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保证耽误不了研究院的事儿。” 陈景恪无语了,这老头难怪能当二十年钦天监监正,还能全身而退。 就这脸皮,一般人都比不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邬秉让加盟确实能省他不少事儿。 至少以后不用一直在研究院呆着了。 ----------------- 之后他就去皇宫找到朱标,将邬秉让的事情说了一下。 朱标颔首道:“邬监正这些年劳苦功高,就这样让他辞官是朝廷的损失。” “既然他愿意去当院监,那就让他去吧。” “钦天监的事情你不用担心,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 事实上,钦天监一直都有四五个监正候选人。 至于原因吗,懂的都懂。 有了朱标点头,陈景恪彻底放下心来。 邬秉让的动作也很快,第二天早朝就以年老体衰为由请辞。 朱标挽留一番就批准了。 不过钟楼还是由他监工,等修建好再说后续安排。 实际上就是留个缓冲期。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人事变动,没有人觉得奇怪,也没有人说什么。 辞职后,邬秉让立即找到陈景恪,询问研究院的具体情况。 陈景恪也没有隐瞒,拿出厚厚一摞资料。 展开最上面的一张图纸,为他做了详细介绍。 蒸汽机,利用水蒸气推动动轮做功……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至少对邬秉让来说很简单。 他跟着陈景恪学过一些物理知识,还自学过洛下书院的自然教科书。 知道很多新名词,也知道很多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热胀冷缩的道理他是懂的。 只是他没想到,这个原理竟然还可以如此利用。 关键是这个结构图看起来非常简单,每一个环节单独拿出来,他都能明白是什么意思。 可组合在一起……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东西可以组合在一起。 越看他就越是激动,最后忍不住说道: “若此物真能造出来,将改变整个世界。” 陈景恪肯定的道:“它的用处只会比你想象的更大。” 然后他又抽出一张图纸,上面是一列火车和一段铁轨。 “这是蒸汽列车……可以拖动百万斤重物。” “就算每个时辰走四十里,只白天走晚上休息,一天也能走二百多里。” “从南到北只需要不到一个月,从此地域再也无法限制大明的脚步。” 陈景恪又抽出几张图纸:“这是蒸汽船,从此四海皆坦途。” “这是抽水机,可以源源不断的将地下水抽出来,百姓就有了更多手段应对旱灾。” “这是蒸汽织布机……不过我对这玩意儿并不了解,这只是一个概念。” “具体能不能实现,还要看你们研究。” 邬秉让已经激动的只会说一个字:“好,好,好……” 陈景恪很满意他的表现,忍住笑说道: “邬院监,大明的未来,华夏的未来,就交到你手里了。” 邬秉让却丝毫都没觉得这话有问题,郑重的道: “放心,老夫就算死,也要先把这些东西造出来。” 之后,他一边督造钟楼,一边研究蒸汽机的原理。 时不时就跑去找陈景恪,询问其中的细节。 有些陈景恪能解释,有些解释不了的,只能让他慢慢研究。 半个月后,邬秉让拿出了一沓图纸,去机械研究院让人尝试打造一台迷你版蒸汽机。 “有了样品,很多事情就简单了。” 只是很多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台样品并没有那么好打造,期间出了种种问题。 比如密封问题。 他们用了麻绳、各种布、各种动植物胶等等,效果都不理想。 最后陈景恪告诉他们,用铜。 然后果然解决了。 铜垫密封圈就此问世。 说起密封圈,陈景恪不禁想起了橡胶。 这玩意儿应该还在大洋彼岸,是时候派人去寻找了。 还有土豆、红薯、玉米、南瓜、长绒棉等等。 这些高产作物,有助于解决人类温饱问题,解放更多人力用于工业发展。 而工业又反过来促进百业兴盛,帮助人类进入一个物资前所未有充沛时代。 只可惜,橡胶这东西据说生长周期很长,要五六年才能割胶。 算上寻找的时间,十年内能用到橡胶制品就不错了。 如果有橡胶树的替代品就好了。 这不禁让他想起穿越前看过的一个报道。 我国科学家从一种草里提取出了橡胶。 后来经过培育,这种草橡胶含量有所增加。 已经在新疆进行小批量试种。 只能说,感谢那些科研工作者,正是他们日复一日的努力,才有了大家美好的生活。 只可惜,他不知道这种草叫什么名字,否则倒是可以去找一找。 就算橡胶含量低也没关系。 不计成本的弄一点做研究也好啊。 哎,早知道就多留意一点了。 陈景恪只能遗憾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不过这更加坚定了他派人去寻找美洲的想法。 想到就做,他立即放下手头的活儿,去东宫找朱雄英商量一下这件事情。 自然不能直接说去寻找新大陆。 就说极北一直没探查清楚,是时候派人去好好看看了,说不定就有新发现呢。 刚到东宫,他还没开口,朱雄英就先说道: “你来的正好,我正有事要找你。” 陈景恪好奇的道:“什么事?” 朱雄英沉吟了一下说道:“去年我就说准备去一趟南方,亲自见一见土民首领。” 南洋事件发生后,大明的很多政策都做了调整。 尤其是教化方面,从原本的鼓励学习,变成了现在的强制学习。 很多土民部落对此都有意见。 朱雄英计划亲自去一趟南方和西南,与那里的土民首领见一见。 以他在那里的威望,能更好的处理这些问题。 “只是因为接二连三的事情,行程一推再推。” “现在事情总算是解决了,我准备趁此机会去一趟。” 