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么担心。 民间就更不用提了。 时不时就能听到高呼万岁的声音。 华夏子孙这个词,已经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在大家的嘴边。 秦风·无衣传唱的更火了。 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美好。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好的消息也跟着传出。 南洋大族打着同乡名义坑害大明百姓,而且这种情况从宋朝就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这几百年来,被坑害的人已经无法计算。 朝野一片哗然。 原本大家还在为这些人的遭遇愤怒,为朝廷出兵复仇感到振奋。 大华夏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人认同。 可现在告诉大家,南洋大族都罪大恶极,我们的眼泪白流了。 一种被戏弄的感觉随之生出。 什么大华夏,踏马的他们就是这么对待同胞的? 那这样的同胞不要也罢。 各种真的假的故事也开始流传,什么我有一个朋友出海没回来,听人说就是被同行人给害死的。 当这样的故事变多,随之而来的就是,出海的危险性再次被大家提起。 大海本身就危险,还要小心土人,现在连身边的同胞都要小心。 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待着吧。 保守派就兴奋了,我们就说步子不能迈的太快,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 于是他们就纷纷行动起来攻击出海政策。 橘生淮南的事情也被提起,那些人远离了大明,被土人的蛮夷思想感染,已经不是华夏人了。 人家打心里就没把自己当华夏人,咱们也别一厢情愿了。 进而开始反对大规模向外移民。 一时间大有舆论转向的意思。 与之相对应的,激进派就有点焦头烂额了。 大明开海之后,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 这些人有的是为了一展理想抱负,也有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但不管是为了什么,他们所需要的一切,都是从出海得来的。 风向转变,对他们是不利的。 事关切身利益,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这股逆风来的太猛烈,他们有些摸不清门道。 主要是不理解朝廷为什么要将这个消息传出去。 莫非是高层意志发生转变了? 他们只能四处托关系打听情况,陈景恪家的门槛再次被踏破。 这次陈景恪倒是没有闭门谢客,而是接见了部分人,直言不讳的告诉他们: “出海确实带来了巨大利益,但也造成了巨大隐患。” “这些隐患以前都被掩盖下来了,现在随着南洋惨案集中爆发了。”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解决,朝廷不可能再如以前那般支持出海政策了。” 至于具体都有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陈景恪全都没有说。 被问急了,就会用一句话来搪塞: “事关国家机密,我不能多说,你们自己反思。” 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答案,不过总算是知道了缘由。 至少知道事情出在那里,该往哪个方向寻求解决的办法。 接下来就是自查了。 好好看看这些年出海政策下,到底隐藏了那些隐患,又该如何解决。 于是激进派就暂时放下了别的事情,开始着手自查。 而保守派呢,为了打击激进派,自然也要去了解对方的不足。 一时间激进派和保守派竟然神奇的保持了步调一致。 随着两派联手,越来越多的隐患和漏洞被查出。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大辩论。 在这种情况下,出海政策还有延续的必要吗? 第403章 操控舆论 换成以前,陈景恪是不敢主动挑起保守派和激进派矛盾的。 