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如岷王朱楩、朱桂一母同胞的弟弟谷王朱橞,这俩人性情都比较残暴,动辄鞭挞仆人。 虽然暂时没有大的恶行,但已经有了苗头。 老朱把他们的亲王仪仗全部压缩,并进行了特训。 不求他们改变本性,至少要知道收敛自己的性格,不能肆意妄为。 对于这个结果,陈景恪自然是非常满意的。 大分封他最担心的,就是老朱的儿子,奇葩是真的多。 现在老朱亲自出手整顿,情况会改善很多。 老朱的儿子为啥会出那么多奇葩? 说白了还是有恃无恐。 我是亲王,犯了错又能咋地?我爹还能把我弄死? 现在老朱动真格的,他们自然就怂了。 不过,关于此事他也碰到了一些无奈的地方。 朱桂的事情发生后,郭惠妃通过马娘娘找到他,说了很多客气话。 大意就是,看在朱椿的面子上,多多照顾一下另外两个儿子。 说起来,郭惠妃也是无奈。 她总共生了三个儿子,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 这三个儿子都非常聪明有天份,然而性情却天差地别。 朱椿为人忠诚、没有野心,自幼就加入朱雄英小圈子,现在更是坐镇辽东位高权重。 朱桂和朱橞就截然相反,性情一个比一个乖戾。 郭惠妃这个做母亲的也非常无奈。 不过还好,作为战乱年代走过来的人,她本身并不缺权衡的能力。 她很清楚,必须先保住朱椿。 朱椿是她宫中地位的保障,她有话语权了才能保住另外两个儿子。 所以,朱桂犯错之后她没有求情,而是站在朱元璋一边。 其目的就是为了不牵连到朱椿。 等保住朱桂之后,她又找到陈景恪打感情牌。 她很清楚,老朱活着的时候,很多事情都不用担心。 等老朱不在了,朱标和朱雄英不会再如之前那般,容忍亲王们犯错。 尤其是朱雄英,更不会放纵叔叔们肆意妄为。 而陈景恪,是最能左右皇帝和太子意志的人。 先和他打好关系,才能为两个儿子多争取一些机会。 当然,最坏的那种可能出现的概率并不高,只是作为母亲,她要未雨绸缪。 面对郭惠妃,陈景恪也非常无奈。 且不说她的身份,仅凭和朱椿的关系,他就不能不在意她的感受。 如果她一上来态度就很强硬,大可以直接回绝。 现在她放低姿态,事情反而不好办了。 这就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说,会想办法将两位亲王引入正途的。 ----------------- 老朱忙着教育儿子的时候,朝廷则在忙着大分封之事。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大分封。 整个朝廷都在围绕此事运作。 收集各种物资,迁徙人口,协调船只搞运输,各种人才的配备等等。 南洋那边也没有闲着,傅安调集了所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在各个封国建立了一些房屋。 总不能让刚迁来的百姓,全住在野地里吧。 不过还好,第一批迁徙过来的人口不多。 每个封国大致在一千户左右,一个大镇子就能装的下。 否则累死他也忙不过来。 至于后续的建设,就由各封国自己进行了。 在此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殷薯再次喜获丰收。 产量方面,印证了之前的猜测,大面积种植不可能细致照顾,产量有所下降。 即便如此,亩产也有一千四五百斤的样子。 亩产千斤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群臣最后一丝担忧也消失了。 殷薯多了,自然也就可以稍稍拿出来一些食用。 本来陈景恪还想大展身手,然后大明的顶级厨师告诉他,什么才叫专业的。 各种他能想到的做法,人家直接就弄出来了。 什么殷薯干、殷薯粉、烤殷薯、殷薯粥、殷薯丸子,应有尽有。 还有很多他想都没想到的吃法。 不过缺点也被证实,确实不能多吃。 不过半粮半殷薯,吃起来口感很好,还没有那些副作用。 堪称完美级别的辅粮。 有了这些殷薯育苗,再加上上半年预留的秧藤,秋茬殷薯预计能种两千余亩。 老朱兴奋的道:“明年,殷薯就可以在民间大规模种植了。” “咱大明的百姓,就能少饿死许多人。” 不过随着殷薯的变多,另一个缺点也凸显了出来。 储存。 这东西水分太大,储存不易。 这也意味着,它不能用来缴纳赋税。 