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二天就被劣绅恶霸给抢走了,告官的地方都没有。” “我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田,即将收获的时候,又被人给抢了。” “我是个当官的,保境安民……突然来了一波匪兵,将一切付之一炬。” “如果大明的官场陷入全面党争,那么一切就会变的不确定起来。” “我辛辛苦苦做了官,啥都没干,突然有一天就被人给扣了个帽子抄家灭族了。”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百官心里惶恐不安。” “为了消除惶恐获得一点安全感,他们只能拼命结党去攻击别人。” “最终让大明陷入永无止境的党争泥潭。” 老朱、马娘娘、朱雄英三人都露出深思之色。 这个说法确实很新颖,给了他们很多灵感。 但他们思考最多的,还是党争的事情。 过了许久,老朱才长叹一声,开始了反思: “若不是你提醒,恐怕咱这辈子都捉摸不透其中的道道。” “当初赵瑁案的涉案人员如此之多,咱心里就很奇怪,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今日总算是有了答案。” “是咱的恶政,逼迫着他们结党。” “等这件案子爆发,他们的政敌又联合起来落井下石。” “或许很多人都是无辜被牵连进去的……不,不是或许,是肯定如此。” “还有前两年咱巡视地方,每次咱都能轻易发现部分官吏的小尾巴。” “派人去查的时候,几乎都是一查一个准,很容易就能揪出一大串贪官污吏。” “当时咱还以为是蒋瓛和锦衣卫能力出众。” “现在想来,咱这是被人家给利用了啊。” 额……陈景恪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 老朱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了。 就他的铁腕统治,动不动就抄家灭族,有几个官吏敢公然结党的? 尤其是赵瑁案,发生在大明初建时期,不太可能是廷推造成的。 更何况,这个案子直接将朝堂给清空了,人人自危。 大家自保都来不及,谁敢在这个时候搞党争。 前两年反腐,确实有力量在推动。 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党争,而是革新派和保守派互相打击的结果。 不过他也没有安抚老朱,因为这两条政策,确实让官吏之间有了党同伐异的趋势。 尤其是朱标当政这几年,他希望通过柔和的手段,建立健全国家各项秩序。 营造一个正常有序的君臣氛围。 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 在廷推和打击党争这两条政策的驱使下,他的一系列善政,给百官创造了结党的机会。 不过还好,老朱尚在,朱标本人也是英明的君主,百官也只敢私下搞小动作。 不敢明目张胆的搞党争。 可恶果还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百官已经意识到,只有结党才能在朝堂争取利益并存活下来。 在面对竞争对手的时候,他们抱团。 当竞争对手是皇帝的时候,他们更会抱团。 就连从来都不站队的孔家,都在这次变革中,站在了保守派一边。 这才有了现在理学空前团结的局面。 他们内部之间,肯定是有竞争的,还很激烈。 可是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 当然,将这一切的恶果,都归结于老朱和朱标是不应该的。 可他们的行为,却在事实上造成了这个结果。 不过陈景恪并没有将这些话说出来。 一来老朱已经明白问题出在哪里,后续肯定会改的,没必要再苛责于他。 二来朱标也是无意为之,更何况他已经这样了,随时都可能退位。 还是给他留点面子吧。 等后续这两条政策废除,大明的官场习气慢慢被纠正。 就不会再出现,前世明朝中晚期那种党争局面。 就让这个微不足道的小黑点,掩盖在历史长河里好了。 想到这里,陈景恪说道:“结党可以很唯心,很容易扩大化不可收拾。” “历朝历代虽然打击结党,却从来不将之摆在台面上。” “更不会主动去搞扩大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陛下打击结党的想法是好的,只是手法有些瑕疵。” “所幸还没有造成恶果,找个机会将这两条政策废除即可。”