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49章

第249章

人,用所谓道德去指责他人。” “如果孔子地下有知,恐怕会气的大骂彼其娘乎。” 方孝孺哭笑不得,这话传出去恐怕又要惹出一番非议了。 陈景恪也是被憋的太久了,别人只看到了洛下学宫大儒云集,新思想层出不穷。 事实上,在繁花似锦之下,隐藏着太多的勾心斗角。 很多腐儒真的是抱残守缺,打死不愿意承认自己那一套的缺陷。 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讲礼法;你和他讲礼法,他和你讲传统。 你和他讲传统,他和你讲祖宗之法。 换成别的时候,陈景恪早就掀桌子了。 什么玩意儿,敬酒不吃老子就请你吃罚酒。 但洛下学宫的盛况实在太难得了。 又有几个人,能将全国大多数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究学问? 虽然有不和谐的地方,但总体上来说,依然是积极的意义更大。 作为活动的发起者,他不能掀自己的桌子,破坏目前的大好局面。 有些尖锐的想法,只能憋在心里。 今天因为解缙的原因,他有些破防了。 再加上方孝孺是为数不多,能在思想上和他正常交流的人,所以他难免就多说了几句。 “孔子是千年前的人,他到底怎么想的谁都不知道,大家各有各的解读。” “朱子和陆子(陆九渊)是近在眼前的人,你看看这才多少年,他们的思想就被曲解成什么样子了?” “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他后半句解释的很清楚。” “吃饱穿暖、娶妻生子都是天理,穿金戴银、三妻四妾、奴役他人,是人欲。” “可是那些所谓理学门徒在干什么?” “他们无视了后半句,处处以前半句来要求别人,来指责别人。” “他们指责的是权贵、是富人也就罢了,可事实上他们指责的是饭都吃不饱的穷人。” “认为穷人想上进就是人欲,是不符合圣道的,简直无耻至极。” “陆子(陆九渊)一辈子都在研究如何做人。” “他那句,读之振聋发聩。” “为了降低普通人学习的门槛,他主张简化礼。” “可是后来呢,那些腐儒打着他的幌子,将六艺等等全部废除。” “如果不是我阻拦,算学也早就被他们逐出国子监了。” 陈景恪也是穿越后,从头学习华夏传统文化才知道,理学其实是分成两派的。 一派是朱熹为首;一派以陆九渊、陆九龄兄弟为首,当然主要是陆九渊。 两个人的根本分歧,在于礼的简化。 朱熹认为,君子是需要训练的。 通过六艺、琴棋书画、诗词礼乐,来陶冶自己的情操。 这其实比较符合孔子的想法。 陆九渊的学问可以浓缩成两个字,做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但是,儒家训练君子的方法太复杂,普通人哪有条件去学习这些东西? 基于现实,陆九渊就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学这些东西,就不能做个有道德的君子吗? 所以他认为,应该简化礼,道德直通本性。 我连一个人字都不会写,可我也想堂堂正正的做个人。 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陈景恪受到了巨大的震撼。 让他想起了前世听过的一句话: 不能因为一个人的素质差,就剥夺他的权力。 这里的素质差,指的是读书少、对礼仪律法所知也不多的人。 我们常说的素质差,比如随地吐痰之类的,其实指的是道德低下。 可是上面那句话,是基于现代人权思想所说的。 他没想到宋朝时期,就已经有古人的思想,达到了如此的高度。 不能因为老百姓不识字,就剥夺他们堂堂正正做人的机会。 陈景恪语气有些激动的道:“就凭这一句话,陆子就应该封圣。” 方孝孺若有所思的道:“所以当初你力主陆子入圣贤庙,位仅在先秦诸子之下?” 陈景恪点点头,惋惜的道:“可惜,陆子终究还是被成规给限制住了,未能跨过那临门一脚。” “若他能再前进一步,天赋人权的思想,或许就能提前两百多年出现。” “若能多出两百多年时间,华夏文明将会比现在更加辉煌灿烂。” 方孝孺却并不同意,说道:“孔子的思想都能被曲解,更何况是陆子?” “就算他能再进一步,又如何保证他的思想不会被人曲解?”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是的,既得利益者们,总是会用各种方法曲解圣人的本意。” “将利国利民的思想,变成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方孝孺看向他,问道:“你呢?你既然什么都知道,又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确保你的思想不会被篡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有办法……但,我可以为他们设置障碍,增大他们篡改的难度。” “只要我的法不灭,早晚有一天有人能重新领悟我的真意,正如朱子和陆子能领悟孔子的本意。” 方孝孺心道,也正如你能理解孔孟、朱陆之意。 “你准备如何设置障碍?” 陈景恪伸出两根手指:“立法、普法。” 方孝孺疑惑的道:“立法?普法?” 陈景恪解释道:“不论孔孟还是朱陆,他们都未能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成法。” “是后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先是曲解他们的思想,然后根据曲解后的思想制定礼法。” “主动权交到了别人手里,就只能任凭别人摆布了。” “我不同,我有能力将自己的思想变成法,然后推广天下。” “他们想曲解我的思想容易,想曲解国法还是有些难度的。” 大明这些年的改革,就是他的思想变成法条和政策。 方孝孺恍然大悟,说道:“原来如此,你提议组建人权部,也是为此吧?”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人权部就是基于人权思想建立的,目的也是维护人权。” “我之前主导制定的一系列律法,也会在人权部手上落实。” 