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在港口也有数万人等候,亲眼目睹他们乘坐水师战舰离开。 水师战舰一路到达安西湾的法奥港,这里也有万余秦国人在等着他们。 那群鱿人在这里下船,登上了前来迎接他们的鱿人商船。 然后在所有人的目睹下,缓缓驶离了港口。 到了此时,终于有人忍不住大声诅咒起来。 有一个人开口,其他人也不再沉默,纷纷跟着破口大骂。 声音传到了船上,梅纳哈姆·狈京脸色难看,回头盯着岸上的人群说道: “早晚有一天,我会让他们为今日的行为付出代价。” 前来迎接他的人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这一天肯定会到来的,而且就在不久的将来。” 梅纳哈姆·狈京点点头,然后郁闷的道: “只可惜,我们在这里发展的势力全部都被毁了。” “而且现在这里的人非常仇视我们,以后的行动会变得很困难。” 那人毫不在意的道:“无所谓,历史已经证明,这些愚蠢的人很快就会忘记今天的事情。” 梅纳哈姆·狈京脸色好转了不少,鱿人干这种事情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又有几个人还记得? 若非秦国突然出现并反鱿,恐怕这些人到死都不会知道真相。 一想到秦国,想到朱樉,他的脸色再次阴沉下来: “朱樉,我会让你付出代价的。还有你背后的大明,也……” 说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 报复秦国还有几分可能,想针对大明,还是算了。 说出来只会招人嘲笑。 不但不能招惹,还必须要隐藏自己,不能让大明知道他们鱿人在搞复国的事情。 真要把那个庞然大物给惹怒了,恐怕就真的天下无鱿了。 想到这里,他转而说道:“我们现在去哪里?” 迎接他的人说道:“去埃及,切尔克斯人夺取了马穆鲁克的政权,推行德谟克拉西制度,正是我们的机会。” 梅纳哈姆·狈京面露喜色:“德谟克拉西?哈哈,好好好……” “当年先祖摩西被迫离开埃及去往迦南……千年后我们重返埃及,这一切都是神灵和先祖的意志啊。” 当年摩西带领被奴役的鱿人逃离埃及,前往迦南。 然后杀光了接纳他们的迦南人,占据了那块土地,还宣称这是神灵赐给他们的土地。 当然,鱿人并不认为杀光迦南人有什么错。 而摩西竟然也被某些人视为真正的大善人,从来没有背刺过帮助他的人。 理由就是,他小时候被埃及人收养,长大之后没有背刺收养他的人,只是带领鱿人逃离埃及。 至于迦南人,被大家忽视了。 那么问题来了,摩西是不愿意背刺收养他的埃及人,还是不敢没能力? 不过这些都无所谓了。 现在他们要重返埃及。 之前是突厥人建立的马穆鲁克统治埃及,他们采取的是世袭制。 鱿人在那里并不能找到什么机会。 两年前切尔克斯人夺取了马穆鲁克政权,他们竟然搞了德谟克拉西制度,大家推举国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德谟克拉西不是民主。 民主是全民选举,德谟克拉西是部分人的选举…… 说的更直白一点,是大地主大贵族阶级才有参与资格的选举。 平民啥也不是。 前世有些人把德谟克拉西翻译成民主,不是蠢就是坏,要么就是无知。 而德谟克拉西制度,就为鱿人提供了浑水摸鱼的机会。 他们有钱,可以资助想要参选的人,从而获得权力。 近而渗透这个国家,玩一出鸠占鹊巢。 就在鱿人复国组织畅想未来的时候,朱樉召见了绣衣卫指挥使柳芸娘。 “眼线安排好了吗?” 柳芸娘颔首道:“安排好了,没有引起对方的怀疑,眼线已经跟随他们登船。” 朱樉赞许的道:“你做的不错……没想到这群鱿人竟然真的有个什么复国组织,这次一定要查到他们的老巢。” 柳芸娘说道:“陈伴读果然洞察一切,大王也英明,这么快就想到了办法。” 虽然没有见过那位传说中的陈伴读,但听多了他的传说,她难免也会生出敬仰之情。 朱樉不禁有些得意,他也确实有得意的资本。 反鱿不算什么,利用鱿人喜欢背刺的特点布局,一举翻转大局,才是他最骄傲的手笔。 他还利用这件事情,将秦国境内的传统豪强消灭了很大一部分。 