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39章

第139章

便贪钱什么的。 然而,这些公共设施是否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我们都是受益者。 事实上,这是我国的行政体系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全世界不敢说只有我们会这么要求官吏,但大部分国家的行政系统,都没有这方面的要求。 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不少有作为的官吏,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等。 但这些成绩是官吏个人能力的体现,不是行政系统对他们的要求。 这其中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行政系统要求他们去做,所有的官僚都会去做,会变成普遍行为。 就比如前世的大规模基建。 行政系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愿意这么做的官僚凤毛麟角。 培训官僚的系统,也不会教他们这些东西。 不要求他们这么做,也不教他们这些东西,他们又怎么会去做? 翻一翻历史书就知道,几千年历史,愿意在基建上下功夫的官吏有几个? 正因为少,一旦有人这么做了才会被历史记录下来,被后人赞颂。 至此陈景恪才明白,自己的这份计划,对古代的行政系统意味着什么。 想要实施这项计划,就要对行政体系进行重塑。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也在想办法补救。 然后一个词情不自禁的浮现在脑海里,特区。 先划分一个区域当试点,成功之后还可以作为教学区,系统的培养新型官吏。 不过此事还不着急,事情要一点一点来。 先把工作计划落实了再说。 而且关于特区计划,他也只是有了一个想法,具体怎么做还需要仔细考虑。 ----------------- 对于地方官吏的要求不能太高,朝廷要主动降低计划的复杂性和难度。 但对于内阁成员来说就不一样了。 他们必须全面理解这份政府工作计划,并为后续的全面实施做准备。 对于邱广安他们来说,要学的还有很多。 或者说,基本相当于是重头开始学了。 陈景恪教他们统筹协调全国资源,徐达和李善长教他们如何去实现。 教学生有多考验人的脾气,只有干过的才知道。 陈景恪和徐达还好,他们性格本来就比较内敛,尽管有时候很上头,还是能克制住的。 李善长就不一样了,他本就自视甚高缺少容人之量。 虽然经历种种波折之后有所改善,但正所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 一开始他还能强行控制脾气,后来就忍不住了,开始发挥毒舌本能。 把内阁一众成员喷的瑟瑟发抖。 换成以前,大家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老子不学也不受你这个气。 然而,李善长是真的在用心教,没有丝毫藏私,也无关争权夺利。 生气也不是故意羞辱他们,而是本性使然。 所以,即便被喷的很不爽,他们也还是很感激。 毕竟这种东西别处是真的学不来。 有人说三代才能出贵族,这话陈景恪不敢苟同。 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人人都是贵族。 但三代才能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这话陈景恪现在非常认同。 大局观、对事物的认知、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等等。 这些东西不是学校能教的,全靠家族长辈言传身教。 还有就是关系网,也是靠家族世代积累。 比如,各国外交官之间会经常举办聚会,只有他们的子弟才能参加。 还没有从政的时候,他们就已经互相认识了。 将来从政,这些关系网都是可以利用的。 这种优势,是普通人学不来的。 优秀的外交官基本都是世袭,原因就在这里。 宋明中间隔着一个元朝,官僚体系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断过的。 大明的开国勋贵,大多都是普通人出身。 所谓官宦之家出身的,其实也基本都是底层官吏。 所以,大明开国集团,在大局观等方面,是远不如秦汉隋唐的。 说他们是个草台班子都不为过。 李善长和徐达的能力,也是经过几十年磨砺,一点点总结出来的。 这种能力一般只会传给子孙。 现在他们无私的传给毫不相干的人,那是天大的恩德。 挨喷又咋了? 换成以前想挨喷,还没这个机会呢。 