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过减税的事儿。 这些惠民政策,都是陈景恪力主之下才推行的。 但老百姓不知道这些啊,将功劳归在了他身上,对他感恩戴德。 妥妥的属于白捡的便宜。 当然了,朱元璋的强势,才是这些政策落实的主要因素。 在这件事情里,他的功劳并不比陈景恪小。 可是对于他来说,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因为后来的功就忘记之前的种种苛政。 所以,他依然觉得羞愧。 马娘娘见他脸色有所好转也放下心来,继续问道: “朝廷强制拆分宗族,将部分百姓迁到北方去,听说民间反对声音很大?” 那老汉顿时就乐了:“嘿……说起这事儿才好笑。” 另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汉也乐呵呵的道: “可不是咋地,很多人的亲戚朋友都被迁走了。” “一开始大家都不愿意,没少骂朝廷。” “后来朝廷将腾出来地分给剩下的人,就没人骂了,都夸朝廷政策好。” 众人都笑了起来。 什么邻居,什么亲戚朋友,有地重要吗? 他们不走,我啥时候才能分到地? 最初的那个老汉说道:“我家以前没地,只能给人家当佃户。” “就是那次迁徙人口,朝廷给我家分了八十亩水田。” “看到这两只羊了吗?就是去年才买的,家里还喂了好几只鸡。” “以前地里的一根草都是别人家的,上哪养得起羊啊。” 其他人也你一言我一语的述说起来。 宗族被拆分的最厉害,当地百姓突然发现,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乡绅恶霸就没了。 再加上分了地,顿时就成了新政的拥护者。 家家户户分了地,养起了猪羊鸡等家禽家畜。 自己当然是舍不得吃的,都是卖给有钱人家。 不过有了钱,逢年过节还是能见到一些油腥的。 总之就是,洪武十六年十七年之后,百姓的日子就变好了。 马娘娘听的欣慰不已,老朱也终于恢复常态,重新加入进来。 众人一直聊到半晌午,那几个老汉各自起身离开,不一会儿一人提着两个罐子重新回来。 “聊着聊着就到了用饭时间,老弟、弟妹你们别嫌弃,一起用一点如何?” 远处的汤和见状就想过来,被朱元璋摆手给阻止了。 “哈哈,谢谢几位老哥,那咱就不客气了。” 这会儿民间依然是一日两餐,早上起来干半天活儿吃第一顿饭。 有些人是再干半天吃第二顿饭,还有些人则是干完一天活,晚上回家之后才吃第二顿。 因为吃完饭就睡觉,早上起来又饿了。 百姓就会觉得浪费,往往都是对付两口就当是吃过了。 所以仔细算起来,每日只吃一顿半饭。 这就导致百姓普遍营养不良,大街上十个人有九个是麻秸秆。 几人打开一个瓦罐,里面装的是水。 怕两人不懂,一个老汉解释道:“这是开水……血吸虫会在水里产卵生长,我们这里现在都喝热水。” 另一个老汉紧接着附和一句道:“这也是分了田的好处,以前没有柴,谁家都不舍得喝热水。” “现在有田了,稻谷的秸秆可以当柴烧,一年都烧不完。” 老朱不禁想起了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此言大善啊。 为了防治血吸虫,要喝热水。分了田百姓才有柴火烧,才能喝得起热水。 一环扣一环啊。 大家匀出一个碗倒满水递给老朱:“老弟别嫌脏,凑合着用一用吧。” 老朱大笑道:“哈哈,老哥这是把咱当那些享清福的大老爷了,咱也是泥腿子出身呢。” 几个老汉笑而不语,你们两口子真当俺们老汉眼瞎是吧。 老朱也知道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也不在多言。 接过碗大口喝了起来,没有一点嫌弃的样子。 见此,几个老汉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哈哈,现在我信了,老弟你是真的吃过苦的。” “是啊,换成别的老爷,看到我们的碗眉头都快拧成疙瘩了。” 说笑间,几个老汉动手打开了第二个罐子。 朱元璋好奇的探头看去,却发现里面竟然是一个个的菜团子。 说是菜团子也不合适,大概有十分之一左右的米,算是米菜混合的饭团子。 这玩意儿他太熟悉了,穷的吃不起饭的时候,这就是最好的口粮。 