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常充分,新政要求量化管理,可是我们这没人懂这个啊。 向吏部打报告,要求调拨一名计官过来,吏部以人手不够推诿。 我们能咋办?总不能工作不做了吧? 只能自己征辟计官。 然后这些人掉过头就开始痛骂反对此事的官吏。 你们在京中享福享惯了,压根就不知道基层的情况啊。 反对征辟算学生没问题,可我们面临的问题,你倒是拿出解决办法啊。 你们拿不出办法,我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你们又反对。 那要不咱们换换位置? 在这种情况下,朝中再也没有人反对地方官征辟算学人才了。 对于此事,陈景恪自然也知道。 别看他是算学圈子的领头羊,但并不支持这种野蛮式的选拔官吏。 他是造系统的人,自然不愿意有人破坏自己造出来的系统。 哪怕受益的是他自己派系内的人也不行。 可现实让他不得不选择妥协。 “先解决有无问题,再想办法完善制度吧。” “说白了,还是合格的算学人才太少导致的。” “朝廷必须开设更多的算学书院,培养更多的算学人才。” “如此才能解决目前面临的难题。” 朱标和朱雄英也深以为然,于是就下令在每个省建至少一座算学书院。 只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这些书院是指望不上的。 只能放任地方衙门违规征辟算学人才。 不过总的来说,算学吃香算不上什么大事儿。 目前真正的大事儿就是分封。 报纸上那两篇文章,自然是在朱标的授意下发表的。 目的就是为了给大分封做预热。 事实上,关于大分封的事情,早就有风声传出去了。 知道此事的人不算多,但也绝对不算少。 秘密一旦被多人知道,就不再是秘密了。 期间难免会有人透露出去。 比如醉酒说大话,比如去青楼潇洒玩的高兴了故意炫耀。 不过还好,大家并不相信他们的话。 而且一旦有类似的事情发生,都不用朱元璋和朱标出手,勋贵集团自己就会把事儿解决了。 这话你也敢往外说? 你丫的不想活了是吧。 自己不想要封国了,也别祸害我们。 在勋贵集团自己的努力下,每次有消息泄露,都很快就被压了下去。 但这种事情发生的多了,总会被有心人记下来。 陈景恪看着报纸,说道:“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用这两篇文章,把被压下去的‘谣言’重新炒热。” 朱雄英说道:“光靠这两篇文章恐怕还不够吧,让锦衣卫也去推波助澜一下。” 陈景恪点点头,对徐允恭说道:“给魏国公和梁国公传个话。” “警告勋贵们,最近一定要沉得住气,谁敢乱说话后果自负。” 第409章 勿谓言之不预也 因为方孝孺的文章,一个话题突然就变得火热起来。 那就是,夏商周的分封和后世的分封,到底有什么区别。 有人认为,区别是有的,但远没有那么大。 其本质还是勋贵集团分饼子,尊王攘夷只是一个巧合罢了。 况且,尊王攘夷的概念本就是齐桓公提出来的,和夏商周的分封没什么关系。 除此之外,他们还把《华夏简史》搬了出来。 这上面有夏商周时期的封国分布图,有些封国确实与四夷接壤,后来也通过对四夷的兼并壮大。 可更多的封国,就处在中原土地上。 我们不能罔顾事实。 也有人认为,三代分封就是基于尊王攘夷的思想提出的。 他们也没多说,就将《左传》给拿了出来。 “分封建国,以潘屏周。” 这句话和尊王攘夷其实是一个意思。 他们据此做出推论,齐桓公的‘尊王攘夷’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古人那里借鉴来的。 为什么他提出‘尊王攘夷’,其他诸侯国都不敢反对? 因为这本身就是他们这些藩属国能存在的法礼基础。 反对‘尊王攘夷’,就是反对夏商周分封。 作为一个藩属国,反对分封,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左传》的地位毋庸置疑,一下子就将反对之人堵的说不出话来。 而且左传里面相关记载非常多,可见这话不是随便说的,而是一种普遍思想。 不过反对派依然不愿意彻底认输,他们承认夏商周分封有“尊王攘夷”的意思。 但也不能否认其分饼子的事实。 否则,你怎么解释他们在中原分封了那么多诸侯国? 对此,支持派也不好反驳,因为这就是事实。 