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倒也不能说他们冷血,而是不敢冒险。 只要军队不乱,出再大的事儿国家都亡不了。 军队乱了,多少善政都补救不回来。 别的事情都能赌,唯独不能拿军队赌。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靠这些说服不了他们,所以他还准备另外一套说辞: “未来天地会发生一场大变故,类似的天灾会变多。” “如果今日朝廷不敢尝试探索出更多道路,将来子孙只能坐困愁城。” 群臣:??? 你什么意思? 平日里对神神道道最不屑的安平侯,竟然也开始搞玄学了是吧? 马上就有人质疑:“安平侯勿要危言耸听。” “你说有大变故,那么请问变故是什么?何时会发生?” 就连铁杆盟友徐达和邱广安,都认为他是故意吓唬大家的。 陈景恪却默然不语,温寒变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没有得到老朱的允许他是不能随便说的。 就在众人以为,他谎言被拆穿无言以对的时候,老朱却开口了: “你们知道夏虫不可语冰吗?” 众人脸色一变,这是贬义词,老朱用在这里岂不是再嘲讽他们短视吗? 老朱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继续说道: “夏虫寿命短暂,不知道有冬天。” “在天地面前,人与夏虫何异?” “不过人毕竟不是虫,人有思想能言语能写字,能将见到的东西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后世人可以根据先贤的记录,窥探到有冬天存在。” “只不过,能够从史书中窥探到这个奥秘的,凤毛麟角。” 众人终于明白,朱元璋不是在嘲讽他们,可随之而起的是满腹疑惑。 什么意思? 听陛下的话,似乎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东西。 可到底是什么东西? 竟然让陛下甘冒天险动用军队去抗灾。 陈景恪却知道,老朱这是准备摊牌了,不禁再次为他的魄力感到敬佩。 朱雄英也是差不多的态度,不过他更多了几分兴奋。 终于要摊牌了吗。 以后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更方便了。 而且一旦证实了温寒变的存在,哪怕只是让大多数人相信它存在。 以后文武百官做事,都会情不自禁的考虑到这个周期变化,并为之做准备。 甚至朝廷可以直接将迎接温寒变,列入百年计划里去。 到时候,百官将被逼着具备长远视野——横跨百年的视野。 在这种情况下,保守派也会变成革新派。 革新派将会彻底压倒保守派。 大明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新时期。 李善长等人却面面相觑,实在不知道老朱说的到底是什么。 而且老朱看起来神神道道的,也让他们有些担忧。 莫不是入魔了? 汤和仗着和朱元璋关系最亲近,开口问道: “上位……咳咳……不知您在史书中发现了什么大秘密……咳咳……” 听到汤和接连咳嗽,老朱关切的问道:“你身体不舒服吗?” 汤和不在意的道:“谢上位关心,偶感风寒不碍事的,还是国事要紧。” 最近家里人接二连三生病,让老朱对这方面有点敏感,闻言立即对陈景恪说道: “景恪,先给汤和诊治一番。” 陈景恪不顾汤和反对,为他做了一番诊治,确实是伤寒没有太大问题。 “但你阴虚阳盛,虚火内炽……还需好生调理才好。” 然后还给他开了一副药。 汤和可不敢和陈景恪倔,道谢过后小心的将药方收起。 见他无事,老朱也放下心来。 没有直接回答汤和的提问,而是从回头从桌案上拿起一沓文件,分别递给几人。 文件不厚,也就十来页的样子。 上面详细罗列了从夏商周以来,所有有文字记录的,显著的异常气候。 几人很是疑惑,这是什么东西? 这些记录和东南这场台风又有什么关系? 他们继续往下翻看,到了末尾却看到了一段总结。 气候以约三百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变化,三百年寒冷期,三百年温暖期。 气候极端异常的时期,是温寒变过度时期。 所以极端气候过去之后,要么迎来温暖期,气候稳定风调雨顺,王朝盛世到来。 