不过永远都不缺折中的办法,全国土地固定收税。 按照上中下三种田进行征税,每亩田固定缴纳一定的钱粮。 不管你种啥,收入多少,朝廷只征收规定的税额。 交钱也行,交粮食也可,怎么方便怎么来。 如此所有事情就都解决了。 时间不知不觉进入了七月份,大分封的事情终于初步忙完,各诸侯王都出发去了自己的封国。 现在就等各诸侯国初步站稳脚跟,朝廷再继续将规定的资源送过去,就可以了。 工作量减少了七八成还多。 群臣也终于能松口气了。 然而对有些人来说,一个更加艰巨的工作正在前面等着他们。 今年是建章五年,第一份计划进入尾声。 朝廷要对前几年的计划进行总结,并制定下一个计划。 工作量有多大可想而知。 陈景恪也没办法偷懒,气儿还没喘匀,就再次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这天他忙的焦头烂额,好不容找了个空跑到马娘娘那里偷懒。 刚坐下没多久,就见一个内侍一溜小跑的进来,高兴的喊道: “娘娘,娘娘,好消息……” “安平侯府刚传来消息,公主有喜了。” 第440章 这孩子一定大富大贵 ??? 听到这个消息,陈景恪心脏猛的停了一下,然后噗通噗通跳了起来。 紧张?激动? 确实有,但也只是那么一瞬间,随后就恢复了正常。 随之而起的是一种说不出的喜悦。 这种喜悦没有让他失态狂喜,却让他有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按照前世影视剧里的情节,这会儿他应该又叫又跳,表达激动。 但他内心确实没有这方面的冲动,强行这么做就太假了。 可不这么做,他又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然后他就为了怎么表达喜悦,陷入了纠结之中。 马娘娘反应就快的多了,惊喜的起身道: “消息可属实?” 那侍者面带喜悦的回道:“属实,是安平侯府的大管家亲自来报的喜,人就在宫外候着呢。” 马娘娘笑的嘴巴都合不拢了,连声道:“好,太好了。” “赏,今日所有人通通有赏,为了庆祝公主有喜,这个月所有宫人发双份月例。” 周围一群侍者全都乐了:“谢娘娘赏,恭喜安平侯。” 陈景恪被从纠结中惊醒,有些茫然的抬起头,听到众人道喜的声音,连忙起身道: “同喜同……来来来,所有人都有赏钱……” 然后一摸兜,尴尬的道:“额……先欠着,等我回家取了钱再给大家补上。” “哈哈……”他手足无措的样子,引得众人一片欢笑。 马娘娘莞尔道:“你啊,快回家吧,随后我和陛下他们就过去。” “好好好。”陈景恪忙不迭的就往外走,快到门口才想起还没行礼,又连忙回头道: “娘娘,我先告退了。” 再次惹的众人大笑。 随后马娘娘又派人将此事通知了老朱、朱标和朱雄英等人。 当时老朱正在盯着几个亲王读书,听到这个消息直接将手中的教科书给一扔,拔腿就往宫外走。 走出没多远,才想起马娘娘肯定也要去,又连忙折返去找他。 刚进门,就听到马娘娘笑道:“你们不知道,当时景恪人都呆住了……” 郑安妃自然也在,此时她也高兴的见牙不见眼。 自家女儿这么多年没有孩子,她可没少操心。 虽然陈景恪一直说,是自家的问题,和公主无关。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没人怪公主什么。 可作为母亲,她不能不担心啊。 万一是自家女儿有问题呢? 况且,这些年也时不时就有一些流言,什么多找几个女人,多播撒种子说不定就发芽了呢? 还有说陈景恪死心眼的,还有说公主善妒的。 否则安平侯府怎么可能就只有一个女主人。 虽说驸马不允许纳妾,可哪个驸马身边没有几个女人? 这些女人大多还都是皇家塞过去的,目的就是帮公主巩固地位之类的。 陈景恪身边就没有。 当初福清的陪嫁丫鬟,这是皇家默许的通房丫鬟,全都被他放良嫁人了。 虽然陈景恪不像是惧内的人,可各种流言始终存在。 听得多了,作为母亲郑安妃岂能不担心? 她很清楚,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因为没孩子。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只要有了孩子,所有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期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要开花结果了,她岂能不高兴。 