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的犹豫,也能理解他为何犹豫,就说道: “此事不急,缙绅可以慢慢思考。什么时候想好了,给我去一封信就可以了。” “你的文集我也会给陈伴读看,不论他有没有看中,我都会写信将结果告知与你。” 这算是最好的办法了,解缙眉头舒展,说道: “如此,我便先谢过希直兄了。” 之后两人就不再谈这些事情,而是单纯的交流起学问。 在这里停留了四天,方孝孺才告辞踏上归途。 第336章 设立新衙门 “一个布政司只有十七名命官,县衙只有四个命官,乡只有一名命官。” “按照以前的制度,勉强是够用的。” “但在全新的制度下,连基本的衙门运转都无法维持。” “所以,特区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增设更加专业化的衙门。” 陈景恪站在黑板前,滔滔不绝的介绍着。 对面坐着两排人,第一排是朱元璋、朱标、朱雄英祖孙三人。 第二排是李善长、徐达、邱广安等七名内阁学士。 在两排座位的后面,还站着好几排人,都是内阁行走。 每人手里都拿着一根炭笔,快速的记录着他说的每一句话。 陈老师虽然不会做课后检查,但谁对他的课理解的更深,谁就有机会优先获得重用。 大明的官吏选拔制度日渐模式化,想越级跳很难,必须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 而官吏的任期,三到五年为一届,干满了才能提拔。 在这种情况下,一步领先就是步步领先。 内阁行走只是观政,未来都要外放为官。 但什么时候外放,去哪里任职,担任何职,直接关系着未来的上限。 毫无疑问,去即将设立的特区,起点是最高的。 目前内阁行走有四十八人,计划人数一百零八人,以后会有更多人加入。 相互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 想要争取去特区的机会,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理解陈景恪的计划。 所以他们自然是最用心的。 对于地方衙门的官员不够用这一点,朱标等人早就已经知道了。 五年计划进展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人。 但新增加一个机构是非常复杂的事情,尤其是大明这样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更麻烦。 一个县增加一个官身,全国加起来就是两千余人。 再加上配套的吏员,数量更加庞大,对财政是个不小的压力。 事实上现在朝廷的财政也只是勉力维持。 虽然通过开海、均田、税改等一系列手段,使得朝廷岁入翻了好几翻。 目前达到了一万万三千万贯,是洪武十年的六倍多。 但开销也同样翻了好几翻。 军饷和官俸两项,就拿走了很大一块。 摊丁入亩之后,停止征用民夫服徭役,而是改为花钱招募。 这也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各地的基础建设,比如修筑驰道,建设水利设施等。 还有陕西治沙防沙,支援河西、辽东、交趾等地的建设。 再加上其他的支出,朝廷勉强实现了收支平衡。 五年工作计划彻底将户部掏空,还要内帑补贴六百万贯才能抹平赤字。 再凭空增加两千多个衙门的开销,朝廷的压力只会更大。 虽然大家都知道,新设的衙门必然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可那是未来的事情了,眼下没钱朝廷分分钟财政破产。 关键是,谁也不知道新部门该怎么设置,承担哪些政务。 还有就是,老派的官吏,能否胜任新工作。 所以,虽然中枢总体上是支持变革的,但具体怎么变一直很慎重。 现在陈景恪提出特区计划,给大家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先在特区试运营,摸索熟悉了再全国推广。 陈景恪继续说道:“在原有衙门不变的情况下,特区的每个县增设两个衙门。” “第一个衙门是综改司,归内阁直管,在地方设置综改局。 “该机构没有其它诸如司法、民政、税务等任何权力。” “专门负责监督、指导地方的变革工作和五年计划施行工作。” “同时还要将收集到的情报信息,及时汇总给综改司。” “方便内阁了解地方情况,更准确的做出政策调整。” 众人仔细思考之后,不得不承认这个提议确实很好。 