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86章

第186章

站,直达御前。 并由皇帝亲自批答。 这个特权有多重要,想想就知道了。 皇帝多了一条了解外界的渠道,降低了被架空的可能。 而且这个身份还是保密的,不允许向外泄露。 也就是说,谁都不知道,哪个人拥有上密折的权力。 周围任何一个同僚,都有可能是皇帝的小喇叭。 臣子之间就会互相猜忌,变相的加强了皇权。 而且官僚心中有了更多顾虑,贪腐的时候就不敢那么猖獗了。 对遏制反腐还是有一定成效的。 当然,密折制度也有害处,会因为猜忌影响到行政效率。 也会让官吏趋于保守,不敢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会导致整个社会缺少活力。 但反过来说,如果朝廷规定五年计划是国策,那官吏们也不敢再阳奉阴违。 必须去想办法将这个任务做好。 否则,就要小心被竞争对手告密了。 总之,任何制度都有两面性,不能因噎废食。 满清两百多年统治证明,密折制度利大于弊。 至少在信息不畅的封建时代,这项制度是非常有用的。 听完他的讲解,朱元璋祖孙三人眼睛亮的吓人。 老朱更是一拍大腿说道:“要说玩弄人心,还得是你陈景恪啊,这种阴损的主意都能想得到。” “若是给外面那些人知道,你给咱出了个这样的主意,肯定会跳脚骂你。” 陈景恪:“……” 不是,您老人家这是夸我呢,还是骂我呢? 朱标心下莞尔,说道:“此法确实非君子所为,然非常的实用。” “和锦衣卫互补,能有效防止君主被堵耳朵。” “若用好了,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善政。” 朱雄英很干脆的说道:“什么君子不君子,好用就行。” 君主注定和君子无缘,哪个君主想践行君子之道,那才是国家的不幸。 朱标点点头,说道:“那就这么定了……”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忽然说道:“咱们三个各自挑选信任的人,各自建立自己的秘密渠道。” “平时互不干涉,定期交流信息……” 陈景恪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你啊老朱,真要说手腕,一万个我绑起来都不如你一根头发。 祖孙三人建立三条线,嘿……文武百官天天都玩真人版狼人杀。 朱雄英高兴地道:“皇爷爷高啊,真是太高明了。” 朱标则微微皱眉,倒不是觉得这样妨害了他皇帝的权威。 而是如此玩弄人心,不利于国家政治体系稳定。 很简单的道理,老朱的小喇叭会认为,我是太上皇的人。 朱标的小喇叭会认为,我是皇上的人。 朱雄英的小喇叭则认为,他是太子的人。 到时候官场自然而然的就会分裂成三派,这是非常危险的。 不过考虑到目前的情况,他也没有反对。 陈景恪倒是没觉得怎么着,大明开国三代君主相互信任。 他们不光相互信任,使用的班底也是同一套,只是做了一些微调。 朱标当了皇帝,朝中骨干依然是老朱留下的,他的重心放在了培养新官吏上面。 而这些老臣对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忠诚。 可以说,这些臣子既是老朱的人,也是朱标的人,同时也是朱雄英的人。 这种情况,世所罕见。 以后会不会有不知道,但出现的概率不大。 所以,这种三个人各自建立一条秘密信息渠道的事情,大概率也就是存在这一段时间罢了。 不会对大明的政治体系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然,如果朱雄英和他的儿子关系好,也想这么干。 他会站出来阻止的。 因为这么做,确实会导致官僚体系分裂,到时候就真玩脱了了。 想想康熙晚年的九龙夺嫡就知道了,情况只会比那更加严重。 陈景恪不知道的是,朱标和他其实是一样的想法。 目前情况确实复杂,大家都在摸索着前进,搞三条秘密渠道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所以他没有反对朱元璋的提议。 等将来大明的各种政策逐步稳定,他会把三条线收成一条。 而且他已经大致计算好了时间,就是自己退位的时候,一并交给朱雄英。 既不会引起父子龃龉,也不会造成官僚体系震荡。 只是他没有将这个打算说出来,没有那个必要。 说出来反而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等将来去做就可以了。