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和马皇后的基因联合,实在太成功了。 五个儿子一个比一个优秀,关键是兄弟之间还很齐心,没有祸起萧墙。 唯一可惜的就是,朱标死的太早。 “当时燕王已经就藩北平,太上皇就将清查北平胡惟庸余党的事情交给了他。” “所以他能清楚的知道,被清算的都有谁。” “他知道我与杨璟的关系,也知道杨璟是无辜的,就私下就此事告诉了我。” 啧,朱小四狡猾啊。 直接把球踢到徐达脚下了,不论徐达怎么做,他都能落个人情。 说到这里,徐达苦笑道:“其实我本意是想劝杨璟自裁的。” “我知道太上皇的性格,只要他不在了,绝不会追究他的家人。” “哪知,还不等我开口,他反倒主动表示,不能连累我们准备自裁。” “还当场跪下,感谢我这么多年的照顾,并让我多多照顾他的家人。”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生出恻隐之心。” 陈景恪带入了一下自己,确实很难无动于衷。 心下不禁叹息一声,难怪以徐达的性格,都要做如此大不韪的事情。 “于是你就提出了诈死的办法?” 徐达摇头说道:“不是我……是老四。” 陈景恪惊讶的道:“燕王?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拉拢军中大将?不可能。 当时朱棣才十来岁,马秀英和朱标还活着,朱雄英也活蹦乱跳的。 他肯定没想过造反。 就算想拉拢军中大将,也不会用这种办法。 最有可能的,就是因为感情因素。 果不其然,紧接着徐达就说道:“我暂时安抚了杨璟,去找了妙云,想让她帮我劝劝老四。” “妙云也是从小就认识杨璟,得知此事就去找了老四。” “反正最后老四给出了一个办法,诈死。” 陈景恪全懂了,徐妙云和朱棣可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她开口相求,才十来岁的朱棣,可不得乖乖投降。 有他帮忙遮掩,老朱肯定不会怀疑此事真假的。 “可是既然已经诈死,那就销声匿迹,为何还要出来?” “就算想报答燕王,难道就不能隐姓埋名?” 徐达叹道:“他心中是有积怨的……尤其是你出现之后,改变了很多东西。” 换成谁都会有怨恨,劳资给你朱家卖命,你却卸磨杀驴。 陈景恪出现后,老朱作风有所改变,国家的形势一天天好转。 尤其是大分封的承诺,把勋贵捧到了天上,杨璟却只能苟且偷生。 两相对比之下,他心里要是能平衡才怪。 陈景恪眉头皱起,说道:“可是他就没有想过,这么做的后果?” 徐达突然说道:“是老四让他用本来姓名的。” “杨璟恩怨分明,为人忠义双全,又怎么会陷我们于危险之中。” 陈景恪惊讶的道:“啊,燕王是怎么想的?” 徐达无奈的道:“人心,他要彻底让杨璟归心,然后帮他统率燕国军队征服身毒。” 陈景恪全懂了。 原本历史上,朱棣在北京经营二十年,再加上朱允炆不得人心。 他起兵的时候,得到了北平等地的军方支持,手下并不缺可用的大将。 可在这个世界,又有几个大将愿意离开大明,去燕国帮他打仗呢? 关键是,他本人不想去次大陆,只想留在大明打北元。 朱高炽年幼不足以服众。 真有大将愿意去,他也不放心将军事尽皆托付给人家。 杨璟这个活死人就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本来就有恩情,现在又甘冒风险让他恢复本来姓名。 以杨璟的性情,只会做出一个选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就算他真的生出异心也不怕,朱棣大不了和老朱摊牌。 老朱还能把这个儿子给杀了不成? 最多就是拿剑追着砍几条街,然后杨璟九族就没了。 所以,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杨璟想活下去,想好好的活下去。 都只有一条路可走,为燕王府效死。 想通这一切,陈景恪心下苦笑不已。 本来以为是杨璟自己得意忘形,没想到背后竟然还有这么多的算计。 果然不愧是永乐大帝啊,虽然不识得几个字,可心眼比筛子的网眼还多。 “可是燕王这么做,就没想过暴露之后,你怎么办?” 闻言,徐达露出一个怪异的表情,说道: “他说……” “他说什么?” “他说暴露了就让我找你和妙锦。” 