,并且还拿火柴举例: “火柴看似简单,单独造几盒也很容易。但想要大规模生产,就非常麻烦了。” 要建造采木场、要加工木料,这一整套体系都要从零开始建设。 红磷也一样,要选矿、采矿、提炼等等。 这还只是原材料,还需要交通运输配合,将材料运到一起组装。 最后的产品还要通过交通运输,送往全国各地。 产业链越完整,效率越高,运输越方便,这一盒火柴的价格就越低。 “纯手工生产,这一盒火柴得卖十文钱。如果我说的产业链能建立起来,一文钱能买十盒。” “这套产业链不只是可以用来生产火柴,很多设备和原材料都是可以交叉使用的。” “木头除了造火柴,还能造家具、建房子;冶炼厂还能冶炼金银铜铁等其它矿石。” “它的很多设备,也可以为生产肥料提供原材料。” “修好的铁路、公路和航运体系,应用面就更广泛了。” “只要这套体系建立起来,以后再有什么新发明想要应用于实际,就不用再这么麻烦了。” “到时候,所有与民生相关的东西,价格都会变得非常低廉。” “肥料可以运送到千家万户,所有百姓都能买得起。” “全新的衣服只需要几文钱,普通人工作一天就能买一件。” “食盐运送到全国各地,可能只需要一文钱一斤。” 老朱听入迷,脑海里情不自禁的浮现出种种画面,好半晌才说道: “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吗?” 陈景恪肯定的道:“是的,这就是生产力改变世界。” 老朱看着他,说道:“你说的东西,很多咱想都想不到该是什么样子的,但咱相信你的话。” “咱还是那句话,放心大胆的去做吧。” “需要钱财就去国库里取,需要人才就让朝廷帮你找,务必要将你说的东西建造出来。” 陈景恪都有点惊讶,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情,老朱起码会慎重思考一段时间。 谁知道根本就没有。 老朱痛快的有点不像是个皇帝。 不过紧接着老朱喃喃自语道: “做到这些,应该就能平稳度过寒冷期了吧,咱能为后世子孙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一旁的徐达、傅有德等人,也都深以为然。 陈景恪这才明白,原来他们一直都记得寒冷期,并为此忧心。 这让他不禁有些惭愧。 虽然他经常把小冰河期挂在嘴上,但那只是为了游说别人罢了。 实际上他自己对小冰河期,并不是特别重视。 很简单,大明灭亡的主因并不是气候变冷,而是士绅集团做大,收不上来税导致的财政破产。 气候变冷,只是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满清也同样处在小冰河期,可他们靠着屠刀完成了对全国资源的整合。 朝廷能有效的重新分配财富,坚持了两百多年,还创造了红薯盛世这一古代史最后的辉煌。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改革,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只要大明朝廷的财政健康,面对小冰河期有很多办法可以度过。 当然,他也为小冰河期做了一些准备。 改良土豆,在黄土高原上种树等等,都能让后世更加从容的面对冰河期。 可是,就算没有小冰河期,这些事情他也一样会去做。 所以总体上来说,小冰河期只是他用来恐吓别人,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罢了。 只是没想到,老朱他们竟然如此上心,估计私下没少为此事发愁。 这如何能不让陈景恪感到惭愧。 但……更多的还是庆幸,庆幸自己小冰河期这手牌打的太好了。 宗教为何喜欢搞末日审判? 说白了,就是利用末日的恐怖来吓唬人,达到传教的目的。 小冰河期在他这里,也起到了类似的效果。 他天天渲染小冰河期的可怕,周围的人都受到了影响。 随着他个人影响力的扩大,这个影响的范围也就越大。 报纸出现后,全国都知道了温寒变的事情。 永远不要低估人类的勇气。 大家选择保守,那是因为保守至少能带来两三百年的相对和平。 这是可以预见到的和平。 而改变是不可预知的,说不定下一刻就大崩盘了。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会倾向于保守。 陈景恪的变革如此剧烈,却始终有一大批人追随,且追随者越来越多。 就算是保守派,大多意见也都是可调和的,真正食古不化的老古董只是少数。 这其中自然有利益的因素。 可永远不要低估华夏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有德之士。 他们真的会为了心中的真理赴死,而且还是无数人前赴后继的赴死。 大明的这场大变革,史无前例的剧烈,却没有遭遇这种阻力。 很大原因就是小冰河期的存在被证实。 明知道前方有大危险,选择保守死路一条,大家自然会去寻找新的出路。 纵使这条路充满崎岖和未知,也总比走死路要好。 