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17章

第217章

很多战术战法也变了。 否则,朱棡也不敢采用这么冒险的战术。 朱棡这次出征,是无后勤作战。 没办法,后勤是历朝历代攻略西域最难的地方。 汉唐之所以能经略西域,是有沿途的部落,为其提供军需粮草。 各种协从军的人数,甚至是汉军唐军的数倍。 等大军在西域站住脚,就自己屯田,就地解决粮草问题。 但从宋朝开始,西域汉人力量逐渐衰弱,到了元朝几乎绝迹。 明军的补给线,最多也就能到达敦煌。 可是敦煌离西州,还有一千五百里距离。 这一千五百里,明军无法获得任何补给。 从大明运送补给? 别开玩笑了,财政负担不起的。 超过千里距离,运送的粮食九成就要消耗在路上。 大明再厚的家底,也扛不住这种消耗。 况且,这一千五百里的运输线,就是最大的弱点。 别人随时都能掐断。 霍去病在军事史上地位为啥那么高? 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在当时那种条件下,做到了无后方作战。 还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 他的战绩,在历史上也没有人能复制。 原本历史上,明朝的力量无法真正进入西域,就是这个原因。 还有个原因,则是北元和瓦剌始终威胁着北部边疆安全。 言归正传。 朱棡这次出兵,就属于典型的无后方作战。 在随军携带的粮草吃完之前,必须拿下一块根据地,也就是西州。 否则都不用打,自己就崩溃了。 这也是哈马力丁选择坚壁清野的原因。 朱棡自然不是莽撞的人,虽然这次出兵,确实非常的冒险。 可他也是有极大把握的。 一部分信心来自于本地族群,对察合台汗国宗教迫害的反抗。 大明的军队只要能击败察合台大军,就能迅速获得当地民心,从这里获得补充。 一部分信心,正是来自于科技的进步。 也是哈马力丁等人的知识盲区。 这次,朱棡就是要利用科技,给哈马力丁一个深刻的教训。 工匠们连天加夜的忙碌,第二天一大早,二十四台投石车被造出。 为了保护操作人员,投石车前面还加装了木板,可以防弓弩射击。 之后,大军开始调动,朱棡派出五千人先锋,护着投石车慢慢向阵地行去。 在先锋的后面,是三千扛着麻袋的青壮。 他们的任务,是负责将面前的壕沟,填出一条供人通行的道路。 城头之上,听着战鼓的声音,看着明军诡异的行动,哈马力丁非常的疑惑: “那是什么东西?” 一名部下不确定的道:“好像是投石机?” 哈马力丁怒道:“不要好像,去查看。” 于是,传令兵马上跑下城墙,去壕沟前的阵地里询问。 很快就带回一个答案:“是投石车。” 这更让哈马力丁疑惑了:“投石车?他们不会是想把投石车推倒壕沟边,向城墙上发射石头吧?” “哈哈……”一众人发出嘲讽的笑声。 且不说他们在每道壕沟后面,都安排了防守人员,这些人是可以主动出击捣毁投石车的。 就算明军防备森严,无法捣毁。 你投石车也没那么远的射程好吧。 很快,双方进入交战距离。 察合台军从壕沟后面的矮墙下放箭,明军先锋则举起盾牌抵挡,然后冒着箭雨缓慢前进。 投石车在壕沟二十丈处停下,一群身着特殊服饰的士兵,开始有条不紊的操作。 这群士兵身穿布衣,没有携带任何武器,而胸前则写着一个大大的火子。 这更是让哈马力丁等人不解,这是想干啥? 一名部下说道:“他们不会是想用投石车,砸矮墙后面的守军吧?” 哈马力丁忍俊不禁的道:“嗯……二十三台投石机,看起来确实挺吓人的。” “哈哈……”再次大笑起来,城头响起了快活的声音。 他们确实有理由高兴,就现在这投石车发射频率,除非是集结几百台才有杀伤力。 就这二十三台,也就是能吓吓人了。 这些人越想越高兴,笑声难免就有点大,以至于朱棡都隐约听到了。 他疑惑的朝城头看去,似乎有笑声? 应该是听错了吧,这种大战时刻,谁能笑的出来。 更何况这么远的距离,声音也很难传过来。 然后他也没多想,见投石车进入预定位置,就说道: “传令,发起进攻。” 接到命令的火衣将士,将石头放入投石机,进行了几轮发射。 正如哈马力丁等人所想,稀稀拉拉的石头,确实没有什么杀伤力。 除了一个倒霉蛋没砸死,其他人连衣角都没伤到。 然而他们却没发现,投石机的落点,离矮墙越来越近。 发射了四轮之后,石头终于停下。 这让守城的人更是高兴,发出的嘲笑声,隔着大营都听到了。 明军则愤怒不已。 