朱元璋不停的点头,却并没有开口说话。 他只是过来旁听顺便提提意见,真正主事的是自己儿子朱标。 可不能随便开口,抢了亲儿子的权力。 朱标也很尊敬自家老父亲,先是请示了一下他,才开口说道: “现在不论是深入革新,还是五年工作计划。” “最难的地方就在于,地方官无法全面理解朝廷的思想。” “有些理解了,也会因为种种原因推脱不行,甚至设置障碍。” “而朝廷也缺少地方的详细信息,无法做出及时的调整。” “有了综改司,这些问题就将迎刃而解。” “景恪这个提议不错,朕以为可行。” 他此言一出,就等于是定下了大基调。 综改司可以成立,接下来直接讨论怎么设置吧。 李善长第一个发言:“陈伴读,不知这综改司和地方衙门,是何关系?” 这就是在问权力归属问题了。 陈景恪说道:“隶属于地方衙门,级别相当于主簿,但在工作上接受上一级综改机构的业务指导。” 他又进一步解释道:“不论是革新还是五年计划,地方衙门才是实施的主体。” “没有地方衙门的配合,综改机构恐怕什么都做不了。” “且,还要预防综改机构,不作为乱作为之事的发生。” 说白了还是权力斗争的问题,地方政府主导的工作,凭什么听你一个外人的指挥? 说话没人听,综改机构还怎么展开工作? 反过来说,综改机构和本地政府没有隶属关系,本地的经济是好是坏对他们影响不大。 因为搞经济是地方政府的任务,他们只是负责指导。 我们指导了,你没干好是你自己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还会尽心尽力的指导吗? 甚至不排除瞎指挥乱指挥的情况。 如果双方有隶属关系那就不一样了,本地经济搞不好,他们也没好果子吃。 这个解释成功说服了大部分人。 这时耿光提出了一个问题: “综改机构隶属于地方衙门,如果他们和地方官吏沆瀣一气,阳奉阴违阻挠革新怎么办?” 都没用陈景恪开口,李善长就替他做出了回答: “吏部考功司已经修改了标准,以后变革和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将会作为重要考核项目。” “这一项连续两次考核不达标,可直接罢官。” 耿光再无意见,只要他们还想继续做官,就必须支持综改司的工作。 就算遇到真头铁的,我就是反对,就是要阻挠。 那也没关系,时间到直接罢免,换个愿意做的人上来。 就是多耽误两年时间的事情,不影响整体局势。 之后其他人又问了一些疑问,比如具体的职权范围,具体的工作内容等等。 陈景恪一一做了回答。 直到众人再无问题,他才开始讲第二项: “增设的第二个衙门叫工商司,主管工商业……” “咳……”这时朱元璋轻咳一声,打断了他的话: “华夏自古以来重农轻商,彼辈多奸猾无耻之徒,故世人多轻之。” “若新衙门以工商为名,恐会引起朝野反对。” “且也会让世人误以为大明要重视商贾,若导致商贾之辈得意忘形,更是不妙。” 其他人也纷纷赞同。 衙门的名字,怎么能带商字呢,不妥不妥。 陈景恪一想确实如此,就说道:“太上皇英明,是我考虑不周,那就改一个名字。” “不如叫市管司,全名是市场监督管理司……” “市场包括工业和商业……” 这个名字成功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就此定了下来。 工商局……市管司主管工商业的注册、布局调整、后续管理。 还有就是集贸市场的建设管理等等工作。 甚至就连开矿等工作,都归他们管理。 总之,现在市管司的职务范围很广。 工商矿业几乎都能管得到,权力属实有点大。 但没有办法,现在大明的工商业底子太薄,分太多衙门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只能先弄一个综合部门统一管理。 等工商业发展起来,再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分拆。 对于这个机构,众人自然是非常的认可。 还是那句话,五年计划之所以推行缓慢,很大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专门的机构负责。 市管司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关于新衙门,陈景恪暂时就只弄了这两个,再多实在没必要。 况且他又不是万能的,没办法在计划阶段,就将事情做的十全十美。 前世政府机构确实很多,但大多都没办法照搬。 只能先提出一个大致的框架,然后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这本来也是设立特区的目的。 