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这个消息,朱檀的眉头紧紧皱起。 别的事情都好办,独独不能没有吃的。 于是他下令,一边派人去淡马锡、楚国求救,一边派出军队捕猎,派出水手去捕鱼。 尽可能的延缓粮食的消耗。 但粮食不足的消息根本就瞒不住,本就沉浸在悲伤里的百姓,这下彻底慌了。 再也没有心思去干活。 这次就算朱檀舌灿莲花都没用。 朱檀首次感受到,什么叫无能为力。 作为亲王,他的人生太顺了,就算有困难也从来都没有慌过。 因为他知道,再大的困难,找老头子哭一哭就都解决了。 可现在,他没地方哭,也不能哭。 作为一国之主,他要是哭了,人心马上就能散的一干二净。 他首次感受到,肩负一国的压力。 也隐约感受到了,自家老头子和大哥承受的压力。 深吸口气,他眼神里的软弱和惶恐慢慢消失,最终只剩下坚毅。 现在,轮到我来肩负一国百姓了。 如果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想必会非常的欣慰。 然而……困难并不会因为决心就消失不见,粮食问题依然笼罩在所有人头顶。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无法安定人心。 就在朱檀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拼凑一些食物的时候,一个人出现在他面前。 这个人他非常熟悉,就是当初为他们引路的淡马锡使者。 那使者带着他来到一处空地,掀开一块石头露出一个洞口。 里面装满了粮食。 朱檀惊喜的道:“粮食……这……傅总督他算到了?” 那使者恭敬的道:“这些粮食,大部分是之前从爪哇土民手里收缴来的。” “傅总督没有全部运走,而是留了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 “没想到今日恰好用到了。” 朱檀是何等人也,自然知道这只是场面话。 傅安这是在给诸侯王下马威,告诉大家淡马锡才是南洋的中心。 淡马锡总督才是南洋话事人。 只不过他用的方法很高明,不会引起大家的反感。 毕竟天灾非人力所能操控,他也确实帮大家解决了大难题。 有些反应迟钝的,甚至都无法领会到他这一层意思。 只会感激他的帮助。 但就算再迟钝的人,都能通过这件事情明白一个道理,淡马锡的影响力无孔不入。 以后想做什么事情,必须要考虑到傅安的想法。 更准确的说,是考虑淡马锡总督的意思。 朱檀看出了傅安的想法,对此他并没有说什么。 本来他就没打算搞事,有个强势的总督,对他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 毕竟,淡马锡总督代表的是朝廷,有他弹压诸侯王不敢乱来。 至于总督府会不会反过来欺辱诸侯王…… 纯属想多了,真当诸侯王是吃白饭的。 有了这批粮食,鲁国就能支撑到下一批粮食送来,民心终于安定下来。 大家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建设中去。 朱檀也给洛阳写了一封信,将这里的一切都一五一十的讲了一遍。 重点提了傅安对大家的帮助。 不是阴阳怪气,也不是内涵傅安,而是真的夸赞。 朱檀不知道的是,这场风暴受影响的不只是鲁国一地,整个南洋都被波及。 刚刚到来的诸侯王们,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各家的损失都非常大。 不过还好,人员损失都在可接受范围内。 而且有了傅安提前布局,粮食问题也都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算是有惊无险。 然后,惊魂初定的诸侯王们,几乎做出了和朱檀相同的选择。 一边写信对傅安表示感谢,一边写信给洛阳汇报这里的情况。 朱桢得知这些消息后,感叹道: “这次谁也无法阻挡傅安入阁了。” 许柴佬也点点头,说道:“傅总督确实是为能臣。” “等诸侯国稳定下来,必然要入中枢的。” 说到这里他心中有些感慨,若非当初自己软弱,入阁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不过也没什么可后悔的,至少现在自己过的也不错。 楚王朱桢对他信任有加,政务悉数委任于他,无条件支持他的变革。 