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秘密政治制度就此确立。 至于后续如何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如何挑选合适的小喇叭,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陈景恪没有参与。 而且因为老朱的建议,让他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政治集团割裂,党争。 中国历史上有三次严重的党争,一次是唐朝的牛李党争,一次是北宋的新旧党争。 还有一次就是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 不过这三次党争也是有区别的,牛李党争属于两个派系的权力斗争。 他们争斗,单纯就是为了权力。 是皇权旁落之后必然出现的结果,没什么好说的。 北宋的新旧党争,虽然也是为了权力,但其中还夹杂着思想之争。 真要说起来,这个党争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最终新党胜出,搞了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 只不过后来带宋出了靖康之耻这档子事,拉低了这场党争的含金量。 明朝中晚期的东林党就略显奇葩了。 这就是一群疯狗,逮谁咬谁的那种。 不光四处出击攻击其他人,连党派内部的人也互相攻击。 大明晚期的政治乱局,东林党要负主要责任。 但是,疯狗一样的东林党,在崇祯朝却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原因很简单,崇祯的个人能力且不去说,他是真的知道该如何对付党争。 那就是一个字,杀。 你弹劾别人是吧?可以。 朝廷会去调查,如果是假的,就狠狠的给你穿小鞋,如果还不老实就直接杀了。 不过崇祯依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东林党的问题。 后来这群人投靠李闯,搞党争。 去南明,继续搞党争。 满清入关他们再次投降,然后还想搞党争。 满清就不惯着他们了。 多尔衮直言不讳,你们这群人打着正义的旗号,干着世间最龌龊的事情。 你们真要有德,就应该随大明一起赴死。 明朝就是被你们这群虫豸给弄没的,现在还想来祸害大清? 于是下旨言官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如果是出于党争目的乱弹劾,还要从重处罚。 东林党被这一记重拳给打没了。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问题了,东林党凭什么做大? 因为明朝士绅力量强大,他们背靠士绅集团吗? 答案是否定的。 士绅集团的支持固然重要,可如果朝廷没有为他们提供生存的土壤,他们也壮大不起来。 崇祯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作风强势,东林党马上就消停了。 那么问题来了,东林党生存的土壤是什么?他们是靠什么兴风作浪的? 答案其实很简单,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 这是自古就传下来的规矩,言官不需要任何证据就能弹劾人。 老祖宗设计这套制度最初目的,是让言官帮忙查漏补缺,顺便监察百官。 但到了明朝中后期,因为学问的进一步普及,读书人的数量暴增。 尤其是南方富庶地区,读书人更是一抓一大把。 这么多人能出仕做官的凤毛麟角,大量找不到出路的年轻人聚集在民间。 他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也想有一个团体能容纳自己,慢慢的就抱团形成党派。 这些人自认为怀才不遇,恨国家恨朝廷恨世道恨当政者。 他们聚在一起,会发生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后来东林党脱颖而出,成为其中最强大的一支。 然后他们就不满足于私下讨论,开始打着清流的旗号攻击当政者,攻击朝政。 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肆意攻击见到的一切。 