《华夏简史》上写的清清楚楚,现在是个读书人,都对这些东西耳熟能详。 但就在这时,有人提出了一个理论,双层防线。 将最有能力的诸侯,分封在四夷边境,作为周王室的最外围防线。 由他们抵挡蛮夷的侵扰。 齐国、燕国这些诸侯国,都是为此而封的。 然后周王室又在边境诸侯国的后方,分封了许多诸侯,形成了第二圈防线。 第二圈防线的诸侯国实力相对较弱。 但有边境诸侯国抵挡外敌,他们可以安心发展,生产更多的物资。 他们生产的物资,可以更好的支援边境诸侯国。 让边境诸侯国可以全力与四夷作战。 特殊时刻,比如边境诸侯国一旦失守,第二圈诸侯国能顶上去。 就算打不赢,也能为周王室争取调兵的时间。 周王室居天下之中,手握中原膏腴之地,没有安全隐患,可以安享天下。 即便发生了犬戎之乱,也有诸侯国来救援,让周王室又苟延残喘数百年。 这个理论一出,本处于劣势的支持派顿时就兴奋起来。 看看,看看,这才是真相。 老祖宗什么都想到了,都是后人把经给念歪了。 反对的一方则嗤之以鼻,古人能想到这么多? 然而此言一出,就犹如捅了马蜂窝一般。 啥意思?侮辱古人,羞辱先贤是吧? 祖先就是厉害,要不然夏商周国祚能那么长? 要不然后人依然在使用周礼? 没有周公,哪有今日的华夏文化? 大帽子一扣,反对派立即溃不成军。 支持派乘胜追击。 古人的智慧超乎你的想象,很多东西他们都想到了,只是太多被遗忘了。 还有一些被刻意曲解了。 夏商周的分封,就是非常完美的制度,事实摆在眼前你有什么可狡辩的? 吵着吵着,话题就跑歪了,变成了要不要复兴周礼。 如果复兴周礼该怎么实施。 总之,大家为了一些有的没的,打不完的口水仗。 普通读书人只是习惯性参与,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成了别人手里的工具。 一个话题能在京城被炒作起来,背后往往有推手。 而推手炒作这些话题,自然是有其政治目的。 但他们不知道没关系,有些人知道。 朝中那么多大臣,但凡政治敏锐度高的,都察觉到了事情的异常。 他们开始思考,这幕后推手是谁,目的是什么? 话题起源于方孝孺的文章,他是陈景恪的挚友。 那么他的这篇文章,会不会是出于陈景恪的授意。 如果这个猜测是真的,陈景恪的目的何在? 再往深处想一想,以陈景恪和皇家的关系,这事儿大概率得到了皇帝授意。 那么皇帝目的何在? 复兴周礼?别闹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问题的核心,还是分封。 皇帝想拿分封做什么文章? 到了这一步,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 周报上有两篇文章,前一篇指出目前亲王数量不够,后一篇方孝孺就鼓吹了一波夏商周的分封。 并隐晦的提出,可以用分封异姓诸侯来解决这个问题。 分封异姓诸侯!!! 答案摆在了眼前,却没有一个人敢相信。 都什么年代了,竟然真的还有朝代愿意分封异姓诸侯? 可如果是假的,这两篇文章,和现在被炒的很热的话题怎么解释? 关键是,放在以前,锦衣卫早就出动抓人了。 现在外面都吵翻天了,朝廷一点反应都没有。 皇帝就像是瞎子聋子一样,这可能吗? 大家不禁联想到了之前的谣言,太上皇许诺分封勋贵。 那时大家都不信,可现在想来,莫不是真的? 而且越想大家就越觉得疑点众多。 朝廷大刀阔斧的变革,勋贵集团始终支持。 很多革新都是直接拿勋贵开刀的,他们也毫无抵触的全盘接受。 当时大家就很好奇,大明的勋贵吃错药了?这都不反抗一下? 还是说你们真就这么忠于皇帝? 如果谣言是真的,太上皇许诺大分封,那么一切就都解释的通了。 在分封面前,因革新受损的利益又算得了什么? 更何况,就算他们现在不放弃那些利益,等分封之后去了自己的封国,也照样要全部舍弃。 难怪,难怪,难怪啊。 想通了这一切,群臣豁然开朗。 在心里藏了许多年的疑问,这一刻全部都有了答案。 原来这一切都是谋划。 太上皇真是老奸……呸,老谋深算啊。 有些人则想的更远,这不是太上皇的手笔,十有八九是陈景恪的谋划。 当世能做出这样布局的,只有他一个人。 当然,这一切都只是猜测,是真是假急需求证。 他们自然不敢直接去问皇帝,只能去询问高层和勋贵。 勋贵们这会儿一个比一个老实,纷纷闭门谢客。 实在躲不开的,就装傻充愣,一个字都不提。 