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40章

第240章

。 开出的条件很简单,现在投降可以保全性命,且大明允许他们保全自己的财产。 权贵、官吏、读书人若投降,大明专门为他们举行培训,考核通过后可以直接出任官吏。 武将通过考核,也可以加入明军。 日本乃华夏别脉,现回归宗族乃天命,望尔等顺天应命。 自然少不了一番威胁,不投降待城破之后屠城云云。 然后就等待一日,给他们讨论。 事实上这一日也是给大军休整。 城内接到劝降信之后,无数人都动了心,然而却没人敢第一个提出来。 后小松则回了一封义正言辞的信。 说日本存在已经上千年,向来尊奉天朝上国,大明侵略我们是不仁道云云。 总之最后的意思就是,不降。 这正如了刘楚才的意,日本人直接投了,他的功劳就小多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平安京那么多权贵要是都投降了,大明如何安置还是个问题。 现在他们不投,正好清洗一番。 于是他就下令攻城。 他攻城的方法朴实无华:大炮轰,步兵冲。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大炮一响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日本的房屋大多都是木质的,平安京人口密集,房屋也较为紧凑。 火炮打入城内点燃房屋引发了大火。 当刘楚才看到火光,以及听到城内的喧闹声,心中一动立即命令火炮集中轰炸起火点。 大炮引燃了更多建筑,也炸死了救火的人,火势越来越大。 刘楚才眼见差不多了,就派人换了个角度继续重复以上操作。 没多久平安京内火光四起。 至于城防,此时哪里还有城防。 可大明也没有攻城,就这样不停的进行火炮攻击。 城内的人终于受不了,想要派人出来谈判。 刘楚才将使者射杀,这才派人攻城。 城墙轻易被拿下,随后大军入城。 除了极少数还在负隅顽抗,日本军队开始集体放下兵器投降。 各家权贵纷纷投降,并将一切罪责都推到了后小松头上。 我们早就想投了,是他一直阻挠,我们也没有办法。 然而刘楚才却根本就没有理会他们,下令大军屠城三日不封刀。 三日后平安京化为废墟。 后小松及其他天皇家族成员,全部被杀。 只有长庆的儿子,被勒令出家的行悟法亲王幸免于难,随后不久被送往洛阳。 平安京被屠的消息传出,整个日本都震惊了。 包括已经投降的宇都宫氏等家族,都恐惧的浑身颤抖。 之前大明手段虽然狠辣,却从来没有做过屠城的事情。 一度让他们忘记了战争的恐怖。 现在大明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这就是反抗的下场。 屠城确实很有用,原本还想待价而沽的各势力顿时就怂了,纷纷选择了投降。 但也有很多家族选择了负隅顽抗,结果自然毫不意外。 尽灭之。 即便如此,明军也用了四个月时间,才彻底拿下日本全境。 明军兵力有限,为了更快的拿下全境,就连部分水师都弃船上岸了。 这就导致对日本的海上封锁出现了漏洞,大批不愿意归附大明的人乘船逃走。 这些人的逃跑方向主要有两个,一是北上去苦寒之地,二是南下去南洋。 从日本南下去南洋,就必须要路过琉球群岛。 然后,琉球王国就遭了劫难。 琉球王国这会儿总人口才十余万,分布在好些个岛屿上。 他们世代生活在这里,很少与外界接触,基本没有什么正规军队。 也就国王手里有几千青壮充当士兵。 这些士兵勉强人手一件兵器,至于盔甲只有部分将领才有,战斗力自不用提。 至于生活在小岛上的人,连军队都没有,只有部落首领和维护治安的人员。 那些日本人虽然是逃难的,可对于琉球王国来说,依然是一股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 最先是周围的小岛被劫掠。 琉球国王得知消息大惊,一边固守主岛屿,一边派人去向明军求救。 然而还不等他们找到明军,一支六千多人组成的逃难队伍就来到了这里。 他们登上岛屿大肆劫掠,甚至还攻下了琉球王宫,将琉球国世代积累的财富席卷而空。 非但如此,他们还丧心病狂的将琉球王全族屠灭,之后才心满意足的逃离。 等明朝援军到达,也只能帮忙收尸。 至此,琉球国也名存实亡。 第521章 安西战略成 就在明军远征日本的时候,西域攻略也同步在进行。 明昭三年夏,平息了已占领区域的叛乱,并配合朝廷初步完成屯田建设之后。 朱棡对察合台汗国的大本营喀什喀发动了进攻,黑的儿火者也集结所有兵力展开抗击。 明军主力势如破竹,三战三捷击破了察合台汗国的防线。 黑的儿火者率领最后精锐退至叶尔羌河畔,意图据河而守。 明军缺乏船只渡河,一时间也无可奈何。 朱棡只能命人收集木头造船。 但因为气候原因,这里缺少大型树木,往往要跑几十里才能收集到一些。 就这么一耽搁,时间来到了十一月底,天气逐渐转冷。 不少人劝朱棡退兵,喀什喀的冬天太冷了,实在不适宜作战。 