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湖,才有了最后的失败。” “换成我,是肯定不会放开关口的。” 朱元璋已经恢复过来,摇摇头说道: “他打开关口放我们进入鄱阳湖,其实并没有错。” “当时他船坚炮利,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我军。” “放我们进去,才好进行决战。” “如果把我们堵在鄱阳湖之外,他的水师反而不好发挥战斗力。” 很简单的道理,陈友谅兵多将广战船高大,在广阔的水面才更能发挥作用。 如果将吴军堵在外面狭小的河道里,反而会让他的水师施展不开。 当然了,陈友谅主动放吴军进入鄱阳湖,还有个原因。 为了打败朱元璋,他丧心病狂的三丁抽一,集结了六十万大军。 为这支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高达上百万。 如果战事拖延的太久,他后方就会先支撑不住。 把朱元璋的水师放入鄱阳湖,才好进行决战。 说白了,就是一战定输赢。 “当时陈友谅命人用铁索将战船绑在一起,我军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不是那一场突然转向的大风,失败的就是我们。” 陈景恪越听越不对劲儿,这是鄱阳湖大战,还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 “额……我怎么听着,这么像三国演义里的赤壁大战描写?” 上辈子三国演义直到嘉靖年间才刊印普及,这辈子因为陈景恪和福清接连发表爆款小说,到时小说热提前到来。 罗贯中和施耐庵的三国演义,也提前获得了书商的初版。 老朱自然也是看过的。 所以听到陈景恪的疑问,他笑道:“罗贯中施耐庵师徒,是张士诚的谋士。” “他们知晓很多当时的秘辛,就化用到了书里。” “曹操铁索连舟,诸葛亮借东风,就是借鉴了鄱阳湖之战。” 当时陈友谅铁索连舟,眼见朱元璋就要败亡,突然风向变了。 老朱赶紧准备火船,来了个火烧战船,也正是这次变故扭转了局势。 不过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双方依然是五五开。 “赵云长坂坡七进七出,应该是借鉴了张定边的事迹。” 就在火烧战船后不久,张定边锁定了老朱的位置,率领一支精锐小部队,驾船直冲老朱旗舰。 沿途吴军(朱元璋是吴王)将士皆不能挡,被他一路杀到朱元璋眼皮子底下。 朱元璋下令放箭,张定边身着重甲,被命中上百箭都毫发无损。 “当时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天神下凡,别说是将士们了,就连咱吓的腿都软了,以为这辈子就交代在这里了。” “就在这时,伯仁(常遇春)杀到,一箭射穿重甲击伤了张定边,迫使其不得不退去。” 能看得出来,朱元璋是真的怕了,即便是现在提起,都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 而且说着说着,眼泪又下来了: “伯仁,伯仁,你怎么着急就走了呢。” 几人吓了一跳,连忙安抚。 也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被汤和的死给刺激了。 老朱经常回忆过往,想到之前的老兄弟,就老泪纵横。 想到被人背叛,就咬牙切齿,总之就是非常的情绪化。 但这种情绪化,是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的,众人只能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 不要让他总是沉浸在过去。 这场回忆,最终以老朱陷入悲伤结束。 不过陈景恪也没白来,知道了很多过往的事情。 也知道了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其实就是取材于元末发生的真实事件。 比如空城计,就是老朱玩的。 大开城门,让一群妇女站在城头嬉戏,吓得元军不敢攻城。 比如夏侯惇的拔矢啖睛,很可能是借鉴了傅友德的事迹。 当时傅友德攻打一座要地,被箭矢射穿了脸颊,他将箭拔出来继续进攻。 