主要是舆论这一块不好控制。 但朱标的那一课让他豁然开朗,随便两派怎么争,都改变不了朝廷的决定。 让他们争一争,反而能让很多问题浮出水面。 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此,在保守派鸡蛋里挑骨头的劲头下,被掩盖起来的问题逐一揭露出来。 激进派也有些哑火了,只能想办法补救。 陈景恪自然不会看着激进派被打压,于是在新一期的《大明周报》上,就出现了很多篇中立的文章。 其中出自方孝孺的那一篇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激进派奉为圭臬。 甚至被拿到朝堂上来和保守派做辩论。 这篇文章赞同了保守派的做法,认为开海政策确实造成了很多问题。 激进派为了利益选择了刻意隐瞒。 若没有保守派查漏补缺,国家早就出大问题了。 并且还把主要的问题一一罗列,并指出造成的危害。 还有些藏的很深暂时没有被发现的问题,也被他指了出来。 看到这里,保守派都露出了喜色。 果然不愧是唯物学的开派宗师,出手不凡啊。 只是越往下看他们就越觉得不对劲儿。 夸完保守派之后,方孝孺话锋一转开始替激进派找补起来。 开海确实造成了问题,但也带来了好处啊。 然后又从国家财政、粮食、民生等方面,进行了讲述。 而且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他还拿历朝历代做对比。 之前朝代都遇到的难题,在大明被很好的缓解了,不得不说开海有功。 所以,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世界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很多政策都是在推行过程中一步步完善的。 他还拿税法举例,从古代的井田制,到两税法,再到现在的摊丁入亩一条鞭法。 几千年才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如果古人因为种种漏洞,就不搞税法,那永远都不会有大明的惠民政策。 开海也是一样,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存在缺陷就认为它不好。 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正是朝中衮衮诸公的责任和义务吗。 否则,朝廷和万民要你们做什么? 如果仅仅只是这些,这篇文章还不足以被大家重视,真正的精髓在后面。 在对事情进行了总结,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他针对部分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办法。 其中重点强调了教化问题。 既然出海百姓变坏是因为缺少教化,因为环境不好,那我们就改变环境。 在每一个有明人存在的地方,建立明人聚居区。 在这个聚居区里,施行华夏文化,推行华夏教育。 当然了,建立这样的聚居区会遇到很多问题,这就需要朝廷来解决了。 我只是在野一闲人,随便说说,至于如何做还需朝中诸公酌定。 ----------------- 方孝孺写完文章,就继续研究自己的学问去了。 外界却因为这篇文章吵的更凶了。 不过吵来吵去,依然就那几件事情,没什么可赘述的。 这篇文章真正的作用,是让激进派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海外建立汉人聚居区,这个建议在现代看来,实在没什么高明的。 不就是唐人街吗?有什么好说的。 但在大明这是首创。 这个建议就像是一株火苗,照亮了激进派心中的迷雾。 独属于明人的聚居区,不但能解决风俗习惯、教育等问题,还能同时解决很多其他问题。 比如方便对海外明人进行管理,能尽可能的确保大家的安全。 在这个提示下,激进派很快就拿出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计划。 并提交给了内阁。 朱标看完之后不置可否,然后就将其公之于众。 保守派看到这份计划顿时就乐了。 倒不是这份计划写的不好,而是太好了。 “试问,建一个这样的聚居区,朝廷需要投入多少人力物力?” “这个聚居区建好后,由谁来管理?” “如果由当地人自治,那朝廷不是为人做嫁衣吗?” “如果由朝廷派遣官吏,那还搞什么聚居区啊,直接建立郡县制不就可以了吗?” “你们不会不知道,朝廷为何不在海外建立郡县制吧?” 一席话问的激进派哑口无言。 他们光想着建立聚居区了,却没想过由谁来建,又由谁来管理。 让朝廷出钱出力来建? 别开玩笑了,换成谁都不可能答应的。 就在此时,又有一个人站出来,问出了一个堪称绝杀的问题: “如果有一个海外国家,要出钱出力在大明的土地上,为他们的子民建立一个聚居区。” “这个要求,咱们可能答应吗?” “情同此理,别的国家会允许大明朝廷出钱,在自己的国家建一个明人聚居区吗? “就算他们迫于压力同意了,心里也会有疙瘩,说不定哪天南洋事故就会重演。” 这一番质问,直接宣告激进派的解决方案失败。 不过他们却并未气馁,被否其实是在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 这么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一次性就通过。 在内部会议的时候,一个名为谢允的工部郎中这样给大家打气: “就连陈伴读的很多政策,都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完善才能通过,更何况是我们。” “失败不可怕,至少有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不是吗。” 这让部分泄气的人,重新振作起来,大家集思广益开始商量解决的方案。 既然朝廷不会出钱粮,那就找当地人自己出。 “联络当地的大族,再向海商、百姓募捐一部分……” “聚居区的标准不要定的太高,先把人聚在一起,把书院开起来再说。” “大明最不缺的就是落魄书生,雇佣一些过去。” “实在不行,就找一些识字的人去照本宣科,灌灌耳音也总是好的。” “先把架子搭起来,再考虑别的。” “至于管理,肯定要遵守当地律法,但在不违背地方律法的情况下,实行一定的自治。” “大家推举一部分人出来管理聚居区。” “同时也代表聚居区,和当地朝廷衙门进行交涉,维护明人的利益。” 在众人的商议下,一个全新的更具有可行性的计划,逐渐成型。 然而就在他们忙着完善自己自己计划的时候,大明周报再次刊登了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撰写者不是别人,正是淡马锡总督傅安。 他在文章里详细介绍了南洋当前的局面。 经过这次惨案,南洋汉人只剩下不到二十万,大族几乎被土人消灭殆尽。 当然,不全是被土人杀的。 狡兔三窟,有些南洋大族在别的地方还有产业,有一部分人员逃过一劫。 但后来被查到参与过欺骗大陆百姓的事情,被淡马锡总督府给打击了。 总之就是,南洋汉人所剩不多了。 土人方面也好不到哪去,经过大明水师的清洗,南洋已经没有成型的土人势力。 大明的军队,依然在持续性的对各个土人势力进行打击,防止他们重新抱团。 但这种持续性打击,消耗实在太大,不可能持久。 关键是,这种高压混乱状态,严重影响了商业贸易,不利于大明长久统治。 朝廷必须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大明对南洋的数年经营,就要毁于一旦了。 作为淡马锡总督,他自然有建议权。 他的意见是,既然南洋已经是这个局面了,自然没有还政给那些野蛮土人的道理。 南洋水师不会答应,南洋被屠杀的汉人也不会答应,心系南洋的大明本土百姓也不会答应。 所以,他建议朝廷效仿楚国旧事,在南洋分封诸王。 ----------------- 随着他的这篇文章发表,关于如何处置南洋遗留问题,就被拿到了台面上进行讨论。 民间的意见出奇的一致,不管朝廷怎么处置,都绝不可能还政给土人。 蛮夷之辈,屠戮我手足。 不将其灭族就算是仁慈的了,还要还政给他们,怎么可能。 谁敢这么做,谁就是汉奸卖国贼。 退一万步说,万一还政给他们,他们再次屠杀汉人怎么办? 这个责任谁承担的起? 你支持还政给土人吗? 支持的话就签字画押,将来再发生类似的事情,灭你家户口本。 一直通过锦衣卫监控民间舆论的陈景恪,得知这个风向,心中乐开了花。 “汉奸卖国贼都出来了,族群意识终于觉醒了啊。” 朱雄英也欣喜的道:“不枉我们这么多年的努力,总算是有了收获。” “一定要再接再厉,让大华夏概念彻底深入人心。”