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们户部账目不清。” 刚刚得了钱,众人干活儿也有劲头,纷纷应命去忙活了。 等人都走光,裴有为才陷入了沉思。 邱阁老的猜测到底准不准? 如果他猜对了,又有什么计划需要耗费如此巨资? 只可惜,情报太少,他没有丝毫头绪。 陈伴读肯定知道,但他却不敢跑过去问。 倒不是不认识陈景恪,相反两人还挺熟悉的,在算学班的时候就经常见面。 但他是经历过算学研究班解体,以及形学研究班重建之事的。 对陈景恪有着更深的认识。 说白了,他对陈景恪有着敬畏之心。 职务越高,对陈景恪了解越多,敬畏心就越重。 所以,他并不敢乱打听。 和他有同样疑惑的,还有邱广安。 作为内阁学士,他每天都要近距离接触天子。 对朱标是有一定了解的。 这位天子比他爹仁厚不假,但也有点腹黑。 尤其擅长布局,通过迂回达成目的。 最经典的还是内阁扩权一事。 现在理学一家独大,正常来说扩权后的内阁,应该理学的声音占据绝对上风。 皇帝想扭转这个局势,必然会遭到文官集团的反对。 然而,经过皇帝一番操作之后。 在此事上文官集团吃了个哑巴亏,连一点反对的声音都不敢发出来。 正因为了解皇帝的为人,邱广安才不信朱标会这么爽快的就同意三七分。 所以才会有了那样一番猜测。 可身为内阁学士,他也没听说有什么大计划啊? 近期除了特区建设,貌似没有什么特别需要花钱的地方啊。 想不通啊。 他不是个喜欢为难自己的人,既然想不通那就去找知道内幕的人。 于是,下班之后他就直奔陈景恪家中。 第367章 凭空变出土地? 泉州,朱元璋和马娘娘走在拥挤的大街上,不一会儿就出了一身的汗。 本来想逛街买点东西,结果被人潮挤的动都动不了。 景色没欣赏到,反倒是累的够呛。 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却发现沿街的酒楼茶肆全都爆满。 还是汤和出马,用锦衣卫腰牌在一家酒楼找了个包厢。 打开窗户,看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朱元璋笑道: “早就听说泉州乃大明最繁华的地方,今日一见才知道传言不虚啊。” 泉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大明开海之后,这里迅速爆发活力,再次繁华起来。 就商业繁荣度来说,当之无愧的大明第一重镇。 “呼……”马娘娘坐在椅子上,长吁口气说道: “就是这城太小了,能把人挤死。” 提起大街上的拥挤程度,老朱也心有余悸的道: “是啊……不过倒也不全怪城小,主要是人多。” “全国各地的商人都云集于此,据说在此务工的人都超过了十六万。” “再加上本地人,小小的泉州城住了有二十七八万人,都快赶上应天了。” 马娘娘端起茶一饮而尽,说道:“但这城可比应天小多了……” 汤和在一旁笑道:“不过这城也挤不了多久了,听说新城区已经完工,不日即可启用。” 马娘娘赞道:“还是景恪目光长远啊,刚开海的时候就提议建设新城区。” 朱元璋也不禁颔首道:“是啊,当时他就说,开海之后几座海港城市必须要扩建。” “现在看来,确实很有先见之明啊。” 马娘娘想起了什么,嘲笑道:“也不知道是谁,当初还认为他想得太多,不想同意这个提议。” 老朱丝毫不觉得尴尬,说道:“咱要是什么都懂,还要他做什么。” 当时陈景恪提议,泉州、福州、宁波以及更北方的几座城市,都要建新城区。 以应对未来的发展。 当时朝中都觉得他想太多,宋元海贸都很发达,也没见他们觉得这几座城狭窄? 幸好陈景恪一力坚持,老朱最终还是同意了。 事实再次证明,他的意见多么具有前瞻性。 提前扩建的新城区,完美承接了商业爆发到来的大量人口。 节约了朝廷大量的时间。 汤和忍住笑,说道:“陈伴读的目光之长远,世所罕见,所料从未出错过。” “我还想和他结个亲家呢,只可惜……咳咳……” 话说到一半他才反应过来,连忙假借干咳试图转移话题。 马娘娘叹道:“没什么不好说的,他们家这子嗣一直如此,急也急不来。” 老朱点点头,然后看向汤和,说道: “好你个汤和,竟然还藏着这样的小心思。” “咱劝你别做梦了,他家生女儿就是将来的太子妃皇后,生儿子那就是未来的驸马。” 这是给朱雄英的孩子预定婚事了。 啥,你说差辈了? 