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76章

第176章

是南洋惨案的详细过程。 后面几十篇文章,全都是围绕南洋事故、罪己诏,以及华夏身份而写的。 这些文章解释了现在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入则华夏,出则夷狄。 只要他们认同、学习华夏文化,并以华夏人自居,那他们就是华夏人。 至于出兵值不值…… 陈景恪的文章做出了解答。 当然,他的文章不可能只解释这一个问题。 而是系统的阐述了,为何华夏一家。 大家拥有共同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我们抱团取暖,与天斗与地争,在这个世间努力生存。 有人会说,什么华夏,什么大明,与我一个月三百文钱的人有关系吗? 然而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华夏和大明的庇护,你连三百文钱都没有。 指望异族人给你吃的喝的? 别做梦了,看看南洋蛮夷是如何对待当地汉人的。 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华夏是一个巨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巨人身体的一部分。 我们团结协作,我们团结一心,这个巨人就是无敌的。 如果我们不团结,就会手脚不协调,别说战斗,直接就瘫地上起不来了。 如果脚受到伤害,手觉得与自己无关,那很快这个巨人就会失去腿脚。 没有了行动能力,手也无法独存。 南洋的汉人被屠杀,我们以为与自己无关,就高高挂起。 那么有一天我们会失去岭南,失去江南,最后失去一切。 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敌人胆敢动我们一根毫发,手就拿起武器,脚就加速追上敌人,齐心协力将敌人击倒。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敢觊觎我们。 如此,我们才能安心生活。 我知道大明还存在诸多问题,可只有先活下来,才能慢慢去改。 如果死了,就真的一了百了了。 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四五千字,堪称是大长篇了。 但看到这篇文章,解缙却非常头疼。 太长了,相当于三分之一部论语。 真刊印出来,得一整个版面才行。 而且,这篇文章遣词造句非常不严谨,通俗点说就是有点水。 他估算了一下,这文章能压缩到千字以内。 换成其他人敢这么投稿,他肯定不用。 但这是陈景恪写的,他只能试探的去问,能不能压缩一下。 陈景恪对他的难处表示了理解,然后坚决不改: “这篇文章就是写给普通人看的,压缩成晦涩的文言文,有几个百姓能看的懂?” “不过你也不用发愁,这是加刊,属于特例。” “既然是特例,那选稿就不能用以前的老标准。” “而且这一期的加刊以半价发售,尽可能多的铺货,要让更多人看到。” “至于成本……赔了多少钱你写个条子,我让户部给你补上。” 有了这个保证,解缙啥都不说了。 回去之后连忙找人,把水平在线但以前没能刊登的稿件,全都翻了出来。 陈伴读说是特刊,标准不一样。 我这也是严格执行他的意志。 至于加刊的内容是正常版本的三四倍……都说了是加刊,能不能体会上级精神? 于是,当加刊出版后,大家发现这一期的报纸特别厚。 内容比以前多了四倍。 关键价格只有正常的一半。 于是,很多人就冲着这个分量,也选择买一份回家。 古代字是很珍贵的,比如有人亡故,条件允许就会用写满字的纸做一套纸衣穿上。 当然了,最普遍的用法,还是糊墙糊窗户。 报纸糊墙糊窗户,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了潮流。 回收废旧报纸卖给别人糊墙,已经形成了生意。 而这一期加量不加价,上面还有皇帝的罪己诏,大家可太喜欢了。 销量直接增加了好几倍。 陈景恪听说了此事,简直哭笑不得。 解缙这家伙,是真会找机会啊。 不过也无所谓了,朝廷财政富裕,也不差那几千贯。 而销量的增加,也意味着报纸内容传播的更广。 南洋惨案很快就传遍了大明每一个角落。 而罪己诏和朝廷要出兵复仇的消息,让百姓首次感受到了族群到底意味着什么。 大家都接受了一次洗礼,对华夏、对大明有了更深的归属感。 就连大明本土的少数族群,也同样如此。 只不过,在认同华夏身份的同时,他们还多了一层羡慕。 为何我不是汉人? 