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33章

第133章

部尚书邱广安,将十几个官员下诏狱。 并按照邱广安的弹劾奏疏,将户部侍郎在内的二十余名官吏,贬谪到云南、辽东为官。 还不等这些人去上任,锦衣卫再次出手,将其中半数擒拿入诏狱。 罪名有的是对皇帝心怀怨愤,有的是贪腐。 大家都知道真实原因是什么,一时间朝野风声鹤唳。 尤其是文官群体,生怕自己突然就被抓了。 看到这里,叶云流同样不觉得意外。 洪武皇帝的行事风格世人皆知,很多政策满朝文武集体反对,他都敢强行实施。 现在还得到了勋贵的支持,手段肯定会很强硬。 这一次要死很多人了。 而且他丝毫不同情被抓的官吏,正如他看不起家乡的名士大儒一样。 即便那些人很大一部分是他曾祖父的学生,照样看不起。 这些人要是出于公心反对新政被迫害,他肯定会义愤填膺,并积极营救。 甚至如果这些人是普通的地主,想维护自己的土地,他都觉得情有可原。 然而不是,这些人是官员,完全是为了一己之私阻挠新政。 虽然很符合人性,但你站在那个位置上却阻挠良法推行,被杀了也是活该。 不过叶云流也清楚,有时候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这种触及根本利益的新政,不是杀几个人就能解决的。 更何况,你把人杀了,还要提拔新的官吏上来。 那些官吏就会支持新政了? 然后他就得到了一个更加让人震惊的消息,户部尚书邱广安给皇帝呈送了一份名单。 名单里的成员,全部出自于计官和勋贵群体。 皇帝勒令吏部,将这些人全都提拔进入户部为官。 这个事情的严重性,甚至已经超过了阶梯性收税。 中枢衙门从来都是被儒家把持,这也是儒家得以大兴的根本。 皇帝这么做,就是在掘儒家的根基。 此举自然遭到了文官的集体反对。 然而,用人本就是皇帝的权力,邱广安挑选的人全都是符合选拔标准的人才。 他们的集体反对,反而给了朱元璋发怒的借口。 于是吏部尚书被罢免,吏部侍郎被打入诏狱,还有其余二十余名官吏被罢免或者下诏狱。 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事情总需要人来做的。 朱元璋是可以提拔一些听话的人,问题是那些人如果不能服众,提拔上来也没用。 而能够服众,又能主持中枢衙门的官员,貌似只能从儒家里面挑选。 问题的尴尬之处就在这里。 就在大家猜测,皇帝要怎么破局的时候,一道旨意传出: 任命韩国公李善长为吏部尚书。 此消息一出,朝野为之震动。 李善长,一个威震天下的名字,大明建国第一功臣,开国六公爵之一。 尽管被变相圈禁数年,可依然没人敢小瞧他的能力和影响力。 接到这个消息后,叶云流震惊的许久都合不拢嘴巴。 大明真的要变天了。 回过神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家里写信。 必须要把地拆分了,否则悔之晚矣。 和他一样震惊的人不知凡几。 谁都没想到,皇帝会把他给拉出来。 最震惊的莫过于陈景恪,别人不知道李善长被软禁的原因,他是最清楚不过的。 背叛。 老朱眼睛里容不下沙子的人,能容忍李善长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没想到竟然还能让他复出。 在震惊之余,他脱口问出了一个很愚蠢的问题: “陛下,您不会是准备找个借口把韩国公给杀了吧?” 一旁的朱标瞠目结舌,什么玩意儿?这话也能说的吗? 朱元璋得意的表情一僵,整张脸肉眼可见的变黑。 拿起一本书,卷起来朝陈景恪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抽。 这次应该是真生气了,抽的很疼。 陈景恪也反应过来,自己这话确实太没脑子也太伤人,所以没有和以前那般逃跑。 而是抱着头不停的喊疼:“陛下,我错了,我不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就把我当个屁,给放了吧。” 朱雄英在一旁火上浇油:“竟敢污蔑皇爷爷,是可忍孰不可忍,皇爷爷狠狠的揍他。” 左看看右看看,发现一个鸡毛掸子,拿在手上试了试弹性,很棒。 “书卷打人不疼,皇爷爷用这个打。” 把陈景恪气的牙痒痒。 