朱棡却说道:“以前我们远征总是在冬季撤退,一是气候寒冷不宜作战。” “二是路远补给不易,而敌人却能轻易获得补给。” “长期对峙于我方不利。” “但这次不同,我们虽是远道而来,却准备充分后勤有保障,棉衣、粮草充足。” “察合台军虽然是本地人,但他们接连丢失城池和土地,补给已然困难,过冬的物资反不如我们充足。” “现在主客异形,我们岂能就此退走,给他重整旗鼓的机会。” 众人仔细一想确实如此,再也没有人提退兵的事情。 张靖运坐在人群后面,也是一脸恍然大悟,学到了学到了。 等大家都离开,他也跟在后面准备往外走。 哪知刚走到门口就被朱棡给喊住了: “张靖运,你留一下。” 张靖运连忙道:“大王,我最近可没犯事儿。” 朱棡板着脸道:“你是没犯事,但你爷爷写信威胁我,你说我该怎么处罚你?” 张靖运一脸不爽的道:“这老头,等他死了我不给他哭坟。” 朱棡顿时绷不住了,哭笑不得的道:“混账小子,这话可不能乱说。” 然后他正色道:“有个任务交给你。” 张靖运一听不是收拾自己,还有任务,大喜道: “有什么脏活累活您尽管交给我,保证给您干的漂漂亮亮的。” 朱棡训斥道:“别嬉皮笑脸的,这次是正事。” 张靖运马上立正站好,目光看向朱棡似乎在说,我已经站正了你说正事吧。 朱棡没理他,径直说道:“我们新打下来的那些土地,没有来得及治理,百姓流离失所惶恐不安。” “如果就此不管,这个冬天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你带人回头去绥靖地方,那些土匪、恶霸、地痞统统除掉,保护百姓的安全。” “同时也要想办法帮助百姓熬过冬天。” 张靖运一脸苦相:“大王,让我杀人我在行,让我安抚百姓实在为难人啊。” 朱棡说道:“别给我装傻充愣,你爷爷精通军政,我不信他只教了你用兵。” 张靖运:“……” 我踏酿的最后悔的就是成为张定边的孙子。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百姓缺的是粮食,我上哪变出粮食来啊。” 朱棡在主位上坐下,优哉游哉的道:“那是你的事情,我不管。” 张靖运不服气的道:“您这是……” 朱棡打断他,伸手指着外面道:“滚。” 张靖运扭头就跑:“好嘞。” 看着他的背影,朱棡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小子有点憨,但是真有本事,交给他的任务都能很好的完成。 本来以为这是个军事天才,后来派他去某个屯田所坐镇。 没想到他竟然将那个屯田所,管理的井井有条。 这就不能用天赋来解释了。 打仗这玩意儿,有时候确实不需要系统培训,只要天赋够高,多打几仗就能成名将了。 但行政不行,这玩意儿经验比天赋更重要。 纵使是诸葛亮那样的行政天才,如果不经过学习,也比不过系统培训出来的庸才。 张靖运能将屯田所治理好,就说明他是经过培训的。 问他是跟谁学的,答案永远都是,跟爷爷在庙里学的。 朱棡就以为他是哪个隐世高人调教出来的。 毕竟乱世才结束没多少年,民间确实隐藏着许多高人。 而且这些高人往往藏身在道观或者寺庙里。 张靖运的爷爷完全符合这个标准。 直到洛阳那边传来消息他才知道,这小子确实是隐世高人调教出来的,还是个大大的高人。 张定边的亲孙子,将老张的本事学了个七七八八。 只是他学的都是理论,缺少实践机会。 后来参军,迅速将军事理论和实践结合,脱颖而出。 去了屯田所,又完成了一次蜕变。 这也是朱棡让他执行这次任务的原因。 只是这小子从小生活在庙里,再加上老张的过度保护,心思比较纯粹。 又比较调皮,整日和老张对着干,养成了现在这么个性格。 不过朱棡反倒很喜欢这种人。 有能力,歪心思较少。 当然,他只是为人纯粹,谁要是把他当傻子,很快就会发现傻子是自己。 张靖运虽然接了这个任务,可正如他自己所说,杀人容易安民难。 为了抵御大明,黑的儿火者杀鸡取卵,在本地强征粮草,百姓家家无余粮。 夏天还好说,大不了吃草,吃树皮草根。 可冬天就不好办了。 现在让他去安民,他上哪弄粮食去。 一路上他都在为此发愁,头发都揪掉好几把。 直到他来到一座小城池,将这里作威作福的恶霸老爷给杀了。 去抄恶霸的家的时候,看着圈里的牲畜,粮仓里的粮食,仓库的各种物资,他终于知道问题该怎么解决了。 不外乎就是劫富济贫。 黑的儿火者也不敢用强硬手段,去征收权贵、大户的粮食,这是他统治的基础。 至于恶霸、地痞,这些人社会关系复杂,也有的是办法逃避征收。 所以他强征的对象,只能是普通百姓。 所以,这些大户是有存粮的。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张靖运就笑了:“我今天也干一回劫富济贫的买卖。” 于是他每到一地,就先派人打击地痞、恶霸,并让他们指认当地大户为恶。 然后以此为由,对当地大户进行打击。 就这么说吧,在这个年代又有几个大户的底子是干净的? 几乎是一指一个准。 非但如此,他每抓一个大户,都会鼓励百姓站出来告发。 