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立网点。” “第二期,三个月内,交通便利的省,要将网点开通到每一个府的府治。” “偏远省份的省治,确保开通网点。” “第三期,半年内,交通便利的省,所有县开通网点。” “偏远省份将网点开通到府一级。” “第四期,一年后,网点开通到全国每一个县。” “至于乡镇一级……难度太大了,到时候再说吧。” 这个计划陈景恪也是支持的,且非常的赞同。 在这个年代,能建立一条沟通所有府县的运输体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搞乡镇一级,那就是好高骛远,最后很可能会拖垮整条运输体系。 当然了,前期的投入只能朝廷出。 经过磋商之后,户部给出了期限。 半年后大明周报自负盈亏,户部将不再出一文钱。 这还是看在陈景恪的面子上,才给出的这个时间。 按照他们的本意,第一期建设完成他们就不管了。 就在解缙风风火火建设运输体系的时候,楚王朱桢毫无征兆的给皇帝送了一份大礼。 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同时送过来的,还有一封家书。 里面将太上皇、马娘娘、朱标、朱雄英都问候了个遍,甚至还问候了陈伴读几句。 可以说态度谦恭到了极点。 直到信的末尾才提出,楚国支持朝廷的革新,准备直接采用新政。 只是需要一个人才来掌舵。 许柴佬本就是吕宋人,又有经验云云,是否能让他过来帮帮忙。 朱标就将信交给了陈景恪。 陈景恪自然不会阻止,说道:“既然他想去,那等他将经验心得写好,就放他去吧。” 事情就此决定,陈景恪也不再过问。 就在这时,书院那边传来好消息,钟表的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第365章 你们准备好钱了吗 之前给朱雄英说要造一个计算时间的工具,陈景恪并没有忘记。 回去后,先将自己记得的钟表大致结构画了出来,并将大致原理也写了出来。 为什么是大致呢,因为他也没造过这玩意儿,实在不知道具体什么情况。 只能根据印象进行推导,并根据自己的物理学知识进行解释。 至于对不对……只能看运气了。 不过虽然没造过钟表,却也了解过这玩意儿的大致发展史。 对现代钟表影响最大的事件,出现在北宋时期。 天文学家苏颂等人,制作了水运仪象台。 该仪器首次利用了擒纵器——钟表的核心结构。 总之就是,经过苏颂等人的设计,该装置能够准确的记录时间。 并且还制作了报时结构,每刻钟报时一次。 西方的钟表,就是根据这玩意儿改进出来的。 可惜该装置毁于战火,之后就再也没有仿制过。 不过,它的结构图肯定传下来了,否则西方人是咋知道擒纵器,咋仿造出钟表的? 如果能将结构图找到,事情就简单的多了。 那么,哪里能找到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图呢? 毫无疑问,钦天监。 天文星象涉及谶纬之事,一般是不允许民间私学的。 在某些特殊时期,藏匿相关书籍都有可能被判刑。 但钦天监是可以光明正大研究这玩意儿的。 水运仪象台这么重要的天文仪器,那里定然有记录。 他立即去钦天监找到了邬秉让。 这位钦天监监正靠着嘴巴严,以及那次天象事件配合的好,再加上自己为人低调,活的相当滋润。 陈景恪找他帮忙,他自然不敢怠慢。 啥?天文知识涉及机密,不能随便给人? 呵…… 他立即就将水运仪象台的资料拿了出来,厚厚的一摞子。 有结构图,有文字介绍,非常的详细。 并且他还隐晦的表示,能否给皇帝说说话,让钦天监也仿造一台?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答应,只是说研究过后再说。 邬秉让有些失望,却也不敢多说什么,就给陈景恪讲解起整套结构。 越听陈景恪就越是震惊,也终于明白为啥后来的朝代没有再仿造了。 这玩意儿的主体结构高十二米,算上别的配套零件,足有十五米左右,也就是五层楼还高一点。 再研究具体的细节,真有点黑科技的感觉。 比如,该结构还连接了一百六十二个木人。 这些木人刷着不同的颜色,身上刻着不同的字符。 不同的时刻有不同的木人出现。 大家只要看到木人身上的颜色和字,就能准确知道几时几刻。 