朱元璋并没有接他的鸡毛掸子,而是顺手也给他来了一下: “你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别以为咱不知道你俩好的穿一条裤子。” 朱雄英一缩脖子,连忙逃到一边,再也不敢吱声。 陈景恪见他拱火不成反被揍,心里别提多开心了,然后一不小心就乐出了声。 老朱一看,这能忍?又是劈头盖脸一顿抽。 “笑,你还有脸笑,看来咱打的还不疼。”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闹剧总算结束。 老朱气喘吁吁的坐下,说道:“再敢胡说八道,咱打死你。” 陈景恪还能说啥,只能连忙保证以后绝不再犯,然后赶紧转移话题: “您是怎么想的,为何把韩国公给拉出来了?” 朱标和朱雄英也同样很好奇,这事儿是老朱一个人的操作,没有和任何人商量。 老朱也没有再隐瞒,说道:“那天你和咱说,想让计官掌控户部,还要挑唆司法官抢夺大理寺所有权。” “从而打破儒家对中枢衙门的把控。” “你提醒了咱,打破儒家把控中枢局面是早晚的事情,不能将这个问题留给标儿。” “可你们还是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儒家把控中枢数百年早已经根深蒂固,不是换几个人就能改变的。” “必须要有一个拥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来主持此事。” “我数来数去,只有李善长有这个能力。” 陈景恪也不得不承认,确实如此。 李善长是大明行政系统的创建者,也是大明礼法的制定人。 即便已经退隐数年,依然对整个系统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他是能震慑住文官系统,帮助计官和司法官,夺取户部、大理寺的控制权。 一旦此事被落实,儒家就算心里再不爽也无可奈何。 而且有他出面,阶梯性收税实施的难度也降低了。 此举还顺带安抚了勋贵。 不论朱元璋开出了什么条件,大家心中难免会有疑虑。 现在连李善长都能原谅,其他人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越是琢磨,陈景恪就越是敬佩朱元璋。 或许他的治国能力有所欠缺,可政治水平绝对是站在人类巅峰的那一小撮人。 只是启用了一个人,就解决了大家都认为解不开的死解。 想到这里,陈景恪发自内心的赞叹: “英明无过陛下者也。” 朱元璋叹道:“哎,老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仇怨呢。” “现在大明蒸蒸日上,咱又何必再斤斤计较呢。” “更何况他已经认错,这些年一直在忏悔……事情就让他过去吧。” 朱标也同样很震惊,自家老爷子竟然变得如此大度,实在让人无法相信。 最受触动的还是朱雄英。 受老朱的影响,他也有点嫉恶如仇。别的都可以原谅,唯有背叛不行。 所以,读史书时对刘邦厚赏雍齿,他很是不以为然。 今天皇爷爷亲自为他上了一课。 连背叛自己的人都能原谅,这才是真正的王者啊。 ----------------- 正如上面所说,当李善长复出的消息传出后。 最高兴的是勋贵集团。 李善长犯了什么事儿,虽然朱元璋没有明说,但大家心里都清楚。 背叛还能活命,已经出乎大家的意料。 现在还能让他复出,更是让大家不敢置信。 等接受了这个事实,大家心中就只有一个念头,皇帝是个念旧之人。 原本对于许诺将信将疑的人,彻底放下了担忧,更加积极的推动此事。 还有很多不够资格知道交易内容的勋贵,也同样大受感触。 皇帝都做到这个地步了,我们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也放下了心中的不满,开始主动推动此事。 李善长本人也同样不敢置信,朱元璋没杀自己已经很不容易了,没想到竟然还能允许自己复出。 接到圣旨后,须发灰白的他跪在地上,久久不愿意起身。 韩国公府上下也是一片欢腾,还在京城儿女子孙,全都过来庆祝。 李祺却忧心的提醒,这时候应该低调一点啊。 大家一想也是,好不容易复出,要是得意忘形在惹怒皇帝就不好了。 李善长却说道:“低调什么,怎么热闹怎么来。” “发请帖,给所有在京的权贵官僚发帖。” “我不但不低调,还要大肆庆祝。” 李祺大惊:“爹,您三思啊。” 李善长说道:“你懂什么,我越是高调,陛下就越是欢喜。” 