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216章

第216章

、调停各种矛盾等,都会找秦国做见证。 良好的信誉,为秦国接下来的行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朱樉的行为,自然也传到了帖木儿的耳朵里,对此他沉默了许久。 最后一言不发,只是加紧了对脱脱迷失的攻势。 而也就在此时,一个让他更加无法平静的消息传来。 大明晋王朱棡,出兵西域攻打察合台汗国。 第474章 兵发西州 建章六年底,朱棡再次命人盘点了自己的家底。 河西拥有汉人人口六十八万,这是他坐镇河西之后,朝廷通过各种手段迁徙而来的。 拥有其他各部族人口三百余万,其中以吐蕃、蒙古、畏兀儿等人居多。 吐蕃人多是不堪忍受贵族统治,逃难而来的。 畏兀儿等西域部族人,则是受到察合台汗国的宗教迫害,迁徙而来的。 (畏兀儿,不是错别字,当年确实叫这个名字。) 蒙古人则是当年河西七卫留下的,还有一部分是近些年迁徙过来的。 这些年河西开垦土地六百余万亩,建设草场近六千万亩。 其中最大的山丹马场,占地三百余万亩,饲养马匹五万匹。 已经成为大明最大的马场。 这还是朝廷要求搞绿化,限制部分地区开发的结果,否则农田和草场数量能更多。 可以说,经过朱棡七八年的经营,河西已经完全恢复了生机。 面对这个成绩,所有参与人都由衷感到骄傲。 朱棡自己倒是很淡定,在他看来,治理区区河西一地算得了什么? 他爹、他哥、他大侄子、他妹夫……可是将整个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 和他们比起来,自己实在没什么骄傲的。 就算是和老二朱樉一比,自己的成绩也有些拿不出手。 也就能压老四一头…… 可老四就是个武夫,和他比那不是自降逼格吗。 所以,朱棡再次看向了那张世界地图,目光聚焦在西域以及碎叶川。 这才是自己真正的舞台啊。 以前他还没这么迫切,可年初他也大病了一场,若非身边就有御医,人就直接没了。 这让他心中生出了紧迫感。 自己也不年轻了……更准确说,自己正处在巅峰时期。 年龄未老,身体还算强壮。 且经过河西数年的锻炼,军事行政能力都已经成熟。 再过几年,经验或许会有提高,可年龄和体力就跟不上了。 到那个时候,自己还能顶着老迈之躯,去攻打碎叶川不成? 这还是理想状态,如果和大哥一样,一场大病身体垮了,什么都做不了了。 所以,时不我待。 必须要趁现在将西域和碎叶川拿下。 再经营个十年八年稳定住局势,就算死也瞑目了。 他已经决定,不能再按照老二的计划等下去了。 倒不是朱樉的计划有问题,而是他觉得太被动了。 弱者抱怨局势,强者顺应局势。 主动创造局势的,才是王者。 帖木儿装病拖延出兵的理由,脱脱迷失也在积蓄力量寻找机会。 大家都不敢乱动,局势陷入僵持状态。 那自己就主动出击,将局势给搅乱。 他敢肯定,只要自己出兵西域,帖木儿必然无法坐视不理。 可帖木儿只要敢动,就会露出破绽给脱脱迷失。 到时候,依然是几家夹击帖木儿之势。 他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朝廷,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同。 本来他想年前出兵,趁入冬前拿下西州(吐鲁番)之地,然后就地过冬。 西域冬季寒冷,滴水成冰。 就算察合台汗国得到消息,也没有任何办法。 他就可以趁着这个空档,稳住西州局势。 等来年开春察合台汗国出兵,西州也已经变天了。 朱棡之所以有这个信心,还是因为他部下有大量畏兀儿人。 伊教进入西域数百年,但目前为止,并没有完全将西域侵蚀。 很多地方依然在抵抗伊教的扩张。 其中最顽固,也是反抗最激烈的地方,就是西州(吐鲁番)。 这也是西域最后一块,没有被伊教征服的堡垒。 在原本历史上,西州是永乐初年才被伊教彻底攻克。 标志着西域彻底被伊教占据。 而完成这一事件的,正是察合台汗国的大汗,黑的儿火者。 现在朱棡要面对的,也正是黑的儿火者。 这些年,黑的儿火者持续不断的强迫西州畏兀儿人改信伊教,甚至屡次出兵以武力传教。 西州畏兀儿人对察合台汗国,已经非常的仇视,奈何实力太弱无力反抗。