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数年,心中憋着一口气等着发泄。” “这一点太上皇和皇上不可能不知道。” “却还让他来处理淡马锡之事,足见对新法的重视,以及推行新法的决心。” “我楚国是大明经营南洋的核心之一,律法早晚都要向淡马锡看齐。” “与其等朝廷动手逼迫我们,不如主动响应,还能获得赞许讨得更多好处。” 但对于他这套说辞,楚国内的官僚们明显不以为然。 你就是太怯懦,被秦王给吓到了。 你去和秦王干一架又能咋地,作为亲兄弟他还能把你给杀了不成? 大家都反对新法,朱桢也很头疼。 就在他着急上火的时候,朱樉又给他送来了一封书信。 这让朱桢很惊讶,他和朱樉的关系其实就是熟悉的陌生人。 朱樉下西洋,路过楚国都没拐个弯,就是最好的证明。 现在这个便宜二哥突然写信过来,到底是几个意思? 莫非是知道了楚国在淡马锡岛干过的事儿,写信问罪来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更慌了。 虽然大家都是皇子,可皇子之间亦有差距,他是万万不敢和朱樉呲牙的。 此时,这封很普通的信,在朱桢眼里就成了火山。 他用有些颤抖的手打开,等看清楚里面的内容,心中的石头顿时落地。 然后升起无限的喜悦。 不是找我的麻烦,还要找我联手打击南洋大族,谁缴获的财产归谁? 一想到楚国境内那些世居南洋的大海商,朱桢就激动的直流口水。 那些人是真有钱,比他这个楚王还有钱。 关键是他们还掌握着商路,那玩意儿堪比印钞机。 他早就垂涎三尺了。 只是楚国初建,国祚还不稳定。 而南洋大族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很多土人那里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朝廷。 朱桢也不敢轻易对他们动手。 但现在不一样了,楚国已经站稳脚跟,南洋大族反而成了推行王权的阻碍。 再加上这次是朱樉牵头,就算出了事儿也有这个二哥顶缸,实在没有不动手的理由啊。 于是他立即找来自己的心腹商议,结果自然没有意外。 他的心腹都是从大明过来的,对南洋大族本就没有好感,双方甚至多有摩擦。 这会儿要对南洋大族动手,他们自然不会反对。 于是,在淡马锡屠杀结束后的第二十天,南洋腥风血雨再起。 朱樉的亲王卫队,对爪哇、满剌加、苏门答腊、婆罗等国的南洋大族,展开了军事行动。 而楚国也出兵,对整个吕宋岛的大族进行了围剿。 这些南洋大族平日里看起来前呼后拥,实际上大多都是商人。 他们手里的武装力量也就是小猫两三只,用来欺负一下普通人还行,在正规军面前完全不值一提。 朱樉其实并没有出动多少人,而且他也没准备将南洋大族全灭了。 “南洋大族远离朝廷,太忘乎所以了。” “之前就是他们带头破坏淡马锡的规则,必须要给予严厉打击。 “但这些大族并非一无用处,用好了能帮朝廷解决不少问题。” “尤其是在南洋这种地方,他们在事实上帮大明传播了文化。” “所以我并不准备将他们全部消灭,只要将实力最强,平日里最不服王命的那一批打掉就可以了。” 还有一点他没说,他去小亚细亚任务非常重,投入多少资源都不够。 朝廷给的资源确实不少,却也是杯水车薪。 将南洋的大族收割一批,能聚拢不少资源。 对此,许柴佬保持了沉默,即便许家也在打击范围内,他都没有任何表示。 之前的事情让他学到了太多东西。 朱樉和朱桢的行动,再次让南洋列国瑟瑟发抖,生怕两兄弟来一出假道伐虢。 活跃在南洋的大族,更是吓破了胆子。 之前许柴佬的软弱,以及楚国对他们的依赖,让他们以为朝廷也不过如此。 这次他们终于知道,朝廷为什么叫朝廷。 自己那点资本,在朝廷眼里什么都不是。 楚国,许家。 面对凶神恶煞般的楚国军队,许家彻底陷入了混乱。 以前趾高气昂,言语间连朝廷都不放在眼里的各大掌柜,此时惶恐的犹如老鼠一般。 好几个人冲到大堂,质问许光宪为何不想办法。 还有人骂他生了个白眼狼,肯定是许柴佬指使的。 许光宪只是目光冷冷的扫了他们一眼,然后就闭上眼睛不再理会。 当初迫于压力,他将许柴佬逐出家族,甚至邀请各家做见证从族谱上除名。 后来许柴佬成为淡马锡总督,又有人腆着脸去问他要好处。 被拒绝之后,就开始骂他数典忘祖。 之后他们又理直气壮的带头违反淡马锡律法。 可以说,淡马锡变成今日这般模样,他们占有很大责任。 当然,最大的责任肯定是许柴佬自己软弱。