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老病死,王朝也有兴衰交替。” “人虽然死了,但血脉思想可以传承下去。” “王朝虽然灭亡,但它的经验却会被后来者学习传承。” “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幻想着如何万世不易。” “而是如何让国家更加强盛,让文明更加辉煌灿烂。” “只要我们做到了,那我们的精神将会永存不灭。”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在思想境界上,你已经超越大多数帝王了。” 朱雄英只是淡淡一笑,他对和前代帝王作比较,很不感兴趣。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该做的事情。 时代都不一样,怎么进行比较? 那不是关公战秦琼吗? 况且,就算要比较。 我要做的,也是未来别人会以我为标杆,去评价其他帝王。 而不是以其他帝王为标准,来评价我。 他这会儿也是谈兴大发,继续说道: “王朝更替,对一个朝代来说是坏事,对一个文明来说是一件好事。” “每个王朝末年,都会积累无数的矛盾,兴替就是一个族群的自我更新。” “通过这种更替,割除以往的弊端,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带领我们的文明,走向下一个顶峰。” “所以万世不易不但无法做到,也不应该做到。” “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也是那个国家和子民最大的不幸。” 陈景恪真的震惊了,这话竟然是一个太子说出来的? 他确实经常给老朱、朱标、朱雄英他们说,没有万世不易的王朝。 也隐隐的提到过,王朝更替对一个文明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然而毕竟是皇权社会,他不敢说的太直白。 却不曾想,朱雄英不但领悟到了,还能认同这个道理。 太让他刮目相看了。 然后就是深深的骄傲,这,就是我徒弟。 可以说,这就是他穿越到明朝,最大的成果,没有之一。 只有这样的君主,才能保住变革的成果。 这往往比变革本身更重要。 ----------------- 老朱那边马上就做出了反应,亲自出来询问了百姓的冤屈。 之后当场表示,一定要严惩凶手,还百姓一个公道。 “咱连皇子都能处罚,连驸马都能杀,更何况是孔家?” 这话说的掷地有声。 并通过前排人的嘴巴,快速向后排传递,很快在场的人都知道了皇帝的表态。 不知道谁起的头,忽然想起了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 等人群安静下来,老朱给出了具体指示,此事交由三司会审。 并名内阁学士刘敩、赵叔才,亲自监督此案办理。 接着,老朱又点了好几个人的名字,全都是理学派核心力量。 这一下百姓更是欢呼不已。 这些可都是敢于直面皇权的铁面人物,一定能还大家一个公道的。 与之相反的是,听到这个命令,刘敩等人皆浑身发抖,有人甚至直接昏厥过去。 还有人试图告病。 然而老朱很亲切的表示:没关系,好好养病,担子先兼着,等身体好了再来工作。 而且大明周报为此事出了加刊。 每个被老朱点名的官吏,都被重点介绍。 讲他们是如何据理力争,要求皇帝惩处皇子和驸马。 并将他们说过的一些维护礼法的话,重点标注出来。 有些人没说过类似的话,或者说过但没有留下痕迹。 没关系,我们周报的编辑都是一顶一的高手,可以帮你说。 不用感谢我们,同为文人,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最关键的是,文章首次点明了他们另外一重身份,理学派。 是的,以前报纸宣传,并没有着重提他们的这个身份。 只说他们干过的事情。 现在,终于开始揭老底了。 这些人全都是理学派的,这说明什么? 你以为是理学派结党夺权? 那你就太小看理学的诸位贤人了,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理学是大明的礼法标杆,理学大佬都是大明良心的守护者。 