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事实也确实如他们所想,几个月后洛阳接到诸王的奏疏,朱标对傅安赞叹不已。 “傅安果能臣也,可入阁……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思索片刻,说道:“内阁确实也该换届了,有几个老人需要退。” “陛下若对傅总督满意,自可以命其入阁。” “不过,南洋那一摊子,也需要一位能臣去接手。” “最好让其提前赴任,作为副手在傅总督手下锻炼一年半载,再转正。” 朱标深以为然的道:“此乃老成谋国之言,只是你以为谁能担此重任?”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让谁去,而是说起了标准: “此人需有一定的背景,否则无法震慑诸侯王。” “还要懂新政,具有开阔视野……” 朱标眉头微皱,现在懂新政的人不少,反倒是符合第一条标准的人比较少。 符合两者的就更少了。 眼见一时拿不出合适的人选,两人倒也没有着急。 傅安入阁至少也是明后年的事儿了,有的是时间挑选合适的人。 不过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老朱知道此事后,直接给出了一个选项。 “你们觉得傅忠怎么样?” “傅忠?”朱标露出深思之色。 第442章 祸不单行 傅忠就是傅有德的儿子,因为父子、兄弟不能同朝当高官的潜规则,一直没有担任具体职务。 但平时没少领特殊差使,比如巡视地方,监察新政推行情况。 这也意味着,他对新政不陌生。 身份地位也完全没有问题,傅有德的儿子,谁敢不给面子? 老朱说道:“咱早就答应傅有德,让他回来享天伦之乐,只是事情太多一直耽搁到现在。” “他心里不知道怎么数落咱呢。” “正好现在朝中无事,四边也比较稳定,就让他回来吧。” “他卸任之后,傅忠就可以出来主政一方了。” 朱标并没有直接同意,傅忠有优点,但也有缺点。 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主政过地方,直接就去接手淡马锡,不知道能不能挑的起这个担子。 许柴佬殷鉴不远。 朱元璋自然能看出儿子的顾虑,说道: “先让他去淡马锡给傅安当助手,如果他能胜任,就让他继续干着。” “等将来傅安入阁,就将其转正。” “如果他不能胜任,就让他回来,再换个人去给傅安当助手。” 这确实是最稳妥的办法,既照顾了傅家成全了老朱的君臣情谊,又不耽误朝廷大事。 朱标终于点头,同意了这项人事任命。 于是,朝廷接连发出了两道政令,一是任命傅忠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 二是调傅有德回京。 聪明人自然知道,这两条政令意味着什么。 不过并没有引起什么太大动静。 正常的新老交替而已,实在不值得大惊小怪。 傅有德能坚持到现在才退,已经很难得了。 要知道,和他同时期的老将冯胜、徐达等,现在基本都退居二线了。 而且傅忠被任命为淡马锡总督府长史,也表明傅家的地位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对于傅家来说,这就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了。 傅忠先是进宫谢恩,然后收拾好家门翘首期盼老父亲归来。 对于这个任命,陈景恪也没有什么意见。 傅忠和他是连襟,再加上工作上的事情,时常打交道。 他对傅忠还是比较了解的,为人稳重有远见。 不算顶尖人才,但和大多数人比,也属于出类拔萃。 担任淡马锡总督还是绰绰有余的。 淡马锡总督候选人敲定,他也算是放下了一件心事,之后就再次投入工作中去。 与此同时,一个好消息传来。 秋殷薯种植面积达到了五万亩,已经在洛阳普及开来。 老朱要求各省各府各县,派遣专门的人员前来洛阳学习种植技巧。 明年要将殷薯扩展到全国。 争取三到五年内,殷薯走入千家万户。 对于这个计划,群臣自然是支持的。 他们不光是口头支持,还采取了实际行动。 将殷薯带回家乡进行种植推广。 既响应了朝廷的号召,又在家乡博取了一个好名声,可谓是一举两得。 百姓对于高产良种也是翘首以盼。 没关系的普通人家,只能等朝廷将种苗输送过来。 