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就天天派兵去袭扰他们。” 朱高煦说道:“以往都是草原人袭扰中原,现在风水轮流转了。” “我们中原人还有城池可固守,草原人可没有城池,只能逃的远远的。” 父子俩正讨论的热闹,徐妙云打断道: “你俩等会儿再说打仗的事儿,我有件事情和你们商量。” 朱棣警惕的道:“高煦在这里,你可别打击他的积极性。” 徐妙云没好气的道:“就你疼孩子,我这个当娘的就是恶人是吧?” 朱棣说道:“只要你不泼冷水,那你就是好娘。” 徐妙云一脑门黑线,决定不再听他胡诌,而是看向朱高煦道: “你真的想要封国?” 朱高煦肯定的道:“那是自然,我不为自己考虑,也得为孩子考虑不是。” “况且,我和大哥也合不来,不想去燕国生活。” 这辈子他倒没有瞧不起朱高炽这个大哥,但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别扭。 再加上朱棣许诺帮他讨个封国,就更不愿意去燕国了。 徐妙云说道:“那你应该知道,以你的身份是不可能获得封国的。” 朱高煦将目光看向自己老爹,那意思就是在问,咋说? 朱棣拉着脸说道:“这事儿你个妇道人家别管,我自有办法帮高煦要个封国回来。” 徐妙云冷笑道:“哦是吗,燕王真是好大的脸面。” “我本来有个法子想和你们说说,既然你这么有把握,那就算了。” 说着就起身佯作离开。 朱棣一听这话,赶紧站起来拉住她的胳膊,满脸堆笑的道: “嗐,谁不知道你是我们家的女诸葛,有法子就说,我们爷儿俩保准听你的。” “你指东我们绝不往西,你让撵狗我们绝不打鸡。” 朱高煦一把捂住自己的眼睛,没眼看,没眼看啊。 “德行。”徐妙云白了他一眼,才说道:“我们就以退为进。” 朱棣、朱高煦一头雾水:“怎么退,怎么进啊?” 徐妙云说道:“让高煦放弃郡王的身份。” 朱棣、朱高煦:“???” 看着一脸懵逼的父子俩,徐妙云非常无奈,就这智商…… 算了,已经习惯了。 “高煦先放弃郡王的身份,然后将他的军功报上去,让上面的人看着办。” 朱棣、朱高煦:“Σ(⊙▽⊙“a!!!” 好半晌,朱棣才竖起大拇指说道:“高,高,妙云你真高啊。” 朱高煦也兴奋的道:“娘这个办法真是太妙了。” “我不要郡王身份,核对军功怎么也得给我个开字侯爵吧?” “有了开字侯爵,封国不就有了吗。” “这样就不违反规则,还能堵住所有人的口。” 可随即,朱高煦又犹豫的道:“放弃郡王身份还从无先例,不知道朝廷会不会同意。” 徐妙云还没开口,朱棣就开始大包大揽: “放心,他们要是不同意,我就去洛阳找我爹我娘。” 朱高煦:这话怎么这么耳熟。 “别胡说八道。”徐妙云打了他一下,然后对朱高煦说道: “只要朝廷还需要你爹坐镇漠北,就必须要同意。” 朱高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彻底放下心来,说道: “好好好,我终于可以有自己的封国了。” 徐妙云也由衷的感到高兴,但仍没有忘记正事,提醒道: “日本被灭第二次大分封就要开启,朝廷必定会再次核对军功。” “必须趁着这个机会,将此事给办妥了。” 朱棣也连连点头:“对对对,必须要赶上这次大分封,否则好地儿都被别人给挑走了。” 然后他对徐妙云作了个揖,说道:“夫人,走咱们商量商量,这奏疏该怎么写。” 于是夫妻俩就走了,只留下朱高煦一个人。 朱高煦挠了挠头,也转身就离开了。 哼,谁没媳妇咋地,我也回家找我媳妇去。 第527章 这个家不能没有老朱啊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句话的解读有很多种,但不论怎么解读,都不影响古代朝廷将愚民视为治理手段的现实。 打仗?那是朝廷的事情,你们老百姓操那个心做什么。 输赢也都是朝廷的事情,没必要告诉普通百姓。 甚至为了战争加税的时候,他们也是一样的想法。 税太多百姓缴纳不起,他们还会反过来责备百姓不能体谅朝廷的难处。 骂百姓是刁民。 陈景恪自然不会这么做,在他的影响下,大明朝廷是很注重舆论宣传的。 出兵之前会告诉天下人,朝廷要打仗了,为何要打。 打赢了之后,也会第一时间在报纸上刊登捷报。 这次自然也不例外,同一天两个捷报传来。 大明周报虽然没有为此加刊,但也用了两个大版来报道这两件事情。 