他们的行为,和结党没有任何关系,就是志同道合而已。 他们联合起来守护礼法罢了。 你说皇帝也是明君?对百姓多好多好?减轻了百姓负担,废除了无数苛捐杂税? 可那又怎么样? 皇帝也是人,也有私心。 面对亲儿子、女婿的错误,依然无法公平处理。 只有理学,只有理学大佬们,才能抛弃个人欲望,严守礼法底线。 相信,这一次理学和理学大贤们,一样不会让天下人失望的。 必然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卷。 可以说,这一期的周报,介绍孔家罪行的版面很小。 百分之九十的篇幅,都用来吹捧理学和理学大贤。 甚至不惜为此贬低了老朱这个太上皇。 如果是以前,刘敩等人肯定很高兴。 但此时此刻,看着手中的报纸,他们只觉得手脚冰凉。 这哪是夸他们,这是想要他们的命啊。 而且他们也终于明白,方孝孺并不是服软了,而是自始至终就没有和他们站在一起过。 从头到尾,人家都是在配合太上皇挖坑。 只可惜,他们明白的太晚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 等开始录口供,这些官吏才知道,孔家具体干了什么。 俩字,类人。 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孔家能干出来的事情。 简直刷新了他们对恶的认知。 而且参与人数还如此之众,大半个孔家都不干净。 真要依照律法处置,族诛都不冤。 然而……这是孔家,必须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他们开始采用春秋笔法,在某些措辞下做文章…… 也因此,案件的审理进行的非常缓慢。 五六天过去了,口供都还没有录完。 虽然一百多人的口供很多,可三司会审还会缺那点录口供的人? 但他们只能对外宣布,事情太大要问仔细一点,所以进展缓慢。 老朱却一点都不着急,还反过来安慰他们慢慢来。 然而很快这些人自己就扛不住压力了。 压力来自于民间。 民间对于这一期的报纸反应很大。 大部分人都很高兴,认为这些人确实是大明的良心啊。 而且百姓们首次知道,原来他们都是理学出身,难怪如此贤良。 也只有理学,才有这个能力敢于直面皇权啊。 不过也有部分人表示了不满。 太上皇、皇上、太子,三人爱民如子,惠民政策一条接一条的出。 哪个人没有受到实惠? 皇帝不忍心处罚自己的儿子和女婿,这是人之常情。 须知虎毒不食子啊。 况且,最后不也是按照律法处置了吗,还把驸马杀了。 现在如此贬低他们,简直就是忘恩负义。 且理学这行为,怎么看都像是在结党夺权。 这分明就是一群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啊。 这些人自然受到了大家的批判,认为他们太阴暗了。 双方吵来吵去,却奇怪的达成了一致意见: 且等孔家这件案子,如果他们能公平审理,就说明这些人是君子。 如果他们包庇,那就是伪君子。 舆论发展到现在,明白人都知道,必然是有朝廷在引导。 然而还是那句话,没有丝毫反驳的办法。 真正让理学派感到绝望的,是新一期的大明周报再次发行。 这一期前半部分介绍了这件案子的进展。 并且将几个最恶劣最非人的罪行,详细的公布了出来。 这些文章的操刀人正是杨士奇。 之前他就编写过洪武大案集,对这方面可谓是最为擅长。 将案件写的代入感十足,让人看的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孔家族诛。 接下来第二部分,介绍了案件的进展。 一个字,慢。 但文章也为大家辩解了。 慢是因为案件复杂,他们想搞清楚,所以才慢的。 不是某些人揣测的想拖延时间,包庇罪犯之类的。 然后文章顺势就转到了第三部分。 讲了关于理学和理学贤才的争议。 说什么,有人认为理学贤良们是沽名钓誉之辈云云。 这纯粹是胡扯。 虽然他们都是理学派,看起来很像结党营私。 但大家要相信他们的操守云云。 然后又将这些人的事迹,和他们说过的话,重复了一遍。 学过新闻学的都知道,当你不停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确实能加深印象,但也会引起反感。 怎么着?