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在必行。 太上皇的性格大家都懂,和他唱反调没有任何意义。 与其反对,还不如思考一下怎么补救。 仔细想想,或许大分封还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对大明本土来说,解决了勋贵集团的隐患。 对外来说,诸侯王能起到‘尊王攘夷’的作用。 还能更加有效的教化蛮夷,最终实现大华夏理想。 多的不说,大分封制度只要能让大明国祚,延续四百年就足够了。 至于什么万世不灭的王朝…… 嘴上说说就行了,你还真信呢? 能延续四百年,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以后……相信后人的智慧吧。 更何况,几百年后四周全都是华夏一份子,肉就是烂也是烂在锅里,不会便宜了外人。 如此,群臣完成了自我说服。 当朱标宣布大分封计划,他们非常平静的接受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无条件接受,接着就有人站出来提出了几条限值。 “为大明计,要确定哪些土地可以分,哪些土地不能分。” “且必须将此规定写入大明律和《皇明祖训》。” 此条建议正中朱标下怀,他当即就让人拿出一幅神州(亚洲)地图。 现场和群臣商议,哪里需要被列为不封之地。 最终确定,北到北海,西到伊丽水(伊犁河谷),西南以高原为界,南方以中南半岛为界。 朱崖岛、澎湖列岛、淡马锡等等,也同样是不封之地。 东边的边界线没这么划分,实在是没几个适合生存的大型岛屿,默认这一整片地域为不封之地。 东北方向,以鸭绿江为界限,半岛属于朝鲜王国。 其余岛屿包括耽罗岛(济州岛)、对马岛等等,全都直属于朝廷所有。 至于朝鲜王国的同化计划,目前条件并不成熟,还需要慢慢执行。 只能说,等以后看情况再说吧。 至于更远的苦叶岛、虾夷岛等,将来会分封给诸侯王。 这个所谓不封之地,其实只是大致的轮廓,并没有如前世那般,精细到一厘一毫。 而且这个边界线,是数年前陈景恪就画好的,现在只是借着朱标的嘴说出来。 说实话,对于这个地盘,老朱和朱标都觉得有点大了。 别的不说,北海那种苦寒之地,想要实现统治实在太难,还不如分封出去。 包括西域、高原,这种贫瘠之地有啥用? 分封出去干干净净。 陈景恪用两个理由说服了他们: “其一战略价值,高原是西南门户,又是神州最大的水源地……” “当年大唐何等强盛,唯独在吐蕃面前吃了瘪,就是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西域是扼守西方的通道,是大明的路上咽喉。” “大明作为天朝上国,岂有将咽喉置于人手的道理?” “事关国家安危,纵使亲王亦不可信任。” 本来他以为,老朱听到这话会很生气,哪知道并没有。 老朱非常支持这个决定。 “打铁还需自身硬,岂能将命脉交给别人,这些地方必须朝廷直接掌控。” “但你为何如此执着于北海?” 陈景恪顿了一下,说道:“为了水,北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宝库。” “未来有一天,我们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许就能修建一条从北海到中原的运河。” “以北海之水,缓解北方的旱情。” 这…… 听到这个计划,老朱和朱标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地图。 北海到中原的运河?你闹呢? 陈景恪知道,目前来看这个计划确实天方夜谭。 就如南水北调一样,古代谁会相信能完成这样宏伟的工程? 总不能说我是穿越者吧。 实在想不到更合适的理由,他索性就耍起了无赖: “这是我对未来的期许。” “将来我们的生产力达到了,子孙想要修建一条运河,发现北海被分封出去了。” “他们肯定会很无奈。” “我不想被子孙指着脊梁骨骂。” 见他都如此说了,老朱和朱标也就没在说什么。 不封就不封吧。 反正北海那地儿的环境太过恶劣,也确实不适合建立封国。 直接掌握在朝廷手里,也不算什么大问题。 大不了就当成羁縻地。 我没有办法实现有效统治,别人也别想占。 谁占了我就打谁。 把敌人打跑了我再撤走。 