文章从头回顾了日本和西域的情况,以及它们和华夏的关系。 日本是徐福东渡之后,随行人员和当地土著结合产生的。 东汉时期他们派人来认祖归宗,光武帝赐下了汉倭奴国王印。 日本第一次噬主发生在唐高宗时期,被刘仁轨击败,终于老实了下来。 一直到元朝,他们再次生出了叛逆之心,倭寇就是日本朝廷有意放纵形成的。 被大明教训了之后,他们虽然不敢再派遣倭寇,却始终口服心不服…… 大明朝廷以宽宏的态度,希望能够教化他们,并册封了他们的君主为王…… 反正就是狠狠的表扬了一番大明,将自己摆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然后就是长庆等人私下转让君主之位,这是对大明的羞辱,朝廷再三警告他们都不听。 于是出兵讨伐。 他们非但不知悔改,竟敢负隅顽抗。 我英勇的将士们以寡击众,四万人击溃日本十五万精锐。 但到了这会儿,我们依然不想灭其国。 哪知日本依然不知道悔改,竟然将大明册封的君主长庆给谋杀了。 明军万般无奈,只能出兵将其剿灭。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依然有叛逆不肯臣服,在逃跑的时候攻破了琉球国的王都,将琉球王室族灭。 如此穷凶极恶之国,实在世所罕见。 于是大明朝廷决定,废除其国祚迁徙其百姓。 为了不使这里的土地荒废,朝廷决定重新册封诸侯,并从大明迁徙百姓定居。 西域方向就更好说了,一句话就足够了: 察合台汗国乃蒙古人建立的国家。 大明打他们,那就是天经地义。 当然,文章依然从头盘点了西域和华夏的关系,最终得出一个结果。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篇文章效果还是很明显的,所有读过的人,都认为朝廷做的好。 同时又为华夏的强大感到骄傲,为自己身为华夏一份子感到骄傲。 族群认同感和荣誉感更加的强烈。 对于朝廷接下来的措施,自然也是非常的支持。 不少科举无望的读书人,自发前去衙门应聘,希望能在即将组建的诸侯国谋个一官半职。 不只是诸侯国,朝廷还刊登了对西域的治理办法。 不再搞羁縻地,而是由朝廷直接派遣流官治理。 报纸上还刊登了西域大开发计划,号召有志青年踊跃报名。 好处是很多的。 读书人通过考核,再培训一段时间,就可以授予官职。 在那边干上五年,回中原可以连升三级,干十年回中原连升五级。 同时也号召百姓去西域定居。 不论出身如何,哪怕是个乞丐,只要报名去西域的,直接奖励十贯宝钞,分土地农具种子。 最关键的是,只要报名直接分一个日本女子为妻妾,等到地方之后再分一个西域女子为妻妾。 听到这个好处,一时间无数穷人、光棍汉都动了心思。 西域又咋了,那可是日本娘们,平日里日本婢可是有钱都买不到的。 尤其是光棍汉,之前一无所有,只要去西域直接就啥都有了。 啥?你说远离家乡是数典忘祖? 我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打一辈子光棍才是真的对不起祖宗。 去了西域直接就有俩老婆,生一大窝孩子,祖宗在九泉之下下巴都能笑掉了。 事实上,这么做陈景恪也实属无奈。 人口不够用啊。 目前在籍的汉人人口有六千一百万,可以说笑傲全球。 然而再看看大明已占领的土地,这点人塞牙缝都不够。 陈景恪一个头两个大:“这次我们是真的把所有能动的人都算进去了,乞丐都没放过。” “实在弄不出更多人口了。” “就这么着吧,王国先给五千户,公国三千,侯国两千,伯国一千。” “先让他们把架子搭起来,后续再慢慢给吧。” “只能如此了。”朱雄英也叹道: “历朝历代都嫌人口多,就我们嫌人少,恨不得再多一倍……不,再多十倍都不嫌多。” 陈景恪笑道:“现在真有六亿人,我能把全世界都打下来。” “算了别瞎想了,还是赶紧把分封名单确定下来吧。” 分封名单其实早就确定的七七八八了。 加开国字号的贵族有一百八十一家。 其中三十三家顶级贵族放弃了这次分封,比如徐达、傅有德、蓝玉等人。 耿子茂、李景隆、梅殷等人就更别提了,这会儿谁要是说让他们走,他们就和谁急。 不是他们高风亮节谦让他人,也不是不想要封国,而是他们想要的更多。 这些人或者他们的继承人,都是大明的高层决策者。 