要么迎来寒冷期,气温偏低,降雨减少,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 往往会送走一个时代。 当看到这个结论的时候,李善长等人是何等的震惊可想而知。 他们连忙重新翻阅前面的历史记录,心里默默计算时间。 发现,竟然真的暗合最后的结论。 虽然周期不是准确的三百年,但大致在这个范围之内。 可即便如此,他们依然不敢相信这个记录是真的。 这时,朱元璋的叹息声传来: “很不幸,大明正处在由暖转寒的节骨眼上。” 第446章 太子的强硬 李善长等人面面面相觑,即便老朱亲自开口,他们依然不敢相信。 实在是此事太过玄乎了。 关键是,从来都没有人提过。 现在突然有人说,哪怕部分证据摆在眼前,他们也会怀疑。 陈景恪能猜到他们在想什么,对此他能理解。 既然老朱决定摊牌,他也没什么顾虑了,主动站出来说道: “我知道诸位一时间很难接受此事,但真相就是如此。” “在天地面前,人类和夏虫没有区别。” 邱广安一脸难色:“陈侯,不是我不愿意相信,实在是……” 陈景恪微笑道:“我知道,换成谁都会如此。” 李善长深吸口气,稳住心神,说道: “上位,请恕臣不敬之罪,可还有别的证据?” 言外之意就是,仅凭这些证据很难说服人。 老朱也没有生气,而是说道:“此事乃景恪所发现,让最为了解,就让他为你们解释吧。” 对此众人都丝毫不觉得意外。 陈景恪一身所学神秘莫测,当世也只有他能提出这样震惊世人的发现。 关键是还能说服以固执著称的老朱。 陈景恪已经不是第一次论证小冰河期的存在了,而且这些年他也一直在搜集相关信息。 此时对这一套论证模式已经娴熟于心,而且证据也更加齐全更有说服力。 当即,他就从头到尾详详细细的,为大家讲解了一遍。 先讲了温暖期和寒冷期的差异,从气候到动植物布局等等方面,全方位解释。 以此让他们了解,什么叫温寒变。 然后又按照时间线,将从夏商周时期到目前的气候、动植物分布记录,全部罗列出来。 证据可以说非常详实了。 甚至具体到了,某一条证据来自某本书某一篇记录。 不只是用嘴说,他还找来纸笔,划出了一条曲线。 用曲线直观的展现了气候变化规律。 等曲线到达大明时间节点的时候,正好处在温度下降的大滑坡上。 “大约五十年后,气候将进入温寒变交替时期,极端气候会频繁发生。” “这个极端气候期将会持续五十年左右。” “大约百年后,大明将正式进入寒冷期。” 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陈景恪讲的很详细,他们终于听懂这个温寒变是怎么回事儿。 且不论真假……假设是真的。 最危险的并不是寒冷期,而是冷暖交替时期。 虽然寒冷期气温偏低,气候灾害频发,但至少还会给人喘气儿的机会。 而冷暖交替时期,气候灾害已经不是多那么简单了,而是时时发生。 动辄长达半年乃至数年,是真的连喘气儿的机会都不给。 而且这样的极端气候将会持续数十年。 再厚的家底,都经不起这么折腾啊。 很不巧的是,大明即将进入这个时期。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按照以往大一统朝代的规律来看,五十年到一百年正好是王朝盛世时期。 大明是可以熬过这段困难时期的。 可是……代价是什么呢? 最强盛的时期,却要面对这样的灾难…… 而且熬过灾难,面临的不是否极泰来,而是整个大气候环境的恶化。 那就真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 恐怕东汉末年的惨剧就要重演。 但……还是那句话,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之上。 尽管陈景恪的证据看起来很全面,也很有可信度。 可这么大的事情,大家又怎么会因为他的一面之词就相信。 只有经过自己的详细调查,并实地考察,结合种种证据,才能确定真伪。 当初老朱也是多方求证,才相信了温寒变的事情。 但很显然,这次留给群臣求证的时间不多了。 一口气说了将近一个时辰,总算是将温寒变的事情讲清楚。 末了陈景恪郑重的道:“我知道这么大的事情,诸位谨慎一些是应该的,但东南百姓等不了了。”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这时,尚羲韶忽然问道:“陕北和河套种草植树,不只是为了治黄吧?” 他是从御史大夫入阁的,日常工作也主要偏向于监察方面。 是反对陕北和河套种树的主力。 他也不是完全反对种树,而是认为没必要投入那么大的资源。 