你追问的厉害了,人家马上就能给你来个现场昏迷。 而高层面对这个问题,既不反对也不承认,只说一切等太上皇回来自有结论。 勋贵集团的异常反应和高层的态度,相当于明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事儿是真的。 然后这个消息就不知道被谁传了出去,一时间关于大分封的讨论盖过了一切。 然后大家也同样面临一个选择,要不要支持? 不出意外,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可以封,但要求必须封在海外。 ‘尊王攘夷’吗,让他们去海外征服……教化蛮夷。 未来南洋等地,都会变成华夏之地。 这是处在这个时代的人,共同的功劳。 更何况,如此一来就能把勋贵都撵出大明,以后朝堂就能清净不少。 而且勋贵集团往往会腐化成血吸虫,趴在国家身上吸血。 现在把他们都撵走,也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隐患。 一派自然是反对的,认为这是取祸之道。 从西汉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开始,就极少有分封异姓诸侯的事情发生了。 采用过这个制度的国家,就没有不发生动乱的,也没有能长久的。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大明怎么能不吸取教训呢? 大家各执一词,谁都说服不了谁。 但不管大家怎么争论,紫禁城都无动于衷,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般。 群臣一开始反应也很激烈,但后来似乎想到了什么,也安静了下来。 除了私下讨论,没有谁在朝堂上讨论此事。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情的根子在太上皇身上,他不回来说再多都没用。 关键是,以太上皇的性格,他要是决意兑现承诺,谁能阻止,谁敢阻止? 所以大家还是别争了,等太上皇回来,看他是什么意思吧。 十二月底,朱元璋终于在众人的期盼下回京。 这次来迎接他的人比去年他回京,多了数倍,可以说但凡能来的人都来了。 之前一直低调的勋贵集团,也一反常态,非常高调的集体出动前来迎接。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对太上皇多忠诚。 知道的人却明白,他们这是有意为之。 朱雄英就有些不愉快:“这些人,是不是以为分封之后他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更何况现在分封还没开始呢,就敢违背命令,如此高调行事。” 陈景恪添油加醋的道:“他们这是在逼宫,实在该杀。” 徐允恭:“……” “大家确实是有些心急了,不过景恪你也不用扣帽子吧。” 朱雄英说道:“我看他们就是想逼宫,徐老大你屁股歪了啊。” 徐允恭很干脆的闭上了嘴巴,行行行,你们说啥就是啥。 陈景恪深以为然的道:“大分封即将到来,他们确实有点飘了,是要敲打一下才好。” 朱雄英说道:“你说怎么敲打比较好?”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先不要着急,等第一批分封完成再说。” 朱雄英追问道:“你准备怎么做?” 徐允恭则叹息不已,知道这事儿恐怕无法善了了。 陈景恪要是当场就发脾气,这事儿不会太严重,处罚也不会多严厉。 他一旦决定后面算总账,往往要死人的。 勋贵们要是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如此严重后果,不知道会是什么想法。 不过他也没有再劝。 很显然陈景恪已经有了主意,是劝不动的。 陈景恪扫了一眼趾高气昂的众勋贵,眼睛里闪过一抹冷意: “大明的勋贵之所以比较老实,是有太上皇在震慑。” “大分封让很多人原形毕露了,到了封国必然会有人作威作福鱼肉百姓。” “这与我们进行大分封的初衷相违背。” “所以,有必要找两个典型杀鸡给猴看。” “告诉他们,就算是分封了,也是大明的臣子。” “在封国他们也不能为所欲为,有些礼法也必须要遵守。” 