朱棡看了看身后愤怒不已的将士,却笑道: “很好,今晚我们就可以在城内睡觉了。” ----------------- 就在察合台守军认为,明军应该失望撤退的时候,又一轮黑点砸了过来。 然而等‘黑点’落地,他们却发现并不是石头,而是一个个的黑色铁疙瘩。 上面还有一根奇怪的绳子,正在冒着焰火。 然后…… “轰……轰……轰……” 接连二十三声巨响传来,瞬间压倒了所有嘈杂的声音。 “火药。” 所有人都反应了过来。 此时火药已经名传天下,不知道的很少。 可是知道火药具体用法的人却并不多。 很显然,哈马力丁以及他的部下,对这方面了解的都不是很清楚。 当爆炸声响起之后,以至于哈马力丁问出了一个略显愚蠢的: “投石机也能发射火炮?” 一名手下观察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 “好像……他们发射的是震天雷。” 众人皆骇然失色。 二十三块石头,对战场影响微乎其微。 可二十三个震天雷,还是改良后的震天雷,集中投放到一个点,杀伤力是非常强大的。 躲在矮墙后面的守军,被清空了一大片。 大多都是被飞溅的碎片杀死的,少数是被震死的。 眼见防守出现漏洞,那三千扛着口袋的壮汉狂奔而至,将一代代沙土倒入壕沟。 守军将领反应过来之后,马上命人过来接防。 然而,等他们人过来,明军投石机下一轮也已经准备好。 又一轮齐射,刚刚过来接替防守的士兵,大部分被杀死。 如此几次之后,再也没有人敢来送死。 城墙上的哈马力丁大惊失色,拼命叫喊着让人去防守。 还有人提出建议,派兵主动出击,将那些投石机摧毁。 然而……用来阻碍明军脚步的壕沟,却反过来挡住了他们自己的脚步。 勉强冲过去几百号人,则被守卫给击杀,根本无法靠近投石车。 守军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明军将壕沟填出一条通道。 朱棡看着已经陷入慌乱的守军,不禁摇头。 哈马力丁虽然是蒙古人,却一点都不了解蒙古历史。 但凡他了解过蒙古西征,就应该知道,当年他的祖先曾在某条河畔。 隔着河用投石机发射震天雷,将数倍于己的极西列国联军,炸的军心大乱。 为后续的骑兵收割创造了时机。 现在的情况,和当年何其相似。 只不过,那时候是隔着一条河,现在隔着的是一道道壕沟而已。 当然,如果哈马力丁知道这些事情,并做出相对应的防范。 朱棡也不会采用这个战术就是了。 战术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外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罢了。 “可惜,哈马力丁终究算不上什么名将,只懂得模仿兵书,不通变化之道。” 壕沟被攻破,接着就是矮墙争夺战…… 明军士气正盛,再加上之前被嘲笑的怒气,一个个不要命一般往前冲杀。 与之相对应的,察合台守军士气低落,很快就被杀的败退。 如果不是哈马力丁反应快,及时下令砍断了连接第二道壕沟的天桥。 明军就衔尾追过去了。 不过影响已经不大。 接下来只需要复制刚才的战术就可以了。 集中投石机,用新式震天雷炸出防守缺口,随后大军掩杀。 到了中午的时候,四道被哈马力丁视为绞肉机的防线,就已经全部被明军夺取。 守军士气低落,就连哈马力丁都慌了。 他设想了无数局面,独独没想过这种。 自己花费那么多精力打造的防线,竟然一天都没能坚持。 不过他依然没有放弃: “我们还有城墙,他们没有攻城器械,摸不到城头的……” 话音未落“轰”的震天巨响传来,他举目望去,只见不远处的一段城墙犹如纸糊的一般轰然倒塌。 第476章 发表 在陈景恪的提示下,明军对火器是非常重视的,开发出了种种用法。 爆破城墙更是基本技能。 被他们摸到城下,基本就意味着城池要失守了。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武器不对等。 如果守军换成大明军队,敌军靠近城墙之后,反而是进入了地狱。 传统的守城器械就不提了,加料版震天雷从城头丢下来,一炸就是一大片。 大口径的火铳,发射各种弹珠、碎片,那就是妥妥的大喷子,一喷一大片。 不过想要做到这一步,对后勤的压力会非常大。 毕竟黑火药的原材料是个大问题。 但用火药武器应对紧急情况,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比如现在。 朱棡为了快速行军,并没有携带多少物资,火药数量也有限。 