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大笑道: “哈哈……你终于硬气起来了。” “当初你还和我说,要一起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我知道你的能力是足够的,可一直心存顾虑,大同世界写好这么多年都迟迟不敢发表。” “你知道我有多失望吗……现在好了,这才是开创盛世该有的气魄。” 陈景恪有些汗颜。 一来是感觉有些愧对大家的信任;二来是觉得自己占了穿越的便宜,有些名不副实。 这种思想有好处,让他时刻保持清醒,就算飘也不敢飘的太厉害。 但也有坏处,就是关键时刻缺了那么点自信。 这次之所以敢硬气,也是被老朱给逼到墙角了。 老朱和马娘娘是什么人,自然能看出他心中的顾虑,所以根本就没和他商量。 直接硬逼着他前进。 他们很清楚,陈景恪是不缺勇气的,否则也不敢大刀阔斧的进行变革。 现在只需要在背后轻轻的推他一把,他必然会做出应有的选择。 事实也正如他们所想。 当陈景恪猜透老朱的计划之后,果然选择了承担责任。 听完陈景恪的分析,朱雄英也觉得老朱的计划有疏漏之处,更准确的说是还不够决绝。 既然有了不同的意见,他们也没有犹豫,直接去了乾清宫。 宫门口有许多大臣排队等候召见。 见到两人,诸多大臣纷纷行礼。 两人微微颔首还礼,正准备进入大殿,朱雄英忽然回头对等候的大臣说道: “别在这等了,回去等候召见吧,如果有急事就去内阁汇报。” 群臣立即知道,他肯定是有事儿和太上皇商议,也没敢多问纷纷告退。 陈景恪看的暗暗点头,这就是朱雄英的地位,已经等同于君主了。 群臣的反应就是最好的证明。 换成别的太子(朱标除外),敢未经皇帝允许,命令等候召见的群臣离开吗? 除非他觉得自己的太子之位太稳了,想找点刺激。 之后两人进入大殿。 老朱也已经听到外面的动静,知道他俩肯定有大事要说。 而且已经猜到,大概率和动孔家有关。 陈景恪掌握锦衣卫,朱雄英更是实权太子,蒋瓛那么大的动作他们要是不知道,那才让人失望。 只是他也有些疑惑,自己明明不希望太子参与进来,表现的已经很明显了。 他们两个还一起出现,莫非是有别的变故或者想法? 怀着这样的疑问,他将面前的臣子打发走,又让内侍全部出去,然后直言道: “蒋瓛的事情你们知道了?” 朱雄英在他旁边坐下,说道:“您要动孔家和儒家?” 老朱颔首道:“是的,你们可是有什么不同意见?” 朱雄英说道:“有,您做的还是不够干脆。” 别人都嫌我杀的太狠,你们俩竟然嫌我下手太轻? 老朱饶有兴趣的问道:“哦?你觉得该怎么做?” 朱雄英狠狠的一挥手:“彻底将儒家压倒,然后铲除孔家,为大同世界扫清所有的障碍。” 老朱目光看向陈景恪,忽然笑道:“终于敢站出来了?” 陈景恪讪笑道:“让您老人家失望了。” 老朱摇摇头,然后严肃的道:“你们可知道,这么做的后果?” 朱雄英说道:“我知道,可您有没有想过,如果您以退居幕后为代价,平息儒家的愤怒,会造成什么后果?” 他将陈景恪之前的分析,加上自己的理解,全部告诉了朱元璋。 越听老朱的表情越凝重。 说白了,道理并不复杂,只是时代局限性让他忽略了这一点。 更准确说,他没有认识到,思想争斗比军事斗争更加残酷。 军事斗争大家各有顾虑,很多时候会选择僵持或者退让。 很多时候,打着打着两家就变成一家了。 思想斗争则不然,有我无他。 适当的妥协安抚,在军事上很有效果,在政治上更是常用手段。 可在思想斗争方面,是大忌,绝对不可行。 “历朝历代的思想斗争莫不如是。” “宋朝时期诞生过很多学说,可最终只有理学大兴。” “其他学说要么躲在角落里苟延残喘,要么失去传承。” 说到最后,朱雄英用有些冷酷的声音说道: “思想斗争绝不可抱有侥幸心理,退让就会被认为软弱。” “只有一往无前,直到唯一的胜者出现。” 老朱听的若有所思,然后连连点头,最后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乖孙你有这般认识,比打赢了儒家还让咱高兴。” “还有景恪,这次你能站出来,咱也非常高兴。” “以后大明交给你们,咱就更放心了。” 既然之前的计划不完善,他也没有再瞒着两人。 他将自己和马娘娘的商量的计划,给两人说了一下。 听到马娘娘提出,主动将道德制高点让给儒家,用报纸将他们架起来,然后逼着他们审判孔家。 