老朱、朱标、徐达这些人,表面不动声色,私底下必然是殚精竭虑,在寻找应对之法。 如他们一般的人,更是不知凡几。 陈景恪的变革,让大家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所以越拉越多的人选择了支持他。 想明白这一切,陈景恪既感到开心,又有些五味杂陈。 开心的是,华夏拥有优秀的文化和族人。 复杂的是,自己一再自我警醒,不要小看古人。 但有些东西不是自我暗示几句就能生效的,在潜意识里他依然在戴着有色眼镜俯视古人。 他以为是自己的努力,强行扭转了古人的观念。 殊不知,是大家看到了危险,选择跟随一次次正确的他。 套用一句前世的话:个人作用不可忽视,但万民的选择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因。 这一刻,他对那个人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回宫之后,朱雄英和陈景恪先是商量了一下民爵的事情。 两人都觉得,这东西就是个荣誉称号没必要搞的太复杂,最终确定为三等。 第三等为科士,就是在理科有较深研究,又获得一定成就的人。 第二等为专士,在某一个方向,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 第一等为院士,在科学领域拥有巨大贡献,一代宗师般的巨匠。 三等民爵,福利待遇对应的是功勋九转的上中下三等。 只不过,功勋九转可以代降继承,民爵只能本人拥有不可传承给他人。 之后两人就拿着这套标准找到老朱和朱标商议,两人都一致赞同。 不过在推广上产生了一点分歧,朱元璋认为应该立即推行,朱标则认为应当缓行。 “那种肥料到底如何,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拿到更多数据才能好说服大家。” “况且工匠地位低下,这是几千年的习俗,不是轻易就能改变的。” “我们强行设立民爵,很容易起到反效果。” “我以为不妨先放出风声,引起大家的关注和讨论,然后再引导舆论。”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再顺水推舟拿出民爵之法,阻力会小很多。”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主意确实更加稳妥。 陈景恪也赞同的道:“现在理科还处在萌芽状态,真正要迎来大爆发,还需要一段时间酝酿。” “民爵的事情倒也不急于一时。” “不妨按照太上皇的意见,等新式肥料的效果进一步证实,再顺势设立民爵。” “有粮食增产的功绩在,就算在顽固的人,也不敢阻挠此策。” 老朱见他都同意了,也不再说什么。 于是这件事情就此确定。 接下来他们讨论了另外一件事情,惩奸除恶。 老朱杀气腾腾的道:“必须重拳出击,尽快将这股歪风邪气制住。” “如此才能腾出手来,建设景恪所说的产业链。” 朱雄英也恶狠狠的道:“本来我还想给他们几个月时间自我整改,现在没必要了。” “明日早朝我就宣布此事。” 第551章 无题 惩奸除恶计划,自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首先要私下和重臣协商,让他们做好准备,然后才能对外公布。 接下来两天,朱雄英和陈景恪一起召见了各要员,同时也给各封疆大吏去了公函。 对于这么大的行动,一开始大家自然是下意识的反对。 这倒是也能理解,如此大规模针对社会风气的行动,不符合几千年来的治国理念。 大家也担心,这么做会造成很多冤假错案,乃至引起民变。 况且,这也不算是啥光荣的事儿。 哪个朝代要是发生类似的事情,遮掩还来不及,哪会大张旗鼓的搞什么专项行动。 那不是给自己脸上抹黑吗? 总之,大家反对的理由很多,而且还都说的过去。 如果换成别的朝代别的统治者,或许就打消这个念头了。 但现在他们面对的是朱雄英和陈景恪。 陈景恪没有用大道理去游说,而是拿出了一系列的详细数据。 犯罪频率增加了多少,给百姓带来了多大的伤害,给朝廷带来了多大的管理成本,造成了多大的经济损失。 这些数据是锦衣卫、金钞局和大理寺联合统计的,非常的权威。 同时还有三部门给出了预测,如果朝廷不出重拳,会带来多大的恶果。 这个预测不是什么,道德败坏之类的套话,同样是一系列的数据。 数据是最能说服人的,看到这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就算是再保守的人都沉默了。 再加上内阁、大都督府,以及幕后的那些大佬都已经点头,一众重臣也只能同意了这项行动。 这些人无不是一派领袖,能影响大半个朝堂的人。 当大家统一了意见,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不过在朱雄英公布专项行动之前,另一个消息先一步传扬了出去。 博物院的研究员,应用理科知识合成了一种肥料,可以让农作物产量提升一倍。 