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在南洋生活久了的大族,确实缺少对国家的归属感。 尤其缺的,是对强大国家的敬畏。 以为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最终也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朱樉考虑到大族的积极作用,并没有赶尽杀绝。 但朱桢不同,他针对的目标全是楚国和吕宋群岛上的大族。 作为君主,肯定不喜欢大族。 以前没机会,现在既然动了手,那自然不会再留尾巴。 所以他采用的是无差别攻击。 吕宋群岛上的大族,几乎被屠戮一空。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紧接着他就对岛上的,几个大型土著部落发起了进攻。 理由很简单,勾结大族意图谋反。 啥,你说冤枉? 那去问妈祖祂老人家伸冤去吧。 等楚国完成军事行动,朱桢重提新法的时候,举国上下再无一人反对。 然后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楚国竟然成了所有国家里,第一个全面施行新法的国家。 未来甚至成了大明的官僚培训基地。 言归正传。 朱樉在南洋的行动压根就没想过保密,恰恰相反,他恨不得拿着大喇叭吆喝的满世界都知道。 所以没多久,泉州、福州等几个港口城市,就知道了秦王在南洋大开杀戒的消息。 因为不知道详情,各种消息传的很离谱。 什么秦王在淡马锡岛被奸商坑了,一怒之下屠了整座岛屿,鸡犬不留。 还有传是当地大族违法王法,被秦王抓住机会给杀了。 朱樉具体杀了多少人,也没有统一的说法。 有说五六万的,也有说十五六万的,还有说五六十万的。 甚至有说南洋被杀光了的。 自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这些话,很多人都认为是谣言。 朱樉就算再残暴,也不敢在南洋行凶吧,而且还一次杀那么多人。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商队返回,更准确的情报也传入回来。 事情都是真的。 秦王将淡马锡岛屠的只剩下一万人,还在码头一侧堆了一座京观。 至于原因,淡马锡岛已经成为藏污纳垢之地,朝廷决心推倒重来。 而且朱樉还没有收手,正在对南洋大族下手,估计又要死好几万人。 这一下几大港口城市沸腾了。 大多都是骂朱樉残暴的,那可是十好几万人啊。 倒是没有多少人骂朝廷,一来是不敢,二来是朱元璋和朱标在民间的风评很好。 百姓下意识的认为,是朱樉自己搞了扩大化。 但也有人认为干的好。 并将淡马锡岛上的罪恶详细讲了一遍。 这些人主要以商海、船员为主,毕竟他们都是受害者,感触更深。 以至于民间形成了两种声音。 一种是经常出海的人,对秦王的举动相当支持。 对于他们来说,秩序才是最重要的。 混乱不只是影响他们赚钱,更可能会要了他们的命。 秦王用杀戮建立新秩序,那是在保护他们的身家性命,自然要支持。 一种是很少出海的人,他们缺少切身感触,更看重那些生命。 那可是几万人啊,说杀就杀了。 太残暴了。 双方因此产生了不少的争执。 然而在这种争执中,朝廷重整淡马锡秩序之事,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 尤其是海商群体,对重建后的淡马锡充满了期待。 毕竟那里确实很方便,也充满了商机。 而这场杀戮,也着实震慑住了很多不法海商。 这次运气好没有清算到自己头上,可下一次呢? 以后要小心,尽量不要触犯律法。 尤其是在淡马锡岛上,必须严格遵守新法。 朱樉的作为,自然也很快就传到了洛阳。 不出意外,满朝哗然。 一来是杀的人实在太多了,朝廷往南洋弄点人容易吗,说杀就杀了。 二来很多权贵都在淡马锡岛上有生意,自家的生意也没了啊,损失太大了。 于是,不论是清流,还是利益相关方,纷纷上书弹劾。 一开始弹劾他越权,你一个藩王竟然屠杀大明子民,这是要造反啊。 然而朱标却表示,淡马锡秩序混乱,是我让他去处置的。 群臣被噎了一下,立即换了个方向。 为什么杀那么多人? 就算有一二不法商贩,处置了就行了,为何要大开杀戒? 难道整座岛上的人心都坏了不成? 朱标保持了沉默,没反驳也没解释。 但在群臣看来,那就是他被问住了。 