朱雄英摸了摸下巴,不确定的道:“你是说,将封国灭掉两个?” 陈景恪郑重的点头,说道:“对,就是要告诉诸侯王,大明有能力册封他们,就有能力收回。”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老实下来,执行朝廷赋予他们的职责。” 徐允恭终于忍不住,说道:“这……太严厉了吧?” 朱雄英一拍巴掌,说道:“严厉什么,就应该这样……就这么说定了。” 他的声音有点大,正在和群臣寒暄的朱元璋都被惊动了。 看了看朱雄英,又看了看陈景恪,笑着问道: “什么就这么定了,你们两个又有什么鬼主意了。” 朱雄英不动声色的道:“没事儿,我们……” 陈景恪插话道:“我和殿下在讨论大分封的事儿。” 众人都愣了一下,没想到他竟然这么快就把事情摆台面上来了? 都不愿意让太上皇休息一下再说? 勋贵集团则开心不已,陈伴读不愧是我勋贵集团的人啊,就是向着我们。 知道真相的徐允恭,则苦笑不已。 你们还感激他,却不知道他已经在想着要你们的命了。 不过他也奇怪,这事儿不应该私下商量吗,为何陈景恪要公开说? 朱元璋不知道刚才他们再商量什么,但他却知道,陈景恪不会帮勋贵逼宫自己。 更何况还得到了朱雄英的认可。 那么,他到底再打什么算盘? 不过不管他打的什么算盘,咱都得帮他把这出戏给唱下去。 于是就问道:“哦,详细给咱说说,你们都商量了一些什么。” 陈景恪回道:“勋贵们似乎有些飘了,忘记自己是什么人了。” “现在还没分封就如此了,将来要是分封了会如何可想而知。” “我提了个建议,将来找几个做的比较过分的诸侯国,直接给灭了。” “以此来警示诸侯们,大明才是天下之主。” “不尊大明号令者,诛。” 此言一出,现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不敢置信的看着他。 勋贵们的脸色尤为精彩。 朱元璋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这种事情一般都是私下商量的,他没想到陈景恪会公开说出来。 陈景恪不等他们发问,就主动说道:“诸位是不是很奇怪,我为何会公开道出此事?” “大明乃宗主国,天朝上国行事堂堂正正,不搞不教而诛那一套。” “现在规矩摆在这里了,要不要遵守是你们自己的事情。” “不遵守造成的一切后果,你们自己承担。” “这就叫勿谓言之不预也。” 第410章 一票否决权 “勿谓言之不预也。” 轻飘飘的一句话,却犹如重锤砸在勋贵们的心头。 他们内心是愤怒的,你陈景恪忘了自己的身份了是吧? 没有我们的支持,你的变革能进行的下去? 现在竟然威胁我们? 还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威胁,是一点面子都不留啊。 但……看到朱元璋那张皮笑肉不笑的脸,他们更多的还是惧怕。 熟悉朱元璋的人都知道,他心中是憋着火气的。 只是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好爆发。 究其原因,还是勋贵们太高调。 不管他们是真心来迎接太上皇回京,还是有别的目的,都在事实上形成了逼宫态势。 换成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感到开心。 朱元璋不开心,后果尤其严重。 眼看局面有些僵,徐达心下叹息一声,站出来打圆场道: “陈伴读多虑了,诸位勋贵皆忠于陛下忠于大明……” 哪知,旁边的汤和却一点面子都不给他,站出来冷笑道: “忠心?我相信有些人是忠于陛下的,但有些人吗,就说不好了。” 他的目光还在最闹腾的那一群勋贵身上扫来扫去: “陈伴读说的话,我觉得没有问题。” “有些人就是飘了,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 “我汤和把话撂在这,谁敢不听朝廷号令,我第一个请求挂帅亲手灭了他。” “不信的话,你们可以试一试。” 一旁的蓝玉目光如刀,扫视众人,冷声道:“还有我。” “虽然我不善水战,可灭你们这些人还是轻而易举的,不信尽管试试。” 蓝玉这些年执掌军法,也是威势日重。 不知道多少人被他处置,其中不乏勋贵。 寻常将校在他面前,都会忍不住手脚发软。 即便是高级将领,见了他也要心中发怵。 