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28章

第228章

,可以重用。 执行这么大的任务,靠那个小将一人自然是不可能的。 接着朱棡就下令,又抽调了几支军队,从四面八方进行合围。 做人要讲信用,说鸡犬不留那就一个都不能漏掉。 等事情处理完,返回大帐之后,杨荣才担忧的道: “大王,此法是否太过残酷,若引起当地人的反抗就不好了。” 朱棡的性格前面说过,很尊重人才,但很不喜欢蠢货。 在他看来,杨荣的表现就很愚蠢,那种读书读傻了的愚蠢。 换成别的人,他早就给撵走了。 但杨荣是陈景恪派过来历练的,而且平时工作处理的确实很不错,就耐着性子说道: “汉人离开西域太久了,久到这里的人已经忘了我们的强大。” 从归义军消亡,西域就再也没有汉人势力。 再加上蒙元排挤打压汉人,抬举色目人等族群,更是让汉人威严大损。 中原那边,随着元末大起义,以及明朝的强硬手段,重新让周边部族端正了态度。 可是西域这边不同,他们还没有经过屠刀洗礼,认不清自己的位置。 朱棡的大军还在呢,就有人敢对屯田的汉人百姓动手。 所以,不管他们是为了劫财,还是单纯为了报复。 这种事情都绝对不能容忍,必须给予最强烈的回应。 想报复?可以。 你杀我一个人,我就将周围的人全杀光陪葬。 一直杀到他们胆寒,杀到他们认清自己的位置,杀到他们不敢直视汉人。 “如此,我们才能进行后续的统治。” 杨荣依然无法接受,争辩道: “当年高仙芝在安西杀伐无度,以至于当地部族联军投靠大食人,方有怛罗斯之败。” 朱棡顺着他的话说道:“但当时整个安西确实无人敢直视唐人。” “唐人的商队纵横西域,最残忍的马贼都不敢动他们一根指头。” “这一切都是高仙芝带来的,可见杀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杨荣说道:“但他还是埋下了祸根,最终导致了安西全面失败。” “大明想要的是长久统治安西,岂能如他那般不顾后果。” 朱棡摇摇头,说道:“正因为要实现长治久安,才更要杀。” 见杨荣一脸迷惑,他无奈的解释道: “方才已经说过,汉人离开西域太久了,这里的人已经不懂得什么是敬畏。” “在这种情况下,与他们谈仁义道德,只会被视为软弱。” “必须要先将他们杀的胆寒,他们才会听我们讲道理。” “而且,现在我手段残忍,等我走了,来接替我的人政策稍微宽松一点,这里的人就会感恩戴德。” “各种政策,能更顺利的推行。” 比如西域除了西州,其余各地基本都改信了伊教。 只有将他们杀怕了,大明才好对这里进行思想改造,佛道两教才能重新占据这里。 “至于你担心的他们背叛的问题,也是多虑了。” “当初安西各部敢背叛高仙芝,是因为有大食人给他们撑腰。” “现在帖木儿败亡,察合台汗国覆灭在即,整个安西都尽归大明。” “已经没有人能给他们撑腰了,他们只能跪下来,祈求大明仁慈一点。” 说到最后,朱棡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历史确实能教会我们许多,但不能生搬硬套,否则还不如没有历史。” 之后他就离开,去处理军务了。 马上就要出征,他有太多事情要忙,实在没空教育人。 方才也就是看在陈景恪的面子上,才多说了几句。 至于杨荣能不能悟到什么,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杨荣能不能悟到什么,那自然是不用怀疑的。 他最大的缺点就是见识太少,这不是尬黑,也不是贬低。 从小到大,他所学所见所闻,几乎都在华夏那一个圈子。 所信奉的其实也是王道思想,霸道只是辅助而已。 可是这个世界很大,在华夏以外的地方,就是另外一套规则了。 而这些,正是他学识方面的空白。 高仙芝杀伐过度不符合王道,在史书上没少被抨击。 可是当时在安西都护府,他手里的兵也就两万余人,还要镇守整个西域。 当时西域的概念有多大呢,出玉门关一直到费尔干纳盆地都是。 在这里生活着数百上千族群,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信仰、风俗习惯。 光整合这些思想,哪都需要不知道多少功夫。 靠两万多人在这么大的地方推行华夏的王道? 开什么玩笑呢? 在这里只有一条规则是通用的,那就是霸道。 将所有人都杀怕了,我说的话就是规矩。 