陈景恪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是什么样的智慧,才能想到这样的办法? 难怪老朱这样的能人都被她拿捏的死死的,换成任何人过来,都会被她拿捏啊。 而且是心甘情愿被拿捏。 既然之前马娘娘就参与了进来,这会儿自然没有理由将她抛下。 更何况,这么大的事情也确实需要她的智慧。 于是三人又去了坤宁宫,将缘由与她全部说了一遍。 马娘娘也是恍然大悟,承认自己对思想斗争的残酷性缺乏认识。 然后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始对计划进行修改完善。 前期计划不变,将儒家架在道德制高点上下不来,大家主要讨论的是如何继续打击儒家。 马娘娘率先提出了一个办法:“暂停科举。” 第454章 拿捏 停科举? 陈景恪再次感叹马娘娘的智慧,这一招绝了。 直接拿捏住了读书人的命脉。 而且老朱也不是第一次废科举了,二次废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将暂停科举的锅,扣在理学的头上。” “等他们开始护着孔家的时候,就顺势以虚伪、不尊皇命、德行堪忧、不堪重用为由,暂停科举。” 老朱大笑道:“妹子这一招妙啊,既造大了声势,又可从内部分化理学。” “更是能让非儒家读书人,一起痛恨理学。” “到那个时候,就是天下人集体声讨理学,而不会怪罪给朝廷。” 读书人不全是儒家门徒,法家、兵家等都有。 还有很多名士更是兼百家之所长,比如当年的叶兑。 本来好好的,突然科举没了,你说他们恨不恨理学? 就算儒家内部,也不是只有理学一家,各种学派非常多。 只是理学传播最广而已。 学派和学派之间本就有竞争,现在理学弄的大家都没官做,儒家其他学派只会更加痛恨理学。 况且,就算理学内部也不全是腐儒,大把的人对孔家不感冒。 只是大势如此,他们也不敢表现出来。 现在朝廷一环扣一环的计划,必然能激化这些矛盾,使其内部分裂。 而且别忘了,很多人被打了不是反击,而是去反思。 这种人古今中外都不少见。 更何况,儒家本身就强调纲理伦常,拥有忠君思想的人很多。 以臣犯君,本身就是违背了儒家的教诲。 现在朝廷在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连番打击孔家和儒家,必然会有人反思。 其结果就是,儒家内部分裂。 陈景恪和朱雄英听的也是心服口服,果然不愧是马娘娘啊。 这一番连招下去,谁能吃得消。 暂停科举可不光是打击儒家,同时还再次将官吏的任免权抓在了朝廷手里。 科举的时候,官吏选拔更依赖于制度。 考上了才能当官,考不上就不能当官。 现在科举没了,谁能当官谁不能当,那还不是朝廷一句话的事儿? 当然,前提是皇帝要大权在握才行,换成王朝中后期的君主这么干,铁定会形成世家门阀。 很显然,目前的大明是可以这么做的。 陈景恪说道:“韩国公老当益壮,重新举起法家大旗,现在法家门徒众多。” “之前儒生排挤算学,致使算学另立门户。”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算学体系也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太子主持的抚慰使计划,也在军中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人做学问或许不行,但能识字懂道理,去地方当个乡令县令还是没问题的。” “所以短期内朝廷不缺人才,暂停科举确为釜底抽薪之法。” 马娘娘提醒道:“话虽如此,但乡令县令也是一方父母官,掌管几千户上万户百姓的生死。” “选拔之时还需多方考量才是。” 老朱说道:“这事咱知道……嗯,这事儿就交给雄英去办了。” “咱负责在前面杀敌,雄英负责重建。” 其实这就是给朱雄英培植势力的机会。 这次肯定要对官场进行大换血,朱雄英负责此事,那选拔上来的官吏就都可以算作是他的人。 到时候他对国家的掌控,还将超过朱标,仅次于老朱这位开国君主。 就算老朱不在了,也没人能兴风作浪。 “至于景恪你……什么都不要做。” “带着人老老实实的制定国家计划,再趁最后这点时间,将大同世界好好完善一下。” 陈景恪正想反驳,这么大的事儿我怎么能不管不问呢。 