在大有为的时候,自然不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其次,大明周边发展受限,他们想去更遥远的地方。 比如殷洲。 那里才是真的海阔天空。 而且朝廷也确实需要他们来稳固统治,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 还有四十五家属于后起之秀,最近一二十年才崛起的,年龄普遍在三五十岁。 目前是军中骨干,也正处在大有为的年纪。 这种朝廷自然也不会放走,否则会影响到大明的国祚稳固。 所以朝廷也和他们协商过,就不参与这次的分封了。 当然,如果他们没啥追求了,执意要去诸侯国躺平,朝廷也不会强求。 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继续留在大明拼搏。 能脱颖而出的人本就不缺雄心和斗志,自然想再奋斗几年,看能不能再进一步。 这才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真正要被分走的,全都是老一辈权贵。 年龄大了,能力有所欠缺,思想也跟不上时代,他们自己也没有啥大的抱负了。 关键是,他们的继承人在这一轮竞争中被淘汰下来,继续留在大明也很难有太大作为。 强行留着他们,只会成为新人的绊脚石。 让他们去封国发光发热,对大家都好。 封国建立之初,也不需要他们干什么伟大的事业,不折腾让百姓休养生息就好。 虽然他们能力有所欠缺,可做到这些还是没问题的。 最后统计下来,共有九十八家,算上朱元璋和朱标的几个成年儿子,共计一百零七家。 看着地图上,大明周边被切割的支零破碎,陈景恪有些头皮发麻。 前世全球总共才不到两百个国家单位,这辈子光大明周边就有一百多。 等宗藩计划彻底完成,少说也得四五百国家。 真正的切割世界。 不过他敢肯定,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要不了多少年,等大明的统治力下降,诸侯国就会开始相互兼并。 至于最后会形成几个政治群体,就不是他能预料的到的了。 但不论最后怎么发展,这些国家都是华夏一份子。 朱雄英想的就没有他这么多了,看着被切割的地图,他充满了成就感。 “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一句,大明远迈汉唐了吧。” 陈景恪颔首道:“目前来看,确实超越了汉唐。” “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如果我们不能稳固胜利果实,用不了多久这一切都会化为泡影。” 朱雄英没好气的道:“你这人,就这一点最可恶,总是喜欢泼冷水。” “我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吗?高兴的时候就说高兴的事情,高兴完了再说不高兴的事情。” 陈景恪知错就改:“明昭大帝英明神武,臣叹服。” 朱雄英:“……” “得了,别扯淡了,四叔那边怎么解决?你可有办法?” 陈景恪有些头大,说道:“还能怎么解决,交给圣皇和娘娘处置吧。” 朱雄英愤愤的道:“四叔太不知足了,就他劳苦功高?四大塞王哪个不是功绩卓著?” “别人就没和他一样违规讨封。” 本来是三大塞王,秦晋燕。 后来秦王朱樉被废,就剩下晋燕二王。 等朱雄英长大,他的核心班底蜀王朱椿去辽东坐镇,湘王朱柏去了交趾坐镇。 大明的塞王变成了四个。 四大塞王也有强弱,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功劳也是最大的。 朱棡坐镇河西,军政一把抓,麾下河西军团精兵二十万。 朱棣坐镇草原大漠,同样是军政一把抓,麾下北方军团精兵十五万。 为啥以前群臣那么忌惮晋燕二王,这就是原因。 后来朝廷开启大分封,加之晋燕二王相互制衡,大家才稍稍放下心来。 本来一切好好的,朱棣突然要给朱高煦讨封,自然引起了朱雄英的不满。 不过他还是惦念着自家四叔,并未将此事公之于众,而是让徐妙锦给徐妙云写信劝说。 就是怕此事传开,有人借此弹劾朱棣。 听着他发牢骚,陈景恪却笑道:“你不会真以为燕王恃功而傲吧?” 朱雄英说道:“难道不是吗?