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忽然说道:“这两条政策也不是没有好处。” 三人都看向他,等着他的高见。 朱雄英嘿嘿笑道:“如果不是这两条政策,理学派怎么会如此团结。” “咱们的计划,也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明知道他是故意安慰自己,老朱还是笑道: “哈哈……乖孙你这么一说,咱这心里好受多了。” 众人都笑了起来。 有一说一,还真是如此呢。 第460章 kong家必须消失 老朱是什么人,之前只是没想到罢了。 陈景恪帮他指出问题所在,很快就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此事咱知道该怎么办了,等过一些时日连理学和孔家一起解决了。” 闻言,马娘娘、朱雄英、陈景恪三人,已经大致猜到他要做什么了。 对于这个处置办法,他们也觉得挺不错的。 既然你们跳出来挑战皇权,那背点锅是理所应当的。 之后他们又讨论了一些细节,才各自散去。 老朱和马娘娘一起回了寝宫。 马娘娘屏退内侍,从枕头下面的暗格里,取出一个上锁的小箱子。 打开里面是厚厚一沓文稿。 老朱从箱子里拿出几页白纸,开始做记录。 内容正是陈景恪方才所讲的东西,并且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点评。 大意就是,告诫后世子孙当引以为戒,绝不可犯此类错误云云。 马娘娘则在一旁补充。 用了小半个时辰,才将这些东西写好。 老朱将纸递给马娘娘,笑道:“又给子孙留下一笔财富。” 马娘娘接过那几页纸,小心的放在箱子里,然后上锁藏好。 这才打趣的道:“不难受了?” 老朱笑道:“难受什么,又没有酿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景恪指出来的问题越多,咱越高兴。” “哪天他要是指不出问题,咱心里才不安生。” 马娘娘感叹的道:“景恪的成长也很快啊。” 老朱非常认同的道:“是啊,以前他只是仗着肚子里的学问生搬硬套。” 他的很多政策,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在实施的过程中遇到问题,他也很难及时反应过来并给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都是经过老朱、马娘娘、朱标完善之后,才推行的。 说白了,那会儿他只是指出一个大方向。 具体怎么做,要靠别人去思考分析。 “现在他已经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廷推和打击结党,应该就是他最近分析出来的。” 马娘娘颔首道:“以他的性格,若是之前就看出来早就说了,不会忍到现在。” 老朱欣慰的道:“以后就算新政策遇到问题,他也能及时调整,这才是一个合格的肱股之臣。” “将来他辅佐雄英,咱才能放心。” 马娘娘笑道:“真是难为他了,要写书,要为变革出谋划策,还要学习。” “现在连医术都放下了。” 老朱说道:“小医医人,大医医国。” “他随便在国策上做出一点改良,比他行医一辈子救的人都要多。” “况且有老五替他传承医术,没什么可遗憾的。” 马娘娘自然知道孰轻孰重,也只是感叹一下而已,并不会认为学医比治国更重要。 又聊了几句之后,她就问道: “你是不是准备把以理学结党为由,把廷推给废除了?” 老朱‘嘿嘿’笑道:“还有比这个更好的借口吗。” “咱制定廷推之法,本意是尊重群臣,希望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可是理学却借着此法结党营私打击异己。” “咱也是被迫无奈,不得不废除这一良策,大家要怪就怪理学好了。” 马娘娘笑骂道:“你真是腹黑啊。” 老朱得意的道:“怎么能叫腹黑呢,咱这叫老谋深算。” 马娘娘失笑道:“这不是一个意思吗。” 