将士们被他鼓舞奋勇杀敌,最终夺取要地。 元末乱世,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精彩的多。 只是缺少一本‘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至于并不太为世人所知。 还有很多名将,被历史所埋没。 要不,回头找人写一部元末小说? 嗯……好多事情被三国演义借鉴了,不知道将来两本书的粉丝会不会因此打起来。 一边想着有的没的的事情,一边往宫外走。 刚走到半路,就听到有人阴阳怪气的道: “呦,这谁呀,怎么这么面熟。” 陈景恪眉头一挑,下意识想回怼回去,不过考虑到这里大庭广众之下,决定给他留个面子。 就转身行礼道:“参见陛下。” “哼。”朱雄英一甩衣袖,转身离去。 看来一时半会是出不了宫了,陈景恪无奈的叹息一声,迈步跟了过去。 回到乾清宫,朱雄英让内侍退出去,就气道: “好啊,现在进宫都不来见我了。” 陈景恪摊摊手,说道:“您日理万机的,我这不是怕打扰到您吗。” 朱雄英骂道:“放屁,我看你是怕我找你商量政事吧。” “我修洛下学宫,是为了让你更好的为国出力,不是让你偷懒用的。” 陈景恪冤枉的道:“我没偷懒啊,完善大同思想这可是大事。” 朱雄英知道这事儿掰扯不清,说道: “行了,我也不和你扯这些,这次找皇爷爷有什么事情?” 陈景恪就将张定边的事情讲了一下。 朱雄英哭笑不得的道:“就为了这点事儿?” 陈景恪说道:“对你来说是小事,对张定边来说可不是小事儿。” 朱雄英摆摆手,说道:“皇爷爷怎么说?” 陈景恪说道:“他老人家能说啥,让我转告张定边,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别瞎操那么多心。” 朱雄英笑道:“就是说啊,张定边太小心眼了,还能让子孙世世代代不出仕不成。”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他是怕他孙子被人给害了。” 朱雄英不高兴的道:“小心人之心,陈友谅的亲人我们都能容得下,还会害他的子孙?” 陈景恪说道:“皇家自然不会害他,可保不齐下面的人会自作主张。” 朱雄英一想也是,下面的人知道他是张定边的孙子,直接给弄死了,可能性很大。 现在皇家知道张靖运在军中,自然会有所吩咐。 下面的人知道了皇家的态度,就不敢胡乱伸手了。 这才是张定边真正的目的。 这时,陈景恪又问道:“陈友谅的后人现在在哪,我怎么没见过?” 朱雄英鄙夷的道:“陈理不识好歹常有怨言,皇爷爷就将其送到了朝鲜。” “去了朝鲜之后他奢靡无度,将陈友谅遗留的财产以及皇爷爷赏赐的财物,全都挥霍一空。” “年初朝鲜王写信还谈起此事,说陈理已经穷的饭都吃不起了,全靠别人接济。” “我就让朝鲜王给陈家分配一些土地,任其自生自灭去吧。” 陈景恪表情古怪的道:“他是不是怕被害,故意装成这样子,打消皇家疑虑啊?” 朱雄英气笑了:“就他聪明?明玉珍的后人也被送到了朝鲜。” “他们努力操持家业,现在已经是朝鲜有名的豪富,家族成员也有了上百口之多。” “人家就能好好过日子,就陈家不行?他陈家特殊是吧?” 陈景恪一想也是,老朱有时候手段非常狠,但有时候确实很讲究。 归降他的割据势力,家族都得以保全。 陈友谅、明玉珍、方国珍等等,就连张士诚家都有后人存活。 只有极个别反人类的,才被他清算。 这一点比起带宋可强了不知道多少倍。 由此可见,陈理确实不是什么好鸟。 而且他还是先有怨言,老朱依然大度的没有将他铲除,而是送到了朝鲜。 说他是自污,实在太高看他了。 就算想自污,也不用弄到全家连饭都吃不起。 可见,他是真的扶不起,陈家没落怪不得别人。 之后两人又谈起了元末发生的事情。 提起常遇春,朱雄英也一脸遗憾,未能亲眼见到外祖父的雄姿。 闲聊了一会儿之后,朱雄英正色道: “今天确实有重要的事情要与你商议,就算你不来宫里,我也要派人去找你了。” 陈景恪眉头微皱,说道:“什么事情?” 朱雄英说道:“日本那边传来消息,南北两家似乎有合流的迹象。” 第499章 日本的变局 黄历4094年(1399),明昭三年四月,日本上京发生了一场下克上的政变。 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的儿子足利义持,因不满父亲偏爱弟弟,发动政变取而代之。 