陈景恪看的叹为观止,忍不住在心中爆粗口: 这踏马是北宋造出来的玩意儿? 老祖宗这是有多少东西失传了啊。 不行,这玩意儿一定要仿制一套出来。 既是为了继承发扬祖宗技艺,也是为后世多留下一些瑰宝。 不过不着急,先研究钟表。 把钟表研究出来,再对水运仪象台进行一些改造,保留原有结构的情况下,把表盘装上。 想到这里,他就把自己的打算告诉了邬秉让。 听说他要在水运仪象台的基础上做改进,邬秉让很是震惊,然后就是兴奋。 要是别人说这话,他肯定不相信,会认为对方痴心妄想。 但陈景恪说这话,他深信不疑。 并且立即表示,自己也想参与进来。 最后双方商定,钦天监和洛下书院一起研究。 等研究出来之后,钟表归书院,陈景恪负责说服皇帝让钦天监打造一台新式仪象台。 属于是大家各取所需了。 再说书院那边,学了小两年一直都在打基础。 老师倒还好说,部分学生确实有些失望。 我们是来学习传说中的理科的,怎么这么久都没见动静? 莫非是陈伴读不想教? 陈景恪突然通知,要带领师生制作一个计算时间的机械工具,让大家体会一下理科的美。 同时也解决洛下书院的经费问题。 大家有多兴奋可想而知。 这里解释一句,洛下书院是陈景恪的私人书院,并非朝廷开办。 原因很简单,朝廷的钱不是随便花的。 出钱办学也可以,朝廷要派遣学政官吏进行管理,必须要按照国子监划定的科目授课。 说白了,拿了朝廷的钱就要受朝廷的管。 想搞特殊也行,但要遭到朝野的非议。 陈景恪不想搞特殊,也不想自找麻烦,干脆就自己出钱弄了。 当然,说是自己出钱,实际上办学经费一大半都是权贵资助的。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资助陈景恪,无需多做解释。 但光靠权贵资助也不行,毕竟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人家投资了是有所求的。 况且,别人的钱花起来也不自在。 陈景恪就一直想给书院,弄一个稳定的资金来源,于是就将主意打到了钟表头上。 言归正传。 得知陈伴读要再次展示理科知识,而且还要大家一起参与,师生们都非常高兴。 这个消息也很快就传了出去。 先得到消息的自然是各权贵,他们都兴奋不已。 陈伴读终于听到我们的心声了吗? 然后消息传到了外界,大家对此也都是眼前一亮。 大家关注的重点在于,这是一件计时用的工具。 时间有多重要自然都懂,自古以来一直在想办法计时。 最常用的办法就是日晷和漏壶。 但这两样东西都有缺陷,使用非常不方便,关键不是一般人家能装备的起的。 如果陈景恪能造出一个轻便,又能准确记录时间的工具,那可是太好了。 至于能不能造出来…… 还是那句话,对陈景恪的本事,没有任何人怀疑。 他说要造好东西,那肯定是能造出来的。 毕竟留声机这么不可思议的东西都造出来了,更何况是区区记录时间的小玩意儿。 就连隔壁打擂台的方孝孺,都被抢去了一些风头。 实际上研究钟表的真正主力是邬秉让团队,书院的师生只能打打下手。 也正是因为有他们,研究的进度才会那么快。 在陈景恪的提醒下,结合水运仪象台的结构,只用了一个多月就造出了雏形。 不过这个雏形并不完美,首先就是没有指针,其次就是运转的频率不对。 转一圈并不是一天,要么快,要么就慢。 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正确的频率需要大量的时间来调试。 又经过四个多月的完善调试,终于在六月末拿出了第一款成熟的产品。 陈景恪第一时间回到书院,朱雄英也跟了过来。 这可是陈景恪答应他的小玩意儿,他自然要过来瞅瞅。 来到书院,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刷着枣红色油漆的木头盒子。 盒子高五尺,宽一尺半,厚一尺。 上半部分有一个圆盘,上面均匀的刻着一圈刻度,每隔几个刻度就有一个数字。 圆盘上面还装着长短大小不一的针,最长的红色指针在一下一下的跳动着。 每跳动一下,会发出一声轻微的‘哒’声。 盒子的下方有一个长条状的东西,在不停的左右摇摆。 看到这熟悉的样子,陈景恪兴奋不已。 朱雄英则围着转了好几圈,然后一手拖着下巴,问道: “这东西……怎么看的?” 陈景恪深呼吸,让心情平缓下来,开始为他做介绍。 表盘上的一圈正好是十二个小时。 