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51章

第151章

。 这里面全是他从政的经验心得,是留给孩子还是公之于众,就看最后大明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吧。 就在这时,福清拿着一个小书匣走进来: “郎君,幻游记定稿了,你看看可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 陈景恪将书接过来,却并没有翻开,而是放到一旁笑着说道: “咱们福清现在也是名满天下的小说家了,肯定没有问题。” 福清喜笑颜颜:“都是郎君的功劳,我只是润润色罢了,可不敢居功。” 陈景恪笑道:“夫妻一体,何分你我。” 福清走到他身后,瞅了一眼笔记,有些气愤的道: “那许柴佬太不中用了,枉你如此信任他。”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商人群体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罢了,许柴佬出身商贾之家,难免会沾染上这种性格。” “希望经历过此事之后,他能醒悟过来。” 这个时代还没有资产阶级这个概念,他简单的将其用在了商人身上。 其实这是极其不准确的,不过也无所谓了。 在重农抑商的思想氛围下,中国商贾群体的腰杆子,确实硬不起来就是了。 福清却听出了他的话外音,有些惊讶的道: “你还准备用他?”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用,若就此将他放弃,之前的投入就全亏了。” “不过这次不会让他主政一方了,去给别人当个副手吧。” 还是缺人闹的。 虽然淡马锡那边没弄好,但也让他积累了大量的执政经验,至少知道如何搞好商业。 而这种经验,正是朝廷需要的。 “朝廷即将设立特区,需要一些懂商业经济的人才,让他去试试吧。” 福清虽然很担忧,却依然没有反对,而是说道: “也好,先让他去给人当副手,看看他到底有没有吸取教训。” “如果真的成长了,倒也不枉你如此栽培他。” “不过一定要好好的观察,不能再给他骗第二次了。” 陈景恪点头说道:“这一次特区的官吏将由陛下亲自任命,没人会包庇他。” 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儿别的。 自然也谈到了朱樉,福清很是叹息,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这个二哥怕是改不了嗜杀的性子了。 其实对于朱樉一次性屠杀九万人,陈景恪也感到震惊。 然后就是深深的庆幸,还好将他弄到小亚细亚那地儿去了,否则不知道还要惹出多大的祸端。 至于他去了那边会不会大开杀戒…… 陈景恪表示,那就不是他能管的了,他只需要对华夏人负责就可以了。 之后又谈起了其他的事情,话题不知不觉就聊到了朱橚身上。 “五哥最近也忙,又要组织人手做试验,又要编写医书,听说最近还准备开医学院……” “说起这个,他可没少唠叨你。” 陈景恪笑道:“唠叨我什么,我可没得罪他。” 福清说道:“本草纲目的事情啊,那是你的心血,他可不敢不上心。” 陈景恪毫不愧疚,大笑道:“哈哈……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吗。” 说到这里他心中一动,道:“医学院一直拖这么久都没开办起来,可见他确实抽不出手。” “不若你去给他帮帮忙如何?” “我?”福清连忙摆手说道:“不行不行,我又不懂医术,怎么帮他啊。” 陈景恪认真的道:“教学生需要医术,管理医学院不需要啊,你只需要负责行政管理就可以了。” 福清依然不同意,除了不懂医术外,她还有另外一重顾虑: “哪有女人家抛头露面的,别人会传闲话的。” 陈景恪决定,好好给她上一课。 “女人的地位并不是生来就低,礼法对女子的要求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是要给我上课吗? 福清很是开心。 成婚前她听过几次讲课,成婚后反而一次都没听过了。 还是挺怀念的。 “根据对周边蛮夷部落的社会形态研究,我们对华夏的社会形态演变,也有了一定的推测。”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过着男人狩猎,女子采集的生活。” “因为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落后,狩猎获得的食物不稳定,很多时候都空手而归。” “而采集获得的食物就比较稳定了,所以女子的地位比较高……我们称之为母系社会。” “即便到了现在,大明周边很多原始部落,依然以女子为尊。” 