有关系的人家,已经开始想办法提前弄种苗种植了。 对于这种情况,老朱自然是很欣慰的。 还是那句话,殷薯早一日普及,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没多久又一个好消息传来,铁轨修好了。 这条单轨铁路最终长度为六十一里,耗时近一年才修好。 这个效率自然是非常低的。 但考虑到这是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慢一点也是正常的。 而且通过这次修路,大明培养出了一批熟练技术员和工人。 这就是种子。 铁路竣工也算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朝廷就派出了朱雄英去主持了竣工仪式。 陈景恪自然也跟了过来。 过程没什么可说的,总之看到这条铁路陈景恪感慨万千。 穿越这么多年,终于要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了。 仪式结束,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 这些技术员和工人怎么办? 按照以往的情况,工程结束工匠和工人要么回工部干别的,要么就遣散回家。 陈景恪自然不愿意见到这种情况。 这些人可都是种子,岂能就这样解散? 于是他提议,所有参与铁路修建的人,统统归铁道司管理。 “他们的职责只有一个,修铁路。” “不修铁路的时候,就维护铁路,研究修铁路的技术。” “比如如何在山体上开挖隧道,如何架设天桥沟通天堑……” “只有培养出一支技术精湛的工人队伍,才能实现铁路贯通全国的宏伟蓝图。” 这个提议自然获得了朱标等人的赞同,就连群臣都没有反对。 毕竟火车的用处大家都懂。 培养一支专门的铁路工人,是非常有必要的。 就如漕运一样,大明可是养着一个涉及百万人的漕运体系。 不过对于陈景恪随后的一个提议,就引起了比较大的争议。 铁路工人的待遇问题。 陈景恪觉得应该给他们提高待遇,毕竟修路太累了。 将来要跋山涉水,要远赴外地,某些荒山野岭可能一呆就是好几年。 必须要提高相应的待遇。 群臣则认为,这样做开销太大了。 那些出外勤的,提高待遇还能说的过去,但又不是所有人都出外勤? 怎么能都提高呢。 于是在朱标的提议下,拿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日常待遇不变,出外勤根据实际情况发放补贴俸禄。 如此皆大欢喜。 但陈景恪知道,在这件事情上,群臣是主动让步了的。 换成别的项目,想提高工人待遇,想都别想。 这些人对于财政预算卡的非常死,朝廷私下怎么花钱那他们管不着。 但官面上的钱,分毫必争。 当然了,他们让步也不是因为陈景恪面子大,而是因为铁路。 还是那句话,铁路太重要了,大家都不想因为一些小问题制造障碍。 铁轨修好,就等火车了。 陈景恪抽空去研究院看了一下,在组装车间里见到了一台初步成型的庞然大物。 邬秉让命人将火车启动,骄傲的说道: “锅炉和动力系统已经组装好,每天都会启动一两个时辰进行磨合。” “现在正在制造的配套设备,等这些设备组装磨合好,就能进行真正的试车了。” “……再有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吧。” 陈景恪很是欣慰:“不错,到时候我给大家请功。” “制作流程和标准都总结出来了吗?” 邬秉让大声说道:“都在同步进行,若非你一再要求必须流程化和标准化,我们能提前三个月完工。” 原始火车的制作难度其实并不高,以大明此时的技术能力,并不难制作出来。 尤其是研究院聚集了全国最顶尖的那一批工匠。 很多看似麻烦的问题,他们可以想出很多土办法解决。 但‘土办法’基本都是量身定制的,说白了只适用于这一台机器。 放在别的机器上,就不管用了。 作为穿越者,陈景恪可太清楚流程化和标准化的重要性了。 所以他态度坚决的拒绝了‘土办法’,必须要做到标准化。 用同样的办法,能‘复制’出无数量一样的火车。 这就导致,遇到了问题不能用土办法解决,必须要从根本上解决。 然后制定出统一的标准。 后果就是,拖慢了造车的速度。 但对于陈景恪来说,速度慢一点无所谓。 现在多花点功夫,能为以后节省大量的时间。 之后他又转了一圈,就返回宫中,准备和朱标汇报一下情况。 哪知刚入宫就听到一个消息,太子妃有喜了。 