这个数据是周王朱橚亲自试验得出的。 现在朱橚在医学界的名声,还要高过陈景恪。 毕竟陈景恪已经不再为人看病,反倒是朱橚一直在致力于医学发展。 建立医学院培养大批的医师,还和朝廷配合,在全国各地建立医学院。 外科手术方面,全国所有外科医师,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还建立植物研究所、医药研究所,研发了许多新药。 而且他的药方还都是公开的,所有人都可以使用。 他拿出来的数据,基本上没人会怀疑真假。 但这次不一样,粮食增产一倍,实在太夸张了。 要知道,朝廷在东三省建立了八个寒稻研究所。 用了十几年时间也才把寒稻的亩产从一百二三十斤,提高到两百斤左右。 现在只是施个肥,就能把亩产提高一倍? 而且还是小麦产量,还是从两百斤提高到四百斤。 不敢信。 倒也不能怪大家,主要这事儿太过不可思议了。 就这,大家还是比较淡定的了。 如果不是经历过殷薯的冲击,如果不是提供数据的周王朱橚。 大家早就吐唾沫了,根本就不会有怀疑这个过程。 但大家在怀疑的同时,心中也不禁有些小小的期待,如果是真的呢。 不敢想啊。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他们想的还是太保守了。 这种肥料可以无限生产?家家户户都有机会能用得上? 用了这肥料,土地就不用轮耕了? 这……这……这…… 这增产已经不是一倍,而是三倍啊。 假的,肯定是假的,这怎么可能啊。 周王提供的数据? 周王是老天爷吗,他说啥就是啥? 圣皇、太上皇、皇上、几十位公卿贵族亲眼所见? 那也是假的,他们被骗了。 天命贤臣、医神、文曲星下凡……陈景恪提供的技术? 嘶……那……那也难保不是…… 巨卜木曹,难道这事儿是真的? 随着一条条证据传出,一个个大人物被牵扯进来。 再加上老朱带着那么多人去武器研究院,也是瞒不住人的。 大家没有了之前的笃定,再次怀疑起来。 这个事儿,可能也许是真的呢? 然后一个个去过武器研究院的人现身说法,他们在那里亲眼看到了周王的试验大棚。 里面的庄稼确实长的非常旺盛,一看就能高产。 而且他们还说,这肥料是研究新式火药时候发现的。 这就让大家嗤之以鼻了。 以为我们没见过火药是吧? 种过地的都知道,鞭炮不能在耕地里面燃放。 少放一点还行,要是那种特别长的鞭炮,放完之后那块地几年长不好庄稼。 得把那一块土挖出来,用新土填上才能恢复正常。 你说制作火药的原料,能当肥料,那不是扯淡吗? 周王把实验大棚放在武器研究所,肯定是为了保密。 说肥料是造火药的原料,也肯定是为了迷惑人。 这反而让大家更加笃信,这事儿可能是真的。 否则,周王何至于如此小心翼翼。 这是怕有人搞破坏啊。 早就憋不住的官员们,直接找到了朱雄英和陈景恪面前,询问肥料之事是不是真的。 他们两个并没有大夸特夸,说的非常谨慎。 朱雄英略带一些开心,但总体平静的道: “确有其事……但这只是实验室数据,且只试种了一年,具体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陈景恪接话道:“就算最后证明肥料是真的,想要大规模推广,也非常的麻烦。” “从挖矿到冶炼再到运输等等,需要建设一整套的体系。” “投入的人力物力,可是非常巨大的啊。” 投入巨大?群臣直接忽略了这句话,满脑子只有一个声音。 竟然是真的……竟然是真的…… 后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在群臣的请求下,朝廷建造了专门的试验田,用来验证肥料的种种数据。 这无异于告诉天下人,肥料的事情是真的。 一时间京城沸腾了,消息以惊人的速度向全国传递。 大明周报为此出了加刊。 这一刊内容很少只有六页,从神农尝百草开始,详细的介绍了华夏农耕技术的进步。 并详细论述了,每一次技术进步对世界所带来的影响。 最后告诉大家,这一次的事情如果验证是真的,那就是功德无量。 朝廷该给他们史无前例的封赏,甚至可以破例为他们封侯。 然后报纸被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全国各地,天下为之沸腾。 关于研究出肥料的研究员,要不要给予封赏,大家一致认为该封赏。 封侯行不行? 那太行了,不给他们封侯,那所有勋爵的含金量都将下降。 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 一旦破了这个例,必将导致功勋体系崩溃,对国家来说并不是好事。 甚至可能带来内乱。 大家都刚从战乱中走过来,总不想继续回到那种日子吧? 两派各有各的理由,难免吵了起来。 不过讨论封赏的毕竟是少数,而且多集中在读书人和官僚阶层。 多数人还是更关注肥料本身,迫切希望此事是真的。 以至于接下来一段时间,百姓去庙观祈祷,都会加一句希望肥料是真的。 关于神农等先贤的祭祀,也在小范围火了起来。 约翰·胡斯也买了一份报纸阅读,对于肥料的事情他自然很震惊。 “如若报纸上所言为真,这将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对于报纸上其它内容,他也颇为感叹: “华夏真的太伟大了,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他们为何崇拜祖先了。” “而也正是他们重视祖先、重视传承,才让他们诞生了如此多的大德之士。”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会被遗忘。” “他们生命虽然终结,姓名却会被后人永远传唱,这才是真正的永生啊。” 一旁的楚大保不禁挺直了胸膛,咱华夏就是这么厉害。 他是退役军人,被泉州那边指派给约翰·胡斯的向导。 说是向导,其实就是监视人员。 大明除了几个开放口岸,不允许外国人随意进入。 只有某些学者才能获准自有行动,但也会被派遣专人监视,防止其做违法犯罪之事。 对此约翰·胡斯虽然有些不满,但也不好说什么。 不过后来他发现,只要他不触犯规定,这个向导是真的不会干涉他的行动。 反而会为他的行程提供很多帮助。 比如遇到身份检查、入住旅店等等,都可以由楚大保代劳。 而且楚大保是读过一些书的,还能和他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慢慢的他也就习惯了。 只是让他有些无奈的是,大明的学问家都很高傲。 他拜访了许多名人,大多数都直接拒绝,少数见了他也一副说教的语气。 愿意和他平等对话的凤毛麟角。 关键是,他认为很多人的学问,远远达不到他预期的那种高度。 很多三言两语就被他问的哑口无言,然后就开始翻来覆去的重复圣贤经典。 还有一些甚至恼羞成怒,斥责他蛮夷之辈不懂圣贤之道,然后甩袖而去。 而且近距离接触,他发现大明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比如盗窃、抢劫的很多,甚至有些地方的人,大摇大摆的私设关卡收保护费。 虽然这种行为在欧罗巴很常见,可在那边设立关卡的都是贵族,严格来说他们是有这个权力的。 大明这边朝廷命令禁止私设关卡。 虽然都是有关卡,可性质是不一样的。 这说明大明的底层风气并不太好。 只不过和欧罗巴不一样的是,那边是贵族胡作非为导致的风气不好。 大明这边反过来了,朝廷接连不断的出台善待百姓的政策,反倒是有些百姓开始忘乎所以了。 这让他非常不解,你们是还没吃够官僚权贵欺压的苦吗? 还是说你们觉得,被禁锢在村子里一辈子出不去更舒服? 非要逼的朝廷收回善政,你们才觉得开心? 当然,他也知道,违法犯罪的只是一小撮人,大部分人依然是希望好好过日子的。 可是,事情往往坏在这一小撮人身上啊。 从约翰·胡斯自己的角度来看,大明朝廷该好好管一下这些人了。 不能一味的搞什么仁政,那样只会让人觉得软弱。 他将这些写在了自己的笔记上,朝廷需要解放百姓,但也必须保持威严,否则会让部分人心生邪念。 至于要如何达成这个平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他也在期待,那个在大明的真正掌舵人陈景恪,到底知不知道这些事情。 知道了之后又该采用何种手段来解决。 虽然有小瑕疵,总体上来说,约翰·胡斯对华夏依然是充满了高山仰止。 他迫切希望能学到真正的华夏学问。 而且他也已经决定,不再到处乱跑,而是直奔大明的京师洛阳。 去拜访大明的第一智者。 只希望他不要如其他读书人一般歧视外国人。 在做出决定以后,他就将这个计划告诉了楚大保。 楚大保非常惊讶,你一个胡人还想去见侯爷?你得失心疯了吧? 再三确认没有听错之后,他倒也没有劝阻。 去就去呗,反正就当公费旅行了。 而且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真能跟着这个胡鬼子见到侯爷……那就是祖坟冒青烟啊。 于是他立即前往本地的锦衣卫衙门,将约翰·胡斯的请求上报。 锦衣卫的人也没有废话,直接找来本地的教谕,让其对约翰·胡斯的学问进行考察。 如果连教谕都说不过,那也别进京去丢人了。 如果有真才实学,就发特别通行证,给他一个进京的机会。 这也是陈景恪之前就制定好的规则。 约翰·胡斯知道,这次考核决定着自己能不能进京,也是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来对待。 ----------------- 洛阳,陈景恪并不知道,有一个他期盼已久
相关推荐:
小公子(H)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阴影帝国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高达之染血百合
沦陷的蓝调[SP 1V1]
缠绵星洲(1v1虐爱)
大唐绿帽王
寡妇门前桃花多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