高仙芝就是这么做的,也成功了。 当时大唐的商人,可以通行整个西域,不用担心被劫掠。 谁见到汉人都得毕恭毕敬。 再说最后的失败,那也不是耻辱,而是荣耀。 和大食决战的时候,他真正能抽调来的安西军,也就只有八千人。 要知道,当时大食人可是出动了二十万精锐。 八千对二十万,他没有怂,大唐安西军也没有惧怕。 大家都信心满满。 区区蛮夷,不过是土鸡瓦狗尔,何惧有之。 战斗过程中,还遭遇了当地附从军的背叛。 即便如此,他率领的八千安西军,也硬是给大食军造成四万多伤亡。 你能说这是耻辱? 后来高仙芝回大唐要兵回去复仇,却碰到了安史之乱,最后也是为大唐而死。 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可指摘的呢? 他的战术并没有错,要说真正的问题,是大唐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 那就是将敌人杀怕了之后,该推行自己的规矩了。 可是大唐朝廷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唐玄宗要的只是万国臣服,对教化这些地方毫无兴趣。 最终让高仙芝背了骂名。 大明不一样,大明有后续措施。 先将你杀怕了,后续再在这里推行我的规矩。 到那时再做甄别,进行区别对待。 听我的就是顺民,朝廷让你安居乐业。 不听我的就去死。 说白了就四个字,顺昌逆亡。 杨荣非常兴奋,将自己的感悟写下来,送回洛阳让陈景恪点评。 ----------------- 另一边,屯田的百姓因为同伴被杀,非常的愤怒,更多的还是担忧害怕。 远离家乡,到这陌生的地方屯田。 周围全是语言不通,模样也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异族,他们心慌是正常的。 现在同伴被杀,更是让他们惴惴不安。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消息传来,晋王下令将案发地方圆十里的异族人全杀了陪葬。 大家一开始还不信,这怎么可能? 那可是高高在上的晋王,怎么会在意我们这些罪犯。 嗯,第一批被迁徙过来的,都是流犯。 朝廷的老套路了,流犯迁徙到边境屯田,可以恢复正常人的身份。 后人可以自由选择职业等等。 流犯和亲王,地位悬殊。 晋王竟然会为了他们大动干戈? 尽管有人知道,朱棡这么做是为了立威,可依然感动的热泪盈眶。 这一刻,心中的恐惧彻底消失。 有这样的军队守护,我们还怕什么呢? 整个屯田区,都是欢呼声。 与之相反,当地的蛮夷百姓,听说有屯田的汉人被杀,别提多兴奋了。 都躲在一边看笑话。 然而很快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半个月后,所有的异族人都笑不出来了。 朱棡真的将案发现场方圆十里的人全部杀光,将尸骨堆成了京观。 同时他还将此事昭告整个西域,凡有汉人遇害,皆以此例处置。 第497章 哪个张定边? 屯田汉人百姓被欺凌杀害,这样的事情并不罕见。 朱棡的军事进展太快,打下来的土地没有进行细致的管理,也没有对旧有的权贵进行清理。 以至于这里的人普遍怀着鬼胎。 对于屯田汉人百姓被杀害之事,各部族基本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让我们查凶手?对不起,无能为力。 你们自己查? 呵呵,语言都不通你们查什么? 因为没有上面的命令,屯田所也是干生气没办法。 当朱棡的命令传过来之后,各主要屯田所的军队,顿时就兴奋了。 迅速出动兵马展开行动。 案发现场为中心,方圆十里鸡犬不留。 屯田所的百姓也纷纷拿起了农具,配合军队的行动。 还是那句话,目前迁徙过来的百姓都是流犯。 说白了都是犯过大事儿的,大部分都是手上沾过血的。 这些人可没有一个是善茬。 之前只是被压制,现在得到了朱棡的许可又有了军队支持,他们马上就化身成了最凶狠的豺狼。 在展开报复的时候,他们也是最积极最凶狠的。 汉人如此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不出意外引起了本地人的不满。 