小时这个概念自古已有,只不过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含义。 有时指的是幼时,有时指的就是时间。 陈景恪弄钟表的时候,就将其确定为一个时辰的半数。 至于为啥不直接用时辰,还专门弄一个小时…… 一来是在钟表上,小时能更清晰、准确的识别。 二来小时更能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速的紧迫。 三自然是陈景恪作为穿越者,习惯了小时。 那三个指针代表的就是时分秒。 小时的引入,并不算什么改进。 真正的改进,来自于另外两处。 其一是‘刻’出现了变动,漏壶计时把每天划分成一百刻。 可是放在钟表上就不行了。 众所周知,一百是没办法被二十四整除的。 陈景恪就将每天一百刻缩减到了九十六刻,每小时分为四刻,正好均分。 其二就是引入了六十进制,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 对他自己来说,自然是前世习惯了。 但要说服别人,还要有个合适的理由。 毕竟计时单位不是小事,没有个合适的理由说不过去。 他给出的理由是,人的心跳一天最少是八万六千余次。 取每天八万六千四百秒。 均分到二十四个小时,每小时就是三千六百秒,每一刻为九百秒。 一刻九百秒,数字太大了不利于计算,需要细分一下。 反正细分到最后,六十秒为一分,六十分为一小时,二十四小时为一天。 秒针每跳动一次,就代表着心脏跳动一次,寿命减少一秒。 以此提醒世人珍惜时间。 考虑到他神医的身份,这个说法完全合理。 于是这个设定就此通过。 听完介绍,朱雄英看着表盘,默默计算了片刻说道: “现在是十一点二十五分,对不对?” 陈景恪颔首道:“对,换算成时辰,就是午时一刻半的样子。” 朱雄英高兴的道:“这……钟表的计时果然更加的精细准确,有了他我们就能更准确的掌握时间了。” “邬监正,还有书院的师生们,你们都辛苦了。” 现场等待的师生,听到这句话顿时就兴奋的又叫又跳。 和之前的留声机、温差发动机不一样,这次他们亲自参与了。 别管参与多少,反正是参与了。 这种成就感是非常巨大的,激起了他们对理科的兴趣。 原本还怀疑陈景恪藏私的人,彻底放下心来。 不是他不肯教,而是大家的基础还没打好。 这次研究钟表就是证明。 相关原理解释很多遍,他们就是无法理解,最后只能听指挥打下手。 不过借着研究钟表的机会,陈景恪也稍稍向学生们,透露了一些基础理科知识。 发现大家都能接受。 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比如徐增寿、汤昱等人,更是理解了有七八成。 他们也是对钟表原理理解最透彻的学生。 因为这件事情,陈景恪准备对学生们进行二次分班。 将基础打的比较牢固的学生挑选出来,开始正式接触理科基础知识。 基础不牢的,继续跟着大家学习。 这些学生,也算是第一批试验品了。 可以帮老师们积累更多教学经验。 钟表造出来之后,自然就是组织人手生产了。 这玩意儿实在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很容易就能放造出来。 所以想要靠它赚大钱,只有一波机会。 那就是在别人仿造出来之前,尽可能多的出货。 陈景恪一边在学校组建了作坊,一边找到朱标,与朝廷进行合作。 我出技术,朝廷出材料和工匠,咱们合作一把。 利润一九分,书院一,朝廷九。 不要觉得不合理,和朝廷合作的机会,别人求都求不来。 而且,还是那句话,钟表没有技术壁垒。 在这个年代,有实力一次性大量铺货的,只有朝廷。 薄利多销,一成利润也比自己弄十成利润赚钱。 朱标自然不会反对,他很清楚这玩意儿的价值。 朝廷也能赚的盆满钵满。 于是,工部专门抽调了数百工匠数千的熟练工人,组建了一个钟表作坊。 日以继夜的生产钟表。 考虑到商品差异性和多样性,陈景恪设计了很多不同的造型。 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奢华。 最简单的就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匣子,可以挂在墙上,也可以摆放在桌子上。 