于是,那些人就开始集中这一点进行弹劾。 如此四五天时间过去,这天早朝群臣刚进入大殿,就看到大殿中央摆放着一排箱子。 众人还很奇怪,这是什么玩意儿?怎么摆放在这里? 怀着这样的疑惑,早朝正式开始。 群臣照例弹劾朱樉残暴屠杀百姓之事,让朱标一定要重重处罚。 一直保持沉默的朱标终于开口: “诸卿家看到那些箱子了吗?里面装的是淡马锡岛,这些年发生的不法之事的资料档案。” “还有那些非法商贩幕后之人的信息……” 闻言,很多原本弹劾朱樉的人,神色开始惶恐起来。 但很多心中无愧的清流,却毫无顾虑。 有证据好啊,正好将那些人一起打掉。 但一码事归一码事,纵使有不法商贩,也不能将所有人都杀了吧? 所以,秦王依然要惩处。 不等他们继续弹劾,朱标眼神变得冷峻无比: “为了毁灭这些证据,有人冒天下之大不韪,大白天纵火烧毁了淡马锡锦衣卫衙门。” “多亏了许柴佬和岑信通二人机警,准备了两份证据,这一份存放在别处才得以保存下来。”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寂静无声。 啥?纵火烧毁锦衣卫衙门? 所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 第347章 政治是妥协的产物 锦衣卫原名仪鸾司,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 后改组为锦衣卫,其主要职能为侍卫仪仗、侦缉廷杖、对外情报,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很多人认为,锦衣卫最重要的职能,就是搞特务活动。 那就太印象流了。 它真正重要的职务是侍卫仪仗,也就是皇帝亲军。 他们代表着皇帝的颜面,动他们就是打皇帝的脸,视同谋反。 所以,即便世人再痛恨锦衣卫,也只是弹劾他们,没有人敢私下对他们动手。 更别提放火烧锦衣卫的衙门了。 淡马锡岛上的那些人,竟然猖獗到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事,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现在已经不是朱樉残不残暴的问题了,而是淡马锡到底发生了什么。 竟然让那些人冒天下之大不韪,火烧锦衣卫衙门也要毁灭证据。 就连利益相关的那些权贵,神情里也充满了错愕、震惊以及……恐惧。 他们知道淡马锡出了问题,但了解的并不是很清楚。 毕竟那地儿远离大明本土,很难获知详细情况。 在他们想来,不外乎就是欺行霸市之类的,又能算得了多大的事儿? 钦差过去查了,大不了就是闹一闹。 以往都是这么干的,只要闹起来他们就可以在朝堂做文章,攻击钦差。 而钦差为了不将事情闹大,往往会选择退让。 到时候他们再交出几个替罪羊,让钦差能交得了差,你好我好大家好,多么完美。 然而这次的事情却接连出乎了他们的意料。 首先,朝廷派过去处置此事的钦差是秦王朱樉,而且还是带着两万多亲王卫队过去的。 他们对付别的钦差那一套,对朱樉完全没用。 其次,那些白手套竟然这么狠,为了毁灭证据敢烧毁锦衣卫衙门。 所以……他们到底瞒着我们干了什么? 众人的目光都齐刷刷的,看向了摆放在大殿中央的那一排箱子。 然后,弹劾朱樉的人分化成了。 一部分清流,本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想法,强烈要求打开箱子清算所有人。 还有一部分则突然哑巴了,站在一边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就在这时,李善长忽然站出来说道: “陛下,老臣以为这些箱子不能打开。”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讶不已,他怎么会反对? 莫非淡马锡那边有他的产业?很多人都很合理的对他产生了怀疑。 甚至不少人都开始摩拳擦掌,准备借此机会弹劾李善长。 如果能将他逐出朝堂,那好处可不要太多。 朱标惊讶的道:“哦,为何?” 李善长说道:“陛下,此事涉及官员众多,若打开箱子恐怕会波及半数朝臣。” “朝廷动荡,会影响到国祚稳定,还会殃及新政。” 朱标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说道:“韩国公所言不无道理。” 