马娘娘却赞同的道:“陛下说的对。” “是朝廷选择了你和大同世界,不是你和朝廷一起打压儒家。” “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所以这次的事情你不能参与,至少表面上要是干干净净的。” 如果是正常的学术之争,和朝廷联合打压其他学派,是很正常的。 但这次的手段会异常的激烈,可以预见的是,在历史上的评价也将是两极分化。 如果陈景恪参与了,那关于他的恶评就会非常多。 既然现在要抬举他做‘圣人’,那他就不适合直接参与进来。 说白了,现在就是要为他塑造‘神格’。 小节方面可以有瑕疵,这反而让大家觉得他真实。 大义方面绝不能有问题。 否则不光他自己,就连他的大同世界都会被抨击。 对他自己,对大同世界,对大明的变革,都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对于老两口的维护,心中非常的感动。 “陛下、娘娘……你们对我实在太好了,我真不知该如何报答。” 老朱心里很高兴,嘴里却嫌弃的道: “都多大人了,别做小儿女姿态。” 马娘娘则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慈祥的说道: “你刚入宫的时候才十二岁,还是个小孩子。” “说你是我看着长大的也不为过。” “在我心里,你就是我的孩子。” “你别看陛下嘴上不说,心里最恨的就是你不姓朱。” “他不止一次给我说,陈家但凡有两个儿子,他都要把你抢过来改成朱姓。” 老朱有些不自在的道:“咱啥时候说过这话,你别瞎说。” 朱雄英眼珠子一转,说道:“咱们虽然不是亲骨肉,但感情胜似骨肉。” “况且,他的孩子有朱家血脉。” “等将来他的女儿嫁给我儿子,那朱家也有陈家血脉,两家就是一家人。” 老朱瞬间就忘了刚才的话,笑道:“乖孙这话在理,嘿嘿……希望明年能听到好消息。”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暗暗下定决心。 以后多多努力,争取多生几个,尽快如了两个老人家的愿。 之后四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比如军队方面如何做出调整。 北方有朱棡和朱棣在,不用担心。 陈景恪说道:“南方读书人势力最强,是最容易生乱的地方。” “恰好神机营在当地赈灾,可以以此理由,让神机营继续留在当地。” “还可以让湘王抽调一部分北上两广,以为威慑。” “如此可保南北两地不出问题。” 朱雄英迟疑了一下才说道:“是否将徐允恭抽调回来?” 他是怕徐允恭影响到徐妙锦。 马娘娘笑道:“你啊,关心则乱。” “这么大的事情若是不让徐家参与进来,那才是真的会动摇妙锦的地位。” 朱雄英恍然大悟,讪笑道:“嘿嘿……一时没反应过来。” 军队方面是问题最小的,没什么可说的。 他们主要讨论的,还是计划本身如何展开等等。 总不能直接告诉理学,来来来,道德制高点让给你们了,快上来吧。 那样谁都知道有问题。 必须设计一个让人挑不出毛病法子。 几个老狐狸坐一块,很快一个完整的套路就被制定好。 老朱高兴的说道:“这下任他们再聪明,也不得不跳进咱挖的坑里。” 陈景恪和朱雄英也是高兴不已。 这法子确实相当完美。 关键是拿准了儒家的弱点,给了他们一个无法拒绝的诱饵。 不只是儒家,换成任何一个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学派,都不可能不上钩的诱饵。 之后陈景恪还决定,对第二个国家计划做出修改: “根据汇总上来的消息看,完成度只有不到两成。” “完成的那些,基本都是最简单的那一类。” “可见对大多数官吏来说,这份工作计划还是太复杂了。” “而且在完成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该有的失误。” “我以为,可以将二期计划进行简化,只留下最简单的部分。” “然后将这些计划,进行更加细致的梳理和解释,最好是能总结出一些大致的流程。” “这样就算不懂如何治理地方的人,也可以按照计划,按部就班的去做。” “不说能干出多少成绩,至少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主要还是考虑到,一旦对儒家动手,必然会导致大量儒家官吏离职。 