还能起到练兵的效果,想必军方会很喜欢这个局面。 想到这里,老朱心中一动,说道: “着呀,北海必须要留着。” 朱标有些摸不着头脑,问道:“您想到什么了?” 老朱说道:“你想啊,未来周边全都是藩属国,大明的军队不就没事儿干了?” “国无外敌者,国恒亡。” “一支军队长时间不打仗,就会变成花架子。” “况且军功爵制,不打仗哪来的军功?将士们也不会答应。” “必须要留出一个方向,给军队练手。” “北海就不错,苦寒之地不适合建立封国。” “大明可以在那里建立一座军镇,将各军轮流抽调过去驻守。” 朱标也高兴的道:“好主意,经常活跃在那里的罗刹人,实力也不算强,最适合用来磨练军队。” 陈景恪不禁眼前一亮,老朱果然不愧是老朱啊。 玩敌养寇的把戏,运用的如此娴熟。 “可以在北海建立一座军事重镇,围绕军镇进行发展。” “等时机成熟,就划分郡县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于是事情就此定下,北海这个苦寒之地也成了不封之地。 群臣并不知道这一点,他们对这个不封之地的范围,既满意又有些头疼。 满意的地方在于,如此分封确实将‘尊王攘夷’属性发挥到极致。 藩属国纵使发展起来,也很难对大明本土造成直接威胁。 头疼的地方在于,不封之地的范围太大了。 他们和老朱、朱标有着相似的想法。 伊丽水留下还情有可原,毕竟是通往西域的咽喉,可高原和北海有啥用? 不过朱标也有借口来敷衍他们: “高原是吐蕃藩司之地,朝廷怎能随意分封?” “至于北海,苦寒之地将谁封过去都无异于流放,大明岂能苛待有功之臣?” 这个理由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高原上的藩司好不容易才臣服,不能因为分封将人家给逼反了。 只要他们老老实实的,就当他们不存在吧。 至于北海……算了,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无数遍。 将心比心,谁也不想去那地儿。 这两个地方解决,剩下的就不是问题了。 群臣集体通过了这项决议。 之后朱元璋亲自出面,将不封之地写在了皇明祖训里。 刑部也将这幅地图,写在了大明律里面。 除了不封之地,群臣还提出了另外一个条件。 藩属国的世子,必须来大明接受教导。 这也正合朱标的意,于是顺水推舟,让藩属国世子在大明进学。 诸侯王的子嗣,未在大明学习过的,不得继承国主之位。 至于学习什么,教材其实也是早就准备好的。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根本法、货币等等,也一并在朝堂上提出。 群臣见皇帝准备的如此充分,就更加明白,这是早有预谋。 这反而让他们放下心来。 而且朱标拿出来的许多政策,都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按照这种规矩来建立藩属体系,对大明来说还真是一件好事。 具体如何分封,朝会上并没有讨论。 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把大方针确定,再把规章制度完善。 之后再进行分封也不迟。 不过朱标也明确表示了,第一步就是在南洋分封。 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至于具体名额都有谁,等后续通知。 退朝之后,大分封之事迅速传遍天下。 朝野对此自然是议论纷纷,但得益于之前的宣传,反对的人并不多。 大家对勋贵也是充满了羡慕。 这可是实打实的诸侯王啊。 能够建立宗庙,光宗耀祖莫过于此。 刚刚经历过大清洗,惊魂未定的勋贵集团,听到这个消息后悬着的心都放回了肚子。 大家都明白,大分封意味着清洗的结束,活下来的人都安全了。 但这次的教训却足够刻骨铭心。 剩下的勋贵都变得低调本分起来,在礼部和吏部的书院建成后,纷纷将自家子弟送进去学习。 很多轮休的,自己也主动要求进去学习。 对此老朱非常的满意,人呐,就得时不时敲打一下。 对于广大将士们来说,大分封的消息无疑就是一记兴奋剂。 还是最高剂量的那种。 一个个眼珠子都红了,看谁都像敌人。 因为内部重新稳定下来,朱标下令各军回到自己的防区。 其实这条命令主要是下给朱棡和朱棣的。 两人刚刚带兵回到防区,就被部下集体找上门。 “兄弟们的大刀已经饥渴饥渴难耐了,打一仗吧。” 朱棣二话不说,率十万大军向狼居胥山杀去。 早就被打残了的北元也速迭儿,连夜率领余部逃窜,连沿途袭扰都不敢。 要知道,没有了后勤的拖累,朱棣就干四件事,吃饭、睡觉、修碉堡、打北元。 这些年北元实在是被打怕了。 这次,他在狼居胥山洗劫了一番,又仿照霍去病进行祭天,之后施施然的班师回去了。 另一边朱棡考虑的就比较多了。 按照计划,最迟明年年初他就要出兵收复西域。 在此之前,必须要解决河西走廊的安全问题。 对河西威胁最大的,无疑就是斡亦剌(瓦剌)。 斡亦剌很狡猾,自从北元溃败,他们表现的就很恭顺。 尤其是前年,朱棡派人和他们进行了一次‘友好交流’。 结果就是斡亦剌变得更加谦卑了。 这些年大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北元上,也没有怎么理会他们。 这就给了斡亦剌成长的空间和时间。 尤其是大量北元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到斡亦剌寻求庇护。 此消彼长之下,他们的实力增长非常迅速。 人口和铁骑,就是一个势力的胆量。 朱棡很清楚,强大起来的斡亦剌,内心里对大明并不是很恭顺。 当然,他们也没胆量与大明为敌。 他们更希望和大明平等相处,表面上我承认你是宗主国,然后大家互不干涉。 朱棡可不是那种无脑之人,他很清楚历史上草原部族是如何壮大,如何威胁中原王朝的。 弱小时候臣服,躲的远远的休养生息。 然后抓住机会一跃成为草原霸主,紧接着就南下劫掠。 在他看来,目前草原上最符合这个标准的势力,就是斡亦剌。 既然你有威胁,那就不能留。 不论是为了河西走廊的安全,还是为了未来大明的安全,都必须要将斡亦剌打残乃至消灭。 所以,部下的将士们因为大分封战意高昂,他也顺水推舟宣布对斡亦剌开战。 作为塞王,他是要有权力先斩后奏的。 之后大军兵分三路,向着斡亦剌部杀去。 ----------------- 这个世界是多线发展的,大明这边纷纷扰扰,外面也一样不消停。 比如燕王府如期对次大陆发起了战争。 第422章 土鸡瓦狗 视线拉回到数月前,朱高炽病愈后开始接管王府事务。 众人见到他露面,彻底安下心来。 随着新年到来,远离家乡的情绪被新年的喜庆取代。 为了让大家过个好年,燕王府将府库里大半的财物拿出来,赏赐给大家。 不只是王府的人有赏赐,普通百姓也领到了一份不菲的财货。 这让大家更加的感激王府。 经过此事,朱高炽这个世子也在百姓中间,初步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威望。 百姓们可以暂时忘记烦恼,投入到新年中去,燕王府的一众高层却不行。 除了大年初一放了一天假,其余时间一直在岗位待命。 所有人都知道,新年结束就是战争的开始。 元宵节刚过,燕王府就给潘迪亚国送了一封措辞严厉的公函。 声称燕国的商队在潘迪亚遭到了劫掠,要求他们给个说法。 接到信之后,潘地亚国的统治层面面相觑。 换成以前,他们肯定回信大骂一通。 你们算什么玩意儿,也敢来伟大的潘地亚王朝面前炸毛? 作为一个有明文历史记载,存在了一千八百多年,称霸南部次大陆的国家。 他们是有骄傲资本的。 但今日不同往日,现在潘地亚国被德里苏丹国打的节节败退,已经快要亡国了。 若非德里苏丹国自己起了内讧,他们早就被灭的渣都不剩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不敢再招惹一个敌人。 于是,潘地亚国的君主连忙派人去调查。 顺便提一句,潘地亚的国主是女的。 但是次大陆的匹配机制懂的都懂,他们的行政体系混乱的简直没眼看。 查了几圈都没查出个所以然来。 甚至他们都没有查出来,燕国所说的事情是真是假。 总之,在处死了一些替罪羊之后,潘地亚的国主回了一封措辞严谨的信。 向燕王府承诺,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顺便询问双方能否结盟。 收到回信之后,朱高炽等人都笑了。 结盟?想什么美事儿呢。 姚广孝说道:“看来潘地亚的形势非常危急啊。” 否则也不会见个陌生人就想着结盟。 杨璟若有所思的道:“此事是否可以利用?” 姚广孝没有回答,而是看向了朱高炽。 