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量畏兀儿人逃离家园,到河西避难。 嗯,这里提一句,这些人都信奉佛教。 早在千年前,佛教就取代本地萨满教,成为当地最主要的宗教。 玄奘西游所提到的千里佛国,主要指的就是西域诸国。 直到公元九世纪,伊教才进入西域,然后用了数百年时间才彻底取代佛教。 目前,西州依然信奉佛教,生活在这里的畏兀儿人也是虔诚佛教徒。 大明宗教改革,佛道是唯二获得官方许可的宗教。 陈景恪更是逼迫佛道主动向外传教。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竞争,两教也达成了默契。 道教选择了南方和出海,佛教则选择了北方和西方。 有很多佛教徒,主动与西域的佛教取得联系。 西州佛教徒正发愁没有靠山,而朱棡发愁没有突破口进入西域。 双方可以说一拍即合。 在此期间,朱棡派遣大批佛教徒进入西州,以交流的名义,宣扬大明的种种思想。 可以说,目前西州百姓在内心里,更加认同大明,而不是异教徒察合台汗国。 这也是朱棡有把握利用一个冬季,就稳定西州的根本原因。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他大哥朱标要退位。 大侄子登基,他自然是没意见的,还很支持。 谁敢反对,他就敢把谁家户口本给清空。 但正因为支持,他才更不愿意在此时开战。 皇位更替是必然会出现一些政局变化的,哪怕朱雄英早就获得朝野认可,都无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更何况,前不久老朱才大开杀戒,将孔家和理学给摁了下去。 难保会有某些不死心的借机生事。 作为三叔,他觉得自己不能在此时,给大侄子制造不必要的风险。 况且,就算过完年再动手,他也一样有把握轻松击败察合台汗国。 不过为了震慑地方,也为了筹备明年的军事行动,他没有回去参加朱雄英的登基大典。 就连朱棣、朱柏等人,都没有回去。 事实上,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听说大明发生皇位更替。 边疆各部族确实有些骚动。 不过并不是要趁机生事,而是害怕换了皇帝,之前推行的安民政策被废。 朱棡在过年期间,亲自巡视了各个部族进行安抚。 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大家一看晋王尚在,顿时就安下心来。 毕竟比起朝廷政策,大家还是更愿意相信朱棡这个人。 这就是边疆地区的常态,人比政策可靠。 往往都是因人成事,也因人而导致事废。 历史上此类事情不胜枚举,最典型的就是班超。 目前在河西之地的朱棡,也是这种情况。 大家对他个人的信任,是远远超过朝廷的。 只要他在,人心就乱不了。 ----------------- 有句话叫自助者天助之,就在朱棡有些遗憾,错过一个好时机的时候,安西局势骤变。 脱脱迷失引入立陶宛势力,先是击败了对手忽格鲁特,然后对帖木儿发起进攻。 帖木儿被迫应战。 等待了这么多年的机会出现,朱棡有多兴奋可想而知。 然而,他不但没有集结军队,反而主动告诉部下。 新皇登基最重要的是稳定,不许轻启战端,甚至还处罚了几个主动攻打不臣服部落的将领。 这一下别说是外人了,就连不少自己人都被骗了。 黑的儿火者也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一直在关注河西的动向。 听到这个消息,才终于放下心来。 已经在盘算,要不要利用这个机会,将西州那些异教徒给平掉。 然而还不等他做出决定,帖木儿的使者就到了。 帝国将要面对强敌,你察合台汗国作为藩属国,不能袖手旁观吧? 军队、物资,都拿出来。 黑的儿火者无力反抗,只能拿出一万军队,并抽调了大量军需物资给帖木儿。 也就是说,察合台汗国不但孤立无援,还被削弱了。 眼见计谋生效,朱棡更是大喜,悄无声息的集结了四万大军。 其中六千为晋王卫队,三万四千人为大明河西军。 嗯……河西有两套班子,一套是晋王府,一套是河西府衙门。 虽然都是归朱棡领导,但晋王府属于朱棡的私人力量,河西府属于大明中央朝廷序列。 