他连忙去东宫,果然发现老朱、马娘娘、徐达等人都在。 就连福清都在。 大家脸上都堆满了笑容。 见到陈景恪过来,大家都开始拿他打趣。 老朱和马娘娘不停的说,这孩子来的巧,说明和陈家有缘分。 就连朱标、徐达、福清、徐妙锦等人,都深以为然。 巧合实在太多了。 福清结婚那么多年没动静,徐妙锦刚入宫不久就有喜了。 然后没多久,徐妙锦也有喜讯传来。 要说这俩孩子没缘分,谁都不信。 陈景恪心下则不以为然,福清赶在这会儿有喜确实是巧合。 徐妙锦有喜,纯粹是受福清影响了。 前世存在一个现象,同一个宿舍的几个女生,生理周期会趋同。 有些女生生理周期不稳定,住一段时间宿舍也会变得稳定下来。 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怀孕也有类似的情况,一个女人怀孕,周围必然会有别的女人怀孕。 城市里大家关系比较疏远,这种情况还比较少。 在农村邻里经常串门,这种情况就比较普遍了。 一个人有喜,用不了几天周围一大群邻居都会传出喜讯。 这种现象,至今都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很多人以绝对口吻,说这都是扯淡,根本不存在云云。 还煞有介事的推断,同一个宿舍的人生活习惯相同,所以生理周期趋同。 可是他们却无视了另一个事实。 隔壁宿舍的女生,生活习惯也是类似的,为何她们的生理周期和这个宿舍的女生不同呢? 一个目前比较合理的推断是,生理期或者孕期的女性,会散发出一种独特的气息。 这种气息会相互影响,最终让几个同宿舍的女生生理周期趋同。 孕期女性散发的气息,会刺激周围女性,使其更容易受孕。 只是这种气息还无法被现在的科学检测到。 而且在民间,不少人都会尝试用这种方式治疗受孕困难。 只要身体没有问题,只是单纯不易受孕,经常和孕妇在一起,会增加受孕概率。 徐妙锦就是这种情况。 福清和她关系一直都很好,再加上孩子从小被定亲,关系就更好了,私下经常见面。 受到福清影响是很正常的事情。 不过陈景恪又不是低情商的耿直人,既然大家都认为有缘,那就是有缘呗。 他也没有强行去讲这些道理。 太子妃有喜,对于大明朝廷来说,自然是一件大事。 群臣纷纷祝贺。 徐达家的门槛也快要被踏破了。 就连陈景恪家,都重新变的热闹起来。 但就在此时,一个坏消息从云南传来,西宁公沐英病危。 得到这个消息,马娘娘没绷住,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我可怜的英儿,难道要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吗。” 老朱也是虎目含泪,自责的道:“都怪咱,都怪咱啊。” “沐英几次上书,想要回京尽孝,是咱以云南重担压着不让他回。” “若是咱早点让他回来,就不会有今日的事情了。” 朱标也悲伤不已,高血压差点犯了。 虽然他是朱元璋的嫡长子,可沐英是义子之长,朱标向来视其为兄的。 听到他病危的消息,朱标岂能不难过。 但即便如此,他还要强忍担忧,安抚两个老人: “爹娘不要担心,信上说大哥只是病重……相信他吉人自有天相,不会有事的。”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说道:“景恪呢,陈景恪呢?快把他喊过来……” “不不不,让他直接去云南,快马加鞭去,一定要给咱把沐英带回来。” 陈景恪接到消息,也非常震惊,没想到在这个节骨眼上沐英出问题了。 虽然只在过年的时候见过几次沐英,但陈景恪对他非常尊敬。 沐英为人宽厚,待人真诚毫不做作,坐镇云南多年毫无怨言。 关键他和老朱一家子关系非常好,视老朱和马娘娘为父母,对朱标等人也视为手足。 上辈子马娘娘病逝,他悲痛呕血。 朱标病逝给了他最后一击,两个月后也悲痛之下撒手人寰。 这种感情,放在整个历史长河,都是非常感人的。 老朱有二十多个义子,却独独厚待沐家,是有原因的。 现在他病危,老朱和马娘娘不知道该多悲伤。 比起沐英的身体,陈景恪更担心另外一件事情。 马娘娘和朱标能不能承受得住这个打击。 所以,对于老朱让他去云南的命令,他很是犹豫。 准备去宫里找老朱协商一下,要不让朱橚过去吧。 事实上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还没等他走到皇宫,半道就被急冲冲赶来的内侍给拦住了。 “安平侯速速入宫……” 陈景恪心中一沉,问道:“怎么了?” 那内侍回道:“娘娘……昏倒了。” 陈景恪深吸口气,稳住心神道:“速速入宫。” 然而,有句话叫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他刚进入皇宫就见到杜同礼一路狂奔而来。 “安平侯快……快跟我走……” 以陈景恪的心态,也终于慌了,问道:“娘娘……” 杜同礼一边跑一边说道:“不是娘娘,是陛下。” “陛下听说娘娘昏迷,受不住打击头疼欲裂随后也昏过去了。” 第443章 喜忧参半 朱标昏倒了? 听到这个消息,陈景恪脚下一个踉跄就往地上栽去。 杜同礼眼疾手快就去抓他,但还是晚了半步,他的额头磕在了旁边的台阶上。 鲜血登时就流了下来。 杜同礼吓了一跳,连忙道:“陈侯,您没事吧?” 陈景恪拿出手帕捂住伤口,说道:“没事,快走……先去陛下那里。” 马娘娘的身体他有数,虽然一直不太好,但那是慢性病,一时半会儿要不了人命。 此时昏迷应当是悲伤过度导致的。 就算他不去,别的御医也有办法处置。 朱标不一样,高血压要是真爆发了是会要命的。 而且头疼剧烈然后昏迷,这对高血压病人来说,就是危险的征兆。 事情有轻重缓急,肯定要先去朱标那里。 杜同礼也知道情况紧急,没有多啰嗦,当先带头往前跑。 刚跑了两步陈景恪想到什么,停下对杜同礼说道: “安排几个人守在宫门口,周王来了就让他去娘娘那里。” 杜同礼恍然大悟,连忙吩咐下去。 之后两人才赶往乾清宫,到了门口来不及通报,就直接闯了进去。 朱雄英早已经候在这里,见他闯进来也没有怪罪,而是说道: “景恪你终于来……你的头怎么了?” 陈景恪一手捂着头,说道:“不小心摔了一跤,没事。陛下怎么样了?” 说着,他目光看向那几名御医。 带头的正是太医院院使郑良琦,此时他正愁眉苦脸,见到陈景恪犹如看到了大救星。 连忙上前将朱标的情况说了一遍。 发热、时有轻微痉挛、嘴唇发干…… 越听陈景恪的心就越沉重,不会是引发中风了吧? 仅仅是高血压还好,要是真的中风或者别的并发症,那就麻烦了。 不过他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了,面上丝毫不慌,说道: “用药了吗?” 郑良琦迟疑了一下才小声道:“没有……我们摸不清陛下的详情,不敢随意用药……” 说着就羞愧的低下头,不敢看他。 其他几名御医也都将脸转向别处,假装在忙活。 陈景恪岂能不知道他们做的什么打算,就是看出问题严重,不敢下手治,想等自己过来接手。 他也没责备郑良琦等人,换成自己大概率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万一出错了,那就是夷三族的大罪。 何不等更有经验的医生过来,既能保证病人的安全,又能减轻自己的罪责。 深吸口气,他说道:“紫雪丹,双倍药量温水送服。” 紫雪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对高热昏厥、惊厥抽搐、口干唇焦等有奇效。 中医三宝丹之一,急救良药。 正对朱标此时的症状。 见他没有戳穿自己,郑良琦几人心中非常感激。 而且有了主心骨,他们也变得麻利起来,取药喂药之类的一气呵成。 另一边,朱雄英也已经听杜同礼讲完了全过程,知道陈景恪是为何受伤的。 心下非常感动。 不过他并没有说什么,而是走上去小声说道: “我爹怎么样?” 陈景恪只是重重叹了口气,没有给出任何回答。 但这已经足够了。 朱雄英表情也变得无比凝重。 现场的氛围也犹如凝固了一般,几名御医更是心中发颤。 没想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严重,还好刚才没有乱出手,否则…… 等药物服下,陈景恪又取来银针,刺破朱标的耳垂小心的放血。 放血疗法对高血压确实有效果。 只不过此法很危险,陈景恪轻易不会采用。 但现在朱标情况危急,不得不用了。 因为专注放血,他也就没有办法再捂住额头。 堵住伤口的手帕掉落,还未愈合的伤口再次裂开,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流。 不一会儿脸上和衣襟前就染红了一小块。 其他人也不敢提醒,生怕影响到他操作。 还是朱雄英,掏出自己的手帕,从侧面替他捂住了伤口。 