你们这些理学大佬,除了逼迫皇帝出发皇子驸马,就没有干过别的实事儿了是吧? 就这么点事儿,天天吹有意思吗? 赶紧把孔家的案子给审出来行不行? 最致命的还是,被报纸引导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 理学派这些贤良,除了逼迫皇帝处置皇子杀驸马,貌似确实没干过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事情。 各种惠民政策,那是太上皇、皇上、太子和陈伴读他们搞出来的。 理学派最多就是执行者而已。 也就是说…… 一旦人们开始怀疑,越来越多的疑点就出现了。 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这些人抱团逼迫皇帝,真的是为了礼法吗? 在这种舆论氛围下,整个理学派都意识到情况不妙。 但直到现在,他们依然不认为朱元璋要废了理学。 只是以为老朱单纯在报复他们。 于是,理学派内部顺理成章的开始了大分裂。 当初的事儿我们没参与,和我们没关系。 我们是被谁谁谁拖下水的,他才是首犯。 因为内部分裂,关于孔家案件的审问也开始频繁出现问题。 比如同一个人的口供,出现两种论调等等。 老朱的态度也开始强硬,质问他们是怎么办案的。 然后最新一期的报纸,也将这些疏漏全部都写了出来。 但报纸依然再为他们辩护,是民间的非议给了他们压力,才会出现的失误。 你们能不能不要在诋毁这些贤良们了。 然而,越是如此,怀疑的人就越多。 大家都迫切的需要一个真正的答案。 还有就是关于孔家的,大家很想知道,孔家到底犯下了多大的罪。 传闻中那些类人行为,到底是不是真的。 第465章 杀戮,开始了 “不是人,简直不是人啊。” “为了二十几亩水田,竟将别人一家十余口全部杀死,连几个月的孩子都不放过。” “畜生,畜生啊。” “是啊,真不敢相信,圣人之家竟然做出如此残忍之事。” “那算啥,你看这个才叫畜生……驾车出门,见到女人就掳上车奸淫……” “这踏马哪是什么圣人之家,畜生都不如啊。” 路边茶摊,一群苦力脚夫一边就着茶水吃硬面饼子,一边讨论着。 话题自然是闹的最厉害的孔家之事。 这件事情的话题性实在太大,再加上报纸接连报道,可以说天下皆知。 孔家所犯的恶行,一次又一次挑战了人类下限。 尤其是一些年龄大较大,经历过乱世的中老年人,更是被勾起了痛苦的回忆。 对孔家生出了恨意。 然后他们就通过口述,将这种恨意传递给身边的人。 身边发生过的事情,和远方发生的事情,感官上是完全不一样的。 广大百姓的怒火被成功激起。 这时,茶摊老板忽然说道:“别说了,别说了,那边来了几个读书人,小心他们拿大家见官。” 众人顿时鸦雀无声,都低着头不敢说话。 毕竟大家都是底层人,得罪不起那些老爷们。 那几个读书人路过摊位的时候,似乎被汗酸味儿给熏到了,都一脸嫌弃的快步走过。 这种毫不掩饰的态度,让众人心中更是憋闷的慌,再也没有人说话。 过了许久,才有人说道:“不都说,理学派的大老爷们刚正不阿,为民请命吗?” “想来定能严惩孔家,还百姓一个公道。” “理学?呵……”有人发出嘲弄的声音: “刚才那几个都是理学的,就这样的人,指望他们当了官为民做主?” 有人附和道:“是啊,孔家那可是读书人的祖师爷,他们怎么可能会秉公办理。” 现场又重新热闹了起来,大家开始说一些不知真假的传言。 “我邻居家的二舅的小舅子的儿子,就因为说了几句,被读书人拿去见官。” “花了一贯宝钞,又被打了十大板才放出来。” “这些读书人,维护他们祖师爷维护的很呐。” “是啊,他们怎么可能会为了百姓,得罪自家祖师爷。” 有人压低声音说道:“我听人说,那些理学的大老爷,其实是联合起来夺太上皇的权。” “根本就不是什么为民请命。” 也有人质疑:“不会吧,那些大老爷可是敢逼着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 马上有人回怼道:“无知,除了这两件事情,你还能说出他们干过别的什么事情吗?” “他们逼迫太上皇处罚亲王和驸马,其实就是夺权。” 说着说着,众人几乎已经相信了,这就是唯一答案。 