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力很大,再加上家眷都被送走,于是就习惯性来青楼。 然后,就被这个女的找到机会给杀了。 女人杀了他之后,写下遗书就自杀了。 还希望不要连累其他人,自己就是为了报仇。 杜同礼小心的接过遗书,翻看几眼之后,马上对属下说道: “把这个女人平日里的字拿过来对比一下,看是不是她的亲笔。” 马上有属下开始翻找比对。 杜同礼又问陈景恪道:“侯爷,您看太上皇那边……” 陈景恪寒声道:“查,所有有关系的人全部排查一遍,太上皇那里我自会去说。” 杜同礼松了口气,连忙道:“是,属下这就派人去查。” 陈景恪顿了一下,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好自为之。” 杜同礼的头不自然的垂了下来,坐在这个位置上,哪有真正干净的。 正如蒋瓛,忠心吗? 毫无疑问非常忠诚,可绝不是什么好人。 这个自杀的女人他查过,经历与遗书上所写基本一致。 蒋瓛可能做梦都没想到,他会这样死去。 那么自己呢? 之后陈景恪入宫,向朱元璋汇报了现场情况。 朱元璋怒极反笑:“死的真踏酿窝囊,活该。” “咱早三令五申,官员不许狎妓,一个个都当耳旁风,现在死在女人肚皮上了吧。” 脏话都出来了,可见他是多么的愤怒。 但冷静下来之后,他满脸阴霾的道:“你真相信遗书所言?” 陈景恪回道:“锦衣卫查清了那女刺客的身份,与遗书大致相同。” “与她以往的笔迹作对比,遗书确实为她本人所书写。” “而且她也应该没有被胁迫的迹象,否则蒋瓛不可能发现不了。” “也就是说,刺杀大概率是她自愿所为。” “至于她背后是否有人指使,还有待查证。” 朱元璋怒道:“咱不是让你给咱分析,咱是问你怎么看。” 陈景恪说道:“我很想说,这是某些人的报复,但咱们没有证据。” “而且我们不但不能将这个疑问公开,还要对外公布,蒋瓛就是被仇家女所杀。” 别说没有证据,就算是有证据,这事儿也不适宜公开。 因为一旦公开,君臣之间就会陷入无休止的怀疑和杀戮。 “就算咱们的猜测是真的,那些人的目的,也只是杀了蒋瓛为孔家和理学复仇,不会再有其他想法。” “事实上,这一点您早就有心理准备了,否则也不会将蒋瓛的家人全部送走。” “只不过蒋瓛死的确实很窝囊,让您有些无法接受。” 朱元璋依然不能接受这个理由,说道:“不行,必须要查清楚。” “不将此事查清楚,咱寝食难安。” “查什么查。”却是马娘娘,在朱雄英的搀扶下走了过来。 蒋瓛死亡的消息传入宫中,朱雄英就意识到不妙,第一时间跑去将马娘娘搬了过来。 陈景恪连忙过去搀住她另一边。 马娘娘在老朱旁边坐下,说道:“你还嫌天下不够乱吗?”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你杀伐果决,确实解决了很多问题,也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但需知过犹不及。” “你天天喊打喊杀,恨不得把人心剖出来看个仔细。” “哪个臣子能安心,谁还敢为你效力?” 老朱被怼的哑口无言。 换成别人敢这么说,他早翻脸了。 可马娘娘说,他只能老老实实听着。 而且还下意识的,把挠痒痒用的玉如意,给揣进了袖子里。 因为马娘娘是真敢用玉如意砸他。 上次就砸碎了一个,把他心疼了好久。 马娘娘继续说道:“如果没有标儿替你收拾烂摊子,六年前大明就乱成一团麻了。” “好不容易才有了这大好局面,你又想由着性子来是吧?” “也不看看你多大了,还能活几年?” “折腾的太狠,有那个时间来收拾烂摊子吗?” “你总不会想把一副烂摊子,交到雄英手里吧?” 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时间。 今年老朱已经七十了。 人生七十古来稀,别看现在身子骨还硬朗,说没那也是眨眼的事情。 现在应该想着稳定移交权力,而不是由着性子乱来。 上辈子南北榜案,朱元璋只处置了一两个人,不就是因为这方面的顾虑吗。 当然,上辈子是因为朱允炆能力、威望都不足,老朱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 给孙子留一个政局相对稳定的大明。 