朝廷派遣到各个部落的宣政使,突然发现自己的工作变得好做了许多。 很多人都跑过来问,他们算不算华夏人。 如果自己被欺负了,大明会不会替他们报仇。 宣政使又不蠢,自然知道是为什么。 立即就把《华夏简史》拿出来,翻到关于他们族群的记载。 看看,书上都写了,你们也是华夏子孙。 再看看你们的身份牌,上面写的清清楚楚,你们就是大明子民。 于是,这些人就心满意足的离开了。 ‘华夏人’这个概念,不知不觉深入了他们内心。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现在朝廷愿意为了万里之外的华夏人复仇。 那么将来我受到了欺凌,朝廷也会为我复仇的。 以前有人这么说,他们肯定会嗤之以鼻。 皇帝知道我家的门朝哪开吗?给我报仇,别搞笑了。 但现在,罪己诏和出兵南洋,却让这个问题有了最好的答案。 同仇敌忾这四个字,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注脚。 读书人的感触是最深的,因为书中所写的内容,照入了现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风·无衣》这首诗歌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并没有人相信里面的内容。 因为不论是史书上写的,还是现实中发生的,都和诗歌中描写的完全不一样。 争霸天下,百姓是为了混口饭吃,君主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 什么为了天下万民,那不过是忽悠人的口号罢了。 什么与子同袍?什么与子同仇? 扯淡吧。 然而现在,他们终于知道了这首诗的真正含义。 不是为了实现某个人的野望,也不是为了某个小群体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族群的生存而战。 也只有站在整个族群的高度,大家才会同仇敌忾。 这才是秦风·无衣。 这一刻,即便是最保守的人,都放下了心中的顾虑。 出兵。 目标,南洋。 第399章 这个锅必须要有人背 在皇帝下达罪己诏,并下旨南洋水师征讨不臣之后,关于此事的讨论依然没有停歇。 大家讨论的积极性反而更加的高涨。 只要是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关于华夏族群的讨论。 读书人,尤其是有志于仕途的读书人,对这个话题更是热衷。 毕竟明年就是科举,用脚底板想都知道,明年的考题大概率和此事有关。 现在讨论研究这个问题,明年科举就能占大便宜。 大明周报一半的版面都留给了相关文章,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风·无衣》也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诗歌。 军队要求人人都会唱,平时集合都要求大家集体大合唱。 读书人也动不动就将其挂在嘴边。 秦楼楚馆的娼妓,也紧跟潮流,将其改编成了各种小调进行演唱。 以前逛青楼,大家喜欢听十八摸,现在必听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走在路上,听着街头孩童用稚嫩的声音唱着秦风·无衣,陈景恪由衷的感到开心。 前世评价一首歌火不火,去大街上走一走就知道了。 满大街都在放的,一定是最火的之一。 这个道理在古代也一样适用,街头孩童玩耍时唱的童谣,基本就是时下最主流的声音。 “没想到,我们宣传华夏概念这么久,都不如南洋事故有效果。” 朱雄英嗤笑道:“嘁,第六个饼子吃饱了,前五个就是白吃的是吧?” “没有咱们这么多年的努力,哪有今日的爆发?” 陈景恪失笑道:“确实是这个道理,宣传了这么多年,华夏概念其实已经为大家所熟知。” “只是缺少一个契机,把大家的情绪点燃。” “就算没有南洋事变,也会有别的事情来引爆这一切。” 徐允恭点点头,不禁回想起军中的舆论变化。 以前宣慰使天天给大家上课,讲到国家政策方面,大家确实很喜欢听。 毕竟这东西关乎切身利益。 但说到什么华夏、族群、保家卫国之类的概念,效果就不是太好了。 这从平日里聊天就能听得出来。 什么保家卫国保护万民,你还真信呐? 要不是为了捞军功,谁把脑袋别在裤腰带当兵啊。 但现在舆论变了,保家卫国、为了族群而战,成了大家口头最常听到的话语。 别管他们心里相不相信这些话,当说这些话成为‘正确’的时候,很多事情就已经改变了。 更何况,他能看得出来,大家对战争的热情明显更高了。 “我从未见过,将士们会如此积极的想要打仗……” “由此可知,他们不只是嘴上说说,而是已经开始相信这些话了。” “我相信,神机营的将士们上了战场,会比以前勇敢十倍百倍。” “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支军队损失超过三四成差不多就溃败了。” “不是面临绝境,很少有军队能战至最后一兵一卒。” “但现在的神机营,我觉得没有任何外敌能将他们击溃。” 陈景恪暗自摇头,他敢肯定徐允恭这是错觉。 前世今生加起来,在自己有活路的情况下,还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的军队只有一支。 可以将我们杀死,但绝不可能把我们击溃。 很显然,大明的军队还远远达不到那种程度。 甚至可以说,连影子都看不到。 不过好消息是,至少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当一个人确信自己的行为是正义之举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无所畏惧。” “什么是正义?” “对不同的部族来说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基教和伊教,为了神灵而战就是正义的。” “我华夏不一样,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告诉我们,保家卫国才是正义。” “现在的神机营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征讨南洋是为族群而战,才会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神机营属于禁军体系,大部分时间都驻扎在京畿之地,他们的感触并不算深。” “虽然我没有详细了解过,但边军的战斗力提升肯定是最明显的。” 徐允恭认同的说道:“边军的凝聚力确实更强,也更加注重袍泽情谊。” 朱雄英似乎想到了什么,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 陈景恪问道:“怎么了?” 朱雄英说道:“咱们回宫说。” 陈景恪和徐允恭的表情有些诧异,回宫自然是为了保密,这是想到什么大问题了吗? 陈景恪仔细回想,没有什么大事啊。 一路回到东宫,屏退侍从之后,朱雄英才开口说道: “方才你说正义,我想到了一件事情,如果处理不好恐怕会影响到华夏这个概念的塑造。” 陈景恪的表情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什么事情?” 朱雄英说道:“南洋之事是我们策划的,在华夏文化里此种行径是非正义的。” “若让天下人知道了真相,不但大明会失去信誉,华夏这个概念也会因此染上污点。” 听到是这个问题,陈景恪反而松了口气。 倒不是他不在意这个问题,而是早就想到了。 身为穿越者,他岂能想不到这一点。 正义的因才能结出正义的果。 正义的思想,才能塑造出正义的族群。 如果一个族群的融合是非正义的,那凝聚力就堪忧了。 不只是族群,国家也是一样的。 当你强的时候,这些问题都会被压盖。 当你虚弱的时候,这些根子不正留下的隐患,就会导致整个势力在极短的时间里分崩离析。 晋朝就是最好的证明。 前世的灯塔,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况。 所以,在设计南洋计划的时候,他就已经想到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朱雄英竟然能想到这一点,实在让他欣慰。 “哈哈,能想到这一点,你出师了。” 朱雄英:“……” 不是,这话你已经说过好多遍了吧。 动不动就出师是吧,我到底要出多少次师才算真正出师? 不过他也看出来了,陈景恪早就想过这个问题,还有了解决的办法。 于是就问道:“你有办法?”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把秘密藏起来不就可以了。” 朱雄英眉头微皱,说道:“知道南洋真相的人不多,但也不少,指望这么多人保密是不可能的。” 陈景恪笑道:“我知道,所以我们要创造一个新的虚假的真相,来覆盖真实的真相。”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意思?解释清楚。” 