李祺一脸疑惑,为什么? 李善长却没有继续给他解释,而是让仆人给他换上一身衣服,第一时间赶往皇宫面圣谢恩。 朱元璋早已经在等待他,见面后两人都有些激动。 上次见面还是在应天府,一眨眼又过去了很多年。 “百室,你老了啊。” 一句话让李善长的眼泪夺眶而出,跪在地上叩首道: “臣,对不起陛下。” 朱元璋来到他身前,双手将他搀扶起来: “上下嘴唇还会打架,更何况是人。过去的事情就过去了,莫要再提。” 李善长再次叩了三个头才起身:“陛下胸怀……” 朱元璋佯怒道:“你心里还是怨咱的,连上位都不愿意喊了。” 李善长激动的再次落泪:“陛……上位,臣……臣……” 朱元璋这才笑道:“好了好了,都土埋眉毛了,还哭哭啼啼的像什么样子。” “来坐坐坐,等会儿天德、鼎臣他们都会过来,咱们哥几个好好聚一聚。” 当天几人全部喝的酩酊大醉,就在大家发愁怎么处置的时候,马皇后出面,命人将他们一块扔在了偏殿里。 反正夏天也冻不着。 看着醉的不省人事的几人,她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元璋最后一个心结解开,她也由衷的感到开心。 这才是真正的善始善终啊。 第313章 赶鸭子上架 马皇后将人安置好,叮嘱内侍看好他们,才从偏殿出来。 到了门口,对等在外面的朱雄英和陈景恪说道: “走吧,去那边坐坐。” 三人就一起来到朱雄英之前居住的偏殿。 现在他也时常住在这里,陈景恪偶尔不回家也会住在这里。 让侍者都离开,马皇后才感慨万千的说道: “陛下最后一桩心事总算了结了。” 朱雄英尽管已经接受了这个事情,但依然有诸多不解,当即就问道: “皇爷爷最痛恨背叛,为何会突然原谅韩国公了?” 马皇后说道:“人心都是肉长的,一起从微末携手走到今日,其中的感情又岂是那么容易就能忘记的。” “最开始确实很恨,等冷静下来往日的情分就会渐渐占据上风。” “再有个台阶下,和解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况且你皇爷爷马上就要退位了,也想给自己一个圆满。” “有时候原谅别人,也是与自己和解。” 朱雄英毕竟年轻,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感情。 他情不自禁的拿陈景恪做类比。 如果陈景恪背叛自己……不能想,血压已经开始升高了。 陈景恪是穿越者,两世加起来也不年轻了,感触相对要深一些。 前世他也有看不顺眼的人,有时候恨不得对方去死。 刚穿越过来,回想前世种种,也同样咬牙切齿。 可随着时间流逝,自己在大明日渐得意,恨意渐渐消失。 虽然不至于念他们的好,却也不再恼怒。 朱元璋和李善长等人,是尸山血海里一起趟过来的,感情有多深可想而知。 遭遇背叛的时候,会更加的痛恨。 但冷静下来,心中更多的还是悲痛。 如果双方共同奔赴,最终实现和解并不奇怪。 当然,如果有一方始终不知悔改,另当别论。 就如前世的李善长,自己背叛在先,朱元璋一再包容,他还不知悔改。 关键他还把怨恨摆在脸上,生怕别人不知道他心中有气一样。 回乡之后还处处摆第一功臣的架子,竟然敢私下调动军队给自己修宅子。 那可是军队,这是犯大忌讳的事情。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想杀他。 最后群臣集体进谏,连朱标都有些忍不下了,他才痛下杀手。 这一世,因为马皇后的劝说,朱元璋在察觉李善长背叛后,没有直接治罪。 而是私下解决,让他体面退场。 李善长也就没有了抱怨的余地,这几年还算老实。 事实上,马皇后的存在,才是君臣和解的最大因素。 当年朱元璋在前线打仗,是马皇后和李善长携手管理后方。 两人同样有着深厚的战友情。 李善长被圈禁后,她也时常去看望。 有她从中协调,李善长就算再自私,也应该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所以,前世有一种被大家广泛认同的说法。 马皇后是朱元璋的剑鞘,也是他和群臣之间的润滑剂。 有她在,和没有她在,朱元璋就是两个人。 而现在君臣和解,就是最好的证明。 “李百室特别小气,又好面子,还总是装作大度的样子,惹出了不少笑话……” 马皇后也很高兴,一直在讲述过往的事情,说了很多没人知道的小秘密。 陈景恪和朱雄英两人就成了最好的听众。 