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南方和西南那边,你有什么计划吗?” 朱雄英严肃的道:“等大分封确定之后,我准备亲自去一趟,必须要趁此机会将此事落实。” 陈景恪思考片刻,也不得不承认这是最好的办法。 朱雄英的身份足够高,他去就代表着朝廷的重视。 其次他在南方和西南土民中,有着极高的威望,那些人都服他。 由他亲自出面,很多事情都比较好办。 “解决土民问题,根子是解决土人首领。” “只要他们点头,这件事情就很简单。” “他们所虑者,不过是新政推行之后失去利益,你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我知道,这次过去只是为了推行宣政计划,不搞改土归流,难度没有那么大。” “如果他们连这都不答应,那就休怪我不客气了。” 改土归流也是既定计划,但目前的条件确实不适合。 一来是土人对大明还不够信任,依然有很多土人过着封闭的生活。 二来是那里的汉人力量不够强,无法支撑朝廷建立稳固的统治。 陈景恪说道:“你去了那边,正好圈一些地方建立村寨,迁徙汉人百姓过去居住。” “协调好汉人和土人的关系,不要让他们生出间隙。” “此举一旦完成,二十年后改土归流可期矣。” ----------------- 傅安这篇文章的影响力,还远不止于此。 成年亲王看了那叫一个激动,熬了这么多年,终于有合适的土地封给我了。 泪目啊。 保守派看到之后,也非常的高兴。 现在好几个亲王成年,只是因为没有适合的土地分封,才一直耽搁不去。 而且年龄比较长的鲁王、蜀王、湘王,分别在东北、交趾等地方担任总督。 权力虽然不如藩王,可也是掌握一方军政大权。 时间长了,谁知道会不会尾大不掉。 正好南洋空出来了,赶紧将他们弄走吧。 这样大家就放心了。 啥?你说这样做置土人于何地,也不符合礼法? 呵呵,你要不要听听民间的声音? 你想当汉奸卖国贼吗?你想用户口本做担保,支持土人复国吗? 不敢就闭嘴吧。 激进派也同样非常兴奋,他们突然发现,原来还有比建立汉人聚居区更好的办法。 亲王的封国,自然要推行华夏文化和律法,管理问题也迎刃而解。 而且封国还能慢慢的蚕食土人势力,最终实现教化。 可以说,一旦分封计划实施,南洋将正式华夏化,不复为蛮夷之地。 目前海外汉人的主要聚居地,就是南洋。 解决了南洋的问题,其它地方反而好解决了。 开海的隐患解决了九成以上,剩下的已经微不足道了。 关键是,他们找到了一个支持开海政策的新借口。 探索。 海外土地很多,只是过于蛮荒不适合分封。 开海之后,利用民间力量先进行一定程度的开发。 等时机成熟了,朝廷正好进行分封。 以后大明永不为宗室问题困扰。 而且分封还能把多出来的百姓迁走,减少人口密度,从而减少土地压力。 反正好处实在太多了。 于是,亲王、保守派、激进派同时上奏,希望能在南洋进行分封。 只不过亲王们比较含蓄,打着请安问好的幌子,接连不断给朱元璋、马娘娘、朱标、朱雄英写信。 就连陈景恪都收到了很多封信,信里面要多谦卑有多谦卑。 不知道的还以为陈景恪是亲王,他们是臣子呢。 后宫的嫔妃也没闲着,她们找不到朱元璋,又不方便找朱标,就开始去找马娘娘。 总之,南洋分封一时间成了主流声音,就差皇帝拍板了。 不过有一个群体却有不同意见,那就是勋贵。 不是说今年宣布大分封吗?现在马上就年底了,倒是说啊。 而且南洋那么多土地,正是分封的好地方。 不能全封给亲王们吧?多多少少给我们也留一点啊。 不过他们也很清楚,越是这种时候就越要沉得住气。 要是在这节骨眼上弄出问题,导致大分封计划流产,恐怕其他勋贵会直接将他们生吃了。 朱标自然知道他们心急,但这事儿确实急不来。 虽然可以用强硬手段来推行大分封政策,但能通过舆论减少一些压力,还是要尽量减少一点的。 毕竟以后日子还要继续过。 这次用强,下次百官就会起逆反心理的。 而且想要推行大分封,还要等一个人回京才行。 那个人自然是朱元璋。 他威望足够高,能弹压所有人,不怕发生意外。 二来这是他的许诺,也需要他来收尾,善始善终吗。 那么朱元璋在哪呢? 他刚刚在蜀地清理了几十个户口本,正快马加鞭往回赶呢。 第404章 父母之爱子 四川成都,灌县都江堰旁。 数万百姓将这里围的水泄不通,四川县令以上官吏亦全部到场。 就连镇守四川的军中大将,许多也都在场。 比如傅有德,就坐在朱元璋的下首。 大家齐聚这里,不是为了搞什么活动,而是参观行刑。 