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只是想想,然后脚踏实地的去为华夏的长久做谋划。 听完全盘计划,朱元璋三人也非常的兴奋。 连起来了,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我就知道,景恪布局深远,走一步算十步百步。 果然没有错啊。 对于跳出王朝周期律,三人也充满了信心。 就算无法跳出,也能将那个时间尽可能的延后。 超越两汉国祚,真的不再是梦了啊。 第375章 无题 接下来几天,陈景恪将内外循环概念写了下来,然后召集内阁、户部和金钞局进行了协商。 不出意外,这个策略再次震惊了一干人等。 谁都没想到,经济竟然还可以这么玩。 如果真的能将这套循环体系建立起来,大明就要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时代啊。 而他们这些人,也都将因此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于提出这套理论的陈景恪……他们已经麻木了。 陈伴读提出什么理论,都不要觉得奇怪。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心中有一整套的治国方略,正在一点一点的往外抛。 大家都在期待,他还会拿出什么划时代的政策。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十月初,这天陈景恪休沐,闲来无事就上街溜达。 路上遇到好几个手捧钟表的人,那走路的姿势别提多骄傲了。 恨不得让全天下人都知道,他买了钟表。 随着第一批购买钟表的商人仿制成功,这玩意儿终于在全国各地开花。 朝廷也放开了手脚,趁着最后的空档期大批量对外抛售,尽可能多的为国库创收。 不过接下来朝廷会调整策略,专门制作豪华钟表。 这个活儿别人想抢也抢不走,没办法,玻璃表面只有朝廷能做。 只要玻璃制作方法不被公开,最奢侈的钟表,就只有朝廷能做。 洛下书院的钟表作坊也已经投入运营,规模不大,但走的是新潮路线。 外形、材质方面独具特点,非常受欢迎。 毕竟,别人只能仿制,想改造表芯很难。 书院掌握着制造钟表的原理,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还能进行一系列的升级改进。 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书院的钟表作坊都将引导潮流。 再加上朝廷给的分成,书院资金问题已经解决,就等开花结果了。 而钟表,自诞生之日起,就拥有了特殊的地位。 读书人、商人,对其非常的追捧。 读书人是以此标榜自己重视时间,商人则是因为商业行为必须要准时。 至于官吏就更别提了,家中必备一个钟表,衙门也有至少一个钟表。 以此来确定上下班时间。 当社会的中上层都开始追捧一样东西的时候,潮流就产生了。 钟表很快就成了家庭标志性的物件,颇有点类似于前世某时期的三转一响。 但这玩意儿价格确实不便宜,一个壮汉不吃不喝干一年苦力,都买不起一个。 真不是一般人家能消费得起的。 所以,买钟表成了实力的象征,成了一件非常光荣,又值得炫耀的事情。 每一个能买得起的家庭,都会被大家羡慕。 其实相比于钟表赚钱,更让陈景恪高兴的,是钟表提升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以前约见面时间,大家都会说一个较为笼统的时间。 比如,上午见面,或者下午见面,很少会具体到几时几刻。 然后就会出现一个情况,有人一大早就去了,有人半晌午才去。 非常的不方便,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不是他们不想约更具体的时间,而是缺少便捷、准确的计时工具。 钟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大家的时间观念。 当然,现在也只是刚出现这个苗头。 真正要让全民强化时间观念,还需要钟表进一步普及,甚至要等到更加方便的怀表手表出现。 