陈景恪说道:“简而言之就是,给知道真相的人下封口令,他们就不敢公开讨论此事。” “私下告诉别人,那都是小道消息,没有可信度的。” “在官方的记录里,我们就按照正常来记录。” “朝廷什么都不知道,南洋属于突发事件……” 朱雄英打断他说道:“不可能,不要把别人都当成傻子,这种小伎俩瞒不住人的。” 陈景恪不慌不忙的说道:“你先等我说完……” “在官方正史上,我们就按照正常来写,朝廷什么都不知道。” “但在起居注、国家秘密档案里面,伪造一份九真一假的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里别的不要多说,就说朝廷也察觉到了情况不对,私下去调查。” “然后发现,这件事情确实是被人操纵的。” “操纵这个计划的,是陈景恪和勋贵集团……” 听到这里,朱雄英就着急了,想要反驳。 陈景恪伸手阻止他,继续说道: “太上皇许诺的分封一直未能兑现,勋贵集团急了,就找到天下第一智者陈景恪想办法。” “陈景恪出于私心,就给他们出了这么一个主意。” “南洋被清洗,多出来许多无主之地,正好封给勋贵集团。” “陛下虽然很愤怒,但碍于勋贵集团的力量强大,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事传出去确实不太好听,皇帝就封锁了消息,但把秘密档案保存了下来。” “不过陛下也用自己的方法,对参与此事的勋贵们做出了惩罚。” “在第一次大分封的时候,将参与此事的勋贵全部排除在外。” “南洋空出来的土地,都分给了忠于朝廷的人。” “未来,参与此事的勋贵,全都封到了遥远的海外。” 陈景恪喘了口气,等他们消化的差不多了,才继续说道: “谁能想到,我们会造这样一份假报告?” “等后人解密发现这些调查报告,自然会将其当成真的看待。” “所有私下传播的谣言,也都有了解释。” “南洋事件确实是被人操控的,难怪会有那么多疑点,会有那么多前后矛盾的谣言。” “只是操控此事的不是陛下,而是勋贵集团。” “他们操控此事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塑造大华夏概念,而是为了一己私利。” “只不过,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促进了大华夏概念的形成。” “所以,朝廷是无罪的,皇帝是无辜的,华夏依然是光辉耀眼的。” 说到这里,陈景恪摊了摊双手:“你看,一切是不是都合理起来了?” 徐允恭表情复杂,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朱雄英咬牙切齿的道:“你真的好伟大啊,我好感动,好佩服你啊。” 陈景恪苦笑道:“这个计划本来就是我做的,也不算是背黑锅,不是吗。” “这么多人因我的计划而死,我心难安啊。” “让万民骂一骂我,我心里反而会舒服很多。” “况且,你以为我会因此身败名裂吗?” “现在朝廷要保守秘密,不会有人知道真相。” “至于将来……你是不了解那些吃饱撑……咳,你不会了解后人的想法的。” “秦皇汉武在将来都会成为赞美歌颂的对象。” “虽然会有人骂我,但我也在事实上促进了大华夏的形成,更多的人还是会来歌颂我的。” 朱雄英怒道:“还后人的想法,我不知道,你就知道了?” “还歌颂你,歌颂个屁。” “歌颂你什么?以权谋私?草菅人命?阴险狡诈?” 陈景恪心下很是感动,这才是好兄弟啊。 “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人来做,有些骂名也必须有人来背。” “太上皇、皇上和你,都是大明的君主,必须保持伟光正的形象。” “那就只能我来背负了。” 徐允恭脱口而出道:“我……我去找我爹,这罪名我徐家也能背。” 陈景恪好笑的道:“你以为这事儿能跑得了你们家?” “这锅一个人背不起来,必须多拉几家一起背才行。” “徐家、蓝家都是此事的同谋,一个都别想跑。” “到时候让陛下去问问,看还有谁家想背骂名的,也一并添加到那份调查报告里。” 徐允恭认真的道:“不行,不能将更多人牵扯进来了,知道的人多了就没办法保守秘密了。” “从公侯里挑选一些影响力大的,将他们的名字写上去就行了。” “反正这份调查报告不会马上公布,他们也不知道真相。” “等报告公布的时候,我们应该都入土了,他们还能在九泉之下找我们的麻烦不成?” “至于他们的后人……估计也会将这份报告当成真的,就更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陈景恪哑然失笑,说道:“还是老徐考虑的周全,他们当了诸侯王,享受了这么大的好处,背背锅是应该的。” 