朱高炽果断的摇头道:“不可。” “陈伴读曾经说过,战争可以无所不用其极,政治不行。” “优秀的政治家必须爱惜羽毛……一个国家也必须珍惜自己的信誉。” “如果我们答应结盟,却利用这次机会算计对方,就是背信弃义。” “以后谁还敢相信我们?” “况且,正面作战我们又不是打不赢,没必要折损自己的羽毛。” 杨璟有些不以为然,什么堂堂正正,打赢了才是真理。 不过朱高炽都如此说了,且还把陈景恪给搬了出来,他实在不好反驳。 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他可以反驳朱高炽,却不敢当众否认陈景恪。 姚广孝神情里浮出一丝满意,说道:“世子所言甚是,此乃我燕国立国之战,需堂堂正正才好。” “如此,后续我们就有更多的办法,来处理德里苏丹国的问题。” 朱高炽问道:“哦,大师有想法了?” 姚广孝颔首道:“德里苏丹国虽名为一国,实则内部已经分裂。” “最大的势力有五个,他们相互攻伐不休,相互之间的仇怨比外敌还要深。” “这也给了潘地亚喘息的机会。” “待我们拿下潘地亚,可以采用合纵连横之策,将他们一一消灭。” “具体如何做,还需要进一步的情报……等打下潘地亚之后再说也不迟。” 朱高炽也没有再问,对姚广孝他自然是极为信任的。 毕竟自己的父亲对他赞誉有加。 尤其是陈景恪,更是几次盛赞姚广孝有谋国之才。 朱高炽对陈景恪自然极为信任的,因而对姚广孝也极为的倚重。 接着,燕王府再次给潘地亚回了一封公函。 表示对潘地亚国的处置很满意,此事就此揭过。 但再有下次,直接兵戎相见。 至于结盟的事情,则直接就拒绝了。 潘地亚国虽然很憋屈,但还是松了口气。 至少没有多了一个敌人。 哪知一个月后,燕王府直接送来了一个匣子,打开一看里面是一颗人头。 一颗潘地亚国将领的头。 同时送来的还有一封信,信里说这个将领就是劫掠燕国商队的罪魁祸首。 而且在潘地亚王都,还有他的同党。 既然潘地亚国主无力处置,燕国就自己为自己人讨回公道。 到了这一步,就算是傻子都知道,什么商队被劫那都是谎言。 燕国只是需要一个开战的理由而已。 但就算知道了又能如何? 战争已经开始了。 然后潘地亚国主等人就麻了了。 被杀的这名将领统帅有两万人,驻扎在南方边境。 他的人头都被送来了,说明整支军队都已经没了。 这也意味着南方边境失守。 燕国的战斗力竟然这么强吗? 还不等他们拿出处置办法,接连不断的坏消息传来。 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望风而降。 最坏的一个消息是,燕军离王都只剩下不足百里了。 潘地亚统治层彻底慌了。 一边征发百姓加固城防,一边派人去各处抽调军队勤王。 另一边,杨璟遥望潘地亚王都,期盼的道: “希望能来一场硬仗,让老夫过过瘾。” “这身毒人的战斗力也太差,老夫都还没发力呢,他们全都倒下了。” 亲征的朱高炽也犹如在梦里:“我现在总算是知道,王玄策为何能一人灭一国了。” “以前陈伴读和我说,身毒人不堪一击,我还有些怀疑。” “现在才知道,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也不怪他如此,从出兵到现在,真就没有遇到一场硬仗。 潘地亚镇守南方边境的那个将领,统帅两万余人。 这支军队不只装备精良,还有骑兵和象兵。 出征前燕王府严阵以待,针对他做了种种计划。 然而,真正打起来的时候,一切都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本来他们想派遣一支骑兵,从侧翼骚扰一下潘地亚军。 结果那支骑兵直接将敌军后方军阵冲垮了,然后一路斩将夺旗,完成了擒贼擒王的壮举。 敌军见军旗被砍,直接原地投降了。 这个结果,简直让朱高炽不敢置信。 啥情况?这就赢了? 不管怎么说,赢了总是好事儿。 战后总结的时候,大家将疑惑说了出来。 在想不通之下,只能归结于这个将领无能不得人心之类的。 对于潘地亚的总体战斗力,大家依然保持谨慎态度。 但接下来的发展,却一次次打破了他们对这个国家和族群的认知。 一触即溃、望风而降这两个成语,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打造的。 朱高炽却不敢掉以轻心,派人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种姓制害的。 占人口绝大多数的首陀罗人,作为社会的最底层,已经被种姓制度给奴化了。 