陈景恪心头犹如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 如果不是身份不合适,他真想问候一下朱棣的十八代亲属。 憋了半天,他才吐出一句话:“朱老四,真是好样的啊。” 徐达正色道:“我知道此事会让你很为难,但也只有你能做到了。” “就当伯伯再欠你一个人情。” 陈景恪恶狠狠的等他一眼,说道:“你也知道‘再’啊,你拿什么还?” 徐达尴尬的搓了搓手:“这个吗……父债子还……允恭会替我还的。” 陈景恪都被气笑了:“好一个父债子还,徐老大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有你这样的爹。” 徐达幽幽得道:“上辈子他可能是北元人吧。” 陈景恪:“????” 你觉得你很幽默是吧? 两人大眼瞪小眼了好一会儿,陈景恪挥苍蝇一般的摆手道: “算了算了算了,我去找太子商量一下。” 说是找徐妙锦,其实就是通过她来说服朱雄英。 但陈景恪自然用不着如此拐弯抹角。 去东宫找到朱雄英,屏退侍从之后,将锦衣卫密函丢在他面前。 朱雄英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是假的吧?” 第二反应就是:“绝不能让皇爷爷和我爹知道此事,否则妙锦夹在中间日子不好过。” 陈景恪心道,果然是朱家的人,都特么的是情种。 然后他就将徐达的话转述了一遍。 朱雄英听完直揉太阳穴:“四叔还真是……真是……狡猾啊,他这是吃定了我啊。” 陈景恪明知故问道:“事儿就是这么个事儿,你说怎么办吧?” 朱雄英深吸口气,叹道:“还能怎么办,压下去。” “皇爷爷若是知道了,杨璟要死,四叔要被斥责,魏国公至少要被废。” “若是魏国公出事,妙锦怎么办?” 陈景恪心道,恐怕为了妙锦才是主要原因吧。 嘴上说道:“那要不和陛下说说?” 朱雄英连连摇头,道:“不行不行,我爹表面看起来好说话,其实心里比我皇爷爷还要看重规矩。” “有些事情他能一笑而过,有些原则性事情他绝不会容忍的。” “若给他知道了,还不如直接告诉皇爷爷。” 陈景恪想了想朱标的性格,确实如此。 他比老朱宽厚的地方在于,能包容一些小错误。 但遇到原则性问题,他的手段并不比老朱轻多少。 很明显,杨璟诈死还这么高调的复出,是绝对不能容忍的原则性事件。 “那要不告诉娘娘?” 朱雄英迟疑了好一会儿,缓缓摇头道: “还是不要说了,皇祖母的身体……我不想让她操太多心。” 马娘娘属于‘灯油’不足了,只能靠名贵药材补充。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营养流失速度加快,对药材的转化吸收却变慢了。 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现在精力愈发不济,大家也都尽量不用烦心事去叨扰她。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也好,不过有你出手帮忙遮掩,这事儿应该暴露不了。” 朱雄英扣了扣眉心,头疼的道:“杨璟在燕国立下如此大的功劳,不可能瞒得住的。” “现在只有一个办法。” 陈景恪好奇的道:“哦,你这么快就想到办法了?” 朱雄英说道:“还是要在这份密函上做手脚,采用那九分真一份假的办法。” 陈景恪皱眉道:“你想怎么做?” 朱雄英说道:“公函改一改,就说在燕国出现了一个叫杨璟的人,用兵如神。” “怀疑此人与已故营阳侯有关,让锦衣卫总部调查一下当年的事情,看是否另有隐情。” “然后你将公函给皇爷爷和我爹看,他们必然会派人去问四叔。” “只要四叔咬死,此杨璟非彼杨璟,他们定然不会怀疑。” 那确实,老朱和朱标绝不会想到,朱老四会骗他们。 而且老朱和朱标会想:如果杨璟诈死,怎么可能会高调的恢复本来姓名,肯定是同名同姓。 事情差不多就过去了。 陈景恪不禁竖起大拇指,说道:“高,太子殿下高啊。” 朱雄英一点都没有得意,无奈的道: “高个屁,咱俩聪明一世,到头来还不是被人算计的死死的。” 陈景恪顿时也笑不出来了。 特酿的朱老四你个混球,劳资和你没完。 朱雄英继续说道:“等将皇爷爷和我爹骗过去,再给锡兰岛锦衣卫回一封公函。” “告诉他们营阳侯已经死了,这是个巧合。” “让他们不要多心,更不要随意传谣言,以免传出去影响燕国大局。” “如此也能将锡兰岛的锦衣卫给安抚住……” 什么叫欺上瞒下?