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75章

第175章

职务在一定程度上是能世袭的。 爹是锦衣卫,儿子就能优先进入。 爹是小旗官,儿子只要不蠢干上几年就能接替他的位置。 只要贾思义能顺利干到退休,他儿子进入锦衣卫也能优先获得提拔。 而且当前的南洋计划,他可是有大功的。 这个功绩也能传给儿孙。 再加上背后有陈景恪当靠山,只要他儿子不蠢,当个百户没太大问题。 问题就在于,他愿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继续当锦衣卫。 毕竟锦衣卫权势虽然大,可名声太差,说不定哪天就背黑锅被抄家灭族了。 他刚想到这里,就听贾思义遗憾的道:“陈伴读说我家那孩子有点天份,适合学习理科。” “所以准备收他为徒,好好在书院做学问,恐怕是没机会做官了。” “哎,可怜我,后继无人啊。” 傅安:??? 你瞅瞅你说的是人话吗,我怎么有点想打人。 虽然没人知道理科的全貌,可陈景恪几次出手,也让世人知道那是一门极为高深的学问。 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创造种种不可思议的器具。 当一种技术达到近乎于道的高度,就没有人敢小瞧了。 况且陈景恪是什么人,他的徒弟想出仕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什么才叫赢在起跑线上,这就是。 你这哪是遗憾,分明是来炫耀的好吧。 最气人的是,明知道如此他还得出声祝贺。 心里别提多难受了。 不过因为都和陈景恪有渊源,经历过这一番交谈之后,两人对彼此的提防都降低了不少。 接着就谈起了以后的南洋。 傅安一脸煞气:“除恶务尽,这次一定要把南洋彻底打扫干净。” “不论是土著势力,还是异教徒,必须全部清除。” “如此才能彻底把南洋变成大明的一部分。” 对于他的激进,贾思义已经见怪不怪了。 来之前他就知道,这位傅总督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却一点都不迂腐。 相反,那是妥妥的激进派。 刚出仕没多久,就随队前往高丽,全程参与了灭亡高丽的谋划。 后来一直在鸿胪寺任职,对外态度非常强硬。 还帮助太孙完善了涉外礼仪制度。 据说,他之所以击败竞争对手成为淡马锡总督,就是凭借着出色的涉外经验。 朝廷的南洋清除计划,说实话有点不符合儒家的‘礼’。 但傅安却非常支持,并亲手操办了后续的所有步骤。 南洋计划进展的如此顺利,他居功至伟。 所以,听到他杀气腾腾的发言,贾思义丝毫不觉得奇怪。 不过他也有自己的顾虑:“不怕他们集结对抗大明,就怕这些土人逃入深山老林,时不时的出兵骚扰我们。” 朝廷这么多年都未能平定云南,西南到现在都还采取羁縻制度,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如果南洋土人也这么做,那问题就很大了。 傅安却说道:“不一样,以大明的实力,真要下定决心不计代价的去做,区区西南早就平定了。” “之所以迟迟没有解决,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必要。” 大明虽强,需要面对的难题也非常多,没必要将太多力量消耗在西南。 采取教化政策,慢慢的渗透进去,以最小的代价实现治理是最好的。 “南洋不同,未来这里是要分封诸王的。” “那些王爷的封国不会太大,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少,他们就有精力和土人打消耗战。” “西平侯在云南的政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且有土人的压力在,也能防止诸王过早的腐化。” “所以我认为,土人逃入山林在短期来看,是一件好事。” “不过前提是,朝廷要出手将土人中的大势力全部消灭。” “而这也是我们南洋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 “你们锦衣卫也要出动,将每一个大势力都查清楚,绝不可有遗漏。” “之后也要广派线人,及时了解土人的动向。” “一旦发现他们有抱团的迹象,就及时通报诸王,让他们出兵镇压。” 