如果哈马力丁能坚持两三天,那朱棡只能用人命往里面填了。 可惜没有如果,他们直接被第一波攻击给打蒙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士气如虹的河西军从缺口进入城池,对察合台军展开了屠杀。 事实上,此时哈马力丁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朱棡携带的火药本就不多,加上黑火药的威力有限,炸开的缺口并不算很大。 他完全可以派人,趁明军入城的人还不多将其杀退,然后将城墙堵住。 然而,就在这时,之前被他强行迁徙来的各部族百姓反了。 大军守城,往往会动员城内青壮协助防守。 搬运石头、滚木、箭矢,运送照顾伤员什么的。 青壮死光了,就让老人妇女上,最后凡是能动的都上。 哈马力丁也是这么做的。 他将各部族青壮征召,协助守军防守。 等到明军入城,这些被聚集在一起,又心怀怨愤的各部族青壮,纷纷揭竿而起。 操起身边的家伙就冲了上去。 他们自然不是正规军的对手,很快就被冲散。 但他们的行动,却严重迟滞了察合台军的速度,错过了最佳的反击时间。 让涌入城的明军站稳了脚跟。 之后更多明军犹如潮水一般涌入。 哈马力丁知道,想杀退明军已经晚了,就想撤到内城。 依靠内城进行防守。 然而,他才刚刚下达撤退的命令,却发现内城火光四起。 关键是,他已经下达了撤退命令,来不及收回了。 本就毫无士气的将士们,听到撤退的命令哪还敢犹豫,撒丫子就跑。 撤退直接变成了大溃败。 然而等他们跑到内城附近,却发现这里也乱了起来。 大家搞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一时间六神无主。 最终明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火州城。 可惜的是,哈马力丁被流矢射死。 事后朱棡派人去调查内城动乱的原因。 却原来是被打散的各部族青壮所为。 他们被察合台军打退之后,依然利用各种方法反抗。 比如偷袭,比如四处放火。 最致命的是,他们还闯入了内城,大喊哈马力丁死了大家快逃。 内城百姓不知道外城发生了什么,却也知道似乎明军打进来了。 一下子就乱了起来。 然后各部族的百姓也趁机生事,将整个内城搅的犹如一锅粥。 外城的守军也同样很懵逼,咋好好的内城乱起来了? 一时间也不敢往内城撤。 这么一犹豫,就给了明军机会。 得知事情缘由,朱棡长叹道:“哈马力丁败在不得人心啊,当年元朝亦败亡于此。” 于是下令大军不得骚扰劫掠百姓,违令者斩。 明军本来就接受过新思想的教育,对这方面的命令执行的倒也没有什么问题。 不说秋毫无犯,至少没有烧杀劫掠之事发生。 此举,也让瑟瑟发抖的各部族百姓放下心来,然后齐声高呼‘王师’。 并积极配合明军的各种行动。 很快,躲在各处的蒙古百姓被搜出,统计之后人数有三万三千人,俘虏的察合台军九千余人。 其余牛羊粮草无数。 至少够大明军队和西州百姓吃上大半年的。 此战还阵斩敌军七千四百人,己方伤亡六百七十七人。 可以说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安抚过各部族,朱棡就准备派兵去支援徐美。 只是援兵还未出发,徐美的使者先一步到达,吐鲁番城拿下了。 原来,徐美发现吐鲁番城建立在戈壁滩之上。 就找来投靠的畏兀儿人,问他们能否挖一条地道通往城下。 畏兀儿人当即表示,没有问题。 他们经常在戈壁滩里挖坎儿井,挖地道太擅长了。 在数百人的努力下,很快就挖了一条通道。 徐美趁夜发动突袭,轻松拿下吐鲁番城。 至此,西州彻底光复。 之后朱棡就没有再着急攻打别的地方,而是选择了就地驻扎,稳固统治。 他一边派出军队,主动出击消灭了西州小股流寇,稳定地方治安。 一边进行内政建设。 他将缴获的牛羊粮食,留下足够大军食用半年的,其余全部还给了各部族百姓。 这还不算完,之后他还颁布了几条政令。 其中一条是大家最关心的,那就是信仰自由。 只要不反对祭祀祖宗,大明尊重所有族群的信仰。 这其实也是为了应对西域的复杂族群,采取的特殊政策。 目前西域存在多种宗教,除了伊教、佛教之外,还有多种本土小宗教。 比如萨满教之类的。 如果大明逼迫大家改信佛道二教,也同样会遭到各族群的抗拒,不利于治理。 针对这种情况,陈景恪提出了特殊政策。 允许特殊地区的百姓,继续信仰自己的本土宗教,前提是不能反对祭祀祖先。 