事实上,朱标也派出自己的心腹,跟在两人身边学习。 不过很快大家就发现,李善长也不是什么时候都喷人。 陈景恪在场的时候,他显得非常克制。 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巧合,观察几次之后就确定真是如此。 而且他们还发现,李善长教陈景恪东西的时候,语气不像是对待学生,更像是伺候长辈一般。 更让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莫非俩人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不成? 后来明白了其中缘由,对陈景恪也同样感到敬佩。 之后大家也学聪明了,陈景恪不在的时候就尽量不去问问题。 先积累着,等他在场再一起去问。 李善长也发现了这种情况,心中那叫一个气啊。 等陈景恪不在了,就变本加厉的喷。 一时间也成了内阁的一件趣事,后来流传了许久。 众人一边处理政务,一边还要学习,每天有多忙可想而知。 但外人却并不是太了解他们在做什么,难免有些疑惑。 不就是给了一个票拟权吗?又不是把驳斥权也给你们了,有必要这么忙吗? 只不过此事涉及机密,没人敢外传。 越是如此,越让外面的人好奇到底发生了什么。 时间很快就到了年底,洪武二十三年进入尾声。 同时也意味着,洪武时代的结束。 为了安慰自己的父亲,也是为洪武时代做一个告别,朱标少有的奢侈了一次,举行了盛大的新年庆典。 从内帑出钱,将洛阳城装点的无比喜庆。 就连最喜欢上书的御史,都很识趣的没有拿这件事情说事儿。 新年当天,在奉天殿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文武百官全部到场,还邀请了京城的耄耋老人、德道模范,各国的使节,僧道代表等近万人参加。 朱元璋和马太后自然就是主角,所有的人都在围绕他们转。 马太后还好,主要是老朱,大感欣慰。 骤然从权力中心退出,还要克制不抢儿子的风头,内心其实是非常难受的。 这一刻,心中积压的情绪全部释放。 当天可以说宾主尽欢。 当然,除了庆典之外,朝廷还公布了几道旨意。 其中一道是关于年号的。 朱标的年号就是之前商量好的建章。 黄历四千零八十六年一月一日起,正式改元建章。 以后得一应文书、历法,全部要更改。 对此群臣早有准备。 如果是继承皇位,新皇登基不能直接改年号,必须要让上一任皇帝的年号走完全年。 新一年的第一天,才能启用属于自己的年号。 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不能废弃。 所以,朱标在今天宣布自己的年号,是礼法要求。 群臣感到惊讶的,是年号本身。 建章这两个字可大不一般。 不论是字面意思,还是它背后代表的汉武帝建章宫,都可以看出新皇并不想当守成之君。 再联想到他登基后的第一把火就是烧内阁,更加证实了这一点。 虽然百官很不喜欢变革,但对于内阁扩权还是喜闻乐见的。 而且,虽然新皇的年号不是文什么什么,但总比洪武啥的要好吧? 不过很快他们就不这么想了。 朱标下达了第二份旨意,也是他登基后的第二把火。 朝廷五年工作计划。 计划内容并不复杂,就是让地方衙门做一些基础性的建设。 比如平原地区,修桥铺路、鼓励农耕、建设水利设施。 山区也同样要修桥铺路,尽量为深山里的百姓修一条出山的通道。 如果条件允许,也要建设水利设施。 除此之外,还要勘探矿产。 如果有矿藏就要及时上报,由朝廷决定是否开发。 这些事情说起来并不复杂,类似的情况历朝历代都发生过。 通俗来讲,这叫劝课农桑。 不过那时候都是提倡性质的,做不做不强制。 而这一次不同,朱标下令吏部重新修改官吏考功标准。 将这份计划的完成情况,列入考察项目内。 这一下就不一样了,从提倡变成了强制执行。 而且是全国上下一体进行。 此乃亘古未有之事。 群臣自然是纷纷反对,理由也很简单,劳民伤财。 而且去年才下旨让休养生息,不可轻易扰民。 又颁布这样的计划,岂不是前后矛盾? 自然用不着朱标解释,李善长出面说道: “此方案乃内阁制定,全面考虑过可行性。” “没有任何一项,是超出官员能力的。” “我甚至可以说,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也不配为官。” “至于劳民伤财……分五年完成,并不影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是基础设施,一旦完成最终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一席话说的群臣哑口无言。 正如李善长所说,此事确实不复杂,而且是利国利民之举。 他们真正无法接受的,是朝廷强制去做这些事情,相当于是给官吏肩膀上加担子。 又不是负重冠军,自然没人想给自己加担子。 可他们绝不敢公然说,我们不想加担子。 