福清追问道:“后来呢?为何女子地位变低了?” 陈景恪回道:“后来农业和畜牧业出现,生产力也逐渐提高。” “男人的身体优势得到发挥,成为了生产的主力,因此双方的地位开始转变。” “而且在战乱年代,男人也是战争的主力,用生命保护族群的劳动成果。” “不过即便到了此时,女性地位依然很高。” “男人出去打仗,耕作的重任就落在了女人的肩膀上。” “因为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国家需要大量新生儿补充人口。” “所以才会规定女子必须多少岁出嫁,有些时候甚至规定寡妇必须改嫁。” “所以,当时女子抛头露面做事、改嫁,都是社会的常态,一直到唐朝都是如此。” 福清若有所思的道:“到了宋朝,因为理学的兴起,女人地位再一次降低是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是理学思想降低了女子的地位,它是女子地位降低后的结果。” 福清很是不解,那是为什么? 陈景恪解释道:“不论男女,社会地位皆取决于,他们在生产活动中起到的作用。” “宋朝之前,要么因为乱世人口稀少,要么国家强大疆域辽阔。” “比如大唐就是两者兼有,人口最多的时候也就五千多万,可是国土面积非常辽阔。” “平均一下堪称地广人稀,所以总体依然是缺人。” “总之就是,国家缺人所以鼓励女子早婚和改嫁。” “因为缺人,女子也要参与生产活动,是很重要的劳动力。” “所以,当时女人的地位虽然不如男人,却也并不算特别低。” “你想想宋朝是什么情况?” “最强大的北宋,也就占据中原和江南,巅峰时期人口达到了一亿两千万。” “南宋更是偏安一隅,巅峰时期人口达到八千余万。” “所以,宋朝最不缺的就是人,他们发愁的是人太多养不活。”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变了。” “放宽了女子结婚的年龄,当时女子都是卡着十六岁的门槛成婚,十七八岁成婚的都大有人在。” “寡妇改嫁,就成了被人鄙视的事情。” “朝廷虽然没有明令禁止寡妇改嫁,却鼓励寡妇守寡,还给她们立什么贞节牌坊。” “其实就是在变相的鼓励女子守寡。” “还有就是,人口多国家就不缺劳动力,女人参与生产活动的空间被压缩。” “不参与生产活动,彻底变成男人的依附品,又哪里还有社会地位可言。” “所以,到了宋朝时期女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要知道,在北宋初年寡妇都能当皇后,可是没多久连改嫁都不允许了。” “其变化之大,不可谓是不让人唏嘘啊。” 他说的寡妇就是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先是嫁给了龚美。 龚美没钱就将她给卖了,不知道周转了几次后被赵恒纳入后宫,最后更是成为皇后。 虽然在封后这件事情上,遭到了不少大臣的反对。 但最终她依然成为了皇后,更是在真宗死后临朝称制,离武则天只差一个名而已。 也正因为她没有走最后一步,再加上政绩相当优秀,世人盛赞其为女中尧舜。 和武则天的口碑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至少在刘娥时期,女人的地位还没有下滑到妖魔化的地步。 之后就提不成了。 一旁的福清听的心情异常的沉重,作为女子她感同身受,自然很难受很憋屈。 然而,她虽然聪慧,却并没有打破世俗的勇气。 所以也只是感到难受,并没有悟出什么大道理。 对此陈景恪倒也不失望,如果她真的能悟到某些东西,对他这个当丈夫的来说,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 人都是有私心的,他也有。 虽然他不介意让福清出去做事,但依然不愿意丢失一家之主的地位。 停顿了一会儿,等福清差不多消化完那些话,他才继续说道: “经过元朝荼毒以及元末乱世的杀伐,大明至今人口不过七千万。” “可是大明的领土却数倍与北宋,而海外分封制度的实施,又变相的让大明的土地扩张数倍。” “七千万人口看起来不少,均摊到如此广大的地域,依然显得过于稀少了。” “接下来百年,如何增加人口都是朝廷首要考虑的大事。” “事实上,朝廷的风向已经开始转变了。” “虽然朝廷没有明文要求寡妇改嫁,但你仔细想想,陛下自登基之后再没有立过一块贞节牌坊。”