朝廷需要从其他地方选拔人才填补空缺。 可这些临时提拔上来的人,不太可能直接就进入状态。 有了这份细致的工作计划,也有助于他们尽快理解职责,投入工作中去。 马娘娘和朱雄英自然没有意见。 老朱却提醒道:“要考虑到地缘差异,因地制宜的制定计划。” 陈景恪说道:“是,这次制定的也只是一份指导性意见,只有一个大致的思路。” “不会写明他们必须要如何如何做。” “为了防止有官吏过于死板,我以为朝廷可以组建专门的指导小组。” “去各个地方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同时还能起到监察作用。” 老朱颔首道:“也好,就这么办了。” 之后几人又商量了一些细节问题,才各自去忙自己的。 接下来一段时间,一切风平浪静。 朝廷按部就班的忙路着各种政务。 其中最大的几件事情是,赈灾、秋税、藩属国建设等等。 不过在文化方面,接连传来几个好消息。 首先,杨士奇主编的朱元璋反腐集,也就是《蠹虫传》正式完本。 老朱非常高兴下旨刊行天下,同时以修书有功为由,任命杨士奇为司经局校书。 这是个正九品的职务,标准的芝麻官。 但听到这个任命,杨士奇高兴的差点失态,群臣也都羡慕不已。 原因很简单,司经局是隶属于东宫的机构。 他的顶头上司是太子冼马。 换成别的朝代,这个职务确实不咋地,还经常背黑锅。 可在大明,太子是掌握实权的,东宫一系的官员那就是潜邸之臣。 只要不是真的不堪用,基本都能获得机会。 更何况,校书这个职务能经常见到太子,甚至和太子讨论典籍内容。 简直就是臣子梦寐以求的终南捷径。 正常情况下,这个职务都是勋贵子弟担任的。 只是老朱这次要玩一波大,需要提拔一些非儒家读书人。 杨士奇是实用主义者,编写《蠹虫传》又得罪了同僚,很符合选拔标准。 机缘巧合之下,这个职务才落到了他头上。 这如何能不让他高兴。 追求了这么多年的终南捷径,终于踏上去了。 他已经开始思考,怎么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太子青睐了。 第二个文化方面的成绩,是《元史》终于修订完成。 前面说过,老朱急于给蒙元盖棺定论,仓促之下编写了元史。 导致这部史书错漏百出。 朱标登基后,下旨重新修订此书,此事也终于完成了。 他下旨修订的不只是元史,还有宋史和辽金夏三代史。 也差不多在先后时间完成。 这确实是文化和政治方面的巨大成就。 群臣亲自去宫里,当面向朱标表示了祝贺。 这是朱标中风以来,第一次正式接见群臣。 这些都是他的政绩,朱标自然非常开心,赏赐了群臣不少东西。 尤其是厚赏了修书的官吏。 而且他还罕见的下达了一条政令,把这些修史官吏全部调去编写建章大典。 群臣自然都明白他的意思。 就是希望在退位前,将这部书编好。 善始善终吗。 对于这位皇帝,群臣打心眼里尊敬,自然也希望他的愿望能够达成。 于是纷纷表示,会全力支持建章大典的编撰工作。 老朱就更别提了,恨不得代替儿子瘫痪,这点小事儿自然不会阻挠。 不但将修史的官吏调拨过去,还抽调了更多名士加入。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 十一月,蒸汽机研究院传来消息,第一列实用型火车制造完成。 朱元璋大喜,带领群臣来到蒸汽机研究院,亲自主持了试车仪式。 本来他想亲自坐上火车的,在群臣的拼命阻拦下不得不了这个念头。 随着‘呜呜呜’声响起,十节车厢的蒸汽火车发出猛烈的震动,然后缓慢的移动起来。 接着“况且……况且……”的声音响起,火车开始使出了车站。 群臣都情不自禁的发出了欢呼声。 这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曙光,作为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与有荣焉。 只是他们还不知道,很多人注定见不到新时代了。 火车的正式运营,吸引了沿途百姓的围观。 每到一地,都能引来无数惊呼。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更准确说是很多年,看火车都是大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火车自然不会直接就投入商业运营,要在这条铁轨上来回奔跑数月不出问题,才能宣告成功。 