接着众人就商讨了市管局的具体职务范围,以及某些事情具体如何展开。 比如不同行业的注册流程。 开小卖部和开商行肯定不一样,开木工作坊和开矿也不一样。 放在前世,你一个中枢机构去做这些芝麻绿豆大的事情,属实有点不务正业了。 然而在大明,这一切都是开创性的,之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考。 还真就得他们这些决策者去思考拿主意。 如果他们不去思考,而是交给市场自行运作,然后再根据运作情况总结经验。 效率会非常的慢,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他们拿出一个大致的框架,不管是否有瑕疵,总比没有任何规矩要好的多。 有什么问题,再根据实际操作来完善即可。 等第一套流程被制定出来,下面的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就不需要他们这些决策者,来思考这些细节问题了。 这节课一直上了一个时辰才结束。 不是事情全部解决了,也不是不想继续往下讲,而是没办法继续往下讲了。 大家都很忙的,每天能抽出一个时辰上课,已经很不容易了。 时间再长会影响到中枢运转。 即便已经严格控制讲课时间,每天依然会堆积很多工作。 七位内阁大臣,要加点班才能全部处理完。 等其他人都离开,大堂内就只剩下陈景恪、朱元璋祖孙三人。 老朱才开口说道:“难怪以前你经常说,大明朝廷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当时咱还不服气,现在看来确实如此。” 朱雄英插话道:“皇爷爷您说错了,景恪说的是历朝历代都是草台班子。” 朱元璋笑道:“不用安慰咱,你爷爷咱还没那么脆弱,这是有感而发罢了。” 陈景恪检讨道:“其实我这话说的并不对,是对古人的不尊重。” “人类的文明并非一蹴而就,本就是从无到有的过程。” “从简单到复杂,从简陋到完善。”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一点点加深。” “对国家、对人民、对权力,对责任和义务等等这一切的了解,都是逐渐加深的。” “没有前人的积累,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今天我们站在古人的肩膀上,趾高气昂的说他们看的不够远,是傲慢的。” “未来的后人,也会用同样的态度来点评我们。” “轻视古人,就是在轻视我们自己。” 朱元璋笑道:“行了行了,别给咱讲那么多大道理了。” “你说的这些咱都懂,刚才不过是想从侧面夸你两句,你还给当真了。” 陈景恪笑道:“那也不能只怪我一个人,是太子先当真的,我是被他影响了。” 朱元璋和朱标开心大笑起来。 “那也没办法,谁让他是太子呢,这个锅只能你来背。” 说笑了一会儿,朱雄英突然开口说道: “等到特区计划施行的时候,我去那边盯着如何?”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的决定,事实上此事两人早就商量过。 朱雄英从来都不是那种消停本分之人。 只是他很懂得分寸,平时表现比较低调。 现在这么好的锻炼机会,他自然不愿意放过。 朱元璋并没有直接说决定,而是问道: “哦,给咱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朱雄英解释道:“特区需要一个有足够身份地位,又懂新政的人去坐镇。” “在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 朱元璋不禁颔首,朝廷符合这个标准的,基本都有重任在身很难走的开。 朱雄英还真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次,特区是大明的未来,我去那里能更直观的了解新政,为将来做准备。” 这个理由更加的充分。 未来的皇帝,自然是懂新政更好啊。 朱元璋已经被说服,不过他没有做决定,而是说道: “此事和你爹商量吧,他说了算。” 朱标也没有谦虚,颔首说道:“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去那边看着也好。” “不过,景恪可不能跟你一起去。” 一来陈景恪有更重要的任务,二来也是锻炼朱雄英独立自主的能力。 