这就是。 陈景恪补充道:“最好你亲自夹个纸条过去,警告他们不要破坏了燕国的大好局面。” “如此就算那些人还有怀疑,也不敢再说什么。” 毕竟实权太子,未来的皇帝,谁敢得罪他? 就算明知道事情有问题,那些人也必然会闭紧嘴巴的。 朱雄英点点头,表示就这么办吧。 事情有了结果,两人心情都轻松了不少。 至于伪造公函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一句话的事儿,要什么样的都有。 这时,朱雄英突然说道: “对了,等会儿你去找妙锦,把这事儿一五一十的给她说一遍。” “最好把我的果决处置,详细的描述给她听。”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道:“出息。” 第424章 大家都怕真相 陈景恪拿着伪造好的公文去找了老朱和朱标,他们两人的反应和朱雄英预料的一般无二。 老朱断然说道:“怎么可能,老四不会骗咱的,那肯定是同名同姓。” 朱标亦颔首道:“如果真是诈死,又怎会使用真实姓名……” “给锦衣卫那边回信,就说让他们不要疑神疑鬼。” 陈景恪却坚持道:“我觉得还是查一下好,不是怀疑燕王,而是走个流程也能替他洗清罪名。” 老朱不耐烦的道:“何必多此一举,咱的儿子咱还能不知道,老四没那个心眼。” 陈景恪相当无语。 刺猬夸它儿子身上光,黄鼠狼夸它儿子香。 朱老四这么诡计多端,在老朱眼里就是没心眼。 不过有一说一,嫡兄弟五个里面,除了老五朱橚之外,还真就属朱棣心眼最少。 其他三个,包括朱标在内,那都是心眼上长个人。 对比一下,可不就是心眼少的实在人吗。 朱标却很支持陈景恪的提议: “燕国这个杨璟出现的太突兀,能力也是大将之材,惹人怀疑也是正常的。” “查一下也好,以后也不会再有人拿此事做文章了。” 陈景恪摇摇头,故意打岔说道: “主要身毒人战斗力太差,打他们体现不出能力。” “是不是大将之才不好说,但确实挺有能力的。” 能调动数万大军而不乱,这本身就是能力。 “说起来,这些年燕王在北平发掘了不少人才啊,晋王那边更是人才济济。” “咱大明的新一代,都快被他们给掏空了。” 老朱得意的道:“咱的儿子,能力那是没的说。” “不过你小子别危言耸听,大明人才辈出,他们才能带走几个。” 朱标果然不再关注杨璟的能力问题,笑道: “他们都是要做大事的,手下没点人才怎么能行。” “这几年朝廷发掘的人才更多啊,沧海省和淡马锡那边的培训班,都人满为患了。” 陈景恪心中一动,说道:“再有半年,第一批去学习的观政士,就可以授予正式官职了吧?” 朱标说道:“是啊,虽然不能如之前那般,一上手就是县一级的主官。” “但这些人都学过新政,眼界是不一样的,去了地方当能带来不一样的风气。” 朱元璋却没那么看好,说道:“就怕他们成了当地的异类,处处被排挤。” 这种情况他巡查地方的时候经常见到。 接受了新政思想,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番事业,结果开头就被敲了一记闷棍。 陈景恪很乐观,说道:“新旧思想碰撞,产生矛盾是很正常的。” “只要朝廷的大方向不变,这股风早晚能吹遍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这一点,不论老朱还是朱标都不怀疑。 根本原因还是朱雄英和陈景恪年轻,有足够的时间去推行新政。 这时,老朱忽然问道:“你之前说的那个什么蒸什么机的,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着手开始打造?” 陈景恪迟疑了好一会儿,才下定决心说道: “抽调一百名能工巧匠给我,这就着手尝试打造。” 老朱高兴的道:“你小子墨迹了这么多年,终于肯开这个口了。” “早就让你打造,总是推三阻四,也不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也就是咱相信你,否则一准认为你在骗咱。” 担心什么? 陈景恪苦笑,担心思想跟不上,工业化反而变成普通人的灾难。 前世有句话说的好,思想不对,越努力越反动。 就以前的那种社会制度,前脚搞出工业化,后脚那些人就能把老百姓弄成工厂的奴隶。 