毕竟有能力庇护鱿人的,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 真正的普通百姓,自己都活不下去怎么可能去庇护别人。 这些人在地方上拥有极高的威望,严重影响中央权威。 朱樉早就想弄他们了,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理由。 这次算是搂草打兔子,一箭双雕了。 而且把这些人打掉,百姓还不会恨朝廷,而是将一切归于鱿人的忘恩负义。 简直是完美。 从此以后,反鱿就不再是朝廷的事情了,而是整个秦国所有人的一致追求。 这才是真正的……人·汪洋的力量啊。 柳芸娘想到鱿人的情况,有些无语的说道:“这些鱿人真的很奇怪。” “有人是虔诚的教徒,认为流浪是神的旨意,复国是违背神的意愿要受到惩罚。” “我们屠鱿,他们竟然不恨我们,反而认为这是神对他们复国的惩罚。” “让他们当眼线,传递鱿人复国组织的情报,他们竟然毫不犹豫就同意了。” “若非如此,我们想安插眼线还没这么容易呢。” 朱樉反倒觉得很正常:“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鱿人不是个小族群,那么多人不可能全都一条心。” “相互之间有竞争乃至有仇,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而且也不能完全相信那些眼线的话,需知他们背刺的天性。” 柳芸娘回道:“我知道,只要锁定那些人的大致位置,这些人的使命就结束了。” “以后不会再轻易动用他们。” 朱樉点点头,转而说道:“要注意掌控舆论,绣衣卫要动起来,随时监控国内外对朝廷的看法。” “尤其是针对鱿人的舆论,一定不要停歇。” 现在反鱿已经成了秦国立足当地的契机。 只要把这个人设打造好,就能慢慢打破与当地人的隔阂,逐渐融入他们。 然后发展壮大,一举夺取安西霸权。 “大明有很多人对反鱿不以为然,将这里的情况写下来送回去,想来能改变不少人的想法。” 安排完一切,朱樉叹了口气,遥望东方: 也不知道大明那边现在是什么情况。 第383章 阁老们头上的人 与安西风急浪高不同,大明整体稳定,只有微波荡漾。 微波来自于两方面,其一为内循环计划的实施,其二来自于思想界。 为了加快内循环的建设,朝廷放宽了对基建项目的审核。 正如推测的那般,面对送到嘴边的肉,又有几个人能控制住内心欲望呢? 一时间贪腐成风。 锦衣卫全面出动,朱标派遣御史在全国巡查。 户部和金钞局组成联合调查组,随机抽检审核资金去向。 即便如此,依然无法遏制住这股风气。 老朱终于坐不住了,在过完上元节之后,就决定再次出发巡视地方。 本来他还想带着马娘娘一起出发的,然后就被狠狠的拒绝了。 “够了够了,我知道你有那个心就够了,我老了不想折腾了,你自己个儿去吧。” 老朱那叫一个委屈:“妹子,你不耐烦咱了。”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你以为谁的身体都和你一样硬朗啊,再折腾下去,怕是景恪都束手无策了。” 老朱听的心疼不已,看着她已经接近全白的头发,心中隐隐作痛。 自己能跑能跳,还能拎着大刀耍几十个来回,可是她已经尽显老态。 要知道,她比自己还小两岁呢。 想着想着他的眼眶就湿润了:“妹子,你可得保重身体,咱离不开你。” 马娘娘心中开心,嘴上却嫌弃的道:“老东西,都快入土了你还在这肉麻呢。” 然后她安慰道:“我问过景恪了,暂时没什么大问题。” “人心中都有口气,只要那口气在,就不会出大问题。” “我心中那口气可还强着呢,你就放心忙你的去吧。” 老朱一屁股在她身边坐下,说道:“咱也不去了,咱在家好好陪着你。” 马娘娘笑道:“你陪我做什么,朝廷更需要你。” “况且你心系国事,真让你在宫里什么也不做,我还怕把你憋出病来呢。” “去吧去吧,帮标儿分担一些压力……” 提起大宝贝儿子,老朱也有些无奈。 这个儿子的身体,还不如自己呢。 他是一点都不敢放松,想尽一切办法帮儿子分担压力,生怕朱标先自己一步而去。 马娘娘也发现,自己安慰人似乎安慰错了方向,连忙补救道: “有景恪在呢,他的医术你还不放心吗。” 