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69章

第169章

,生活非常的原始。” “根据探险队短暂的接触,发现他们不会冶炼金属,没有马匹,连陶器都不会烧制……” 陶器都不会烧制?众人都有些惊讶。 在陈景恪的主张下,大明建立了一个机构,专门做区域国别研究。 将接触到的每一个国家部落的,风土人情、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生产力情况等等,全部做详细的记录。 其中很多都是原始部落。 这些原始部落,很多都未能掌握金属冶炼技术,但连烧陶都未能掌握的确实少见。 烧陶实在太简单了,弄几个泥胚子阴干扔火堆里烧,都能出陶器。 一个大洲竟然没有能研究出陶器的烧制方法……有点超出他们的想象。 徐达都忍不住问道:“这个情报准确吗?” 陈景恪回道:“目前来看应当不假,具体如何还要做进一步探查。” 徐达强调道:“一定要确定对方是否掌握铁器,这一点至关重要……” “嗯,告诉去炎洲的人,不要轻易把铁器给土人,更不要把冶炼技术告诉他们。” 朱元璋也说道:“对,千万不要让他们掌握了铁器的冶炼技术。” 土著没有掌握铁器没有骑兵,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啊。 很快众人就商量出了一整套的开发炎洲计划。 先去打探那里的具体情况,然后再根据情况进行开发。 开发的方法很简单,朝廷先派人去建立一些定居点,然后将一些死刑犯流放过去。 反正都是要死的人了,去为大明开疆拓土做点贡献吧。 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如何有效统治那里,才是最大的问题。 毕竟炎洲离大明太远了,不可能直接进行统治的。 其实众人心中已经有了想法,效仿秦王之事。 封几个亲王过去,啥事儿就都解决了。 而且还将亲王撵出了大明本土,防止藩王做大。 然而,将封国建在那里,无异于流放。 事实上,在很多人心目中,朱樉去安西就是被流放。 秦王有罪,被流放到安西合情合理。 可将无罪亲王封到蛮荒的炎洲,那就太过分了。 没人敢提出这个建议,老朱是多么的重视亲情,满朝文武谁不知道啊。 提这个建议,怕是嫌脑袋太重,想轻松一下是吧。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朱元璋竟然主动说道: “先查清楚炎洲的情况,建立一些定居点。” “如果那里真的适合居住,可以封几个亲王过去。” 闻言,所有人都惊讶不已。 这建议是老朱提出来的?简直不敢相信啊。 然后,反应过来的众人立马起身说道: “陛下圣明。” 看那模样,生怕老朱反悔一样。 就连最反对扩张的那三个儒家出身的学士,也改变了想法。 炎洲发现的好啊。 正发愁那么多亲王怎么处置呢。 说是海王分封,可海外的地是有限的,适合分封亲王的并不多。 总不能随便找一块蛮荒之地,将他们丢过去吧。 鲁王、蜀王、湘王,都加冠了,封国还没着落呢。 眼瞅着代王、肃王、辽王也长大了…… 再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群臣还真怕朱元璋改变主意,重新在大明内部搞藩王制度。 现在朱元璋主动提出将亲王封到炎洲去,那可真是太好了。 封,必须封。 炎洲那么大地儿,封三五十个亲王过去完全没问题。 别说太上皇和皇上的儿子,未来太子多出来的儿子,也照样能封过去。 还能将多余出来的人口迁徙过去,减轻大明的耕地压力。 啧啧,简直太完美了啊。 因为这件事情,众人对开发炎洲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对于投入资源什么的,那是不遗余力。 要多少有多少,一定要尽快把炎洲开发出来。 为大明开疆拓土,我辈义不容辞。 唯有了解老朱为人的徐达和李善长,相互看了一眼,都露出意味深长的表情。 炎洲、分封亲王、勋贵大分封…… 如果他们还想不到什么,那就真的太蠢了。 现在亲王都封过去了,别的勋贵还有的选择吗? 不过他们并没有说出来,这么大的事情,还是不要瞎传的好。 朱元璋自然知道大家的想法,却并没有说什么。 先让你们高兴着,等将来大分封的时候,有你们哭的。 咱的儿子都封过去了,你们还想挑三拣四? 呵呵。 咱不当皇帝了,照样能杀人。 众人很快就拿出了一套大致的开发方案,计划三年内在炎洲建立稳定的定居点,并着手进行分封。 至于细节,具体怎么做,自有下面的人去做。 这件事情商量好,朱元璋再次将目光看向陈景恪: “还有什么事情吗?” 陈景恪颔首,问道:“秦王的信您也收到了。” “关于他提议,趁帖木儿无力东顾的时间节点,出兵拿下西域的策略,不知您有何看法?” 第385章 不打西域打天竺 秦王的建议? 众人表情都严肃起来。 朱樉的奏报是半个月前送到的,对于他的战果,大家反响平平。 最多就是喊一句秦王英勇善战,然后惋惜他误入歧途。 主要是离的太远了,缺少代入感。 