对大明来说,谁当幕府将军其实都无所谓。 然而这次不一样,足利义持反明。 朱雄英将情报递给陈景恪,说道: “足利义持应该是目睹了大明对日本的干涉,所以对大明非常不友好。” “他成为幕府将军之后就打击亲大明派,减少与大明的贸易,不允许使用大明的文字、语言等等。” 陈景恪眉头皱起,经过这么多年的经略,想在日本反大明几乎不可能。 可有一个对大明如此不友好的幕府将军,也是非常麻烦的事情。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足利义持上台后,就主动减少与南朝的摩擦。” “根据我们得到的消息,他有意与南朝和谈,意图促成两朝合并。” “我们的人得到情报之后没敢耽搁,立即就传信回来请示。” 陈景恪表情顿时就凝重起来,两朝合并可不是大明希望见到的情况。 “有南朝的情报吗?” 朱雄英说道:“十余年的战乱,让南朝的武断派损失惨重,和平派逐渐抬头。” “就连太政西园寺公重都动摇了。” “这一点从最近两年,日本南北朝的摩擦次数减少,就可窥见一斑。” 南朝太政(宰相)西园寺公重,是武断派的代表人物,也是长庆天皇的岳父。 当初就是他发动兵变,扶持长庆复辟。 连他的态度都发生了转变,可见日本国内的风向转变有多大。 其实想想也正常,从后醍醐南逃开始,日本南北朝分裂已经七十年。 尤其是长庆复辟后的这十余年,南北朝连年征战,狗脑子都打出来了。 大明又在背后煽风点火,还把虾夷人驱赶到本州岛等日本传统领土上面。 让小小的日本岛陷入了三国争霸的局面。 战争破坏了生产造成饥荒,太多人死亡导致了瘟疫等疾病横行。 十余年下来,日本成年男丁减少了六成,老人减少了八成多。 妇女成了劳作的主力,甚至已经出现了以女子当兵的情况。 新生婴儿的增长率也是一年比一年低。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日本各大名可谓是绞尽了脑汁。 比如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不怀孕生子,就会被视为犯罪。 可是男人不够用怎么办? 找野男人呗。 穿着宽松的衣服,背后背着床单,见到男人就勾搭一下。 勾搭成功了就地野合。 所以……田边、松下、野田、井野等姓氏,更加的普遍。 但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扭转人口减少的趋势。 为了逃避国内的混乱,大批年轻貌美的女人,找各种机会卖身给大明来的商人。 日本女奴贸易最大的幕后黑手,就是日本海之王松下纯太郎。 每年都有数万年轻女子被他贩卖到大明。 日本各大名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可他们更不敢得罪松下纯太郎。 况且打仗需要钱财,他们的家底早已打光,实在搜刮不出多少油水了。 卖女人虽然饮鸩止渴,可也比现在就渴死要强。 他们也就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为了钱,很多大名会主动从自己的领地,搜罗貌美女子高价发卖。 甚至不少大名,主动将自己的女儿高价嫁(卖)给大明来的商人。 有一说一,珠宝和美女在向权贵聚拢。 权贵身边美女如云,一代代基因改良下来,只要不是基因突变,模样一般都不差。 而且权贵家的女儿,接受过系统性教育,质量更高也更值钱。 在华夏商人的政治地位不高,想和权贵之家结亲是很难的。 虽然日本是小国,可他们的权贵也是权贵不是。 能用钱娶(买)他们家的女儿,也算是满足了心里的那一点小小的癖好。 大把的明人富豪,花大价钱从日本娶(买)权贵之女为妾。 尤其是在东南沿海,此风更盛。 大家以攀比日本美妾为风尚,有好事者还列出了评选标准。 比如家世(血统)、外貌、技艺等等。 不知道的还以为攀比宠物呢。 连权贵都如此,更遑论下面的人了,嫁女给明人富豪成了风尚。 每年都有数万年轻貌美的日本女人流入大明,去年这个人数达到了最高,九万七千余人。 造成的结果就是,日本的人口进一步下降。 现在日本总人口,已经从巅峰的一千两百余万,下降五百余万。 整整减少了两倍还多。 现在日子难过的已经不只是百姓,就连权贵之家都青黄不接了。 日本从上到下,都已经厌倦了战争,南北合流已成必然。 