只可惜,朱允炆属于飞龙骑脸都能输的典型代表。 让老朱的所有计划,全都落了空。 还好最后是朱棣得了天下,也没便宜外人。 这辈子朱雄英能力、威望都能镇得住场面,他的手段略微激烈了一点。 七十岁了,还将孔家和理学给摁了下去。 但到此已经足够了,再继续下去,恐怕就真不好收场了。 虽然朱雄英能镇得住场子,可这也不是你任性的理由不是。 马娘娘这话说的委婉,但话里的意思是有些重的。 老朱有些委屈的道:“咱就是想把那些人揪出来,免得给雄英留下隐患,哪是由着性子瞎折腾。” 马娘娘叹道:“水至清则无鱼啊。” “别说你没有证据,仅仅只是怀疑。” “就算是找到了疑点又能如何?继续查下去,就是君臣间无休止的拉锯。” “蒋瓛的死确实可惜,但这也是他当初种下的因结出的果。” “听我的,查一查做个样子,将那姑娘的遗书当做真相公布吧。” “然后此事到此为止吧。” 马娘娘的话还是很管用的,老朱虽然很不情愿,却还是采纳了她的意思。 这让陈景恪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蒋瓛之死可大可小,如果往大了查,理学乃至整个儒家,以及孔家的支脉,都必然会被牵连进去。 至于老朱的本意,并不重要。 只要他将怀疑的种子种下去,必然会被下面的人利用,变成党同伐异的尚方宝剑。 到时候,整个国家都会陷入无休止的动荡之中。 别说搞改革了,连正常的行政运转能不能保证都不好说。 时间长了,只会激起天下人的反感。 说白了,天下人跟着你,是希望你把国家治理好,大家都有好日子过。 不是让你天天折腾的。 你一天天折腾的大家都过不好,谁还跟着你混? 不过马娘娘的话显然还没完,说过老朱之后,就将枪口对准了陈景恪和朱雄英: “你们两个也不要以为陛下杞人忧天。” “那些人现在或许不敢对你们有别的想法,若你们露出破绽,他们不介意在关键时刻选择铤而走险。” “远的不说,元朝总共九十七年国祚,传十一帝。” “然元世祖在位二十三年,元顺帝在位三十年,他们两个就占了五十三年。” “剩下四十四年换了九个皇帝,平均五年换一个,短的甚至只当了几个月皇帝就被杀了。” “为何会如此?” “还不是大权旁落,君主没有能力保护好自己,生死全凭权臣的心意。”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保护好自己,万不可将生死,交到别人的手里。” 两人连忙回道:“是,我们知道了。” ----------------- 蒋瓛之死是瞒不住人的,很快就传的沸沸扬扬。 有说是被仇家杀死的,有说是孔家报复,也有说是理学报复的。 总体来说,对于他的死大家普遍拍手称快。 但有一部分人,却变得惶恐不安起来,那就是文官们。 这事儿怎么看都像是报复行为。 而且,死在这个节骨眼上,大家首先会想到谁? 理学和孔家支脉。 当然,也有可能是其他人嫁祸给两家的。 这么一想,所有人都变得可疑起来。 这也就算了,怕就怕太上皇也是这么想的。 真要按照这个思路去查,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到时候他们这些人,不知道有多少要被拖下水。 一时间,大家心里对理学就更没好感了,连带着对孔家残余的那些念想,也被掐灭了。 别管是不是你们干的,反正就骂你们了。 正如他们担心的那般,朱元璋非常的愤怒,要求锦衣卫彻查此案。 就在大家以为,又要掀起血雨腥风的时候。 杜同礼却在数日后,给出了一份出乎意料的答案。 经查,确实是那名女子复仇,没有查出别的隐情。 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老朱竟然接受了这个答案。 对蒋瓛的死表示了惋惜,并下令厚葬。 至于青楼背后的势力,则抄家流放。 没办法,事情发生在他们家,他们想不担责都不行。 更何况,他们也不算冤枉。 就这么说吧,开青楼的有几个是好鸟? 蒋瓛之死,完全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群臣都不敢相信这个结果。 以至于有人怀疑,这是不是太上皇在麻痹大家。 不过很快就有确切消息传出,太上皇确实大怒,要求彻查。 被马娘娘给劝阻了。 