等大明建立稳固的统治,自然会采取各种办法,将这些小部族给吸收了。 你本土小宗教信仰某个神是吧? 很好,以后他就是佛道两家的神灵了。 你就说完美不完美吧。 在文化方面,华夏就是有这个底气。 饱受伊教压迫的各部族,对这种宽松的信仰政策,自然是非常的欢迎。 朱棡接连的举措,迅速赢得了人心。 各族群百姓,很快就认同了大明的统治。 甚至在阿力木江的组织下,各部族抽调青壮,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协助明军。 朱棡自然知道他的目的,一来是讨好大明,二来也是借机抓权。 毕竟之前他的身份并不高,也就是个联络人员而已。 大明占领西州之后,他就没啥用处了。 他自然不愿意接受这个结果。 才有了各部族组建联军的提议。 联军组建完成之后,他这个提倡者自然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 而且这支军队该如何配合明军?需要一个联络员。 他要争取的,就是这个联络员的职务。 对于这种行为,朱棡并不反感。 他喜欢有野心也能力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成事。 所以主动点名,让阿力木江继续负责沟通之事。 并当众表示:“大明不会亏待任何忠诚之士。” 对于朱棡的招揽,阿力木江自然毫不犹豫的就接受了,之后更加积极的奔走联络各部落。 有了他这个地头蛇的帮忙,大明和各部族的接触更加的顺利。 短短两个月时间,西州恢复了秩序。 对于设立州县委派官吏,朱棡并没有着急。 一来他此行没有带多少行政人才过来;二来战事远未结束,还不到设立州县的时候。 不过他也做出了一些改变。 比如将西州这个名字,正式确立了下来。 火州改名为高昌,吐鲁番改名为西昌,柳城(鄯善)这个名字则没有动。 将这些都忙完,时间已经进入九月。 察合台汗国的援军也终于到达。 得到消息的朱棡反而笑了,他之所以没有着急攻打别的地方,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等察合台的援军。 套用一句用烂了的话,此时攻守易型了。 以前他是外来者,劳师远征。 现在他才是地主以逸待劳,察合台援军才是劳师远征。 所以,他立即点齐兵马,主动迎了上去。 不能给察合台部休整的机会。 西州各部族也紧张起来,那支联军也主动求战。 大家都知道,这一战将真正决定西州的归属。 各部族自然不希望察合台汗国回来。 看到西州百姓如此,朱棡就更加确定,此战必胜。 ----------------- 洛阳。 陈景恪一脸疲惫的来到乾清宫,却发现朱雄英正拿着一根狐狸尾巴,逗圆圆去抓。 团团和朱文基小哥俩,则被丢在一旁,眼巴巴的看着。 这一幕,顿时让他气不打一处来。 “好好好,留我在内阁坐牢,你跑乾清宫玩乐是吧。” 朱雄英笑呵呵的道:“什么叫玩乐啊,我这是在和孩子们培养感情呢。” 说着用狐狸尾巴扫了扫圆圆的小手:“是不是啊,小圆圆……哎呦我闺女真乖。” 惹的圆圆‘keikeikei’笑个不停。 孩子太小,还不会‘哈哈、呵呵’的笑,发出的声音更类似于‘keikeikei’。 陈景恪气道:“不是,你和孩子培养感情,不能处理完政务吗?” 朱雄英一脸严肃的道:“处理政务重要,还是陪孩子重要?你连这都分不清吗?” 陈景恪:“……” 你要不要听听自己再说什么? 朱雄英忽然大笑道:“哈哈……逗你的,我是见今天并无什么大事,就来后面偷个懒休息一下。” 然后他解释道:“你不是一直在提倡,一周最少休息一天吗。” “今天正好周七,我偷半天懒没问题吧?” 陈景恪这才释然,道:“你直接和我说不就行了……” 他话才说到一半,就见到圆圆不知道从哪抓了一只小虫子,正要往嘴里送。 连忙扑过去:“哎呦,我的小姑奶奶,这不能吃。” 旁边的奶娘更是吓的大惊失色,没看好孩子,她少不了被训斥。 不过预想中的训斥并没有发生。 在圆圆把虫子送到嘴里之前,陈景恪终于给她抢了过来,无奈的道: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什么东西都要用嘴尝一尝。” 圆圆还非常不乐意,爬到朱雄英面前,吱吱呀呀的似乎在告状。 把朱雄英乐的不行,丢下狐狸尾巴,把她抱起来道: “看看,我闺女就是聪明,这么小就知道告状了。” 一直在旁边玩刷的团团和朱文基,看到狐狸尾巴,眼睛立即就瞪圆了。 