就连内阁成员,都很少有人能理解这一战的意义。 也不怪他们,帝国计划现在只有几个人知道,不理解也是很正常的。 但知道这份计划的人,都非常兴奋。 这是立足之战,打赢这一仗秦国才算是在安西立住脚。 同样,这也是帝国计划的关键一战,赢了就可以事半功倍。 陈景恪在兴奋之余,还多了一份惊讶。 朱樉这能力太强了吧。 那可是帖木儿啊。 五倍的兵力差距,野战中正面击败帖木儿,太出人意料了。 虽然陈景恪一直坚信,大明可以打败帖木儿。 但对方毕竟是安西霸主,他内心还是很重视对方的。 没想到朱樉一出手就玩的这么大。 什么才是战斗民族? 这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 如果我们的祖先战斗力不强,是如何从一个小部落称霸黄河流域,然后建立天朝上国的? 考古学家在襄阳发掘出一条四千多年前的长城,就是南方部落用来应对华夏扩张的。 最终结果不说大家也都懂。 反正就是,这块土地上的一切统统都融入了华夏,大家成了一家人。 秦汉隋唐,哪个不是战斗力拉满。 然后带宋把脸丢尽了。 现在,大明终于又找回了当年的自信以及战斗力。 对于弟弟的求援,朱标没有丝毫犹豫,全部予以满足,并且还发大手一挥翻倍给。 不过对于他提出的,朱棡出兵拿下西域的的建议,大家则陷入了犹豫。 休养生息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基调。 大明内部变革不断,也需要时间让大家适应新制度。 此时开启大战,大家还是持谨慎态度的。 况且大明也并非就真的无战事了。 云南那边的蛮夷叛复不定,若非沐英苦心经营,恐怕早就生出乱子了。 即便如此,朝廷也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治理。 然后就是草原,蚕食计划前年就已经开始了。 以水泥堡垒为据点,一点点占领草原之地,压缩北元的生存空间。 这一项计划,牵制了大明太多的精力。 首先是水泥的制作,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这玩意儿的造价太高了。 为了满足需求,朝廷开了好几处水泥厂,工人的死亡率高的可怕。 不过没人心疼,就连陈景恪都无所谓。 因为这些工厂里的员工,并不是大明百姓。 大多数都是从日本和虾夷弄来的奴隶,还有一小部分是从别的地方抓来的。 大明明面上禁止奴隶贸易,禁止使用奴隶,连奴仆都必须是合同制的。 然而私底下购买使用奴隶一直都是常态。 陈景恪也没有反对这一点,有些工作注定了很危险。 死别人和死自己人,该选哪个他很清楚。 他更清楚,自己是华夏人,只需要对华夏负责就足够了。 世界? 对不起,华夏打造好了,才有能力考虑世界的问题。 明面上禁止奴隶贸易,不允许随意抓捕奴役无辜土著,只针对特定族群,已经是他最大的仁慈了。 嗯,哪个族群会被针对,大家都懂。 总之就是,为了在草原上修堡垒,生产水泥以及其他材料,投入的资源太多了。 堡垒修筑好之后,还要搞其他的一些配套设施,还要驻扎部队,这些都需要海量的资源支撑。 其次,也速迭儿也不傻,自然不会坐以待毙,频繁的对堡垒发起的进攻。 现在的北部边境摩擦不断,双方已经进入了拉锯战状态。 虽然总体上大明占据优势,堡垒修的一天比一天多,大半个漠南都被掌控。 但这种拉锯战最消耗国力,大明投入的资源也是无法计算的。 朱棡那边也同样没消停过。 他时不时的就从河西走廊出兵,攻击瓦剌等部落,持续不断地消耗对方的实力。 而且他的任务不只是战略安全方面的,还有地方建设。 河西走廊经过无序开发,已经大面积荒漠化。 必须趁小冰河期到来前,尽可能的恢复植被。 植树造林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的是千难万难。 只能说,带宋和元朝留下的窟窿太大,气候留给大明的时间又太少。 大明必须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争分夺秒的去填窟窿。 在陈景恪的引导下,这几年大明各方面百花齐放。 赚的钱是多,可花钱的地方更多啊,朝廷其实一直都不富裕。 不过还好的是,经过三年的轻徭薄赋,民间已经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 好不容易得来的大好局面,没有人愿意轻易破坏。 谁都不知道,开启西域战线之后会是什么结果。 如果战事顺利还好,万一打成拉锯战,对大明来说就是灾难性的。 所以能不开战,尽量不要开战。 如果非打不可,也要尽可能的将战争延后。 这是大家的共识。 就算是耿光这样因支持改革进入内阁的人,都认为短期内不应该开战。 至于陈景恪……休养生息计划就是他提出来的,自然也倾向于不打。 不过…… “我们不能死板的应对问题,虽然休养生息是大计,但机会真的送到眼前了,也不能就这样视而不见。” 他以这句话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如果机会真的合适,该打还是要打的。 