辈分是问题吗? 啥,还是近亲结婚? 这叫亲上加亲。 反正老朱就是这么计划的,陈家必须牢牢的和朱家绑在一起。 以后怎么样他管不了,只要他活着就必须如此。 汤和嘿嘿笑道:“那不敢和上位抢,但他家要是有多出来的孩子,我总能攀这个亲戚了吧。” 老朱大笑道:“算你小子识相,他家第一个孩子不论男女,那都是咱老朱家的人。” “第二个孩子,咱可以不管。” “不过等着和他家攀亲的可不少,你怕是不好抢。” 马皇后翻了个白眼,说道:“你俩老不修的,能不能有个正形,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抢孩子的土匪呢。” “哈哈……”老朱和汤和大笑不已。 正说笑间,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嘈杂声。 老朱起身来到窗前,朝外面看去,只见远处似乎有人在大呼小叫的说着什么。 只是隔的太远,并不能听到再说什么。 不用他吩咐,汤和已经安排人去打听。 过了很久,打听消息的人才回来,并带回了详细的情报: “老爷,是一队被认为葬身在暴风雨里的商船回来了。” “据说他们被海风吹偏了航线,却因祸得福,在东南方向发现了一座大岛,上面生活有蛮夷。” “本来他们以为发现了新的国家,准备把货物卖给那些蛮夷。” “只是那些蛮夷非常落后,连冶铁都不会,只能遗憾的回来了。” 听到这里,老朱就失去了兴趣。 这些年大明的商人没少发现岛屿,有些岛屿上面有人,有些没人。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些岛屿蛮夷非常的落后,普遍不懂得冶炼技术。 用陈景恪的话说就是,还生活在原始时代,连贸易的价值都没有。 一点都不夸张,这些岛屿蛮夷不会冶炼技术,手里就没有贵重金属。 连正儿八经的农业都没有发展出来,原材料都没办法提供。 真就连通商的价值都没有。 不过朝廷也不是什么都没做,对于发现岛屿的商队,都会给予丰厚的奖励。 然后朝廷派遣人员上去勘探,估测评算有无经营的价值。 如果是有人的岛屿,就对土著的风土人情进行调查记录。 但这些事情,朱元璋并不太感兴趣。 那手下继续汇报道:“听说那些商人不甘心,沿着海岸线走了好几天。” “所见都是较为荒凉的草原和荒漠,遇到的蛮夷也没有什么差别……” 听到这里,朱元璋愣了一下,追问道: “你确定他们沿着海岸线走了好几天?看到的环境大同小异?” 那手下仔细想了想,肯定的道:“传闻确实如此。” 朱元璋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马娘娘和汤和也意识到了情况不对。 开船沿着海岸线好几天都没走到头,还遇到了很多蛮夷部落…… 结合以上情况,这座岛屿恐怕不是一般的大。 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汤和立即起身,说道:“我去找那群海商,打听详细情况。” 朱元璋提醒道:“一定要将海图拿到手。” 汤和应了一声,转身离去。 朱元璋又对马娘娘说道:“如果真如猜测的那般,咱们的旅途恐怕就要结束了。” 马娘娘笑道:“你以为我想到处奔波啊,还不是为了陪你。” ----------------- 这天下班,陈景恪刚回到家中,蓝玉就带着两个儿子,提溜着一大堆山珍海味上门。 他一点都不见外,进门就招呼仆人,将东西送厨房好好烹饪云云。 仆人们对他也早就熟悉,笑嘻嘻的上前打招呼,接过东西就往后院去。 蓝玉在花园找到陈景恪和福清,一见面就让两个孩子跪下: “快喊师父师娘。” 蓝春和蓝斌兄弟俩虎头虎脑的,听到父亲的话,扑通就跪在地上磕头。 陈景恪很是无语,蓝玉这混不吝的性子,属实让人无奈。 一开始说让两兄弟认干爹。 可惜差着辈呢,陈景恪坚决不同意,他只能作罢。 然后不知道谁给他出的主意,拜师啊。 于是他就带着拜师礼上门,也不管陈景恪同不同意,就让两个孩子磕头拜师了。 不过相比于认义父,拜师还是能接受的。 毕竟达者为先,拜师确实不怎么讲究辈分。 然后就把福清给高兴坏了。 师娘也是娘啊,终于有孩子喊娘了,她可太高兴了。 把俩孩子疼的不得了。 这俩孩子和她也亲,磕完头就手脚并用往她身边爬: “师娘师娘,我们想死您了。” 福清则心疼的把两兄弟拉起来: “跪什么跪,别听你们爹的,他就是个混蛋,师娘带你们吃好吃的去。” 