或者说,这就是以前老百姓的日常吃食,只是多加了一点米。 可是…… “几位老哥,刚才咱不是说日子有所好转吗?为何还要吃这些东西?” 最初那个老汉笑道:“老汉就是贱命一条,吃不了好的,这些东西已经足够了。” 花白头发老汉说道:“是啊,你看看这菜团子,可都是最肥的野菜,没有一点草根。” “我还咬牙掺了一把米……哎,浪费,太浪费了。” 另一个秃头老汉说道:“都被白米饭养刁了,以前草根树皮都吃不上,现在这么好的饭还嫌弃。” 几个老人见老朱不信,纷纷说起家里的情况。 “我家这五年时间盖了三所房子,地基足足用了五十层砖。” “盖完这些房子,现在家里还余下一千多斤稻谷。” “那可是一千多斤上好的稻谷啊……以前哪敢想这样的好日子。” 百姓的房子,日子稍微好一点的用土坯,最多地基用三五层青砖,防止水浸泡。 日子差的直接用泥垒,日子再差的就只能露天睡了。 能用得起青砖的,那都是大户人家。 用五十层青砖打地基,足见他们家的日子确实不错。 “我家男丁少,倒是没盖那么多房子,不过我两个闺女嫁人的时候,家里穷没给嫁妆。” “女人出嫁没嫁妆,在夫家就直不起腰杆子做人。” “我给每个闺女补了三千斤稻谷做嫁妆,现在夫家都拿她们当宝。” …… “我家置办了不少家具,又买了一头牛,现在家里也有余粮。” …… 朱元璋总算听明白了,这些百姓普遍分到了六十、七十、八十亩不等的土地。 别觉得多,古代采用轮耕制,且产量很低。 一半田耕种,一半田休耕养肥,所以真正产粮的只有三四十亩地。 昆山属于南方,水稻一年两熟。 早稻产量高,亩产在一百八九到两百斤,晚稻产量低在一百斤左右。 一亩地一年能收获三百斤不到,三四十亩地也就是一万斤左右。 除去种子粮,再交过田税,能落下六七千斤的样子。 这些粮食单纯用来吃,一家子撑死也吃不完。 但换成钱去做别的事情,比如盖房子,就显得不够看了。 游戏世界,造出一个农民丢在田地里,时间到就能产出粮食。 然而现实世界不是如此,想要活下来需要的因素更多。 总而言之,还是以前太穷了,家里什么都没有。 现在有钱了就要从零开始置办,处处都要钱。 这六七千斤粮食,又显得如此的微薄。 五年时间才算是让家里有一点余粮,并不奇怪。 这还是没人生病的情况,要是倒霉一点,家里有个三灾五难的,可能还是一无所有。 江南底子比较厚尚且如此,其他较为贫穷底子薄弱的地方,情况只会更差。 这也是为何陈景恪力主休养生息的原因。 第355章 皇上就是败家子啊 了解过真实情况,老朱也不在说什么,接过菜团子就吃了起来。 酸涩带着一股咸味儿,没有一点油腥,口感寡淡难以下咽。 可是老朱和马娘娘却面不改色,津津有味儿的全吃了下去。 这让几个老汉更加的高兴,这两口子虽然现在富贵了,却不是忘本的人,不错不错。 所以吃完饭,大家也没有散开,继续聊了起来。 “老弟不好好在家享福,怎么跑到这里来了?” 老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借口:“家里开了布庄,苏州府的棉布丝绸那是有名的好,我来采购一些回去。” 家乡被夸,老汉们非常高兴:“老弟是有眼光的,我们这里的丝绸棉布,都卖到海外去了。” “我的婆娘、儿媳妇,全都是织布能手,每年卖棉布赚的钱,都快赶上二十亩水田的产量了。” 老朱眉头一挑,说道:“哦,卖布的收入能有这么多?” 老汉信誓旦旦的说道:“有,怎么没有。” “村子里每天都有商贩过来采购,棉布还在织布机上,就被人订走了。” “要不是老汉手笨,恨不得自己一天十二个时辰坐在织布机上。” 秃头老汉抱怨的说道:“就因为棉布能卖钱,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家都不种粮食了,改种棉花。” “这些人呐,就是见钱眼开,才过几天好日子就瞎折腾。” “都不种粮食了大家吃什么?遇到灾年,有钱都买不到粮食。” 提起此事,一群老人都骂骂咧咧的。 尤其是改种棉花的,大多都是军户安置村以及外族安置村落,更是让着群老人愤怒不已。 “上好的地都给他们糟践了,要是给太上皇他老人家知道了,一个个把他们的头给摘了。” 朱元璋和马娘娘只能无奈安抚。 这本身就是朝廷的政策,他们还真不能说什么。 当年军制改革,将军户打散安置在天下各地,江南安置的也不少。 军队消息是较为灵通的,尤其是朱雄英搞的抚慰使计划和陈景恪的文明治军计划。 