三人一直谈到二更天,马皇后才去休息。 陈景恪打了个哈欠,说道:“睡觉睡觉,明天还一大摊子事儿呢。” “咳……”朱雄英干咳一声,似乎有什么话想说。 但犹豫了好一会儿也没说出口,最后恼羞成怒的道: “滚去睡觉吧。” 说完转身离开了。 陈景恪一脑门黑线,神经病吗这不是。 他不知道的是,第二天朱雄英就找到徐妙锦,谈起了朱元璋和李善长和解的事情。 并感慨万千,要是皇爷爷当年冲动把人砍了,这会儿肯定会后悔。 多亏了皇祖母当日的劝谏,这些年又两头调和,才有了今日的和解。 然后故作不经意的道:“要是将来我冲动了想杀重臣,你也要如皇祖母劝皇爷爷一般劝我。” 徐妙锦自然懂他的意思,眼珠子一转,故作糊涂的道: “好,我一定会劝您的。” “不过也要看是什么人,要是陈景恪敢背叛您,那就把他碎尸万段。” “啊?”朱雄英懵了,连忙问道:“不是……为什么啊?” 徐妙锦严肃的道:“您如此信任他,他还背叛您,这种忘恩负义之人,不杀了留着做什么。” “啊这这这……”朱雄英快要晕了,我不是这个意思啊。 怎么你比我还义愤填膺,咱俩到底谁劝谁啊? 正当他想着怎么解释的时候,徐妙锦忍不住笑了起来。 朱雄英哪还不知道自己被耍了,张牙舞爪的道: “好哇,你竟敢骗我,看我怎么收拾你。” 徐妙锦假装害怕的躲来躲去。 远处马皇后看着他们玩闹,露出慈祥的笑容。 ----------------- 李善长没有直接去上任,而是大肆操办,将在京的七品以上官员全都请了过来,庆祝自己复出。 还摆了三天的流水席,宴请所有百姓。 好似生怕别人不知道一般。 如此高调的行径,着实出乎大家的意料。 很多人都在议论,得意忘形,难得长久。 也有人疑惑,李善长不应该是这么愚蠢的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部分人却已经明白,他就是故意做给天下人看的。 他越高调,复出的动静闹的越大,知道的人就越多。 大家对皇帝的评价也就越高。 而且他毕竟退隐太久,朝堂已经换了好几遍人。 正所谓人走茶凉,还有多少人愿意听他的,很难说。 他如此高调,也是告诉世人。 李善长依然是那个李善长,少在我面前打小算盘。 这么做的效果确实很明显,不论大家心中怎么想的,都不得不打起精神,来面对这位开国第一功勋。 三日后他正式走马上任。 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用自己的亲信将吏部空缺填补。 他是大明初代行政系统的设计者,虽然退隐数年,但亲信依然众多。 此时复出,根本就不愁没有人手可用。 这也意味着,文官集团失去了对吏部的掌控。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集体失声。 想要反抗,却发现毫无办法。 因为李善长代表的从来都不是他自己,他背后站着的是勋贵集团。 自胡惟庸以后,朱元璋有意分割文武。 勋贵集团逐渐退出了行政系统,只保留了对军队的掌控。 而文官集团则前进一步,接管了行政系统。 现在李善长掌握吏部,代表着勋贵的势力重新介入行政系统。 面对这种局面,文官集团终于意识到,原来自己如此弱小。 以前他们还能说,皇帝要靠我们来治理天下。 但现在,不一样了。 确实不一样了,李善长根本就没有理会文官集团的想法。 在掌握吏部之后,就将邱广安提供的名单里的官吏,一个个提拔了上来。 计官正式掌控了户部,原本松散的计官群体,正式蜕变成了集团。 势力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金钞局、仓储等机构。 虽然实力远不如文官集团,更不如李善长代表的势力。 但也有足够能力站稳脚跟,并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毕竟他们掌握着国家的钱袋子,除了吏部谁都要看他们脸色。 文官集团再次保持了沉默,有李善长压着,他们还不敢明目张胆的出手攻击计官群体。 至于私下采用小手段…… 小手段只能恶心人,改变不了大局。 邱广安得偿所愿之后,立即带领热血沸腾的一众计官,开始制定全套的阶梯收税方案。 只用了四天时间,方案出炉。 朱元璋审核过后,颁发全国施行。 “一个月内新政通传全国,两个月后正式开始实施。” “有推诿阻拦、阳奉阴违者,严惩不贷。”