见他似乎产生了动摇,清流们不愿意了,纷纷站出来反对。 “焚烧锦衣卫衙门形同谋反,若不查天子威严何在……” “除恶务尽,明知奸臣在朝却视而不见,非明君所为也。” “胡惟庸案、空印案、赵瑁案,哪次不是牵连半个朝堂的官吏,太上皇可曾姑息养奸……” “陛下,臣弹劾韩国公,或许参与了淡马锡之事……” 本来朱标还很认真的听取他们的意见,当听到有人弹劾李善长,脸顿时就黑了下来: “诸卿慎言,不可无故攀咬大臣。” “证据就在这里,若打开证明韩国公的清白,以诬陷罪论处。” 此言一出,那些试图攀咬李善长的人顿时不吭气了。 没人敢拿自己的政治生命来赌这玩意儿。 关键是,就算赌赢了最大的好处也落不到自己头上。 李善长感动的道:“谢陛下信任,老臣铭感五内。” 朱标点点头,问道:“韩国公依然坚持不开箱吗?” 李善长郑重的道:“正因为陛下信任老臣,老臣才更认为不能开箱。” 你信任我,我就要报答你。开箱会引起动乱与国不利,所以我更要坚持意见。 朱标感慨的道:“韩国公真乃国之肱股也,然群情激愤,如之奈何啊。” 眼见皇帝真的动摇了,利益相关的官僚们纷纷站出来声援李善长,不能开箱啊。 国家的大好局面不能被打破。 清流一方虽然不敢再攻击李善长,却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此罢休,纷纷站出来反对。 眼看双方就要陷入口水战。 至于朱樉屠杀九万人的事儿,已经没有人提了。 特么锦衣卫衙门都被烧了,没杀光那都是朱樉心慈手软了。 谁再敢揪着不放,万一把太上皇给招回来,那就真是吃不了兜着走了。 就在群臣没注意到的时候,陈景恪和邱广安完成了眼神交流。 邱广安整理了一下仪表,内心里斟酌了一下用词,然后缓步出列道: “陛下,对韩国公之言,臣不敢苟同。” 这是大佬要出来打擂台了吗?很多人都兴奋起来。 再往深处想,李善长和邱广安都是坚定的革新派,莫非革新派内部也出现分歧了? 朱标眉头微皱,问道:“哦,邱学士有何高见?” 邱广安回道:“韩国公的顾虑臣能理解,淡马锡之事牵扯甚广。” “若大肆株连不利于国家稳定,也不利于新政的推行。” “然幕后之人的作为,已经在事实上阻挠了新政的施行,使朝廷在淡马锡的数年经营毁于一旦。” “若不加以严惩,如何震慑人心,谁还会把新政放在心里?” “如果人人皆效仿之,必将国之不国矣。” 此言一出,清流深以为然,纷纷站出来支持。 朱标眉头皱的更紧,似乎陷入了为难之中: “韩国公以为如何?” 李善长回道:“邱学士所言不无道理,然过于片面了。” “确实有很多朝臣在淡马锡置办了产业。” “然淡马锡远离本土,他们也并不了解那边具体发生了什么,很可能被雇佣的掌柜给欺骗了。” “所以,严格说起来诸公也是受害者。” “如果陛下能给他们一次机会,大家定会感念圣恩,日后尽心为国效力以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此,岂不是比大开杀戒更好吗。” 利益相关群体纷纷站出来支持。 韩国公说的对啊,我们……呸,那些人也是被欺骗了。 如果陛下能宽恕他们,他们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邱广安质问道:“韩国公所言不无道理,然新政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再折腾下去,耽误时间不说,好好的政策就变成害民之策了。” “如果万民对新政产生误解,后果不堪设想。” 清流:啊对对对,邱学士简直就是我们的嘴替,要严惩。 利益相关群体,则期盼的看向李善长,我们的嘴替该你上场了。 李善长反驳道:“诸公在淡马锡置办产业,何尝不是对朝廷新政的支持。” “我相信,以后他们依然会一如既往的支持新政。” “且有了这次的教训,他们将会更明白如何支持新政。” “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陛下何不再给他们一次机会?” “如果他们再犯,届时无论陛下如何处置,相信他们都不会有任何怨言。” 利益相关群体:韩国公说的太对了,我们……那些人一定会继续支持新政的。 请陛下一定要相信他们,就给他们一次机会吧。 经过一番争论之后,朱标的态度逐渐倾向于李善长。 最终他下达了一条命令:“将这些罪证全部拉到殿外当众焚毁……” 然后他看着群臣,严厉的道:“希望诸卿牢记今日之言,若再让朕发现谁阻挠新政施行,严惩不怠。” 