每年几百万贯,这些钱用来做什么,不比在那边种树收益大? 这也是他对当今朝政最不满的一块。 别的都好说,哪怕是一些激进政策,至少能看到一些好处。 唯独在那边种树,他看不懂。 所以他一直盯着这一块,并收集各种证据,试图证明这么做不合理。 其中就包括监管这些钱财的流向。 有多少被侵吞了,有多少落到实处等等。 朱标之所以留着他,恰恰是要利用这一点。 那么多钱撒下去,如果监管不严,恐怕没几个能落到实处。 有他这个内阁学士盯着挑刺,下面的人就不敢贪的太过分。 听完温寒变理论,他终于明白了朝廷的目的。 不过他还是需要一个肯定的答案,所以才有此一问。 陈景恪正准备开口,老朱却先一步回道: “对,治黄只是其一,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寒冷期的到来。” “寒冷期西北降雨会减少,如果现在不能恢复植被,以后将再没有机会恢复。” “百年后大明将要面对的,是彻底荒漠化的大西北。” “那个后果有多严重,你们应该能想的到。” “现在咱们多种活一棵树,子孙就能少一些压力。” 西北全面荒漠化的后果,大家可太清楚了。 那里不但是边防要地,更是主要养马场。 一旦荒漠化,边军的粮草无法就地解决,只能从中原和南方调运。 光运输成本就能拖垮国家财政。 草场减少战马不足,朝廷只能推行马政,让百姓负担养马的成本。 马政自古以来就是恶政。 细数历朝历代的马政,一行行字眼下面掩盖的,是百姓的血泪。 而拥有河套等养马地的朝代,马政往往相对宽松一些,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不少。 大明的马政也是最近五六年才好转的。 随着朝廷夺回河套以及河西地区,拥有了稳定的战马来源。 不需要百姓来承担这部分责任了。 之前的几次改革,就有关于马政的。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重建几大马场,将百姓负担的那一部分废除了。 因为这件事情,几位当政的内阁学士没少被夸赞。 仅凭这一项政策,他们就足以名垂青史。 可是,一旦西北环境恶化,势必要重启马政。 虽然到那时候他们已经死了,要骂也骂不到他们头上。 但作为大明初期的内阁学士,他们并不缺为国为民的理想抱负。 不愿意见到这种恶政被重启。 所以趁着寒冷期到来前的这段时间,尽可能的恢复陕北、河套植被,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老朱继续说道:“西北种树,开海,开发南洋,大分封……” “都是为了给子孙多积累一些家底。” “到时候就算子孙不肖败家,也能多败几年。” “用军队抗灾救民,也是为了开一个先河定下新规则。” “将来后人面对极端天气,就可以出动军队,减少损失。” 这算是掏心窝子话了,平时是没机会听到的。 众人很感动,但……他们依然保持谨慎。 温寒变的真伪还需要印证,不能轻易就出动军队。 最终众人的目光都看向李善长,你这个首辅背锅的时候到了。 李善长苦笑不已,不过还是说道: “上位,非是我们不相信您,实在是事情太过惊人,大家还需要仔细求证。” “出动军队抗灾不急于一时。” “先让大家证实温寒变的真伪,再商议是否需要出动军队也不迟。” “而且就算要出动军队,也需要提前做准备方可,现在太仓促了。” 这其实是老成持重之言,老朱不禁微微点头。 主要突然出动军队去抗灾,实在太突然了。 不但得不到群臣的支持,很多前期准备都来不及做。 就连朱雄英都有些意动了。 陈景恪却着急了,说道:“陛下,诸位阁部,东南百姓可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呢。” 李善长叹息一声,说道:“陈侯,我等知你素来心怀万民。” “换成别的事情,我必然支持你,可此事事关重大。” “我身为内阁首辅,必须要社稷安危考虑。” 其他人也纷纷劝说,就连邱广安、蓝玉这两个铁杆,都站出来劝他冷静。 陈景恪没有理会他们,而是将目光看向朱元璋,见他依然保持沉默,就已经知道了他的选择。 对此,他并没有特别愤怒。 其实这个结果他早就预料到了。 皇权社会,大家首先考虑的是江山社稷,其次才是其他。 之前能说服老朱,也是利用了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加上马娘娘、朱标、沐英接连重病,确实影响到了他的判断。 