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24章

第224章

。 再不让他们回去和家人团聚,就太不仁道了。 忽格鲁特似乎明白他的想法,立即就带着战利品返回了汗国。 事实上,朱樉说的并没有错。 金帐汗国的将士们早就厌倦了战争,若非一直胜利,又有战利品刺激,他们早就造反了。 现在拿下撒马尔罕,他们也已经忍耐到了极限。 况且,金帐汗国内部也不算太平稳,脱脱迷失的残部也还未收拾。 忽格鲁特想坐稳汗位,还有的忙碌。 现在携大胜之势回归,能省却许多麻烦。 最有实力的两个人共同做出的决定,其他人自然不会说什么。 各自带着战利品回家过年去了,朱樉却留在了撒马尔罕坐镇。 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做,而是对某些不安定分子进行了清理,将这座城池彻底掌握在手中。 ----------------- 战争的结果,很快就传到了燕国,朱高炽大喜。 姚广孝、张玉等人也是不敢置信,这么大的危机竟然如此轻易就度过了? 非但如此,还反过来一波灭了帖木儿汗国。 秦王朱樉实在太强了啊。 但在高兴过后,姚广孝却私下找到了朱高炽。 “世子可知,秦王为何按兵不动了?” 朱高炽疑惑的道:“原因二叔不是说了吗?大师为何由此一问?” 姚广孝严肃的道:“那些理由只是说给外人听的,秦王之所以按兵不动,另有目的。” 朱高炽更是不解,道:“什么目的?” 姚广孝说道:“等晋王和我们出兵。” 朱高炽微微皱眉,露出所有所思的表情,过了一会儿恍然大悟道: “谢大师指点,我明白了。” 如果让联军将所有城池都打下来,那这帖木儿汗国的土地算谁的? 朱樉作为盟主,他开口要这些土地,联军自然不会说什么。 因为他们服朱樉。 可是碎叶川是大明划给晋王的封地。 到时候朱樉是让还是不让? 不让,就是兄弟阋于墙的局面。 让了,联军各部会怎么想? 我们打下来的土地,为什么要让给一个陌生人? 到时候就算强行让给朱棡,各部也不会服气。 而且这些地是朱樉打下来的,以朱棡的性格,大概率是不会接受的。 到时候就尴尬了。 还有白沙瓦也是一样。 这里是开伯尔山口左侧出口,如果燕国掌握了这里,就能扼守住这道咽喉。 如果被别人占据,那就相当于被人拿捏住了咽喉。 现在张辅也只是占据了白沙瓦的一角,大片土地依然被帖木儿残部占据。 燕国想要名正言顺占据这里,最好自己出兵打下来。 想通了这些,朱高炽立即下令道: “立即传令给张辅,拿下白沙瓦。” 姚广孝很是欣慰,这个弟子越来越有王者之风了。 ----------------- 西州,朱棡看到情报之后,也瞬间就明白了朱樉的想法。 心中非常的感动。 说实话,他对这个二哥向来不怎么感冒。 尤其是朱樉将朱标气出高血压,他直接在心里和老二切割了。 但这一次他真的被感动了。 老二或许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也犯过一些错。 可对亲兄弟真的很用心。 他想要写一封信给朱樉,缓和一下兄弟关系。 可提起笔半天都写不出一个字。 这该死的面子。 只能写了一封信给朱济熺,让他给朱樉道谢。 ----------------- 安西的战果送到洛阳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明昭二年二月底。 朱雄英和陈景恪两人看着情报,差点以为是假的。 局势转变的实在太快了。 前一刻还是帖木儿成功破局,以绝对兵力征讨秦国。 下一刻帖木儿汗国就被灭了。 太戏剧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的道:“秦王的能力,实在太强了,这种局势都能扭转的过来。” 朱雄英也认同的道:“是啊,我一直知道二叔很强,可没想到他竟如此强。” 可以说,朱樉这次的胜利,将陈景恪制定的安西战略,提前了好几年完成。 现在反倒是大明这边的进展拖了后腿。 之后两人拿着情报,找到老朱、马娘娘和朱标,向他们汇报了这个好消息。 老朱得意的嘴角都快咧到耳后去了:“不过是灭了个区区帖木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朱雄英、陈景恪:“……” 您老人家说这话的时候,能不能把脸上的笑容收一收。 马娘娘和朱标也露出了由衷的笑容。 之前安西局势骤变,他们可是很担心的,现在终于可以放心了。 