此时他站出来,顿时就让很多跟在后面起哄的小勋贵吓破了胆。 徐达还想说什么,却被旁边的李善长给拉了一下: 别趟这趟浑水。 徐达苦笑一声,退回原位不再说话。 接着,冯胜等人也站出来表态,永远忠于陛下,忠于大明。 谁敢不遵大明号令,诛。 剩下的勋贵不论心中是怎么想的,也纷纷表示永远效忠陛下。 但谁都能看得出来,勋贵集团隐隐有了裂痕。 这种局面下,朱元璋也只能装作很欣慰的样子,表示众人的忠心他感受到了。 同时还不疼不痒的斥责了陈景恪一句,莫要胡言乱语吓唬人。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么严重的事情,在朱元璋嘴里竟然只是‘吓唬人’,足以说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发生了这种事情,迎接仪式已经变了味儿,草草收场。 回到皇宫,把外人都屏退之后,老朱直接一脚踹在了陈景恪屁股上: “混账玩意儿,不给咱一个合理的解释,看咱不打死你。” 陈景恪‘嗷’的一嗓子就窜到了门口,还没来得及开口,就听门外传来马娘娘的声音: “这是咋了,还动起手来了。” 朱雄英下意识的接了一句:“没动手,动的是脚。” 朱元璋、朱标:“……” “噗……”跟在马娘娘后边的徐妙锦一个没忍住,笑出声来。 马娘娘白了他一眼,说道:“你这孩子,都多大人了还没个正形。” 不过一句玩笑话,让朱元璋心中的气消了不少。 就将迎接仪式上发生的事情讲了一遍。 “妹子你说,他这是不是在办咱的难看?” 马娘娘一听也生气的道:“景恪这我就要说你几句了,这种事情能公开说吗?” “我们都是偷偷摸摸的。” “现在好了,那层遮羞布被揭开,皇家不成笑话了吗。” 陈景恪正想回答,一旁的朱标却开口说道: “我倒是觉得,他这么闹一闹挺好的,很多事情反而好办了。” 众人目光都向他看来。 朱标解释道:“勋贵集体出动,大张旗鼓的去迎接我爹,其目的大家都清楚。” “就算景恪不闹,该丢的颜面其实早就已经丢了。” “不知道多少人在等着看笑话。” “而且我们还是吃了一个哑巴亏,只能隐忍没办法因此找他们的麻烦。” 人家公开的理由,是迎接太上皇。 这你总不能说我们有错吧? 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就打击我们,那你皇家的脸丢的更厉害。 “景恪将这层遮羞布扯下来,表面看是损了我爹的面子,但也给了我们发作的借口。”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用这件事情好好做一番文章,敲打一下勋贵们。” 朱雄英补充道:“还要趁此机会,制定一些通行的规矩来约束诸侯。” “不至于让大分封变成祸国殃民之举。” 朱标接话说道:“虽然有些规矩,我们可以事先就制定好,但诸侯们会认为我们管的太宽。” “如果因此产生抵触心理,是不利于这些规矩的实施的,甚至会影响到宗藩计划的建设。” “现在景恪将遮羞布扯掉,我们就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 朱雄英接着说道:“对,是他们做的太过分,大明迫于无奈才制定的这些规矩。” “他们要怪,也只能怪自己太高调。” 朱标瞪了自己儿子一眼,将朱雄英剩下的话给堵了回去,才继续说道: “真等到他们在封国惹出祸端,咱们再出兵收拾残局。” “一来一回耽误时间不说,还会造成无辜百姓的伤亡。” “我想,景恪当场扯掉遮羞布,也是这个目的。” 马娘娘‘恍然大悟’的道:“原来如此,我就说嘛,景恪不是那种不懂得顾全大局的人。” 朱元璋看看这个,再看看那个,顿时觉得自己才是外人。 不过经过朱标的解释,他大致也知道陈景恪的目的了,心中的气也消的差不多了。 只是面子上有些下不来。 马娘娘多了解他啊,马上就说道: “即便如此,景恪也不应该私自做主,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要提前和陛下通通气才行。” “快给陛下道歉。” 陈景恪连忙诚恳的认错:“是我错了,请陛下息怒。” 朱元璋哼哼几句,也就顺着梯子下来了。 “你既然演了这场戏,那定然是有了主意,说说有什么打算。” 