听到她骂自家爹混蛋,两兄弟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在他们心里,师娘才是保护神。 很简单,亲娘怕亲爹,蓝玉生气了亲娘都护不住他们。 但福清可以,她一点都不怕蓝玉,敢当面骂他混蛋。 在俩孩子心目中,师娘可太厉害了。 闯了祸不是去找亲娘,而是跑过来找师娘寻求庇护。 还好,两家离的近,也不怕路上出什么事儿。 福清拉着两个孩子就离开了,只留下陈景恪和蓝玉二人。 陈景恪招呼他坐下,就问道:“串门还是有事?” 蓝玉在他对面坐下,抓起一把松子边嗑边说道: “串门,顺便问点事儿。” 陈景恪挥手让仆人退出去,说道:“那你还是先说事儿吧。” 蓝玉顿了一下,说道:“关于分封的事情……” 陈景恪眉头微皱,道:“有人怀疑了?” 蓝玉无奈的道:“你懂的。” 陈景恪自然懂,说好的分封到现在没动静。 虽然前段时间,让十几家顶级勋贵组团去帮秦王朱樉,还许诺他们可以组建自己的势力。 可这依然不足以打消大家的疑虑。 陈景恪自然也知道大家为何会疑虑,换成自己也一样会如此。 但有些计划确实不能透露太多。 想了想,他说道:“朝廷即将有大动作,如果顺利,明年就可以进行大分封。” 蓝玉眉头一挑,说道:“可是要对南洋番蛮动手?” 灭南洋少不了调兵遣将,这种事情自然瞒不了蓝玉这样的军中大将。 只不过以前他不知道朝廷为何要抽调军队。 经过提醒,他立即就猜到了真相。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南洋藩属国至少要灭掉七成。” “如此就可以腾出大量的土地,正好封一些藩王过去。” “朝廷的计划是,册封五位亲王和十位异性诸侯过去。” “如此,南洋的势力布局就可以正式成型。” 这个计划完成之后,南洋将彻底变成大明的澡盆,宗藩计划也可以正式施行了。 而宗藩计划,则是帝国计划的引擎。 只有完成这个计划,大明才能去施行后续的帝国计划。 正好趁此机会兑现大分封的许诺,彻底稳住勋贵集团的心。 听到这个计划,蓝玉非常的兴奋。 毕竟说了那么久的大分封,终于有了确切的兑现时间。 他更关心的是,自己在不在第一批大分封的名单里。 按照常理来说,第一批分封的定然是功劳最大的那一批。 在他看来,凭借自己的功劳和特殊身份,怎么都能捞一个名额。 听陈景恪的意思,这一次分封过后,就不会在南洋设立别的藩属国了。 不能放在南洋,那就只能是更远的西洋岛屿,或者是极西之地。 要么就是极北的荒漠冻土…… 那些地方要么离大明太远,要么太荒凉,都不是什么太好的选择。 南洋离大明很近,又处在出海要道上,未来封国会很富庶。 是最适合作为封国的地方了。 想到这里,他搓了搓手问道: “那什么……给我透漏点消息,第一批有没有我。” 看着须发花白的蓝玉,挤出谄媚的笑容,陈景恪心下好笑: “放心……” 闻言,蓝玉心中一喜。 陈景恪接着说道:“没有你。” 蓝玉表情一僵,然后沮丧的道:“这算哪门子好消息……” 然后他不服气的道:“你给我说说都有谁,我倒要看看他们凭什么排我前面。” 陈景恪自然明白他的想法,说道: “五位亲王里没有蜀王和湘王。” 蓝玉愣了一下,有些惊讶的道:“未就封的亲王里,就鲁王、蜀王和湘王最为年长,为何不封他们两个?” 陈景恪说道:“因为他们和太子关系好。” 蓝玉更是不解:“和太子关系好,不是更应该将封国放在膏腴之地吗?” 说到这里,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压低声音说道: “莫不是陛下……” 陈景恪连忙说道:“你快闭嘴吧,瞎猜什么。” 当下也不敢在吊他胃口,直接说道: “因为还有更好的地方等着分给他们。” 蓝玉不信的道:“还有哪里能比南洋更适合的?莫非是倭国?”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是,你不要问,这些现在还不能对你说。” “还有就是,被封在南海的那十个诸侯,也都是已经退隐的小贵族。” “爵位最高的也才伯爵。” “公侯以及能力强的权贵,都要等未来时机到了才分封。” 蓝玉更加疑惑,如果是别人给他说这话,他肯定会认为: 南洋太重要,朝廷才故意封一些能力差的小贵族,比较容易控制。 