老朱点点头,又摇摇头说道:“咱对他的医术从不怀疑,只是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这些年他忙着研究国事、专研学问,医术早就生疏了。” 马娘娘笑道:“治疗别的病或许他会生疏,但我和标儿的病他一天都要瞧上三回,想生疏都生疏不了。” “你呀,心就放到肚子里去吧。” “而且我不和你一起出去,倒也不全是因为身体原因,是怕有我在你放不开手脚。” 马娘娘可不是滥好人,她只是做事喜欢留余地,不喜欢搞扩大化。 真到了关键时刻,她的手腕可一点都不比朱元璋软。 要不然人家两口子是排在前三的模范夫妻呢。 在这一点上,朱标的性格更像马娘娘多一点。 现在是改革的关键时刻,大把的钱撒出去,要是没有雷霆手段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 所以,这一次她原则上是支持老朱杀人的。 但马娘娘的性格决定了,她没有办法无视老朱大肆株连,必然会去劝说。 到时候老朱做事就会放不开手脚。 一旦给了那些贪官污吏侥幸之心,后果会非常严重。 眼不见心不烦,索性这次她就不跟着一起去了。 马娘娘继续说道:“第二个原因就是妙锦,她也大了,我要在洛阳看顾着她。” 老朱眉头一挑,说道:“她可是咱们一手培养出来的太子妃,谁还敢动她不成?” 马娘娘没好气的道:“除了你的宝贝大孙子,还能是谁。” 老朱马上就懂了,连忙说道:“也是,可不能让那臭小子乱来,怎么也要等到妙锦及笄才行。” 徐妙锦今年实岁十三虚岁十五,在古代这个年龄成婚完全没问题。 朱雄英天天把自家媳妇宝贝的不得了,如果放任他们在一起,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必须要杜绝危险。 而且这可是未来的皇后,要好好教育才行。 虽然有陈景恪这个老师在,可有些东西是男人无法教的。 本来孩子的母亲是最适合的。 可是徐妙锦的母亲字都识不了几个,让她来教未来的皇后,没有人能放心。 只能马娘娘自己亲自教了。 眼见自家媳妇确实不适合外出,老朱也就息了这个念头,准备去乾清宫找朱标说说这事。 刚走到半路,就迎面碰到了大太监吕营。 他是曾经的东宫太监,朱标的心腹。 现在朱标当了皇帝,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大太监。 也就是俗称的大内太监总管。 见到他,老朱眉头一皱,训斥道: “你不在皇上跟前伺候着,到这里来做什么?” 吕营连忙说道:“回太上皇的话,陛下让奴婢请您去内阁。” 请自己去内阁?那就是有大事发生了。 他心中嘀咕,到底什么事情要找自己过去商议。 嘴上却毫不客气的说道:“好生伺候皇上,让咱知道你偷懒,有你好果子吃。” 吕营心中一颤,别人说这话或许只是吓唬敲打,眼前这位可是真敢这么干。 “是,奴婢一定尽心尽力伺候陛下。” 朱元璋这才转身去往内阁。 到达之后发现,朱标、朱雄英、陈景恪以及七位内阁学士全都在。 见过礼之后,众人纷纷落座。 老朱当政的时候,大臣觐见皇帝是没资格坐下的。 在律法上见皇帝,只能跪着回话。 当然,这只是礼法规定。 实际操作并不会如此,一般都是站着回话。 如果对面是老臣,也会赐座。 如果是徐达、汤和等人,甚至能围在一张桌子上,边吃边喝边聊。 朱标当政之后,又略作调整。 除了朝会群臣要站着之外,单独接见某个臣子,一般都会赐座。 在内阁商议事情的时候,更是直接在会议室摆放了座椅,默认大臣可以坐下回话。 顺便啰嗦两句,很多人认为朝会上不允许上厕所什么的。 所以上朝之前,百官要先去茅厕把生理卫生解决了。 事实上压根就不是这样的。 朝会进行过程中,是允许大臣外出如厕的。 大殿里面有礼部的官吏专门负责此事,大约是八九品的样子。 谁憋不住了,找这名礼仪官说明情况,就可以去厕所了。 而且在召开会议的宫殿附近必然有厕所。 哪怕是找个房子摆个马桶临时充当一下,也要有。 言归正传。 等众人落座,一个怪异的局面就出现了。 朱元璋坐在主位,明朝以左为尊,朱标坐在他左下首,朱雄英坐在他的右下首。 这很正常,并没有什么。 真正有问题的,是陈景恪的位置。 