有本地首领带着人马前来阻止,然后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摩擦,有的干脆直接展开了交战。 摩擦的结果,自然是明军胜多负少。 然而这还不算结束,反而是刚刚开始。 如果明军吃亏,那吃了亏的明军自然不甘心,立即向上面摇人。 很快就有军队过来进行大规模报复。 这次不光是杀几个人那么简单,而是将动手的部落首领整个消灭。 如果是部落一方吃了亏,明军依然不会善罢甘休。 敢动手那就别想着全身而退。 照样摇人过来,对这个部落展开清算。 说白了,大明就是要通过这次行动,树立大明的威信。 同时也给地方部族势力换换血。 为此,朱棡特意暂缓了对察合台汗国的军事行动,全力稳固已经占领的区域。 对于大明占领区域的骚乱,黑的儿火者自然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一边征召更多的军队,准备防守朱棡的下一次进攻。 一边派出间谍,去联络策反大明占领区的部落首领,让他们站起来反抗。 对于黑的儿火者的小动作,朱棡是看在眼里的。 对此他并没有采取什么特别行动。 “让他去联络好了,最好将有异心的人全都勾出来,一并收拾了。” 杨荣看着地图,说道:“大王,我以为咱们应该提前收缩兵力,应对接下来的混乱。” 朱棡赞许的道:“能提前看到这一步,不错。” 现在大明毕竟是外来者,兵力有限。 如果将有限的兵力,分散在各地驻守,反而会被各个击破。 最好的办法,是放弃那些不必要的城池,将兵力收缩在一处。 收缩兵力不是为了防守,而是为了更好的进攻。 正所谓,先收回拳头,打人才更疼。 随着朱棡命令的下达,各地以屯田所为中心收缩兵力,不在轻易出战。 西域那些部落不知道啊,还以为明军怕了,更加的嚣张。 也有更多观望的部落跳出来,反对大明的统治。 一时间,整个西域都掀起了反大明的浪潮,大明的屯田所就成了汪洋中的孤岛。 身在喀什噶尔的黑的儿火者,别的多兴奋了。 他觉得用不了多久,自己就能反攻回去了。 正面击败晋王朱棡,这是多么辉煌的战绩啊,想想他都觉得激动。 不过他还是有基本理智的,目前大明一统天下已成必然,自己不可能逆转大势。 等击败朱棡之后,就趁机向大明称臣纳贡。 大明知道自己不是好惹的,想来会接受这个条件的。 然而,他计划的虽好,可局势的发展很快就超出了他的掌控。 所有来大明屯田所找事儿的部落,无不被打的丢盔弃甲,甚至有几家直接被全歼。 上到部落首领,下到官僚权贵,几乎被一锅端。 慢慢的,也就没人敢真的来捋大明虎须了。 不少部落,反而将枪口对准了自己的邻居。 我觉得你家的羊挺肥的,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我觉得你家的地有点多,我帮你种一点。 我觉得你媳妇挺漂亮的,想帮你…… 西域本就脆弱的秩序被彻底打破,陷入了全面混乱。 各个部落开始互相厮杀,最初的目的已经没人在乎了。 反而是大明的屯田所,变得非常安全。 基本没有哪个不开眼的,敢过来找刺激。 这个变化,让黑的儿火者目瞪口呆,然后跳脚痛骂。 朱棡却一副早有预料的模样,说道: “西域本就族群众多,之前有察合台汗国压制,各部尚且纷争不断。” “现在没人管他们了,乱起来在意料之中。” 杨荣敬佩不已,朱棡真的是将一切都算计到了,自己要学的还多啊。 此时他也更加庆幸,当初自己选择了来西域。 若是去了东海舰队,或许可以靠着灭亡日本的功劳,捞一个爵位。 可这辈子也就止步于此了。 只有来了西域才知道,原来世界还可以如此精彩。 ----------------- 这种乱局持续了两三个月,大部落吃的脑满肠肥。 与之相反的是,小部落就凄惨了,子女财物被抢、土地被抢,甚至整个部落都被兼并。 这时候,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有个人站出来,为大家主持公道。 不自觉的,大家的目光就看向了大明屯田所。 啥?你说之前大明残暴,屠杀各部百姓? 胡说八道,那分明是有人谋害大明子民,大明军队是为了保护百姓才这么做的。 要不是有人谋害汉人,大明军队怎么可能会杀人? 他们买东西都是付钱的。 你见过哪支军队买东西付钱的? 为了保护百姓,不惜掀起战争,这样的势力难道不更值得效忠吗? 啥,你说当初我们为啥要站出来反对? 别冤枉人,我们那是被裹挟了。 越来越多的部落,开始改变了对大明的看法。 