马娘娘笑道:“老二打败强敌很不容易,占领撒马尔罕后及时收兵,更让我开心。” “这孩子,终于长大了啊。” 朱元璋也说道:“是啊,长大了啊。” 陈景恪:“……” 您二老要不要看看他多大了? 不过父母眼里子女永远都是孩子,他们这么想倒也没错。 几人夸赞了一会儿之后,就开始聊起了正事。 陈景恪说道:“帖木儿汗国覆灭,察合台汗国也定然人心动摇。” “以晋王的智慧,必然会趁机出兵……” “我猜测,这会儿他应该已经做好出兵准备了。” “大明这边也必须要加快脚步,往西域输送人口和物资。” 朱雄英摸了摸短须,说道: “你觉得,将部分理学人才送过去如何?” 老朱眉头一挑,问道:“哦,说说你是怎么打算的?” 第489章 大型pua现场 朝廷好不容易才将理学赶出朝堂,现在朱雄英却要任用他们。 这自然引起了众人的不解。 朱雄英解释道:“理学兴盛一百多年,早已深入人心。” “大明数百万读书人,都学过理学思想。” “朝廷不能只是简单的打压,然后就置之不理了。” “将这么多读书人边缘化,是非常不负责任,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景恪曾经说过,大批读书人找不到出路,就会在民间结社……” “最后垄断基层权力,成为国家发展的阻碍。” “那些理学门徒无法步入朝堂施展才华,必然会心怀怨愤。” “早晚有一天会酿出大祸。” 老朱冷哼一声道:“敢结党,不知道死字是怎么写的。”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就知道杀杀杀,把嘴闭上听雄英好好说。” 老朱悻悻的道:“不让说就不说,谁稀罕,哼哼。” 这样的场景几乎三天两天就上演,众人也早就习惯了。 朱雄英继续说道:“惯性的力量不可忽视,理学兴盛百余年,华夏的文化制度都已经形成了惯性。” “打压它简单,要捧起一个新学问很难。” “从理学到大同思想,不亚于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个转变需要十年乃至二十年时间才能完成。” 从夏商到周,在文化、制度上是一个大转折。 周公召公用了百年时间,才完成了周礼的建设和普及。 汉朝前面几十年采用黄老学说,无为而治。 汉武帝雄心壮志,想要变无为为有为,也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于是他就找到了儒家。 当时的儒家传承数百年,门生遍布天下,儒家提倡的礼仪也深入人心。 即便如此,汉武帝加儒家,也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完成这个转折。 现在大明面临的情况也类似。 皇家变革的决心倒是十足,对国家的掌控力还要超过汉武帝。 但大同思想却远不如那时候的儒家。 即便陈景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不可能在短短时间,凭借自己一个人,就超越儒家无数先贤的成就。 不论是思想的完整性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和当时的儒家相提并论。 这就意味着,朝廷想要扶持大同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 大同思想需要更多人加入进来对其进行完善,需要时间传播…… 十年二十年能完成,就已经不错了。 在此期间,朝廷就需要其他学说,来为大同思想打辅助。 老朱不高兴的道:“那也没必要用理学吧?好不容易才将他们打压下去,就不怕他们反噬?” 朱雄英耐心的道:“所以,才要将他们往四夷和藩属国引导,让他们去外部发挥作用。” “就如唐朝时期,佛教的影响力才是最大的,其次是儒家。” “可是在李唐皇室的支持下,道教是第一显学。” “我们也可以效仿唐朝,在中央以大同思想为核心,在地方以儒家各学派为枝叶。” “还有佛道两家,虽然已经远离政治,但在教化人心方面依然有着巨大的作用。” 如此一来,大同思想可以通过朝廷的扶持,逐渐扩大影响力。 毕竟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读书人为了当官,为了当大官,必然会选择学习大同思想。 同时也给了大同思想完善自己的时间。 还有一句话朱雄英没有说。 