他竟然坐在朱标的下首,本该坐在这个位置的李善长,则坐在了对面朱雄英的下首。 其他人依次排列。 官场最讲究规矩,座椅的先后顺序尤其讲究。 李世民宴请百官,尉迟恭就因为座位问题大闹会场。 李道宗去劝说,差点被打瞎眼睛。 现在陈景恪抢了李善长的位置,如果给外人看到,肯定非常的震惊。 而在场的人,却都觉得理所应当。 就连气量狭小的李善长,都没有一点不开心的样子。 实在是一个大奇观。 事实上,一开始陈景恪也不愿意坐在这个位置,太高调了。 我只是个太子伴读,有啥资格坐在百官之长的位置上? 与礼法不符啊。 而且,他坐在这里,置李善长于何地? 就算他不在,还有内阁次辅徐达,还有其他五位内阁成员。 坐在这里,就是把他们都得罪了。 然而,事实上这个位置是李善长主动让给他的。 徐达也表达了支持,邱广安就更不用说了。 其他几个人见上面的人都同意了,自然也不会说啥。 于是座位就这么稀里糊涂的排了下来。 陈景恪自然知道大家的想法。 李善长主动让位置,不是因为他变大度了,恰恰是他气量不足的表现。 他屁股不干净,不可能再如之前那般被信任。 朱元璋和朱标之所以让他当内阁首辅,不过是为了借用他的威望罢了。 改革的事情有陈景恪主导,他的任务就是执行决议,帮朝廷摆平百官。 如果他拎不清这一点,真把自己当首辅,恐怕就把自己弄成笑话了。 之前已经被敲打过一次,好不容易恢复了和老朱的关系,他可不想再作死。 而且现在当务之急是为李家谋求一个封国。 什么首辅、什么争权夺利,和封国比起来一文不值。 万一把封国折腾没了,那就真的没地儿哭了。 所以,老老实实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最好的办法。 把头把交椅让出来,就是向朱元璋和朱标表态,以换取他们的信任。 但换别人坐头把交椅,他是定然不服气,也是不愿意见到的。 即便是徐达坐,他也会有怨言。 我李善长才是大明开国第一功臣,你徐达只能排第二。 咱俩同时出现的时候,你想坐头把交椅? 想多了。 但这个位置又必须有人坐,那他宁愿是陈景恪。 首先陈景恪的能力他确实很佩服。 其次陈景恪数次帮过他。 他和胡惟庸的事发的时候,陈景恪帮他求情,之后又和马娘娘一起做局让老朱原谅他。 这次复出,也是借着陈景恪的改革为契机。 关键是,陈景恪把‘法治’概念毫不保留的传给他。 从这一点来看,陈景恪算是他的老师。 李善长虽然善妒,但作为一名文人,最基本的尊师重道还是懂的。 于公于私,于情于理,他对陈景恪都非常的佩服。 所以,李善长才会主动把这把椅子让给陈景恪。 至于徐达,他现在是真佛系。 长女徐妙云是燕王妃,未来的燕国王后。 小女儿徐妙锦是钦定的太子妃,未来的大明皇后。 长子徐允恭和朱雄英、陈景恪关系莫逆。 他什么都不需要做,帮皇帝看好军队就足够了。 未来徐家就是大明第三望族。 至于为啥是第三,第一肯定是朱家。 如果让皇家在陈、徐之间二选一,根本就没有任何悬念,定然是徐家消失。 所以第二只能是陈家。 不过徐达也很满足,前三甲啊,这要是在不满足就要天打雷劈了。 所以他心态很平和,什么都不需要争。 当然他也不能争。 有时候争的太多,就是自取灭亡。 你一个外戚要掌握军政大权,你想干什么? 陈景恪都懂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懂。 但他和李善长也有差不多的想法,这个位置我不坐,其他人想坐也要先问问我的意见。 陈景恪坐,他自然是支持的。 两家的关系实在没的说,不只是现在要好,未来也基本是绑定在一起的。 陈景恪的儿子,就是自己未来的外孙女婿。 他的女儿,就是自己未来的外孙媳妇。 如果有多余的孩子,那肯定是和徐允恭的子女结亲。 可以说,几十年后的事情,今天就已经确定了。 在自己没有办法争的情况下,他自然要抬陈景恪一手。 啥,你说陈景恪也需要低调? 那是以前,现在他也渐渐羽翼丰满,不怕别人的攻击了。 况且现在大明朝野,谁不知道他才是无名宰相。 以前你问阁老们头上的人是谁? 大家都会说是太子、皇上、太上皇。 现在大家会说,阁老们头上是陈伴读,陈伴读上面才是皇家三人组。 所以,他再低调就没什么意思了。 邱广安支持陈景恪的原因就不用多说了。 