刚接到消息的时候,她走路都摔了两个跟头。 此时听说陈景恪出糗的样子,也笑了起来。 朱雄英则一副遗憾的样子道:“真的吗真的吗?可惜当时我不在……” 徐妙锦心下暗暗好笑,不过也有些羡慕。 不知道自家什么时候才能有属于自己的孩子。 她可不仅仅是母性爆发,更因为她的孩子代表着太多东西。 如果陈景恪知道了,肯定会告诉她,孩子出生太早也不一定是好事儿。 岂不闻六十年太子乎…… 朱标无视了自家儿子,笑道:“陈家三代单传,他成婚也这么多年,终于有了动静,难免会有些失态。” 老朱踏步进来,大笑道:“咱也高兴啊,哈哈……” 众人自然明白他的意思,有了孩子很多问题就好办了。 可以说,陈景恪无后最头疼的就是皇家,现在这个隐患也解决了。 马娘娘起身说道:“人都到齐了,咱们也出发吧。” 于是一行人前往安平侯府。 太上皇、马娘娘、皇上、太子、太子妃集体出宫,这可是大事儿。 几乎是眨眼间,全洛阳的达官显贵都知道了。 大家自然很震惊,什么大事儿,竟然能劳动这几位集体出宫? 然后他们就知道了缘由,安平侯府有喜讯。 大家恍然大悟,原来是安平侯有后了,难怪难怪。 等等? 福清公主有喜?安平侯有后了? 于是,京城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全都动了起来。 这时候不送礼,还要等待何时? 不过不能着急,今天是不能去送礼的,毕竟太上皇他们都在。 等他们走了再说。 且说老朱他们一路来到安平侯府,发现徐达、蓝玉等人,以及他们的家眷都已经在了。 这并不奇怪,他们都在宫外住的又近,接到消息能更快赶过来。 徐达等人尽管已经猜到,皇家会很重视这个孩子,可眼见全员出动还是感到震惊不已。 陈远夫妇就更别提了,自家有后他们本来就非常兴奋。 现在皇家集团出动,他们更是激动的话都说不利索了。 福清也是泪眼朦胧,孕妇本就容易情绪激动,见到皇家如此劳师动众,自然非常感动。 马娘娘、郑安妃等人连忙上前安慰,什么孕期不能哭,会让孩子也变成小哭包的云云。 男人自然不适合待在后院,只是看了福清一下,就一起去前面闲聊了。 只留下一群女人在这里。 大家七嘴八舌的,问的问题大多也是几天了,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之类的。 要么就传授一些育儿技巧什么的。 马娘娘看了一眼站在一旁的徐妙锦,似乎想到了什么,笑着说道: “你们说事情巧不巧,太子刚刚大婚,福清就有喜了。” 众人自然知道该说什么,纷纷附和,说是太子带来的喜气云云。 马娘娘含笑说道:“所以说啊,这孩子合该是皇家的人。” 众人都愣了一下,什么意思? 有些反应快的,已经猜到了什么。 马娘娘也没有给众人瞎想的机会,接着说道: “之前陛下还和我说,景恪家生了女儿就是未来的太孙妃,生了儿子就是未来的驸马。” “我还开玩笑,说妙锦的年龄差那么多,等她有孩子景恪的孩子都多大了。” “或许是听到我们的心声,这孩子硬生生拖了这么多年才蹦出来。” “看来啊,他(她)也很满意这桩亲事呢。” 众人面面相觑,马娘娘当众说这话,就等于是敲定了这孩子的婚事。 皇家想和安平侯府继续结亲,这大家并不奇怪。 毕竟陈景恪的能力在那摆着。 可如此迫不及待,就有点出人意料了。 你至少也要等孩子生下来,长上几岁再说啊。 不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利圈贵妇人,马上就反应过来。 纷纷附和道:“您没这么说,我还没发现这一点呢。” “还真是巧了啊。” “什么巧啊,就是这孩子想和皇家结亲。” “亲上加亲好啊。” 对于这些人的恭维,马娘娘非常满意。 她自然知道自己当众提起此事,显得有些着急。 可实在没办法,陈景恪有个孩子太难了。 好不容易有了动静,必须提前把这个坑给占住,绝不容许有任何意外发生。 福清就更不会说什么了。 古代有个风俗习惯,出嫁的女儿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回嫁给娘家。 以此作为对娘家生养之恩的回报,也有亲上加亲的寓意。 她的孩子,不论是男孩娶皇家公主,还是女孩嫁给皇家,都是符合风俗习惯的。 更何况,这种联姻还有很深的政治因素。 