他就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莽夫,干出这事儿我一点都不奇怪。” 陈景恪哑然失笑,永乐大帝是莽夫? “燕王确实不喜欢读书,可并不代表他政治嗅觉差,他心里可比谁都清楚。” 朱雄英质疑道:“他清楚?他要是清楚,难道不知道此事犯忌讳?” 陈景恪正色道:“你有没有察觉到,晋王远征西域以后,朝堂上关于草原大漠的讨论变多了。” 朱雄英思索了一番,道:“好像还真是,弹劾草原官吏、政策的奏疏,确实变多了。” 说完他马上恍然大悟,道:“我懂了,三叔走了,就没有人能制衡四叔,朝廷有人开始忌惮他了。” 陈景恪说道:“是的,不过朝臣忌惮他,也不完全是出于私心。” 朱雄英颔首表示理解,真要是出于私心反而不会找燕王的麻烦。 只有真正担心国祚的人,才会担忧燕王权势太大,威胁到中央朝廷。 “任由那些人忌惮,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 “所以,四叔这么做就是故意授人以柄,将猜忌引爆,把一切摆在台面上是吗?” 陈景恪说道:“八九不离十。” 朱雄英心里好受了许多,但依然头疼的道: “可是,问题是引爆了,该如何解决啊。” 陈景恪笑道:“你糊涂了,军屯啊。现在草原已经相对稳定,正好建立军屯所。” “然后将此地收归朝廷管理,燕王的实力就被大大削弱,群臣自然也就不会再担心此事。” 朱雄英大喜道:“是了是了,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草原大致相当于前世的内蒙。 漠北指的就是内蒙以北,包括外蒙、北海等广阔区域。 燕王的势力退出草原,威胁性大大降低。 而且他主动退出这里,也是一种表态,我没有别的心思大家放心。 到时候群臣就算还担心,也不好再说什么。 正如徐妙云所说的那般,朝廷确实还需要燕王坐镇漠北。 心事解决,朱雄英非常高兴,打趣道: “四叔果然老奸巨猾啊,连我都被他蒙在鼓里了。” 陈景恪说道:“正因为他是你四叔,先入为主之下,你反而想不到这些。” “换个人这么做,你一眼就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儿了。” 朱雄英深以为然的道:“所以说,感情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啊。” 这时,陈景恪忽然说道:“你不会以为,燕王的事儿就这么解决了吧。” 朱雄英疑惑的道:“没有吗?” 陈景恪提醒道:“讨封的事儿。” 朱雄英惊讶的道:“讨封不是四叔故意的吗……你不会是说,他真准备给朱高煦讨封吧?” 陈景恪说的道:“燕王最喜欢朱高煦,以为其颇类己。” “老父亲为自己最疼爱的儿子讨个封国,人之常情啊,哪怕燕王也不能免俗。” 要知道,上辈子朱老四可是差点废朱高炽,改立朱高煦为太子。 事实证明,是人就会被感情左右,任他再聪明理智也难以逃脱。 朱雄英忍不住深吸口气:“要不,让皇爷爷揍他一顿吧。” 陈景恪忍俊不禁,但仔细想想,这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所以说,这个家没有老朱还真不行啊。 第528章 无那个题 朱雄英当即就去慈宁宫,将朱棣讨封的事情讲了一下。 老朱那叫一个愤怒:“朱高煦?朱高煦他是什么东西,想要封国他也配?” “这种犯忌讳的事情都敢提,老四越活越糊涂了。” “这事儿你别管了,咱这就给你四叔写信。” “他要是敢咧咧一句,咱连他一块撵出家门。” 朱雄英心里那叫一个高兴,不过也确实担心老朱骂的太狠让朱棣下不来台,更怕老朱气坏了身子,反而劝道: “您老也别生气,这些年高煦跟着四叔征战漠北,按照功劳理应给他一个封国。” “只是规矩就是规矩,谁让他是郡王呢。” “您写信说一下朝廷的难处就可以了,别说的太难听,免得四叔误会。” 老朱欣慰的道:“咱就知道雄英你是好孩子,惦念着血脉亲情。” “可越是如此咱就越生气,他们就不能体谅你的难处?” “咱知道朱高煦有点功劳,可如果他不是郡王,如果他不是燕王的儿子,哪来的机会立这么多功劳?” “他不思回报朝廷,天天想着要好处,实在该罚。” “规矩就是规矩,今天为了他破例,别的宗亲会怎么想?” “行了你也别劝咱了,这事儿咱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朱雄英高高兴兴的离开了。 