他要是敢不支持,下一刻就会因为走路先迈左脚被罢官。 接着就会因为走路没有先迈左脚,被驱逐出算学圈子。 还剩下四位内阁学士,则选择了随大流。 因为不管怎么轮,这第一把交椅都轮不到他们。 何必为了这事儿得罪陈景恪呢。 于是,陈景恪就这样,坐上了代表人臣极限的头把交椅。 ----------------- 大家都坐好之后,众人的目光齐刷刷的看向陈景恪,包括朱元璋、朱标和朱雄英三人。 老朱开口说道:“景恪,你把大家都叫来,有什么大事吗?” 陈景恪干咳一声,说道:“有几件大事,需要尽快拿出主意。” “先说第一件,去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第384章 分封的深层次谋算 探索炎洲的人回来了? 除了提前知道消息的朱标和朱雄英,其他人露出了不同的表情。 老朱和徐达是很高兴的。 对老朱来说,这意味着承诺的分封可以落到实处了。 徐达高兴则是,军队又有了努力的方向。 军功爵制的优点很多,但缺点也同样很大。 没有足够的战利品,这套制度就维系不下去,侵略性拉满的军队可能会自残。 也有人无所谓,李善长、邱广安都属于这种。 大明实在太富有了,生产能力太强,对国外的商品没有任何需求。 这也是古代先辈扩张不是很热衷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外界实在没啥需求,远方的土地打下来也无法治理,扩张往往得不偿失。 汉唐虽然打出去了,但对西域等地方,也只有安全方面的需求,没有太大的经济需求。 没有利益,自然也就无法驱动人心。 李善长和邱广安虽然和陈景恪接触很多,但他们都是老派文人。 在眼界方面,始终还是差了一筹。 几十年养成的世界观,并不是陈景恪几句话就能扭转的。 还有人并不是很希望炎洲的传说是真的。 比如儒家出身的那三个内阁学士,他们是很反对大明的扩张政策的。 在他们看来,没有任何意义。 圣天子垂拱而治…… 天下大治看的不是占多少地,有多少物资,关键是治心。 总之,多出一个大洲,大明估计又要对外扩张了。 劳民伤财,穷兵黩武…… 可惜,这话现在他们也只敢在心里想一想,可不敢说出来。 事实上,还在用老思维看待世界的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到来了。 以前华夏无法直接从国外获取利益,扩张更多是出于帝王的喜好,以及为了战略需求。 缺少利益的支持,这种扩张是无法持久的。 现在不一样了,大明对外扩张有了利益诉求。 商品出口换回钱财和稀缺资源,比如大量的粮食。 朝廷有了钱有了粮,就有能力搞内部建设,把这些东西变成实实在在的物资财富。 从朝廷到百姓都获得了利益。 说白了,大明对外部的资源逐渐有了依赖。 有依赖就有动力。 且,在这个过程中新兴资本就诞生了。 虽然他们的实力还很弱小,但确实和旧商人有了区别,可以成为资本了。 新兴资本诞生的土壤,就是新政。 谁敢反对新政就是在要他们的命,必将遭到他们的反对。 这才是真正的大变革。 随着这种变革的加深,新兴的资本,很可能会和老旧权贵产生冲突。 前世西方的所谓资产阶级革命,本质就是新兴资本和老旧贵族利益之争。 眼下能认识到这一点的,只有陈景恪。 其他人,包括朱标、朱雄英,都还懵懵懂懂。 而陈景恪并未将这一点告诉任何人。 不是他想隐瞒,而是这是西方思维下才会产生的变化。 华夏有自身的情况在,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甚至可以说,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很小。 简单来说,古代重农抑商的政策深入骨髓,不可能让商人掌权。 就算有商人夺取了政权,也会立马开始着手打击商业资本。 不要说历史的必然性什么的,历史也是无数人选择的结果,走哪条路都有可能。 而且历史已经证明,老祖宗重农抑商的政策是多么的正确。 看看那些资本掌权的国家都变成什么样子了。 华夏独有的‘家国天下’观念,始终在影响着所有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论嘴上信不信这句话,说得多了它就成了一种标准,逐渐深入人心。 