而且百姓已经开始产生担忧:“如果理学大老爷真的是为了夺权……那可怎么办是好啊。” “是啊,太上皇年龄大了,皇上又中风不良于行,太子还年轻……” “你说,那些人掌权以后,会不会把我们的地给收走啊。” “这可不好说,而且我听说县令很讨厌百姓到处走。” “恨不得建个高墙把村子围起来,百姓只有种地的时候才能出村子。” “平日里出村就要被抓起来打死。” “啊?那可怎么办?不能出来干活,光靠地里那点产量,还不饿死啊。” “饿死倒不至于,听说朝廷在推广殷薯,咱们这已经有地方开始种了。” “以后种殷薯,混个半饱还是没问题的。” “但也只能混个半饱了,别的就别想了。” “太上皇可不能退让啊,必须要打倒那些奸臣。” “只有太上皇才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 “是啊,希望太上皇能重新振作起来,将这些奸臣统统杀死。” 类似这样的讨论,最开始是在各大城市流传。 很快就传扬开来,迅速传遍全国各地。 理学官吏和读书人自然不会放任这种传言,开始采取强硬手段,禁止百姓讨论。 一旦发现就以散步谣言毁谤圣人为名,将人给抓起来。 但其结果就是,更加让百姓相信,这些理学出身的官吏,必然会护着孔家。 一旦百姓产生这样的想法。 那理学营造出来的‘道义’外衣,也就不存在了。 没有道义加持,却站在高处,那必然是万人毁谤。 各种阴谋论也随之而出。 其中流传最广,也最为人认同的,自然就是理学派其实就是为了夺权。 事情能发展的这么顺利,前面十年的宣教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一系列的善政,确实极大的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大家虽然过的苦,但杂税少了,能靠自己的努力吃饱饭。 这已经是前所未有的好日子了。 尤其是对于刚刚经历过乱世的人来说,对比太强烈了。 强烈的反差,也造成了他们对大明,对皇室的认可和忠诚。 以前被报纸引导,他们觉得理学大佬是为民请命。 但即便是那时候,也没有百姓骂皇家。 甚至很多人认为,太上皇和大臣都没错。 太上皇护着自己的儿子女婿,那是天经地义的。 谁不护着自家孩子? 大臣维护礼法,也是值得表扬的。 然而因为孔家的事情,加上报纸有意引导,舆论风向就开始变了。 简单点说就是,以前君明臣贤大家都想要。 但现在皇家和大臣,只能二选一。 你选谁? 百姓毫不犹豫的选择了皇家,因为皇家确实能让大家吃上饭。 大臣? 你敢抢皇帝的权,那就是大大的奸臣。 同样是孔家的恶行,不同的人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普通百姓关注的,是孔家草菅人命、欺男霸女之事。 比如达官显贵、有钱人家的女眷们,更关注孔家是如何对待女子的。 赵芝在看到报纸上公布的孔家恶行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自己的父亲。 “爹,报纸上说,女子嫁到孔家就会被锁在小院里,终生不得离开半步。” “除了贴身丫鬟,不允许和其他任何人接触,不知是真是假?” 赵谦点点头,叹道:“真的,不过并不是所有女子都会被如此对待。” 赵芝松了口气,说道:“我就说吗,怎么可能有如何苛刻的人家。” 赵谦苦笑道:“你以为被锁起来是不幸吗?错了,在孔家不被锁起来才是最大的不幸。” “孔家人害怕妻妾出轨,往往是严防死守。” “在大街上看别的男人一眼,都会被视为淫贱,是要被活活打死的。” 赵芝震惊了:“啊?这……怎么可能?” 赵谦说道:“怎么不可能,这些年因此被打死的女子,已经不知道有多少。” “只是这些罪名是才刚刚审出来的,还没有被报纸公布而已。” 他心中对孔家也是失望至极,不禁多说了许多未被报纸公布的罪行。 听的赵芝心情沉重,晚上做了一宿的噩梦。 第二天,和闺蜜们编排戏剧时频频走神。 以至于被闺蜜打趣,是不是看上哪家郎君了。 赵芝咬了咬嘴唇,说道:“你们知道吗,这句话要是被孔家人听到了,是要被活活打死的。” 闺蜜们很惊讶:“啊,为什么?” 赵芝就将赵谦告诉他的事情,一股脑的倾诉给了闺蜜们。 “看别的男人一眼就要被打死……” “逼迫守寡的女人搬进小院居住,终身不得离开。” “然后他们克扣守寡妇人的钱粮……这些妇人被逼无奈,只能任由孔家人淫辱,以换取吃食。” “很多妇人不愿意受辱选择了自杀。” “孔家人还不知廉耻的为这些妇人立传,说都是孔家的仁德所致……” 种种对女人的迫害行为,确实震惊了一众姐妹。 