双方分的还是很清楚的。 军队方面也是一样,有晋王的亲王卫队,也有大明河西军。 这次攻打西域,是为朝廷征战,所以主力是大明河西军。 当然,朱棡要做的准备还远不止这些,比如他就找来了畏兀儿人阿力木江。 阿力木江是西州各部派遣来河西的代表,当然是秘密派过来的。 当得知大明要出兵西域,阿力木江兴奋的道: “大王,阿力木江向您保证,西州十三万军民必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朱棡表情严肃,说道:“大明对那里的称呼用的是西州,你当知这是何意。” “你们的贵族,愿意放弃自己的部民,成为大明子民吗?” 西州是唐朝灭亡高昌之后,在这里设置的州郡名称。 大明用这个称呼,其目的不言而喻。 阿力木江激动的道:“比起被异教徒杀死,我们更愿意接受天朝统治。” 朱棡露出满意的笑容,说道:“很好,大明朝廷从不会亏待忠心之士。” “你可以回去告诉各部首领。” “大明占领西州后,会设立一胡一汗两个治民官。” “到时胡人治民官,会从他们之中选拔。” 阿力木江大喜:“谢大王,如此一来西州各部,定会更加拥护天朝统治。” 阿力木江立即出发,前往西州联络各部族,准备迎接大明王师。 朱棡则开始进行最后的人事安排,以防他走后,河西这边出现乱子。 这事儿说来简单,可实际上很复杂。 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河西有两套班子。 一套是晋王府,一套是大明河西府。 朱棡在,他就是领头人,两套班子谁都得听他的。 他不在,这事儿就不好办了。 让河西府的人为主,晋王府那套班子的人肯定会有不服。 让晋王府的人为主,名不正言不顺。 如果各自为主,那会导致两套班子分裂,必然会生出事端的。 除非朝廷直接任命一个人掌管河西两套班子。 可,也不知道是朝廷信任他,还是疏忽了,一直没有这方面的旨意传来。 他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 就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朝廷的援助到来。 这本来没什么奇怪的,每年四季运送军需物资,都是固定的。 然而,随同而来的一个人,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 晋王嫡长子,朱济熺。 “圣皇、太上皇、皇上都觉得您可能需要我,我也想来帮您,就让我过来了。” 朱棡大喜,道:“哈哈……好,来的好啊。”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你来的太是时候了。” 然后他又说道:“我还一直在奇怪呢,明知我要出兵西域,朝廷为何没有派人来接管河西。” “现在我才知道,不是他们疏忽了,而是有更好的计划。” 朱济熺就是掌管河西最佳人选。 其一,他是朱棡的嫡长子,能继承朱棡的关系网,各部族对他会比较信服。 其二,天然的晋王府继承人,朱棡不在他能名正言顺的统治晋王府。 其三,他是朝廷派过来的钦差,河西府也要归他辖制。 这个人选可以说相当完美。 之后朱棡和朱济熺进行了长谈。 通过交流,朱棡更加详细的了解了朝廷的情况,以及后续的政策。 “陛下非常稳重,前几年不会做出重大变革,以稳固当前的改革成果为主。” “相对应的,在军事上会略微主动一些。” “接下来几年,辽东、云贵、川蜀、两广、交趾等地,都会有军事行动,打击不臣服的部落。” 朱棡:??? 你叫这是稳重?那他要是不稳重,简直不敢想。 这不禁让他有些担心,怕这大侄子太激进,搞的烽烟四起。 不过……老爷子还在呢,还有陈景恪,怎么会允许他如此胡来? “你皇爷爷和陈景恪呢,他们也支持?” 朱济熺自然猜到了他的顾虑,就说道: “这就是安平侯主张的,他提出了一个有限战争理论。” “就是大明要利用更加强大的综合国力,对周边不臣服的部族,采取持续不断,但有限度的战争。” “让那些部族时刻处在战争的恐怖之中。” “如此既能震慑已经臣服的部族,也可以持续不断的让不臣服的部族流血。” “除了军事打击,还有配套的思想攻势。” “大明会通过种种手段,在思想文化上对他们进行同化。” “将那些部族拖疲拖垮,自然就会归附大明了。” 