问题是,他们攻击别人,并不是为了让国家变的更好。 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们发表政见的途径,就是言官。 我是言官,风闻奏事是特权,哪怕你明知道是我编的都没用。 再说了,谎话说一千遍那就是真的。 我东林党就是人多,我编的谎言马上就会有人帮我传播出去。 一传十,十传百,传着传着就变成真的了。 这才是东林党能做大的根本原因。 崇祯靠铁腕镇压了东林党,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等铁腕君主不在了,他们继续出来兴风作浪。 直到多尔衮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他解决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取消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 言官也要对自己的话负责。 没了这项特权,自然就没人敢光明正大的造谣。 东林党生存的土壤就没了。 再加上一些别的政治手段打压,他们在极短时间就消失了。 而且有一说一,满清确实没有特别厉害的党争。 最严重的一次,也就是康熙末年的九龙夺嫡,导致的官僚体系割裂。 但那也是皇家内部矛盾造成的,和制度没太大关系。 随着雍正登基,这种割裂迅速就被修复了。 虽然大家吐槽满清,但事情要分开看,他们的很多优点还是要给予肯定的。 比如收回言官风闻奏事的特权,解决了党争问题。 比如密折制度,解决了皇帝被堵耳朵的问题。 再比如,他们整治太监真的非常有一手。 当然,有些值得说道,有些就没必要尬吹了。 比如那个秘密立储制度,这玩意儿卵用没有。 看看历史就知道了,如果秘密立储真的有用,还会有弘时和弘历夺嫡之争吗? 作为嫡长子的弘时,因为夺嫡失败被废除所谓爵位,最后死的不明不白。 等到乾隆时期,活着就禅位给嘉庆了,同样没有用秘密立储。 后面道光、咸丰等皇帝,要么是兄弟不争气,要么就是独生子。 皇位传给谁都毫无悬念。 可以说,秘密立储制度,压根就没有真正使用过。 纯粹是后世地摊文学吹出来的。 关键是,满清开历史倒车,除了个别地方值得说道。 整体实在没啥好吹的。 陈景恪正在脑子里跑火车,就听到似乎有人喊他: “景恪,景恪……” 然后他的肩膀就被重重拍了一巴掌,火辣辣的疼。 “嘶……”陈景恪转头怒视朱雄英:“你干什么,想打架是吧。” 占了便宜的朱雄英乐呵呵的道:“皇爷爷喊你呢,我在提醒你莫要君前失仪。” “你别不识好人心。” 陈景恪咬牙切齿的道:“我真的是谢谢你了啊。” 朱雄英得意的道:“不用客气,应该的。” 陈景恪:“……” 老朱心下莞尔,说道:“你俩下去闹……刚才你在想什么,这么入神?喊你几声都没听到。” 陈景恪想了想,也没有隐瞒,就将言官风闻奏事的事情讲了一遍。 “老祖宗为什么制定风闻奏事的规则,已经不可考。” “但时移世易,目前的情况明显不宜再继续保留这个规矩,否则必然会引起党争。” 朱元璋和朱标都有些迟疑。 一来,风闻奏事是延续了千年的政策,自有其道理。 二来,言官可以随意弹劾人,在目前确实有不小的积极作用,对百官是个不小的震慑。 但朱雄英再次站了出来:“我早就看那群言官不爽了,一天天正事不干,就知道听风就是雨。” “做事要讲证据,这是最基本的逻辑。” “不要证据就随便污蔑别人,那不天下大乱了。” “咱大明朝不需要这样的人。” 得,见孙子(儿子)都开口了,老朱和朱标也没有再说什么。 废了就废了吧。 大明有监察使制度,有锦衣卫,现在又有了秘密政治。 不缺言官那点力量,没必要留着这个隐患。 陈景恪也长舒了口气,今天又是收获满满的一天啊。 在老朱手下做事,最大的难点就是说服他。 但一旦说服他,一切都会变得非常简单。 众人又聊了一会儿,会议才算是结束。 可对于外界很多人来说,这并不是个好消息。 在会议结束后,朱元璋就叫来了蒋瓛和杜同礼,将那份四百多人的名单交给了他们。 “抓。” 第420章 标题困难户 “我为大明立过功,我为大明流过血,你们不能这样对我,我要见太上皇,我要见皇上……” 蒋瓛一脚把抱着自己腿嚎哭的壮汉踢翻,不耐烦的道: “把他的嘴堵住,拖走。” 马上有锦衣卫上前,将一团破布塞进他的嘴里,然后倒拽着给拖走了。 “现在知道后悔了,早干什么去了。” 蒋瓛不屑的说了一句,然后低头看了一眼自己被抓皱起的裤腿。 站在他旁边的锦衣卫百户沈剑星,立即蹲下小心的给他捋直。 蒋瓛非常的满意,嘴上却说道:“也是堂堂百户了,做这些事情被人瞧见了多不好。” 