陈景恪说了一句:“不方便,找个布条绑上。” 不用朱雄英吩咐,郑良琦已经拿着绷带过来,小心的替他简单的包扎好。 之后众人就静静的看着他操作,连呼吸都变得小心起来,生怕影响到他。 陈景恪怕一次放血太多引起别的后遗症,始终控制出血量。 用了差不多一刻钟的时间,放了有一茶杯的量,就停了下来。 再次对朱标做了细致检查,确认了之前的诊断,高血压爆发……大概率有并发症。 只是碍于缺少检查仪器,无法确定是哪种,轻重程度如何。 但不论是哪种,后果都很严重。 他依然什么都没说,转身走到一旁,朱雄英迈步跟了过来。 其他御医也想跟过来,却被郑良琦给拦住了。 众御医这才反应过来,这会儿跟过去不是找死吗,连忙缩了回来。 走到一旁,朱雄英才开口问道:“具体如何?”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没有性命之忧,但大概率无法正常处理政务了。” 朱雄英反而松了口气,不停的道:“活……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至于无法正常处理政务……这一点皇家早有准备,没有什么可说的。 只要人活着,一切都好说。 而且目前这个情况,朱标要真有个三长两短,马娘娘那边就麻烦了。 皇家无法承受同时失去他们两个。 陈景恪拍了拍他的肩膀,以此作为自己的安慰。 他下意识的动作,朱雄英也没有躲,看起来很正常。 但别人看的却眼皮子直跳,安平侯这是活腻歪了吧?太子的肩膀你也敢拍? 陈景恪没有理会他们的震惊,对郑良琦说道: “我去娘娘那里一趟,你们看好陛下,有任何变化就去通知我。” 郑良琦等人自然不愿意他离开,但也不敢出声劝阻,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之后陈景恪就一路急匆匆的赶往老朱的寝宫。 到地方之后,发现朱橚果然在这里,正在给马娘娘针灸。 老朱则焦急的在旁边来回踱步,见陈景恪进来,就停下来想问什么。 只是刚抬头,就看到他额头上的伤口,和脸上衣服上的斑斑血迹。 这让他大吃一惊,问道:“你的头怎么了?” 陈景恪回道:“没事,摔了一跤。陛下那边暂时稳住了,您不用太担心。” 老朱是和等人,自然听出他话里有话,沉声道: “具体什么情况?” 陈景恪回道:“高血压爆发,可能引起中风。” “现在还只是猜测,一切还要等陛下清醒过来再说。” 老朱心情无比沉重,他自然知道中风是什么后果。 就算治好了,也会留下严重后遗症,也基本意味着无法处理政务了。 说白了,这个皇帝也基本当到头了。 虽然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但没想到会来的这么早这么突然。 不过万幸,命是保住了。 否则…… 他回头看了一眼昏迷中的马娘娘……咱就要同时失去两个最重要的人了。 那种后果他不敢想。 还好……还好……命保住就好。 不能当皇帝了问题也不大,雄英已经成才,足以肩负这个大任。 陈景恪又安慰了老朱两句,见他心态没有出问题,也不禁赞叹果然不愧是洪武大帝啊。 想想也是,上辈子他的经历比这惨多了,精神都没有崩溃。 现在这点事儿对他来说,确实不算啥。 就在这时,朱橚给马娘娘诊治结束,也走了过来。 见陈景恪额头的伤,也同样愣了一下,然后询问原因。 陈景恪也没有多解释,只说是不小心跌了一跤。 事实上也不用他解释,大家都能猜到他为什么受伤。 解释的太多,反而显得太刻意。 然后他就问起了马娘娘的情况,老朱也同样关切的走了过来。 朱橚将情况详细解释了一下,和陈景恪猜测的差不多。 本来身体就差,悲伤过度导致昏迷,目前问题不算严重。 “我已经给娘施了针,等会儿再服用一剂安神的药,让她老人家好好睡一觉。” “明天就能醒来。” “不过接下来不能再让她沉浸于悲痛之中……她的身体扛不住。” 老朱苦笑道:“咱又何尝不知,可是沐英是她一手带大,亲如骨肉,她又岂能不伤心。” 这确实是
相关推荐: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角色扮演家(高H)
小怂包重生记(1v2)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归宿(H)
小公子(H)
将军夫夫闹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