比如利用佛道两教,对其进行宗教渗透。 比如通过臣服的部落,对他们进行文化渗透等等。 朱棡不禁点头表示赞同,在边境这么久,他更了解如何和这些人打交道。 陈景恪的这个措施,确实很有效。 有些部族打一打就服了,然后老老实实接受统治。 有些部族那真的是怎么打都不服,打不过就跑,趁你不备就发动偷袭。 搞的人非常无奈。 主动发动低烈度的有限争战,确实是很有效的办法。 不就是比拼耐心和消耗吗。 大明的国力最不怕的就是消耗。 我用一百份资源,去消耗你一份资源,最后被耗死的依然是你。 而且通过这种手段,也能让军队保持战斗力。 可以说一举多得。 事实上,朱棡不知道的是,陈景恪这么做还有更深一层次的计划。 那就是军功爵制。 不给军队找个敌人,他们会内耗的。 有仗打,他们就不会造反。 而且持续不断的低烈度战争,也能促进军队序列新老交替,延缓军功集团腐化的速度。 当然,这么做还有个前提,朝廷手里必须有足够的土地。 否则立了军功没办法封赏,军功爵体系也会崩溃。 可现在大明最不缺的,恰恰就是土地。 这些东西,朱棡不在中央,了解的不清楚是很正常的。 朱济熺倒是知道,不过父子俩刚见面,并不是讲这些的时候。 听完他的解释,朱棡这才放下心来。 如此看来,大侄子还是很稳重的,没有急于求成。 接着,父子俩又聊起了一些别的事情。 聊天的时候,朱棡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儿子。 讲话不急不缓,分析事情条理分明,关键是很有见地。 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让他也大受启发。 这让他非常的满意。 儿子放在洛阳学习那么多年,是真的成材了。 接着,他就举行了家宴,迎接儿子的到来。 席间,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出场。 这两个人朱济熺都认识,不过并不是很熟悉。 认识是因为,这俩人都是他的亲戚。 一个是傅让,傅有德的儿子,也是他的五舅子。 还有一个是谢庆,他的亲舅舅。 之所以说不熟,是因为他从小在洛阳生活学习,和这两人接触都不多。 不过不管怎么说都是亲戚,大家见面还是很热情的。 傅让和谢庆都很识趣,虽然年龄辈分他们为长,却处处以下属自居。 哪怕朱棡很不高兴表示,都是亲戚不要那么见外,两人依然坚持如此。 对此,朱棡心中暗暗点头,决定将这两人留下辅佐朱济熺。 方才自然是试探,如果两人真的没有尊卑之分,以长辈自居。 那他肯定是不会将两人留在朱济熺身边的。 俩人明白事理,反而能成为朱济熺的重要帮手。 接下来几天,朱棡让朱济熺去各衙门转了一圈,认识了一下各衙门的负责人。 还举办筵席,邀请各部族的首领赴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儿子。 大家都不傻,晋王的嫡长子,那就是他的继承人。 而且还是从洛阳来的,身上带着圣旨,背后有朝廷支持。 自然都知道,该以何种态度来对待他。 朱济熺自己也很争气,各方面表现的都很优秀。 他没有胡乱插手政务,而是让各部门继续延续之前的政策。 该干啥干啥。 这就更让大家满意了。 但遇到该他管的事情,每次都能妥善处理。 很快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可。 朱棡也彻底放下心来,这儿子是真的成大器了。 这样他就可以放心出兵了。 时间已经进入四月份,再耽搁下去天就热了。 西域的夏天,那是真的能热死人。 尤其是西州,地势低洼少风,再加上有火焰山存在,可以说是酷热难耐。 必须要趁天气进入盛夏之前,结束西州的战事。 于是,在朱济熺熟悉了河西之后,朱棡召集心腹,宣布了出兵计划。 并命朱济熺主官河西事务,傅让和谢庆辅佐。 对此,众人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人提出异议。 之后朱棡率领四万大军,向着西州进发。 这次他没有隐瞒行踪,也瞒不住。 不过他也不怕黑的儿火者知道。 察合台汗国此时的都城在阿力麻里(伊犁霍城),离西州一千六百余里。 和敦煌到西州的距离,是差不多的。 