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更多适合女子的工作接连出现。” “比如纺织,比如看顾店铺……” “看顾店铺,就要求女子识文断字懂算数,所以未来女子读书也必然是大趋势。” “还有就是医学的进步,更多的科目被细分,未来必然会出现独立的妇产科。” “很多隐私病女子都羞于对男医师讲,酿成了无数的悲剧。” “未来,必将会有大量的女子学习医术。” “这是时代的需求,不是某一种学说所能改变的。” 第349章 无题 “女性地位的提高,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不是任何礼法所能逆转的。” 陈景恪以这句话作为本次讲课的结尾。 福清自然不会怀疑他的话,对于这个结论可谓是非常的高兴。 但高兴归高兴,并不代表她就敢去做点什么。 恰恰因为她对政治了解比较多,反而更加的束手束脚。 “但目前的礼法对女子要求非常严格,我若抛头露面恐会引起闲言碎语。” 陈景恪鼓励道:“别怕,你是大明长公主,谁敢拿你怎么样?” 皇帝的姐妹可以封长公主,但封不封全看皇帝的意思。 以陈景恪的重要性,朱标登基没几天就给福清封了长公主。 同时受封的还有马皇后生的两个女儿,宁国长公主和安庆长公主。 福清是唯一非嫡公主而受封长公主的,地位多特殊可想而知。 而且因为她八面玲珑的性格,在风头上甚至超过了宁国和安庆两位长公主。 她抛头露面,还真没谁敢当面说三道四。 当然,背后的闲言碎语肯定不会少,然而…… “只要我不在乎,爹娘不在乎,太上皇、娘娘和陛下不在乎,任他们说破天又有何妨?” 福清心头一震,露出深思之色。 是啊,他都如此支持,我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 以我现在的身份,谁敢拿礼法来指责我? 更何况,我这么做是符合朝廷的政策,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她本就是极为聪慧的女子,一旦破除心中的束缚,脑子顿时就变得灵活起来。 既然女子地位提高是历史的趋势,那我先行一步,就是引领历史潮流啊。 未来说不定还能因此千古流芳。 作为公主、陈景恪的妻子、小说家,她史书留名是必然的。 但同样史书留名,占据的位置和分量是不一样的。 谁不想给自己的名字后面,多加几个形容词呢。 越想她就越是兴奋,但习惯性的保守,又让她有些缺乏自信: “我真的可以吗?” 陈景恪反而没有以为鼓励,而是说道:“可以先从小处着手,帮周王把医学院建立起来。” “我和周王在医学界,还是有那么一点地位的,很多人都在期盼着这所医学院建成。” “你去帮忙,没人敢说什么。” 福清忍不住抿嘴笑了起来,这两位在医学界,还真是有亿点点小地位呢。 自己帮忙建立医学院,就算有人看不顺眼,也大概率不敢说三道四。 别的事情你嘀咕两句也就算了,医学院这事儿你敢置喙,最好祈祷家人永远不生病。 医学院,确实是她尝试打破礼法束缚的绝佳切入点。 想到这里,她心中的担忧尽去。 “好,我听你的,明日就去找五哥。” 陈景恪见她答应下来也很开心,就说了一些长远计划: “你先去那边帮忙,再慢慢将行政管理工作接手过来。” “然后利用管理者的身份,引导他们去研究产科……” “就是孕妇体检、生产等方面的事情,降低生产的危险性。” “你一个女子,关心这方面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别人就算知道了,也不会说什么,反而会认为你菩萨心肠。” “然后再进而将妇产科细分出来,收养一些孤女,从小学习妇产科……” “你的闺蜜小姐妹,有才华家里又不介意她们抛头露面的,也可以邀请过来帮忙。” “还可以组建诗社,邀请官宦权贵家的娘子加入进来。” “至于加入进来之后做什么,还不是由你说了算?” “只要你不带她们做什么惊世骇俗之事,同样没人敢说什么。” “等时机成熟,可以开办女子书院……”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明末清初才出现的。 眼下女子的地位虽然很低,却也没到后来那种变态的程度。 不过即便如此,开办女子书院也有点惊世骇俗了,所以陈景恪才说等时机成熟。 至于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相信不会太远了。 当然,他也不会什么都不做。 在他的大同世界思想里,就有关于女子地位变化的内容。 不过他并没有直接说什么,从人权方面考虑,女子也应该有用多高的地位之类的。 这就是一句废话。 