笑过之后,老朱继续说道: “至于打击党争,咱认为反倒不用过于理会。” “没有了廷推,百官结党不但没有利益,反而会被打击。” “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结党。” “以后朝廷查处贪官污吏,也不会再刻意去追查其同党。” “待过上一些时日,官场风气扭转回来,就不会再有人提起此事。” “咱留着这一条,也是给后世子孙,留一个清理朝堂的合法借口。” 当皇帝需要的时候,就把这一条搬出来清理一波朝堂。 当皇帝不需要的时候,这一条政策就压箱底生灰。 当然,前提是皇帝有能力,可以掌控朝局。 如果皇帝无能,掌控不住朝局呢? 那有没有这一条政策,都无所谓了。 前朝没有将打击党争写进律法,也没少发生党争。 东汉末年还有党锢之祸,唐朝有牛李党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更是惨烈。 朱元璋认同陈景恪的分析,但他从来不是盲目之人,也有自己的想法。 在他看来,真正会惹出大祸的,是廷推。 只是明确打击结党,放大了廷推的恶果。 现在廷推这个因没有了,打击结党问题不大。 马娘娘有些担忧,正准备劝说,却听朱元璋又说道: “再说了,如果咱想错了,以雄英和景恪的关系,大可以将这一条废了。” “咱相信,百官是很乐于见到这一条被废除的。” 闻言马娘娘也不禁点头,确实如此啊。 就算百官以祖宗之法阻止,凭雄英的威望和性格,也会铁腕将此法废除的。 完全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于是,她也放下心来,没有再说什么。 且这么着走走看吧。 ----------------- 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越传越玄乎,很快就变成了天子一怒流血漂橹,结果群臣宁死不屈维护正义。 最终皇帝被群臣逼着认错,惩罚了恶王。 老朱成了彻彻底底的大反派,以左川、陈瑛为首的理学派,则成了为民请命的清官好官。 这些人一时间风头无两。 本来这种时候,锦衣卫会出来制止流言。 然而这次不知道为什么,锦衣卫就好像失踪了一般,基本看不到身影。 各衙门虽然想管,但很显然他们的威慑力远远不够。 他们越管,百姓反而聊越起劲儿。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急了急了,他们急了。 尤其是大明日报最新版本发行,更是将此事推向了高潮。 第一版竟然不再是太上皇的讲话,而是讲了汉朝强项令的故事。 以此来赞颂群臣的刚正不阿的。 甚至将这些人吹捧成了大明的良心,道义的守护者等等。 这让理学派更是激动的浑身颤抖。 礼法,要重新回到我们手里了吗? 那个方孝孺不错,等我们掌了权,他要是肯跪下,我们就给他个悔过的机会。 报纸的影响力和权威性毋庸置疑,民间对理学派更是推崇。 一时间理学派声势无两。 其实在朝堂上对抗老朱的那些人,一开始心里也很惶恐,生怕被穿小鞋。 尤其是外面越来越离谱的流言,更是让他们惶恐不安。 过了几日朝廷没有任何动静,他们渐渐放下心来。 而报纸和民间的吹捧,更是让他们有些飘飘然。 这时,被罢官的陈瑛,四处蹦跶串联: “我们是正义的,何惧有之?不过是一死而已。” “圣天子在朝,必然不会如此对待忠义之臣的。” “诸位,我在家中举办文会,还请赏脸。” 于是,大臣开始互相走动。 文会少不了酒,人一旦沾了酒,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嘴巴就和不把风一样,各种大话不要命的往外吐。 酒醒后他们后怕不已,万一被清算怎么办? 然而过了几日毫无反应,他们放下心来,之后就更飘了。 恰在此时,各种流言也从宫里传出。 什么太上皇把代王抽的生活不能自理,还准备将他的王爵给废了,发配凤阳守皇陵。 幸亏马娘娘力劝才作罢。 群臣先是惊讶,太上皇竟然没有报复群臣,而是拿儿子撒气? 太奇怪了。 不过众人很快就自己给出了答案。 太上皇老了,没有当年的杀心。 而且他毕竟已经退位好多年,现在的大臣多是陛下(朱标)所提拔。 这次重新掌权,他对朝局的掌控必然不如当年,也不敢在大肆屠杀。 这个理由很快就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于是,理学派纷纷弹冠相庆,似乎已经看到了光明的未来。 他们不光是嘴上说说,在朝堂上也开始积极发声,对什么事情都要发表一些意见和看法。 尤其是对新政,更是多有诋毁之词。 虽然老朱依然坚持新政,却并没有因此责罚任何一人。 