他们相信命运,并严格遵守所谓的命运,完全没有反抗意识。 根据教义很多首陀罗人都不允许持刀,他们做饭都是把刀放在木板上,拿着菜往刀上撞。 他们不光不反抗高种姓人的奴役,也同样不反抗外来人的统治。 所以,燕国打过来了,他们站在一边冷眼旁观。 吠舍人数也不少,但他们主要经商。 商人的秉性,全世界都一个样,指望他们站出来抵抗那是笑话。 至于婆罗门和刹帝利,已经腐化的他们,也几乎没有战斗力可言。 纵使少数高层还保持着血性,也改变不了大局。 了解了这种情况之后,朱高炽不得不再次感叹道: “陈伴读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杨璟好奇的问道:“不知陈伴读说了什么?” 朱高炽就将陈景恪对种姓制的评价,以及占领次大陆之后,燕国该采用何种方式存在讲了一遍。 “他对种姓制的评价,完全应验了。” “将汉人和身毒人分开治理,想来也是为了防范被种姓制污染。” 杨璟也不得不佩服的道:“都说智者不出门,能知天下闻。” “陈伴读真乃天下少有的,拥有大智慧之人。” “我知道的人里面,能与他相比的唯有诚意伯和道衍大师。” 姚广孝谦虚的道:“杨将军谬赞了,诚意伯我没有见过不好点评,但陈伴读实乃天下第一智者。” “我岂敢与之相提并论。” “陈伴读所制定的一国分治之策,越想越是精妙。” “尤其是亲眼见到种姓制下,身毒人的意志之后,贫僧更觉得这实乃燕国长久的唯一的法门。” 朱高炽斩钉截铁的道:“一国分治,将是燕国的国策不可动摇,我要将这一条写在律法和祖训里。” 这些都是征服途中的小插曲,并不影响燕国的整体战略。 只用了一个多月,燕国大军兵临潘地亚国都城之下。 就在杨璟准备攻城的时候,却被姚广孝阻止了。 “潘地亚正在集结最后的兵力勤王,我们不妨等一等。” 杨璟疑惑的道:“为何要等等?不应该趁他们勤王大军未到……” 说到这里,他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 “大师是想围困王都,然后以逸待劳攻击他们的援军?” 姚广孝摇摇头,说道:“非也,我是想毕其功于一役。” “让他们将最后的军队集结起来,咱们正面一举将其击溃。” “如此就可以彻底击垮潘地亚人的反抗意志。” “同时还能震慑德里苏丹国,为我们稳定潘地亚争取时间。” 杨璟眼睛一亮,说道:“大师高见。” “潘地亚人都是软骨头,就算他们集结十万大军,也不过是土鸡瓦狗。” “他们主动将军队集结起来,还省的我们东征西讨了。” 之后两万燕军将拥有四万守军,十余万居民的潘地亚王都给围住了。 还是围而不攻那种。 潘地亚人反而有些摸不着头脑了,燕军这是什么意思? 为何不攻城? 难道是怕攻城伤亡太大?想把我们围困死? 那就想太多了。 王都可是囤积了大量粮食的,也不缺水。 真比消耗,还不一定谁能耗的过谁。 况且勤王大军源源不断到来,耗的时间越长,对他们就越有利。 于是双方就这么诡异的停了下来。 如此又过去一个月,潘地亚将全国剩余的五万多兵力,全部抽调到王都。 正如姚广孝所说,成败在此一举。 邻居发生这么大的事情,德里苏丹国不可能不知道。 他们也被燕军的强大给镇住了。 要知道,潘地亚的残余力量,可是和他们缠斗了数十年。 在燕军面前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那自己的军队面对燕军,岂不是也很危险? 不过他们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这一切,以为燕军采用了什么奸诈战术。 现在潘地亚集结了全国剩余兵力,在王都和燕军决战。 正面决战没有那么多阴谋诡计可使用,燕军战力如何打完就知道了。 而且他们还做了好几手准备。 如果燕军败,或者两败俱伤,他们都会趁此机会出兵,得渔翁之利。 如果燕军大胜,他们就地防守,然后和燕国签订和平条约。 承认燕国对潘地亚的统治。 事实上,整个次大陆都在关注着这一战。 又半个月后,燕军和潘地亚军进行了总决战。 最终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两军交战的时候,杨璟率五千骑兵从侧翼对潘地亚军进行了切割。 潘地亚军首尾难顾彻底崩溃。 十万大军死在燕军手里的不到一万人,被自己人踩踏死的反倒有将近两万。 