她们知道现在社会风气偏保守,尽管大明的风气有所扭转,可对女子的要求依然非常苛刻。 但怎么都没想到,孔家竟然能做到如此妖魔化的程度。 “以孔家对儒家的影响,这些规矩很可能会被更多人效仿……到时天下女子的下场恐怕……” 一席话说的众人心情无比沉重。 她们全都是达官显贵家的姑娘,衣食无忧。 在外面,有福清组建的小群体护着,也没人敢找她们的麻烦。 能约束她们的,只有父母丈夫。 可福清背后是陈景恪,他们的父母丈夫都希望通过夫人路线,和陈景恪拉上关系。 自然也就不会约束她们,反而很鼓励她们多参与一些小群体的活动。 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享受到了这个时代的女子,本不该享受到的自由。 正因为享受过相对的自由,她们更加无法接受孔家那种方式。 想想自己一辈子被锁在小院子里…… 想想自己死了丈夫,还要被道貌岸然的同族奸淫…… 想想自己因为说错一句话,不小心看了别人一眼,就要被活活打死…… 只是想想,她们就有种崩溃的感觉。 于是,也彻底恨上了孔家。 有人要说了,这就恨上了?也太草率了吧? 并不。 女人心思本就更加细腻一些,也更加的敏感。 很多时候情绪就是这么的莫名其妙。 然后这些女人就开始在各种场合,宣扬孔家的恶行。 而且她们不光说,还要求别家的女眷必须支持自己。 孔家如此邪恶,你竟然不恨他们? 那你就是支持孔家,你是我们女人的敌人,我们要孤立你攻击你。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女人加入了她们的行列。 枕头风的威力,懂的都懂。 更何况,现在的大局一目了然。 太上皇挖了个坑,理学和孔家跳了进去,现在是清算的时候。 孔家和理学必然会被收拾的很惨。 在这种时候,大家自然知道该怎么选择。 更何况,理学占据文官系统大半壁江山,他们被收拾要空出来多少位置啊。 那我们不就有机会往上走一走了吗。 于是,一股针对理学派的风向开始形成。 不过即便到了此时,大家依然认为,老朱是准备狠狠敲打一下孔家,打压一下理学。 并没有想过灭孔废理这种情况。 老朱眼看时机差不多,就一改之前的态度,严厉催促刘敩等人,尽快将孔家案件审理清楚。 刘敩等人那真是后悔的肠子都青了,然而覆水难收。 他们只能硬着头皮去查。 到了这一步,大明周报也不再伪装了,直接开始质疑理学的大佬们的立场。 也不用找别的借口,就拿孔家的事情说事儿。 这都一个多月了,你们还没审出个所以然来。 莫非真如传闻的那般,你们的刚正不阿是装出来的。 之前逼宫只是单纯为了夺权? 另一篇文章,更是直接说: 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理学大佬表示,他们内部正在紧急协商,如何断尾求生。 只是内斗的厉害,谁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个人,所以到现在都没有商量出策略。 而且大家都不想背负杀死圣人之后的骂名。 这一篇报道,在不同的人眼里,有着不同的理解。 普通百姓的想法是,果然和我们猜的一样,这些理学就是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 自认为比较理智的,这认为这应该是故意引导话题。 但唯有理学派的核心官吏知道,这一切都是真的。 那么,到底是谁将这些消息泄露出去的? 本就四分五裂的理学派内部,再次出现了信任危机。 自然也就更商量不出,什么统一的应对办法来了。 ----------------- 时间很快就来到五月十八日,这天东宫传来好消息。 太子妃徐妙锦诞下一麟儿。 太子嫡长子出生了。 朱雄英的子嗣很多,目前已经有四子三女。 然而嫡长子的出生,依然震动朝野。 皆因按照大明的礼法,这个孩子将是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 最高兴的莫过于老朱、马娘娘和朱标了。 终于见到第四(三)代继承人了,这是妥妥的祥瑞之事啊。 为此朱元璋下旨大赦天下,并赏赐给所有十岁以下孩童一盒肉罐头。 