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 只是想到自家的船都被撵出了安西湾,他们也只能遗憾的放弃了这个念头。 ----------------- 另一边,朱樉并没有急于对帖木儿的步兵发起进攻。 秦国这边的骑兵也很累的,缴获的战马也需要歇息,急不来。 他先是派出一千骑坠在对方的后面,既是监视也是骚扰。 大部队则在原地休整了足足两天。 利用这两天的空挡,他让伤兵全部撤离,留下尚能战斗的八千人。 外加四千大食人骑兵,共计一万两千人。 正好缴获的有战马,这些步兵摇身一变就成了骑兵。 当然,马上作战能力确实不行,可是骑着马赶路还是能做得到的。 在不知情的人面前,冒充一下骑兵完全没有问题。 两天后人马都恢复巅峰,他才正式出兵。 真要比长途跋涉能力,人类堪称地球所有动物里的最强王者。 但短距离行军,人的速度是不如马的。 帖木儿军步行跑了三天,被朱樉一天就给追了上来。 朱樉依然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再次使用了扰敌战术。 日夜不停地对敌人进行袭扰。 数日后,眼见敌军已经筋疲力竭,朱樉也不想夜长梦多,就果断发起了进攻。 敌军六万步兵毫无抵抗能力,被轻易杀穿。 看着乱成一团的敌军,朱樉却面露疑惑之色。 不对,敌人乱的太容易了。 以帖木儿的能力,就算士卒疲惫也不可能毫无抵抗。 而眼前的敌军,似乎根本就没有人指挥。 他心中一动,想到一个可能。 莫非帖木儿不在军中? 越想就越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 他马上下令继续攻击,将敌军彻底扰乱。 然后又派出一些人去抓对方的将领,询问情况。 最终确认,帖木儿早在前天晚上,就带着亲卫骑兵逃走了。 一同逃走的还有沙哈鲁、奥斯曼等人。 指挥大军的,是他的一个心腹。 眼见猜测成真,朱樉也不得不承认,帖木儿够果断也够狠。 但不妨碍他鄙视对方。 十万大军被我两万人击败,关键是连我的底牌都没逼出来,帖木儿名不副实。 第379章 屠鱿令 本就士气全无的帖木儿步兵军团,在得知高层弃他们而去之后,果断选择了投降。 就在朱樉下令清点降兵的时候,小亚细亚的白袍子王爷们,屁颠屁颠的出现了。 战争就发生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第一时间就收到了消息。 对这个战果他们自然非常高兴,这次总算是找对老大安全有保障了,以后就可以躺着享福了。 在高兴之余,立即又凑了一支万余人的军队出来。 一来是表忠心,二来是看看能不能捞点战利品。 然后朱樉就把这六万俘虏交给他们看管。 并且叮嘱他们,将帖木儿的部下和白羊部的人分开看押。 休整一天后,他再次率军发出前往白羊国。 白羊王奥斯曼还想殊死抵抗,然而精锐尽失的他已经拿不出太多兵力。 再加上有波斯人里应外合,他们并未对秦军造成多大的阻碍。 大片的领土被占领,白羊国灭亡在即。 朱樉和帖木儿会战的结果,也已经传播开来。 整个西方世界都为之震惊,还以为是神灵开的玩笑。 帖木儿纵横安西无敌手,是当之无愧的区域霸主。 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竟然被一个外来户给反过来碾压了。 是真的碾压。 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只有五百亲卫跟随他逃走。 而秦国损失的兵力加起来不足四千人。 在会战结束后,依然有余力覆灭白羊国。 这种能力,实在让人敬畏。 然后大家就想到了他背后的大明。 一个亲王就有如此强大的实力,大明的总体实力该有多强? 拥有六千多万人口,占据天下大半财富的庞大帝国。 实在可畏可怖。 周围各势力,纷纷收起了小心思。 就算侥幸占了一点小便宜又能如何,谁能抵挡的住大明的报复? 况且,还不一定能在朱樉手上占到便宜。 既然不能为敌,那就想办法交好。 于是,各势力纷纷派出使者前去拜见朱樉,表示愿意友好相处。 朱樉又不傻,这种口头保证那是不要钱一般的往外说。 秦国吞并白羊国,已经属于蛇吞象了。 需要很长时间来消化,这期间也没有能力四处扩张。 既然大家都想和平相处,正好如了他的意。 啥,你想和我签署和平协议? 对不起,我是大明的藩属国,这么大的事情需要经过大明朝廷的同意才可以。 