陈景恪表情严肃的道:“我们针对分封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但依然不够全面……” “为了更好的稳固宗藩体系,也为了不让诸侯们肆意妄为残害百姓。” “我以为大明应该建立一套根本法,用来约束藩属国。” 朱元璋疑惑道:“什么是根本法?和现在的大明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众人也都好奇的看向他。 只有朱雄英一副了然的模样,显然他早就知道了。 陈景恪就将前世‘宪法’的概念,给他们讲了一下,然后说道: “大明律太过繁琐,且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 “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的封国,都采用大明律,这是不现实的。” “根本法就是将大明律的主干提取出来,制定一部能适用大部分情况的基本法。” 有些藩属国国主有自己的想法,有些是国情不同。 总之,一旦大分封开始,每个诸侯国都会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法律。 “这部根本法要在所有藩属国一体通行。” “藩属国在制定本国律法的时候,不得与根本法相冲突,否则视为无效或者干脆视为谋逆。” 朱元璋已经彻底将方才的事情放下,听到这里,不禁说道: “好,这个根本法的提议很好,就是要让这些人明白,谁才是天下之主。” “咱能让他们当诸侯,也能收回。” 朱雄英接过话茬,提高声音说道: “很多勋贵根本就不知道何为国主,他们去了封国必然会耽于享乐,视国民如奴隶。” “有了根本法,就可以确保他们不会做的太过分。” “为了确保根本法的执行情况,大明要在各藩属国建立天使馆。” “由大明朝廷派遣使者常驻天使馆……” “使者不干涉藩属国内政,旨在监督根本法的执行情况,以及方便和大明进行沟通。” “同样,大明也要建立一个使馆区,各藩属国派遣使者常驻其间。” “以便于大明及时沟通各藩属国。” 关于使馆制度,这是很久以前陈景恪就和他提过的建议。 那时他刚刚掌管鸿胪寺,制定了外交规则,其中就有使馆制度。 只是当时条件不成熟,这个想法就被搁置了。 现在要进行大分封了,正好拿出来使用。 “总之,大明要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对藩属国进行控制。” 听完自家大孙子的话,老朱高兴的合不拢嘴,连很久都不用的乖孙都拿出来了: “好好好,乖孙说的好啊。” “他们的一切都是大明给的,就要全方位的控制他们。” 朱标也默默点头,政治方面有礼法,经济方面有宝钞,外交和军事方面有宗藩规则。 从四大块对藩属国进行控制,确实非常完善了。 陈景恪补充说道:“现在诸侯国数量较少,大明管理起来较为方便。” “以后数量变多,管理就会非常不方便。” “而且诸侯国内部难免也会有矛盾,如果全部都由大明来帮忙调解,必然会有人不满意。” “长此以往,怕他们会对大明生出怨愤之心。” “甚至会引起其他国家对大明的不满。” “我以为,可以定期召开诸侯国大会,各诸侯国派代表齐聚一堂,协商各种问题。” “有矛盾的,也可以在会议上提出,并由各国集体做出决议。” “这样事情解决了,他们就算不满也怪不了大明。” 朱元璋眉头一皱,说道:“如此一来,他们岂不是可以通过会议摆脱大明的控制。” 朱雄英忍不住说道:“那么多藩属国,怎么可能一条心。” 朱元璋依然不乐意的道:“以防万一,景恪不是经常说吗,在设计制度的时候,要尽可能的避免留下漏洞。” 陈景恪笑道:“陛下所言甚是,所以大明作为宗主国,拥有一项特权。” “一票否决权。” 朱元璋不解的道:“一票否决权?何意?” 陈景恪说道:“就是字面意思,会议上做出的任何决议,大明都可以一票否决。” 朱标眼睛一亮,忍不住说道:“这个一票否决权,妙啊。” “如此,就可以确保没有人能利用大会,做出损害大明利益的决策。
相关推荐: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小怂包重生记(1v2)
归宿(H)
偏执狂
角色扮演家(高H)
她太投入(骨科gl)
老师,喘给我听
阴影帝国
人妻卖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