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间谍的身影。 西州畏兀儿人阿力木江,他可是坚定的大明支持者。 之后也一直带领自己的部下,追随朱棡的脚步。 不过朱棡并没有让他上战场。 这样的人才,就适合当翻译、带路党,同时也是最好的间谍。 朱棡给他的命令就是,利用身份打入各部,收集各部情报,同时也引导各部向大明靠拢。 西域越乱,阿力木江他们的工作就越好做。 很多小部落,在他们的游说下开始投向大明一方。 当这种部落多了,西域的舆论风向就开始变了。 大家都在期盼,大明作为天朝上国能站出来终结混乱,还西域一个太平。 看着桌子上的请愿书,朱棡问道:“你觉得,我们该何时动手?” 杨荣自信的道:“还不够,他们还不够惨,再熬一熬他们为好。” 朱棡摇摇头,说道:“你的目光还是太窄,只考虑到了眼前,没有考虑到全局。” “从西域一地来看,熬一熬他们确实更好。” “可拖的越久,黑的儿火者能积蓄的力量也就越多,后面打他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必须要一鼓作气将其歼灭,然后在回过头收拾烂摊子也不迟。” “且从整个安西大局来看,我们也必须要尽快稳定西域局势。” “毕竟,留给我的时间也不多了。” 杨荣恍然大悟,碎叶川那边,晋王必须要尽快去接手。 所以必须要尽快结束混乱,然后集中力量消灭察合台残余势力,打通前往碎叶川的道路。 果然,自己看的还是太窄,考虑的太少。 “谢大王指点,属下明白了。” 但大明赶时间并不意味着就要妥协,就要对当地势力做出让步。 恰恰相反,越是想省事,就越要行雷霆手段。 将所有人都打怕了,自然就稳定了。 只不过与之前不同的是,那会儿大明还不知道具体的敌人是谁,无法做出针对性措施。 胡乱出兵的下场,就是遭到所有人的反对。 现在就简单了,谁强就打谁,谁不肯跪下就打谁。 那些爱好和平的、中小型的部落,成了大明的支持者。 朱棡一声令下,屯田所里的大军出动,开始攻击离自己最近的大型部落。 有本地部落提供情报和粮草,大明军队势如破竹,各地动乱之源纷纷被消灭。 又三个月后,大明占领区域的动乱彻底平息。 数十个大部落成为历史,十余万人成为动荡的牺牲品。 明军用尸体,在各地堆起京观,以震慑当地不臣之人。 随着一个个强大不可一世的部落,被摧枯拉朽般毁灭,西域各部族也重新拾起了对汉人的敬畏。 紧接着,朱棡颁布了全新的规则。 非常简单,就一句话:各部族不得相互征伐,违令者灭族。 这么霸道的命令,并没有引起各部族的反感,反而让他们觉得本就应该如此。 我们当初支持大明,不就是为了这个结果吗。 八月份,稳定了后方的朱棡再次集结大军,向黑的儿火者的老巢喀什噶尔发起了进攻。 决定西域归属的最终决战,终于展开。 整个西域各部族都在关注着这一战,是大明获胜汉人重回西域,还是察合台汗国绝地翻盘。 这一仗,将揭晓最终答案。 ----------------- 与此同时,大明内部的变革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前面近二十年的变革经验,在这一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如此大的变革,大明从上到下都处之泰然。 先是中枢机构调整,然后省、府(州)、县……一级一级的改。 围绕事儿建立的衙门,建立之初就让官民都感受到了便利。 从官吏的角度来看,大家都清楚自己具体做什么工作,更加有目的性。 而且只需负责自己那一摊就可以了,工作量大大减少,工作压力也减轻了。 处理事情的效率,自然也就提上来了。 对于百姓来说,遇到事情知道找谁负责了,不用再和以前那般到处求人。 遇到人浮于事的官吏,也有地方去投诉了。 可以去衙门找本地主官进行投诉,也可以去都察院投诉。 如果这俩部门都不管,还能去锦衣卫衙门投诉。 甚至去锦衣卫投诉的效果,往往比去都察院还要好。 当然,机构变多确实带来一定的不方便,可总体来说效率确实变高了。 效率,才是这个变革带来的最大变化。 变革带来的另一个直观好处,就是之前一直推行不顺利的国家计划,突然就顺畅了起来。 各地的反馈都非常不错。 朱雄英高兴的道:“围绕事儿建设衙门机构,果然是正确的。” “这才只是开始,等革新完成效率会更高。” 