陈景恪却建议道:“目前大分封千头万绪,陛下的身体你也知道,要不明年开春吧。” “到那时分封的事情应该忙的差不多了,你也能放心出发。” 哪知朱雄英却摇头说道:“明年就要打西域,还要开发炎洲,事情也不少。” “现在有皇爷爷在,可以帮忙分担一些政务。” “等明年说不定皇爷爷又要外出巡查,我就更离不开了。” “现在出发,一来一回也就三四个月时间,正好不耽误回来过年。” 陈景恪想想确实如此。 现在大明朝廷的运转模式是,朱标在朝中主持改革,老朱在地方巡查监督执行情况。 如此才能保证在激进的改革下,不至于出大乱子。 今年为了大分封的事情,老朱一直在洛阳没动弹,明年大概率要去巡视。 朱雄英必然要留下协助朱标,很难脱得开身。 所以,目前确实是最好的时间。 想到这里,他点头说道:“也好……你和太上皇、皇上说了吗?” 朱雄英说道:“我先和你商量下,你要是不反对再去找他们。” “对了,你来找我有什么事情吗?” 陈景恪就说道:“我对极北一直很好奇,想派人探索一番,看看能不能有什么发现。” 朱雄英不在意的道:“这事儿啊,我给你写一道手续,你自己找人去吧。” 这确实不是大事儿,以朱雄英的身份就能独立决定。 陈景恪拿到手续,当即就去找船和人,准备去探索新大陆。 一想到美洲,他就忍不住有些激动。 一个新的大时代即将开启啊。 只是还没等他准备好,就接到一个消息。 松下纯一郎进京了。 这让他非常生气,敢违反命令,翅膀硬了是吧。 必须敲打一下。 只是,当他看到陈永和一行的时候,震惊的一度失语。 第428章 大洋彼岸 “你说,你们从流鬼国一路向东,到达了一块全新的大陆?” 陈景恪看着眼前这个黢黑精瘦的男人,不敢置信的道。 流鬼国(堪察加半岛)向东,那就是走的阿留申群岛。 从亚洲去美洲的海路有很多,阿留申群岛就是主要海路之一。 但那是二十一世纪,拥有成熟的航线,还拥有抗风浪能力更强的远洋巨轮。 在明朝初年,靠着木质帆船,在没有航线图的情况下,横跨阿留申群岛。 这简直就是一场奇迹,他们能活着回来,更是奇迹中的奇迹。 要知道,这里最著名的就是风暴,常年大风。 熟手走这条路都危险重重,更何况是一群从未到达过那里的陌生人。 以至于陈景恪都有些怀疑,他是不是在说谎。 所以他紧接着又问道:“你如何证明自己到过?” 陈永和比陈景恪还要激动,毕竟陈景恪那可是传说中的大人物,没想到自己竟然能见到他。 至于发现新大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多伟大。 所以,此时的他,还沉浸在兴奋忐忑之中。 听到陈景恪的质疑,他连忙说道: “我们画的有海图,还有从那边带回来的物品。” 说到这里,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激动的道: “我们带回了很多良种,有一种和薯类很像的根茎,能长到碗一样大。” “一亩地就能产上千斤。” 怕陈景恪不信,他还特意强调道: “我说的都是真的,我们带回了很多那种薯类,就在船上。” 陈景恪‘噌’的一下站起身,激动的道: “在哪?快带我去看看。” 此时他终于确认,对方真的到过大洋彼岸。 否则不可能准确描述出红薯的样子。 毕竟,红薯的产量,在没有见过的人看来,那就是天方夜谭。 在亩产两三百斤就算高产的年代,有东西可以亩产几千斤。 真就是,编都没人敢这么编。 只有见过的人,才敢这么笃定的说出这样的话。 当然了,陈景恪激动不是因为红薯,亩产两千斤的水稻上辈子他都经常吃。 自然不会因为红薯就激动。 他真正高兴的,是华夏有勇士敢于去冒险。 红薯等良种,不过是对勇者的奖励罢了。 陈永和自然不懂他的想法,以为他是因为高产良种激动,心中也不禁有些骄傲。 毕竟这是他们九死一生带回来的。 正准备起身带他去船上,却被松下纯太郎给拦住了: “陈伴读千金之躯,岂能随意冒险,派人去把东西取过来吧。” 陈景恪也冷静下来,让两人稍安勿躁,喊来自己的管家吩咐道: “去东宫请太子过来,就说我有要事。” 管家立即小跑着离开了。 陈景恪这才对陈永和说道:“良种关系国民生计,当有太子亲迎才能表达重视。” 陈永和已经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了,竟然这么容易就见到太子了? 松下纯太郎有些担忧,小声的提醒道: “伴读,您看是不是要慎重一些。”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万一良种是假的呢? 贸然把太子请过来,那可是大罪。 但作为穿越者,他已经确定此事八九不离十。 更何况,就算是假的又咋了。 他小小朱还能为了这点事儿翻脸不成。 当然,这话是不能明着说的。 他对松下纯太郎说道:“就算没有良种,诸位甘冒天险为华夏为大明探索世界,也值得太子亲自表彰了。” 陈永和感动的热泪盈眶:“谢陈伴读,有您这句话……日后若有差遣,草民万死不辞。” 陈景恪也很感慨,说道:“放心,一旦证实你们真的达到过新大陆,朝廷必有嘉奖。” “对了,你方才说的海图,可有带在身上?” 陈永和擦了擦眼泪,忙不迭的道:“有,您看。”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厚厚布包,打开后里面是一叠皮革。 将皮革展开,有一尺见方,上面有一条条黑色的凹陷纹路。 陈永和解释道:“船上潮湿,我怕用墨作图容易糊,就想到用牛皮。” “上面的纹路,是用铁丝烫出来的。” 陈景恪赞许的道:“此法甚好,你有心了。” 说完就朝地图看去。 嗯……对于习惯了球形地图的人来说,这幅图很怪。 但大体轮廓是能看得出来的。 确实是从阿留申群岛去的对岸,沿途大致的岛屿都被标注了出来。 但新大陆,却只标注了西海岸的海岸线,东海岸是空白。 而且向北也没有到达白令海峡,向南大致走到了南美洲中部地区。 