这不是大明派一些人过去挑拨离间就能改变的。 看着手中的情报,回忆日本目前的情况,陈景恪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 “从日本传递情报到大明,最快也要两三个月,恐怕此时日本两朝已经在商量合并的事情了。” “等我们的处置命令传回去,他们已经完成合并了。” 朱雄英愣了一下,说道:“两朝合并牵扯甚广,不会这么快就达成一致意见吧?” 陈景恪放下情报,说道:“日本也知道大明不会放任他们合流,必然会趁着我们传递消息的空档,将此事做成定局。” “至于后续整合……先完成合流,后续再慢慢磋商也不是问题。” 朱雄英恍然大悟,说道:“确实如此,他们也知道,我们来回传递消息需要半年时间。” “必然会趁着这个空档完成合流。” 说到这里,他脸色一狠,道:“本来我还想等变革完成再动手,看来不得不提前了。”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现在变革大体已经完成,后续就是慢慢磨合,朝廷可以抽出手去处置日本了。” “况且,打下日本这么大一片土地,对将士们也是个极大的激励。” 前面说过,在确立分封制的时候,朝廷就划定了不封之地。 日本并不在不封之地的范围内,也就是说,这块土地打下来是要分封给诸侯王的。 这么大一片土地,少说也能诞生几十个诸侯王。 将士们不积极才见鬼。 朱雄英立即召集大都督府诸将和内阁七学士,商讨征伐日本之事。 至于为什么军事会议要让内阁学士参加……后勤要靠他们。 而且后续的占领、教化也要靠文管集团,所以七学士是必须要参加的。 当然,他们也只是参与总决策的商议,就是决定打不打。 具体的军事行动就和他们没关系了,这是大都督府的事情。 听说要打日本,诸将激动的眼珠子都快冒出来了。 老将郭英不顾疾病缠身,非要出征日本。 面对劝阻,他还振振有辞:“我当年的封号就是靖海将军……咳咳……舟山水师也是我创建的。”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少的了我……咳咳咳……” 因为太激动,说一句能咳三次,众人看的相当无语。 可这老头谁的劝都不听,让众人非常无奈。 最后还是陈景恪偷偷派人去请了老朱。 老朱过来二话不说,拎着他的耳朵就往外走: “打仗是年轻人的事,你老小子凑什么热闹。” 等出了大都督府的大门,老朱黑着脸骂道: “咱看你是老糊涂了,这是雄英第一次展开军事行动,你竟然让他下不来台?” “要不是看在你从小就跟着咱出生入死的份上,咱真恨不得一刀剁了你。” 郭英这才反应过来,一脸惶恐的道:“那怎么办?我现在去给陛下赔罪。” 老朱呵斥道:“赔什么罪,还嫌这事儿不够丢人吗。赶紧给咱滚回去,好好配合这次行动。” “不要让雄英丢了面子,否则就算咱不动手,其他勋贵也会将你撕了。” 郭英猛的打了个哆嗦,连忙说道:“是,我这就去。” 说到底还是大分封,诸侯王的法统来自大明天子的册封。 谁敢动摇天子的地位,就是在挑战所有勋贵。 至少在大分封完成之前,是这样的。 郭英方才的行为,犯了两个忌讳。 一个是差点让皇帝下不了台,一个是间接损害了勋贵们的利益。 也就是他和老朱关系亲近,否则就方才的举动,他已经离死不远了。 看着郭英的背影,老朱无奈的叹道: “看来,是时候让一批老家伙退下来了。” 要说他们不支持朱雄英,那是不可能的。 勋贵集团才是朱家统治的基础,也是最拥护朱家的人。 谁敢质疑朱雄英的地位,他们就敢和谁拼命。 可在没有敌人的时候,他们又会仗着功劳和资历,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这是人性,是很难避免的。 目前除了徐达、傅友德等寥寥数人,其他老将能把握好这个度的,并不多。 就连冯胜、蓝玉,也难免会有些骄纵之心。 所以老朱将冯胜带在身边,不允许他乱出头。 蓝玉有陈景恪压着,他敢跳陈景恪就敢当众削他,所以不怕他出格。 可老朱精力终究有限,而且现在的天子是朱雄英,不能处处靠他这个圣皇来压制老将。 况且,老家伙不退,挡住了新生代的上升渠道。 长此以往必然会酿成大祸。 所以,让老将们退下来就成了必然。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里已经做出决定。 等打下日本,就进行二次大分封,将日本、南洋剩余土地,全部分封给老将们。 