朱雄英早就有这方面的准备,说道: “我知道,这次去我也没准备带他。”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我能带妙锦去吗?” 闻言,老朱啥话都没说,起身背着双手离开了。 朱标没好气的道:“有胆子你和你皇祖母说去,看她揍不揍你吧。” 朱雄英缩了缩脖子,说道:“那还是算了。” 陈景恪看着他耍乖卖萌的样子,很是无语。 这小子,天天净想好事呢。 别说两人还没成婚,就算成婚了,也没有带着太子妃去外地历练的规矩。 之后,两人就跟随朱标去了乾清宫,一起帮着处理一些公务。 等到快下班的时候,突然有内侍过来传递消息: 朝鲜王送来了请安奏疏,一同送来的还有编撰完成的《辽东书》。 陈景恪心头一震,随即脸上露出了喜色: 方孝孺回来了。 第337章 属于华夏的学问 谁最希望方孝孺赶紧回来,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但陈景恪肯定是其中之一。 一来是方孝孺唯物学小成。 通过书信交流,他大致了解了方孝孺的这套理论的基本情况。 虽然有其局限性,但确确实实是正儿八经的唯物思想。 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虽然都是唯物学,和前世照搬西方哲学理论不同的是。 方孝孺的唯物学,是在华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理出来的。 他将诸子百家思想里,关于唯物学的思想全部摘出,化用到了自己的唯物学里。 是原滋原味的华夏哲学思想。 这是前世无数中国哲学研究者,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 倒不是说编写一套这样的理论有多难——事实上也确实不容易。 可那么多学者,真要下功夫去做,肯定能做到的。 为什么没人去做? 因为西方哲学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你编出来了别人也不认。 在全球化思潮下,中国强行这么搞,就是自绝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就是现实,只能暂时妥协。 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 教材都是照抄的西方论著,怎么可能教出独立的思想来? 这就是话语权。 想摆脱西方话语权的影响,只有一个办法。 变强。 等强到全世界都要倾听你的声音,才能在这些领域摆脱西方话语权影响,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前世,中国经过数代人的努力,终于见到了曙光。 但在这个世界,情况反过来了。 全世界都要倾听大明的声音,可是大明却缺乏相应的思想体系。 总不能拿着程朱理学,去争夺话语权吧? 那不是闹吗。 道德经之类的书籍确实很深奥,可正因为太深奥,除了深入研究华夏文化的人,有几个老外能看得懂? 方孝孺的唯物学,相当于是在浩瀚的华夏文化里,梳理出了一条线。 大大降低了推广的难度。 不过这一切都只是计划。 具体情况如何,还要等和方孝孺面谈,详细了解过他的思想后才能决定。 其二,大同思想陷入了瓶颈。 究其原因,还是他自身对华夏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 虽然已经在恶补,可很显然,他这方面的天赋并不算突出。 别说是和方孝孺这样的天才相比了,随便拉出来一个三榜进士,天赋都比他强。 有句话叫勤能补拙。 如果他能潜心研究,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也不是做不到。 然而,他肯定不可能这么做。 请外援就成了唯一的办法。 唯物学小成的方孝孺,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这两个想法,他没有告诉任何人,连方孝孺都没说。 他对方学了解还不深,且还不了解方孝孺自己的想法,贸然去说此事很可能会弄巧成拙。 一切等和见到人,当面谈过后再说。 所以,接到方孝孺返回中原的消息,陈景恪自然是非常高兴的。 正准备去迎接,却又得知他并未跟随使节团一起回来,而是探访朋友去了。 这让陈景恪很是无奈。 不过还好,方孝孺还是很懂事的。 给他写了一封信,并送了一整套的方学书籍。 信中主要说了两件事情。 