贾思义眼神中闪过一丝诧异,这话与陈伴读所言非常相似。 来这里任职的时候,陈景恪专门和他谈过。 其中就谈到了如何处置逃逸的土人。 陈景恪的话和傅安的意见,有异曲同工之处。 大致都是说,土人成不了气候,而且他们的存在还能让诸侯王不敢懈怠。 等诸侯王解决了土人问题,国祚也差不多就稳定了。 而大明也能利用土人的隐患,强化对诸侯国的领导。 可以说一举多得。 傅安能有这一番见地,实在让人惊讶。 难怪陈伴读会让他来当淡马锡总督。 想到这里,他决定卖傅安一个好,回去之后就将今日的对话写成密信送回了洛阳。 他还没有告诉任何人,自己写过这样一封信。 现在告诉别人,有卖好的嫌疑,属于落了下乘。 等将来傅安真的发达了,自然会有办法让他知道。 到那个时候,这份人情会千百倍的收回来。 ----------------- 面对南洋土人针对汉人的屠杀,有一个势力采取了行动。 那就是楚国。 许柴佬去年就重返南洋,不过他没有担任楚国国相,而是成了楚王朱桢的首席幕僚。 地位有点类似于陈景恪在大明。 他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朱桢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动荡做准备。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在动荡之时哪怕大王只是站出来发声,都能收获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出兵保护一部分汉人,南洋汉人都会感念大王的恩德。” “届时大王就可成为南洋最具威望的人,楚国也将会成为南洋汉人的向往之地。” “即便将来分封诸侯王,楚国依然是南洋诸国中的翘楚。” 对于这个计划,朱桢自然非常支持。 谁还没点大的追求是咋滴了? 国土面积上确实没啥办法了,大明划定的国界线,他不敢随意跨越。 但影响力这方面总是可以做点什么的吧。 这些事情,可都会被记录在历史上的。 不过他也有忧虑:“我们才只有两万军队,不可能与南洋所有土人开战。” “许先生以为我们应该如何做?” 许柴佬说道:“很简单,先向藩属势力发出照会,不可屠戮汉人百姓。” “他们必然不会听……这时候大王就可以选择一个不强也不弱的敌人出兵。” 朱桢脱口而出道:“苏禄国。” 苏禄国全称苏丹苏禄国,是几年前才新成立的国家。 听苏丹这俩字就知道,它是个伊教国家。 它的位置在楚国南部的苏禄群岛上,正好处在淡马锡和楚国之间。 朱桢早就看他们不爽了,大家信仰不同,族群也不同。 关键是,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眠。 虽然我爹没把苏禄群岛划给我,可不妨碍我想控制这里。 至少不能让这里被异族人占据。 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这次终于有合适的借口了。 许柴佬也笑道:“大王英明,某也以为攻打苏禄国最为合适。” “消灭苏禄国,拯救那里的汉人百姓于水火,百姓必然或感念大王的恩德。” “将来不论朝廷将那里分封给谁,有了这次的事情,他都要仰大王鼻息。” 于是兴奋的朱桢集结大军,在苏禄国对汉人动手之后,亲率大军前去解救汉人百姓。 第397章 血债血偿 苏禄国实质上就是个部落联盟,他们没有统一的语言、法律、行政机构、军事机构等等。 纯粹是因为大家都信奉伊教,就联合在一起对外声称建国了。 实际上,内部依然是各过各的。 其中实力最强的三家分别为东王、西王、峒王,国家大部分权力也都掌握在这三家手中。 军国大事往往要三家共同商议。 部落之间起了矛盾,也是找三家调解。 苏禄群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洋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商业非常的发达。 汉人最喜欢在这种地方聚居,靠着手工业、经商等手段,迅速发展致富。 这种情况,自然引起了土人的嫉妒。 说起来,苏禄三王对大明相当恭谨,一直在化解双方的矛盾。 然而有些东西是堵不住的。 更何况,汉人普遍信奉妈祖,而土人多信奉伊教或者本土的巫蛊教。 信仰上的不同,导致生活习惯存在巨大的差异。 比如汉人对食物基本没有什么忌讳,只要能吃的基本都吃。 