最奢华的自然就是座钟,用最名贵的木料制作外壳,表针用金银制作。 上面镶嵌了许多珍贵宝石。 最关键的是,前面还覆盖着两大块透明玻璃——普通钟表前面覆盖的没有玻璃,表盘是裸露着的。 没办法,这年头玻璃是奢侈品。 这种钟表售价高达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贯。 当然,这是顶级的奢侈品了。 还有普通点的,价值万儿八千贯的那种,还有千儿八百贯的。 最便宜的也得百贯钱。 说白了,第一批钟表就没打算卖给普通人。 目标很明确,就是狠狠的割一波有钱人的韭菜。 等韭菜割的差不多了,才会推出普通款。 就是那种一个木头框子加一个表盘,十贯八贯的价格就能买。 实在是没办法再便宜了,生产力就这么高,再便宜就赔钱了。 所以,想要买到优质廉价的商品,只能发展生产力。 陈伴读的计时工具研究出来了,名字叫钟表。 非常的准确,还和朝廷合作制作,即将上市售卖。 这个消息很快就传遍洛阳,然后从洛阳传遍全大明。 然后各路商人蜂拥而至,齐聚洛阳城,就为了能分一杯羹。 没办法,陈景恪那就是金字招牌。 他弄出来的东西,哪一样不是赚的盆满钵满? 先到先得,先得先赚啊。 一个月后,朝廷终于放出消息,钟表制作完成,即将上市。 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准备好钱了吗。 第366章 谨言慎行 朱雄英兴奋的说道:“据锦衣卫的调查,已经有上千名豪商来到洛阳,其中海商就占了一半。” “看来这次的钟表,能卖一个好价钱啊。” 朱标也不禁点头同意,第一批钟表他依然准备采用拍卖的方式。 有钱人越多,卖出来的价格就越高,这次朝廷又能大赚一笔了。 虽说现在朝廷不缺钱,可也没谁嫌钱多不是。 陈景恪却提出了新的建议:“我以为,这次最好不要用拍卖的方式。” 朱雄英惊讶的问道:“哦,为何?” 朱标也好奇的看了过来。 陈景恪解释道:“钟表与玻璃不同,玻璃有技术壁垒,不懂理科的人很难造出高品质的玻璃。” “所以朝廷可以垄断高品质玻璃贸易,维持一个极高的价格。” “可是钟表不同,它太容易仿制了,很快就会泛滥。” 泛滥有点夸张,但这玩意儿没有技术壁垒,制造成本又不高,确实配不上它的高价值。 除非炒作品牌。 同样厂子出来的东西,就因为贴的牌不一样,价格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可现在炒作品牌,还是算了吧。 锦衣卫的屠刀都拦不住贴牌仿冒货,正如私铸同样无法彻底禁绝一个道理。 即便是现在,依然有人在私铸铜币。 而且因为大航海时代到来,那些私铸铜币的人,将铸币地点放在了海外。 查都没办法查。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办法炒作品牌,但眼下很明显不是合适的时机。 朱雄英更加疑惑:“我知道容易仿制,所以咱们才要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的出货啊。” “趁现在大家不知道钟表的真实情况,肯定能拍出高价来。” 不等陈景恪回答,朱标先开口道:“因为朝廷的信誉高于一切。” 见朱雄英依然一脸疑惑,他表情严肃的解释道: “现在我们确实可以靠着信息差,从商人那里赚取大量的钱财。” “可是等他们发现真相,就会生出‘原来朝廷也会这样’的想法。” “一旦他们生出这种想法,就代表着朝廷的信誉被动摇。” “这带来的后果,是多少钱也无法弥补的。” 说到这里,他语重心长的道:“朝廷可以赚钱,但最好只赚光明正大的钱,至少明面上要做到。” 朱雄英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点头道:“我懂了,朝廷的信誉高于一切。” 朱标欣慰不已,这孩子能懂这个道理,将来就不会差。 可马上,朱雄英就一脸遗憾的道: “如此赚钱的机会摆在眼前,却只能放弃,实在让人不甘啊。” 陈景恪笑道:“也没有那么悲观,赚肯定是能大赚的,毕竟这是第一批钟表。” “只是没有最初赚的那么多而已。” 朱雄英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你有更好的办法?快说快说。” 