而是根据社科研究做出预测,随着时代的变化,女子将更多的参与社会活动,地位提高是趋势。 至于卫道士们会怎么想…… 陈景恪表示,管他们去死。 之后夫妻俩就围坐在一起,畅谈具体该如何操作。 因为谈的太深入,以至于第二天陈景恪差点起不来床。 ----------------- 吃过早饭,福清高高兴兴的去找朱橚,讨论医学院的建设问题。 陈景恪则留在家里,趁着方孝孺还没来,先拿起幻游记翻看起来。 这玩意儿他都已经看过好几遍了,对里面的内容早就滚瓜烂熟,实在没啥可看的。 所以大致翻了一遍就放在了一旁。 等福清回来,直接拿去出版发行吧。 已经出过好几部书,‘景清居士’这个笔名,在大明小说界可是响当当的存在。 以至于不少人冒充这个名字发表自己的作品。 尤其是驸马传系列,据说现在不论是谁写的话本,都会挂在景清居士名下。 颇有点前世盗版黄皮书系列‘黄易作品’的架势。 这些假冒作品里,有些纯属狗屁不通,但还真有不少佳作。 有时候陈景恪都在想,未来的史学家研究这一段历史的时候,会不会头大的想杀人。 虽然景清居士这个笔名,在某些地方已经有些败坏。 但各大书商心里都清楚,洛阳城那位才是这个笔名真正的主人。 再加上福清几次出书,早就有成熟的宣发渠道。 所以倒也不用担心会被别人误会假冒之类的。 不过可以想到的是,幻游记出版后,景清居士这个名字将会重新打响。 必然会有一大波挂羊头卖狗肉的盗版书出现。 到时候估计又要不少人骂娘了。 刚将这本书翻完,方孝孺就带着叶云流等人出现。 都是老熟人了,双方也没有多客套,简单见过礼就各自落座。 今天他们要讨论的是最后一篇的内容,也是方学唯物论的总结篇。 这几个月来,两人从第一篇开始分析讨论,今天终于即将完成最后的收尾。 所以大家都有些兴奋。 陈景恪自己也很高兴,这次交流相当于是,方孝孺从头帮他梳理了知识体系。 不但让他零碎的唯物学知识正式形成系统,还对华夏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不只是华夏文化里的唯物部分,唯心部分也同样有了深入了解。 毕竟,想研究唯物就要同时了解唯心,如此才能更加辩证的看待唯物思想。 事实上,中国古典哲学是没有唯物和唯心之分的。 同一套思想体系,可以同时包含唯物和唯心两种思想。 关键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竟然能做到相互论证,没有丝毫的冲突。 只能说,华夏文化在包容这一块的属性,是直接拉满了。 陈景恪和方孝孺将华夏思想里,关于唯物论的方面单独拿出来,其实算是一种片面化。 这也不能怪他们,儒家从理学开始,就在唯心论道路上狂飙猛进了。 他们也只能跟着去做。 不过问题不大,都是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一家独大往往会妖魔化,两种思想碰撞,才能迸发出更璀璨的火花。 总之,在方孝孺的帮助下,陈景恪终于构建了属于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 当这套知识体系成型,原本困扰他的大同思想瓶颈也被打破。 前路一片坦途。 对于方孝孺来说,他的收获也同样巨大。 通过和陈景恪的交流,成功把唯物学的学习门槛降低。 唯物学思想方面,也更加的完善。 更重要的是,对很多内容的解析更加深入。 不少地方,根据陈景恪的思想,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辩证看法。 哲学本身就是人对宇宙的解析,是阶段性的。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 就好像,我们追求出人头地,也同样欣赏采菊东篱下的隐居生活。 在同一本书里,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华夏思想,更是天生自带辩证属性。 唯物唯心都能完美的放在一起,更何况是同属唯物思想下的两种不同观点。 而且,陈景恪的很多想法,也给了他启发,让他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对他来说,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作为旁听者,叶云流等人可谓是收获良多,对华夏文化对唯物学,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以前他们只能照本宣科,现在属于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即便是脱离了课本,也能将唯物学讲的头头是道。 