看着他的背影,老朱突然重重叹了口气,清官难断家务事啊。 都说皇家无亲情,这话以前他并不相信。 他觉得自己就很重视亲情,自己的孩子也很重视,不会重蹈前人覆辙。 现在才知道,自己真的有些天真了。 孩子长大成亲生子,就该为他的小家考虑了。 有些事情明知道犯忌讳,可还是仗着身份去强求,就是笃定了朝廷不会拿他如何。 可是他们就没有想过,再深的感情也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别看方才他骂的狠,实际上那都是做给朱雄英看的。 你看爷爷站在你这边,你就别生气和他们一般见识了。 效果也很明显,朱雄英压根就没多想,还反过来劝自己,和老四说话别太重。 正常来说,以他的智慧不可能看不出这一点。 之所以没看出来只有一个原因,太信任爷爷了,压根就没有往这方面怀疑过。 可越是如此,老朱心里就越觉得愧疚。 越是愧疚,他就越是生朱老四和朱高煦的气。 “这两个混账东西,咱不打死他们就不叫朱重八。” 老朱不知道的是,离开慈宁宫之后,朱雄英也无奈的叹了口气。 他岂能看不出老爷子这是在安抚自己,只不过是配合着装傻罢了。 本来以为,大分封能解决历朝历代都难以解决的宗亲问题,可现在看来想多了。 他不禁想起了陈景恪说过的话,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这是世界前进的动力,也是一切烦恼的根源。 只要欲望还在,矛盾就不会消失,解决了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但是…… “但是解开一个又一个矛盾,就意味着世界在进步,在一天天变好,所以这一切并不是在做无用功。” “四叔讨封虽然给朝廷带来了麻烦,但也将这个之前朝廷忽略的问题摆在了台面上。” “得想一个合适的规则出来,为后世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参考方案。” 不过这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解决的。 规定郡王不能封? 这是强行封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以后不再任命塞王,所有亲王成年就分封,这个问题自然也迎刃而解。 可这个方法,就相当于是将宗室里的人才,排除在大明统治体系之外。 也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毕竟真要是国家遇到困难,宗室里出了一个将相之才,因为一些死规定就将其拒之门外? 这不符合皇家利益,也不近人情,对国家也没啥好处。 所以,必须要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只是目前他和陈景恪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慢慢思考了。 ----------------- 现在日本拥有人口约莫三百八十万,大明接下来要做的,是将这些人口迁徙到本土。 计划迁徙三百万,留下八十万分给各诸侯国。 就连之前已经建立的那些诸侯国都有份,只不过需要他们自己派船去接。 为了迁徙这些人口,朝廷抽调了四千余艘海船执行任务。 在捷报传来后不久,这些船就相继出发。 这三百万人迁徙到哪里安置,也早就有了计划。 不外乎就是中原和江南几省,原因很简单,现在这些地方是华夏核心地带。 将那些人迁徙到这里,才能更好的同化。 当然,其中一部分会被分流。 比如部分女子会分给愿意去西域的人。 经过南北朝征战,日本男女比例本就严重失调。 大明征讨日本时,陆后城一战就杀死了超过十万青壮。 后续攻略各城池又有几十万人死亡,其中大多数也都是青壮,少部分是老人和孩子。 反而是年轻女人,死亡特别少。 这导致日本男女比例进一步失衡。 虽然没有详细数据,但据估算十四岁到四十岁之间的男女比例,应该在七比一,甚至八比一。 十四岁到二十岁这个年龄段,比例早就超过了十比一。 