闻言,邱广安将原本准备的话咽回去,改口说道: “户部做过预算,大明可以在不影响民生的情况下,发动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众人将目光看向徐达,这里就他最了解战争了。 徐达有些轻蔑的说道:“以前不了解帖木儿的实力,我们一直将其视为同等对手,现在看吗……”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没有将这话说完,但意思大家都懂。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秦王将他拉出来遛了一圈,发现他就是个骡子。 “而且现在他们内忧外患,无力兼顾西域……” “仅凭察合台汗国,非晋王一合之敌。” “就算战事不顺,规模最多也就是一场中等规模的战役。” 此言一出,众人就知道最终结果了。 不过有些流程还是要走的,陈景恪继续说道: “其实诸位不用担心,收复西域至少也要等到两年后去了。” 接着他解释道:“根据秦王的情报,帖木儿刚刚才结束了和钦察汗国的五年战争,实力消耗巨大。” “与秦王一战又损兵折将,这次平息内部动荡,对国力也是极大的消耗。” “他最少要用两年时间恢复实力,才能发动下一场战争。” 为啥帖木儿两年就能恢复实力,发动下一场战争。 国力更占优势的大明,却要用五年来休养生息呢? 原因很简单,帖木儿对臣民是单方面掠夺,内部建设基本等于零。 下面人只要有口吃的就行,其他的根本就不管,自然能更快的收集资源发动战争。 大明不一样,要搞内部建设,要搞吏治,要改善民生…… 就算发动战争,也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百姓的影响。 所以,大明才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元气。 但这并不意味着,大明就只能这么做。 如果情况逼到那个地步了,大明一样可以搞竭泽而渔式的经济政策。 然后全年无休的打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 只不过,目前没必要这么做而已。 陈景恪继续说道:“我推测,帖木儿和钦察汗国的战争,会在两年后开启。” “到那时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结束了,正好出兵收复西域。” 两年后? 听到这个时间,耿光等人的表情立即变得轻松起来。 反倒是朱雄英很是不满的道:“为何要两年后?现在帖木儿陷入内乱,也无力兼顾西域。” “现在出兵将西域打下来,等两年后他和钦察汗国交战,我们还能渔翁得利。” 朱元璋摇摇头说道:“不成不成,现在将西域打下来,帖木儿就会面临你二叔三叔两面夹击。” “他又不傻,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和硬着头皮和钦察汗国开战。” “所以,我们必须要为他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徐达点点头,说道:“陛下所言甚是,我们必须要让帖木儿相信,他的后方是安全的……” “为了尽快搜刮资源,帖木儿很可能会加大对察合台汗国资源的掠夺。” “这必然会削弱察合台的实力,我们出兵会更容易获胜。” “而且过度压榨,也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等我们出兵的时候,很可能只需要一两场胜利,就会出现百姓喜迎王师的局面。” 还是那句话,此时的百姓没有什么族群概念。 大明统治他们,还是察合台大汗统治他们,对他们来说都行。 谁对他们好,他们就跟着谁。 帖木儿要吸察合台汗国的血,察合台大汗只能拼命压榨百姓。 西域百姓活不下去,自然会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如果真出现这种局面,大明后续治理西域就要简单许多。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朱雄英自然也懂,只能失望的收回了立即出兵的念头。 这时,陈景恪再次开口道:“不过……虽然现在不适合动西域,却是动天竺的绝佳时机。” 朱雄英眼睛一亮,追问道:“快说说,为何适合动天竺?” 其他人也都向他看来,不是正在说安西和西域吗,怎么突然就扯到天竺去了? 徐达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陈景恪解释道:“经过三年的准备,燕王府的实力已经很强,有能力发动这场战争。” “燕王世子学有所成,也足以去主持大局了。” “还有道衍大师辅佐,收拾天竺不在话下。” “帖木儿得知我们在攻打天竺,就会更加放心的和钦察汗国开战……” 耿光质疑道:“燕王府的实力我不怀疑,但天竺亦是大国,恐怕不好打吧。” “而且我们是外来之人,他们的百姓会接受我们的统治吗?” 