而伊教不吃猪肉。 因为猪肉的问题,双方经常发生矛盾。 凡此种种,让双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根本就不是几句话就能化解的。 于是在动荡来临的时候,即便有三王弹压,底下的中小型部落依然行动起来。 当苏禄三王得到消息的时候,脸上一片死灰。 然后他们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行动。 先是下令,在自己的部落直属区域内,为汉人提供庇护。 然后派出三批使者,一批前往淡马锡岛、一批前往楚国,另一批直接去了洛阳。 做完这些,他们又让一部分家族成员,带着大批钱财货物远去西洋做贸易。 “如果我们能渡过此劫,你们再回来,就当出去跑了一次商。” “如果……你们就找个地方隐姓埋名好好过日子吧。” 那些成员自然知道原因,也没敢废话,立即驾船出海。 一路顺利通过麻六甲海峡,驶入了广阔的远洋。 只是还没等他们松口气,海面上就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战舰。 …… 苏禄国大乱,正中朱桢下怀。 至于三王的使者……什么使者,本王没有见到。 事发半个月后,他集结全国兵力,以保护汉人的名义进入了苏禄国。 他没有去理会那些小村镇,而是兵分六路直接攻打苏禄国的六大主城。 说是主城,实际上就是比较大的寨子,连围墙都没有。 根本就无法对楚军造成任何阻碍。 当楚军杀来的时候,那些土人竟然没有逃跑。 或许是屠杀汉人百姓,让他们产生了不该有的自信,竟然集结起来试图正面抵抗。 一方武装到牙齿,一方鞋子都没有几双,结果毫无意外。 土人一触而溃,只恨爹娘少生了两条腿。 前方逃跑的溃兵,冲击后方本就不整齐的军阵,然后就是全军大乱。 朱桢用望远镜看着四处奔逃的土人,戏谑的道: “这些人,个头低矮、皮肤黢黑,跑起来真像猴子啊。” 只不过土人也只是像猴子,身手远没有猴子那么敏捷。 被楚军追上去一顿乱砍,不一会儿就留下了一地尸体。 楚军一路追进城池,逢人便杀见人便砍,跪地求饶的照杀不误。 真正贯彻了朱桢的话,鸡犬不留。 苏禄三王得知楚王来袭,情知大事不妙。 不过他们也不是坐以待毙的性格,集结部落的力量准备抵抗。 然而,他们依为屏障的军队,在楚军面前不堪一击。 很快他们的城池、王宫沦陷,他们自己成了刀下亡魂。 攻破几大主城之后,朱桢再次下令,以千户为单位进攻所有土人聚集之处。 “把这些黑猴子全都撵进深山老林里去,那才是他们该待的地方。” 楚国的这些军队,是朱桢耗费数年心血打造而成。 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有土人的血,山林作战经验丰富。 自由攻击的命令下达,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放了开手脚。 各自施展本领,对整个苏禄群岛进行了地毯式清理。 残余的汉人百姓,从各个角落出来,激动的欢迎王师。 很多人主动为军队带路,去攻击土人的重要目标,为自己的家人报仇。 不少勇敢的,随手捡起一样趁手的家伙,跟在军队后面就朝土人杀去。 有了本地汉人的引导,楚军的行动更加顺利。 很快苏禄群岛上,就再也见不到五百人以上的土人部落了。 有土人试图驾船逃走,只是很快他们就发现,四面八方都是大明南洋水师的战舰。 朱桢自然不敢擅自行动,在出兵之前就已经和郭英、傅安沟通好了。 都是千年的狐狸,自然一眼就看出了他的打算。 不过两人都没有反对此事。 朱桢平日里对他们很是尊重,这个面子必须要给。 为了确保苏禄岛上的事情不传出去,郭英还借着拉练的名义,派出一支舰队帮他封锁苏禄群岛。 ----------------- 时间不知不觉就来到了三个月后,南洋的动乱基本接近了尾声。 淡马锡、楚国等大明控制的区域,聚集了十余万难民。 他们都是侥幸逃过一劫,然后通过种种方式逃过来的。 虽然朝廷暂时没有出兵,可傅安等人还是尽力的接收了这些难民,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住宿。 并且趁此机会告诉大家,朝廷不是不想帮助大家,是事发突然来不及做出反应。 从南洋到洛阳,一来一回要几个月时间…… 然后还郑重的做出承诺,朝廷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子民,必然会给大家讨回一个公道。 