事实最能说服人,之前包括七学士在内,其实对围绕事儿的说法,是存有一定疑虑的。 之所以同意,那是陈景恪威望够高,再加上皇家的支持。 现在事实摆在面前,所有质疑声都消失了。 安平侯依然是那个安平侯,永远正确。 确定变革思路是正确的,大家对变革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对‘管事’‘管人’的概念,也就更加的认可,越来越多的相关理论被拿出来。 只是这些理论是否正确,还需要实践去验证。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的思想开始转变,这都是一个好消息。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陈景恪思想的正确性,也直接影响到了各学派对大同思想的重视程度。 有一说一,以前他们重视大同思想,是形势所逼。 其中的很多思想,并不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现在不一样了,原来不是安平侯错了,是我们见识太短浅。 当这些学者开始正视并接受大同思想,他们融入这个框架的阻碍也彻底消失了。 大同思想的完善,以及对传统思想的革新工作,陡然加快了许多。 陈景恪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关于这次的官制变革,他也有些忐忑。 一个不好,那可是会造成国家动荡的。 所幸,结果还不错。 事实再一次证明,他的想法加上这个时代的精英的完善,是可以开创一个与前世不同的世界的。 一个独属于这个世界的新世界。 就在陈景恪踌躇满志的时候,杜同礼一脸便秘的找了过来: “侯爷,您猜我发现了什么。” 陈景恪无语的道:“你都这表情了,还有心思开玩笑呐?” 杜同礼苦笑道:“我这不是苦中作乐吗……不过这事儿您绝对猜不到。” 陈景恪好奇的道:“到底什么事儿,让你这副表情。” 杜同礼没有再卖关子,一副蛋疼的模样说道: “张定边,他主动联系我们锦衣卫了。” 陈景恪惊讶的提高声音,说道:“谁?哪个张定边?” 第498章 老朱的回忆 张定边,陈友谅麾下第一名将。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战死,张定边拥立其子陈理为帝,据武昌而守。 后朱元璋大军包围武昌,两月攻城不下。 但任谁都能看得出,陈汉已经无力回天。 最终张定边与朱元璋达成君子协议,陈汉可以归降,但朱元璋要保证不残害陈友谅家眷。 朱元璋遵守承诺,册封陈理为归德侯,陈家其余人各有封赏。 张定边则选择出家为僧,在江浙之间隐居。 本来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张定边突然找到锦衣卫,是为了啥? 杜同礼一脸神秘的道:“你绝对猜不到。”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我是猜不到他找锦衣卫的目的,但我能猜到你马上就要挨揍了。” 杜同礼连忙说道:“嗨,您怎么还生气……我说,我说,他来找孙子。” 陈景恪:“???” 杜同礼这才察觉到话里有问题,这不是在说锦衣卫都是人家孙子吗。 轻轻扇了一下自己的嘴巴,改口说道: “他孙子从庙里逃出来,说是去参军了。” 陈景恪一脸懵逼:“等等,他孙子?从庙里逃出来?这都哪和哪?” “他不是当和尚了吗,哪来的孙子?” 杜同礼说道:“瞧您这话说得,他当和尚那会儿都三四十了,早就成家有孩子了。” “只不过他的妻、子都早亡,就留下一个孙子,被他从小带在身边。” “那小子受不了庙里清苦,就逃出来参军了。” 陈景恪点点头,这么一说倒也合理: “他孙子叫什么?在哪当兵呢?给人还回去吧。” 孙子跑到大仇家那里当兵,这换成谁都担心啊。 难怪张定边直接跑去找锦衣卫,这其实就是在问老朱要人。 杜同礼头疼的道:“他孙子叫张靖运。” “我倒是想还给他,可我查了,那小子跟着晋王跑西域去了。” “因为作战勇猛,没两年就成了千户,还得了个游击将军的散官。” “这种军官的去留,哪是我能决定的了的。” “况且,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得先禀告圣皇才是。” 