陈景恪说道:“给所有的钟表都标上一个很高的价,然后分堆卖。” “每一堆都有一个编号,大家抽签。” “抽到几号,就将相应的那一堆买走。” 朱雄英失望的道:“我以为你有什么高招呢,就这?” “他们知道钟表能仿制,还会出高价买吗?”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会,不但会买,还会夸朝廷讲信誉不骗人。” 朱雄英将信将疑的道:“为什么?” 朱标也有些疑惑,但随即就露出恍然大悟之色,显然是想明白了。 “因为朝廷卖的不是钟表,而是制作钟表的技术。” “钟表的实用性谁都能看得出来,即便无法拍卖,也是一门很赚钱的营生。” “早一天仿制出来,就能赶在别人前面,多赚一天的钱。” 朱雄英也恍然大悟,接话道: “现在只有朝廷手里有钟表,想仿制就只能买我们的钟表,即便明知道价格高也要买。” 随即他又质疑的道:“可是,他们就不怕前脚花高价买了,后脚朝廷又大批出货吗?” 陈景恪说道:“所以,朝廷要对外承诺,拍卖结束后的一个月内不会对外出货。” 一个月,足够工匠们仿制出合格的钟表。 是的,这玩意儿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 但想大批量制作,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培育熟练工。 至少在今年,朝廷都将是钟表最大的出货商,足够赚的盆满钵满了。 ----------------- 很快,朝廷就对外公布了本次售卖规则。 而且朝廷还明确表示了,钟表很容易仿制,要不要参与进来自己考虑清楚。 并且还规定,想入围先缴纳一万贯保证金。 这种全新的方式,引起了众多商人的广泛讨论。 一万贯保证金是不少,但能来这里的无一不是豪商,没人在意这一点。 大家讨论的是拍卖本身。 容易仿制,还设置这么高的门槛,还卖的这么贵…… 这是想做啥? 大家都不是蠢人,很快就明白了朝廷的用意。 这不是卖钟表,而是在卖制作技术。 部分对此事不感兴趣的商人,直接选择了放弃。 钟表的实用性和商业价值大家都懂,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制造业感兴趣,这是很正常的。 有人不感兴趣,就有人感兴趣。 还有一些商人得知真相后,变得非常兴奋。 朝廷肯出售制作技术? 好好好,太好了啊。 一旦掌握了技术,作坊建立起来,就是下金蛋的母鸡。 到时候就算钟表的价格被打压下来,也是有利润的。 这才是长久的买卖。 况且,世界太大了。 不会真的有人认为,所有国家和势力都能仿造钟表吧? 容易仿制也只是相对而言。 大部分蛮夷势力冶铁都不会,就算将技术教给他们都仿造不出来。 只能从大明购买钟表。 所以,这个生意利润还是非常大的,而且还是个长久买卖。 想的很通透的商人们,挥舞着宝钞就来报名了。 最终工部制作的那些钟表,全部卖了出去,售价高达六百余万贯。 那种价值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贯的超豪华座钟,卖出去了足足十五台。 不是只有十五个人买,而是工部就只造了十五台。 看着手里的成交清单,朱标的手都不自觉的抖了一下。 有钱,大明的商人太踏马有钱了啊。 朱雄英也咋舌不已:“竟然还有一百二十六台超豪华座钟的订单?那些商人竟然如此有钱了吗?”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恐怕他们不是自己用的,而是准备拿去卖钱的。” “海外很多国家的君主,奢靡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朱雄英说道:“他们就不能等仿制出来,自己制作吗?” 陈景恪解释道:“他们还真仿制不出来,主要是前面那两块透明的大玻璃,这玩意儿只有朝廷能造。” 朱雄英似乎想到了什么,兴奋的道:“是不是说,这种带大玻璃的超豪华座钟,只有朝廷能做?” 陈景恪自然懂他的意思,颔首道:“是的,这个钱只有朝廷能赚。” “可以对外放出消息,接受超豪华座钟订单。” “量身定制,只要他们提出造型,只要工部能制作的出来,都可以做。” “咳。”朱标干咳一声,说道:“工部乃中枢衙门岂能经商,走玻璃商行那边吧。” 其实就是换个招牌,给朝廷弄一块遮羞布,实际上还是工部制作。 