不论难民们信不信这话,此情此景难免也深受感触。 这些对大明向来没有多少认同感的南洋汉人,终于找到了一点对国家和族群的认同感。 看着情绪渐渐稳定下来的难民,傅安也松了口气。 然后说道:“算算时间也差不多了,武定侯那边可有消息传来?” 南洋水师大营,郭英拿起拿出皇帝和五军都督府出具的调兵公文,在日期那一栏填上了六月二十二这个日子。 甚至还有心情还对比了一下上面的字迹,发现没有什么问题,才满意的点点头。 然后他脸色一凝,下令擂鼓聚将。 事实上,朝廷早在数年前就开始布局南洋计划。 且已经预感到今年会发生大变故,又怎么可能会不提前给郭英授权。 他所谓的要请示,有两个目的。 其一,自然是合理的拖延出兵时间。 其二,是为了演戏,以此证明朝廷事先不知道此事。 整个南洋,知道这个计划的不超过五指之数。 至少这个计划,是不能写在史书上的。 史书上只会记载,南洋土人屠杀汉人百姓,大明为子民讨回公道愤而灭南洋诸国。 后人也只会看到大明正义的一面。 这份公文,也是早就写好了的,一直被郭英带在身边。 只不过把日期给空出来了。 他觉得时机成熟,把日期填上就可以直接出兵了。 等将来回京复命的时候,再把洛阳留底的那一份日期填上,堪称天衣无缝。 等诸将到齐,他拿出墨迹未干的公文,使劲挥舞了几下,说道: “皇上诏令已到。” 早就等的心急的诸将,目光瞬间变得炽烈起来。 “陛下得知南洋乱局大为痛心,令我等为大明无辜子民讨回公道。” 简单的两句话,就让诸将激动不已,对皇帝更多了几分忠诚: “陛下圣明。” 郭英怒喝道:“传我命令,全军出击,血洗南洋。” 诸将:“血洗南洋……血洗南洋……” 南洋水师十万大军高呼‘血洗南洋’,倾巢而出向着南洋诸国杀去。 出兵的同时,郭英也不忘给淡马锡传了一个消息。 早就等不及的傅安,也从房子最隐秘处拿出了一份公文,在上面填上了日期。 然后召集岛上所有力量,宣告了朝廷的旨意。 “一日为大明之民,终生为大明之民……” “犯大明者虽远必诛,害我大明子民者,必让其血债血偿。” 早就愤怒不已的官民,顿时发出了怒吼,血债血偿。 然后,淡马锡总督衙门的兵器库被打开,平日里维护治安的差役,摇身一变成了正规军。 随后,傅安又给镇守麻六甲的水师下达命令,出击。 总督府是有兵权的,甚至拥有先斩后奏,与敌国交战的权力。 只不过淡马锡比较特殊,朝廷有意限制了他们这一块的权力。 现在时机到了,限制暂时被解除。 平时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的总督府,在极短的时间就拉出了一支三万人的军队。 按照和郭英的约定,出兵攻打满剌加(麻六甲)和苏门答腊两国。 淡马锡岛上的难民听到这个消息,放下了心中最后一点怀疑。 朝廷是真的还记得他们。 于是,大明万岁、吾皇万岁的声音不停的响起。 不过很快,这些声音就变成了血债血偿。 难民中间的许多青壮被鼓舞,站出来表示要亲手复仇。 正缺人手的傅安自然满口答应,不过并没有让他们去攻坚,而是单独编在一起,负责最后的扫尾工作。 ----------------- 耿子茂作为南洋水师大将,单独统帅一军,负责攻打婆罗国。 等他的舰队到达,发现岛上依然混乱不堪。 了解过后才知道,劫掠过汉人之后,各个部落为了瓜分这些财富发生了内讧。 以至于他们都未能发现大明军队的到来。 耿子茂可没有客气,立即下令军队登陆。 一队队明军有条不紊的在码头列队,并分配任务。 看着杂乱的城镇,以及地上的汉人尸体。 这些尸体大多已经腐烂,但依稀能看出死的很惨。 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上,布满了伤口。 很多女性尸体都赤裸裸的,生前遭遇了什么可想而知。 看到这一切,将士们的眼睛都红了。 他们并不知道,眼前这场灾难是朝廷策划的结果。 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同族在这里遭受了异族的劫掠屠杀。 接受过思想教育的他们,对国家和族群观念的认识非常深刻。 所以,此时见到这种惨剧,也就更加的愤怒。 随着耿子茂一声令下,愤怒的大军开始了毫不留情的杀戮。 郭英的命令是,鸡犬不留。 即便是刚出生的幼儿,都不能放过。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这条命令太残忍了,可现在没有人再质疑。 