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大同思想还不能成为显学,那干脆也别扶持了,任其自生自灭吧。 这番话说的非常有道理,老朱也认为很稳妥可行。 但这种事情,必须要考虑陈景恪的意见。 尽管大家都知道,朱雄英肯定早就和陈景恪商量过,可在形式上老朱还是询问道: “景恪你觉得如何?” 陈景恪笑道:“此事就是我给陛下提的建议。” 老朱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问道:“你给咱说说,是怎么想的?” 陈景恪说道:“方才陛下说的那些,我就不重复了,只做个补充。” “我们提出大同思想,并不是要和华夏文化做切割。” “而是一次顺承。” “大同思想是在华夏既往思想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拓展出来的新思想。” “可是我能力学识都有限,无法完美的将华夏文化融为一炉。” 马娘娘鼓励道:“华夏文明传承数千年,非一时之力就能研究清楚的,你缺的就是时间而已。” “若再给你二十年时间,我相信大同思想定然能完美无瑕。” 陈景恪心道,您老人家是真看得起我,弄成这样已经是我能力极限了。 强行深入,恐怕会弄巧成拙。 不过他也没有解释,而是顺着她的话说道: “正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我此举也正是要借助诸学派的力量,让他们主动来帮我完善大同思想。” 华夏文化太厚重了,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重新诠释和整合。 必须要借助众人之力才行。 所以,陈景恪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引各家学派入局。 他的大同思想其实就是个框架,各学派都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将自家的学问套进去。 曹端要用人权二象性,重新构建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体现。 等于是,他们出力帮陈景恪完善大同思想。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听话。 很简单,利益。 朝廷采用大同思想治国,不听话的就打压。 其他学派想发出声音,就必须主动来学习。 有些人会选择直接更换门庭,也有些人会选择改造自家学派的思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景恪也不会当甩手掌柜,他是最终的裁决者。 各派重新诠释过后的学说,都要经过他的审核,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总之一句话,陈景恪试图用一个框,将整个华夏文化给框进去。 他要的也不是大同思想下的教条主义。 而是大同框架下的百花齐放。 既然要引人入彀,那就不能将别人的路堵死。 要引导着他们前行。 这其中理学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正如前面朱雄英所说,大明六百万读书人,基本都学过理学思想。 理学门徒少说也有三四百万之多。 把这些人拒之门外,那简直太愚蠢了。 引导着他们去基层,去偏远的地方,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继续说道:“理学独显百多年,不但在大明深入人心,即便是在四夷也拥有广泛影响力。” “朝廷打压理学,也会让各部无所适从。” “而且就这么放弃理学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优势,也非智者所为。” “所以我觉得,朝廷在打压理学的同时,也应该放开一道口子。” “让他们去四夷、去藩属国,从事各种工作。” “如此既能疏导理学门徒心中的怨气,缓解他们和朝廷的矛盾,又有助于教化四方。” “正所谓人尽其力物尽其用,就是这个道理。” 朱标不禁颔首道:“此乃老成持重之言也。” 马娘娘夸赞道:“景恪心胸宽阔啊。” 