还不是他杞人忧天,前世的种种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西方工业化之后的羊吃人、机器吃人事件。 二十一世纪尚且如此,就古代这种制度下,会发生什么简直不敢想。 所以穿越这么多年,他除了稍稍改良了一下火器和纺织技术。 弄了一下玻璃和钟表,就再没有搞过别的东西了。 不是不想搞,而是不敢搞。 先从制度上进行改革,至少出台一定的人身权益保护法案,才能去搞工业化。 现在他依然不认为是攀科技树的好时机。 至少也要等到大同世界发布,并被人接受才行。 只是很明显,老朱等不及了,必须要想办法安抚一下他。 不过,就算知道结构图,想弄出实用的蒸汽机也需要一段不短的时间。 想把它实用化,更是需要大量研究,至少三五年内是不用担心的。 有这个时间,足够他进行新一轮的变革了。 主要是经过方孝孺的折腾,唯物学已经被世人熟知。 为他的大同世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否则,他想推广自己的这一套理论,没有那么容易。 此时回想起来,他也不禁为当初的选择感到庆幸。 还好引导了方孝孺,否则光靠自己……难。 言归正传。 先把实验室弄出来,弄个蒸汽机的原型机。 再弄个抽水机和织布机,让老朱他们开开眼也好。 至于别的,以后再说吧。 事情敲定之后,老朱比陈景恪还着急。 立即喊来工部尚书和侍郎,让他们挑选一百名最可靠手艺最好的工匠,给送到洛下书院去。 至于实验室的地点,这个倒不用担心。 陈景恪要搞学城,在那边圈了一大片地,建了许多建筑。 直接找个启用就可以了。 陈景恪这边也没闲着,回来后就让杜同礼给朱棣去了一封很公式化的信,询问杨璟的事情。 朱棣接到信之后,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果然如我所预料,太子和陈景恪帮我们把这事儿掩盖住了。” 徐妙云淡淡的说道:“他们两个肯定没少在心里骂你。” 朱棣毫不在乎的道:“嘿,骂我就是骂他们自己,随便骂去。” “杨璟表现不错,这么快就拿下了潘地亚国,没有愧对我这一番冒险。” 徐妙云瞟了他一眼,说道:“你真以为太上皇和皇上就没有丝毫怀疑?” 朱棣有些惊讶的看着自家媳妇,说道:“不可能吧?” 徐妙云说道:“我看你是得意的有点糊涂了。” “世间哪有那么多巧合的事情?” “同名同姓,年龄相仿,还是你燕王的部下。” “之前名声不显,却突然获得重用,成为燕王府军事统帅。” “换成任何人都会产生怀疑。” 朱棣越想越觉得可以,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嘶……那可怎么办才好?这事儿可经不住查啊。” 徐妙云白了他一眼,说道:“现在知道怕了?” 朱棣讨好的道:“哎呀,妙云你就别说我了,快想想办法吧。” 徐妙云笑道:“什么都不用做,照常回信就说此杨璟非彼杨璟就可以了。” 朱棣担忧的道:“可你不是说爹和大哥都产生怀疑了吗?” 徐妙云摇摇头,说道:“我看你啊,是真打仗把脑子打糊涂了。” “如果他们真的想追究,来的就不会只是一封信,而是锦衣卫百户了。” 朱棣不敢相信的道:“这……这么大的事情,他们竟然不追究?” 徐妙云叹道:“怎么追究?把你调回去北境怎么办?处置了杨璟燕国怎么办?” “此事还会牵连到我爹,动他会造成勋贵集团动荡。” “还会牵连到妙锦,你可知道为了培养她,娘娘和陈景恪费了多少心血?” “就算再找出一个天赋比她还好的,也没那个时间去培养了。” “况且太子和陈景恪都参与了,也把他们两个一并处置了?” “所以,难得糊涂。” 朱棣挠了挠头说道:“原来如此,我还以为自己的计划多高明,没想到谁都没有瞒得住。” “等会儿我就写信向爹和大哥请罪。” 徐妙云摇摇头说道:“别,太上皇和皇上也只是怀疑,并没有就此笃定此事的真假。” “只是他们出于种种顾虑,选择了不过分追究。” “如果你主动坦白,他们就算想不处置都不行了。” 朱棣恍然大悟,说道:“险些又犯错,妙云你真是我的贤内助啊。” 之后朱棣写了一封信,什么都没说,也没过多解释。 而是直接对锡兰岛的锦衣卫破口大骂,说他们想坏燕国大业云云。 果不其然,看到这封信之后,老朱和朱标彻底打消了心中的疑虑。 这才符合朱棣的性格,要是他细心解释,反而证明有鬼。 老四果然没有骗咱。 这件事情就此揭过,而且朱标还让朝廷给燕国的君臣进行了奖赏。 