陈永和有些羞愧的道:“我们试图环绕新大洲转一圈,画出完整的地图。” “只是一直向南走了几千里都没走到头,大家筋疲力竭,我们只能回来了。” “所以只能画出新大洲局部的样子。” 陈景恪却表扬道:“能走到那里,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何况还探索了几千里。” “你不必为此羞愧,应该感到骄傲。所有华夏人,都应该为你们的壮举感到自豪。” 这赞誉太高了,陈永和兴奋的脖子都红了:“陈伴读过奖了,草民不敢当,不敢当。” 陈景恪又仔细看了看这张图,小心的收起来,说道: “这张图送给我如何?” 陈永和说道:“您喜欢就拿去好了,我回去可以再画……不是,这本来就是准备献给朝廷的。” 陈景恪哑然失笑,这人依然带着原始的淳朴啊。 之后陈景恪又和他谈起了事情的始末。 得知他们曾经得到过傅安的赞助,不禁微微点头。 环境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眼界。 傅安以前只能说比较开明,去淡马锡做了几年总督,就成了激进派中的激进派。 这些年经常资助探险队,收获还不小。 不过探索出来的基本都是小型岛屿,或者是新的海路,除此之外并没有特别大的发现。 但种子撒播的多了,总有一颗能开花结果。 这不就发现大洋彼岸了吗。 有一点很无奈,发现新大陆并不会带给他们太多荣誉。 因为此时的华夏,真不缺这点地。 不过还好,华夏人对粮食有着别样的感情。 发现新大陆不能带给他们荣誉,良种可以。 这一次,一定要重重表彰他们的功绩。 随着陈永和的讲述,陈景恪也终于知道了,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只有四个字能形容,九死一生。 不只是危险,还有迷茫和绝望。 “若非不想埋骨他乡,我们真的没有勇气回来。” 这是提起返程的时候,陈永和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他们没能发现白令海峡,回来的时候走的依然是阿留申群岛。 明知道前方的危险,依然义无反顾,只为了回到家乡。 叶落归根,这是融入华夏骨子里的思想。 事实上他们的担忧是正确的,返程途中一艘船终于坚持不住,被风浪摧毁。 全船三十余人全部遇难。 “回来的时候,我们将自己的衣物和头发分成两份,交给另外两艘船。” “这样只要有一艘船能回来,至少能带回一些念想……” 提起此事,陈永和难过的泣不成声。 陈景恪也伤感不已:“你们都是华夏的勇士,我会奏请陛下,为你们树碑立传。” “华夏子孙都会记得你们……” 陈永和不敢置信的道:“真的吗?” 陈景恪郑重的道:“放心,我……” 话还没说完,就被人打断:“真的,我保证。” 话音刚落,朱雄英龙行虎步的走了进来。 陈永和有些迟疑的看着他,不知道这个年轻人是谁。 陈景恪还没说话,松下纯太郎已经噗通跪下,谄媚的道: “臣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雄英都没理他,径直来到陈永和面前,说道: “你们辛苦了,大明会记得你们的功劳的。” 陈永和激动的浑身颤抖,也跟着噗通跪下: “草民陈永和参见太子殿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雄英将他搀扶起来,说道:“壮士无需多礼……” 一旁的松下纯太郎见没人搭理自己,就悄悄的爬了起来。 对陈永和的待遇羡慕不已。 啥时候我也能得到太子殿下如此礼遇啊。 不行,一定要做出一番大功绩,如此才能真正成为大明人。 众人都没理会他,朱雄英安抚了一下陈永和,朝陈景恪使了个眼色,询问到底怎么回事儿。 他也是刚到,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只是听到陈景恪说,要给这些人树碑立传,才跟着说的。 这就是信任,他相信陈景恪这么做必有缘由,自己先支持再说。 陈景恪接到暗示,立即就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一遍。 并重点强调了新大陆,几千里都没走到头的海岸线,以及良种。 朱雄英自然也是秒懂重点,新大陆?庞大的大洲?高产良种? 好,好,实在太好了啊。 别说树碑立传,要是证实是真的,封侯都不在话下。 “走,咱们去船上看看新大陆的良种,陈壮士你走我身边,路上为我介绍一下新大陆的情况。” 朱雄英迫不及待的说道。 之后,众人一起前往码头。 路上陈永和详细介绍了新大陆的情况。 新大陆很大,土人很多,但多以部落为主。 不过也有较大的势力,比如有一个叫特诺奇提特兰的部落,就有二十多万人。 他们擅长用黑金刚制作器具……黑金刚是佛教对黑曜石的称呼。 这个部落还有航海技术,陈永和他们刚到达的时候,他们派出了三十余艘船进行监视。 只是他们的船比较小,也无法去风浪较大的地方。 朱雄英很快就抓住了重点,没有马,没有金属器具。 那简直太好了。 一旁的陈景恪听的也很认真,他对印第安人了解也不多。 只知道曾经有个玛雅文明,然后就是被西方列强欺负的很惨,就再没有别的了。 不过有一些基本的情况他还是知道的。 美洲确实没有马,这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脚步。 所以他们多以部落为主体生存。 只有沿河流的地方,才会形成比较大的部落联盟。 至于金属器具,说起来印第安人也是倒霉。 美洲的金属储藏非常丰富,但埋藏都非常深,靠手是很难挖到的。 这也导致他们始终未能点亮金属科技。 这让陈景恪想起了一个梗: 挖矿需要金属器具,可没有矿就没有金属器具…… 不过印第安人因地制宜,发展出了丰富的黑曜石文化。 制作出了精良的黑曜石器具,包括武器。 