不过能跑起来,本身就已经是成功了,剩下的不过是磨合问题。 火车成功,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也为多灾多难的建章五年,增添了一些喜气。 就在这时,一个谁都没有注意到的异常情况出现了。 报纸上开始频繁出现孟子的文章。 第455章 布局开始 提起孟子大家先想到的是什么? 义。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孔孟的仁义思想,可以看做是儒家的核心所在。 但是,如果将孟子和朱元璋联系在一起,大家会想到什么呢? 答案是,民贵君轻。 曾经因为这句话,老朱一度将孟子撵出了文庙。 虽然后来又将孟子请了回去,但双方之间的矛盾人尽皆知。 所以目前大明有个潜规则,在官方场合尽量避免提到孟子。 实在避不开,也要尽可能淡化‘孟子’本身的存在。 说白了,只提思想,不说思想来自于谁。 自大明周报创刊以来,大多数先贤都被单独点评过,唯独孟子没有人敢碰。 原因大家都懂。 现在突然出现大量关于孟子的文章,只要不傻都知道是什么原因。 这是在试探朱元璋的底线。 自方孝孺和解缙重提,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没有遭到老朱的打击,很多人就产生了一些想法。 酝酿了这么久,某些人终于忍不住,开始做进一步的试探了。 相关文章发表之后,朝廷依然没有任何表示。 文人群体都喜笑颜开,形势真的变了,我们的好日子来了。 已经有人忍不住提前开始庆祝。 有些稳重的,则已经做好了继续试探的准备。 看看太上皇的底线到底在哪。 对于这种情况,方孝孺却充满了担忧。 就算太上皇的想法有所改变,可你们也不能像今天这样骑脸输出吧? 换成任何君王,都无法忍受权威被挑战。 更何况是乾纲独断的洪武皇帝。 恐怕要不了多久,打击就会接踵而至。 自己率先重提‘公天下’思想,真追究起来少不了被清算。 那些人恐怕不只是为了试探太上皇,还想借助此事来打击自己,从而打击唯物学。 他知道,自己被别人利用了。 可事情已经由不得他。 与之相反的是,解缙非常高兴。 当陈景恪询问他的看法时,他乐观的表示,这才是真正的尊崇先贤思想。 太上皇是心怀天下的君主云云。 陈景恪叹息一声,说道:“朝廷准备派人去南洋担任督学,指导监督各藩属国的文教工作,我准备举荐你担任此职。” 解缙的表情顿时僵住了,过了好一会儿重归平静。 竟然没有任何抱怨,也没有抗议,而是说道: “为了保住我,你没少花费心思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以你的学问和能力,担任南洋督学绰绰有余。” “况且太上皇、太子都十分器重你,让你去南洋,也是不想你被人利用。” “希望你能理解他们的苦心。” 解缙面露感激之色,朝皇宫行礼道:“臣必不负太上皇、皇上、太子厚望。” 然后他担忧的道:“希直兄不会受到牵连吧?” 陈景恪说道:“放心,孰是孰非太上皇心里非常清楚,就算要惩处某些人,也不会牵连到你二人。” “否则也不会让你去南洋担任督学了。” “而且等你走后,将会由希直兄担任翰林院学士兼周报总编辑。” 解缙也不是腐儒,马上就从这个任命察觉到了异常,追问道: “太上皇对儒学不满?” 陈景恪自然不能告诉他真实意图,只是道: “是的,太上皇对儒生的保守多有不满,准备动一动。” “让你去南洋,也是因为你和儒家关系密切,不想你夹在中间不好做人。” 解缙果然被误导,想到了第一期国家计划,完成度低的让人无法直视。 应该是这一点,引起了太上皇的不满。 毕竟老朱做事向来雷厉风行,这是有先例在的。 再加上朱标掌权期间,选拔培养了大批新式官吏。 老旧官僚不退,新式官吏就无法上位。 在他想来,太上皇应该是准备快刀斩乱麻,完成新老交替。 甚至他还想到了另外一点,陈景恪的大同世界。 一旦发表必然会遭到其他学派的抨击。 自己和陈景恪的私交虽然很好,毕竟是儒生身份。 更何况,现在掌管大明周报的大多都是儒生。 到时候报纸很可能会成为,批判大同世界的主战场。 现在自己退出,儒家‘叛徒’方孝孺掌管大明周报,接下来再将核心成员换一遍。 