在给军人上政治课的同时,难免会讲一些别的。 所以军队在思想方面反而比较开放。 思想更加开放的军人自然会影响到家属,所以这些军户村子,比起传统村庄也更加开放。 普通的村子,还在为多收了三五斗粮食开心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转型种经济作物了。 苏州府的丝绸天下闻名,他们就养蚕缫丝。 因为海贸兴起导致棉布紧俏,他们就改种棉花搞纺织业。 至于异族村落,则是一些投靠大明的蛮夷部落,被打散安置在大明各地。 比如辽东各族,比如一些内附的蒙古部落。 还有一些是本地的蛮夷部落,在大明的各项政策保障下,迁徙到平原地区定居。 朝廷给他们取汉名,穿汉族服饰,吃汉族的食物,周围接触的也全是汉人,最多一两代人就变成汉人了。 啥,害怕他们作乱? 不好意思,异族村落旁边就是军户村,乱一个试试。 异族普遍不善农耕,相比起种粮食,他们反而更喜欢种桑养蚕。 于是当地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普通农村主要种粮食,挤出一些边角的地方种植一些棉花,或者种植几颗桑树。 军户村子棉花和桑树种的都有,异族村子则以种桑居多。 军户村和异族村自己的粮食不够吃,就拿钱去买普通村子的粮,属于是三赢局面。 然而对于世代为农的老农民来说,如此好的田地竟然用来种棉花和桑树,简直是暴殄天物。 换成几年前宗族势力还没有被打散之前,搞不好会因此发生械斗。 现在吗,一边骂对方是蠢货,一边高高兴兴的把粮食卖给对方。 买粮食的人多了,粮价自然就涨,能多卖钱当然高兴了。 关于南方人把良田拿来中棉花和丝绸,也是朝廷有意引导的,相关技术就是朝廷给的。 目的自然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经济。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良田改稻为桑为棉,会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呢? 放在以前肯定会,现在完全没啥影响。 北方现在也渐渐恢复了一些元气,已经能自给自足,不再需要朝廷补贴。 这就大大减轻了朝廷的粮食压力。 然后就是对南洋的开发。 交趾已经逐渐稳定下来,开始源源不断的向大明供应粮食。 中南半岛其他国家以及南洋诸岛屿,也学会了用粮食从大明换取各种生活必需品。 为此,朝廷还做出了一个规定: 大明商船出海归来,必须要有三分之一的空间装满粮食,封顶三千石。 事实上,这个封顶限制完全是多余的,海商巴不得多运一点粮食回来。 原因很简单,他们出海的时候船舱装满了货物,回来的时候船舱几乎是空的。 现在的世界贸易,大明是单方面的商品输出国。 丝绸、棉布、茶叶、瓷器、糖、玻璃等等商品,畅销全世界。 可是其他各国的商品,大明都不感兴趣——香料除外。 前世直到清朝末年,西方工业国拿中国都没有什么办法。 英国因此恼羞成怒发动鸦片战争,用武力逼迫满清政府做不平等贸易。 现在是大明初年,这种情况更加严重。 一船船商品运输出去,拉回来的是金银铜贵金属,外加一点当地的特产。 有些聪明的,已经开始在当地采购原材料,运回大明卖给作坊主,生产成商品再卖出去。 还有些人被逼无奈,连生铁都采购,拉回来重新熔铸卖给朝廷。 但工业化之前,全球生产力都不咋地,哪有那么多原材料给他们买? 所以,大多船都是空着回来的——不,是拉着一船的压舱石回来的。 大明需要粮食,对他们来说反而是好事。 反正船空间多的事,能买粮食拉回来也好啊。 不过大多数人,都是在南洋采购大米,顺路带回大明出售。 虽然利润不高,但也比空船回来要强的多不是吗。 这其实也是陈景恪商业计划的一部分,他很清楚粮食安全才是底线。 无论做什么,都要先保证粮食供给。 本国发展工商业会影响粮食生产,那就去国外采购。 事实上,大明户部已经是目前最大的粮商。 每年从各地采购新粮填充各大粮仓,再将各粮仓内的陈粮流入市场平衡粮价。 海商运回来的粮食,主要流入民间市场。 多了一个粮食来源,更有利于控制粮价。 至于如何确保粮价,那简直不要太简单。 可以通过行政和商业两个手段。 