但没有金属器具,就无法制作大型工具,只能向着小巧精美的方向发展。 这也意味着,他们的上限被锁死了。 面对骑兵、金属武器、坚船利炮,他们脆弱的像一张纸一样。 一边听着陈永和的介绍,陈景恪一边和自己了解的知识做对比,对当前的美洲有了大致的了解。 不能说人家落后,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印第安人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极限。 他们的城邦也同样拥有不错的文化。 甚至很多部落施行的制度,真的有点华夏古代圣贤时代的特点。 比如友善,比如团结,比如没有森严的阶级。 “我们曾经到过一个部落,他们那里非常团结,绝不会抛弃自己的族人。” “有人生病了,他们想的不是隔离,而是大家一起围在他身边。” “他们相信,这样可以把自己的力量借给病人,又或许是可以感动天神吧。” 松下纯太郎不屑的道:“愚昧,如果是传染病,岂不是会死更多人。” 朱雄英也点头表示认同,作为个人可以这么做。 但作为首领要为整个部落负责,怎么能容许这种事情发生呢? 陈景恪没有给予评价,从行政管理角度考虑,他们说的确实没错。 可那个印第安部落就错了吗?他们真的愚昧吗? 站在他们的角度,自己没有错。 为了照顾族人而死,他们认为自己死得其所。 这就足够了。 不过总体来说,美洲大部分土地都处于莽荒状态。 当地土民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建立部落城邦。 拥有不错的文明。 但繁荣程度比起华夏文明,自然是远远不如。 朱雄英更关心的则是,对方的实力不强。 大明可以轻松征服那里。 第429章 良种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码头,得知太子到来,船员们有多激动可想而知。 朱雄英没有着急去看良种,而是先安抚了大家。 在这里他说话就保守了很多,没有说什么树碑立传之类的。 只说大家的功绩朝廷看到了,不日就会有奖赏下来,不会让诸位白辛苦的。 即便如此,也让一群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之后他们才去船舱里,查看了带回来的各种物资。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种。 不得不说,前世网友戏称华夏是种菜民族,是有一定根源的。 就比如陈永和他们,外出探险带回最多的就是各种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些可以扦插的树枝。 这次他们总共带回了十几种蔬菜粮食种子,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几种。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红薯、土豆、玉米、南瓜等。 最先被拿出来的,也是这几种。 红薯有七个,普遍都是家常吃饭用的瓷碗大小。 能看得出来,这肯定是特意挑选最大个的带回来的。 土豆有三十三个,有点出乎陈景恪意料的是,这玩意儿最大的才和鸡蛋差不多。 比起前世常见的小了好几圈。 不过他也能想到,土豆应该是经过培育才高产的。 反倒是红薯,和前世见过的品种区别不大,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薯类大多天生高产,红薯也不例外。 这玩意儿一出场就以高产著称。 前世人类培育,更多也是往抗虫抗病害方面努力,产量方面提升其实并不大。 土豆不一样,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 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 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现在他看到的土豆,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算不上良种。 别的玉米、南瓜等种子,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 这也不奇怪,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种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 光靠人工选育,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 这一点上,和水稻其实差不多。 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 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指着红薯说道: “就是这种薯,亩产可达千斤,我们亲眼见过。”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只觉入手沉甸甸的。 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可亲自接触到实物,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 “不过……怎么只有七个?” 