这更是让群臣以为他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而胜利让理学派更加的团结,他们准备聚集更多力量,向皇权发起最后的挑战。 彻底奠定胜局。 然而……事情并不会如他们所想的那般顺利。 当时站出来挑战皇权的,不只是理学派,还有儒家的其他学派。 现在大家都在吹捧理学派,将他们视为道义的守护者。 其他学派完全被忽视了。 而且团结起来的理学派,也有意无意的在排挤其他学派。 其他学派就不干了,开始对他们发起攻击。 不少人被检举揭发。 很多私下说的腹诽之言,也被捅了出来。 老朱似乎终于找到了动手的借口,以雷霆手段将这些人全抄家灭族了。 然而面对这个结果,理学派却没有丝毫惶恐,反而非常的高兴。 为何? 用陈瑛的话来说就是:“以太上皇以往的性情,发生这样的事情,必然会追查其同党。” “可是现在只处置了他们本人,对同党的事情问都不问。”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太上皇不敢大肆株连了。” 所以,这个结果非但没有让理学派恐惧,反而让他们更加热切。 不过他们也并未盲目,深知现在不是闹矛盾的时候。 就和其他学派进行了和解。 其他学派也只是闹一闹争取利益,见理学派退步,也就不在闹了。 大家继续联合起来挑战皇权。 方孝孺似乎也服软了,每一期报纸都有好几个版面的文章,在讲理学派这些人是如何的正义,如何的刚正不阿。 王子犯法与庶民,这个思想也被一次次提起。 其中一篇文章,更是直接写到: 就算是天子犯法也要下罪己诏,更遑论权贵。 然后就开始强调,在理学的维护下,大明必然是一个律法严明的辉煌大世。 任何人犯法,都要接受正义的审判。 理学派那些人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陷阱。 很是骄傲的接受了这个夸赞,并对外宣传,他们维护誓死礼法。 任何人犯法,都要接受应有的惩罚。 在他们的带领下,大明必将恢复上古三代之治云云。 ----------------- 就在这时,老朱下旨给东南抗灾的将士颁发荣誉勋章。 本来这个勋章是要等到神机营回京,再举行欢迎仪式并颁发。 只是因为某些缘故,神机营暂时不能回京。 老朱决定,就不等他们回来了,派个钦差去东南颁发一样。 不能让将士们等太久。 然后这个早就已经通过的决议,却遭到了理学派为首的官吏集体反对。 他们先是否定了神机营抗灾的功劳,认为军队太危险,必须严加提防。 岂能让他们去救灾接触百姓?万一出点事儿怎么办。 而且救灾出力最大的是衙门,后续救济灾民,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也都是衙门的功劳。 神机营只是协助而已,真正的功劳是属于衙门的。 皇帝怎么能只嘉奖神机营,无视各衙门的付出呢? 这会冷了群臣的心。 反正他们找了一大堆理由,就是不同意颁发荣誉勋章。 最后还是朱元璋、朱雄英和李善长、徐达等人联合施压,才勉强通过了这个决定。 虽然失败了,可那些官吏却非常高兴。 这次可是把太上皇闹的灰头土脸,属于又一次重大胜利。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军方将领看向他们的目光,充满了愤怒和仇恨。 而且在事后,抚慰使开始给各军讲述今日发生的事情。 讲述过程中,难免会添油加醋。 其结果可想而知。 中下层官兵,对朝廷纷争本不感兴趣。 可现在不一样了,你们这些当官的,竟然想骑在我们脸上? 去踏马的。 尤其是想到宋朝时期,文臣是如何欺压军方的,更是让将士们无法接受。 一股针对文官的怒火开始酝酿。 时间很快来到三月末,消失了数月的蒋瓛秘密进京。 同时带来的还有足足六口大箱子,里面全是孔家的恶行。 只看了几页,朱元璋就气的满脸通红,牙齿咯咯作响: “咱真后悔,为何没早点将这群畜生杀光。” 朱雄英更是一脚踹在箱子上,怒道: “这次绝不能放过他们,我要让孔家从此消失。” 陈景恪深吸口气,也是出离了愤怒。 他知道事情很严重,可绝对没想到能严重到如此程度。 就说个比较轻的罪行。 孔家的三少爷,最大的爱好就是架着马车在曲阜四处游荡。 他当然不是没事儿瞎逛,而是为了方便干坏事。 路上看到哪个女人有姿色,直接拖上车奸淫。 侮辱过后一脚踢下车,继续去物色下一个。 