并且马娘娘还给此案定了性,就是被冤杀的官宦之女复仇。 非但如此,她还自己出钱,将此女安葬。 原来是马娘娘出手。 群臣恍然大悟,悬着的心彻底放进了肚子里。 事实上,大家都不傻。 很清楚在这件事情上,老朱选择了息事宁人。 同时也正式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一个相对和平的信号。 事情告一段落,他不会再有什么大动作,大家也收收小心思,该干啥干啥去。 对于大明上上下下来说,这都是一个让人安心的信号。 不过老朱依然是老朱,从来都不是吃闷亏的性子。 他借着蒋瓛之事,正式立法打击官吏狎妓。 只要被发现,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直接罢官。 陈景恪也趁机加了几条,比如当值期间不许饮酒,不许赌博等,一经发现就地免职。 而且不光免他自己的职务,如果造成严重后果,直接上级主官也要免职。 这一下很多官吏都受不了了,找各种理由反对。 什么万一有下级官吏故意使坏之类的。 但和老朱讲条件显然是没用的,这几条还是被直接写进了大明律里面。 接下来两个月,朝局果然进入了平稳期。 老朱没有再喊打喊杀,而是逐渐放权给太子,让他着手梳理被打乱的行政体系。 其他的职务好说,朱雄英作为实权太子,是有一套自己班底的,手下并不缺人才。 难的是内阁学士。 “刘敩、赵叔才被杀,韩国公和魏国公要退,尚学士也递交了辞呈。” “七位内阁学士,一下子就少了五个,我上哪找这么多人去啊。” 面对这个局面,朱雄英也不禁有些头疼。 别的官吏,他都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拔,唯独内阁学士不行。 这个位置看的不只是能力,还有威望。 没有足够的威望,下面谁都不服气,什么都干不了。 陈景恪也颇为头疼,说道:“先一个个解决吧,魏国公的位置最好办,接替他的人选只能从军方出。” 朱雄英乐了:“那可是军方代言人,你觉得好选?” “怎么,你不会是想让梁国公或者徐老大来吧?” 陈景恪也笑道:“怎么可能,梁国公(蓝玉)资历倒是够,但他的性格实在不适合干这个。” “徐老大且不说资历如何,就他是太子妃的兄长这一条就不行。” 徐达之所以要在这个时候退,很大一个原因也是因为他和徐妙锦的关系。 毕竟,外戚该防还是要防的。 朱雄英问道:“那你说谁担任合适?” 说到这里,他忽然想起一个人选,说道:“李景隆如何?” 陈景恪连忙摇头道:“不行不行,他资历才干都不够。” “李景隆是个不错的兵部尚书,当内阁学士缺点太大了。” 目前兵部尚书主管军队后勤,作训、作战等工作由五军都督府负责。 穿越后,陈景恪和李景隆打交道也很多,他对这位历史名人也很感兴趣,特意了解了一下。 也听了一些名将对他的点评。 比如徐达就认为,李景隆性格谨慎小心,然用兵中规中矩缺少灵性。 管后勤、行军布阵,他能做到完美,临机处断他不及格。 可以说,他是个优秀的兵部尚书,当军方首脑还是别开玩笑了。 军方在内阁的代言人,不只是为了维护军方利益。 还有个更重要的任务,给皇帝和其他大臣提供军事建议和参考。 真要是关键时刻,朝廷等着他判断局势,那还不给带沟里去。 朱雄英自然也知道老丈人对李景隆的评价,有些无奈的道: “那不行的话,就从老将里选一个先干着吧。” 倒不是真的没有合适的人选,沐春、梅殷等人,不论资历、能力、身份都足以胜任。 然而,梅殷现在坐镇川蜀,沐春坐镇云南,其他人各有重任,一个都离不开。 事实上,大明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将领,目前正处在上升期。 要么在打仗积累军功,要么镇守一方磨砺能力,哪有时间到中枢任职。 当内阁学士,怎么着也得五六十岁以后了。 最终,他们在老将里选了一个。 景川侯曹震。 这个人的名声或许不是很大,但上辈子他被作为蓝玉的同党处死,大家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了。 朱雄英一系的铁杆。 用兵打仗的能力不算特别突出,但建军屯田能力有可取之处。 对局势的判断,也有可取之处。 毕竟能位列开国公侯之一,他是有独立领军作战经历的。 