陈景恪谦虚了几句,又接着说道:“解缙数次给我写信抱怨,说他在南洋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蜀王、湘王,也经常上疏,问朝廷讨要人才。” 蜀王镇辽东,湘王镇交趾,都需要大量基层官吏去治理地方,需要大量读书人去教化百姓。 解缙那边就不用说了,帮助南洋十五国建立学政体系,需要的读书人就更多了。 可是在这个年代,愿意去边疆,愿意出海的人还是太少了。 “秦王和燕国世子每次派遣使者过来,第一件事情也是要人。” “即将建成的晋国,需要的读书人更多。” “安西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 “在这种混乱的地方,思想体系完整厚重的理学,反而更能保持自我。” “还能反过来去同化别人。”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习什么就容易亲近什么。 帖木儿帝国、金帐汗国、穆扎法尔国……都是伊教化的蒙古人。 他们虽然还认同蒙古这个概念,可不论是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都与当初的蒙古帝国没什么关系了。 明人去了安西,学习安西本地文化,过上几十上百年那他就是安西人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朝廷必须要想办法强化华夏文化的教育。 佛和道是肯定要去的,这是之前就说好的。 之所以现在没动静,是因为强敌环伺,不想过分刺激本地宗教。 一旦等秦晋两国站稳脚跟,佛道两教就会跟进。 但华夏是世俗化的国家,不可能靠宗教思想来治理国家。 就需要有世俗学派过去。 让大同思想过去? 别开玩笑了。 就现在的大同思想过去,会被冲烂的。 别说是安西,就算是炎洲、殷洲等地,目前都不适合推广大同思想。 必须要用原滋原味的华夏传统文化,才能抵挡得住外来文化的冲击。 数来数去,能承担得起这个任务的,只有理学。 前面已经说过,理学是发展两千多年的儒学,与佛教碰撞之后的产物。 在应对宗教冲击方面,它天然具有优势。 毕竟它确确实实压倒了佛教和道教。 把它丢到安西和那里的思想进行碰撞,想必是非常精彩的。 先用理学思想去教化蛮夷,使其华夏化。 然后再用大同思想整合过来,这才是最稳妥的办法。 而且不得不说的是,就目前来看,大同思想对华夏以外的地方来说,太超前了。 人家要么还处在原始社会,要么还处在封建奴隶时代。 那些封建主和奴隶主,能接受的了这个思想才见鬼。 领先半步是超前,领先一步会扯着淡的。 所以,这个任务理学是最合适的。 听完他的分析,老朱虽然还是很不乐意,却也不再反对。 “你们两个也大了,这事儿自己看着办吧。” 朱标却很支持:“如果真能让百万理学门人走出去,对大明来说百利而无一害。” “不过具体怎么做还需要商榷,尤其是不可强迫他们去。” 朱雄英说道:“我已经有了计划。” 他的计划很简单。 就在理学大儒们又一次上书,试图游说朱雄英的时候,他终于开口: “大明分封诸侯国,正值用人之际,真有能力何处不能施展才华?” “当年长春子以七十余岁高龄,西行万里求见成吉思汗,为道教求得了发展的契机。” “你们与其用语言来游说我,不如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你们的用处。” 这还是皇家第一次正面回应理学的请求,理学大儒们非常兴奋,连忙再次上书。 不是我们不想去,而是朝廷打压理学,诸侯国也不敢用我们啊。 这话正中朱雄英下怀,立即下旨: “云南、交趾、西域、辽东、北方草原,乃至南洋、秦、燕等地,都不得阻挠理学门人出仕。” 他还特意给诸多藩属国国主写信,要求他们一视同仁的对待理学门人,不可歧视。 这下理学门徒再无话可说。 事情到了这一步,大家其实都知道了朝廷的打算,就是要让理学走出去。 替大明教化四方。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当年大明对待佛、道两教的手段。 先是打压,然后引导两教向四方传教。 简直一模一样。 那么理学派系对此是什么看法呢? 他们心情很复杂。 搁以前他们肯定不愿意,什么玩意儿就让我们去蛮荒之地搞教化? 我们要的是主政天下,是引导华夏前进方向。 但现在,他们已经没这个心气儿了。 尤其是看看佛道两教现在的情况。 庙观遍布大明势力影响范围内。 各少数族群的部落,几乎都有传教的和尚、道士身影。 