陈景恪笑道:“如果是别的国家确实不好打,但天竺例外……” 这个国家的战斗力不提也罢,华夏对他们的战绩,堪称战史奇迹。 古有一人灭他们一国,今有四名战士击败他们两个精锐营。 并且还留下了一句名言: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听听这话说的,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人数占优势呢。 而且天竺采用的是种姓制度…… “他们的统治阶层婆罗门、刹帝利,全都是外来的雅利安人。” “就连第三等吠舍,也就是平民,都是雅利安人。” “占人口大多数的本地土著,只能作为底层也就是第四等的首陀罗……” “只能从事伺候人的低贱行业。” “在首陀罗之下,还有个第五等,属于贱民级别,连当奴隶的资格都没有……” “燕王府击败他们之后,暂时不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先用种姓制度稳定政权。” 击败他们之后继续使用种姓制度,明人自然是高种姓。 在制度不变的情况下,基层的百姓是不会在乎谁当国王的。 维持旧制度,更有利于燕国的统治。 等时机成熟再进行改革,彻底废除天竺文化,废除种姓制之类的。 至于为什么不留着种姓制度…… 陈景恪的目的是推广华夏文化,不把天竺文化废除,过个几十上百年燕王府就会被对方给同化。 到那个时候乐子就大了。 况且,种姓制度绝不是什么好东西,不把它废了,万一传入大明也很麻烦。 “我以为,燕王府可以在三到五年内拿下天竺全境,并建立稳固的统治。” “到时候晋王也已经拿下西域,秦王在安西也有了足够的实力……” “大明可以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力,拿下整个安西。” “到那时,大明将再也不用担心来自陆地上的敌人了。” 听完这个计划,耿光等人面面相觑。 他们又不蠢,到了这会儿岂能不明白,朝廷对西域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秦王去安西也不是流放,而是为了实现整个战略下的一步棋。 而且眼看着这步棋又走对了。 就算他们不懂军事,也知道朱樉在安西立足的战略意义。 再拿下天竺,真就三方包夹,帖木儿插翅难飞。 这计划一看就是出自陈伴读之手啊。 如羚羊挂角,不到答案揭晓的那一天,外人根本就看不出来。 朱雄英兴奋的道:“好,这个计划实在太好了,马上给四叔下旨,让他出兵天竺。”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确实是打天竺的好时机。 第386章 强化锦衣卫? 耿光等人苦笑不已,就这一会儿的功夫,他们就感受到了什么叫心情大起大落。 打西域他们很担心,改成两年后打他们松了口气。 哪知道马上又换了个更高难度的目标。 天竺。 离大明更远,攻打那里代价更大。 关键是,天竺的纸面实力强啊。 根据情报显示,那里的人口在八千万到一亿之间。 当然,现在天竺四分五裂,对基层的统治接近于零,想要统计准确的数字并不现实。 这个数字是推算出来的。 但大明的国别研究部门,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这个推算是具有可信度的。 那里可是有将近一亿人口啊,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征服的? 而大明此时在籍人口才只有七千万而已。 早知道要打天竺,还不如同意打西域呢。 然而他们知道,自己的反对没有任何用处。 大明能让皇家三人组改变主意的,只有陈景恪。 而能让陈景恪改变主意的,只有皇家三人组。 当他们四个人都同意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代表着这个事情必然会落实,没有人能阻挡。 嗯……马娘娘可以阻拦,但她从不过问政务。 有冤屈了找她,她会帮你出头。 政务方面的事情找她,面都见不着。 不过还好,这次出动的是燕王府。 他们已经在心中做好准备,出征顺利最好,不顺他们拼死也要劝阻皇帝取消这个计划。 陈景恪虽然不知道他们的想法,却也能猜到大家并不看好这个计划。 不过他并不担心。 天竺的战斗力,只能说懂的都懂。 很快大明君臣就会知道,什么叫专业软脚虾。 攻略天竺的计划就此定下,具体如何做则要等朱棣回京再商议。 这件事情说完之后,陈景恪又说了另外一个问题。 “锦衣卫扩编……” “什么???”朱元璋等人开没开口,耿光等人先失声惊呼不已。 “陈伴读,万万不可啊。” “天下人畏锦衣卫如虎,现在正值变革的关键时期,扩编锦衣卫恐会引起天下人的惊恐。” “是啊,况且目前大明蒸蒸日上,实在没有扩编锦衣卫的需要啊。” 对于众人的反应,陈景恪早有预料,并不奇怪。 可以说,大明现在有两个机构最惹人厌。 