在徐达、傅有德、冯胜等人不出的情况下,他当军方在内阁的代言人,是没什么问题的。 之后就是行政一侧的尚书人选了。 “南洋总督傅安,是早就定好的人选。” “而且傅忠在那边干的还不赖,正好将他提上来。” “吏部尚书詹徽,能力资历也都足以入阁。” 詹徽这个名字同样不太起眼,但上辈子也是坐蓝玉案被杀。 他身上就差打着朱标和朱雄英的标签了,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如此还剩下两个名额,陈景恪和朱雄英却没有再自己确定人选。 毕竟现在上面还有老朱和朱标在呢,这么大的事情怎么着也得征求他们的意见啊。 剩下两个名额,正好去问问他们。 先去找老朱,他直接说,你们看着办。 这就是表示彻底放权了。 两人又去找到朱标。 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加上接连三个孩子降生的刺激,他的行动能力正逐渐恢复。 目前已经可以自己活动右手了,右腿也能略微动一动。 但左边身子依然毫无反应。 事实上大家都知道,左边已经没有恢复的可能了。 能恢复成目前这个样子,已经是倾尽当前最顶尖的医疗资源的成果。 朱标自己倒是挺看得开:“比瘫痪在床动弹不得,现在已经好太多了,做人要知足。” “这都是三个小宝带给我的福气啊。” 他能看得开,大家也很高兴。 对于内阁学士的人选,他倒是没有推迟,而是直接给出了两个人选。 两个完全出乎陈景恪和朱雄英预料,却又非常合理的人选。 金钞局左监傅友文、鸿胪寺卿赵秩。 傅友文是金钞局左监,也就是第一负责人。 同时也是朱标的核心班底之一,值得信任。 朱雄英接下来要大刀阔斧的变革,就必须要对各种数字,有着精准的掌握和预测。 傅友文可以承担这方面的任务。 还有一点,他是傅有德的堂弟,与勋贵有着极深的关系。 是对勋贵集团的一种安抚。 鸿胪寺卿赵秩,曾出使日本,与日本王室及大臣都有很深的交情。 后来大明开海,他又是第一位出使之人,并且和耿子茂一起灭了吕宋国。 最后官至鸿胪寺卿,在任上成绩斐然。 朱雄英打造全新的外交规则,多亏了他的协助。 后续宗藩关系的确立,也离不开他的建言建策。 可以说,目前大明对外交最擅长的,就是他了。 朱标说道:“诸侯国是封出去了,宗藩体系的标准也已经确立。” “但想建设实施,还需要很长的路走。”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官吏主导此事,能省去你们许多麻烦。” 陈景恪也不得不说,这两个人选是真的很精妙。 可以说将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 朱标……可惜了啊,上辈子死的太早,这辈子瘫痪的太突然。 否则必定有更大的作为。 就在这时,朱标又说道: “经过这么多年的谋划,日本的实力已经被极大削弱。” “再拖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可能会节外生枝。” “等南洋稳定下来,就可以着手征服日本了。” “赵秩对那边的情况最为了解,在此事上你们要多听他的意见。” 第469章 禅让 一次性替换五个内阁学士,过半部堂级高官进行调整,确实是一件大事。 不过群臣表现的很克制很配合,工作调换的过程中,没有引起太大的混乱。 不过中间也发生了一点小插曲,群臣下意识的想要走廷推程序。 倒不是他们想分果子什么的,而是习惯了。 一直保持沉默的老朱借机发飙,狠狠的训斥了群臣,顺便还给理学派扣了一口黑锅。 “咱推行廷议之法,本意是为了公平用人,却不成想被理学利用,方便了他们结党营私。” “为了杜绝此类事情发生,咱决定废除廷议之法。” “日后用人,由皇帝一言而决,唯有吏部和内阁学士有推举之权。” “其余官吏无诏不得插手,否则以擅权结党罪论处。” 对于此事,群臣接受良好,只有少数人心里有些遗憾,却也没有上蹿下跳反对。 廷推本就不符合传统礼法,再加上有理学这个前车之鉴,朱元璋废除此策恢复古法是很正常的。 朱元璋眼见弊政被这样悄无声息的废除,心中也很高兴。 甚至还有点得意。 你们这群人,天天自以为聪明。 恐怕从头到尾都没有意识到,廷推之法意味着什么。 