用行政命令规定各种主要口粮的价格区间,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否则以操控物价的罪名法办。 商业手段,自然是朝廷用海量的粮食,来平抑物价。 大明有义仓、储备仓等各种粮仓,交趾、楚国等地都是产粮大区,朝廷随时可以动用船队运输粮食。 粮食想要多少有多少。 就算这些手段最后都失效,还有最后一个办法,屠刀。 至于大批外粮涌入会不会压低粮价,导致谷贱伤农,这不需要担心。 至少现在大明的粮食储量,还没多到需要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 而且朝廷未雨绸缪,已经在引导百姓饲养家禽家畜。 解决肉蛋奶的问题,也要从点滴积累的。 至于效果吗,只能说比不提倡的时候要强一些。 主要是百姓穷怕了也饿怕了,是舍不得用粮食来喂养牲畜的。 除非大明能够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不闹粮荒,百姓习惯了不缺粮的日子才会这么做。 只能说,任重而道远啊。 这些深层次的计划,自然没必要对几个老农说,说了他们也不一定能理解。 对于他们的抱怨,老朱和马娘娘只是附和几句,并没有发表太多看法。 不过他们也只是抱怨几句,并没有特别生气,自家的地产粮够吃才是最重要的。 人家的地想种啥就种啥。 接着几人又聊起了别的事情,从各种惠民政策,到民间的现状,再到东家长西家短,想起什么就说什么。 老朱要的就是这些信息,听的非常用心,时不时的就插嘴问几句。 大家话语里对当前生活非常的满意,对皇帝也是感恩戴德。 这让老朱非常的高兴,目前大明的状况,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毫不夸张的说,比他想象中的所谓盛世,还要好很多倍。 而这,才只是陈景恪计划的开端。 每每到这个时候,他就由衷的庆幸。 还好当初遇到了陈景恪,还好选择了给他一个机会。 否则哪会有今日的盛况。 当然了,目前远未到十全十美的地步,缺点依然很多。 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缺医少药。 周围几个村子,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医师,只有两个跳大神的。 最近的一个医师,还在十几里外的镇子上。 医术还不咋地,只能治一下普通的风寒、拉肚子之类的小病,而且价格非常贵。 稍微严重一点的病,只能送到几十里外的县城。 然而老百姓有几个舍得去县城的? 在镇子上治不好,基本就回家等死了。 对此朱元璋和马娘娘也很无奈,如果只是药材问题,他们还能想想办法。 医生是真没办法解决。 不过,他们也想到了陈景恪之前提的医疗体系建设。 此时,对这个计划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景恪果然是景恪啊,处处都想到了别人前面。 就是不知道医学院建起来没有,回去好好督促一下,再多给他一些支持。 正想着,远处一人快马直奔而来,中途被汤和给拦住。 朱元璋起身笑道:“可能是家里人来找我的,老哥几个先聊着,我去看看。” 然后就和马娘娘一起来到汤和那边。 事实上也没啥事儿,来人就是告诉他,两项革新都通过了并且进展顺利。 老朱并不意外,官僚系统要是还不同意,他就要回京了。 至于用内阁扩权交易特区计划,是否划得来…… 就算没有特区计划,内阁扩权也要进行,所谓的交易不过是顺带的而已。 了解过事情之后,朱元璋又重新返回,继续和几个老汉聊天。 秃头老汉比较好奇,就说道:“看送信的那个人着急的样子,没什么大事吧?” 老朱摇头道:“没什么大事儿,就是告诉咱布匹都收齐,可以回程了。” 不知道怎么想的,他突然说道:“哦对了,还给咱带回了一个关于朝廷的消息。” 几个老汉顿时来了兴趣,八卦的道:“快说说啥消息?” 老朱说道:“当今圣上要给内阁扩权。” 几个老汉一脸茫然,啥是内阁?为啥要扩权? 老朱就将事情详细讲了一遍,并问道:“几位老哥觉得如何?” 花白头发的老汉问道:“你的意思是,以后咱们圣上说的话,要让那什么内阁的人同意,才能算数是吗?”