周围势力明知道他故意推诿,却也无可奈何。 与秦国这边的热闹景象不同,帖木儿那边的氛围则显得凝重和肃杀。 帖木儿帝国的面积很大,人口也很多。 但很多部族都是被他强行兼并的,并不是真心臣服。 他强的时候,那些人摄于他的威信不敢反叛。 现在他大败而归,个人威信被动摇,那些部族自然就开始蠢蠢欲动。 但这并不是最致命的,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的钦察汗国。 他用了五年时间,将敌对的钦察汗国大汗脱脱迷失赶下台,扶持了一个亲近自己的傀儡。 可是就在他征讨朱樉的时候,脱脱迷失趁机复辟,并矢志复仇。 不知不觉间,强大不可一世的帖木儿帝国,竟变得内忧外患起来。 本来帖木儿还想着出兵支持白羊王,现在不得不打消了这个计划。 攘外必先安内,他要先将内部肃清,然后应对脱脱迷失的攻击。 至于白羊王……自求多福吧。 他自然也知道,放任秦国站稳脚跟,以后再想消灭对方就更难了。 可现在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秦国以小吞大,需要数年时间才能消化,他必须趁着这个时间将其它方向的敌人消灭。 然后集中力量,与朱樉一决胜负。 计划既定,他也没有多做犹豫,立即下令西面战场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在北方边境布置重兵,防范脱脱迷失。 这一切做完之后,他就开始着手肃清内部。 为接下来北征钦察汗国做准备。 ----------------- 朱樉也没有闲着,只用了两个月就兵临白羊国都城。 之所以如此顺利,还要得益于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帮忙。 大食人虽然战斗力不行,可维护治安没问题啊。 秦军打下城池,就暂时交给他们看管。 当然不是白看的,朱樉给他们许诺了很多大明商品转卖份额。 这些商品拿到西边转转手,就是十倍的利润。 他们自然非常乐意帮忙。 至于波斯人,为了复国他们自然要出力,还要出大力。 前面已经说过,他们虽然没有自己的国家,但一直在安西扮演着行政官和宗教学者的身份。 地位是相当高的。 关系网也错综复杂,和谁都能说的上话。 由他们出面安抚白羊国内的各部落,效果非常的好。 而且他们还劝降了大批的土克曼贵族,招降大批百姓。 比如之前俘虏的那数万白羊国将士,在波斯人的劝说下很快就变成了治安军。 帮助秦国稳定地方局势。 在这块土地上,不只是大食人没有国家概念,大多数族群都没有。 他们只有最基本的信仰,然后跟随部族首领生活而已。 换谁当首领,对他们来说问题都不大,只要能保证自身财产安全就可以了。 秦国强大,反而更能保护他们。 当然了,朱樉可不会轻易就将后背交给一群陌生人。 找大食人过来帮忙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和波斯人互相牵制。 这也是他最初的计划。 而事情也确实如他设想的那般,大食人和波斯人果然相看两厌。 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也不是因为信仰,而是因为利益。 在大食人看来,波斯人忽然投诚,那就是在争宠啊。 你们这群小贱人,呸,不要脸。 在波斯人看来,大食人是过来掠夺钱财的。 朱樉将部分城池交给大食人看管,他们自然会伸手搜刮一番。 波斯人肯定不乐意,你们抢的都是原属于我们的钱财。 两边为此事没少互喷。 不过双方还算比较克制,并没有因为矛盾就耽误了朱樉的大事。 正是在他们的帮助下,秦国军事方面所向披靡,民政方面也迅速由乱转治。 只用了两个月,就拿下了白羊国大部分领土。 下一步目标,白羊国都大不里士。 白羊王奥斯曼自知不是朱樉对手,在秦国大军到达之前,带领本部人马弃城而去。 他没有去东面投奔帖木儿,而是一路北上,目标亚美尼亚北部以及高加索山脉地区。 那里的条件虽然艰苦,但能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去投奔帖木儿,只有被兼并一个结局。 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孰轻孰重,他还是分得清的。 因为他的主动放弃,朱樉轻而易举的拿下大不里士,这也意味着白羊国正式成为过去式。 