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她都是乐于见成的。 甚至还很骄傲。 这种殊荣,也就自家有了吧。 作为祖母的冯氏,则只剩下开心了。 她也清楚,对于这个孩子,自己和陈远的发言权不大。 不过她本身也不是什么多事的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就好。 至于和皇家联姻,那就联呗。 福清这个公主儿媳就挺好的,懂礼明是非还孝顺。 嗯,她已经默认福清怀的是儿子了。 倒不全是重男轻女,毕竟三代独苗都是男丁,她下意识的认为这也是儿子。 一旁的徐妙锦越听越觉得怪异,看向福清肚子的目光也越来越古怪。 毕竟这不是她儿媳,就是她女婿,可不就觉得很怪吗。 关键她自己独自还一点动静都没呢,孩子婚事都已经被安排好了。 听着这群人煞有介事的讨论,她实在是觉得莫名的喜感。 ----------------- 外面,老朱也同样迫不及待的宣示了对孩子的主权。 “你们都别和咱抢啊,要不然别怪咱翻脸。” 徐达等人自然不会说啥,这已经不是老朱第一次说类似的话了,他们哪会有别的想法。 蓝玉笑道:“我就是想和您抢,也没那个机会啊。” 他女儿蓝敏孩子都有了,俩儿子年龄也不小了。 不论陈景恪的是儿子还是女儿,都没机会了。 一群大男人聚在一起,不可能只讨论孩子,或者说孩子只是一个小话题。 很快就转到了军国大事上面,然后自然而然的就谈起了大分封。 老朱确实有些兴奋了,首次说出了下一步分封计划: “接下来几年,会在一些边角地方,分封一些小诸侯。” “像什么苦叶岛、虾夷岛,还有南洋、西洋的一些宜居岛屿。” 这也意味着,大贵族是没机会分封的,除非自己想不开主动申请去这些边角地方。 “过上三两年,等南洋的诸侯国稳固,朝廷会建立一条稳定的通往炎洲的航线。” “然后慢慢的往上面输送人口,建立更多的据点。” “如果顺利,五年后会进行第二次大分封,将炎洲分封给诸侯们。” 朱标插话道:“过上两年,我会把允炆和允熥都先一步封过去。” “有两个封国做依托,能更好的发展那里。” 还有个原因,炎洲太远了,必须要先让皇家子弟过去做表率。 朱元璋眉头微微皱了一下,显然是对朱标的这个安排有所不满。 朱允炆过去就行了,实在不行就从他剩下的儿子里挑选两个,一起封过去。 朱允熥的事情另说。 毕竟,朱标子嗣不多,必须要留下几个兄弟给朱雄英当帮手才行。 朱允熥无疑是最合适的。 和朱雄英一母同胞,自幼感情就很深。 且他性格聪慧沉稳,和他母亲非常像。 又从小跟着陈景恪等人长大,耳濡目染之下,能力也是非常出众的。 尤其是对新政,充满了想法。 在老朱想来,这简直就是朱雄英最好的帮手,怎么能封到炎洲那种地方呢。 不过他也没有反驳朱标的话,等回去私下再商量也不迟,不能当面驳了儿子的面子。 这时,朱雄英说道:“日本那边也该有个结果了,那地方也能分封不少诸侯过去。” 众人都不禁眼前一亮。 日本,那地儿可也不错啊。 关键是拥有大量人口,能省却许多麻烦。 老朱没想到他会突然提这一茬,一时间有些拿不定主意。 朱标则说道:“日本尚有六百余万人口,又远离大明,想要拿下那里需要付出很多精力。” “目前朝廷事务千头万绪,不宜另起事端,还是再缓一缓吧。” 老朱总体上也是支持他的,点头道: “大分封、草原战略、西域、安西,国内还要变革,第一期国家计划收尾……” “确实无力再兼顾日本了,这个计划再缓几年吧。” 末了,他将目光看向陈景恪:“景恪你以为呢?” 陈景恪缓缓点头,说道:“日本传承悠久,想要征服他们很难。” “我们出兵的时候,必然会遭到强烈抵抗。”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亡,我们必须要做长远谋划。” “在大明的扶持下日本南北朝对立,双方已经杀红了眼。” “现在他们的青壮人口已经严重不足。” “生产活动的主力,已经变成了老人和妇女。” “可以预见的是,将来人口必然会断崖式下跌。” 很简单,新生儿不足,等现在的成年人死亡,人口自然会大幅度下降。 如果再遇到饥荒,死的人就更多了。 众所周知,日本多台风海啸地震,随便来一个都能死无数人。 “而且到那个时候,诸侯国也差不多已经稳固。” “大家一起出手将日本剩余的人口瓜分,消化吸收。” “把地空出来,朝廷才能更好的移民过去,建立全新的统治。” 