没人愿意告发? 把大户的粮食钱财摆出来,每家每户派人来领。 现在呢?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依然没有人敢站出来告发。 张靖运叹道:“百姓宁愿饿死,也不敢站出来告发他们,这些人的凶残可见一斑。” 于是也不再要求百姓告发,而是直接抄家,然后将财货分给百姓过冬。 大户死了,东西也拿到手了,百姓们才敢相信,眼前的明军真的是为了救他们。 再对比之前黑的儿火者对他们的剥削。 百姓们自然知道该选择谁。 只是看似简单的几件事情,就让明军收获了民心。 刚刚占领的这些地方,也迅速的安定下来。 随着后续行政官吏的到达,一套全新的统治体系被快速建立起来。 目睹了全过程的张靖运这才明白,为何朱棡会让他在冬天干这件事情。 恶劣的天气,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这时候他们是生不起什么反抗之心的。 任意的善意,都会被他们当成救命稻草抓住不放。 这才是真正的雪中送炭。 与之相对应的,黑的儿火者的日子很不好过。 他连战连败,物资粮草丢失了大部分。 好不容易靠着叶尔羌河阻挡住了明军,却又开始为物资发愁。 他可没有大后方可以提供物资,只能继续搜刮百姓。 然而此时他还能掌控的区域,也就只剩下差不多四个半县。 西域地广人稀,这四个半县的总人口加起来才二十万出头。 且这些人之前已经被他搜刮过一次,这次又能刮出多少油水? 更何况现在是冬季,百姓仅存的粮食、冬衣等等全都被抢走,自己又怎么活? 要知道,喀什喀地区冬天也是很冷的,暖和的时候零下五六度,冷的时候能到零下一二十度。 这种温度,缺衣少食的情况下,百姓几乎活不下来。 黑的儿火者只能寄希望于,明军会主动撤军,如此他还能重整旗鼓。 可惜,明军毫无撤退迹象,甚至还修筑了简易房屋,显然是铁了心要和他耗下去。 没办法,他只能继续去搜刮百姓。 百姓榨不出油水,连当地大户也不放过。 一开始劝捐,劝不动就直接抢,此举可以说惹的天怒人怨。 察合台汗国百年统治笼络的人心一朝丧尽。 其实黑的儿火者自己也很清楚,他是断无可能打赢的。 就算这次打赢了,不久之后也会有更多明军过来。 更何况还有朱樉在背后虎视眈眈。 放在以前,他还可以继续往西逃,进入安西之地。 可是现在这条路也断了。 他现在不过是垂死挣扎罢了。 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投降的打算。 “华夏有句话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不想被关在笼子里运送到洛阳,为大明君臣取笑。” 很快时间进入十二月份,天气愈加寒冷,叶尔羌河开始结冰。 只不过温度还没到滴水成冰的地步,冰层并不厚。 黑的儿火者作为本地人,很清楚叶尔羌河不会大面积结冰的。 就算是结冰的河段,也无法支撑几万大军通行。 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派人将部分河段的冰层捣毁。 并且还派人巡视河面,一旦发现明军有动静,就立即做出针对性反应。 事实上他想多了,已经知道他困境的朱棡,根本就没有出兵的打算。 “耗下去,耗的他人心尽失我们在出手结束一切,免得将来有人怀念他的统治。” 当然了,朱棡也没有那么轻松。 往西域运送军需物资本就困难,冬季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支持他的战略,从河西走廊到高昌再到焉耆、伊丽水,全都动员了起来。 数十万人为他们运送物资,冻死者数以千计,冻伤者不计其数。 另有无法计数的物资被浪费在路上,才勉强维持住了前线所需。 但还是那句话,家底厚可以耗的起,这就是他的资本。 时间很快来到明昭四年二月,天气逐渐转暖。 朱棡趁着这个冬季,完成了对占领区域的统治。 相反,黑的儿火者这里就是另一幅景象。 他还能统治的这四个半县,死于冻饿者多达六万余人。 很多都是一家一家的集体冻死,部分甚至整个村子都没了活人。 如此惨状,彻底激怒了当地百姓。 在当地头领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反抗。 黑的儿火者穷途末路也完全不计后果了,放纵士兵劫掠杀戮,以此来提振军心士气。 一时间此地化为了人间炼狱。 朱棡依然冷眼旁观,甚至他还将部分军队后撤,给黑的儿火者足够的安全感,让他更放心的去杀戮。 杨荣很是不解,于是询问为何不趁乱彻底击败黑的儿火者。 朱棡说道:“宋朝时期这里就被伊教所入侵,数百年下来这里的人早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出身。” “他们心里只有伊教和神灵。” “我们此时打下这里,又该如何治理?” “还不如让黑的儿火者将这里清洗一遍,我们迁徙人口,在废墟上重新建设城池。” 