朱樉并未停歇,再接再厉将白羊国剩下的土地全都拿了下来。 此时,时间已经进入黄历4088年,也是建章三年。 朱樉正式建立秦国,领土包括极乐岛、巴士林岛和原白羊国领土。 李芳被任命为国相,徐膺绪为大将军,柳芸娘为绣衣卫统领,其余人各有封赏。 柳芸娘就是杏红,因立下大功,自觉可以抬头做人,终于恢复了本来姓名。 所谓绣衣卫,就是锦衣卫换个名字而已,在秦国可谓是位高权重。 不过朱樉并没有设立国都,只是将大不里士设置为临时行在。 这么做也是为了安抚波斯人,我没有长期占据这里的意思。 将来会遵照约定,将此地交给你们建国。 并且他还在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那里,给波斯人划了一块土地,给予他们自治权。 果不其然,原本还有些忐忑的波斯人,顿时就安定了下来。 然后就召集在各国定居的波斯人,回来共建家园。 眼见真的复国有望,很多波斯人都聚集而来。 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波斯人都愿意来这里。 前面说过,这里的人少有国家族群概念,更多的是遵从利益和信仰。 部分波斯人也同样如此,并不是很在乎什么波斯不波斯的。 他们家族在那里生活了几十数百年,早已经融入当地,怎么可能割舍的掉。 然后就是信仰方面。 伊教内部派系是非常复杂的,逊派和什派只是最大的两支而已。 在两大派内部,还被细分出了许多小派别。 阿扎萨受到陈景恪的影响,深知想保持族群独立性,必须要在信仰上与其他族群区分开来。 所以,在波斯自治区建成后,他就将宰德派做为本地波斯人的主流信仰。 宰德派是什叶派的分支,但教义温和,更偏向于逊派。 是什叶派内部一个极小的分支,信徒非常少,很适合他们的需求。 但他这么做的后果,也将很多波斯人拒之门外。 有时候异端比异教徒更可恨,信仰都不同,怎么可能在一块儿生活? 相比于波斯人的纠结,大食人就很舒服了。 在白羊国建立后,他们就准备带着搜刮的财物,返回自己的领地。 然后朱樉就邀请了一部分留下,作为中层官吏,帮忙治理白羊国。 没办法,秦国人太少了,必须借助外力。 波斯人依然是他借助的主力,但必然不能全依靠波斯人。 引入竞争机制才是最合适的。 大食人就很高兴啊,朱樉爸爸果然还是最信任我啊。 就高高兴兴的留下了一批人帮忙。 而此举,也进一步加深了大食人和波斯人的矛盾。 为以后两国不和,埋下了伏笔。 总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朱樉很快就对原白羊国领土,施行了有效统治。 秦国正式登上安西历史舞台。 当然,朱樉也没忘记给大明写信,请求支援。 别的都可以不要,一定要想办法多弄一些人过来。 这里实在太缺人了。 同时,他还将安西的局势详细的写下来,并做出大胆预测。 在接下来几年时间,帖木儿都将无力他顾。 是大明消灭察合台汗国,兼并西域的最佳时机。 建议老三尽快对察合台汗国动手。 错过这个时间,就要面对来自帖木儿的压力了。 虽然正面击败了帖木儿,但朱樉丝毫没有轻视对方。 能当这么多年的安西霸主,帖木儿是有真本领的。 这一战他之所以输,一大半都是因为轻敌。 相信经过这一次之后,他会提高对大明的重视。 虽然大明不怕他,但没必要给自己创造困难不是吗。 至于休养生息的国策……现在已经是第三个年头了,国家也已经恢复了一定元气。 况且打西域那些小渣渣,也费不了多大的功夫。 大明完全可以轻松支持这场战争。 等朱棡彻底占据西域,他的秦国统治应该也稳固了。 到时候兄弟俩东西夹击,帖木儿有再大的本事也只有挨宰的份儿。 如果老四能顺利拿下印度,三兄弟一起出手就更好了。 然后他还给陈景恪写了一封信,探讨如何治理这里。 并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下来,询问是否可行。 在治国方针这方面,他也非常信任陈景恪。 将这些资料整理出来,足有一寸多厚,命人带着送往大明。 怕路上出了意外,他还分开寄了两份,确保万无一失。 忙完这些,他就开始着手治理国家。 虽然在大食人和波斯人的帮助下,他对这块土地实现了基本的治理。 然而细节上问题非常多。 首先,这是一个多部族组成的国家。 生活有波斯人、土克曼人、蒙古人、突厥人、库尔德人…… 族群多,管理就麻烦。 