等黑的儿火者知道自己出兵的消息,再派兵救援,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也没必要隐瞒行踪。 经过两个月的行军,在六月初大军到达柳城(鄯善)附近。 柳城是察合台汗国的重要据点,常年在这里驻扎有两千军队。 朱棡派了一支三千人的骑兵,让他们攻打柳城。 “晚上,大军要在柳城歇息。” 先锋军兴冲冲的就杀了过去,然后就看到一座空城。 原来当地守将自知无法对抗朱棡大军,己方的援军短期又到不了,就主动撤走了。 这让将士们非常失望。 好不容易争取到当先锋的机会,竟然没捞着敌人打。 呸,什么察合台汗国,就这? 朱棡倒是无所谓,一支两千人的军队而已,还不被他放在眼里。 他的目光,已经看向了整个西州。 现在天气已经很热了,必须要尽快拿下西州。 下一步要么再次出击,寻找敌人的破绽加以攻击,也借此机会离开西州这个大火炉。 要么就留在当地屯田,将这个桥头堡打造好,然后再去攻略其他地方。 不过目前还是先拿下西州再说。 第二天,他并没有直接出兵去打别的地方,而是派出侦察兵,去打探敌人的情况。 同时也在等待一个人的到来。 那个人也没让他久等,当天下午就出现了。 正是畏兀儿人阿力木江。 他带来了一个消息,察合台汗国坚壁清野,将力量集中在吐鲁番和火州两座城池。 准备据城而守,和明军打消耗战。 同时也等待援军到来。 说完这些情报,阿力木江心情沉重的道: “我们私下藏了一些物资,但也只能供大军使用十五天……” 哪知,听到敌人主动聚在一起,朱棡却笑了。 第475章 用你祖宗的战术打你 哈马力丁站在城头,遥望远方的明朝大军,眼睛里充满了愤恨。 建章元年,刚刚继位的黑的儿火者,派遣使节团前去洛阳朝觐天子。 使节团首领,正是哈马力丁。 到达洛阳之后,开始他们还比较老实,但很快就对大明的外交礼仪给搞的不耐烦了。 加上身为蒙古人心中的骄傲,让使节团的很多人,开始故意触犯律法。 最初他们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大明朝廷的重视,获得一些特权。 这时,其他藩属国的使节团,开始给他们喝彩,各种吹捧蜂拥而至。 他们就飘了,也可以说是被架上高台,下不来了。 于是,所犯过错越来越大。 大明的处置很迅速,一个叫陈景恪的出面,将使节团成员全部抓捕。 最终判决结果是,处死,所有人。 只有哈马力丁作为使节团正使,且没有直接参与犯罪,获得了赦免。 但也被当众抽了二十鞭。 自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违背大明的外交法则。 作为杀鸡儆猴里的那只鸡,哈马力丁自然视之为奇耻大辱。 回到察合台汗国,没少说大明的坏话。 只是黑的儿火者也不是昏庸之君,并不相信他的话,依然试图和大明保持良好关系。 并且为往来丝绸之路的商旅,提供方便。 说白了,他想左右逢源。 一边讨好帖木儿,一边和大明交好。 哈马力丁也不是等闲之辈,他本身也是蒙古贵族,背后有不小的势力。 加上因为出使受辱的事情,成了坚定的亲帖木儿党,并获得了同样亲帖木儿的人的支持。 然后他利用这些力量,获得了西州的治理权。 就是因为这里离大明最近,他想看看有没有机会制造麻烦。 这些年没少明里暗里使绊子,阻挠丝绸之路的正常运转。 甚至还出动小股骑兵,劫掠过河西边境。 这次听说朱棡要出兵西域,他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非常的兴奋。 “明军初来士气正盛,我们当避其锋芒。” “朱棡四万大军,所携带的后勤物资最多支撑一个月。” “且他们远道而来,并未携带攻城器械……” “我们只需坚壁清野据城而守,一个月后明军将不战而溃。” “到时我们就可不费吹灰之力,全歼这支明军。” “失去了朱棡和这四万主力,大明河西会陷入空虚状态。” “我们未尝没有机会夺取此地。” 就算守不住,劫掠一番也是大赚特赚。 如果真能从河西抢十余万百姓回来,那他就能成为西州之主。 黑的儿火者都得让他三分。 这个计划,自然得到了一众部下的认同。 他的分析确实很有道理,而且据城而守也符合大家的想法。 毕竟人的名树的影,没人愿意和朱棡这样的名将正面对抗。 哈马力丁这个主将提议,坚壁清野据城而守,正合他们心意。 