清流很是不愿,却也没有办法。 利益相关群体则是大喜,纷纷表示一定牢记皇恩支持新政。 淡马锡之事就此落下帷幕,算得上是轻拿轻放了。 接下来,朱标下令在淡马锡设置特区,并将特区的性质大致讲了一遍。 设立一个全新的行政区域,还给予如此多的特权,放在以前必然会遭到群臣反对。 即便是改革派也认为有些激进了。 但今天,只有部分清流站出来反对,大多数人都表示了支持。 至于原因……看看外面正在焚烧的罪证就懂了。 特区的官员任命,也当场确定下来。 傅安担任特区总督,又有五名内阁行走分别担任不同的要职。 从特区的设立和总督等官员的任命,让群臣意识到朝廷对淡马锡的重视。 事实上这就是一句废话,为了给特区扫清障碍,一口气杀了九万人,已经证明朝廷有多重视此事了。 早朝结束的时候,那几大箱子证据也全部化为灰烬。 至于皇帝是不是留了备份,大家并不担心,就算没烧又能如何? 摆出这副姿态就说明既往不咎。 如果事后再拿出证据,说要清算淡马锡岛的事情,就算是清流也会站出来反对的。 皇帝失信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什么叫金口玉言,什么叫一言九鼎? 不仅仅是指皇帝权势大,一句话就能改变很多东西。 还有一层意思是,皇帝的话一旦出口不容反悔。 有些话你可以不说,甚至可以说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进行误导,绝不能直接说谎。 只要不是那种特别荒唐的皇帝,一般不会干出食言而肥的事情。 当然,对待敌国除外。 ----------------- 乾清宫。 退朝之后,朱标、朱雄英、陈景恪、李善长等人齐聚一堂。 李善长和邱广安两人交头接耳,丝毫没有朝堂上针锋相对的样子。 朱雄英感慨的道:“韩国公和邱学士演的一手好戏啊,若非知道真相,我定然以为两人水火不容。” 陈景恪笑道:“这就叫姜还是老的辣。” 众人也都大笑不已。 方才两人在朝堂上确实是演戏,目的自然是将话题扯到新政上去,逼迫那些利益相关人表态支持新政。 笑过之后,朱标有些无奈的道:“还是缺少人才啊,否则何必演这出戏。” 数年之功毁于一旦,众人皆恨不得将那些人全部抄家灭族。 陈景恪劝慰道:“能跑到淡马锡去置办产业经商的,基本都是偏向于新政之人。” “对他们进行清算,朝中剩下的就多是保守派官吏,确实不利于新政推行。” “而且经此一事,相信他们也不敢再乱来了。” 今天朝堂上那些坚持开箱的人,就真的没有私心吗?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要求开箱子的基本都是保守派。 他们的目的真是为了打击犯罪,还朝堂朗朗乾坤吗? 如果真这么想,那就太天真了。 他们真正的目的,就是把那些倾向于革新,愿意去淡马锡置办产业的官吏打掉。 到时候朝廷无人可用,革新自然就难以为继。 而且还有一点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个年头的有钱人大多都是官僚士绅阶层。 如果他们不出海,不去淡马锡经商置办产业,朝廷的各种计划都要多花数倍的时间。 所以,适当的妥协就成了必然。 政治就是妥协的产物,在高层越久,陈景恪对这一点的认识就越深。 即便是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很多时候也会妥协。 不过妥协和妥协是不一样的,有的妥协是单纯的软弱,有的妥协是为了更好的达成目的。 眼下朱标妥协,就是为了后者。 其实这也不算是朱标自己妥协,而是大家一起做出的决定。 淡马锡之事就这样过去,但带来的影响力却是深远的。 朝廷用九万条人命告诉了世人,革新依然是主要方向,任何敢于阻挠革新的人或物都会被清理。 而这种决心,也确实让很多保守派改变了态度。 毕竟大多数人当官就是为了出头人地,所谓的政治倾向并没有那么重要。 朝廷一心改革,那我就是改革派。 之后深化革新的进展,果然顺利了许多。 数日后,傅安等人就踏上了前往淡马锡的船只,开启他们新的政治生涯。 和他们同去的,还有很多大家族的商船。 既是为了讨好朝廷,也是为了钱。 淡马锡的利益有多大,只有在上面置办过产业的人才知道。 九万条人命,并不能吓退他们对金钱的渴望。 大不了以后我们严格遵守当地的律法,光明正大的把钱给挣了。 