其中就有杨璟的,而且还拍在奖赏的前几名。 看到这份名单,陈景恪和朱雄英等人都放下心来。 事情终于过去了。 陈景恪特意找到徐达,警告他以后不要再整这样的幺蛾子。 否则别怪他不讲情义。 这是真正的警告,不是开玩笑。 徐达也知道这次的事情有多严重,郑重的表示以后绝不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事实上他也有些后悔,当初不该那么冲动。 当时那种情况,让杨璟自杀确实是最好的办法。 可以保全他的家小,徐达也不亏欠他什么,还能保证自身的安全。 但反过来说,谁又能料到后来会发生这么多事情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他选择保杨璟也不算错。 还帮朱棣留下了一个人才。 前世靖难,杨璟就立下大功,他的儿子杨洪也是靖难功臣。 一家子为朱棣鞠躬尽瘁。 这一世杨璟成了燕国的军事统帅,帮助朱高炽打下了潘地亚国。 只能说,大家都在凭良心做事,莫要问那么多未来。 谁都预料不到未来会发生什么,想的太多反而什么都不敢干了。 锡兰岛那边的锦衣卫,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 见总部回信,说经过调查此杨璟非彼杨璟,他们也没有怀疑什么。 毕竟大家都是人,搞错了也不奇怪。 倒也不是没有人起疑心,可朱雄英的亲笔回信,却让他们打消了继续追查的念头。 没人敢和实权太子对着干。 紧接着朝廷的赏赐到达,杨璟名列其上,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 更是让他们彻底将此事埋在了心底。 燕国方面也是一样,看到朝廷对杨璟的赏赐,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这件事情终于瞒过去了。 杨璟自己也非常高兴。 虽然没有办法恢复本来身份,但能用本来姓名公开活动,对他来说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对燕王府也更加的忠诚。 朱棣冒那么大险帮他,这个恩情他永远都还不完啊。 ----------------- 且说,此时的燕国已经控制了潘地亚全境。 在攻破潘地亚王都之后,燕军入城三日不封刀,王都人口减少了六成。 朱高炽毕竟年轻,且受到陈景恪影响极大,对这种人间惨剧有些接受不了。 姚广孝没有安抚他,而是严肃的说道: “您必须收起自己多余的仁慈之心,否则对燕国军民来说将是一场灾难。” “我下令屠城不是因为嗜杀,而是必须要这么做。” 朱高炽不解的道:“为何?” 姚广孝解释道:“其一,为了激励军心。” “这里是异国他乡,将士们缺少归属感,这对士气的影响非常大。” “这种时候,和他们说什么家国天下思想是没用的。” “只有最实在的利益才能打动他们的心,只有释放他们兽性的一面,才能让他们保持心中的战意。” “屠城劫掠,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朱高炽听的很认真,尽管这种思想与他所学相悖,他依然没有质疑。 对此姚广孝非常满意,世子谦虚能听的进去谏言,已经是一名合格的君主了。 “其二,立威。” “我们是外来者,靠仁义是无法统治人心的,能依靠的只有杀戮。” “只有将他们杀怕了,才不敢反抗。” “其三,消灭潘地亚国原有的统治阶层。” “身毒采用的是种姓制,潘地亚的高种姓大部分都聚集在王都。” “这里的平民,也大多都是第三种的吠舍,他们是潘地亚的精英阶层。” “我们利用屠城的机会,将他们中的大部分清除,剩下的也不成气候了。” “然后我们再将剩下的收编,利用他们将我们塑造成高种姓。” “如此就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来实现对潘地亚的统治。” 朱高炽一副受教的模样,说道: “原来如此,多谢大师教诲,高炽受教了。” 姚广孝谦虚的道:“世子太客气了,其实这也是陈伴读的计划,我不敢居功。” 朱高炽看了一眼大明的方向,说道: “景恪……哎,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 第425章 奇观加信仰 年轻人情绪来的快去的也快,更何况朱高炽本也不是伤春悲秋的性格。 