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可以这么理解,不过……” 秃头老汉打断他,追问道:“也就是说,以后圣上说话就不管用了?天下要听那群大臣的?” 朱元璋连忙解释道:“那倒不至于,万事还是要圣上点头才行。” “只不过以后圣上做的决定,要经过内阁学士同意,才能推行。” 让他没想到的是,听到这话之后,那几个老汉一个个都如丧考妣,露出痛苦不已的表情。 “哎呀,圣上糊涂啊。” “他说话都不算数了,那些奸臣还能听他的话吗?” “以后还不知道那些奸臣怎么祸害老百姓呢。” “这才过了几天好日子啊,呜呜呜呜……” “圣上还是太年轻,被他们给骗了。” “要是太上皇在位,怎么可能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也不知道太上皇他老人家现在在哪,赶紧回去拨乱反正吧。” 几人的反应,让老朱和马娘娘非常震惊,然后就是深深的感动。 谁说百姓愚昧不识礼仪道德? 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很清楚。 当然,他们也知道,百姓之所以会如此拥戴老朱家,离不开陈景恪提倡的宣传政策。 通过军队和预备役两条线,向天下人宣传朝廷政策和大义。 几年的努力终于有了今日的结果。 突然,花白胡子老汉举起手猛捶自己的胸膛:“圣上糊涂……不,圣上就是败家子啊。” 第356章 你们心里没有本太子啊 朱标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几个老农嘴里的败家子,就算知道了也不会当真。 百姓只需要考虑自己的吃穿用度就可以了,当皇帝的考虑的就多了。 乾纲独断确实很爽,然而过于恋权的君主,往往会留下巨大的制度漏洞。 很简单,为了实现大权独揽,他们会将所有能掣肘他们的部门,全部打压甚至废掉。 将来出了昏君,没有能制约他的机构,那就寄了。 从长远来看,制度的可靠性是要超过人的。 内阁扩权会限制君权不假。 可也保证了国家不会因为一个昏君,就彻底崩溃。 内阁学士有七个,按照选拔规则,必须有基层和边疆工作经验。 这种一步步从底层爬上来的官吏,就算是奸臣,能力方面也是毋庸置疑的。 这些人组成内阁,至少可以保证一个下限。 作为二代君主,从小就接受系统的培养,再加上后来受到陈景恪的影响。 他的想法和父亲朱元璋是不同的,当然,两父子面对的局势也不同。 朱元璋面对的是乱世,他要做的是尽快恢复秩序。 所谓乱世用重典,手段狠一点是正常的。 朱标面对的,是一个已经初步建立秩序的国家,他要做的是完善规章制度。 相当于是给王朝打地基。 这一点,从他给自己定的年号‘建章’,就可以看得出来。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从真正开始监国掌权那一天开始,他就在往这方面努力。 朱元璋时期效率确实高,然而后果是朝堂变成了一言堂。 很多部门只会听命办事,没有自己的主见。 说白了,没有皇帝的命令,中枢就不知道该干啥了。 这是不利于长远发展的。 最夸张的是,中枢官吏缺员达到了三分之一还多。 这绝不是一个健康的中枢该有的状态。 中枢都尚且如此,就更遑论地方了。 所以,一切都要从重塑中枢做起。 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初步完成了计划。 中枢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齐全,有了自己的主见。 即便没有上面的命令,他们也可以按照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维持国家的运转。 而内阁扩权之后,整个中枢的运转机制终于彻底成型。 现在,奏疏由内阁初步处理并给出意见,然后递交给他做最后的处理。 如果他同意内阁的意见,直接用红笔写上同意,然后盖上印玺就可以了。 如果不同意内阁的意见,那就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再盖上印玺。 处理好的奏疏,重新送回内阁,由内阁学士复核并执行。 如果他想偷懒,甚至可以让别人帮忙批红,他只需要盖章就行了。 这就确保了,将来就算某个皇帝不务正业,国家也能照常运转。 