完全忘记了,他也是经过别人提醒,才发现问题所在的这一现实。 有了老朱的支持,再加上廷议之法的废除,朱雄英的人事调整就更加顺利了。 大大小小的人员,几乎都是他一言而决。 陈景恪都觉得有点惊讶,也太和谐了。 和之前喊打喊杀的,完全是两个极端。 马娘娘就说道:“这都是标儿打下的基础啊。” 这一点谁都无法否认,朱元璋是造系统的那个人,朱标才是将这个系统落实的人。 就好像是一台机器,朱元璋根据想象画出了结构图,并造出了部分零件。 但这个结构图并不完善,零件合不合适谁也不知道。 朱标是把零件组装在一起,让机器运转起来的人。 他还打造了大批备用零件,某个零件损坏了,直接就能换一个。 算上监国那两年,他执政时间只有七年,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这一次朝廷前前后后动了那么多人,还将理学给废了,却并未引起系统性混乱。 朱元璋的威望是其一。 最主要的,还是朱标打下的基础够牢固。 不过这话老朱听了却觉得很委屈,咋又变着花样埋汰咱呢。 陈景恪笑道:“其实这次群臣之所以那么配合,还是因为太上皇的威慑。” 朱元璋顿时就乐了:“还是景恪懂咱啊……” 然而,陈景恪紧接着就说道:“现在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好好配合太子,别再让太上皇出来溜达啦。” “哈哈……”马娘娘大笑起来。 老朱:“……” “好好好,你们都变着花样埋汰咱是吧……哼,咱心胸宽广,不和你们一般见识。” 众人说笑了一会儿,马娘娘才开始谈正事: “标儿准备传位给雄英,你们觉得现在合适吗?” 陈景恪心道,难怪没把朱雄英喊过来,原来是商量这事儿。 对于朱标退位,他早有心理准备,并没有大惊小怪。 也没有发表看法,而是等着听老朱拿主意。 哪知,老朱也是等了好一会儿,见他一直不说话,就呵斥道: “你说话啊,盯着咱做什么?” “额……”陈景恪那叫一个大无语:“这事儿不得您老人家拿主意吗?” 老朱没好气的道:“咱能有啥意见?就是看你有没有什么大计划,别冲突了。” 陈景恪并不觉得感动,只觉得头很疼。 这老朱,是真的好用就往死里用啊。 不过他还是认真的盘算了一下全局,最终说道: “如果不出意外,明年西域方向会有大战,这场战争可能要持续数年之久。” “东边的日本,计划中也是这两年动手。” “在大战期间发生皇位更替,有可能会影响军心士气。” “我的建议是……尽快,最好不要耽误明年开春出兵。” 朱元璋眉头一挑,说道:“帖木儿出兵攻打别人了?咱怎么没有听到动静?” 陈景恪摇头说道:“帖木儿出不出兵都无所谓,咱们的布局已成,不论他怎么做,咱们只需按计划行事即可。”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那就放在年底吧。” 马娘娘迟疑的道:“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时间会不会仓促?要不放在明年二月如何?” 朱元璋解释道:“出兵西域和出兵辽东有些类似,年前军队就得做准备,最迟二月份就得出发。” 西域的路途太远,必须早出发。 辽东是路途遥远冬天太冷,过年前后出发,走到地方恰好四五月份天气转暖,正好作战。 打到十月份天气转凉就开始撤兵。 这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以目前的生产力,还无法逆着气候发动大战。 “既然我们考虑到明年开春出兵,那皇位更替最好年前就要完成。” “如此,将士们才可无后顾之忧,安心作战。” 还有一点大家都没说,那就是有啥仓促不仓促的。 历朝历代都是先皇驾崩,继任者当场登基。 完成登基仪式之后,才着手处理先皇的后事。 要说起来,那才是真仓促。 朱雄英这起码还有二十来天准备时间呢。 更何况正好过年,各封疆大吏、藩属国的使臣,也都到京城了。 也省的再单独让他们跑一趟。 于是,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有人要说了,这么大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 太儿戏了。 正常来说,皇位交替确实很麻烦。 