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相互之间各种矛盾纠纷不断。 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新生的秦国也走不了多远。 面对这个问题,朱樉的处理方法非常直接霸道,驱逐。 他下了一道政令,一个月后秦国将施行属于自己的律法。 到时候不论是什么人,也不论之前是什么身份,都要遵守这套律法。 如果不想被约束,就在一个月内迁离秦国。 一个月后秦国将进行身份普查,并授予平民身份。 从此之后,生是秦国人死是秦国鬼。 再擅自迁徙,处死。 同样的,普查结束后,外人再想加入秦国获得身份,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非秦国人,在秦国会被区别对待。 不是优待,而是限制权利。 不过最后一条被所有人忽略了,拥有秦国身份有什么好处吗? 完全没看出来。 反而是你限制我们迁徙,那才是大问题。 于是生活在这里的许多部族,都站出来反对此事。 然后,他们就被秦军堵门了。 部族所有高层全部被诛杀,百姓被打散安置到各个定居点。 这一下,所有反对声音都停止了。 能接受这个规定的,都开始老老实实的过日子。 不能接受这项变革的,则开始着手迁徙之事。 本来他们还担心,迁徙过程中会不会被阻挠,或者财产被扣留什么的。 哪知道秦国官吏非但没有阻挠迫害他们,甚至还主动提供帮助。 所有能带走的,也全都允许他们带走。 秦国一文钱都不要他们的。 这一下,反倒让很多人心里不是滋味。 咋?就这么希望我们走吗? 事实上,朱樉确实希望他们走。 “现在走的,都是比较强的部落。” “他们的首领更喜欢自治,不喜欢朝廷插手他们的内部事务。” “有他们在会影响到中央权威,走了更好。” “愿意留下的基本都是小部落,无力对抗中央,有利于我们管理和推行自己的律法。” “且,他们不走,后续从大明迁过来的百姓住在哪里?” 最后这句话,彻底说服了秦国的一众官吏。 是啊,这里适宜居住的地方就那么多。 外族占据了,就没办法再安置明人。 强行安置就会变成争抢土地,甚至演变成流血事件。 现在他们走了,剩下的事情反而简单了。 等到明人百姓迁徙过来,和剩下的土著交叉居住在一起。 用不了多少年就能完成同化。 对于阿扎萨的询问,朱樉则是另外一种相似的说辞: “未来会有更多波斯人迁徙过来,他们不走,新迁徙来的人安置在何处?” 一句话,就让阿扎萨和波斯人,变成了这条政策的支持者。 一个月后,该迁走的部族都走了,大片的肥沃土地空了出来。 这是很正常的,迁走的基本都是大一些的部族。 他们实力强,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较为肥沃。 现在全都成了空白地带,任由秦国中央安排。 朱樉派人清查了户籍,现在还剩余百姓四十七万人。 算上从大明带过来的汉人,共计五十四万。 之后,他建立了府、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派遣流官进行治理。 他来安西的时候,可是带了大量读书人的,足以将主要岗位都安排满。 此举大大削弱的部族首领的权力。 不过没迁走的,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虽然满腹牢骚却也没有反对。 接着就是各种细致的法律措施。 比如,废除奴隶制度,所有平民一律平等。 比如废除苛捐杂税、人头税之类的,统一征收田税、商税、财产税之类的。 新税法一经颁布,就引起了秦国百姓的欢呼。 原本对谁统治他们还无所谓的普通百姓,马上就成了秦国的拥护者。 毕竟在这块土地上,收什么税并没有固定的规矩,从来都看老爷们的心意。 老爷们娶第一百房小妾,都可以作为征税的理由。 秦国明确规定了税法,不用在担心老爷们整幺蛾子。 虽然缴纳比例并不算低,可整体算下来依然是前所未有的轻徭薄赋了。 这让他们如何能不开心。 原本等着看秦国笑话的诸多势力,在看到新税法后都变了脸色。 这真的是要了亲命了啊。 然后立即下令,不允许讨论秦国税法,否则视为谋逆。 将这些事情都安排好之后,朱樉又做了一件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他一意孤行,颁布了‘屠鱿令’。 第380章 鱿人的祖宗之法:背刺 屠鱿令可以说来的莫名其妙。 