但至少,大明已经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 刚走出没多远,又见到几个十一二岁的小孩,脖子上挂着一个布口袋,口袋里装着厚厚的报纸。 “卖报……卖报……翰林院主编的大明周报……” “郎君、娘子买一份吧,十一文钱一份……” 陈景恪驻足观看,这一幕陌生又熟悉。 陌生是因为他上辈子也没有亲眼见过报童,熟悉是因为影视剧里经常看到。 大明周报第一期终于发行,报童卖报也是陈景恪提出的建议。 尽管大明采用了很多惠民政策,可大多数家庭依然处于贫困线以下。 雇佣一些贫困家庭的少年卖报,能增加销量,还能为贫困家庭创收。 十文钱批发给报童,他们十一文钱卖出去,一份赚一文钱。 当然,如果买报纸的人不嫌麻烦,可以去当地的报纸网点购买,十文钱一份。 对报纸有需求的人,大多不会在乎这一文钱。 所以,这是个不错的生意。 只是报纸毕竟是新鲜事物,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他们。 半天一份都没有卖出去。 陈景恪走上前去,拿出一张十文的宝钞和一文铜钱: “给我来一份。” 一名报童兴奋的拿出报纸递过来:“谢谢郎君,祝您金榜题名。” 陈景恪心下莞尔,这小子很机灵啊。 他将报纸卷起来拿在手里,说道:“卖出去几份了?” 那少年有些丧气的说道:“您是第一个买的。” 陈景恪有些疑惑,又问道:“你们出来多久了?” 那少年回道:“大早上就出来了……” 洛阳虽是国都,也有穷人的。 而且作为大城市,穷人穷的更彻底。 均田制推行以来,乡下的百姓都分到了田。 只要肯劳作,多多少少都能有口饭吃。 大城市不一样,这里的穷人是真正的无产者,穷的荡气回肠。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听说朝廷招人卖报纸,一份能赚一文钱。 关键是,可以先拿报纸,卖出去之后再结账。 这种约等于没有成本净赚钱的好事儿怎么能错过,各家都纷纷将孩子送了过来。 这些孩子也算是怀揣梦想而来。 毕竟,一天就算只卖出去三五份,都够一家子三五口吃一顿饭了。 能卖出去十份,赚的钱就能和父亲一天薪酬平齐了。 然而,现实狠狠的给他们浇了一盆冷水。 从早上到现在,也就只有陈景恪买了一份。 大多数人看都不看一眼,少部分人会问报纸是什么。 然而这群大字不识一个的孩子,哪知道这些。 翻来覆去就那几句话,翰林院主办的周报,走过路过不容错过什么的。 听到这里,陈景恪大致已经猜到问题出在了哪里,又问了最后一个问题: “你们都在哪里卖的?” 那少年说道:“人多的地方啊,集市、做工的地方……都去了。” 陈景恪心道果然如此。 集市虽然人多,可大多都是小市民,在识字率不高的年代,大多都是不识字的。 更不会用一天的薪酬,去买一份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的周报。 做工的地方,说白了就是苦力市场,识字的人就更少了。 在这些地方,能卖得出去才见鬼。 于是就说道: “你们选错地方了,报纸只有识字的人才能看的懂,你们应该去读书人多的地方。” “或者去商人比较多的地方也可以。” 那少年怯怯的说道:“读书人都是大老爷,我们不敢去。”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才继续说道: “但你们是替翰林院卖报纸的啊,他们不敢拿你们怎么样的。” “如果有人抢你们的报纸,你们就记住他的模样,然后去找给你们报纸的人就可以了。” “他们自然会去找那些读书人的麻烦的。” 那少年眼睛一亮,犹自不敢相信的道:“真的吗?” 另外几个卖报的小孩,也都很兴奋的样子。 陈景恪笑道:“当然是真的……不过你们吆喝的也有问题,应该告诉客户,什么是报纸。” 然后,他就将报纸的具体含义告诉了几个少年。 又给他们设计了几句新的广告词。 比如,面对读书人的时候,就喊:太上皇、皇上、太子殿下亲笔文章……不容错过。 面对商人的时候,就喊:国家政策、商业信息、物价变动…… 虽然他们并不能完全懂是什么意思,但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努力记了下来。 见他们都记熟,陈景恪就说道:“去吧,在耽误下去,时间就不够了。” 那少年朝他深深鞠躬:“谢谢郎君,您是个好人。” 陈景恪笑着挥挥手,目送他们离开。 