陈景恪笑道:“没想到这小子还是一将才,没丢了他爷爷的面子。” “这事儿你别管了,我去找圣皇说。” 杜同礼点点头,但依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有屁就放。” 杜同礼纠结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的道: “如果圣皇……您多劝劝,陈汉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陈景恪抬腿就是一脚:“混账玩意儿,说什么屁话呢。” “圣皇连张定边都能放过,还会谋害他孙子?滚。” 杜同礼捂着屁股,一溜烟就跑了。 之后陈景恪就去了皇宫,找到了老朱。 徐达、冯胜正好也在,他也没有客气,见过礼就在几人下方坐下。 将张定边的事情讲了一下。 老朱三人也大为惊奇:“竟然还有这等事?” 陈景恪点点头,好奇的道:“当初您和张定边谈了什么?” 老朱回忆道:“也没谈什么,他希望我能善待陈家善待百姓,我希望他能为我所用。” “只可惜,他与陈友谅交情深厚不愿为我效力。”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还承诺会出家为僧。” 提起此事,老朱脸上明显带着遗憾。 徐达表情如常,冯胜则有些不以为然的道: “张定边不过如此,谋略不如魏国公,勇武不如开平王。” “若论文武双全,上位麾下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又何必为此等不识时务之人可惜。” 徐达谦虚的道:“宋国公过誉了,论用兵我自认不弱于张定边,但也不敢说超过他。” 陈景恪则咋舌不已,冯胜嘴上说的不以为然,可你瞅瞅他都拿谁来做的对比。 徐达的谋略,常遇春的勇武。 一个人集齐了老朱麾下最猛的两个人的能力,妥妥的六边形战士啊。 傅友德也是智勇双全的统帅,可听他们的描述,张定边综合实力比他还要强上三分。 这踏酿的分明是元末第一名将啊。 然后一个疑惑升起:“陈友谅麾下有这样的大将,鄱阳湖之战怎么会输呢?” 老朱唏嘘的道:“那一战咱能赢,机缘巧合的成分很大。” “就算是再让咱打一次,咱都没有信心能赢。” 有时候确实是天意,有一次刘伯温觉得危险,劝他换一艘船。 然后他前脚刚下船,后脚一发炮弹就把那艘船给轰碎了。 陈景恪也不禁咋舌,莫非真有天命这玩意儿? 他是听出来了,老朱是将陈友谅当做了最大的敌人。 这个人也确实厉害,差点就终结了老朱。 好几次,真的感觉是天意相助,才让老朱躲过一劫。 否则历史早就改写了。 相反,陈友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指挥作战的时候被流矢给射死了。 至于张定边,通过老朱的描述,陈景恪也更加感受到,这个人的能力是多强。 比如,曾经有一次傅友德、徐达都脱不开身,老朱不得不让常遇春防守张定边。 是防守,不是对阵。 即便如此,老朱还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常遇春出城作战。 生怕常遇春被张定边给弄死了。 徐达也表示,他和张定边对上,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有冯胜,依然不以为然:“怎么咱们都得天下了,你们还长他人志气。” “要我说,他们也不过如此。” “鄱阳湖大战他集结六十万大军,我们只有二十万,还不是被我们打赢了。” “我觉得他们干的最蠢的事情,就是打开湖口关,放我们进入鄱阳湖。” 陈景恪连忙询问详细情况,冯胜就将当时的局势讲了一下。 陈友谅兵多将广,水师实力也远超吴军,并且鄱阳湖的主要关口都掌握在他手里。 如果他不放开关口,吴军水师都无法进入鄱阳湖。 “他就是骄傲自大,自己放开关口让我们进入鄱阳

相关推荐: 赘婿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虫族之先婚后爱   沦陷的蓝调[SP 1V1]   小公子(H)   媚姑   归宿(H)   《腹黑哥哥。霸道爱》   寡妇门前桃花多   生存文男配[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