当然,这里不是否定缺点,没有完美的制度,也没有完美的人。 但不能因为存在缺点,就否定优点。 总之,当年西方国家发生的新旧权贵之争,在大明是很难出现的。 商人?本本分分赚钱的,大明会保证他的富贵。 陈景恪不愿意给他们说这个,也是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大概率不会发生,说出来很有可能会打击他们变革的信心,没必要去说。 至少没必要现在就说。 不过事无绝对,万一呢,未雨绸缪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尽管他没说,却一直在默默的想办法应对这个问题。 大同思想里,就有相关的内容。 分封也同样是其中关键一环。 在朱元璋看来,海外分封是另类版的退功臣。 在朱标看来,分封是一场利益交换。 用朝廷无法有效掌控的利益,换取权贵支持变革。 在朱雄英心里,分封是帝国计划的一部分,是实现制霸天下的途径。 在陈景恪看来,分封是华夏文明的一次大扩张。 但又不仅仅只是一场扩张,同时也是化解未来会出现的,老旧权贵和新兴权贵之间的矛盾。 大权贵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不自觉的堵塞晋升渠道,打压新兴权贵群体。 这是利益使然,不是什么思想能改变得了的。 现在,把大权贵分出去当了国王,剩下的小权贵和官僚能力有限,没办法堵死晋升渠道。 民间的人才和新兴权贵,就有了晋升的空间。 有晋升空间,自然没人愿意造反。 所以分封在陈景恪这里,有着更深的用意。 当然了,他这么做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晋升体系。 商业资本想掌权,纯属想多了。 他们本本分分赚钱老老实实做人,那就让他们好好过日子。 如果他们想奢求更多,那对不起,铁拳可不是开玩笑的。 当然,也不能完全堵死他们从政的空间。 放弃家族资本,转行进入政坛,也不是不可以。 前世这么做的人还真不少。 总之,陈景恪要做的,就是尽量给下面的人更多的选择机会。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持国家的活跃性,不至于变成一潭死水。 这些深层次的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也没有人知道。 老朱就更不知道了,他现在的心思全在炎洲上,催促道: “快说说,传言是不是真的?” 陈景恪颔首道:“是真的,我们派去的人绕着那里转了一圈,确定那就是一座大洲。” “其面积比现在大明实际控制的国土还要大,与传说中的炎洲有五六分相似。” “更多细节,还需要等进一步探查之后才能知晓。” 按照正常来说,探险队不可能半年跑一个来回。 但有了那支商队给的航线图,再加上陈景恪假借那本游记的名义,给出了更加具体的路线图。 甚至还画出了炎洲的大致轮廓,让一切都变得简单起来。 这才让探险队半年就将情报带了回来。 老朱兴奋的道:“好好好,实在太好了。再派人去好好侦查,一定要尽快摸清上面的情况。” 陈景恪回道:“我们派去的探险队实力很强,在确定那里是大洲之后就一分为二。” “一支回来汇报情况,另一支留在当地建造定居点,并进一步打探炎洲情况。” “这次请太上皇过来,就是商议一下,具体如何开发那里。” 这时,耿光担忧的问道:“炎洲是否有强大的国家?我们留在当地的探险队,不会与他们起冲突吧?” 陈景恪说道:“炎洲只有一些土人
相关推荐: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寡妇门前桃花多
下弦美人(H)
老师,喘给我听
将军夫夫闹离婚
缠绵星洲(1v1虐爱)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宣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