这个机灵的少年,给他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但他并没有询问对方的名字,也没有扮演老爷爷给予对方什么大机缘。 揠苗助长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给他一点帮助,让他赚取能力范围内的钱,已经足够了。 如果他真的有能力,早晚还有再见之日。 而且不要觉得卖报就没有前途,等大明周报的名声打出去,会有人主动在大街上等候他们。 一天卖个几十份不成问题。 那就是几十文钱的利润,比好几个苦力一天赚的钱都多。 而且卖报纸,本身也算是文字相关的工作。 真有心,慢慢学着识字,比普通人更容易出头。 等小朋友们都消失在视线里,陈景恪打开报纸看了起来。 版面、内容之类的全都没有变化,和上次见到的一模一样。 区别是,纸的质量差了很多,摸上去明显更加粗糙。 当然,变差也只是相对的。 用这玩意儿糊墙啥的,完全没有啥问题。 报纸糊墙,也是曾经好几代人的记忆啊。 油墨也少了清香,变成了单纯的油墨味道,显然也换成了最普通的那种。 但并不影响阅读。 这才是地地道道的报纸啊。 且说那几个少年,心怀忐忑的来到一处读书人聚集之地,大着胆子吆喝了几声。 本来那些读书人还不感兴趣,甚至觉得他们有点吵。 等听清楚周报是什么东西,而且上面竟然有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文章,当即就有人过来购买。 十一文钱对他们来说,根本就不算钱。 了解太上皇、皇上和太子的想法,有利于科举和将来从政啊。 必须要买。 拿到手之后,发现内容竟然如此丰富,就更觉得物超所值了。 毕竟,平时买一本书需要几十上百文,大部头的书甚至要几贯,几十几百贯的都有。 这份报纸的内容,比得上好几本书了。 书上字体一般比较大,一页纸没几个字。报纸采用的是蝇头小字,排版也较为紧凑。 故而内容十足。 所以,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报纸真的是物美价廉了。 现在唯一的问题,就是内容如何。 很多人也在怀疑,内容到底值不值得花这十一文钱。 虽然这点钱不算什么,可谁也不想当冤大头不是。 如果关系好,他们可以去买报纸的人那里去蹭,可不熟悉就拉不下那个脸了。 总不能过去说,借我看看如何? 就在他们犹豫的时候,就听那些少年喊:先看后买。 竟然可以先看后买? 这下很多还在犹豫的人,立即就围了过来,要了一份就在旁边观看起来。 他们倒是不敢拿了就跑,毕竟这周围都是读书人,要是干了这种事儿丢人就丢大了。 关键,这些报童表面看都是翰林院雇佣的,谁也不清楚到底是哪种雇佣关系。 不敢随便欺负这些小孩。 报纸的排版还是有些陌生的,他们熟悉了好一会儿才找到开头在哪。 然后就发现,第一篇文章竟然真是太上皇写的。 皇上、太子的文章都有。 后面很多文章,都是朝中大佬编撰。 陈景恪、李善长、邱广安等等,都有文章在上面。 内容也非常多样化,有讲吏治的,有讲治民的,有讲新政的,有讲学术的。 其中李善长讲的就是法治思想。 蓝玉竟然也写了一篇文章,关于文明治军的。 看到这里,大家基本确信,这份报纸有用,非常有用。 当下也不再犹豫,很多人都买了一份。 很快,这几名报童的报纸就全卖光了,还有不少后来听到消息的,因为没买到扼腕叹息。 那个机灵少年眼珠子一转,大声吆喝道: “明日一大早我们还会过来的,诸位先生想买可以在此找我们。” 那些读书人一听,自然很高兴,纷纷预约一份。 直到有一个人问道:“你们大致几点能到?” 那机灵少年一脸茫然:“啊?” 什么几点,他根本就听不懂。 这时,另一名读书人说道: “你看他们像是买得起钟表的人家吗,别问了,想买就早点过来吧。” 机灵少年有些羞耻,他知道钟表,取报纸的地方就有一个,可他不认识啊。 心中不禁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认识钟表,更准确的掌握时间。 ----------------- 就在此时,安西湾的朱樉,迎来了至关重要的一战。 第376章 朱樉太卑鄙啦 时间很快进入十月份,小亚细亚的战争氛围愈加浓烈。 周围所有势力,都在紧张的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以前他们以为,会是帖木儿单方面虐杀外来户。 