很多部落甚至已经集体皈依了两教。 对于大明的后续政策实施,提供了便利条件。 两教也因此获得了数不清的好处。 可以说,两教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兴盛时代。 理学要是按照朝廷的计划,去边疆、去藩属国,不说能再次兴盛,至少不会被打压的没有生存空间。 很多理学门人,选择了出去试一试。 也有些理学门人,心中憋着一口气,朝廷不是看不上我们吗? 那我就证明给你看。 于是,也出发去了边疆或者藩属国。 还有些人,想出去但找不到门路,又害怕被骗,犹犹豫豫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时,朝廷再次给出消息。 但凡想出去的,可以找衙门报备,朝廷会给他们一个妥当的安排。 还可以去各藩属国的使节馆求职,只要通过考核就可以直接去那里任职。 对于各藩属国来说,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儿。 纷纷派人前来大明,开出了优厚条件,吸引人才加盟。 解缙更是广发信函给自己的好友,邀请他们来南洋开创全新局面。 这一下,更多人选择了走出去。 不过总的来说,选择走出去的依然只是少数。 华夏人的乡土思想是非常重的,轻易不会离开家乡。 就算离开了,终有一天也会回来的。 这就是所谓的叶落归根。 但凡有一点办法,没人愿意背井离乡。 不过到了这会儿,他们也不好意思再抱怨朝廷了。 不是没给你们机会,而是你们自己不愿意。 就算他们抱怨,也很难再获得其他学派的同情。 这还不算完,紧接着陈景恪又对理学来了一场大型的PUA。 他找了许多人,在报纸上贬低理学。 然后话锋一转,你们这么差劲儿,皇上仁慈不嫌弃你们,愿意给你们机会。 你们还不赶紧抓住,还不知道感恩,简直忘恩负义。 活该被打压。 大明周报,作为官方媒体,还是唯一的报纸。 其影响力自不用提。 不管真相是啥,反正现在大家都开始用异样目光看理学门人了。 这让一众理学门人别提多憋屈了。 再也没人提朝廷打压的事儿了,也再没人上书要求皇帝重用理学。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来到了年尾。 就在大家以为,明昭二年平稳落地的时候,朱雄英的一道圣旨再次掀起了波澜。 第490章 治心治事 不知不觉就到了年底,大家都开始忙着做一年的汇总。 自从陈景恪提出数字化管理模式之后,朝廷的工作量暴增。 月底、年底成了最繁忙的时候。 不过陈景恪倒是轻松了,大明的行政体系越完善他就越轻松。 每天读读书、讨论一些国家大事,就是看着别人忙活。 心里别提多舒坦了。 这天下班,邱广安找到陈景恪,东拉西扯说了很多。 什么我老了,真想再年轻几岁。 还文绉绉的扯了几句,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知道家乡的人还记不记得他云云。 陈景恪哪能听不出他的言外之意,直接说道: “你是想继续干,还是想退?” 邱广安毫不犹豫的道:“致仕。” 陈景恪好奇的道:“就这么干脆?一点都不留恋?” 邱广安哂笑道:“说的好像我留恋就能继续留任一样。” 然后他正色道:“朝廷规定,内阁学士五年一届,非有大事最多连任一届。” “我满打满算正好做了十年,也是时候退了。” “要不然呐,下面的人就该骂我老不修了。” 陈景恪斜睨道:“你这老头真是狡诈,致仕也要给自己脸上贴一层金。” 内阁学士最多担任十年,这个规定早就制定好了,但一直没有施行。 因为之前符合这个标准的,只有两个人。 李善长和徐达。 他俩身份特殊,朝廷也需要他俩站在前面扛大旗,为变革站台。 所以他俩一直当了十好几年,前两年才致仕。 后面担任内阁学士时间最长的,就是邱广安了。 今年正好满十年。 事实上,满朝文武都在盯着他,包括同为内阁学士的其他人。 看他是退还是不退。 如果不退,那内阁学士任期两届的规定就等于没有。 如此一来,其他内阁学士就高兴了,因为他们也可以多担任几年。 好不容易才登顶,谁想放弃权力啊。 如果他按照规定退了,那下面的人就高兴了。 一人最多担任十年,其他人的机会就变多了。 总之,他退不退已经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事情,也事关权力交替的大事。 他自己主动致仕,那就是以身作则,把这个规矩给落实了。 