一件是关于解缙的,经过交流他发现这也是个人才,学问深厚且不迂腐。 希望将他拉入己方阵营。 陈景恪自然知道解缙是谁,更知道他的学问。 只是没想到,方孝孺竟然和他成了好友。 果然是时也命也。 对于方孝孺的打算,陈景恪倒也不反对。 如果解缙真的能接受唯物学,并愿意加入小圈子,对他们来说真是如虎添翼。 至于贬谪的事情……对于他陈大伴读来说,调个把人进京的面子还是有的。 前提是解缙要符合要求。 第二件事情,是那三百高丽学子,让陈景恪妥善安排。 事关人才掠夺计划,陈景恪自然不会拒绝。 事实上安排这些人不费任何功夫。 洛下书院旁边早就建好了一座书院,直接让他们入住就可以了。 至于什么时候开学,那就是方孝孺自己的事情了,陈景恪不会越俎代庖。 不过作为地主,他还是要亲自露面,去见一见这些来自朝鲜王国的读书人的。 就连朱标,都很关注这些人,特意叮嘱道: “这些人的境遇,将会影响更多人,一定要将他们照顾好。”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说道:“送到嘴边的东西不香,正常对待就足够了。” “甚至给他们一点压力,反而能激发他们的斗志。” 他倒不是反对优待外来人才,而是当前的大明不需要。 你强的时候,门槛设置的越高,人才就越喜欢往你那里去。 你弱的时候,就要降低门槛主动邀请人家过来。 很多人不明白,为何要补贴外来人员? 很简单,因为咱们弱。 还因为咱们一直被针对,想和别人和平共处都不行。 敌人在逼迫着你搞对抗。 在话语权被垄断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补贴把人吸引过来。 这些人学习中国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亲近中国。 等他们学有所成回到自己的国家,就会影响更多人。 这对本国人才自然不公平。 可没办法,谁让咱们处在弱势一方呢。 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否则永远都要活在别人的声音里。 有志者事竟成,上一世经过数十年的蛰伏,终于看到了曙光。 这一世不同。 现在的大明是强势的一方,而且是绝对强势。 从文化到科技,再到经济、军事等等方面,全方位的强势。 自然没必要降低门槛。 相反,还要抬高门槛,让国外的人才觉得能进来是一种荣誉。 让他们觉得,这个门槛就是龙门,跳过来的才有机会成龙。 如此,真正的人才才会踊跃的往这边挤。 这些人才留在大明,能为大明的建设添砖加瓦。 回到自己的国家,也是第一等的人才,将会出现在各个重要位置上。 然后通过他们的一身所学,为华夏的大融合计划贡献力量。 这套路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就是欧美的套路。 华夏文化的底蕴更深厚,不是欧美能比拟的,实施起来效果会更好也更加无解。 ----------------- 露了一次面,将朝鲜国的这些人安排妥当之后,陈景恪就闭门研究起了方孝孺送来的那套书籍。 连每日一次的课都不上了。 朱标知道他的计划,也知道他面临的困境,很爽快的就批了假。 好好研究,不要操心外面的事情。 陈景恪先是粗略了读了一遍,大体的了解他这套思想体系的情况。 结果可以说有喜有忧。 喜的是,这确实是唯物思想,也确实是以华夏思想为根基推理出来的。 是地地道道的华夏味儿。 但缺点也很多,陈景恪认为最大的缺点是独立性太差。 想要学习这一套学说,就必须先了解百家思想。 陈景恪自己读,好多地方都一知半解,更遑论是没有华夏文化功底的人了。 准入门槛太高,在推广方面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陈景恪将这一点记了下来,等方孝孺回来和他商量一下,降低准入门槛。 至少能够让普通人无障碍的学习。 真正想吃哲学这碗饭的人,再来深入研究华夏文化。 接着他就从头再次研读,这次速度就很慢了,逐字逐句的研究。 还将诸子百家的典籍搬过来,两厢对照着看。 此时他无比怀念搜索引擎,想找啥输入关键词就可以了。 现在还要手动去翻书。 知道是哪一本书里的内容还好,有些知识点很冷僻要翻找许久。 大量时间被浪费在了翻书上。 不过这么做也有好处,翻书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通过翻书,让他对百家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他不只是单纯去学习方孝孺的唯物学,同时还会回忆前世学过的相关知识。 