朱雄英见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就把锅分好,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让别人背黑锅,他一点意见都没有。 但让陈景恪背,他做不到无动于衷。 关键是,别的锅都有洗清的那一天。 而这件事情,等知道真相的人都离开人世,调查报告就是真相。 也就意味着,这口黑锅是要永远背下去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陈景恪为大明为朱家做了那么多,他若是一点情分都不念,那与畜生何异。 可是理智告诉他,这是最好的办法。 嗯……也不是没有别的办法,比如把所有知道真相的人都灭口。 可这么做的后果更严重。 陈景恪的办法,是效果最好,也最便捷的。 只是骂名不好背啊。 这个决定很快就由陈景恪亲口告诉了朱标。 朱标听完之后沉默了许久,然后重重的拍了拍陈景恪的肩膀,一句话都没说转身离开了。 ----------------- 五个月后,最新战报传来,大明水师横扫南洋番蛮势力,为惨死的汉人报了血仇。 消息公布后,举国欢庆。 但就在这时,一封锦衣卫的加急密报,也传入了洛阳。 杜同礼看到后不敢耽搁,立即汇报给陈景恪。 陈景恪看到密信内容勃然大怒,一连说了十几声: “该杀,该杀,该诛九族……” 第400章 朱桢不如一头猪 “这些杂碎,我要诛他们九族。” 看着出离愤怒的陈景恪,杜同礼也不禁哆嗦了一下,同时也好奇起来。 到底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愤怒? 要知道,认识这么多年,他还是第一次见到陈景恪如此生气。 竟然还要诛别人九族。 正想大着胆子问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哪知陈景恪却先一步将枪口对准了他: “如此恶行存在了这么多年,锦衣卫竟然没有发现,你们是干什么吃的?” “一群酒囊饭袋,朝廷养你们有什么用?” 杜同礼到嘴边的话连忙又咽了回去,没想到火竟然烧到了自己身上。 他心中那叫一个委屈,我才刚接手锦衣卫没几天,怎么着这锅也轮不到我背啊。 不过他也没有争辩。 这时候解释是没用的,老实的挨骂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骂了他几句之后,又开始骂淡马锡总督府,骂南洋水师,连楚王朱桢都没放过。 “朝廷将楚国册封在南洋是为了什么?他就是这么做事情的?还不如册封一头猪过去。” 一旁的杜同礼本来还有些委屈的,但眼见着这么多人被骂,心态顿时就平衡了。 大家一起挨骂,那就相当于都没挨骂,妥了。 不过等他听到陈景恪开始喷朱桢不如一头猪的时候,腿一软差点跪下。 我的活祖宗,这人也是你能骂的吗? 是,我也骂过朝中大佬,腹诽过皇帝,可也只敢关起门自己骂给自己听。 这可是在宫里啊。 这话传到皇帝耳朵里,你最多挨一顿板子,我可能就要告别人世间了。 我才刚当上锦衣卫指挥使,还不想死啊。 怕什么就来什么,就在这时…… “咳。”门外传来一声干咳。 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杜同礼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腿一软‘噗通’跪在地上。 “参……参见陛下,参见太子殿下。” 陈景恪也连忙行礼道:“参见陛下,您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朱标黑着脸,说道:“骂啊,怎么不骂了?” “刚才骂的什么?我没听清,麻烦再告诉我一下。” 陈景恪那叫一个尴尬:“我嘴臭,陛下不要和我一般见识。” 朱雄英一本正经的道:“我听到了,他在骂楚王,还说楚王不如一头猪。” 陈景恪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好小子,以后咱俩一刀两断。 朱雄英老神在在,说道:“爹,楚王是亲王吧,辱骂亲王该当何罪来着?” 朱标回头瞪了他一眼,说道:“你也把嘴给我闭上。” 朱雄英被噎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不是,骂人的明明是他,你凶我做什么? 这下轮到陈景恪幸灾乐祸了,让你小子火上浇油,活该。 朱雄英则暗暗比划了一下拳头,陈景恪回以白眼。 