只能再次找借口:“这一切都需要钱财,地方衙门没钱啊。” 自税改以后,地方衙门就断了收入。 考虑到实际情况,朝廷给每个衙门都划分的有职田,就是专属衙门的田地。 一年的开销全都从职田出。 不够了是你们花的多,要检讨。 多了,你们想怎么花就怎么花,朝廷不管。 这些钱用来给吏员发俸禄、购买办公用品、修缮房屋之类的,是绰绰有余的。 但用来开展大项目,是绝无可能的。 以前官吏想有所作为,大多都要问当地富户募捐。 可是大明一直以来不遗余力的打击地方大户,导致富户数量锐减。 还剩下没被打的富户,也都学会了财不露白。 想找他们募款,恐怕不容易。 关键是,这种全国性的大动作,也不适合去问富户募捐啊。 那成啥了。 朝廷靠富户过日子? 然而,朱标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一点,立即说道: “以后赋税三成归地方,专门用于这些计划的实施。” “嗡……”这一下群臣又炸开了锅。 允许地方截留赋税,这不是鼓励他们贪腐吗? 而且三成归地方,国库收入就少了,钱还够花吗? 这时,户部尚书裴有为站出来说道: “陛下,以大明的岁入,除去军饷、官员俸禄等各项开支,所余已然不多。” “如果将三成返归地方,粗略估算每年会出现六百万贯的财政赤字。” 六百万贯? 听到这个数字,百官像是找到了突破口,纷纷以此为借口阻挠新政的施行。 经过几次变革,这两年朝廷财政是有盈余的。 国库每年能存下来两百多万贯,要知道这是在官员涨俸禄,军队发军饷等等之后的盈余。 是非常不容易的。 现在一下子变成赤字六百万,这绝对不行。 朱标不动声色的道:“裴卿的意思是,如果能解决这六百万贯的赤字,这计划是可行的是吗?” 裴有为想了想说道:“可不可行臣不敢断言,但只要能解决赤字,臣以为可以一试。” 听到这里,群臣忽然察觉到了不对劲儿。 怎么看怎么像是在唱双簧啊? 再想到裴有为计官出身,以及他们背后的陈景恪,群臣更加肯定的自己的猜测。 可是还不等他们有所反应,朱标就先一步说道: “那好,每年从内帑出六百万贯,填补国库亏空。” “以五年为期,看看这份计划到底是什么效果。” 这话突出了一个有钱任性。 内帑不缺钱,这些年老朱存了有大几千万贯。 且每年还有几百万贯入账,足够朱标实施计划了。 说到这里,他看着群臣意味深长的道:“诸卿不会不同意吧?” 第325章 时代的尘埃 看着沉默不语的群臣,陈景恪不禁再次为李善长的智慧感到敬佩。 他将所有可能会遭到质疑的计划剔除,只留下了一目了然,而又利国利民的部分。 就算是傻子都知道,这些计划都是善政。 这就堵住了群臣的嘴,让他们无法直接拒绝执行这个计划,只能以扰民、财政为借口反对。 当皇帝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他们就彻底失去了反对的理由。 强行反对,就是把刀主动往皇帝手里送。 如果是之前,他们或许还敢试探一下,朱标的刀够不够锋利。 可之前爆出,有人利用新皇登基大赦天下的机会,故意行不法之事。 皇帝派遣锦衣卫四处出动,专门查办此类案件。 并且还下达了一条带着血腥味的旨意,凡此类案件,一经查实就地问斩。 蒋瓛已经杀疯了。 过年他都没回京,而是在地方度过的。 只不过和朱元璋不同的是,朱标懂得克制没有大肆牵连。 被杀的基本上都是直接犯事之人,很少牵连中枢高官,所以才显得如此平静。 可有句话叫杀鸡儆猴。 那些被杀掉的都是鸡,被震慑到的是天下的官吏。 新皇已经证明,他是能杀也敢杀人的。 自然没人敢主动往刀口送。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就此通过。 朱标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由李善长担任组长,另一名内阁学士耿光担任副组长。 专门负责工作计划之事。 群臣对此并无什么特别看法,这种牵扯全国的计划,找一名有经验的官员全权负责,是很正常的事情。 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朱标此举是为再一次扩大内阁权力做铺垫。 驳斥权的意义,之前已经说过。 一旦将这个权力交给内阁,那么它就将成为大明最高行政机关。 中枢的运作模式都要跟着变动。 如此大的变动,即便是有徐达和李善长坐镇,也会带来极大的震动。 这是朱标不愿意见到的。 所以一点点的移交权力,到最后顺水推舟,是最好的办法。 而五年工作计划,就是最好的契机。 接下来朝廷的工作重心,肯定是五年工作计划。 各种相关政令,都要从这个工作小组发出。 最终的工作情况,也要向小组汇报。 说的更直白点,议政和执行两大权力,都变相的交给了这个小组。 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完成最后一步改革。 对于朱标的手段,陈景恪叹为观止。 “看看,陛下这手段才叫高明啊,一切都是那么的丝滑,将变革带来的动荡降到最低。”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 “磨磨唧唧,换成皇爷爷,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 陈景恪吐槽道:“换成太上皇,这会儿也已经血流成河了。”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咔嚓一刀,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多省事。” 陈景恪知道这货是叛逆期到了,习惯性的嘴硬,也没当真。 -----------------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的事情,很快就传开。 民间的反应,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 老百姓多持担心态度,认为朝廷又要折腾了。 反而是读书人群体,态度比较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都是善政,新皇是个有作为的君主。 证据自然是史书上那些名臣的例子,基本都有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的事迹。 这说明啥? 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 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主持去做,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为了支持新政,新皇每年还从内帑拿出六百万贯补贴国库。 这要不是有作为的君主,啥才是? 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 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的计划虽好,但太过于理想化了。 而且允许截留赋税,简直就是助涨贪腐之事的发生。 两派不停的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朝廷一直在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情报很快就汇总到了朱标手里。 朱标等人看过之后觉得很正常,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竟然有那么多读书人支持,反倒是意外之喜。 陈景恪没太关注读书人的看法,两派互喷口水,前世互联网上他见过太多了。 什么事情都能争,什么事情都要争。 你要真把他们的话当真了,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他更关注的是百姓对变革看法,基本都是反对。 明明是造福当地的良策,百姓却不支持。 理由很简单,怕朝廷折腾。 怕折腾,所以宁愿什么都不变。 这个现实,让他非常的无奈。 因为百姓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变革或许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可期间产生的波动,却可能让很多人家破人亡。 谁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一批人。 所以大家宁愿不变。 可不变……永远都不会变好。 这就是矛盾所在。 想到这里,他由衷的说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先圣真至理名言也。” 朱标好奇的问道:“哦,景恪有何感触?” 众人也都看了过来,不知道他从这份情报里看到了什么东西。 陈景恪就趁机将自己的感悟说了一遍,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始终是看着朱雄英的。 因为这个道理朱标和李善长等人肯定知道,只有朱雄英不太了解。 事实也确实如此,听到他的分析,朱雄英很是有些不以为然: “变革总会有牺牲,但会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朱标等人其实也都认同这一番话,陈景恪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有更深的想法: “话虽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将这种牺牲当做理所当然,要想办法降低变革对百姓造成的不利影响……” 末了,他说出了前世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听到他前面的话,众人其实都有些不以为然。 