这些女人,大明自然要安排她们嫁人。 这也是朝廷敢于许诺,愿意去西域的人,分一个日本女人的底气所在。 现在怕的不是没有女人,而是没几个人愿意背井离乡。 为此,朝廷甚至将主意打到了乞丐身上。 老狗就是一个乞丐,名字叫什么多大了都没人知道,只知道大明还未建国他就在这一带讨饭了。 甚至连他为什么叫老狗都没人知道,反正大家都是这么叫的,周围人也就跟着一起叫了。 在十年前的一个冬天,老狗讨饭的时候捡到一个襁褓里的婴孩。 他就将这个孩子收留,并养活了下来。 这孩子也是命硬,硬是靠着百家饭活了下来。 因为老狗认了他当孙子,大家就喊他小狗子。 老狗是乞丐,小狗子自然也是乞丐。 朝廷几次普查人口,给百姓上户籍分田地。 可再好的政策也需要人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些群体难免就被排除在外了。 比如乞丐。 老狗和小狗就是如此。 他们甚至都不知道,朝廷给所有流民上户口这事儿。 祖孙俩就这样一直在徐州讨饭吃。 还好大明的日子一天天变好,他们当乞丐日子也勉强能过得去。 这天老狗如往常那般,带着小狗子去街头讨饭吃。 因为是徐州老乞丐,他占了一个不错的位置。 每天往来的商贾络绎不绝。 那些长途奔波的商旅,一般都会随身携带干粮之类的。 干粮自然不好吃,很多商旅进城后,会随手将剩余的丢给他们。 对他们这些乞丐来说,这可是美食。 遇到心善的,还会赏他们三文五文的。 总之,老狗这个乞丐当的还算不错的。 刚走到他经常乞讨的位置坐好,就见三名捕快围了上来: “老狗,终于把你给等过来。” “可给我们一通好等,你说你要饭都不积极,难怪是个要饭的。” 老狗吓了一跳,连忙起身点头哈腰: “不知道三位爷找小的有何吩咐。” 小狗子则悄摸摸的拿起破碗,眼睛滴溜溜的打量周围环境,规划逃跑路线。 他跟着爷爷当乞丐没啥见识是不假,但看人脸色、逃命的本事那是门熟。 打头的捕快说道:“好事,跟我们走一趟吧。” 老狗腿都软了:“李爷,我最近可没偷人家东西,不信您搜。” 李捕快失笑道:“你小老儿说漏嘴了吧,快老实交代,上个月赵员外的钱袋是不是你偷了。” 老狗更慌了:“真不是我,要是我偷的,天打五雷轰。” 同时他心里默念,那是小狗子捡的,不是我偷的。 旁边一人催促道:“老李别逗他了,快把人带回去,咱们可还有别的事儿呢。” 老狗一边给小狗子使眼色,让他找机会跑,一边用身体挡住他不让捕快看到。 他老命一条皮粗肉糙,到监狱里最多吃点苦头,只要咬紧牙关不说,用不了几天捕快们就会将他放出来。 只要小狗子不被抓走就行。 李捕快和他打了多年交道,岂会不知道他打的小九九,没好气的道: “别搞小动作了,要是真想抓小狗子,你以为之前他能跑的掉?这次是好事。” 老狗并不相信他的话,笑道:“看您说的,我哪敢在您面前耍小九九啊。” 说话间,已经不少人围在周围看热闹。 李捕快无奈的道:“真是好事……算了直接和你说吧。” “朝廷刚刚灭了察合台国,把西域给打下来了,这事儿你知道吧。” 老狗很是疑惑,这和我有啥关系:“听说了听说了,咱们大明王师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皇上英明神武……” 李捕快使劲捏了捏拳头,好不容易才忍住揍人的冲动,继续说道: “朝廷需要迁徙人口去西域种地,不论是何身份,愿意去的给入籍,还给发一个日本女人当婆娘。” “咱们哥儿几个就想到你了,你就说这是不是好事吧。” 入籍?老狗眼睛顿时就瞪大了,激动的道: “真的能入籍?” 李捕快肯定的说道:“这还能有假,榜文都贴出来了,不信你问问周围的老少爷们。” 这时周围人也知道发生了什么,纷纷出声帮捕快证实。 “是真的,朝廷公文都贴出来了。” “我们刚从凤阳过来,现在那边已经见不到乞丐了。” 眼见众人都如此说,老狗终于不再怀疑,噗通跪在地
相关推荐:
沦陷的蓝调[SP 1V1]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宣言(肉)
下弦美人(H)
小公子(H)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御用兵王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