现在他冷静下来,又有群臣反对,自然就改变了主意。 别说是封建帝王时期,就算是二十一世纪,能出动军队救灾的,也只有那一个。 独一无二的一个。 为了将那支军队打造成那个样子,那个人付出了不知道多少努力。 他在大明才做了多少事情,连相对激进的《大同世界》,至今都没有公开发表。 没有接受过万民的批判,没有取得多数人的认同。 忽然就让他们去做违反认知的事情,太难太难了。 不过他然做着最后的努力,深吸口气,郑重的说道: “诸位,我只想说一句话。” 众人都将目光转向他。 “很多事情,如果我们不做,后人就更做不成了。” 对于这句话,众人都有些不以为然。 道理大家都懂,可温寒变是不是真的还两说呢。 就算是真的,难道就能出动军队去抗灾了? 太儿戏了。 然而,一直沉默的朱雄英,听到这句话霍然起身,说道: “皇爷爷,派一支军队过去吧。” 群臣:??? 老朱有些头疼的道:“事关重大……” 朱雄英打断他,说道:“正因为事关重大,我们才更要有打破常理的决心和勇气。” “我知道你们的担忧,也知道你们的担忧是对的。” “可面对天灾,面对水深火热中的万民,我们不能什么都不做。” “更不能以危险为名,心安理得的坐视他们在死亡边缘挣扎。” 他说的很激动,然而在场的哪一个不是千锤百炼的铁石心肠,岂会被他几句话就说动。 甚至大家还觉得他这个太子太沉不住气了,还需要锻炼。 陈景恪非常感动,他知道朱雄英之所以站出来,一大半是因为自己。 还有一小半,是自己这么多年的言传身教,让他拥有了超越这个时代的思想和见识。 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现在他就是这样的感觉。 朱雄英也知道,自己说服不了这些人,他也没有打算说服。 他要做的,是逼迫这些人必须答应。 作为实权太子,他有这个能力。 只不过,以前他很注意自己的定位,在关键大事上,从来不和老朱、朱标唱反调而已。 毕竟他只是太子,两个长辈爱护信任他,他这个做儿孙的也要端正自己的位置。 可是现在,他决定,是时候正式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了。 不过他并没有莽干。 他毕竟不是老朱那种乾纲独断之人,受到朱标和陈景恪影响,还是很讲究策略的。 所以,面对众人的反对,他说道: “现在只是尝试,用来告诉世人,军队原来还可以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没必要派太多军队过去。” “派几万禁军足以,既能起到试验的目的,又不用担心他们作乱。” “他们去了那里,也不用以血肉之躯去堵决口,力所能及的搜救百姓。” “维护最基本的秩序,给百姓搭建避难所,教导百姓如何自救。” “确保运送过去的粮食,能真正到达百姓的口中……” “要做到这些,总不难吧?” 众人都不说话了,派三两万人过去,确实不用担心他们作乱。 说的再现实点,就这么点人敢作乱,秒秒钟就能给灭了。 这不禁让众人松了口气。 太子虽然激进,但并不是一味莽干,而是有章法的,懂得循序渐进。 这他们就放心了。 对于孙子的突然强势,老朱非但没有生气,反而很开心。 强势好,这样才能镇得住群臣,掌握住朝堂。 而且他说的话,还相当有道理。 少派点人,干一些比较轻的事情,将士们更容易接受。 再加上一些奖赏和荣誉,他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接受这样的工作。 别的部队,见他们只是到灾区遛了一圈,就获得如此大功和荣誉,只会羡慕。 下次再遇到天灾,就会争着抢着去。 到时候,就可以让他们干一些比较重又危险的事情。 如此,他们就能一步步接受抗灾救民的职责。 这手法,看起来和标儿非常相似。 雄英这是吸收了咱和标儿的长处啊,太好了。 老朱终于下定决心,必须要派军队过去了。 哪怕不为了救灾,仅仅是为宝贝孙子积累威望,都值得这么做了。 “好,太子此言大善,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又不傻,自然知道老朱这是拿定主意了。 自己再反对也没什么用。 况且,这确实是个不错的折中之法,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出兵救灾的事情就此定下。 这还不算完,派哪支军队过去,由谁来领导,都必须要慎重思考。 