什么都考虑,会增加变革的成本。 既然走了这条路,那就要做好一往无前的准备。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不过对于陈景恪说出这番话,他并不觉得意外。 这一直以来都是陈景恪最大的弱点,心太善。 也是皇家对他放心的真正原因。 你自污就能打消皇帝的怀疑了?天真。 可你心善,是真没威胁。 但陈景恪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一沉。 这句话实在太贴切,太形象了,是对变革的最好总结。 不,甚至可以说是对所有历史变迁的最好总结。 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代入感。 朱标开口说道:“此言甚妙,百姓在变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而我们在时代洪流面前,又何尝不是微不足道的呢。” “人同此心,诸位在施政之时,要多加考虑,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李善长等人齐声说道:“是。” 陈景恪心中长舒了口气,有朱标这句话,今天这一番话就没有白说。 至于朱雄英……呵,小子,你思政课上的还是不够啊。 朱雄英没来由的打了个寒噤,他疑惑的四处瞅了瞅,没有漏风的地方啊。 ----------------- 下班回家,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波斯人阿扎萨。 阿扎萨也看到了他,立即迎上来,用娴熟的官话说道: “陈伴读,冒昧来访还请海涵。” 陈景恪听着他那,比很多官吏还正宗的官话口音,笑道: “我的朋友,能见到你我也很开心……你的官话说的不错。” 才两年时间,就熟练的掌握一门语言,这天赋确实很高。 难怪之前在中亚的时候,他能游历诸国。 两人寒暄了几句,陈景恪就把他迎到家中,聊起了这段时间的经历。 这两年阿扎萨再次发挥了他的能力,游历了大半个大明,对生活在这里的古老国度进行了调查。 考察的结果让他无比的震撼。 果然不愧是让祖先都心悦诚服,甘愿以藩属自称的族群。 强盛、辉煌。 不过他也知道了很多华夏的历史,知道这个族群并不是一直强盛,而是存在着周期。 有秦汉隋唐那样的强大帝国,也有两晋两宋那样的屈辱时刻,还有被异族统治的历史。 大明是驱逐异族之后,建立的全新政权。 这非但没有让他小觑华夏,反而让他更加感到不可思议。 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这种坚韧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 至少他知道的族群,只有华夏做到了。 波斯曾经创造过辉煌,跌倒过很多次,也爬起来过很多次。 可是在数百年前那一次跌倒,他们就再也没有爬起来过。 非但如此,他们还丢失了祖上传下来的习俗文化,被迫接受敌人的文化。 而华夏族群,即便是在最低谷,依然没有丢失自己的传统。 两相对比,让他更加的钦佩。 于是他摒弃了宗教观念,开始全面了解华夏文化,试图从中找到复兴波斯的机会。 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件事情,大明正在推行的种种善政,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那一部分政策,基本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而且江湖传闻,这一切都出自那位年轻的陈伴读之手。 七八年前他才十二三岁,这是何等的天纵奇才? 他几以为,陈景恪莫非就是华夏族群的先知? 否则,怎么能做到这些? 然后,他心中冒出了一个念头,对方似乎对波斯有所了解。 那么,是否可以从陈伴读那里获得一些提示呢? 如果他愿意出手指点,波斯复国或许就能看到一些曙光了。 不过阿扎萨并没有直接来找陈景恪,很简单的道理,别人为什么要帮你? 至少他要对华夏有足够的了解,对那位陈伴读有了一定了解,才能更好的去寻求帮助。 于是,他按捺住冲动,继续游历大明。 并将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全部都写了下来,有些还加入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历时两年,终于重新回到这个老大帝国的京畿,他第一时间就来到陈景恪门前守候。 