也有部下提出质疑:“畏兀儿人与朱棡多有联系,如若他们支援粮草该当如何?” 哈马力丁冷笑道:“我自然会防着这一手……” “通知所有畏兀儿人,一个月内全部迁入吐鲁番、火州二城。” “不愿意迁入者,就取其牛羊粮食,让他们自生自灭去吧。” 那部下更是反对道:“如此一来,岂不是逼迫畏兀儿人投靠大明吗?” 哈马力丁说道:“就是要让他们投靠朱棡,我倒要看看,朱棡肯不肯将军粮让给这些畏兀儿饥民。”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哈马力丁派人将吐鲁番、火州二城周围的百姓,强行迁徙到城内。 不愿意走的,就是一番杀伐劫掠。 不只是畏兀儿人,生活在这里的其他族群,也碰到了同样的遭遇。 结果就是,有大约七万多百姓,被迁徙到两座城池。 四万多人四散而逃。 还有两三万人,不是死了就是失踪了。 随后,哈马力丁强迫各部族青壮,将两城方圆数十里的树木全部砍伐焚毁。 并加固了城池。 考虑到这里缺水,没有护城河,他在城池外围挖了多道壕沟。 壕沟后面就是三尺多高的矮墙,他的部下可以站在壕沟后面,对攻城的明军发动攻击。 一道壕沟失守,就退守到第二道壕沟。 每一道壕沟,都是绞肉机,需要用人命去填。 当然,哈马力丁也没指望这些壕沟,真的能起决定性作用。 他的真实目的,是拖延时间。 等朱棡粮草耗尽,还不是任他宰割。 当朱棡大军到达火州城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武装到牙齿的城池。 用望远镜观察了一下城防体系,朱棡不禁赞道: “这个哈马力丁,还是有几分本事的,这城修的和刺猬一般。” 徐美纵马来到他身侧,说道: “放在以前,这城池不死几千上万人,是攻不下来的。” “就算攻下来,咱们的粮草也应该已经耗尽了。” 他是大明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领,平民出身,全靠天赋的那种。 深得朱棡的信任,不但提拔重用,还强迫他读了不少书。 也因此,他对晋王府可谓是忠心耿耿。 这次出兵,朱棡将他也带过来了。 朱棡放下望远镜,说道:“但可惜,他不知道时代已经变了。” 之后,他命徐美率领一万两千人,去往吐鲁番城。 “相机攻城,若无机会也无需强攻,只要堵住四门不让城内敌军逃出便可。” 城头上,见到朱棡竟然选择分兵,哈马力丁大笑道: “朱棡枉为名将,连十则围之的道理都不懂。” “本来他兵就不足,竟还敢分兵,真是不知死活。” 他的一众部下也非常的高兴。 这本来也是他们计划的一部分。 分两座城防守,如果明军同时进攻两座城,那就要分兵。 力量分散,最后一座城也打不下来。 如果他将主力放在其中一座城,那么另一座城的人就可以寻找机会,对明军进行骚扰。 朱棡选择分兵,是他们设想中最好的结果。 没想到还真的出现了。 一时间,众人是信心暴增。 朱棡并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管。 他没有急于攻城,而是命部下绕城安营扎寨,轮番休息恢复体力。 在后勤部队,一群工匠也正用收集来的木料,制作器械。 朱棡要他们制作的器械很简单,投石机。 这是经过陈景恪改造的那种,更加轻便,射程也更远。 他也没打算多造,弄个二三十台就足够了。 这些木料,多是从当地百姓的房屋上拆卸下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从数十里外运送过来的。 倒不是哈马力丁坚壁清野不够彻底,出现了疏漏之类的。 而是这些残余木料,真要打造攻城器械,数量也非常有限。 交战过程中,有的是办法破坏掉。 只要让朱棡没办法制作大批的攻城器械就行。 但正如朱棡所说,他不知道时代变了,

相关推荐: 《腹黑哥哥。霸道爱》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高达之染血百合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人妻卖春物语   小公子(H)   我以力服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