方孝孺明了的点点头,继续问道:“普法呢?” 陈景恪并未直接解释,而是先说道: “历史上不乏灭佛的君主,你可知为何他们无法成功?” 这个问题很复杂,方孝孺没有长篇大论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简略的答案: “佛教扎根民间,除非将所有百姓都杀死,否则无法真正消灭佛教。” 陈景恪说道:“是的,因为佛教扎根民间,普通百姓都会念一句阿弥陀佛。” “这一点我们的先贤做的就有些不足,他们始终没有将自己的思想普及开来。” “当然,他们是开学授课,教授了不少弟子。” “可他们的弟子才有多少人?” “普罗大众又有几人知道他们,又有几人知道他们的思想?” “百姓们所了解的他们,也只是被曲解后的他们,已经不是真实的他们了。” “百姓们生活在信息茧房之内,从小接触的都是被曲解后的思想。” “他们就天然认为,被曲解的思想才是正确的。” “等他们长大了,就算接触到正确的思想,在感情上也无法接受。” “最终他们会变成卫道者,去守护被曲解过的思想。” “我绝不会走前人的老路,我会将我的思想告诉最普通的百姓。” “当所有百姓都知道我的思想,并且认为这就是对的,有人想篡改所付出的代价也将是无比巨大的。” 方孝孺被这番话震动的好半天说不出话。 他知道陈景恪懂很多常人不懂的道理,也知道对方有着全盘计划。 可他没想到,对方的计划竟然如何宏大。 但,让万民都了解他的意,这真的能做到吗。 “百姓多不识字,你要如何让他们了解你的真意?” 陈景恪说道:“教育,将来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习我的思想。” “当然,能读的起书的人只是少数,大多数人在短时间内,很难得知我的思想具体是什么。” “所以,我要学习陆子,对我的思想进行简化,简化到普通百姓一听就懂。” “经过数年的思考,我将我所有的思想提炼,最终得到了两个字。” 方孝孺接话道:“人权。” 陈景恪说道:“是的,人权,这也是我将这个机构,命名为人权部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名字可没少被人嘲讽,说他取名没水平云云。 “正如百姓不知道有多少佛,也不知道佛经具体的内容。” “可他们知道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知道积善行德。” “一句阿弥陀佛,就胜过千言万语。” “百姓们不需要知道我的思想具体是什么。” “他们只要知道人权二字,知道作为人他们拥有最基本的人权,就足够了。” “面对不公的时候,他们知道这是不对的。” “即便无力反抗,内心也会有一股情绪在酝酿。” “等他们有机会读书了,自然会去探究何为人权。” “等他们明了真正的人权,那股情绪就会化作滔天焰火,焚尽世间一切不平。” 看着激动的陈景恪,方孝孺一时间有些失神。 他竟然真的相信万民,将一切希望交给万民。 可是,他就如此笃定,万民能继承他的意志吗? 不过方孝孺也承认,如果陈景恪的计划能成功,想要再曲解他的思想,确实会很麻烦。 从小听着‘人权’二字长大的人,可没那么容易就被忽悠。 但他也有自己的疑虑: “人权部将达官显贵和民间富人全部得罪,恐怕想要落实会很难啊。” 陈景恪说道:“是的,很难,所以我才选在此时组建人权部。” 方孝孺不解的道:“此时?有何不同吗?” 陈景恪说道:“大明缺人,大分封让本就不足的人手,更加的紧缺。” “现在愿意出来做工的人变少了,因为工商业发展,需要工人的作坊却变多了。” 大分封造成人口分流,全国各地都缺人。 土地面积增多,人口分流,意味着更多的百姓即将拥有自己的土地。 华夏民族对土地有多痴迷,就不用做过多赘述了。 但凡有二三十亩地,又有谁愿意出来给人打工? 想要和土地抢人口,那得拿出更多的好处才行。 “达官显贵、士绅豪强,他们支不支持人权部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只要他们想雇人,想要留住人,就必须要拿出更多的诚意。” “拿不出足够的诚意,百姓是不会去给他们干活的,大不了拍拍屁股回家种地。” “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他们还有心思找人权部的麻烦吗?” 方孝孺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是这样。 他们反人权部,是为了少掏钱,是为了继续享受压榨人的特权。 现在有没有人权部,他们都得多掏钱,都得对雇来的工人好。 那么又何必冒着杀头的危险,得罪陈景恪呢? 就算有人不甘心,也无法建立统一战线,来反对人权部。 只要那些人团结不起来,就注定会被各个击破。 等那些人意识到不对的时候,人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他们再想反对,也为时已晚。 想到这里,他敬佩的道:“你的布局,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明啊。” “我现在真的有些相信,你能成功了。” 第539章 大明的历史任务 慈宁宫。 朱雄英和陈景恪抽空来给二老请安,一进门就看到老朱拿着锄头,在花园里翻弄着土地。 他们也没多说什么,从侍者那里拿过一把锄头,也跟着忙活起来。 这块地不大,种的庄稼是马铃薯(土豆)。 说起来红薯、玉米、殷瓜(南瓜)等作物,早就已经普及开来。 唯独土豆因为产量不行,并不受待见。 后来还是陈景恪说,这东西不吃地,耐寒耐旱。 朱橚就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 丘陵、山区、戈壁,辽东乃至北部苦寒之地,都试了一遍。 结果产量竟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可把大家给喜坏了。 