大明周报就会变成鼓吹大同世界的地方。 对此,解缙没有任何其他想法。 他是儒生不假,却不是腐儒。 对那种保守派官僚,也确实多有不满。 陈景恪的大同世界他看过,确实很优秀,至少比目前的各派更适应大明的需求。 他和方孝孺之所以敢重提‘公天下’思想,就是受到大同世界的影响。 这么优秀的学问,就应该推行天下。 太上皇采用雷霆手段,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他反而很感激老朱,在这种时候将他调到南洋,避免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对于解缙的反应,陈景恪心中有些羞愧。 欺骗朋友实在不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情,即便有足够的理由。 不过他心中也不禁赞叹,解缙才是真正的儒生。 儒家思想能引导华夏上千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 很快第二次试探来了,有人公然打出了这样一个标题: 天之立君,本以为民。 里面的内容也一点虚的都没有,起手就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可以说,这简直就是照着老朱脸上抽大嘴巴子。 就连最乐观的人,都有些发怵。 让你们试探,不是让你们直接骑脸啊。 这下可完了。 果不其然,对于这篇文章老朱直接破防了,当着群臣的面训斥了解缙。 如此不忠不孝的反叛文章,竟然能出现在大明周报上,要你们何用? 然后不顾群臣求情,将解缙发配南洋担任督学。 同时下令,对大明周报编辑部进行审查,务必将这些无君无父之辈全部踢出去。 听到这个处置结果,群臣反而松了口气。 老朱方才那表情,还以为他要大开杀戒呢。 没想到只是发配南洋…… 等等,南洋督学? 这好像是个肥差啊。 一手建立南洋的文教体系,等于将自己的影响力扩散到整个南洋。 以后南洋的文人见了他,都得喊一声大宗师。 这是多大的影响力? 再过几年携大势重回中枢,少说也得是礼部侍郎级别的。 如果能让皇帝满意,礼部尚书乃至入阁都有可能。 这哪是发配,这分明是重用。 太上皇这是老糊涂了啊。 当然,只有傻子才会认为老朱糊涂了,大多数人都认为老朱还是惜才的。 扔到南洋那种艰苦的地方是处罚,担任督学是磨炼。 可以说是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地方。 有些人只看到了危险,觉得不值。 有些人则看到了机遇,有机会入阁,这样的机会哪怕豁出命都值。 但不管怎么说,此举再次帮解缙扬了名。 目前他可谓是自宋濂、刘伯温等人之后,名气最大的大儒了。 另一边,朱雄英悄悄对陈景恪说道: “老爷子这气不像是假的,你写的这篇文章杀伤力确实大啊。” 陈景恪不确定的道:“不会吧,这不是太上皇让我写的吗。” “还让我写的犀利点,这样他发怒才合情合理。” 朱雄英幸灾乐祸的道:“那你也不能专门戳老头子的痛处啊。” “等着吧,他肯定收拾你。” 陈景恪不禁缩了缩脖子,不会吧,老朱应该没这么小气吧。 是的,这篇文章出自陈景恪之手。 目的就是打乱儒生们的计划,同时给老朱创造一个发怒的机会,不露痕迹的对大明周报编辑部来一次大换血。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将儒生们给吓住,让他们不敢往道德制高点上爬。 完全不用担心。 权力就是最好的诱饵,即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危险,依然会
相关推荐:
老师,喘给我听
《腹黑哥哥。霸道爱》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修仙有劫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宣言(肉)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御用兵王
下弦美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