可这话是陈景恪说的,还如此神秘兮兮的,那肯定是有更大的计划。 可是他实在想不通,就这么点地儿,还有啥可计划的? 难道还能凭空变出一大块土地,将他们这些权贵全都装进去不成? 第368章 新大陆 事实上蓝玉还真猜对了,这么分封的目的,就是不希望周边有太强的藩属国。 南洋靠近大明,又卡在交通要道上,确实能更好的发展。 但大明不可能任由他们成长。 就这么说吧,他们因为靠近大明而受益,将来也会因为靠近大明而被限制。 可以说,这些国家的未来一目了然。 不只是南洋,还有远东、日本等地,将来都会拆分成数个小国。 基于这种考虑,自然不能将大贵族封在这里。 那样对大家都不好。 至于晋王和燕王…… 将晋王封在碎叶川,是让他抵挡来自西方的冲击。 次大陆则是地理环境特殊,辽阔的平原一马平川。 将谁封过去,都会梦想着一统次大陆,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王朝。 到时候大明朝廷想管都管不了。 管的多了,说不定还会反目成仇。 所以陈景恪认为,拆开分封就是养蛊,是给自己埋雷。 燕王有大功于社稷,又雄心勃勃,将次大陆封给他能避免很多麻烦。 有晋王和燕王两个人挡在那里,大明的西方和南方可保安全无忧。 如此,大明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大航海上。 准确说,是放在开发澳洲和美洲上。 这两个地方,才是陈景恪为那些顶级勋贵准备的封地。 只要你有能力有野心,就去那里垦殖经营去吧。 能打下多大的国土,国家能存续多长时间,全看你自己的能力。 反正大明的目的……准确说,是陈景恪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这两块大陆变成华夏之土。 至于欧洲,就让他们继续内斗去吧。 等他们醒悟时代变了的时候,天下已经姓华夏了。 该说不说,这个世界只有华夏一家,或许并不是好事。 文化也是需要多样性的。 欧洲那些国家内斗,说不定就斗出什么新思想来了。 华夏择其优者消化吸收壮大自己,岂不美哉。 至于非洲……先将澳洲和美洲消化了再说,黑叔叔们成不了大气候。 陈景恪也没有搞黑奴的打算。 历史已经证明,黑奴只是一时的。 你把他们从非洲弄出来,将来他们就能改变你的族群的颜色。 陈景恪活着的时候,可以努力保持族群颜色。 但总有一天他会死,到时候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所以,眼下还是让黑叔叔们继续生活在非洲为好。 等大明彻底消化了澳洲和美洲,再想办法对付他们也不迟。 当然,到那会儿陈景恪应该已经不在了。 怎么做,那都是后人的事情了。 这下,他真的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当然了,这个计划陈景恪没有告诉任何人,毕竟澳洲和美洲还没有被发现呢。 他总不能直接揭晓答案。 他给朱元璋和朱标的说辞是,让这些有能力的权贵,去要害之地就封。 比如将来可以在小亚细亚那边多封几个。 比如非洲那边,也可以多封几个。 如此,就可以避免大权贵的封国和大明产生直接竞争。 这个说辞也获得了父子俩的一致认同,毕竟作为皇帝,他们优先考虑的就是大明的利益。 其次才是其它的。 陈景恪的计划,怎么看都对大明最有利。 ----------------- 蓝玉虽然不知道陈景恪的全盘计划,却也得到了两个有用的消息。 其一,自然是明年朝廷会正式开始大分封。 其二,出于某种考虑,顶级勋贵不在分封行列。 出于对陈景恪的信任,他也没有问太多为什么。 在他心里,朱元璋会骗他,朱标也有可能会骗他,唯有陈景恪不会。 听到这里,他问道:“我可以将明年进行分封之事,透露出去吧?” 陈景恪点头道:“可以,但最好不要大肆声张。” 以大明现在的国力,收拾南洋不过是手到擒来。 不论番蛮势力会不会对南洋大族动手,结果都不会改变。 区别就是,他们动手了大明更加的师出有名。 正事谈完,俩人就闲聊起来。 说是闲聊,其实谈的也是国家大事,说的最多的还是军队建设。 考虑到自己的大同世界即将问世,陈景恪透露了关于军队建设的下一步计划: 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 “军队上忠于天子,下保家卫国,护佑万民。” 