六百多身着囚服的人,跪在都江堰大堤上,背后站着的是手拿大刀的锦衣卫。 这些人全都是朱元璋巡查四川,揪出来的贪官污吏。 地方恶霸一类的小角色,都没资格跪在这里。 百姓们看着这些囚徒,都非常的兴奋,高呼贪官。 而官吏们则心情无比复杂,因为这些人在不久前还都是他们的同僚。 平日里风光无限叱咤纵横,此时却即将成为刀下亡魂。 这种身边人被处死,带给他们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让他们心中始终无法平静。 更何况,高台正中央的朱元璋,正用冰冷的目光,来回扫视着他们。 似乎随时都有可能,将他们其中的某个人抓出来当场处决。 这种局面,谁又会不感到恐惧呢。 就连傅有德,都变得沉默了许多,朱元璋不开口他一个字都不愿意说。 时间一点一滴流逝,很快蒋瓛过来通报: “陛下,午时三刻已到。” 朱元璋脸色一凝,抓起一把令箭扔出: “斩。” 随着他一声令下,六百多颗人头落地,血液飞溅染红了堰堤。 现场的官吏都被吓的冷汗直流,许多人需要搀扶才能站稳。 与之相反的是百姓态度,这么多人被杀他们非但没有害怕,反而非常的兴奋。 每一颗人头落地,都会引起阵阵欢呼。 ‘杀的好’、‘贪官污吏该杀’。 等犯人全部被处决,朱元璋才叫来诸多官吏,训斥道: “被杀的没有你们,是不是很高兴?” 群臣鸦雀无声,这事儿谁敢搭腔啊。 “别高兴太早,你们做了什么咱心里清楚的很。” “之所以让你们活着,是因为你们确实做过一些实事。” “看在过往功劳的份上,咱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以后好生做事,咱还能既往不咎。” “若再让咱发现了什么把柄,这些人就是你们的下场。” 闻言一众官吏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齐声说道: “谢陛下,臣等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元璋又敲打了一番众人,才让他们各回各家好好工作。 傅有德也命一众将领返回军营,自己则留下陪王伴驾。 百姓们见没了热闹,也相继散去。 朱元璋带着众人来到都江堰上游。 这里树立着一座李冰和李二郎的雕像,香火非常的旺盛。 朱元璋亲自上了一炷香,祈求父子二人保佑四川风调雨顺。 之后他就开始游览参观这座千年神迹。 都江堰自从修成的那天开始,就为历朝历代所重视。 包括所有占据蜀中的割据势力,也都将此地视为要害。 专门布置一支军队在这里保护,还有专门的衙门负责维护。 大明也不例外,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千户所。 朱元璋之所以将行刑地点放在这里,一来是这里重要,二来是有人竟然敢侵吞维护都江堰的资金。 被陈景恪熏陶了那么久,他也知道了掌控舆论的重要性。 一次性杀那么多人,即便都是贪官污吏,也会被人骂的。 如何才不会被骂? 在四川,和都江堰扯上关系,就是最好的办法。 只要告诉成都平原上的百姓,这些贪官污吏侵吞维护都江堰的钱粮。 秒秒钟就能把百姓的怒火引出来。 别说是杀几百人,就是诛他们九族,百姓也都只会叫好。 事实证明他的办法是正确的。 今天数万百姓来观看行刑,没有谁指责他这个太上皇残暴。 都认为那些人罪有应得。 杀人还被称赞,老朱可实在太高兴了。 走在路上,他对有些沉默的傅有德说道: “是不是怪咱杀的太狠?” 傅有德下意识的说道:“乱世当用重典……” “嘿……乱世个屁。”朱元璋笑骂道: “大明都立国二十五年了,要还是乱世咱们这些人也太无能了。” 傅有德有些尴尬,实在是习惯了。 不过很快他就正色道:“虽然乱世已经结束,然大明变革激烈不亚于乱世。” “为了给变革保驾护航,用重典震慑人心是应该的。” “况且这些人确实死有余辜。” “我只是有些好奇,依照您的脾气,今日被处死的不应该只有这些人才对。” 朱元璋这才露出满意的表情,说道: “咱也恨不得多杀一些人,只是杀的人多了谁来干活,大好局面不能坏在咱手里啊。” “所以就只杀了其中的的典型,罪责较轻又肯干实事儿的,就暂时饶过他们这一次吧。” 傅有德点点头,半开玩笑道:“这次没诛人家九族,也不像是您的风格。” 朱元璋也忍不住笑了起来:“咱是真想将……嗯,用陈景恪的话说就是,拿着族谱挨个杀干净。” 陈景恪经常说一些浑话,什么‘嫌族谱太厚’、‘死一族谱’之类的。 此时想想,确实挺有意思的,不知道京城那边情况如何了。 