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能多养活无数人。 尤其是漠北和北海等地,气候是真的寒冷,普通庄稼根本就无法存活。 不能长庄稼,就无法真正实现统治。 土豆却能在那里生长的很好,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而且土豆这玩意儿和殷薯不同,是能作为主粮食用的。 于是,这个原本不受待见的庄稼,就成了香饽饽。 已经对温寒变深信不疑的老朱等人,更是将其视为瑰宝。 “有了土豆,气候变冷照样能产出粮食,咱们又多了几分渡过危险的希望。” 然后陈景恪提醒他们,土豆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 悉心培育,定然能获得更高产量的良种,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 老朱立即就下令,研究,必须研究。 “别说是几十年,就是一百年两百年,也得去研究。” “百年内完成改良,正好赶上寒冷期到来,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于是,朝廷在辽东、漠北、云贵三个地方,建立了研究室。 专门研究土豆的育种改良工作。 朱橚作为大明最专业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自然也是跑不了的。 他的周王府,也多了一块土豆试验田。 老朱自己也在宫里开了一块田,专门用来种土豆。 这块田被老朱照顾的很好,陈景恪和朱雄英顺着垄走了两趟,硬是一根草芽都没看到。 老朱一脸嫌弃的道:“行了行了,草没除一棵,还给咱把地踩实了。” 朱雄英无辜的道:“这您可怪不得我们,谁让您把地收拾那么干净的。” 陈景恪附和道:“是啊,我们要是发现很多草,岂不显得您地种的不好吗。” 老朱瞪了他们一眼:“你俩干活的技术,有嘴皮子一半利索,也不至于一点忙都帮不上。” “行了,咱们去那边歇会儿吧。” 说着提起锄头走出田地,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跟了上去。 三人来到一处凉亭坐下,朱雄英左顾右盼的道: “皇祖母和圆圆呢?怎么没见到。” 老朱说道:“看你爹去了,刚走没一会儿。” 朱雄英很是失望,早知道先去未央宫了。 未央宫是仿造汉朝未央宫修建。 当然了,规模肯定比不上汉朝未央宫,只是形制相似。 朱标逊位后就生活在那里,也算是和他的建章年号照应了。 三人闲聊了一会儿,老朱忽然说道: “解缙是怎么回事儿?”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此事,老朱虽然不插手政务,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外面的情况。 锦衣卫百户沈剑星,就是直接对他负责的。 对于解缙的事情,陈景恪也不想多说什么,毕竟朋友一场。 所以他就简而化之的回了一句:“谢缙绅志在立言。” 老朱冷哼一声,道:“不知好歹的东西,换成咱早就赐他三尺白绫了。” 朱雄英劝道:“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大好局面,咱们应该悉心维护才是。” “为他杀他一个人而坏了人心,太划不来了。” “况且人各有志,只要他不违法乱纪,就随他去吧。” 老朱自然也知道,杀人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现在革新大势已成,应该稳步巩固变革成果。 继续用杀伐手段,反而会造成混乱,导致革新进展不下去。 所以他也只是说说气话,并不是真的要杀人。 “解缙的事情也算是一次教训,不要轻易的对某些人寄予厚望。” “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想培养人,就多培养几个,一个出问题了还有另一个顶替。” “景恪这几年发掘的那几个人才就不错,咱觉得都有宰辅之能。” 换成别人,听到这话估计都要吓尿了。 作为臣子,你举荐的十来个人都有宰辅之才。 还都弄进了内阁当行走,你想干啥? 但陈景恪却丝毫不担心,反而笑道: “您说的杨荣、韩克忠他们吧?确实都是大才。 “这两年就会陆续外放去地方锻炼,希望他们能对得起朝廷的期望,干出成绩。” 老朱提醒道:“记住解缙的教训,就算再器重他们,也要多留几个心眼。” 朱雄英和陈景恪点一起点头道: “是,我们记下了。” 接着老朱又问起了人权部的事情: “听说很多人都对人权部有意见,需不需要咱帮你们一把?” 朱雄英连忙说道:“别,这点小事儿要是都摆不平,我这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而且景恪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然后他将两人借助大分封,劳动力不足的机会,组建人权部的计划说了一遍。 老朱思索片刻,说道:“办法是好办法,但不会那么顺利的,必然会有人做手脚。” 朱雄英眼神里闪过一抹冷意,道: “我已经将贾思义召回京,由他亲自负责监察此事。” “为了大局着想,我自登基以来从未轻易杀过人,以至于有些人忘了我是您的孙子。” “正好借此机会杀伤一批,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子之怒。” 陈景恪说道:“其实现在是推行新政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历史交给大明的任务。” “之前我常说,大明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也是源于此。”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个结论的?” “还是说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开启这个大变局?” 