这一幕,让陈景恪想起了一句话: 当利润达到100%时,就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200%时,他们就敢于冒上断头台的危险; 而当利润达到300%,他们就会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 第348章 时代的需求 回到家,陈景恪就将这件事情原原本本记录下来。 在得知淡马锡出事后,他一直在反思。 这件事他也有责任,最大的责任自然就是用人不当。 不是因为推荐了许柴佬,当时确实没啥特别好的人选。 真正的问题在于,推荐了许柴佬之后,又让岑信通去做配合。 当时他想的是,两人都了解南洋,关系还不错可以更好的配合。 推行新政要得罪很多人,有锦衣卫这张虎皮在,是能镇得住那些人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源于前世看过的影视小说。 两个领导有矛盾,往往会相互拖后腿,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 当时他就在想,上面会不会用人啊? 用人之前就不调查一下性格? 为啥要把两个尿不到一个壶里的人放一块儿?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后来他以为,是编剧故意这么安排,制造冲突和对立。 现实中用人,大概率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然而他却忘记了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两个人合得来,在做实事的时候,确实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三的效果。 然而在贪腐的时候,起到的效果是一加一大于一百。 许柴佬和岑信通就是如此,他们虽然没有贪腐鱼肉百姓,却在对方失误的时候互相遮掩。 把一个小错误变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错误。 试想,如果两人没关系,岑信通会替他隐瞒吗? 两个人不合,或许会因为内斗互相掣肘,可只要他们不掀桌子事情早晚能办成。 最多就是费一点周折而已。 毕竟他们上面还有人压着呢,想升官发财就必须把工作做好。 这就叫用人的艺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不服不行啊。 这种失误,换成从小就接受系统政治教育的人,大概率不会犯的。 可惜,陈景恪并没有接受过相关教育。 当时朱元璋等人对此并不了解,因为他一直以来的高瞻远瞩,对他的能力有所高估。 以至于阴差阳错犯下了这个错误。 至于如何处置两人,他还没有想好。 不过他也没有打算推卸责任,肯定不会将过错都推到两人头上。 等两人回来再说吧。 倒不是他多么高尚,实际上他也是个俗人。 还是个非常俗的俗人。 上辈子碰到老人摔倒了,他都要看看周围有没有摄像头,才决定扶不扶。 看到美女,他也会多瞅几眼,心里还会YY一番。 穿越后变得和圣人一般…… 还真不是因为穿越一次,将他的灵魂给洗礼了,而是他有了更大的追求。 金钱?美女?口腹之欲? 和名垂青史比起来,这些都太低级了。 一个当圣人的机会摆在面前,你会视而不见,还是牢牢抓住? 现在,陈景恪面前真有这么一个机会,他选择搏一搏。 正因为他有更大的野心,所以才会表现的如此克制。 所以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当他下意识的选择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不是去要求别人。 就说明他至少不是一个坏人。 将笔记检查了一遍,将其中的几处瑕疵进行了修改
相关推荐:
军师威武
虫族之先婚后爱
五个男主非要当我好兄弟
归宿(H)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祸国妖姬
生存文男配[快穿]
魔界受欢之叔诱(H)
我以力服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