但就是这块布,非常重要。 ----------------- 钟表卖了六百多万贯,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惊讶,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 陈伴读时隔多年再次出手,赚大钱很正常,赚不到这么多钱才奇怪。 然后户部又盯上了这笔钱,钱还没入账,户部尚书裴有为就开始找朱标哭穷。 什么这里需要钱,那里也需要钱,户部亏空高达千万贯。 您老也不希望看到朝廷破产吧? 朱标还能说啥,扣除给落下书院的那一份,剩下的钱和户部三七分了。 内帑三,户部七。 但裴有为的目标,又岂止是眼下的几百万贯,他真正的目标是超豪华座钟的长远利润。 朱标倒也痛快,二话没说,三七分。内三户七,这下可以了吧? 裴有为非常高兴,昂首挺胸的离开了乾清宫。 嘿嘿,为户部要来这么多钱,我这个尚书可真是劳苦功高。 他已经想到,同僚们会如何的称赞他敬仰他了。 走到半路,碰到了邱广安。 面对老上级,裴有为非常的恭敬,连忙请安问好。 邱广安还礼之后,就随口问他到此可是有事。 裴有为自然要显摆一下,就将自己占了皇帝便宜的事儿给说了。 哪知道邱广安却并没有高兴,而是再三确认: “你确定陛下没有讨价还价,直接就同意了?” 裴有为也意识到情况不对,点点头问道: “我一开口陛下就同意了……邱阁老,是不是有什么问题?” 邱广安微微点头:“看来陛下有大计划啊,把户部的家底好好算一算,做好准备吧。” 皇帝竟然一点都不讨价还价,不是因为他大方不在乎这点钱。 而是因为他有大计划,这个计划会花光户部的钱。 所以才会大方的给户部分成。 今天分给你的,明天都得给我连本带利的吐出来。 而且到时候你还不能以户部没钱为借口组织。 我不是才给你几百万贯吗?还有预订豪华钟表的利润。 钱呢? 莫非你们想欺君? 想通这一切,裴有为的心情陡然变得沉重起来。 “陛下……陛下他怎么能如此呢。” 邱广安反问道:“陛下怎么了?” 裴有为悲愤的道:“陛下怎么能算计臣子呢……还是我这么老实的臣子。” “哈……”邱广安差点笑出声,摇摇头说道: “陛下什么时候算计你了?” “别说这一切只是我的猜测,就算是真的又能如何?” “国家大事,岂能轻易泄露?” “陛下接下来要用到户部,所以先帮户部积攒一点家底,这怎么能是算计臣子呢。” 说到后面,语气已经有些严肃。 裴有为被吓出了一身冷汗,连忙请罪道: “谢阁老指点,下官失言了。” 邱广安语气缓和了一些,说道: “我知你是因与我关系特殊,才说的这番话,但需知隔墙有耳。” “坐到这个位置上,最重要的就是谨言慎行。” “宁愿少说,也不能授人以柄。” 裴有为是算学一系出身的人才,也是因此才被提拔为户部尚书。 是邱广安的后辈,同样也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本来被训斥他心中还有点不舒服,毕竟自己堂堂户部尚书,不要面子的吗? 听到这番话,就只剩下羞愧了: “下官谨记阁老教诲。” 又说了几句之后,两人才分开。 裴有为的心态已经恢复平常,回到衙门之后,户部各官吏见他如此,还以为事情没有成。 就纷纷宽慰他,什么没要到钱也无所谓,户部还有点积余什么的。 反倒是让他有些哭笑不得:“钱要到了,钟表的钱七成归户部,三成归内帑。” 众人惊喜不已,纷纷夸赞裴尚书就是厉害,一出手就问皇帝要到了钱。 以后户部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看着这群‘天真’的部下,裴有为犹如看到了方才的自己。 不过有了邱广安的提醒,他什么都没说,只是道: “好好把咱们户部的家底清算一下,我要一个详细的数据,免得别人说咱
相关推荐:
寡妇门前桃花多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祸国妖姬
军师威武
修仙有劫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
老师,喘给我听
沦陷的蓝调[SP 1V1]
归宿(H)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