蓝玉疑惑的道:“这不会是你那大同思想里的东西吧?” 陈景恪点头说道:“对,是其中的一部分。” “只有被正确思想指导,为了正义事业奋斗的军队,才能爆发出最强大的战斗力。” “忠于天子,保护黎民苍生,就是最大的正义。” 对此蓝玉保持怀疑,没有军功爵,要不是为了出人头地,谁踏马去当兵啊? 他自己当兵,就是因为活不下去了,才跟随姐夫常遇春投靠了老朱。 当时,但凡家里有十亩良田,能安生过日子,鬼才愿意去当兵。 他当即就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陈景恪笑道:“没想到,梁国公都学会思考这些问题了。” 蓝玉也不气,说道:“没办法,天天和你们这些人在一块,就算不想思考都不行啊。” 陈景恪摇摇头,解释道:“你说的都没有错,大家当兵首先想的就是博取军功,改变阶级。” “但个人的追求,恰好又符合正义,岂不是更好吗?” 蓝玉想了想,也不得不承认:“你说的确实有道理,那就这么着吧。” “回头你找都督府那边,让他们拿出具体的章程,我负责监督执行。” 大明的新版内阁,职能与前世的政务院差不多,只管民政。 军队方面依然由五军都督府管辖。 五军都督府与内阁平级,直接效忠天子。 原则上,有什么想要变革的,只需朱标下一道旨意就可以了。 两人正聊着,仆人来报邱广安邱阁老来访。 邱广安也算是常客,陈景恪也没多想就让他进来了。 互相寒暄了几句,他就道明了来意。 皇帝如此干脆的就给钱,是不是有什么大计划?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都是老狐狸啊,一点点异常就能窥探到不对劲儿。 关于大分封的事情自然不能对他说,只是道: “大计划确实有,但具体情况现在还不好说。” 所谓不好说就是不能说,邱广安尽管很好奇,却也没有追问,而是说道: “有什么需要我配合的地方吗?我提前做好准备。”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这个大计划需要迁徙大量百姓,粗略估计要迁走百万之众。” “让户部提前做好准备吧,切记不要走漏风声出去。” 蓝玉马上就明白,这是为明年分封做准备。 每个封国给数万百姓,足以将国家的架子给搭建起来了。 有了这百万移民,同化南洋不过是时间问题。 邱广安有些动容,竟然涉及到百万人的大迁徙, 朝廷虽然一直在对人口结构进行微调,调整方向有两个。 其一是人多的地方,往人少的地方迁徙。 其二是蛮汉互迁,以达成民族融合。 但一次性迁徙百万人,依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 他情不自禁的开始思考,到底往哪里迁? 西域?云南?辽东? 这些地方都有可能。 但他却知道,绝不可能是这三个地方。 因为对于这三个地方,朝廷已经有详细的计划,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执行就可以了。 没必要突然大动干戈。 不是这三个地方,那是哪里? 可惜,情报太少他分析不出来。 既然想不出来,他也就不再多想,而是问道: “这次迁徙百姓,有什么标准吗?”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全部都要是汉人,不能只从一个地方迁人,将这些人打散安置。” 说到这里,他又特意叮嘱道:“多准备点郎中和草药,一定要确保迁徙百姓的健康安全。” 邱广安郑重的应了下来。 哪里的百姓可以迁走,如何安置等等。 提前做好准备,能节省很多麻烦。 尤其是安置百姓,需要考虑的就更多了。 种子、农具、一定的口粮,乃至耕牛、医药等等。 一样做不好,都会导致严重后果。 不过还好,大明对人口迁徙已经有丰富的经验了。 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说完此事,陈景恪又顺势提起了另外一件事情。 “差不多后年,朝廷要开始医疗体系建设。” 邱广安疑惑的道:“医疗体系?” 名字他懂,应该和治病救人有关,可这玩意儿需要怎么建设? 陈景恪说道:“简单来说,就是培养大量医生,至少要做到一个村子有一名郎中。” “啥?”邱广安有些坐不住了:“每个村子一名郎中?