为以后宣扬唯物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亲眼目睹两个学者的思想碰撞,更是让他们叹为观止。 尤其是陈景恪的学识,一再刷新他们对天才的认知。 也让他们完全生不起一点骄傲之心。 探讨结束之后,方孝孺没有如往常一般离开,而是大笑道: “哈哈……我就知道,景恪不会让我失望的。” 陈景恪也欣喜的道:“多谢方兄相助,我亦有豁然开朗之感。” 说罢,两人相视大笑。 叶云流等人也非常激动,连忙将这一幕记录下来。 日后整理成册,这就是传世经典啊。 取个什么名字好呢?方子与陈子? 不过不着急。 以后这两位肯定还会有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多记录一点再说。 这一刻,叶云流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 方孝孺没有理会弟子的想法,笑过之后他郑重的说道: “请允许我将你的名字,写在我的名字前边。”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写在序言里即可……不用客气,因为我也写了一本书,需要你的帮助。” “到时我也会将你写在我的书的序言里。” 方孝孺早就知道他弄了一套自己的思想,是需要保密的那种。 所以尽管很好奇,却从未追问过。 此时见他如此说,也就没有多说什么:“如此也好。” 叶云流等人听闻此言,也非常的兴奋。 还以为论道要结束了,没想到竟然还有下一轮? 然而马上他们就知道,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又谈了一会儿之后,方孝孺就带他们离开了,压根就没有聊陈景恪的书。 而且回到书院之后,他就将所有人都叫过来。 吩咐那十名学者,抓紧时间将完善后的唯物学整理成册,然后传授给大家。 今年是来不及了,明年初他将会带领大家正式宣扬唯物学思想。 大家对此自然没有什么意见,也不敢有意见。 只是第二天,方孝孺就自己一人出发去了陈景恪家中,连叶云流都没有带。 这让众人非常失望。 不过倒也没有抱怨什么,免费让他们听几个月的论道,已经是天大的恩赐。 再奢求更多,那就是不知足了。 叶云流比别人还多了一重惆怅,昨天刚说要记录两人的论道过程,今天就被嫌弃了。 创业未半而中道被嫌弃,悲。 另一边,陈景恪在方孝孺离开后,也去了一趟宫里。 将自己接下来的计划告诉朱标等人,潜台词就是,最近我要闭关没事儿别来打扰我。 众人自然也都知道大同思想的重要性。 或者说,在陈景恪的影响下,核心阶层都已经知道了,思想对于一个政治群体的重要性。 大明想要真正跳出前人画下的框架,必须要有一套更加先进的思想做指导。 而这套思想是什么样子的,众人都一致认为,陈景恪是最为了解的那个人。 如果他做不到,别人就更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所以他们也一直在关注着陈景恪的进展。 他陷入瓶颈之事,众人也知道却无能为力。 关键这事儿需要保密,不能被别人知道,这才是最麻烦的。 只能寄希望于他自己找到突破的方法。 方孝孺的加入,让大家轻松了不少。 眼下陈景恪决定闭关,就意味着他完成了积累,大家都对此充满了期待。 朱标马上就准了他的假期,让他不用操心政务,安心完善大同思想。 从宫里出来,陈景恪又去了一趟书院。 不过在这里他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叮嘱大家好好学习,不要操心外面的事情。 之后就回到家中等待方孝孺的到来。 第二天,方孝孺如约而至。 两人依然没有客套,陈景恪开门见山的道: “还记得当初你决定游历天下时,我给你说的那两个词吗?” 第350章 你特么想反皇权? 方孝孺当然不会忘记那两个词: 人权和剥削。 一开始他并不甚了解这两个词的含义,还很奇怪为何陈景恪会如此郑重其事。 随着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人。 尤其是唯物思想小成,并用其来分析历史。 他终于知道了这两个词意味着什么。 可以想象当时他是多么的震惊。 再回头去看陈景恪的种种政策,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也因此,他对陈景恪彻底心服口服。 然而,这两个词也成了他心中的禁忌,不敢对任何人提起。 