一个是锦衣卫,另一个就是税务稽查司。 相比起来,还是锦衣卫更可怕。 税务稽查司只会要你的钱,而锦衣卫会要你的命。 群臣做梦都想把这玩意儿给取缔了,怎么可能会支持扩编。 别说群臣了,就连朱元璋、朱标都觉得惊讶。 了解陈景恪的人都知道,他并不是很喜欢特务政治。 若非变革需要,他早就提议废除这个组织了,怎么会主动要求扩编呢? 朱元璋疑惑的问道:“景恪,你说要扩编锦衣卫?为什么?” 陈景恪表情很严肃:“大批项目实施,海量的钱财撒下去,必然会导致贪腐加剧。” “朝廷必须要采取严厉措施,将这个苗头压下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光靠监察御史,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 “过往的事实证明,在这种时候锦衣卫是最值得信赖的。” “然而,锦衣卫只有六千人,要留一部分在京中听用。” “还有一部分去周围各势力打探情报,还要监察地方……人手严重不足。” “扩编势在必行。” 朱元璋和朱标都不禁颔首,确实如此。 锦衣卫缺人是早就存在的问题,只是以前勉强够用,为了不刺激群臣就没有扩编。 当然,朱标自己不喜欢锦衣卫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内部变革需要加强监察,更多新大陆和新势力的出现,也需要锦衣卫去打探情报。 扩编已经势在必行。 几位内阁学士的表情非常纠结,今天陈伴读这是想干啥? 为啥非要提这些让人为难的建议? 他就不知道,消息传出去他会被骂吗? 别说是外面的人了,就连他们这些内阁成员,都想骂人了。 然而他们终究是不敢真的骂出口的,连反对都不敢太大声。 老朱对于这个提议,自然是一万个支持: “好,这个建议咱同意了,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不够了再说。” 然后他又对群臣说道:“也不怕告诉你们,咱准备离京继续巡视地方。” “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这股贪腐之风。” “告诉下面的人,谁落到咱手里,就等着被抄家灭族吧。” 众人听得心中一惊,太上皇这把刀,终于又要出鞘了。 这次不知道有多少人要倒霉。 当老朱拍板同意将锦衣卫扩编成两个卫的时候,事情就已经成了定局。 太上皇开口,这还反对什么。 怕不是嫌自己命长是吧。 不过陈景恪也知道,不能真的把文官集团推到对立面,否则就会陷入无休止的党争,永无宁日。 打了对方一帮子,就得给一颗红枣,于是他就提出了今日的第三个议题。 “……我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知识浩如烟海。” “只是承载这些知识的书籍,或是散佚,或是毁于战火……” “能保存到现在的百不足一,此乃我华夏最大的遗憾。” “今日我大明承天命而坐天下,自当……” 他先是说了一大番的开场白,歌颂赞扬了先贤的伟大,惋惜了书籍的损失,无数知识失传。 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建议,朝廷组织大儒,收集天下典籍加以汇编……”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此书若成,可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好。”一道叫好声响起。 众人望去,竟然是朱元璋。 只见他高兴的道:“景恪真是深知咱的心思啊,人家都说大明只有武功缺少文治。” “咱早就想编写一部这样的文献,堵住那些人的嘴。” “只是编写此书耗费甚大,而大明当务之急是变革不宜分心,所以咱就没有去做。” “今日倒是被你小子给抢了先。” 朱标也笑着说道:“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 “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将天下典籍汇总……” 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重振自家的声威。 编写一部巨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陈景恪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 本来朱标计划

相关推荐: 偏执狂   宣言(肉)   归宿(H)   好你个负心汉_御书屋   将军宠夫   姑母撩人   赘婿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我以力服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