相比起来,被凌辱之后踢下车,已经算是幸运的了。 姿色不错的,或者有某个地方能让这个孔三少心痒痒的,直接就被拉走折磨到死。 这还算是比较轻的那种罪行。 比较重的,陈景恪都不敢往下看。 放下手中的卷宗,他深吸口气,斩钉截铁的道: “孔家必须消失。” 第461章 杀驸马以正法令 老朱虽然恨不得立即就下令将孔家灭族,但并没有失去理智。 冷静下来之后,他立即给蒋瓛下令: “去鼓动一些受害百姓,让他们来京告御状。” 蒋瓛回道:“臣已经联络了一百余户受害者,并将他们妥善安置。” “这就传令下去,将他们送入京中。” 老朱正准备点头同意,朱雄英却说道: “不是将他们送入京中,而是让他们自己走过来。” “每户发一部《大诰》,让他们举着大诰,一路从曲阜走到京城。” “沿途要将声势闹大,越大越好。” “最好他们人还没到京城,天下都已经知道了此事。” 蒋瓛迟疑的道:“如此一来会不会打草惊蛇?而且沿途必然会有官吏阻拦……” 朱雄英冷笑道:“就是要打草惊蛇,才好一网打尽。” “至于阻拦的事情……给他们规划一条路线。” “一条革新派和军转官能主导大局的路线,哪怕绕一点远路都无所谓。” 所谓军转官,就是立有军功,并通过考核的将士转业成的官吏。 是大明基层官吏的主要来源之一。 这些人在军队接受过相对完整的思想教育,又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对朝廷非常的忠心。 对新政也是非常支持的。 陈景恪敢顶着保守派的压力推行改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有这些军转官在。 这是当年王安石所不具备的条件,也是大多数变革者不具备的条件。 而且文武天生不对付,这些军伍出身的官吏,往往和守旧派老官僚格格不入。 双方矛盾非常多。 这次百姓进京告御状,如果有保守派官吏敢于阻拦,就让军转官出来护送。 而且谁出来阻拦,就直接将其写上黑名单。 将来清算的时候,送他们全家去九泉下享福。 倒也不能说替孔家求情的都是坏人,很多人确实人品不错,只是作为儒家门徒去维护孔家。 然而阵营斗争不会管你是好是坏,参与了就做好死亡准备。 对于朱雄英的想法,老朱自然是支持的。 这么多人进京告御状,孔家和理学必然会有动作,到时候更方便一网打尽。 陈景恪也认为这个办法不错。 这次就是要堂堂正正,用道义将孔家消灭,将理学打倒。 这样才可以确保他们不会死灰复燃。 接到命令之后,蒋瓛就再次出发。 他要亲自去为这些喊冤的百姓保驾护航。 他前脚刚走,老朱又下令召见了李善长: “百室你可以出发了……小心他们狗急跳墙。” “等事发之后,你可以以巡视为名,前往当地驻军那里。” 李善长面容严肃,说道:“上位放心,多少大风大浪都过来了,区区孔家又能奈我何。” 之后朝廷大张旗鼓的,为李善长举行了送行仪式。 他明面上的任务,是带领这几年被录取的进士,去曲阜参拜文庙。 顺便祭祀一下孔子。 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没有任何人怀疑。 但暗地里的任务,则是防止孔家狗急跳墙。 万一他们不当人搞杀人灭口,李善长能弹压的住他们。 而且等朝廷这边决定对孔家动手,李善长也是最好的执行人。 事实上,派李善长去并不是很合适。 他是法家的人,身份上有点小尴尬。 且地位太高了,不是孔子祭日之类的大祭,出动他显的有点大材小用。 但要对付的是孔家,别的人去更不合适。 总不能让徐达、傅有德这些人去吧? 文臣里面,有这个能力,又值得信任的只有李善长。 但这点小瑕疵,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儒家反而认为,这是朱元璋又一次低头服软的表现。 陈瑛直接在私下聚会上叫嚣: “我们给的压力十足,太上皇扛不住了,才会派李百室去祭祀孔子,以此来安抚我等。” 众人都兴奋不已,纷纷举杯庆祝。 宴会过半,有仆人过来告诉他,左侍郎派人请他过府一趟。 陈瑛很是疑惑,看着宴会上的宾客,也很是为难。 不过他也知道,若没有大事左川不会在这个时候找他,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于是就起身向众人赔罪,然后匆匆前往左家。 到地方之后,发现已经有七八个人在了,且都是理学派的核心成员。 以前陈瑛是没资格进入这个小圈子的,自从上次在朝堂上正面硬刚李善长。 