从此,日本这个族群将会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 额…… 把这个计划说完,陈景恪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后院。 自家媳妇刚发现怀孕,就说打打杀杀的是不是不太好? 不过……杀小日子例外,那是积攒功德。 他爹这么努力的给他赚功德,这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 第441章 南洋话事人 安平侯府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福清公主有喜,太上皇、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徐妙锦等集体前来探视。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荣耀。 可以这么说,能享受这种待遇的,估计也就皇后、太子妃等寥寥数人。 现在福清公主享受到了,可见安平侯在皇家心目中的地位。 这才是真真正正的权势。 虽然安平侯没有担任任何实际职务,可他的权势才是真正的人臣巅峰。 但紧接着一个更加炸裂的消息传出。 太上皇和马娘娘当众指亲,生男为驸马,生女为太孙妃。 重点是生女为太孙妃。 这句话的意思反过来是不是,这个女孩嫁给谁,谁就是太孙? 仔细想想,以陈景恪对皇家的影响力,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如此一来,福清公主肚子里的那个孩子,就不一般了啊。 讨厌陈景恪的人很多,并不是所有人都想巴结他,大把的人对他不屑一顾。 本来这些人是不准备送贺礼。 你安平侯有后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对你无所求,也不给你送礼,你能奈我何。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 你可以不巴结安平侯,却不能不在意他的那个孩子。 是个男孩还好,驸马多了去了。 如果是个女孩…… 于是,不论原本作何想的人,都纷纷准备了一份厚礼。 本就打算送礼讨好的人,更是将礼品的分量提高了好几倍。 这一天,洛阳百姓发现,各种滋补用品变的紧俏起来。 各达官显贵、社会名流,纷纷上街采购各种奢侈品。 然后一车车的礼品被送往了安平侯府。 对此陈景恪深感无力,不过他依然坚持了底线。 每家都只收了普通的平时能用得上的礼物,其余全部婉拒。 即便如此,也足足堆满了两个仓库。 更让他无语的是,他每次进宫,朱雄英都会扯着嗓子喊: “景恪,我儿媳妇可还好?” 每次他都会反驳:“你怎么知道是儿媳,万一是女婿呢。” 问的多了,他都懒得反驳了,全当没听到。 朱雄英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闲心,每天乐此不疲。 这些都是小插曲,陈景恪大多数时间,还是放在了五nian计划上。 每天海量的数据汇总过来,他们要负责统计,还要甄别真假。 还要根据这些数据,制定下一期计划,忙的不可开交。 本来准备好的,今年发表《大同世界》的事情,也不得不暂时搁置。 对此方孝孺和解缙是最失望的。 这俩人突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儿大,早就想让陈景恪炸一炸现在的文化圈了。 ----------------- 南洋爪哇岛……现在已经改名为鲁国。 经过两个月的航行,鲁王朱檀终于到达了他的封国。 虽然非常荒凉,临时国都也只是一片低矮的房屋,放在大明连个大镇子都不如。 可在他眼里,这一切却显得那么的珍贵和亲切。 只是……傅安这个淡马锡总督太小气了。 虽然是临时房屋,可这修的也太寒酸了吧。 放在大明那会儿,当猪舍都嫌简陋。 不过他也只是默默吐槽几句,并没有真的怪罪傅安。 他在坐镇过辽东,很清楚下面工作的难处。 傅安同时给十五家封国修建临时定居点,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 能弄成这个样子,已经不错了。 而且,条件简陋才好,这样等将来鲁国发展起来,他才更有成就感。 当初朝廷要大分封,他作为最年长的未分封亲王,自然是排在第一位的。 