杨荣恍然大悟,不再有任何疑问。 大明不光要占据土地,更重要的是传播思想。 佛道两教,就是大明法定的宗教。 伊教徒有多狂热,接触过的都知道,想让他们改信是很麻烦的。 更何况还牵扯到和安西各部族合作的问题。 如果传出大明在西域屠杀伊教,强迫百姓改信,安西各部族会怎么想? 现在借助黑的儿火者的手,将这里的人杀的七七八八,就没那么多问题了。 还能顺便消除察合台汗国的影响力。 可以想见,等黑的儿火者在这里的所作所为传出去之后,西域人该有多惧怕痛恨他们。 两厢对比之下,大明可太仁慈了。 如此一直到四月份,天气变暖人们褪去棉衣,朱棡终于下令渡河。 一个冬季收集木料打造的船只,也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结果自然是毫无疑问,黑的儿火者兵败自杀。 朱棡没有招降,命人将其残部尽数诛杀。 然后就是招抚百姓,但哪还有什么人可安抚的。 事后统计这些地方的人口,已经不足万人。 朱棡命人将黑的儿火者的暴行传遍全西域。 自然有人不信,以为是大明故意抹黑。 但朱棡将逃过一劫的那些百姓安置在一起,让各地派人过来询问详情。 这一下彻底打消了大家的质疑。 察合台汗国人心尽失,原本对大明口服心不服的人,也变得老实了起来。 朱棡没有多逗留,兵分数路拿下了察合台汗国剩余势力,并留下一部镇守当地。 他自己则带兵前往碎叶川。 明昭四年六月,阔别已久的兄弟俩,终于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遗址上相会。 这也意味着,陈景恪谋划了十几年的安西战略完成了第一步。 至于后续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建立统治,还要看他们的后续措施。 兄弟俩联合向朝廷送去了奏疏,详细汇报了这里的情况。 信使日夜兼程,在八月份来到洛阳。 恰好碰到了前来报捷的日本远征军信使。 第522章 捷报频传 三乡驿,是隋唐时期在崤函古道上设置的驿馆之一。 大明迁都此处之后,将这座驿站重建。 说是驿站,实则是个驿城。 其城楼之高大,登楼可尽赏女几山风光。 唐玄宗就曾在此驻足,刘禹锡还为此写下了诗句: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因为大明国内太平,很多军事行政设施都对民间开放,允许往来行人使用。 此地坐拥山川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快就为了洛阳名景。 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采风。 这天恰逢休沐,不少官吏携带家眷来此游玩,杨士奇也约了韩克忠、王艮等人前来散心。 他们的小群体又增添了几名新人。 如周忱,是算学研究班走出来的,今年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而且他还不是走的算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过小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神童什么的,他之所以能被吸纳进来,有两个原因。 其一,算学研究班出来的,算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 其二,没有年少得志的傲气,为人谦虚谨慎,又非常的自律。 如胡濙,他是周王朱橚发掘的人才,一直跟着朱橚研究医学。 后来朱橚发现他为人勤俭忠厚,又不缺乏城府,就让他接手一部分行政工作。 结果发现他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他往这方面培养。 前年朱雄英大肆网罗人才,朱橚自然要支持自家大侄子,就把他推荐了过来。 还有其他几个人,无一不是人杰。 哪怕是在内阁行走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现在他们这个隐形小圈子,在内阁行走里可是很出名的。 既然是隐形小圈子,自然少不了一些团建活动,来维系这种关系。 踏青、文会之类的,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看着过道上时不时走过的文人,杨士奇忽然感叹道: “大明文风之盛,实乃近两百年来之最也。” 韩克忠认同的道:“放在十年前……不,五年前我都不敢想大明文风能活泼至此。” 王艮点点头,说道:“皆赖皇上圣明,安平侯胸襟开阔也。” 这话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几人都了解王艮的性格,是个实在人。 