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反对了,至少朝堂之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至于地方上会不会抵触,还有待观察。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阶梯性收税上面,不会再整什么幺蛾子的时候。 李善长再次出手,弹劾大理寺的官员失职。 证据就是积压的大量案件。 这些案件积压,有些确实存在疑点,有些则是故意的。 司法独立之后,需要通过刑名科考试才能担任司法官。 所以,新任司法官基本都是精通律法之人。 他们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会偏向于‘依法执法’。 但众所周知,古代是没有现代法治精神的,人治才是最普遍的。 而‘人治’的依据就是儒家的纲常伦理。 然后问题就来了,司法官依法判决的结果,和儒家纲理伦常有所冲突怎么办? 就古代那种粗糙的法律,出现这种情况,实在太正常不过了。 以往出现这种情况,大理寺会将案件打回去,重新判就可以了。 即便双方有不同意见,那也是内部矛盾,商量着来就行了。 但现在司法独立,总能碰到几个愣头青。 我就是要依法判,你打回来我也不改。 事情就僵住了。 大理寺这边想的是,胳膊扭不过大腿,你不听我的,我找机会把你换了。 事情自然就解决了。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李善长复出了。 这些故意积压的案件,就成了他们懒政的证据。 朱元璋直接给出了处理结果:既然你们想偷懒,那就干脆别做官了,回家想怎么歇着都行。 不过在罢官之前,先让锦衣卫调查一下。 底子干净的才有资格退休,底子不干净的去诏狱走一遭吧。 于是大理寺也空了出来。 李善长立即从司法官系统里,选拔了部分人进入大理寺填补空缺。 和计官群体主动追求掌控户部不同,司法官群体其实并没有独立出去的想法。 对于这份烫手的山芋,他们并不想要,至少大多数人不想要。 但形势不由人,朝廷逼着他们独立,这烫手的山芋不接都不行。 但仅凭这些,依然不足以让司法真正独立。 虽然朝廷一直在喊着司法独立,不受外力干预。 “然而正如陛下所说,儒家对这些衙门的掌控时间太久。” “不是朝廷喊几句话,任命几个官员就能解决的。” “它需要一种独立的思想来支撑,才能做的到。” 朱元璋一脸疑惑,什么玩意儿?还需要什么思想? 朱标若有所思的道:“你之前想要借助司法体系复兴法家,就是为此是吗?” 李善长还是第一次听说此事,换成以前他肯定直接怼过去了。 你小子知不知道什么叫法家? 虽然法家也带个法字,可和司法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但经历这么多,他也学会了收敛脾气。 所以用略微缓和的语气提醒道:“法家思想很庞大,不弱于儒家。” “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很难。” 陈景恪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说道:“韩国公所言甚是,想靠司法官复兴法家,几乎不可能。” 朱标更加疑惑了,说道:“那你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当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当时他也只是个普通穿越者,对治国没有什么经验。 对改革也没有系统性计划,只能想到一样做一样。 现在回头看看,很多想法都比较天真。 司法系统独立就是其一。 没有独立的思想支持,司法所采用的理论依据依然是儒家的那一套,就不可能独立。 现在,是时候完善这个不足了。 “法家虽然和司法不同,但它比其余诸子百家更加注重规则。” “这种思想,其实完全可以化用到司法体系里去。” 作为法家传人,李善长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不知陈伴读有何高见?” 陈景恪说道:“高见不敢当,只是一些不成器的零散想法。” “法家讲究‘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我以为这一条可以作为司法的根本。” 