别的素质且不提,这支军队必须经过新思想的教育,能够接受救灾护民的任务。 陈景恪脑海里马上浮现出一个名字。 神机营。 第447章 举世震惊 事实上,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想到了神机营。 当大家将条件一一罗列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想到了这支部队。 现在的神机营和以前可不一样。 以前神机营就是一支试验性质的部队,人数一万八千人左右。 虽然拥有禁军的身份,但并不是主力部队。 原因很简单,火药的威力巨大这大家都承认,可目前火器太落后了。 只有在特定的地形,才能发挥出威力。 而且对后勤的依赖过于严重,不利于野战。 敌人又不是傻子,除非万不得已,怎么可能会去特殊地形送死。 所以,目前他们的定位就是辅佐军种。 后来陈景恪给朱元璋推演了未来火器的发展,以及对战争的影响。 老朱对神机营尤为的重视,并进行了变革。 首先扩编成四卫两万四千人。 其次不再直接从民间招人,而是从各军遴选优秀将士加入。 选人的标准不算苛刻,大致和唐朝前期的府兵差不多。 拥有土地财产的良家子,最好是能识得一些字,对抚慰使制度接受良好。 上过战场杀过敌,对朝廷对皇家忠诚。 这还不算完,神机营的抚慰使是皇家亲自指派的,思想工作这一块是实打实的落到实处了。 就连军饷伙食之类的,都是皇家亲自盯着的。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认为古代将领喝兵血,克扣士兵的军饷之类的。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不常见。 所谓的喝兵血,其实更多指的是吃空饷。 一千个人的名额,实际上只有七八百人,更狠一点只有四五百人。 将领吃的就是多出来的空饷。 军队现有士兵的粮饷,基本都是足额下发的。 除非是那种无可救药的蠢货,否则不会直接克扣自己麾下士兵的粮饷。 很简单,你敢克扣粮饷,谁还给你卖命? 真以为战场上没人敢背后捅刀子? 真正克扣将士们粮饷的,是上面的大人物,或者是不直接领兵的那部分人。 将士们就算再恨都无所谓,反正也奈何不了他们。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家的重视,也是能有效的拉拢人心。 不敢说神机营是唯一最符合以上标准的军队,但绝对是能动用的军队里最适合的那一支。 所以不出意外,最终大家一致决定,就让神机营去吧。 如果他们都不能完成任务,就更别指望其他军队了。 徐达是唯一一个没有表态的,但他快咧到耳后的嘴角,却暴露了内心想法。 现在神机营大统领是徐允恭。 去抗洪救灾,可以说必然是万众瞩目,不需要立多大的功劳。 只要去溜达一圈,不出事儿那都是大功一件。 如果能做点成绩出来,一份功劳能当十份使。 而且这次去不是杀人,而是去救人,意义更是非凡。 可以这么说,只要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徐家三代之内真的金身护体了。 就算是造反,皇帝都得给他们家留一支血脉。 再加上徐妙锦太子妃的身份…… 即便是以徐达的心性,都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 众人也都明白这一点,看向徐达的目光那叫一个羡慕。 尤其是李善长,更是感慨万千。 他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儿子娶的也是公主。 本来李家才是大明第一家族,可惜……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虽然李家没成为第一家族,可也没轮到他徐家。 你徐家再厉害,又是军方第一人,又是女儿入宫…… 可还是得排在陈景恪后边。 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第三什么的都无所谓了,没人在乎。 幸好众人不知道他的想法,否则肯定会很无语。 你李善长小肚鸡肠的人设,真是准备保持到死啊。 事情商定,老朱下令让众臣去召集文武百官,在承天门前集合。 “告诉文武百官,咱意已决。” “谁若反对,就随神机营一起前往东南灾区,不立下大功不得还朝。” 群臣神情一肃,道:“是。” 