之前没有一点风声,朱樉也没有和任何人商量,就这么突然提出来了。 以至于听到命令之后,李芳等人都非常震惊。 然后连忙劝谏。 他们知道陈景恪特别讨厌犹大,大明反鱿就是他一手推动的。 当然,熟读《犹大书》的他们也很反感这个族群。 朱樉在秦国推行这一政策,也是对大明政策的一种延续,他们并不反对。 可目前实在不适合啊。 秦国初立,最需要的就是稳定的环境,来施行各种政策。 如此大张旗鼓的针对特定族群,会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朱樉也承认他们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 “我颁布屠鱿令,不只是为了响应大明的政策,也是为了秦国的发展。” 见众人一副不解的样子,他就解释道: “虽然打败了帖木儿,震慑了周边势力,但我们毕竟是外来者。” “从思想到律法再到外貌,都和本地人有着明显差异。” “这种差异,会让我们遭到周边势力的排斥和孤立” “所以,我们必须要想办法融入他们。” “想要融入他们,就必须找到共同点。” “让他们觉得,我们和他们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李芳疑惑的道:“这和反鱿有什么关系?这里的人可不反鱿。” 朱樉说道:“他们是不反鱿,但他们普遍信教,将神的旨意视为一切。” 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陈伴读和我说过一个词叫意识形态。” “他认为东西方世界最大的差异,不是长相而是思维方式。” “我们华夏是多元文化,能理解和接受任何一种思维。” “但西方多是单一文化,非此即彼,容易走极端。” “他们无法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更无法接受……” “如果不了解这一点,日后与西方世界接触,会遇到很多麻烦。” 陈伴读说的? 虽然没有完全听懂,但众人依然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后不停的点头。 陈伴读说的,那肯定没问题的。 朱樉有些无奈,陈景恪的形象真的已经深入人心了啊。 再复杂再无法理解的事情,只要说是他的意思,大家就会无条件的听从。 “再说回反鱿的事情……” “这是佛道和妈祖教的规定,我们是遵照神灵旨意行事。” “虽然大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依循神的引导生活。” “那么其他势力就会认为,我们和他们一样,都是宗教思维。” “当他们自认为,能理解我们的思维方式的时候,就会降低对我们的猜忌心。” “日后我们在安西就更容易立足。” “这是我来安西之前,陈伴读告诉我的。” “以反鱿伪装成宗教思维融入当地,也是他的主意。” “等将来我们站稳脚跟,就不用在乎他们的看法了。” 众人都连连点头,没办法,陈景恪都被搬出来了,他们实在不好再反对。 但朱樉却能看得出来,众人并没有完全听懂这些东西。 不过他也能理解,意识形态这玩意儿他也是琢磨了许久,还和很多胡人进行交流才了解的。 李芳他们一时间无法理解,是正常的。 不过他也没有再做更细致的解释,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是外来者,也是少数派,让人惧怕比让人尊敬更能长久。” 惧怕会让人瑟瑟发抖匍匐在地,不敢越雷池一步。 尊敬很多时候会给人留下好说话的印象,然后就是得寸进尺,认为你软弱。 最终会对你挥出屠刀。 “先贤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 “无论你对一个人多好,只要对另一个人更好一点点,那个人就会不满会认为你偏心。” “从而理所应当的无视你所有的好,痛恨你唾弃你。” 就算朝廷让所有人都吃饱穿暖,都能获得一定的人权。 只要还有人享受特权,只要还有人过的比其他人舒服,大家依然会充满怨气。 众人都非常惊讶,这话他们能听得懂,正因为听得懂才感到震惊。 这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能让百姓不满足于自身的富贵,处处与别人攀比? 