潘地亚国主和一众贵族见此,没有丝毫犹豫,立即献上降表。 姚广孝下令,全军进城,三日不封刀。 ----------------- 就在燕国大军所向披靡的时候,一封密信从锡兰岛发出,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洛阳。 杜同礼看到这封密信大惊失色,立即找到陈景恪汇报情况。 陈景恪看到信的内容,也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吩咐杜同礼保密,就连忙出宫找到了在家里养花逗鸟的徐达。 “徐伯伯,你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第423章 朱老四好样的啊 “徐伯伯,你真是好大的手笔啊。” 听着这略带嘲讽的话,徐达心头一跳。 这还是自相识以来,陈景恪第一次用这样不尊重的口吻与他说话,足见他的愤怒。 也可以从侧面看出,这次问题的严重性。 严重到他都觉得棘手,否则不会这么生气。 那么自己做的什么事情,值得他如此生气呢? 徐达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杨璟的身影。 他一生行事谨慎,唯一出格的就是帮助杨璟诈死。 这件事情一旦暴露,确实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想到这里,他深吸口气,沉声道:“燕国那边的事儿?” 陈景恪走到他对面,说道:“您这么聪明,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情?” 徐达露出一抹苦笑:“如果允恭无辜被牵连到谋逆罪里,你会不会帮他?” 陈景恪反问道:“你和他的关系就这么好?” “咱们坐下,我与你慢慢说。”徐达朝旁边指了指。 陈景恪跟随他来到石亭里坐下,他很好奇,杨璟到底做过什么,让徐达如此帮他。 徐达缓缓说道:“至正十六年攻打常州时,他就是我的亲军副都指挥使。” 得,一切都说得通了。 亲军那是都是心腹,能担任亲军二把手的,更是心腹中的心腹。 “一年后他就因功获得提拔,具备了独立领兵的能力。” “然洪武四年起,就又回到我麾下,随我一同镇守北平十余年。” 陈景恪此时除了苦笑还是苦笑,这感情真可谓是铁打的一般啊。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太上皇在感情上受到欺骗陷入了疯狂,杀人杀红了眼。” 朱元璋对胡惟庸确实青眼有加。 朱元璋的核心班底,都会喊他‘上位’。 一直到现在,这些人在私下依然会如此称呼他。 胡惟庸就拥有这个资格,还是朱元璋特别准许他这么喊的,足见对他的器重。 可以说,胡惟庸谋反对朱元璋来说,既有政治上的背叛,也有感情上的伤害。 虽然和君主讲感情很可笑,可一旦让君主感到感情受到伤害,他会让一切都变得更可笑。 老朱陷入疯狂,马皇后都有些拉不住了。 “再加上淮西勋贵占据朝堂,挤压的其他地方的官吏很难出头。” “对朝廷来说,这不是一件好事。” “太上皇就准备借此机会,对朝堂进行一次清理,很多淮西故旧都被牵连了进去。” “据可靠消息,杨璟也在被清算之列……” 陈景恪插话问道:“燕王说的?” 徐达顿了一下,才点点头说道: “是的,处理胡惟庸案,太上皇最信任也最倚重的,就是秦王、晋王和燕王。” “那也是三位亲王第一次参与朝中大事,他们……干的很漂亮。” “朝野对三位亲王都刮目相看,太上皇也很高兴。” 陈景恪心道,那可真是太漂亮了。 当时他们才多大年龄啊,就把胡惟庸案给办了。 只能说,老朱
相关推荐: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她太投入(骨科gl)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倒刺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魔界受欢之叔诱(H)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修仙有劫
《腹黑哥哥。霸道爱》
小怂包重生记(1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