出溜出溜爬过来,抓起来使劲儿摇。 但狐狸尾巴就只有一个,俩人开始争抢。 团团天生个头小,比晚了一个月的朱文基还要小一点。 不过毕竟年龄大了一个多月,身手方面要敏捷一点。 两人各擅胜场,谁都抢不过谁。 然后一人揪着一头不撒手,陷入僵持阶段。 朱雄英非但没有上前劝阻,还抱着圆圆看起了热闹: “加油,加油……你挠他啊,你抓他啊。” 结果他这一喊,俩孩子都咧嘴哭了起来。 奶娘在一旁看着手足无措,这谁敢上前去哄啊。 陈景恪一脑门的黑线,对奶娘说: “把孩子抱走吧,圆圆也抱走。” 三个奶娘如遇大赦,连忙抱着仨孩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朱雄英目送三个孩子离开,才没好气的道: “不就是让你帮着处理了一点政务吗,你至于吗。” 陈景恪冷笑道:“一点?算了,我懒得和你掰扯这个,说点正事。”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难道真有大事?” 陈景恪瑶瑶头,说道:“有大事我就让人喊你了,说点别的。” 最近朝廷确实没啥大事,主要朱雄英刚登基,没有选择激进政策。 而是延续了建章朝的风气,人心迅速安定下来。 当然,要说完全没大事儿,那也不可能。 远的不说,朱棡攻打西域就是头等大事。 但这件事情是早就做好的计划,执行就可以了。 他们说的没有大事,是没有意外的大事发生。 朱雄英立即就猜到了他的打算,说道:“准备发表大同世界了?” 陈景恪颔首道:“思想界的人心,开始乱起来了。” “最近各学派的大儒,纷纷出山开坛授课。” 确定理学被摁死,之前被理学压制的各学派,自然就变得活跃起来。 大明周报收到的稿件,增加了数十倍,而且每一篇都是高质量的那种。 朱雄英有些头疼的道:“我每天都能收到类似的奏疏,向我推销他们的学说。” 这一点陈景恪自然也知道,就说道: “思想界不能长期混乱,这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 “而且最近朝廷确实没有什么大事,我也能专心处理这些事情。” “所以我决定,趁此机会发表大同世界。” 第477章 佛教东传带来的 对于陈景恪的决定,朱雄英自然是支持的。 立即说道:“我会让翰林院刊印此书发行天下。” 接着两人商量了一下细节,主要是如何推广此书,如何应对到来的抨击。 之后陈景恪又分别去见了老朱和朱标,向他们说了自己的打算。 两人自然也都是支持的。 和宫里沟通好,陈景恪就去翰林院,找到了方孝孺。 得知陈景恪准备正式发表大同世界,方孝孺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哈哈……早就应该发表了,周报会出一期特刊,专门刊登此书。” 陈景恪倒也没有反对,他的目的就是尽快填补理学留下的空白,借助官方途径无疑是最方便的。 至于会不会有人说三道四…… 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不也是希望游说国君,获得他们的支持吗。 理学也是获得了皇帝的支持,才最终压倒其他学派,成为显学的。 陈景恪走同样的道路,没人能指摘什么。 只不过他的书,天然就获得了皇家的支持,少了游说的过程而已。 “先刊印第一篇吧,探一探大家的反应。” 方孝孺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说道: “好,我马上安排人排版。” 所谓第一篇也就是总篇,何为大同。 其内容,就是讲述华夏文化里,关于大同思想的发展演化。 在文章里,他先是总体性的阐述了华夏文化的起源。 诞生于三皇五帝,成熟于西周,光大于春秋战国。 诸子百家都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而对诸子百家影响最大的,或者说诸子百家之所以能诞生,离不开两块基石。 其一道家,其二儒家。 道家和儒家,将先贤的思想汇总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比如儒家思想的主体,就源自于周公召公的思想政策。 而其余诸子百家,都受到了这两家的启发才诞生的。 甚至很多学派,就是基于这两家的思想,延伸出来的支脉。 秦汉时期百家争锋,最终儒家胜出。 