你知道大明有多少村子吗?” 蓝玉一听这话就有点不乐意了,我得挺我儿子的师父,当即就说道: “大明有多少村子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些事情不去做永远都做不到。” “要是容易做了,还要你们做什么?” 邱广安被怼的哑口无言,却也知道不能和蓝玉一般见识,只是将目光看向陈景恪。 陈景恪忍住笑,说道:“梁国公此言大善,我们不能因为难就不去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年做不成就十年百年,总有一天能实现医疗全覆盖。” 邱广安深吸口气,说道:“说的轻巧,你自己就是神医,岂能不知道培养一名合格的郎中有多难?” “这个计划百年都不一定能完成。” “况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那些郎中掌握有医术,还会愿意留在村子里?” “恐怕要不了多久,就去城市里安身了。” 陈景恪知道他的顾虑是对的,解释道: “你说的问题确实存在,所以村医不需要太高明的医术。” “周王正在编写一部常见疾病治疗手册,那些人能照方抓药即可。” 医术水平差,出了村子就混不下去,自然也就不会好高骛远。 啥,你说医术差治死人怎么办? 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说吧,质量那是以后的事情。 “当然,还要有别的制度保障。” “比如在村子里分配土地,还能恩荫一名后人获得秀才身份之类的。” 虽然现在秀才身份不值钱了,也没有什么特权。 可毕竟也是个体面身份,多少读书人蹉跎一辈子,可能还是个秀才。 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身份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这样的医生,只需要一年甚至半年的突击培训就可以了。” “一旦专门的培训机构建成,十几年就能完成计划。” 邱广安非常的意外,他没想到事情竟然还可以这么做。 按照这个计划去做,给每个村子配备一名郎中,真有可能实现。 不过…… “就算郎中配备好了,药材呢?” “要实现你的计划,需要的药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陈景恪说道:“我们只需要解决常用药材。” “有些药材民间已经可以人工种植了,朝廷只需要大力推广即可。” “还有些药材,周王正带人研究种植之法,相信用不了多久也会有成果。” 虽然人工种植的药材,在药效上不如野生的。 但还是那句话,先解决有无问题,再说别的。 “而且人工种植药材,也是一条致富之路,至少比种粮食的利润大的多。” “尤其是山地丘陵地区,用来种粮食产量很低,还会导致水土流失。” “用来种植草药,反而是最合适的。” 如果换成以前,邱广安肯定会反对。 土地不用来种粮食,是要遭天谴的。 然而现在,没人提种粮食的事儿了。 中南半岛以及南洋的开发,大明最不缺的就是粮食。 事实上,中国从古至今很少缺过粮食。 出问题也不是因为粮食总量不够吃,真正的问题在分配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就是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 现在大明的分配端没有问题,粮食是真的不缺。 否则也不会大力推广棉花、桑树、茶树等经济作物的种植。 现在开展种植草药,也完全没有问题。 陈景恪继续说道:“至于成本,其
相关推荐: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虫族之先婚后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阴影帝国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以力服仙
小公子(H)
下弦美人(H)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