陈永和连忙解释道:“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分别装在三艘船上。” “只是此物不耐储存,大多都腐坏了,这七个是仅剩下的。” 陈景恪插话道:“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秧藤还能扦插,想来此物也是如此。” “别看只有七个,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 陈永和连忙说道:“对对对,就是如此。” “薯块有小点的地方,就是这里,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 “藤条可以扦插,极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说道: “原来如此,不知此物何时种植?生长习性如何?” 陈永和讲解道:“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那正好,现在刚入八月,正好种植一茬。” “产量低一些也无妨,多产一颗薯块,明年就多一枚种子。” “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 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了解过,但并未亲自种植过……” 朱雄英一摆手说道:“没关系,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务必将此物种出来。” 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是,草民遵命。”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 别说这个,玉米、南瓜之类的,他都知道。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问题不大,红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节对,高低都能见点产量。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一法通万法通。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 没办法作为主食,吃多了烧心、胃酸,还容易产生浊气(屁多)。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 朱雄英并未失望,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 再说了,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 对剩下的东西,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 这么大的颗粒,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 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此。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水稻了。 陈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 其一秸秆高大,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丘陵等土地种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贫瘠土地上,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 清朝粮食增产,玉米的功劳很大。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加剧。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了。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秃秃的,见不到多少绿色。 当然了,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小冰河期到来。 总之吧,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 言归正传。 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
相关推荐:
左拥右抱_御书屋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归宿(H)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将军宠夫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小怂包重生记(1v2)
生存文男配[快穿]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阴影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