但秦国水师突如其来的行动,却给所有人都上了一课。 一日覆灭白羊国水师,并沿着大食河逆流而上百余里,攻击了沿途所有的聚居点。 蒙古人西征一百多年后,西方人再次感受到被火药支配的恐惧。 而且秦国的火器,威力比蒙古人的火器更加强大,所向披靡。 再也没有人敢小瞧秦国,就算陆地上不是帖木儿的对手,靠着先进的炮舰也能纵横海洋。 如果对方的火器足够多,以弱胜强也并非不可能。 此战帖木儿并非必胜。 紧接着,秦国宣布了警戒令。 在与帖木儿交战期间,所有非秦国船只不得进入安西湾。 这无异于是在宣布,我就是安西湾的海上霸主,以后这里我说了算。 换成平时,肯定没人在意,甚至会嘲笑他们不自量力。 可现在,包括黑羊国在内的所有势力,都在第一时间将船只开出海湾。 秦国的动作传到帖木儿耳朵里,让他的表情更加严肃。 他很清楚朱樉的目的,在这个时候表现的越强势,就越能震慑那些中立势力。 同时也能给盟友更多信心。 那位秦王朱樉,是个能人啊,不可小觑。 事实上也确实如他所想,白羊国作为受害国,并不是全民激愤想要报仇。 很多人表达了对这场战争的担忧。 甚至有人抱怨,他们为什么要参与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战争? 这次被攻击,完全就是无妄之灾。 黑羊国等势力,也彻底和帖木儿划清界限,不敢在随意透漏秦国的情报给他们。 小亚细亚的白袍子王爷们则信心大涨,再次拼凑出三千骑兵作为协从军。 不少原本倒向帖木儿的部落,又重新回到了这边。 虽然有没有他们都不影响大局,但他们的倒向却代表着某些大势。 帖木儿虽然没有看过孙子兵法,但作为久经战阵的名将,也知道‘势’的存在。 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 拖的越久,秦国的‘势’就越强。 而他是西域霸主,‘势’本就处在巅峰,已经升无可升。 对方的‘势’越强,双方的差距就越小。 所以,必须尽快开战。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立即下令大军三日后开拔,兵锋直指小亚细亚。 朱樉接到他出兵的消息,大笑起来: “他急了。” 李芳等人都敬佩不已。 之前朱樉就说过,帖木儿会在近期开战,还分析了原因。 现在他的推测都一一应验了。 到了这个时候,就算是最保守的人,都对此战充满了信心。 统帅处处料敌先机,又岂有输的道理。 徐膺绪出列道:“大王,出兵吧。” 朱樉点点头,脸色一肃说道:“徐膺绪。” 徐膺绪拱手道:“末将在。” 朱樉命令道:“你率领骑兵隐藏行迹,在接到我的命令之前,不要与帖木儿部接战。” “即便我步军遭遇再大的危险,没有我的信号也不得出战,懂吗?” 徐膺绪虽然不明白他的意思,却也知道军令如山,领命道: “谨遵大王令。” 朱樉继续说道:“傅正。” 傅正:“末将在。” 朱樉:“你统帅水师继续封锁安西湾,同时留意岸上的战况。” “待我军胜利就进入大食河,伺机阻拦敌人溃军。” 傅正:“末将领命。” 朱樉又对李芳说道:“李长史,你带人留守巴士林岛。” 李芳:“遵命。” 最后,朱樉说道:“其余诸将随我出征。” 随着他一声令下,秦国各单位有条不紊的动了起来。 徐膺绪先一步上岸,带着秦国的两千骑,外加白袍子凑出来了六千骑,共计八千骑兵消失在了茫茫大漠里。 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向导带路,不用担心走丢。 随后朱樉乘坐战船,将步兵投放在了大约相当于前世沙特的阿尔哈夫杰地区。 随后就开始缓慢的向着帖木儿军主动靠拢。 不是他不想走快一点,也不是他害怕帖木儿,而是实在走不快。 虽然他只有一万四千人,却携带了三万人的辎重。 说是主力,更像是辎重兵。 但即便走的再慢,总有相遇的时刻。 八天后,双方在相当于前世沙特的哈夫阿巴廷地区遭遇。 帖木儿其实最怕秦国把大炮搬到陆地上使用,一直在打探秦军动向。 得知没有发现疑似大炮的东西,才放下心来。 同时对于朱樉的自大也是冷笑不已,有此利器而不用,此乃自取灭亡之道也。 不过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谨慎,先派出骑兵进行骚扰。 