无数衣着简陋,还有不少裹着自汉人家中抄来的精美衣物的土人,死在了明军的刀枪之下。 地上洒满了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却丝毫没有引起明军的兴趣。 此时此刻,大家眼中只有土人,以及他们项上的头颅。 哀嚎声再次笼罩整个岛屿,只不过这次角色互换了。 王婉蓉藏身于一处密林的水洼里,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和毒虫的叮咬。 当日她忍痛砸断自己的左手,逃离了那座别院。 出来后她终于确认,土人作乱了,正在屠杀汉人。 她远远的看了一眼,昔日的吴家大院已经变成火海。 这让她非常的兴奋,吴家终于遭报应了。 之后,她趁着夜色逃出城,躲进了林子里。 她知道动乱的时候一个孤身女人是多么危险,所以也不敢和其他人扎堆,一个人躲躲藏藏熬到了今天。 很快断掉的左手因为没能得到医治,发炎溃脓。 身体也起了高热,让她的意识日渐昏沉。 她知道自己要死了,但很不甘心。 不是怕死,而是未能将吴家的罪行公之于众。 只是当前局面,她什么都做不了。 只能找来几种疑似草药的东西,也不知道有没有毒,更不知道能不能治疗伤口。 用嘴嚼碎涂在了伤口上。 也许是运气好,草药起了作用,也许是她的意志战胜了病痛。 慢慢的体温降下来了,伤口也开始愈合。 如此不知不觉三个月多过去,她活了下来,代价就是已经没有了人形。 远处看到她,只会认为她是人形野兽。 正是靠着这个伪装,她躲过了好几次土人的追杀。 这天她正小心翼翼的寻找食物,突然听到远处传来嘈杂的声音。 听声音是土人发出的。 她以为是土人又来搜索汉人,吓的连忙躲起来。 但很快发就发现情况不对,这些土人怎么看起来像是在逃命的样子? 谁在追杀他们吗? 她知道土人起了内讧,一开始还以为是土人自相残杀。 可还是很快她就意识到了情况不对,后面追杀土人的军队,衣服好熟悉。 明军?明军,是明军。 明军来为我们报仇了? 这一刻,王婉蓉积累了数月的情绪终于爆发,忍不住放声大哭。 边哭边大声高呼:“军爷,土人往那边跑了,快杀。” “杀,杀,杀光这些畜生。” 第398章 秦风·无衣 南洋动乱的消息传入大明,朝野为之沸腾。 谁都没有想到,在大明蒸蒸日上的今天,竟然还能发生这样的惨剧。 大明周报用头版头条来报道了此事。 这也是自创刊以来,头版头条首次刊登皇家三人组以外的信息。 由此可见,这件事情带来的震撼有多大。 此事也很快就传开,成为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不过对于此事的看法,却呈现了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大明必须出兵惩戒土著。 不过同样是出兵,理由却不一样。 有人是从国家尊严的角度来说的,汉人是华夏正统,大明自诩为正统。 土著屠杀汉人就是打大明的脸,大明必须要出兵维护自己的尊严。 还有人则是从同族的角度来考虑的, 没什么可说的,同族被屠杀,必须出兵报仇。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有人认为应该出兵,自然就有人反对出兵。 他们也分为两种不同的声音。 一种认为,大明正休养生息,不能轻易掉入战争泥潭。 这么多年,朝廷始终未能解决西南和云南的蛮夷问题。 南洋势力众多,这要打到哪年哪月去? 按照以往的处置办法,朝廷下旨申斥就完事了。 等将来有机会,再慢慢收拾他们也行。 还有一部分极端保守派,则认为南洋汉人背祖弃宗,自愿与蛮夷为伍,被杀了也是活该。 看以后还有谁敢离开华夏大地。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的不可开交。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万里外的一群人被杀,和我有什么关系? 还不如想想今晚吃什么呢。 陈景恪一直在关注朝野对此事的看法,对于这些人的冷漠,非常的无奈。 还是缺少族群认同啊。 不过他也知道,这是难以避免的。 别说是现在,前世民族主义盛行,依然有大把的人没有民族概念。 有些人是因为缺少教育,以至于族群概念不深。 有些人则恰恰相反,正因为书读的太多,自以为掌握了真理,开始否定民族概念。 