以示普天同庆。 徐家就别提了,门槛再次被踏破,徐达脸上的笑容就没有消失过。 有了这个孩子,徐家的地位就更稳固了。 除了徐家,还有一家也非常热闹。 那就是陈景恪家。 当确定太子妃产下的是男婴之后,就有无数人给陈家也送上了贺礼。 这份礼物,是送给未来皇后小圆圆的。 这可是老朱和马娘娘钦定的婚事。 嗯,陈景恪的两个孩子,姐姐叫圆圆,弟弟叫团团。 这是乳名,正式名字要到周岁以后才取。 这自然也是迷信。 古代医疗差,婴儿夭折率高。 百姓就认为,不给孩子取名,阎王爷的生死簿上就没有孩子的名字。 黑白无常就没办法来勾魂,以此来保住孩子的性命。 还有一些风俗,比如给孩子取贱名,好养活。 比如什么狗蛋、粪叉、箩筐之类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这都是迷信思想。 但还是那句话,反正又没啥害处,何必一定要纠正呢。 等生活条件达到了,风气自然就扭转过来了。 所以,他也没给孩子取正式的名字,而是用了乳名。 嗯……他知道近亲结婚不好,但只是一代人是不会有问题的。 怕的是三五代近亲结婚,甚至几百年上千年,都是几个固定家族联姻。 这样才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所以,并没有强行反对这门婚事。 等后面科技水平略微提高了,在顺理成章的提出相关理论,并禁止近亲结婚。 这样更加的水到渠成,遇到的阻力也会小很多。 言归正传。 对于大家迫不及待讨好未来皇后的行为,陈景恪又好气又好笑。 你们现在就送礼,是不是忒早了点? 福清倒是非常开心。 陈远和冯氏就更别提了,陈家娶公主就算了,竟然还能出皇后。 搁以前,他们做梦都不敢想这样的好事。 不光是外人对陈家的态度有所改变,就连亲朋友的态度,都有所变化。 比如徐达,直接就将圆圆当自己家的了。 至于老朱、马娘娘他们,就更别提了,就差把孩子抱宫里自己养了。 朱雄英更过分,直接以爹爹自居。 关键他不光喜欢圆圆,连团团也一起喜欢。 一见面就是‘爹爹来看你们了’,完全无视了他和这俩孩子同辈分的事实。 不过也没人纠正他就是了。 大家各论各的就好。 而且他喜欢两个孩子,不是更好吗。 太子嫡长子的诞生,也让许多人看到了机会。 这是天大的喜事,那自然要‘喜’起来,沾了血岂不是就不美了? 万一血煞之气冲撞到这孩子怎么办? 于是,就有人借机上奏,希望太上皇能暂停杀戮,为孩子祈福。 孔家的人,也上了贺表以及请罪书,希望太上皇能看在圣人的面子上饶过他们一次。 以后他们保证悔过自新。 然后……这些人就全部被罢官了。 朱元璋在朝堂明确表示,孔家罪大恶极天理难容,不查清楚愧对天下苍生。 敢再有为其求情者,以同罪论处。 至于孔家,老朱也没忘了他们。 下旨将其家族子弟全部圈禁在曲阜祖地,没有圣旨不得放任何人外出。 并命军队进行封锁。 执行此事的,正是刚刚参拜过孔庙的李善长。 这下,朝野终于明白了老朱的决心,再也没人劝说。 但也有很多人开始担心孔家,害怕朱元璋惩处太过。 很多读书人自发前往曲阜,准备保卫圣裔。 老朱听闻此事,冷笑道:“既然他们要去送死,那就随他们去好了。” “让方孝孺将此事发表在报纸上,咱倒要看看,有多少人效仿。” 陈景恪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连忙劝道: “陛下,这么做要死的人就太多了。” 老朱训斥道:“妇人之仁,到现在你还不明白吗?” “顽固腐化之辈,是不会被教化的,只有以雷霆之势将他们彻底扫除。” “才能为新法腾出施行的空间。” 朱雄英也支持道:“纵观史册,不流血的变法有几个能成的?” “什么叫革?剥下来的兽皮叫革。” “革新就是要把旧法的皮剥下来,换一层新皮,是注定要流血的。” “况且,这次去守护孔家的,
相关推荐:
修仙有劫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我以力服仙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下弦美人(H)
生存文男配[快穿]
狂野总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