李芳忍不住问道:“这也是陈伴读告诉您的?” 朱樉颔首道:“是的,他认为大明早晚会进入一个物资充沛,人人有饭吃有衣穿……彻底摆脱贫穷的时代。” “到那个时候,百姓就会不满足于眼前的殷实生活,追求绝对的公平……” 虽然其核心都是‘平均’,但背后所代表的东西,是完全不一样的。 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用老办法。 不过陈景恪没有和他深入讨论这个问题,更多的还是在讲如何应对另外一种意识形态。 李芳等人都以为自己产生了幻听,消灭贫穷? 这可能吗? 他们实在无法想象,要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朱樉自己也不信,但他也没有质疑,而是继续说道: “我们在这里推行新法,给他们平民身份,轻徭薄赋……” “现在他们会感激我们,视我们为再生父母。” “可等他们习惯了这一切,就会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 “一旦我们哪里做的不够完美,不能让他们满意。” “他们就会痛恨我们,视我们如仇寇。” “所以,我们要弄一个反面例子,告诉他们这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 “对他们好,是因为我们仁慈,而不是我们应该做的义务。” “他们要感恩戴德……” “否则,我们可以对他们好,也同样可以剥夺他们的一切。” “不知恐惧,就不懂珍惜……” “而鱿人,就是最适合当这个反面教材的族群……” 至此众人再无疑问,全都变成了屠鱿令的支持者。 说服了内部之后,王令正式下达。 抓捕诛杀所有鱿人,包庇者视为同罪。 此消息一出,果如李芳他们担忧的那般,引起了社会动荡。 其他诸部见秦国毫无征兆的针对鱿人,自然就生出了担忧。 今天弄鱿人,明天会不会就弄我们? 鱿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四处游说,试图拉拢各部族共同对抗中央。 鱿人多以经商为主,在本地往往都是有钱人。 有钱就有关系网。 在他们的串联下,刚刚建立了初步秩序的秦国,再次变得混乱起来。 波斯人也同样有些坐不住了,连忙去找阿扎萨。 阿扎萨连夜来到大不里士询问情况。 朱樉对他自然又是另一套说辞:“你应该知道,陈伴读在大明的地位。” 阿扎萨点点头,陈景恪在他心中可是有很多标签的。 天下最聪明的人,大明太上皇最宠爱的女婿,皇帝最信任的臣子,太子最亲密的朋友。 马娘娘的救命恩人,太子妃的老师…… 不但对大明三代君主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就连内阁也是看他的脸色行事。 就算亲王在他面前都要低半头。 说他是大明除了三位君主之外最有权势之人,一点水份都没有。 关键是,他才是真正左右大明走向的那个人。 否则,哪有他阿扎萨的今天,波斯人想复国不知道还要等多久。 但……这和陈伴读有什么关系? 陈景恪力主反鱿,这事儿他自然知道。 可秦国目前这特殊情况,实在不适合吧? “我知道陈伴读很讨厌鱿人,我也很讨厌……” “但我相信他能理解我们的困难,不会要求我们现在就反鱿的。” 朱樉说道:“陈伴读自然能体谅我们的难处。” “可你要知道,感情在很多时候能左右很多事情。” 阿扎萨面露疑惑,什么意思? 难道你想说,你对陈伴读有特殊感情? 所以才会做出如此不明智的举动,用来讨好他? 朱樉并不知道他的想法,否则当场就能让他血溅五步,耐心的解释道: “大明有很多藩王,也有很多藩属国……” “朝廷在一定时间内,能拿出来的资源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满足所有藩王的需求。” “其中必有先有后。” “先支援谁后支援谁,对朝廷来说都无所谓。” “可对
相关推荐:
修仙有劫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我以力服仙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下弦美人(H)
生存文男配[快穿]
狂野总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