主要麻烦在,新皇登基后必然要更换大批的文臣武将,人事调整带来的短暂混乱是在所难免的。 可大明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啊,他是一套班子三代人用。 当然,最主要原因,还是朱雄英早早就开始理政。 文臣武将他都熟悉,该提拔的心腹也早就提拔起来了。 没必要对目前的格局进行调整。 他登基只是从代理皇帝,变成真正的皇帝。 除此之外没啥区别,大家该干啥干啥。 不过即便如此,该走的流程还是要走的。 不但不能少,还必须要做到尽善尽美。 原因很简单,皇位交替但凡有一点流程不完美,都可能被人整出阴谋论来。 没必要在这种地方,给人留下造谣的把柄。 朱元璋和朱标先是召见了勋贵大佬们,比如李善长、徐达、蓝玉、傅有德等人。 和他们进行了一番沟通,确定了皇位更替之事。 众人自然知道该怎么做,立即发誓会效忠皇室辅佐太子云云。 取得了这些大佬们的支持之后,朱标就开始了他的表演。 接下来几天,他连续下了好几条命令。 是他以皇帝的身份下达的命令,不是老朱下的。 毕竟现在他才是法礼上的一国之主。 这些命令,都是为了解决之前被耽搁的事情。 比如,改封朱允炆为虞王,封国放在了炎洲西南部,并让他年后出发就藩。 这个册封,在大多数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开发炎洲,皇家派亲王当表率。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才知道,朱标这是在排雷。 毕竟吕氏死的不明不白,谁都不知道朱允炆会不会听到什么风声。 将他放的远远的,永远都回不来,对谁都有好处。 而且,朱允炆封国的地点,也非常的有讲究。 炎洲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是东南部,可以养活千把万人没问题。 其他地方基本都是干旱半干旱无人区。 沿海也有宜居土地,但比较零星,很难连成片。 西南角那一块,是除了东南之外,少有的可以连成片的宜居区。 养活几十万人是没问题的。 而且远离别的封国,非常的安全。 但也因为远离别的国家,很难有大的作为。 如果朱允炆老老实实当诸侯王,用心经营自己的封地,他的日子会非常舒服。 如果他有野心,那也是有心无力。 可以说,这块封地既不会屈待了朱允炆,也封死了他的上限。 就算他从哪里听到了一些,关于吕氏之死的风声,也无能为力。 而且,朱标作为父亲,亲自将朱允炆封在炎洲。 也彻底将朱雄英撇清了。 毕竟,要是朱雄英这么封,别人或许会说他屈待兄弟什么的。 朱标作为父亲这么封,别人反而会夸他大公无私。 不论将来出现任何问题,都和朱雄英没有关系。 可以说,仅仅只是朱允炆的安置问题,就将朱标的智慧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这个册封,所有人都很满意。 朱元璋、马娘娘这些知情人满意。 勋贵也满意,毕竟皇家做了表率,后续将大家封过去也心甘情愿。 就连朱允炆自己也很满意,正如上面所说。 对于目前的他来说,能独占炎洲西南一角,实在是太舒服了。 没有什么竞争,只要自己安生过日子就好。 而且相比东南,这里离大明更近,往来商贸也方面许多。 怎么看那都是父亲对他的照顾。 所以,他怎么可能不满意。 只是有些舍不得大哥朱雄英。 他到现在都记得,母亲去世的时候,自己是多么的悲伤彷徨。 是大哥出现,给自己带来了安全感,之后又一直对自己照顾有加。 在他心里,朱雄英亦兄亦父。 骤然要离开大哥,他心中极为的不舍。 但他也知道,去炎洲是自己作为亲王的使命,再不舍也得去。 更何况,生在皇家他也有自己的理想抱负。 最
相关推荐:
赘婿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魔界受欢之叔诱(H)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姑母撩人
生存文男配[快穿]
御用兵王
高达之染血百合
大唐绿帽王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