沈剑星说道:“若无指挥使,哪有属下的今日,属下想一辈子伺候在您身边呢。” 蒋瓛用腿踢了踢他的肩膀,说道:“好了起来,精神点,别丢了咱锦衣卫的份儿。” 沈剑星顺势起身,说道:“指挥使您放心,我保证不给您丢人。” 蒋瓛叮嘱道:“在杜指挥使手下做事机灵着点,他是陈伴读的人,真犯了事儿我这点面子不好使。” 沈剑星连忙道:“您是知道我的,为人最是憨厚老实,哪敢惹事。” “憨厚老实?”蒋瓛哑然失笑,你在逗我呢。 沈剑星老脸一红,转移话题道:“不都说您和陈伴读关系也非常好吗,为何……” 蒋瓛说道:“若我和陈伴读关系不好,你还能当这个百户?” 确实是这个道理,锦衣卫这么特殊的机构。 新统领上任,一大半的核心层都会被陆续替换。 他能被留下,就是因为给蒋瓛面子。 “但陈伴读是陈伴读,杜指挥使是杜指挥使。” “我和陈伴读关系好,却并未和杜指挥使打过交道,你明白了吧?” 沈剑星点头道:“属下明白,谢指挥使点拨,我知道该怎么办了。” 两人谈话间,那边已经完成了最后的查抄工作。 一名锦衣卫总旗过来汇报,案犯八十七口全部缉拿归案,钱财等物已经清点封存完毕。 蒋瓛一挥手:“去下一家。” 二月份刚刚走出新年,洛阳却被肃杀笼罩。 锦衣卫和禁军联手,对在京的部分勋贵进行了抓捕。 短短的几日时间,三百余高高在上的权贵沦为阶下囚。 在他们看不到的地方,也同样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比如晋王朱棡,就出手拿下了西亭侯在内的三十几位勋贵,还包括他们的亲信六百余人。 西亭侯是最近几年才崛起的新一代将才,洪武十五年在征云南时崭露头角。 后南征北战功绩赫赫,短短数年就被封侯。 然而他为人跋扈,与不少同僚起过龃龉,还纵容家人为恶乡里。 他封侯时衣锦还乡,将当年有矛盾的人家叫过来一顿羞辱。 因为这事儿没少被弹劾。 朱标念在他有大功,就只是罚奉斥责,没有动他。 前不久被锦衣卫查出他家里人为了兼并土地,害的几户百姓家破人亡。 地方官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次大清算,也将他的名字列入其中,被朱棡出手给拿下了。 朱棣、傅有德等人,也都出手拿下了不少人。 这也是朱元璋拖到今年二月份才动手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全国一起动手,在短时间内结束这次事件。 拖的太久,会影响到朝廷下一步的计划。 ----------------- 即便大家早有心理准备,朝野依然为之震颤。 大家能想到,愤怒的太上皇会下重手,却没有想到竟然会重到这种程度。 勋贵集团瑟瑟发抖,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嚣张和傲气。 再也没有人认为,朝廷离了他们不行,变革需要和他们进行利益交换。 尤其是太子朱雄英私下放话说道:“荣誉、特权是朝廷给他们的奖赏,不是利益交换。” “不知道感恩,嚣张狂妄,就是这个下场。” 这话更是将很多问题摆在了台面上,让勋贵们彻底认清了现实。 非但如此,朝廷很清楚舆论的重要性,在动手的同时就公布了这些人的罪状。 证据确凿,死有余辜。 本来还有些害怕的百姓,在了解了情况之后,就变得义愤填膺起来。 他们没有想到,这些表面光鲜的权贵,背地里竟然是男盗女娼。 抓的好,必须要狠狠的惩罚。 一夜之间,民间舆论从同情变成了痛恨。 其他没有被抓的勋贵,也颇有点过节老鼠的架势,走到哪都被人指指点点。 换成以前,他们早就派人去打人了,现在只能装作没听到。 非但如此,朝廷还把这些人的罪行印刷成书籍,分发给军队和官僚。 让他们了解事情的缘由。 之前设置的抚慰使制度再次起了关键作用。 深入基层的抚慰使,给底层士兵解释了朝廷这么做的原因,有效的稳定了军心。 四百多勋贵被抓,最后竟然没有引起军队的骚乱。 这让老朱和朱标等人都非常的高兴,连夸抚慰使制度制定的好。 以后必须要强化这个制度。 至于这些人空出来的位置,立即就被后面排队的人给填补了。 军功爵制推行以来,军队涌现了许多的人才。 这些人许多都被当成后备干部培养,随时都能拿出来顶上去。 所以,这么大的混乱,几乎没有影响到大明军队的战斗力。 这也再次给勋贵集团提了个醒。 他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重要,朝廷可以随时将他们替换。 有了这个认识,勋贵们骄纵的心终于冷静了下来。 开始思考以后如何行事。 