最开始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就是大变局啊。 后来察觉到貌似不对,这个变局来的有那么一点点点点大啊。 然后一个疑惑就产生了,陈景恪是怎么得知大变局到来的? 当时他认为,陈景恪是特别自信想要亲自开启一个大时代,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可是后来随着唯物论的出现,尤其是大同思想的定稿,他发现不对。 按照陈景恪自己的理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这个大时代就不应该由他个人来开启。 而是天下人共同开启的。 可是不由他开启,他又是如何判断出大时代到来的? 难道真的仅仅因为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他并没有直接询问陈景恪,而是试图自己分析。 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 今天陈景恪重提大变局,他就顺势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可没这个能力开启一个大时代。” “历史是由万民创造的,我们最多就是在关键节点推一把。”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推导出来的。” 老朱坐直身子,说道:“和咱说说,你是怎么推导的。” 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好奇,这个问题之前确实忽视了。 他倒是想听听,陈景恪是怎么推导的。 换成以前,陈景恪需要思考、斟酌语言,才能进行回答。 这次他只是略微沉吟,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夏商周是华夏文明的探索期和奠基期,他们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 “夏政忠,忠之弊野;商政敬,敬之弊鬼;周政文,文之弊薄。” 这里的忠,指的是朴素、简单。 夏朝政治朴素无华,缺点是制度不健全有些不讲规矩。 商朝重视祭祀以威服人,缺点是过于重视鬼神而轻视了人,以鬼神事迷惑欺诈百姓的事情也多。 周朝注重礼法,但繁文缛节带来太多不便,且缺少人情味儿。 “但不管怎么说,夏商周开启了华夏文明,并且在思想上完成了高度统一。” “这为秦朝地理上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汉是对夏商周的总结与再发展,他们奠定了华夏接下来两千年的制度模式。” “但有些遗留问题,秦汉依然未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贵族政治。”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始皇帝也有过退功臣的举动。” 朱雄英恍然大悟,插话道:“读史的时候我就在疑惑,秦灭六国时的那些军功贵族都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他们没有站出来守护秦朝?” “好像除了章邯、王离,就在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了。” “你这么一说,好像都说的通了。” “始皇帝怕军功贵族掣肘皇权,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这些军功贵族自然心怀怨愤,再加上秦二世胡作非为,他们就坐视秦朝覆灭。” 朱元璋补充道:“早就离开权力中心的他们,就算想站出来保护秦朝,也没用了。” “哎,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谁对朝廷最忠心?肯定是军功勋贵啊。” “国家才刚刚建立,民心尚未归附,正需要勋贵们帮忙稳固统治。” “他早早的就把勋贵罢黜,别人一造反,可不就没人站出来帮忙了吗。” 陈景恪心里别提多怪异了,你老朱比始皇帝也好不到哪去。 最后让朱老四捡了个便宜。 不过还好,肉最后还是烂在朱家锅里了,没有改朝换代。 “秦朝灭亡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夏商周两千历史形成的惯性。” “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权势,但人心犹在。” “等秦朝露出破绽,六国贵族迅速崛起分而食之。” “汉朝在这一点做的就很好,承认了贵族群体的存在,给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效的安抚了旧贵族群体。” “而且还重用军功集团,西汉军功集团掌权七十余年,直到景帝武帝时期才结束。” “也正是因为核心框架的牢固,汉朝经历了几次大动荡,都坚持了下来。”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大汉民心归附,才有了后续汉武帝故事,才有了两汉四百年国祚。”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旧贵族也会把旧的风气带入新朝,造成一些遗留问题无法解决。” “勋贵集团在前期确实能帮助国家稳固国祚,可到了中后期就会掣肘皇权。”