华夏文明发展到这里,其实一直是独立演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并未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所以,说华夏文明是起源文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但就在儒家脱颖而出后不久,佛教出现了。 一个全新的,完全不同的思想体系出现,对华夏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而受冲击最大的,就是道家和儒家。 因为当时就剩他俩了,而且他俩也是当时华夏文明最重要的外在表现。 一向讲究无为而治的道家,反应却是最快的。 他们迅速的,吸收了佛教思想、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点。 又融合了阴阳家、方士等学派的精华,形成了道教。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儒家。 在面对佛教的冲击时反应就过于迟钝,未能及时做出调整。 在学术思想上,一度落于下风。 所以从南北朝一直到宋朝建立,思想界一直是佛道争锋,而儒家敬陪末座。 之后,陈景恪又具体分析了,佛教文化从哪些方面,对华夏思想造成了冲击。 比如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众生平等。 佛教的这种思想,包含着一种非常宏大的终极人文关怀。 作为统治一个族群,一个面向所有人的思想,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 但当时的儒家在搞什么?亲亲相杀。 所谓亲亲相杀,就是根据亲疏远近,来确定人和人的关系。 我不从整个人类层面去看待亲疏远近,而是从血统、亲缘这个小圈子去看待。 这与佛教的那种,放下自己的身份,以一个宏大的角度来看待所有人,高下立判。 而且必须承认的是,儒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贵族文化的总结。 孔子认为,贵族高贵的不是血统,而是教养。 贵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获得的。 那么教育的模板是什么? 就是西周形成的贵族文化。 孔子将其汇总形成了儒家思想,然后广收弟子将这种思想传授给天下人,让所有人都成为‘贵族’。 所以孟子有云: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 但是,儒家也同样没有否认阶级的存在。 相反,它还特意强调了阶级属性和阶级特权。 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这种对阶级的强调,在面对佛教‘众生平等’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力。 面对同样的问题,道家就处之泰然。 因为道家本身也有这方面的思想。 庄子《齐物论》曰: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而且这一类的思想,还经过了一定的发展。 所以在面对佛教冲击的时候,道家将先贤现成的思想拿出来加以演化,就形成了自己的‘众生平等’理论。 儒家虽然也有类似的思想,比如‘大同’。 然而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人去拓展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南北朝一直到唐末,佛道争锋儒家只能干看着,是有其内

相关推荐: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军师威武   虫族之先婚后爱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腹黑哥哥。霸道爱》   下弦美人(H)   御用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