应该能分百八十个诸侯王。 少了这么多老将,朱雄英执政就少了很多掣肘,新生代将领也有了出头的机会。 至于殷洲,就留给新生代们吧。 没了郭英胡搅蛮缠,军事会议进行的就很顺利了。 很快就定下了大致的方针。 打。 统帅也很快就确定了,高阳侯耿子茂。 耿子茂是开国功勋耿再成的孙子,其父耿天璧在洪武十年出海剿倭战死。 他和日本有着血海深仇。 大明开海后他和赵秩一起出使西洋,路过南洋时灭了吕宋,因功承袭祖父耿再成的高阳侯爵位。 后来在平定南洋动乱时候,再次立下大功。 三年前被调往北海舰队担任大将军,对那边的局势最为熟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大明开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是少壮派的代表,大明水师未来的领军人物。 让他去积累军功,也是符合国家需求的。 可以说,于公于私让他打日本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 果然如陈景恪猜测的那般,就在大明商议出征日本的时候,日本国内也在为南北合并努力奔走。 面对群臣的请求,长庆也非常的痛苦和无奈。 坚持了几十年,难道错了吗? 他不甘心,可他也知道自己很难再获得大众支持了。 最后只能将自己的岳父西园寺公重找了过来,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太政,真的非合并不可吗?” 面对长庆近乎哀求的询问,西园寺公重默然低头。 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回答,这让长庆心中更加沉重。 他也知道逼迫无用,决定缓和一下气氛,深吸口气说道: “我也不为难你了,说说现在的情况吧。” 西园寺公重缓缓抬起头,说道: “日本人口已经十去其六,从贵族到百姓皆厌恶了战争,支持我们的人越来越少。” 长庆忽然说道:“不合并,停战不可以吗。” 西园寺公重顿了一下,摇头说道:“大明不会看着我们停战的。” 到了这会儿,大明的意图已经是公开的了。 尤其是海外分封制度施行,日本被排除在不封之地之外,只要不傻的都知道大明的目的。 之前南北两朝拼命发动战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尽快灭掉对方重新完成一统,不给大明机会。 可惜大明棋高一着。 长庆依然不死心的道:“赵君呢?他不是位列七学士吗,就不能帮忙周旋?” 赵君就是赵秩,和日本高层关系非常好。 这些年日本没少通过他,与大明朝廷进行沟通。 西园寺公重苦笑道:“大明的决策悉数出自于安平侯之手,赵君这个学士也只是执行者罢了。” “况且,他终究是大明的内阁学士……” 大明的内阁学士,关键时刻自然是站在大明一方的。 “大明法度森严,没有朝廷的命令,驻扎在我国附近的大明水师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而从日本到洛阳,一来一回需要半年多时间。” “我们必须趁这个时间完成合并,否则……” 他顿了一下,沉声说道:“否则日本亡国之日不远矣。” 长庆终于死心,过了好久才苦涩的道: “足利义持的条件是什么?” 西园寺公重心头一震,知道长庆态度软化了,连忙说道: “足利义持承诺,两朝合并之后愿行两统迭立之法。” 两统迭立,这不正是当年足利义满给后龟山开出的条件吗。 自己复辟的时候还嘲笑他天真,还说自己宁愿站着死,不愿意跪着生。 没想到,十几年后同样的局面,落到了自己面前。 还真是讽刺啊。 第500章 奋进的松下纯太郎 虾夷岛,一群商人正在码头等着装货。 一名管事朝码头工人喊道:“都小心点,这些米比金子还贵。” “撒一点,你们半个月就白干了。” 工人们都低着头,扛着麻袋小心翼翼的往船上走。 管事的话虽然难听,可说的是大实话。 这一口袋米,能顶他们数月的工钱。 啥?你说工钱太低,剥削工人? 还真不是,这里的工人每天都有二十文工钱,比大明还多出三分之一。 如果运气好碰到船家想提速,甚至还会加工钱。 总体算下来,他们赚的并不少。 主要是这米贵,一斤都得上百文钱。 在民间,这种米还有个名字,黄金米。 价比黄金之意。 