然后他就发现,事情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 在双方遭遇的第一时间,朱樉就下令将辎重车辆首尾衔接在一起,形成了防御工事。 或者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他的真实打算。 以步兵车来应对敌方的骑兵。 这种战例简直不要太多,卫青、李陵等等将领都用过。 甚至就连薛延陀这样的草原势力,都用过类似的战术,来应对唐朝强大的骑兵。 这一招对付步兵,也同样很有效果。 朱樉的军事能力毋庸置疑。 在刚到达极乐岛的时候,就考虑到自己没有骑兵,未来争霸会吃大亏。 经过很长时间考虑,想到了这一招。 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打造这种辎重车辆,并围绕这种战法进行训练。 现在检验战法的时候到了。 携带双倍的辎重,其一是为了运送更多物资,好打消耗战。 这些车上,可是携带着百万发箭矢的,足够打满这场战役了。 其二就是利用辎重车辆,建立更加牢固的防御工事。 现在,他所有的准备都发挥了奇效。 面对车阵组成的防御工事,帖木儿的骑兵碰了个头破血流。 车阵阻挡了骑兵的冲锋,秦军在工事内以弓弩射击,让帖木儿骑兵根本就无法靠近。 只是一个照面,就直接折损千余人。 这还是帖木儿眼看情况不对,及时下令停止攻击,否则损失更大。 看着眼前的车阵,帖木儿眉头皱的很紧。 倒不是因为车阵本身,而是因为这一次试探,竟然什么东西都没探出来。 尤其是他最害怕的那种会爆炸的炮弹。 这玩意儿就算不用大炮发射,两军交战的时候扔进敌方阵营,杀伤力也很大啊。 换位思考,如果他是朱樉肯定会携带这种炮弹的。 他坚信,朱樉也必然会带。 只是这次试探,竟然没能让对方动用底牌。 这一战,不好打啊。 事情发展到现在,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的预计。 朱樉的实力和统军能力,都远超他的想象。 更让他感到棘手的是,这还仅仅只是大明的一个亲王。 据说拥有这般能力的亲王还有至少两个。 关键是,能力如此突出的亲王,竟然对皇帝心服口服。 再看看自己家的子孙,大儿子二儿子早亡,三儿子是个残疾脑子还不正常,四儿子沙哈鲁能力不错但过于仁慈。 更难受的是,备受器重的长子长孙早夭,长子次孙年幼不足以服众。 也就是说,他的庞大帝国至今没有合适的继承人。 当然,他自认为自己年轻力壮,还无需担忧这个问题。 有的是时间培养一个合适的子孙继承王位。 只是万事都怕对比,和大明的皇帝一比……说多了都是泪啊。 自己堂堂西域霸主,面对大明的一个亲王尚且如此头大,又怎么挑战大明本身呢? 这个现实,让帖木儿有些沮丧。 不过他也不是一般人,很快就恢复了正常。 不行,这一战必须要拿下,而且还要干脆利落的拿下。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坚毅下来。 那么…… 就让我们来一场男人之间的对决吧。 硬碰硬。 他下令让各军轮番上阵,对车阵发起了攻击。 这次他没有再让骑兵去送死,出动的全是步兵。 双方围绕辎重车工事,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秦军毕竟是提前预设阵地,早就准备好了趁手的兵器,隔着车阵都能捅到对方身上。 弓弩手还在后方提供远程压制,给帖木儿大军造成了极大的杀伤。 帖木儿一方的士兵,拿的都是常备兵器,打起来自然是吃了大亏。 即便如此,双方鏖战一天下来,秦军依然损失超过两千人。 不过帖木儿一方折损更多,足足七千余人阵亡。 面对这个战果,帖木儿表情严峻。 倒不是因为折损太多,主动进攻敌军工事,伤亡更高是正常的。 他担心的是,战事如此激烈,对方竟然能忍住没有使用那种炸弹。 看来,给的压力还是不够啊。 明日一早必须再次发起进攻。 朱樉的表情也不轻松,占据防守优势,他本以为能打出一比五甚至更高的战损比。 哪知道,只有不到一比四。 “帖木儿不愧是西域霸主,其麾下将士战斗力果然强悍。” 然后他就下令,晚上睡觉的将士们堵住耳朵,听到任何声响都不要动。 到了后半夜,派出仅有的一百骑,向着数里外的帖木儿阵地发起突袭。 实际也算不上突袭,帖木儿久经战阵,自然也防着夜袭这一招。 外面安排的有探马不说,营地也有人值夜班。 真要有人发动夜袭,恐怕更大概率是掉进陷阱。 