当然,朱标是个勤政的皇帝,自然不会偷懒,将批红权交给别人……吧? 不会个鬼啊。 朱雄英拿着红笔,一边在奏疏上写字,一边咬牙切齿的看着对面悠哉悠哉喝茶的亲爹。 谁是皇帝,咱们家到底是谁皇帝? 朱标似乎感受到了他的怨念,皱眉呵斥道: “左顾右盼的像什么样子?批改奏疏要用心,大明三京一十五省可都在你笔上呢。” “出了任何差池,你知道会造成多大后果吗。” 朱雄英:“……” 好好好,这么玩是吧。 朱雄英将笔重重的放在桌子上:“新区的架子应该建好了吧?” 之前说好的,新区建成他过去坐镇,顺便积累经验。 这你不能说话不算数吧。 朱标哪能不知道他的意思,冷笑一声,说道: “想去新区逃避责任是吧,行啊,将你皇爷爷叫回来,你就可以去了。” 朱雄英:“……” 好好好,你们两父子欺负人是吧。 老朱已经写信回来了,今年春节他准备在中京凤阳过,大庆典啥的让朱标自己看着弄,不用等他了。 看着儿子憋屈的样子,朱标犹如猪八戒吃人参果,浑身舒坦。 当年我爹就是这么欺负我的,现在终于轮到我欺负儿子了。 嘿,别说,真舒服啊。 这时,一名内侍端着托盘进来说道:“陛下,该用药了。” 看着托盘上面的瓷碗,朱标眉宇间闪过一抹失落。 迅即就恢复正常,端起药一饮而尽。 朱雄英默默的注视着这一切,心下有些难受。 事实上,朱标之所以如此做,并不是为了欺负儿子什么的,而是源于心中的危机感。 虽然有最好的医生治疗,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 尤其是当他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就会出现各种症状。 而且操的心越多,症状就越严重。 尤其是登基这一年来,他更是殚精竭虑少有歇息的时间。 导致的结果就是,身体状况快速下滑,不得不通过药物来控制病情。 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就垮了。 必须要提前培养朱雄英。 而且,让朱雄英分担一部分工作,对他的身体也大有好处。 朱雄英对此也心知肚明,发牢骚不过是增加父子关系的方法罢了。 因为睡眠有问题,汤药里添加的有安神药物,服过药没多久朱标就升起困意。 他打了个哈欠,将玉玺丢给朱雄英,说道:“我去睡会儿。” “你批完盖上印,直接将奏疏发送内阁,不用拿给我看了。” 这就是完整内阁的好处,就算朱雄英的批复有问题,还有内阁查漏补缺。 他这个当父亲的,不用时刻守在身边。 朱雄英也没有多说什么,这种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 当然,他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分寸。 小事他自己批,真遇到大事,还是会等到朱标睡醒再做决定的。 目送父亲离开,他继续低头批改。 有些奏疏确实在汇报问题,有些奏疏是日常汇报工作,还有些奏疏是地方大员日常请安。 当级别高到一定程度,有事儿没事儿,都要给皇帝上一道奏疏。 表示自己对皇帝的忠诚,也是提醒皇帝不要忘记自己。 同样的,这也是皇帝拉拢官吏的手段。 这些请安的奏疏,相当于是越过内阁,直接让皇帝和大臣进行私人交流。 交流的多了,自然就会有私人感情。 在人治社会,私人感情能影响的东西就多了。 别觉得这些奏疏会很无聊,恰恰相反,此类奏疏往往都比较有趣。 毕竟这是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怎么能行。 所以,那些大员往往会写一些当地发生的趣事。 当然,也有不会讨好皇帝的,写的枯燥乏味。 陛下您身体好吗?您吃的好吗?您睡的还好吗。 干巴巴的几句话问完,就没了。 对待这些奏疏必须要认真,甚至比处理政务的奏疏还要认真。
相关推荐:
沦陷的蓝调[SP 1V1]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宣言(肉)
下弦美人(H)
小公子(H)
从全员BE走向合家欢(NP、黑帮)
生存文男配[快穿]
缠绵星洲(1v1虐爱)
御用兵王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