此时听陈景恪问起,他深吸口气说道: “你准备把这两个词写进新书里吗?” 陈景恪反问道:“不行吗?” 方孝孺表情凝重的道:“你可知这么做的后果?”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你确信要把这一点写进书里吗? 他很想大声的质问一句,你特么想反皇权? 陈景恪笑了:“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这两个词的含义,我很高兴。” 方孝孺却一点都不想笑,甚至想调头就走: “这一点都不值得开心。” 陈景恪没有再说笑,表情转向严肃,说道: “我岂能不知道其中的危险性,但有些事情没必要直说,也没必要说透。” “关键看你怎么去做。” “我的种种政策,其实都是在赋予百姓更多的人权,减轻对他们的剥削。” “这些政策不是一样得到广泛施行吗。” 方孝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但…… “可是这两个概念依然很危险,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 “最危险的还是来自于百姓的觉醒……一旦天下人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果你应该能想到。” 陈景恪心道,我可太知道了。 “但就算我们不说,就能保证没有人领悟到这个道理吗?”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想想怎么在两者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方孝孺并不看好这一点,说道:“真的能平衡吗?” 陈景恪说道:“至少目前可以,你说的情况或许会出现,但那也是数百年后的事情了。”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那会儿大明还在不在都不好说,考虑这个问题就是杞人忧天。” 方孝孺愣了一下。 一是没想到,陈景恪竟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的话。 二是陡然明白过来,自己好像真想多了。 对百姓来说,任何大道理都远不如一碗饭来的实在。 这碗饭是谁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会将忠心献给让他们吃饱饭的人。 想让百姓在乎这些大道理,至少也要等到解决了全民温饱问题。 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吗。 全民温饱有可能实现吗? 至少方孝孺无法想象该如何实现。 大明采用陈景恪的新政,废除奴籍,采用均田、摊丁入亩、一条鞭法等等良法。 广大百姓才算是有了安身之地而已,温饱依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 就算如此,也称得上是史上少有的大治之世了。 后人提及这一段历史的时候,至少也是洪武之治、建章之治一类的评价。 至于全民‘仓廪实’、‘衣食足’,简直不敢想。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就算告诉百姓人权和剥削的概念,大家也不会在意。 估计只有造反的人才会拿此事当口号。 自己纯粹是被自己给吓到了,将这两个词当做禁忌一般的存在。 想通了这些,方孝孺心中豁然开朗,说道: “我明白了,还是景恪看的透彻啊。” 陈景恪说道:“明白了就好,你以为陛下他们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我又不是傻子,不会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才敢把它写进新书里面。” 阶段性的解决也是解决,至于未来会如何,那就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了。 只要华夏能称霸全球,随便后人怎么折腾都无所谓,反正肉都烂在锅里了。 方孝孺气道:“你为何不早说,故意戏耍我是吧。” 陈景恪笑道:“我可没戏耍你,有些事情你自己想通了才行,别人解释效果会差很多。” 方孝孺也不是真的生气,也就没有继续纠结此事,转而说道: “给我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