秦军这边刚动没多久,帖木儿那边就已经收到情报了。 不过朱樉的真实目的,也并不是夜袭,而是夜扰。 这一百骑靠近敌营,从包裹里拿出几十个大腿粗两尺长的炮仗,点燃后就开始撤退。 没一会儿,后方发出“轰轰轰”的巨响。 在大晚上的声音,声音显的格外的大,传的格外的远。 秦军早就熟悉了炮声,且睡觉前得到提醒,大家翻个身继续睡。 可是帖木儿军不同,他们大多数人都没亲眼见过火炮。 尤其是这里的战马,更是没有经历过火炮洗礼。 睡梦中毫无征兆的听到巨响,受到多大的惊吓可想而知。 一时间军营里到处都是惊恐的叫喊声,以及战马的嘶鸣声。 一直在忧心秦军炮弹的帖木儿,听到声响一骨碌从床上爬起,大声喊着敌袭。 然后冲出营帐,组织军队准备抵抗。 一直折腾许久才发现虚惊一场,根本就没有什么敌人。 派出一支巡逻队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找了过去,很快就看到了地上的碎纸片,还有浓浓的火药味儿。 到了此时,帖木儿哪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对方在用这种方法,消耗己方的精力。 得知此事后,奥斯曼气的直跳脚: “朱樉真是太卑鄙了,太卑鄙了……只会使用这种下作的手段。” 帖木儿没有理他,两军交战哪有什么卑鄙,只有输赢。 然后他下令安抚将士们,抓紧时间休息。 然而被爆炸声吓的心惊肉跳,又被这么折腾,大家哪还能睡得着,大多数人都这样熬了一晚上。 不过都是久经训练的士兵,一晚上没睡好问题也不大。 第二天,天还未亮大军起锅做饭,吃饱喝足之后帖木儿再次下令大军发动攻击。 今天的攻势更加密集,一轮接着一轮,犹如潮水一般。 秦军毕竟人少,防线几次被攻破。 全靠朱樉带着预备队压上去,才将敌人给杀退。 汤軏几次请命,要不就把炸弹用一部分吧。 是的,他们确实携带了炮弹,只不过数量并不多。 朱樉一直藏着不让用。 “不行,此时暴露底牌,只会遭到敌人更疯狂的攻击。” 而且,一旦让敌军习惯了炮声,骚扰计划还怎么进行? 双方从早厮杀到晚上,直到夜幕降临才各自收兵。 统计战果,秦军战损三千余人,而帖木儿部战损足有一万二两千余人。 虽然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具体损失数字。 但作为老将,只看战况就能推算出一些。 帖木儿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昨晚的袭扰,还是影响到了战斗力啊。 今天的折损,明显比昨天要高。 朱樉则面露喜色,看来战术有效果啊。 然后当天晚上,百人骑兵队再次出发。 虽然帖木儿派人去拦截,可偌大的空地,又怎么可能拦得住。 最后炮仗依然被点燃,昨晚的事情再次重演。 听到外面传来的炮声,帖木儿脸色阴沉,下令安抚将士们,倒头继续大睡。 有了昨晚的经验,虽然帖木儿军依然被从睡梦中惊醒,却并没有慌乱。 确定敌军没有打过来,就倒头继续睡。 本来他们以为,事情就此差不多了吧? 然而后半夜,突然传来阵阵马蹄声,以及更加剧烈的爆炸声。 这下帖木儿军再次惊醒,敌袭声传遍大营。 帖木儿也以为这次是真的进攻,连忙组织人手抵御。 结果最后发现依然是虚惊一场。 于是一晚上就这样过去,帖木儿军终于熬不住了。 第377章 他一定没听说过慕容垂 听着时不时传来的连环爆炸声,再听到营帐里被吵醒的将士发出的抱怨声,帖木儿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 纵横疆场这么多年,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战术。 不,听都是第一次听说。 很无赖,但非常有效。 一夜没睡好,将士们还能靠着身强体壮撑过去。 但如果第二天还要经历惨烈厮杀呢? 熬夜的后果会被放大。 休战后,得到命令可以休息的将士们,连饭都没吃
相关推荐:
修仙有劫
一幡在手天下我有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我以力服仙
虫族之先婚后爱
下弦美人(H)
生存文男配[快穿]
狂野总统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