傅有德也不禁再次感叹,陈伴读真是宠冠天下啊。 发散了一下思维,朱元璋才继续说道: “但没办法,大明缺人啊。” “马上又要在南洋分封二十个诸侯国,至少需要迁徙三四百万人过去。” “咱现在天天发愁哪里弄出这么多人出来,恨不得大姑娘小媳妇一天生一个。” “又哪里舍得拿着族谱杀人啊。” “这些犯官的亲族加起来有一万多人,杀了太可惜了,正好全都发配到南洋去。” 听他主动提起分封之事,傅有德也借机打探道: “皇上说今年要大分封,臣斗胆一问,不知……” 朱元璋没有隐瞒,说道:“放心,南洋二十诸侯国,五个亲王国,五个侯国,十个伯国。” 闻言,即便是以傅有德的城府,也忍不住露出几分喜色: “这下勋贵们的心就可以放回肚子里去了。” 恐怕放心的不只是其他人,还包括他自己。 朱元璋没有揭穿他的小心思,而是说道: “你是国公,不在第一批分封之列,不怪咱吧?” 傅有德连忙说道:“臣不敢,陛下如此分封自有道理,臣悉听陛下吩咐。” 这倒是实话,大明十几个国公,如果有人封了有人没封,那没被封的肯定不高兴。 但大家都没封,自然就没人说什么了。 至于朝廷为什么不封国公,反倒是不那么重要了。 或者说,朝廷肯定会给一个理由,等着就是了。 果不其然,接下来朱元璋就解释了为什么不封国公。 “每一位国公都是大明的顶梁柱,现在朝廷离不开你们。” “且南洋未来是大明的腹心之地,也不会允许特别强的势力存在。” “把公国封在这里,朝廷会不舒服,你们也会束手束脚。” “封几个侯国伯国,是最合适的。” “将来朝廷会另外选择合适的地方,为你们建立公国。” “到那时少了朝廷的约束,你们就可以尽情的施展才能了。” 听到这个答案,傅有德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 得知南洋没有公国,他就猜到了这一点。 而且他也能猜到,未来的公国定然远离大明本土。 秦王封在安西,晋王已经确定封在碎叶川,燕王去了天竺。 三大塞王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国公。 至于他会不会因此心里不舒服…… 还是那句话,三大塞王都封那么远,他们还有什么可说的? 解决了这一点小矛盾,接下里的谈话氛围就更轻松了。 两人就大分封的事情,进行了更细致的意见交换。 大分封只有王、公、侯、伯四个等级。 至于子爵和男爵,对不起级别太低不在分封之列。 当然了,之所以放着子爵和男爵不封,并不真的是他们爵位低,也不是没有土地可封。 而是大明需要勋贵集团来平衡文官集团。 但是王公侯伯的权势太大,很容易尾大不掉,子爵和男爵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而且留着男爵和子爵不封,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激励。 眼馋封国吗?想要吗? 那就努力开疆拓土吧。 还能避免有些人因侥幸立下军功封了爵,从此就开始躺平混日子。 两人聊了很久,直到要离开时,傅有德忽然说道: “陛下,臣身体一日不如一日,继续待在蜀地怕会误了朝廷大事。” “且蜀地这些年相对平稳,不如另差大将来坐镇可好?” 朱元璋瞪了他一眼,说道:“你也想撂挑子是不是?” “自从咱退位,冯胜天天赖在洛阳装病,汤和直接将所有职务都辞了……现在你又要休息。” “是标儿忌惮你们,还是谁容不下你们啊?” 这话就有些重了,傅有德连忙告罪,眼泪都下来了: “臣不敢……臣已经六十有九,常感精力不济……”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好了好了好,又是这一套说辞,你们就不能换换词儿吗?” 傅有德有些语塞了,听这语气,冯胜、汤和他们告退,用的也是这套说辞? 哎,那些人真是的,就不能用别的借口吗。 怎么能提前把我的词儿给抢了呢。 既然这个说辞不能用了,他也只能说出了真实打算: “
相关推荐:
小怂包重生记(1v2)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姑母撩人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人妻卖春物语
她太投入(骨科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