而且作为亲王,他比一般的诸侯王多了许多特权。 比如挑选封地的位置。 虽然朝廷不可能完全满足他的要求,但也会参考他的意见。 经过无数次的思考对比,最终他将封地选在了爪哇岛。 别的岛屿要么太小,零零碎碎的不好发展。 要么太大,不可能单独分给一个诸侯王,必须要和其他人分享。 分享就意味着将来有可能起争端。 他没有太大的理想,也不想介入各种纷争,只想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生过日子。 爪哇岛符合他所有的需求。 面积不大不小,正好可以单独分给他这个亲王。 处在南洋岛链的最外围,远离其他岛屿还不是交通要道,可以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 当然,作为一个接受过新思想的亲王,他知道孤立政策是没有前途的。 日子想过的滋润,必须要在大明的宗藩体系里找准位置,一个不威胁别人又不可或缺的位置。 爪哇岛也能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香料。 这里盛产香料,有香料群岛之称。 他只需要为大明体系内的国家提供香料,就能确保日子过的很滋润。 对于他的这个选择,老朱也没说什么。 这个儿子谦恭下士、博学多识,喜好风雅之道,不喜俗务。 这一点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也没人指责什么。 朱橚的喜好,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 至少对皇族来说,有点上不了台面,属于是不务正业。 当然,现在朱橚登上了行业巅峰,情况又不一样了。 朱檀的喜好则不然,这是妥妥的贤王格调,放在任何时期那都是值得夸赞的。 所以,当朱檀表明自己的追求之后,老朱很爽快的就把爪哇岛封了给他。 而且因为朱檀在辽东坐镇过几年,鲁王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 所以他的封国起点更高。 也不用担心会被国相府夺权之类的。 甚至国相府都是以他鲁王府的原班人马为主组建的。 朝廷配备的官吏,都去了中下层。 也因此,在到达爪哇岛之后,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初步安置下来。 并且建立了上下通达的秩序。 就在他雄心勃勃,准备放手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天灾袭来。 暴风,前所未有的大风暴来袭,海浪能有数丈高。 水桶粗的树干都被拦腰吹断。 之前暂时堆放在外面的各种物资,在大风里犹如纸片一般飞舞着飘向远方。 躲在低矮的小屋里,看着这一切,朱檀心中犹如在滴血。 比起物资上的损失,他更担忧的是迁徙来的百姓。 不知道要损失多少人。 等等……他猛的回头打量起这低矮的小屋。 发现在狂风里竟然能保持不散架,为主人提供最后的庇护。 这一刻,他全懂了。 原来不是傅安小气,而是太负责了。 这时他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原来这才是因地制宜……” 这一刻,他似乎悟到了很多。 暴风刮了一天一夜才停歇,居住地已然一片狼藉。 看着这一切,大家心中不禁生出沮丧之感,很多人甚至失声痛哭。 朱檀却召集所有人,开了一场会议。 他将自己能想到的鼓舞人心的话,全都说了一遍。 鸡汤管不管用不知道,但他这个主心骨没有乱,确实有助于稳定人心。 尤其是他最后宣布,会在这里树立一块石碑,记录今天发生的一切。 供后世纪念瞻仰。 这是一剂强心针,激发了大家的斗志。 之后各级官吏出动,组织百姓和军队进行救灾。 最后统计下来,有一百三十八人死于大风,四百余人受伤者。 至于财物的损失……他们带过来的财物,九成损失一空。 尤其是粮食,损失更大。 “如果没有外来援助,最多二十天我们的粮食就要耗尽。” 听到
相关推荐:
赘婿
归宿(H)
小怂包重生记(1v2)
宣言(肉)
沦陷的蓝调[SP 1V1]
倒刺
狂野总统
心情小雨(1v1强制)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