大明的情况没有那么复杂,纯属宣传教育不到位。 “任重而道远啊。” 朱雄英疑惑的道:“什么任重而道远?” 陈景恪简单的说了一下自己的发现。 朱雄英倒觉得很正常:“嗐,全民推广华夏概念才几年,能有现在的成果已经不错了。” “你不是经常说欲速则不达吗,怎么比我还着急起来了。” 陈景恪苦笑道:“这么多人被杀,我能不着急吗,我恨不得一步功成。” 朱雄英耸耸肩,说道:“那你想去吧……对了,我爹宣布废朝三日,并颁布罪己诏。” “还让我代他祭天祭祖……你觉得这样做够不够?”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可以,不过罪己诏的措辞考究一点,重点强调一下族群的概念。” “再找人写一些族群相关的文章……” “让大明周报出一期加刊,专门刊登罪己诏和这些文章。” “我们要趁此机会,告诉天下人何为族群,应该如何对待族群问题。” “同时也要告诉天下人,为何大明是华夏正统。” 古代是没有族群概念的,至少华夏这一块,族群意识非常薄弱。 强调族群有什么意义,对大家有什么好处吗? 所谓族群,有吃的重要吗? 这也是数年的宣传,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今天陈景恪就要借着这次机会,告诉天下人何为族群。 就在大家为南洋的事情争论不休的时候,突然宫中传出消息。 陛下闻听子民被杀,悲戚不已。 听到这个消息,激进派顿时就高兴了。 看陛下这态度,是要打啊。 保守派却忧心忡忡,陛下可千万不要冲动啊。 双方不约而同的做好了准备,明天早朝一定要好好劝说陛下。 只不过一方是劝出兵,另一方是劝不要出兵。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第二日早朝,朱标眼睛红肿,谈起南洋之事悲痛欲绝。 不停的自责:“大明子民被残害,是朕之过也。” “朕对不起天下万民,对不起枉死的百姓,朕……枉为天子也。” 闻听此言,保守派一边站出来劝说皇帝节哀,一边默默地将奏疏都塞进了袖子里。 这还劝个啥,算了,爱咋咋滴吧。 激进派则兴奋不已,义愤填膺的说道: “君辱臣死,请陛下下令征讨不臣。” 朱标并没有当场做出决定,却下旨辍朝三日,并下罪己诏,同时还命皇太子向昊天和祖宗请罪。 罪己诏? 听到这个决定,保守派和激进派都震惊了。 这可是罪己诏啊,自古以来有几个皇帝,愿意主动下罪己诏的。 陛下这是将所有的罪责,都揽在了自己身上。 陛下他……果然胸怀天下,爱民如子。 群臣激动的热泪盈眶。 尤其是文官们,若非氛围不合适,他们都要站出来赞颂吾皇圣明了。 只有少数依然不死心的保守派,注意到了另一个问题。 皇帝虽然还没有公开表态要出兵,可又是罪己诏,又是向苍天祖宗请罪。 还有别的选择吗? 如果不打,这罪己诏岂不是再打自己的脸? 如果不打,怎么回复苍天和祖宗? 他们想要阻止皇帝这么做,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你可以阻止皇帝出兵,甚至不配合朝廷出兵,总不能阻止皇帝下罪己诏吧? 现在诏书下了,你看着办吧。 事已至此,先吃……不是,他们只能安慰自己,皇帝还是很照顾大家情绪的。 没有强行下令出兵,而是以这种更委婉的方式做出决定。 比起太上皇他老人家,可好太多了。 当皇帝要下罪己诏的消息传出后,所有人都意识到,问题的性质变了。 就算是最淡漠,最没有族群意识的人,都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 然后一个话题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 离开了大明本土的汉人,还是不是华夏子民。 为了一群远在天边的人大动干戈,到底值不值得。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明周报加印版出版,头版头条就是皇帝的罪己诏。 第二版就

相关推荐: 寡妇门前桃花多   狂野总统   修仙有劫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祸国妖姬   宣言(肉)   将军夫夫闹离婚   大唐绿帽王   她太投入(骨科gl)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