李善长眼睛一亮,情不自禁的道:“好好好,信赏必罚方能取信于人。” “司法严格遵照律法,才能提高律法的威严,震慑万民……陈伴读高见也。” 陈景恪也不禁感到佩服,李善长果然不愧是这个时代法家的集大成者。 只是简单的一句提醒,就能联想到这么多。 只不过受限于时代,他依然无法超脱前人的窠臼。 陈景恪顺着他的话继续说道:“我将这八个字进行拓展,延展出了一个新的思想,法治。” 李善长追问道:“法治?” 朱元璋和朱标、朱雄英也满脸疑惑,什么意思? 陈景恪解释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朱元璋三人依然一脸懵逼,什么玩意儿? 然而李善长已然震惊的失去了言语能力。 ---------------- 就在文官集团以为,皇帝的针对该结束了的时候,蒋瓛那边拿出了厚厚一摞子口供。 全是打入诏狱的官吏招出来的。 还是那句话,当官的没几个是经得起查的。 区别是贪的多少,上面想不想追究。 现在进了诏狱,这些证据随便一审就出来了。 而且那些人还攀咬出更多的官吏。 有中枢大员的,也有地方官吏的。 拿到口供之后,朱元璋连演都不演了。 将罪名比较大的几十人直接下了诏狱,剩下的则区别对待。 给你们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努力推行新政,既往不咎。 否则,全部进诏狱吧。 第314章 伟大思想 文官集团对于大理寺的变动,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正如陈景恪所说,司法的底层思想逻辑不变,不论换多少个人,大理寺依然是儒家的大理寺。 为啥当初朝廷要搞司法独立的时候,文官集团没有反对,反而视之为己方力量的扩大? 原因就在这里。 朱元璋虽然有些失望,但提前得到陈景恪的提醒,也没有再瞎折腾。 能把户部剥离出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接下来还是全力推行阶梯性收税为主。 想要推行新法,依然离不开基层官吏的执行。 说来说去,还是要依靠儒家官吏。 换成别的皇帝,在打了一棒子之后,就会给儒家一颗甜枣,希望他们支持新政。 但朱元璋没有,他的办法始终如一。 如果一棒子不够,那就再来两棒子三棒子…… 要么你执行我的命令,要么我把你打死换个人上来。 所以,在他的明示下,蒋瓛那边拿出了一摞子口供,被供出来的各级官吏三百余人。 朱元璋下令,将其中几十名典型打入诏狱。 然后告诉剩下的人,给咱努力推行新政,否则也去诏狱呆着去吧。 事实证明,面对屠刀的时候,能坚持己见的人不多。 尤其还是在他们被抓住小尾巴的情况下,那是死了都要被钉在耻辱柱上。 他们只能不情不愿的,加入推行新政的行列。 你以为这就完了? 不,朱元璋又放出风去。 新抓入诏狱的这些人也招了…… 有一个词叫做贼心虚,于是又有更多人背叛了自己的出身。 当然了,朱元璋也没有将全部希望,都放在儒家官员身上。 已经组建完成的预备役体系,也开始发挥作用。 通过临时军训,将新政的信息传达到基层。 并且还鼓励百姓,举报隐瞒土地情况的士绅地主。 税务稽查司也出手,给每一家土地超过千亩的地主,送去了一份税务清单。 朝廷颁布了新税法,这是您明年需要缴纳的赋税。 怕您不知道新政,漏缴触犯律法,我们特意友情提示。 友情提示哦。 绝不是什么威胁。 请遵守国家税法,准时缴纳赋税。 您最忠诚的伙伴,大明税务稽查司。 税务稽查司成立时间虽短,但其凶名已经可以和锦衣卫比肩。 而且他们比锦衣卫更加具有主动性。 锦衣卫是听命办事,皇帝下发命令他们才会出动。 税务稽查司不同,他们是为自己的腰包干活。 朝廷规定,追缴的税款七成上缴国库,一成作为办公经费,剩下两成归办案人员。 那可是足足两成。 就连贵为皇帝的

相关推荐: 小公子(H)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下弦美人(H)   军师威武   狂野总统   《腹黑哥哥。霸道爱》   姑母撩人   穿成炮灰后和灰姑娘he了   铁血兵王都市纵横   御用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