虽然他不是研究哲学的,但只要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多多少少都会学到一些相关知识。 这些知识在前世很大众化,在这个时代那就是领先的。 将其中和方孝孺思想相关的部分,作为读书感悟写在夹缝里。 有些观点和方学相似,有些则是相悖。 但不论是相似还是相悖,都能提供一个参考,帮助方学更快的完善。 时间过的很快,眨眼就是半个月。 这天陈景恪整埋头研究,有仆人来报,方孝孺来访。 方孝孺? 陈景恪从书堆里抬起头,眼神有些茫然。 顿了一下才清醒过来。 方孝孺? 你踏酿的终于回来了。 他噌的站起身:“快带我去迎接。” 那仆人看着衣服皱巴巴、头发也乱糟糟的他,提醒道: “您要不要整理……” 话还没说完,陈景恪已经走远,压根就没听到。 他无奈之下,只能小跑着跟了过去。 陈景恪一路来到大门外,远远就看到那道熟悉的身影: “哈哈……希直兄,你终于舍得回来了。” 方孝孺看着他邋遢的样子,非但没有觉得被轻视,反而很是感动。 他已经听说陈景恪闭关在研究自己的书。 现在肯定是听说自己回来,连仪表都没有来得及收拾,就出来迎接了。 “哈哈……我景恪,真是想煞为兄也。” “这话你还是留着对嫂夫人说吧。”陈景恪走到他身边,上下打量着说道: “满面红光,一看就是春风得意啊。” 方孝孺笑道:“诶,不尽然。景恪你不修边幅,不也一样春风得意吗。” 陈景恪看了一下自己的衣服,这才察觉到出来的太着急,就说道: “那也是你的责任啊,这么多年都没回来。” 一旁的叶云流非常的羡慕,这才是知己啊。 两人说笑了两句,方孝孺指着他说道: “景恪可还记得他?我那弟子叶云流,你们之前还有过过节呢。” 叶云流上前一步郑重行礼道:“之前多有得罪,还请陈伴读原谅。” 陈景恪说道:“过去的事情了,还提他做甚。” “希直兄经常在信里提到你,言是难得的人才。” “好生跟随他学习,莫要让希直兄和九泉下的叶老先生失望。” 之前的恩怨如此轻易就揭过,叶云流心下松了口气的同时,也更是为陈景恪的心胸感到敬佩: “谢陈伴读鼓励,我一定好好跟随老师学习。” 之后陈景恪就直接邀请方孝孺去了书房,不过并没有直接讨论学问,而是问起了解缙的事情。 方孝孺就将所见所闻讲了一遍,并说道: “解缙绅学问深厚,务实而不迂腐,目前看来确为大才。”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他对新学问有何看法?” 方孝孺赞道:“这就是我说他务实的另外一个原因,他眼中没有新学旧学之分,只有优秀的学说。” 陈景恪很是惊讶,要知道解缙从小饱读四书五经。 这种情况下,竟然没有被旧学所束缚,实在难得。 不过想想也对,前世他可是主持编纂了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又怎么可能是那种被固有学问束缚住的人。 想到这里,他颔首说道:“将他调回来容易,只是你准备让他去哪个衙门?” 方孝孺说道:“自然是回翰林院,他的能力就应该去钻研学问,治理国家大材小用了。” 陈景恪失笑道:“你这么说,他会同意吗?” 方孝孺笑道:“这可由不得他,有你陈伴读在,想让他老老实实做学问还不容易。” 陈景恪无奈的道:“你还真是……算了,先将他弄回来吧,别的事情以后再说。” 其实陈景恪心里已经有了决定。 编写一部百科全书,这个想法最早源于朱元璋,只是他没机会去做。 朱棣靖难之后,就把这事儿给拾了起来。 最后编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这辈子朱老四是没机会当皇帝了,但这部书还是有必要编的。 《建章大典》这个名字也不错,不是吗。 一事不烦二主,先让解缙在翰林院学习几年,到时候再让他出马。 倒不是非他不可,而是编写一部百科全书成本太高。 眼下朝廷财政实在不富裕,只能过几年再说。 到时候解缙差不多也成长起来了,正好将此事交给他。 不过这都是未来的事情了,陈景恪也没有告诉方孝孺。 两人又谈了一会儿解缙
相关推荐: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将军夫夫闹离婚
姑母撩人
小可怜在修罗场焦头烂额
阴影帝国
我以力服仙
她太投入(骨科gl)
小怂包重生记(1v2)
狂野总统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