朱标也没有在理会他们两个,走到主位坐下,说道: “今天的话,我不希望传出去。” 杜同礼很想学小说里的台词,来一句‘臣刚到,发生什么事情了吗’。 但看着朱标那冰冷的目光,还是老老实实的说道: “是,臣必守口如瓶。” 朱标点点头,这才转头,准备问一下发生了什么事情。 然后就看到陈景恪和朱雄英隔空互动。 顿时气不打一处来,斥道:“你们两个给我站好了。” “一个太子,一个伴读,整天像什么样子?我怎么放心将天下交给你们?” 两人立即挺胸抬头,做出一副乖巧的模样。 朱标多了解两人呐,一看这姿态就明白,这是打定主意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了。 非常的无奈。 也懒得再说他们了,而是问道:“发生什么事情了,竟然让你这么生气。” 他没有问为什么骂朱桢,也没有说什么以后别骂了之类的,更没有假装要处罚警告之类的。 自家人气急了互相骂几句是很正常的。 只要不骂娘骂祖宗,说几句猪狗不如之类的,都无所谓的。 当然,前提是不能大庭广众之下骂。 毕竟皇家的颜面还是要的。 提起此事,陈景恪的火气顿时又上来了,将锦衣卫密报递给他: “这是贾思义从淡马锡送来的加急密信,您看看就知道了。” 朱标手刚抬起来,朱雄英就先一把抢了过去,准备先睹为快。 他也很好奇,到底是什么事情将陈景恪气成这个样子。 虽说以他和皇家的关系,私底下骂皇子皇孙几句也没什么。 但陈景恪向来是知道分寸的,很少说特别重的话。 今日骂朱桢不如猪,是非常反常的。 只是他才刚把密信抢到手里,就见到自家老父亲的手紧跟着伸了过来,一把给他抢走了。 顺带还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朱雄英还能说啥,只能悻悻的道:“您先看,您先看,我不和您抢。” 朱标已经懒得理他了,翻开密信看了起来。 然后眉头也是越皱越紧。 不过他并没有陈景恪那么愤怒,看完之后说道: “现在知道为何保守派认为,彼辈背祖弃宗,不再是华夏子民了吧。” 陈景恪反驳道:“虽然我也很愤怒,但不会因此就否认他们是华夏人。” “这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有甩锅的嫌疑。” “一个真正有担当的国家,应该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闭着眼睛切割。” 俩人交谈的时候,朱雄英终于找到机会,把密信拿过来翻看起来。 刚看了一半,就愤怒的大喊:“该死,我要诛了他们九族。” 朱标、陈景恪:“……” 一旁的杜同礼总觉得这话有些耳熟,再一想,这不就是刚才陈伴读说的吗。 太子和陈伴读的感情,真深啊。 连遇到问题时候的反应,都如此相似。 正当他感慨的时候,只见朱雄英转头对他骂道: “一群酒囊饭袋,朝廷养着你们不如养一群猪。” 朱标、陈景恪、杜同礼:“……” 杜同礼终于忍不住,小声申辩道:“殿下,臣也是刚来锦衣卫任职不久,实在……” 朱雄英喝道:“闭嘴,本太子说你几句怎么了,想造反吗?” 杜同礼打了个哆嗦,连忙说道:“臣冤枉……臣知罪……” 朱雄英也知道这事儿赖不了他,但不骂别人几句心里的火发不出来,实在憋得慌。 于是就把淡马锡总督府、南洋水师以及楚王朱桢都给骂了一顿。 朱标一脑门黑线,没好气的道:“你也给我闭嘴,骂人能解决什么问题?” “现在重要的是,如何处理此事,必须尽快拿出一个章程。” 朱雄英怒道:“还有什么好商量的,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不杀不足以震慑不法之人。” 朱标摇摇头,说道:“杀人容易,可是此事一旦公之于众,会不会影响到帝国计划。” “而且这种汉人坑害汉人之事,传出去会不会影响到华夏塑造计划。” 贾思义的密信里写的,正是南洋大族打着乡亲的名义,坑害大陆百姓之事。 王婉蓉被南洋水师将士发现,得知她的遭遇大家不敢做主,立即将此事上报。 耿子茂得知此事,也非常的愤怒。 不过他脑子还算清醒,立即封锁了消息,并将王婉蓉送到了淡马锡。 这属于行政方面的事情,归淡马锡总督府管理。 傅安得知此事,也是非常的愤怒。 不过他同样没有声张,

相关推荐: 角色扮演家(高H)   寡妇门前桃花多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祸国妖姬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下弦美人(H)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