面对这场风波,文官集团也是五味杂陈,勋贵倒霉本来他们应该很高兴。 可面对这么强硬的手腕,他们实在高兴起不来。 尤其是对于那些老臣,朝廷此举不禁让他们回想起了洪武十五年的那场大案。 数千人被处死,前后牵连人数达十余万。 朝堂为之一空,天下官吏的缺口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就是借着那次机会,才得到晋升爬到今日的位置。 可即便如此,也没有人感谢那场动乱。 午夜梦回,脑海里都是那血淋淋的场景。 这么多年过去,他们本以为这辈子不会再经历类似的事情。 没想到…… 虽然事情发生在勋贵身上,可依然让他们感同身受。 受震撼最大的还是年轻的官吏,以及待考的士子们。 他们本以为,自己当了官改变了阶级,就能成为人上人,可以做一个体面人。 还有些人则梦想着,出仕后大展拳脚,做出一番事业。 然而,这次的事情就像是一盆冷水,兜头浇了下来。 即便朝廷公布了勋贵们的罪行,依然无法阻止他们生出兔死狐悲之感。 原来做了官并不是结束,而是另一段生活的开始。 勋贵能如鸡鸭一般被宰杀,官僚也同样可以。 做事不讲究,下一次被抄家的就是自己了。 当然了,大家心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在不在名单上。 所以那些没被抓,自己心里又有鬼的,就开始四处走门路。 只是到了这会儿,大家都在忙着自保,谁还有心思去救别人啊。 少数确认安全的,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和老朱对着干。 要么选择闭门谢客,要么就亲自参与进来。 比如汤和、冯胜、蓝玉等,都是这次大清洗的操刀人。 选择置身事外的有李善长、徐达等。 李善长喝醉酒不小心摔破头请了病假。 据传临安公主孝顺,亲自在病床前照料。 但李祺却加入了这场行动,动手抓了不少人。 徐达在刚过完年,就借口背疽复发闭门养病去了。 不只是他,就连徐允恭都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去了神机营统领一职。 事情发生的时候,父子俩就默默的待在家里。 徐达老神在在,似乎外界的风风雨雨都与他无关一般。 徐允恭就有些坐立不安了,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才忍不住问道: “咱们真的什么都不做?” 徐达反问道:“做什么?” 徐允恭说道:“在这种关键时刻,咱们至少要站出来表达对朝廷的支持吧?” “韩国公虽然生病,可他也让李都尉出面,向陛下表示了忠诚。” “咱们什么都不做,陛下会不会不高兴?” 徐达摇摇头,说道:“咱们家还需要做这些表面文章吗?” 徐允恭说道:“有些事情,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 徐达笑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家主了。” “不过你是想到了其一,没有想到其二。” 徐允恭不解的道:“什么其二?” 徐达解释道:“其二就是妙锦,有她在宫里,咱们什么都不用做,也什么都不能做。” “我们做的越多,对她就越不利,这也是陛下同意你请辞的原因。” 见徐允恭依然一脸茫然,他提醒道:“外戚。” 外戚? 徐允恭恍然大悟。 是了,皇帝杀伐果断,大家虽然难受,但也不会说什么。 但你一个皇后或者皇后的家族,要是也这样,群臣就该担忧了。 如果徐家参与了这次针对勋贵的清除计划,群臣必然会做出针对徐妙锦的动作。 你说是报复也好,说是防范也罢,这都是难免的。 就算无法阻止她成为太子妃,往后也会拿放大镜盯着她。 说白了,显眼的外戚不是好外戚。 你作为外戚最好老老实实的,不要参与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至于表忠心? 外戚老老实实不犯错,就是最大的忠诚。 ----------------- 就在锦衣卫和禁军展开行动的时候,朱标在一次早朝拿出了全新的变革方案。 一、着国子监编写一套全新的教材,供海外明人学习。 “这套书尽量采用口语,必须通俗易懂。” “读完之后,要让人对华夏历史脉络,华夏的主要思想,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来国子监的官员还挺高兴的,这套书编好了可是大功一件。 搞不好还能青史留名。 