老朱又叮嘱了一句:“温寒变的事情你们私下调查即可,不可外传。” 众人都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这事儿就算是要对外公布,也要拿到更多的证据,然后挑选一个合适的时机。 很显然目前并不适合。 等群臣离开,朱元璋立即下旨召见解缙以及徐允恭等神机营高级将领。 等他们到达之后,老朱亲自向他们下达了命令。 “神机营去东南抗灾救民,即刻出发。” “大明周报做好相关报道,具体怎么做问安平侯即可。” 听到这个命令,解缙、徐允恭等人别提多震惊了。 军队抗灾救民? 太上皇难道老糊涂了? 但随后陈景恪也站出来证实了这个命令,接着他又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 当然,他没说温寒变的事情,只说是太上皇心系万民。 以及之前相关的思想教育课程,比如什么军民一家亲,军队来自于民等等。 现在万民受灾,军队岂能坐视不理,必须要做点什么。 末了他说道:“我们给将士们讲了十年的忠君爱国护民,现在是时候落到实处了。” “这次行动既是奉皇命救万民,也是对我们十年抚慰制度的一次考核。” 朱雄英斩钉截铁的道:“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徐允恭等人表情异常的严肃,起身郑重的道: “若不成功,末将等提头来见。” 抚慰使制度是太子提议建立的,这些年也一直是他在负责。 可以说,这是他的政绩。 如果这次行动成功,那他的威望将能直接比肩朱标。 可一旦行动失败,抚慰使制度就会变成笑话,对他的威望也是个不小的打击。 而造成这一切不利局面的他们,会不会死不知道,但这辈子的仕途肯定是头了。 所以,这次行动影响实在太大了。 解缙震惊之后则是激动,前所未有的壮举,一旦成功大明的军队将会迎来一次巨大蜕变。 这种行动他竟然有幸参与,并且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如何能不让他兴奋。 “臣遵旨,定好好配合神机营,让万民知晓陛下的仁德,明白军队的功绩。” 老朱微微点头,解缙确实不错,有学识有操守,关键还不死板能领会上意。 让他来当大明周报的负责人,是真的选对人了。 不过他并没有提拔解缙,这是留给宝贝孙子的人才。 等雄英继位,可以提拔他进入礼部或者国子监,最后未尝不能入阁。 陈景恪也非常满意,解缙直接就抓住了这次宣传的核心。 首先自然是点明皇帝的恩德,没办法皇权社会万事都要把皇帝摆在第一位。 其次重点宣传军队的功绩,不能让将士们的血汗白流,要让他们享受应有的荣誉。 但仅仅是这些还不够。 他看着解缙,说道:“还要拿历朝历代的军队和大明的军队做对比,让世人明白大明与前朝的不同之处。” “最好深度剖析,为何大明军队能这么做,前朝军队不能。” 解缙马上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只有横向对比才能体现出大明的优越之处。 这种对比,已经普遍应用于宣传工作之中,效果是非常好的。 大字不识一个的百姓,都能数落出好多大明比前朝优越的地方。 换来的就是忠诚和认同感。 大明激进的改革,遭到了很多保守派的反对,却始终没有引起大的乱子。 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百姓记着朝廷的好。 有人想鼓动百姓抵制新政,也基本得不到响应。 在百姓看来,这么好的朝廷怎么会制定害民之策? 肯定是你们这些当官的有问题。 可以说,大明朝廷是亲眼见识到了,掌握舆论带来的好处。 解缙作为掌管朝廷喉舌的人,比一般人更明白这一点。 “好,回去我就收集历朝历代军队情况,和神机营这次的行动做对比。” “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归宿(H)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将军宠夫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小怂包重生记(1v2)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阴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