可以说,临了也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添上了耀眼的一笔。 以后不论谁提起此事,都得称赞一声。 所以,陈景恪才会说,他在用此事给自己脸上贴金。 这当然是玩笑话,不过他能主动致仕,陈景恪还是非常高兴的。 规矩就是他制定的,自然一直在想着怎么落实。 可是该如何劝说邱广安致仕? 毕竟是自己的铁杆盟友,这么多年兢兢业业。 就这么给人劝退了,他实在过意不去。 哪想到,邱广安竟然主动提出致仕,而且还强调了是按照规矩致仕。 这让陈景恪既感动又佩服。 在大明的体制内,内阁学士已经是人臣的巅峰了,说放弃就放弃,实在需要莫大的魄力。 作为盟友,他也做到了自己所能做到的一切,真正的善始善终。 陈景恪也没有挽留他,而是陪着他缅怀了一下过去辉煌的时光,对他的仕途生涯表示了认可。 最后问道:“对接替你的人,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推荐?” 邱广安起身,拍了拍屁股上并不存在的灰,一边往外走一边说道: “那就是陛下和你的事情喽,别想再让我当牛做马。” 陈景恪更是佩服,退休之前举荐别人,是个留人情的最佳时机。 如果他举荐的人真的坐上这个位置,那这份人情可就大了去了。 尤其是目前,接替他的人选其实并不多,甚至可以说本来就已经是明牌了。 现任户部尚书裴有为。 朱标核心班子成员,又有算学研究院的背景,建章初年担任户部尚书,至今已经五六年。 不论能力还是资历,都是足够的。 关键是,朱雄英和陈景恪对其都非常满意。 邱广安都不用做什么,只需要提一下他的名字,就能白捡一份人情。 他竟然就这么放弃了。 是真的活透彻了啊。 之后陈景恪就找到朱雄英,将此事与他说了一下。 朱雄英很是高兴,说道:“这邱尚书很识趣啊,那我也不能太小气。” 于是,隔天就加封其为光禄大夫、太师。 这个政治信号非常明显,所有人都明白封三公意味着什么。 群臣无不感到惊讶,没想到邱广安就这么退了? 邱广安也立即上书请辞。 而且他请辞的理由,还不是什么乞骸骨啊之类的套话。 而是直接点明,我退是因为圣皇和太上皇立下的规矩。 这就相当于将此事摆在了明面上。 以后谁也别想装糊涂,假装不知道这个规矩。 总之,邱广安得到了他想要的,并且平稳落地。 朱雄英又封赏了他一些钱财,并恩荫其一子孙出仕,此事终于落下帷幕。 紧接着朱雄英又任命裴有为为新的内阁学士。 这个任命完全在大家的意料之中,倒是没有引起什么反对的声音。 裴有为别看职务高,年龄其实并不大,今年也才五十一岁。 这个年龄自然不算年轻,可在朝中一众阁部大佬里面,妥妥的小年轻。 以这个年纪出任内阁学士,可想而知他有多高兴。 然而就在他刚刚熟悉了自己的工作,一件大事就迎头压了过来。 这天陈景恪拿出了一个议题,让七位内阁学士回去思考,然后提交一份策论给他。 朝廷设立官僚,是为了管理人还是为了管理事,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几位内阁学士面面相觑。 虽然陈景恪经常给大家开小灶,但这般直接让他们写策论还是第一次。 这是真把自己当老师了。 没想到,读了大半辈子书,做了大半辈子官,都当上内阁学士了,还要被人布置作业。 七人心里都觉得挺怪异的。 不过更多的还是严肃,陈景恪一反常态,必然有大动作。 看这个命题,莫非是要对官职动手? 新皇登基两年,终于要开始变革了吗? 新皇会变革,这是所有人都能认识到的问题。 连老朱和朱标都这么干了,更受陈景恪影响的朱雄英不可能无动于衷。 现在之所以没动,不过是刚刚登基。 一来让全国上上下下熟悉他的存在,二来抚平老朱打压理学造成的动荡。 现在目的达到了,开始变革就很正常了。 本来大家以为,这次能平稳个五六年,没想到才两年就要来了。 众人心中不禁有些沉甸甸的,变革就是对执政者最大的考验。 谁不想安安稳稳的当几年大学士,然后平稳退休? 可惜,这注定是奢望。 有识之士都清楚,大明的变革远未完成。

相关推荐: 沦陷的蓝调[SP 1V1]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宣言(肉)   下弦美人(H)   小公子(H)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御用兵王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