然而,当他们听完朱标的要求,一张脸顿时就苦了下来。 这要求,真是既要又要啊,不是为难人吗。 但可惜,他们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第二项变革,是着礼部和吏部编写一套关于礼仪、责任义务方面的书。 朱标直接点名缘由,根据反馈来看,勋贵们身份阶级变了,思想没变。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勋贵。 朝廷有义务教导他们。 于是命吏部建立书院,对勋贵和刚出仕的官吏进行培训。 由皇帝朱标担任院长。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正式授予勋爵,允许出仕。 非但如此,朱标还特意强调,做官不能一味的高高在上。 要转变心态,要有服务意识。 接着他有讲了什么叫服务意识。 百官虽然面面相觑,却也没有反对。 因为真正说起来,服务意识还挺契合先贤家国天下思想的。 更何况,朱标也只是让他们转变一下思想,没有要求必须当一个服务者。 这要是还反对,怕不是当场就被叉出去了。 朱标见群臣很顺利就接受了这个概念,心下暗喜,计划第一步成了。 接着,他做了进一步试探。 要求礼部和吏部,在编写书籍的时候,把服务意识也加进去。 群臣依然没有反对。 还是那句话,只是提倡,没什么可反对的。 当然,大家没反对的根本原因,还是被吓到了。 几百勋贵被抓,谁还敢在这时候和皇帝唱反调? 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忍受的。 一旁的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朱标的手段,真是将温水煮青蛙这一套玩到极致了。 ----------------- 早朝结束,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对于朝廷的这两项决定,朝野自然是交口称赞。 尤其是读书人,对皇帝朱标一万个满意。 这两项计划,都是和教化有关,实在太符合他们的胃口了。 至于杀人……那是太上皇干的,和皇上关系不大。 二十天后,抓捕行动终于结束,四百多勋贵无一漏网,受牵连着达一万九千余人。 至于审判环节,直接省略了。 朱元璋一声令下,主犯全部处死,从犯发配南洋。 当时恰好赶上会试放榜,朱元璋下令所有取中的士子去观刑。 两千余人被集体处死的场面,是非常吓人的。 据说当时场面一度失控,不少士子被吓跌坐在地,个别甚至屎尿齐出。 陈景恪听说之后,只能为他们默默的默哀三秒钟。 还没上任呢就赶上这档子事儿,实在是人生大不幸啊。 但反过来说,也可能是一件幸事。 相信有了今日的经历,这群人出仕后,行事会比较收敛。 从而能平平安安干到退休。 吵吵闹闹进入四月份,这次的风波终于过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标对外宣布了大分封的决定。 第421章 玩敌养寇 当朱标在朝堂宣布大分封计划的时候,群臣出乎意料的平静。 没有惊讶,没有讨论,也没有反对声,似乎大家早就知道了这一切。 朱标高高在上,大家看不清他的脸色。 只能隐约看到,面色非常的平静,似乎也早就料到了这一切一般。 陈景恪心下了然,事情到了这一步,其实已经相当于是明牌了。 只要不傻都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太上皇以大分封换取了勋贵集团对变革的支持。 之前的种种疑惑全都有了答案。 勋贵集团不是愚忠,也不是大公无私,而是有更大的利益在前面等着他们。 去年报纸上引导舆论的那几篇文章,很明显是为大分封造势。 如果是以前,群臣肯定会反对。 这么大的事情,太上皇怎么能自己就决定了呢? 况且,分封异性诸侯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大明怎么能开历史的倒车? 但经历了那么多事情,尤其是不久前才刚刚发生的勋贵大清洗,让群臣开始冷静思考这个问题。 当然,他们不冷静也不行。 太上皇承诺,当今皇上提前那么久开始做铺垫,无不说明大分封势

相关推荐: 赘婿   归宿(H)   小怂包重生记(1v2)   宣言(肉)   沦陷的蓝调[SP 1V1]   倒刺   狂野总统   心情小雨(1v1强制)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