他这么说,那就是心里真的这么想的。 更何况,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 大明建国三十二年,文风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的。 洪武初年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老朱就采取了管制。 此后一直到朱标登基,才稍稍放宽了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于老朱当皇帝时期宽松,实际上依然处在管控状态。 这倒是可以理解,国家草创,采用哪种思想作为统治的基石,还不能确定。 为了防止思想界混乱,管控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大同思想框架完成,朝廷也确定了选择,就开始有限度的放开。 等朱雄英登基,放开的力度就更大了。 尤其是洛下学宫的创建,更是标志性事件。 全国各地的大儒学者云集此处,共同研讨学问。 当然,朝廷也不是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大同思想框架内的放开。 别的方面依然受到管控和约束。 目的自然是引导大家,向着大同思想看齐。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 他也想去,可他才刚进入内阁担任行走,没有三五年是别想外放。 要是能再年长几岁就好了,他不禁哀叹。 胡濙只是微笑看着,并没有插嘴。 他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过不是去边疆历练,而是去川蜀。 这是陈景恪亲自交给他的任务,去川蜀建立医学院,将新式医学推广到那里。 同时帮助那里建立医疗体系的框架。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试验,如果成功将来会在全国各地推广。 不说别的,要是能将这套体系给建立起来,他这辈子也值了。 未来史书上有机会单独开一页。 人生目标既定,也就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了。 就在几人聊的开心的时候,忽然一阵雨点般的马蹄声传来。 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卷黄尘滚滚,一队骏马飞驰而至。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呼喝声紧随而至,道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很快骑兵小队停在驿站门口,但见人影纷纭跳将下马,当先一人大喝: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游人知道轻重,不论身份地位,都纷纷让开。 驿卒也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骏马牵出,并从这些人手里接过浑身水洗一般的疲马。 驿丞也拿来文书,请他们签字画押。 一切说来话长,实际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 交接完成,这支小队不顾自身疲惫,纵身上马。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已然离去。 驿卒好奇的问道:“头儿,这是哪里来的?” 驿丞看了一眼文书,眼皮子一跳,说道: “西域,莫非是晋王那边的消息?” 另一边,听到八百里加急字眼,杨士奇等人也纷纷起身,再没有了闲聊的心思。 古代文书传递分为好几种级别,普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 最高级别就是八百里加急。 说是八百里有点夸张,但这种情报的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日行四百里左右。 如果路况好,最高能达到日行五百

相关推荐: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高达之染血百合   赘婿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倒刺   军师威武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下弦美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