现在他满脑子都是建功立业,哪会把时间浪费在个人缅怀上。 转头就和姚广孝谈论起了,如何实现对潘地亚的有效统治。 事实上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几乎什么都不用做。 那些被征服的身毒人,已经主动把脖子里的缰绳递到了他们手上。 逃过大屠杀的潘地亚高种姓人,在得知燕国招降他们的消息后,毫不犹豫的就跪了。 然后还不等朱高炽说出自己的计划,他们就已经主动把燕国高层塑造成了高种姓人。 非但如此,他们还积极号召原潘地亚国各地的高种姓人,接受燕国的统治。 各地的高种姓者正惶恐不安,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喜,纷纷派出家族重要成员前来王都朝觐。 同时也是一种试探。 面对这种情况,朱高炽和姚广孝都有些目瞪口呆。 他们知道身毒人没骨头,但没想到竟然还能如此主动。 朱高炽再次感叹:“我终于知道,为何随便一支军队就能征服这里了。” 姚广孝表情却非常凝重:“必须尽快把汉地建立起来,并严禁身毒思想传入汉地。” 所谓汉地,就是迁徙汉人百姓居住区。 朱高炽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说道:“好,就按照原计划,以高韦里河为界限,河南部为汉地。” “嗯,再叫高韦里河已经不合适了,就改名叫汉河吧。” 高韦里河……现在叫汉河,是次大陆最南部的一条大河。 将次大陆南部的那个尖角给隔离开了,地理位置大致是前世印度的泰米尔纳德邦所在。 面积大约是十余万平方公里。 这条河水力充沛,拥有肥沃的三角洲平原,又有天然良港。 除了这条大河,这一地带还拥有多条河流,以及肥沃的冲击平原。 不论是发展工商业还是农业,条件都非常优渥。 就这么说吧,前世这里生活着六七千万人,粮食还能用于出口。 先天条件真的是让人眼红。 当初陈景恪制定分治计划的时候,就圈定这里作为汉地。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计划。 随着汉地人口增多,会逐渐往北扩张的。 之后朱高炽主持了燕国第一次全国大会,与会人员见到他如此年轻都非常吃惊。 但对于这个征服者,没有人敢小瞧。 朱高炽宣布,潘地亚国除,燕国建立。 除了高层替换之外,其他一切照旧,以前是贵族现在依然是贵族。 还不等这些旧贵族高兴,他又宣布了一个新消息。 将汉河(高韦里河)以南的身毒人全部迁出,安置在其他地方。 这里将作为汉地,供汉人生活。 宣布完这个消息,朱高炽心中其实也有些紧张的,生怕这些人站出来造反。 然而……他发现除了少数高种姓人脸色难看,其他人对此都毫无反应。 脸色难看的那些人,是因为家族核心在汉河以南,迁走对他们家族的利益影响很大。 但他们也只是脸色难看,并没有站出来反对。 对他们来说,迁徙也只是利益受损而已,并不致命。 燕国作为征服者,必然会有利益诉求。 只对土地提出一定的要求,没有将他们一并消灭,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没必要为了这个,和新的统治者闹矛盾。 至于最底层百姓的死活,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不过是奴隶而已,到处都是,死光了再去抓就是了。 和旧贵族达成协议之后,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 都不用燕国动手,这些急于表现的旧贵族,就主动驱赶汉河以南的百姓北迁。 其过程因为过于不人道,就略过不写了。 反正燕国的汉人百姓,来到这片土地上之后,见到的是遍地的尸骨。 有人的也有牲畜的。 直到数十年后,依然能在偏僻的角落见到散落的
相关推荐: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军师威武
虫族之先婚后爱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腹黑哥哥。霸道爱》
下弦美人(H)
御用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