事后又积极串联,博取了巨大的声望,然后才被这些人纳入小圈子。 不过核心圈子几乎到齐,这让陈瑛更加好奇,到底是什么事情。 他悄悄观察这些人的脸色,有凝重的,也有兴奋的。 这更让他摸不着头脑了。 不过左川也没让他久等,直接就揭晓了答案。 “驸马欧阳伦在陕、川走私茶、盐等物,数额高达数十万贯之巨。” “其家奴嚣张跋扈,动辄殴打巡检税吏,当地已经悲声载道……” 陈瑛震惊的道:“此事可属实?” 左川肯定的道:“蓝田县巡检不堪忍受屈辱,又闻听我等执掌道义,于是向我检举揭发此事。” “我派人去当地查证,已经拿到足够的证据。” 陈瑛恢复了冷静,表情也变得凝重起来,说道: “不知左侍郎和诸位前辈准备怎么做?” 左川大义凌然的道:“自然是将之公之于众,还天下一个公道。” 这话说完,他又立即压低声音说道: “我以为,这一次不论太上皇如何处置,我等都将获得最终胜利。” 皇帝处置欧阳伦,那就是服软。 不处置他,那就是徇私枉法包庇皇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民心。 而他们这些人,将会稳稳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与天子共治天下,也不再只是梦想。 但…… 陈瑛却深吸口气,严肃的道:“左侍郎可想过这么做的后果?” 逼迫皇帝低头,和逼迫皇帝杀皇亲,是完全不一样的。 你真不怕将太上皇给激怒了,大开杀戒? 另外有三个人,也都点头表示了对他的支持。 还是悠着点吧。 不能因为顺风局,就得意忘形。 左川却说道:“不冒一点风险就想执掌大权,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 “陈御史向来宁折不弯,我本以为你会与我一起坚守道义,不成想……” 说着他不禁摇头,一脸的遗憾。 那意思再明显不过,原来你也只是动动嘴皮子而已。 陈瑛毕竟年轻,受不了激将法,气的满脸涨红: “谁人惧怕?我只是……算了,多说无用。” “明日我第一个上本参欧阳伦,如此左侍郎满意了吧?” 左川脸上的失望瞬间换成了笑容,歉意的道: “哎呀,是为兄失言,贤弟莫要生气,快坐快坐。” 陈瑛梗着脖子重新坐下,说道: “我不是怕死,而是担心这么做会激怒娘娘。” 众人都不禁点头,马娘娘确实是绕不过去的坎。 欧阳伦是安庆公主的驸马,而安庆公主正是马娘娘的亲生女儿。 现在大家针对她的女婿,以后还想让她帮忙说话? 但左川显然早就考虑过这个问题: “若这次我们成功,日后也就无需娘娘庇护了。” 众人都陷入了沉思,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下一步就是不杀士大夫。 到时候确实不需要马娘娘说好话了。 况且马娘娘的身体状况,不知道还能坚持几年。 如果因为这点顾虑,就放弃这大好机会,太可惜了。 终于,这些人被说动了。 明日动手弹劾欧阳伦。 接下来,众人各自回家去做准备。 ----------------- 乾清宫。 朱元璋看着桌子上的密奏,脸色铁青。 “哗啦……”他化身桌面清理大师,一挥手将桌案上的东西全部打翻在地。 “欧、阳、伦、咱活剐了你。” 过了好半晌,他才控制住怒气,向门外喊道: “去将太子、安平侯找来见我……去寝宫见我。” 然后他拿着密信去了寝宫。 马娘娘正在吃完饭,见到他怒气冲冲的进来,就笑道: “这是怎么了,谁惹你生气了?” 老朱没有回话,而是挥手道:“全部退下,任何人不得靠近。” 内侍连忙离开。 等人都退走,马娘娘皱眉道:“孔家那边出事儿了?” 老朱恶狠狠的瞪着她,将手高高的举起…… 然后轻轻的将纸条放到她面前: “你自己看吧。” 他很想将密信重重的拍在她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归宿(H)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将军宠夫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小怂包重生记(1v2)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阴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