本来他还有些忐忑,对方会不会忘记了自己。 等真见面了,陈景恪一眼就认出自己,让他心中松了口气。 一阵没营养的废话说完,阿扎萨趁机拿出了自己的见闻录: “陈伴读,这是我两年来游历大明的所见所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哦?”陈景恪有些惊讶,没想到他竟然会来这么一出。 好奇的接过翻了几页,更是感到大为震惊。 写的很细致,也没有一味吹捧或者贬低,缺点和优点一并记录。 让陈景恪对大明的基层情况,对变法带来的种种影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是他还用中亚那边的情况作对比。 虽然这种对比不多,可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对陈景恪的帮助实在太大了。 将手中的书合上,他由衷的说道: “非常感谢你,我的朋友,这本游记对我太重要了。” 阿扎萨心中一喜,客气的道:“陈伴读客气了,不过是举手之劳。” 陈景恪小心的将书放在桌子上,沉吟了一下,说道: “不知你可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 阿扎萨按捺住狂喜情绪,说道:“不知陈伴读对波斯有何看法?” 陈景恪心中已经隐隐有了猜测,这还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头啊。 本来还在想着,怎么鼓动他搞波斯复国搅乱当地局势,没想到他自己送上门来了。 当即不动声色的道:“古波斯是个伟大的族群,创造了辉煌的文明,现在吗……” 说到这里,他摇了摇头,那种不屑显而易见。 阿扎萨非但没有觉得屈辱,反而非常兴奋。 他对曾经的波斯有好感,那岂不是正好吗。 陈景恪似乎觉得这样不妥,露出了一个尴尬的笑容,转而说道: “居鲁士创造了波斯第一帝国,是何等的强盛辉煌……” “也为整个极西诸国,树立了榜样。” “虽然后来波斯第一帝国覆灭,然沉沦数百年后,再次建立了萨珊王朝,成为当地的霸主。” “波斯人于我华夏的友谊,也是在那时候建立的。” “两晋南北朝时期,双方就频繁的交往,隋唐时期正式建立邦交……” “萨珊王朝还曾向大唐求援,只是当时大唐亦内忧外患不断,实在无力出兵。” “等后续腾出手来,萨珊王朝已然覆灭,实在令人遗憾。” 说到这里,陈景恪脸上浮现出深深的惋惜: “更让人痛惜的,不是波斯第二帝国覆灭,而是波斯人被伊教彻底驯服。” “曾经辉煌的波斯文明成了过眼云烟……波斯历史上的英雄史诗,也被人所遗忘……” “如果换成在华夏,这就是数典忘祖,所有后人都要以死谢罪。” 阿扎萨既羞愧又兴奋,终于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意图: “不是我等不愿意复兴祖上荣光,奈何敌人太过强大,如之奈何啊。” 第326章 神灵就是小偷 波斯帝国确实对中西亚、欧洲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文明多灿烂就不好说了。 不过现在是为了忽悠对方,自然要多说点好听的。 很显然,没有任何一个族群,会不喜欢听别人夸自家好的。 尤其是听一个强者夸自己,那种自豪感会更强烈。 阿扎萨就是如此。 见陈景恪能准确说出许多波斯历史,且对曾经的波斯帝国赞誉有加,非常的开心。 大有找到了知己之感。 其实来大明之前,他对波斯复国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想法。 毕竟波斯帝国实在太遥远了,而伊教又反对祖先崇拜。 而作为世仇的基教,更是明令禁止祖先崇拜。 从小接触的都是这种东西,作为宗教学者他对神灵的忠诚,是远超过波斯这个群体的。 所以对复国不感兴趣是很正常的。 在游历途中,他加入了一个由波斯人组成的萨菲教团。 但这个教团也只是为了抱团取暖,没有明确的复国思想。 到了大明,他亲眼见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文明。 这里无比的繁华强盛…… 这里世俗统治世界,宗教信仰自由。

相关推荐: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高达之染血百合   赘婿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倒刺   军师威武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被觊觎的她(废土 np)   下弦美人(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