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截断上升渠道,最终形成士族门阀。” “士族门阀生而富贵,他们认为自己在血统、人格上都是高贵的,和普通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如果在那个时候,想要推行人权思想,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毁灭性打击。” “就算当时的朝廷采用分封制也没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百姓和他们人格平等。” “这是根本认知问题。” “隋唐两朝都在致力于解决士族门阀问题。” “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士族门阀的时代被终结。” “宋朝算是平民时代的开端。” “虽然我经常贬低宋朝,但也要承认,在文化制度上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制度上,他们很好的收拾了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 “文化上,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全面普及了教育制度,使平民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完善了科举制度,使更多普通人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社会、经济、生产力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为了解决五代十国武人乱政的问题,对军方过于打压。” “最终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因为无法消灭外敌,他也没有发展人权的土壤。” “否则那些士绅地主、富商阶层,马上就能背叛大宋,向北方的辽金称臣。” “元朝对华夏最大的贡献,是他将宋朝时期形成的文教集团,清扫一空。” “等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所接管的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平民世界。” “大明的开国集团,几乎都是普通人出身。” “他们很清楚自己从何而来,不会认为自己在人格上就比普通百姓高贵。” “大明解决了所有外敌,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 “再加上几千年发展,生产力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这总总条件结合在一起,一个全新的大时代呼之欲出。” “历史已经搭建好了舞台,而大明就站在这个舞台的正中央。” “唱好这出戏,就是大明的历史任务。” 第540章 无题 历史赋予大明的使命。 听到这几个词,朱雄英激动不已。 换成以前,他早就大喊大叫的表示,大明当仁不让。 不过当了这么多年皇帝他也成熟了,并没有如之前那般沉不住气。 老朱就更是淡定了,他什么没见过,不会因为几句话就被鼓动。 对陈景恪的分析他自然是相信的,但作为大明的开创者,他也有自己的思考。 更准确的说,他正在内心里,将陈景恪以往讲过的东西串联起来,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 很早以前陈景恪曾经说过,华夏历史存在很多条并行的线。 其中两条是,君权的加强和万民获得更多人身自由。 更具体的来说,这是一君万民思想的具体表现。 所谓一君万民,就是君主直接统治百姓,剔除封建主这个中间层。 秦始皇理想中的制度,就是一君万民。 可惜夏商周几千年封建史,形成的历史惯性太强大了。 在他死后秦二世不争气,中间层也就是贵族阶层全面反扑。 秦朝失败还有个原因,生产力达不到,制度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完善。 比如选官制度,秦朝自始至终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汉初也是靠军功集团和旧贵族搭建的管理体系,进行的统治。 直到汉武帝开创举孝廉,可以说察举制的历史意义不亚于科举制度。 生产力低,没有纸张和印刷术,就无法普及教育。 教育普及不开,官吏就只能从掌握文化的人中间选拔。 时间长了,新的贵族阶层就诞生了,也就是魏晋隋唐时期的士族门阀。 秦汉隋唐以来,不管当权者有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都在事实上参与进来,着手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千年的发展,贵族政治被终结,文化制度有了长足进步,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可以说,大明确实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上。 前进一步,就将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至于该如何构建这个新时代,他们已经在路上了。 不论大明能否成功,都至少往前迈了一步。 想到这里,他豁然开朗,之前种种疑问都有了答案。 “好,还是景恪你讲的透彻啊,咱现在什么都通了。” “你们放心大胆的去做,天塌了咱替你们顶着。” 朱雄英重重点头,说道:“皇爷爷放心,我绝不会让您失望的。” 陈景恪也彻底放下心

相关推荐: 人妻卖春物语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修仙有劫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大唐绿帽王   媚姑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小怂包重生记(1v2)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