不禁要问了,什么样的米,能贵成这个样子? 一切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四年前大明将岛上的虾夷人尽数驱赶走,并正式占据该岛。 将这里建成了经略鲸海的重要枢纽,鲸海舰队等机构的总部,也全部在这座岛上。 去往殷洲的探险船,也会将这里作为补给站。 为了长久占据此地,大明还迁徙了四五万百姓过来。 形成了两座小城,十余座村镇。 政治地位带动经济发展,这里的贸易也相当的繁荣。 商人拉来一船船生活用品,换走岛上生产的各种物资,甚至还有粮食。 是的,北海道这个所有人眼里的苦寒之地,竟然对外出口粮食。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辽东寒稻的培育。 经过十余年的培育,辽东寒稻有了几个不成熟的品种。 不过即便是不成熟的,也比以前要强的多。 陈景恪做主,提前让这些寒稻问世。 一方面缓解辽东粮食问题。 另一方便可以借助民间的力量,自发的培育新品种。 宋朝将占城稻和西南本土稻杂交选育,就是民间自发完成的。 种植面积最广的,是产量较高的那种,亩产可以达到三百多斤。 缺点是口感不太好。 不过对当前的百姓来说,什么口感不口感的,产量才是最主要的。 种植面积第二的,是亩产只有一百斤左右,但口感最佳的那种,有钱人专好吃这玩意儿。 不过朝廷限制了这种低产稻的种植面积,在市场上一直属于供不应求。 这是虾夷‘黄金’水稻能产生的前提。 虾夷岛的水热条件与辽东类似,有移民尝试将寒稻移植过来,发现竟然成活的很好。 正是因为这个发现,大明才决定在这里屯田的。 本来一切都是好好的,结果不知道怎么就兴起了一股风潮。 虾夷岛产的那种亩产低口感好的水稻,在海商中间流行开来。 然后其他想吃那种低产口感好水稻的富商,也纷纷过来求购。 当富人开始追逐攀比的时候,很多东西已经不能用常理来论之。 一斤米从虾夷运送到大明本土,价格能翻到上百文还供不应求。 虾夷岛远离洛阳,朝廷也管不过来。 更准确说,朝廷压根就没打算管。 弄出一个拳头产品,是振兴当地经济,吸引财富和人口的最有效方式。 现在民间自己弄出了黄金稻,陈景恪又怎么可能会反对。 甚至他还推波助澜了一下,将虾夷岛黄金米列为贡米。 这一下就更加刺激了民间需求。 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虾夷岛种植最多的,反而是那种亩产低口感好的水稻。 黄金米也成了虾夷岛的标签和拳头产品,民间已经开始用黄金岛来称呼虾夷岛。 只不过大明官方并没有确认这个名字,忒俗了。 而且大明体系内,叫黄金的岛屿实在太多了。 很多确实盛产黄金而得名,很多是因为别的原因。 不过朝廷也没有确定虾夷岛这个名字,只是暂时采用而已。 原因很简单,现在取个名字将来还要改,太麻烦了。 将来把这里封给谁,就用谁的封国来命名。 就在码头有条不紊运转的时候,突然有十几艘战船闯入。 不过并没有去民用码头,而是停靠在了旁边的专用码头里。 熟悉这里的人,看到这一幕,顿时就知道来者是谁了。 只有外来的商人还在好奇,这是大明的水师战舰? 可看起来不像啊,关键是上面没有悬挂旗帜。 有商人去问码头管事,那管事笑道:“这是松下首领的船。” 那商人听到这个名字,心中一惊:“松下首领?可是那日本海之王松下首领?” 那管事说道:“除了他,这日本海域还有几个松下首领。” 就在他们说话的档口,一个身着华丽汉服的中年男子,在一大群人的簇拥下走下船。 登上早已准备好的马车,向着远处行去。 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那商人心有余悸的道: “没想到,竟然能在这里看到他。” “不过,江湖传闻松下首领身高八尺……这看起来反倒像是个文人。” 那管事忍不住笑道:“江湖以讹传讹罢了,松下
相关推荐:
生存文男配[快穿]
修仙有劫
沦陷的蓝调[SP 1V1]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阴影帝国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小怂包重生记(1v2)
赘婿
归宿(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