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亲自开口,就已经代表了他的态度,谁敢反对?” 陈景恪一想也是,最怕老朱的不是别人,恰恰是离他最近的这些人。 “仅仅是不反对还不行,若没有大家的支持,这条法令很难推行。” 勋贵是当前最大的地主,天下人都在盯着他们。 如果他们不支持,那这条法令就毫无用处。 徐达说道:“你放心,大家都很支持这条法令。” “等法令颁布,诸位国公会第一时间将手中的土地处理了。” 陈景恪见他不像是说谎,又没有丝毫的不情愿,很是惊讶: “陛下给了你们什么好处,竟然让你们如此配合?” 徐达神秘的道:“不可说,不可说啊。” “反正这个好处很大,大到能让我们支持陛下的任何决定。” 说到这里,他郑重的道:“所以,你有什么想法就尽管拿出来。” “只要是对大明有利的,我们都会全力支持,并将所有反对声音压倒。” 陈景恪更加好奇了,老朱到底开了什么条件,竟然让这群勋贵如此卖命? 第306章 新书构思 作为改革者,最怕的是什么? 被敌人杀死吗? 不,是自己的政策被反扑势力废除。 华夏历史上出现过无数次变革,真正能保留下来的百不足一。 陈景恪自然也担心这一点。 即便朱元璋有足够的威望能弹压反对派,他还是小心翼翼。 很多过激的政策并没有真正实施。 之前他都是拉着勋贵一起打官僚士绅。 就算是要动勋贵的利益,也会在别的地方做出补偿。 阶梯性收税,不是针对特定群体,而是通吃。 将所有人都得罪的那种。 反扑会前所未有的强烈。 以朱元璋的威望和强势,自然不惧怕这种反扑。 可也会导致全国动荡,不利于大明的发展。 所以陈景恪才会先从小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对商业的限制。 然后将一部分多余人才和资金,引导向商业方面。 既能降低反扑的烈度,又可以促进商业的发展。 而商业发展,最终会作用在生产力发展上。 但这只是计划,谁都不知道能不能顺利实施。 陈景恪自己心里也没底。 可是让他没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悄无声息的将勋贵给摆平了。 此时,勋贵集团才是大明的统治核心,也是军队的掌控者。 有了他们支持,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官僚士绅、地主豪强,在以勋贵为代表的军方面前,那都是菜。 当年汉武帝靠着军方的效忠,把全国上下的藩王豪强折腾成啥了,不照样一点事儿都没有。 老朱对国家的掌控能力,肯定是强于汉武帝的。 现在又摆平了勋贵,就真的一切都不是问题了。 尽管不知道老朱是靠什么方法做到的,却并不妨碍陈景恪开心。 以至于回到家,见到福清之后他兴奋的抱着她,原地转了好几个圈。 福清感受到他的喜悦,就问道:“什么事情,让您这么开心?” 陈景恪就将事情简单说了一下:“……我本以为会遭到勋贵的反对,没想到陛下竟将此事摆平了。” “有了勋贵的支持,阶梯性收税就有了施行的基础……” 闻言,福清却并没有特别开心,只是长长的松了口气,说道: “勋贵们不反对此事,我就放心了。” 陈景恪沉默了一下,愧疚的道:“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福清拉着他的手,说道:“每个女人都有一个梦,自己的夫君会是一个盖世英杰……” “他尊重我,保护我,满足我的种种需求,包容我的所有缺点……” “后来随着年龄渐渐长大,就会明白,梦想终归是梦想。” “可是苍天眷顾,我的梦想竟成真了。” “我要感谢你,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 一番话说的陈景恪也是激动不已,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啊。 小两口卿卿我我说了好半天体己话。 直到某不识趣的管家进来通报: 这天都要黑了,龙虎山那位张真人还在门口候着呢。 陈景恪疑惑不已。 龙虎山张真人?张宇初吗?他什么时候来的? 福清好奇的道:“他一早上就来投递拜帖了,被拒绝之后就一直在门口候着……你回来的时候没有见到他吗?” 陈景恪挠了挠头:“可能是太高兴了,没注意到……” “不用管他,就让他在外面候着吧。” 管家也不再说什么,转身离去。 福清却有些担心的道:“龙虎山乃道教名门,不好得罪太深啊。” 陈景恪笑道:“我这是在帮他。” 见福清满脸疑惑,他解释道:“之前的事情,让他威严扫地……” “我越是刁难他,道教各派就越觉得亏欠他……” “等将来他进了宗教司,工作会更容易展开。 福清好奇的道:“你很看好他吗?”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他学贯三教,这种人一般不会是那种偏激狭隘的性格。” “且曾经游历天下,向各派求教学习学问,与各派都有一定渊源。” “在儒家和佛教,也有良好的声誉。” “有着这层关系在,他就能更好的协调各派关系,是最适合在宗教司工作的人之一。” 福清点点头,说道:“原来如此,那你为何不将这一层意思告诉他呢?以免他对你产生误会。” 陈景恪说道:“这也是对他的一层考验,最终如何还要看他自己的选择。” 福清见他已经有了主意,也就不再多说什么。 有些事情可以关心,但一旦他做出决定,她就不会再多说什么。 这一点是她母亲从小就灌输给她的道理,而她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话题不知不觉就聊到了写作上。 福清说道:“海盗续作马上就可以完结了,是不是现在就发表出去?”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发吧,使节团回归掀起的热度已经降下去了,正好用这本书保持百姓对海洋的关注。” 福清自然也想看到自己的作品尽快问世,就高兴的道: “那好,完成之后我就找书商刊行天下。” 陈景恪点点头,问道:“你是想先歇一歇,还是准备写别的书?” 福清马上就知道,他有新想法了,好奇的道: “你又有新故事了?不会是海盗三吧?”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海盗三不着急,暂时有这两部就够了。” “不过新故事确实有一个,是一个很温馨很治愈的故事,你肯定很喜欢。” 福清眼睛一亮,说道:“什么故事,快说给我听听。” 陈景恪说道:“一个猫嫌狗厌,但本性不坏的少年误入黄泉的故事……” 少年结识了一名落魄的士兵,通过士兵的嘴,他知道了黄泉的规则。 只要人世间还有人记得他们,亡魂就可以一直存在,在黄泉自由自在的生活。 每年的七月十五,也就是中元节,有人祭祀的亡魂可以踏过黄泉,前往人间与家人相见。 没有人祭祀的,则无法渡过黄泉河…… 相应的,亡魂彻底被人间所遗忘,就会消散在天地之间,迎来真正的死亡。 流浪士兵就属于这种,他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人间了。 说明已经很久没有人祭奠过他。 而且他预感到,最后一名记得他的人也即将死亡,他就要消散了。 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游历黄泉最后看一眼这个世界…… 少年被触动,决定陪伴他走完最后人生路…… 在流浪途中,少年见到了黄泉世界的种种瑰丽神奇,也结识了很多伙伴。 这些伙伴有文人,有商人,有工匠,有乞丐…… 但不论生前是做什么的,在这里都是平等的。 大家听说他们的经历,都加入进来,帮助流浪士兵实现遗愿。 众人吵吵闹闹一起参观了很多地方,也见到了很多名人。 见到了华夏始祖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等等。 看到了李白和苏轼比试才华…… 看到了关公战秦琼…… 看到了项羽和吕布比试武艺…… 甚至还参与了白起和韩信的两军之战…… 同伴都很兴奋,纷纷报名参加了战争。 少年很害怕,也不明白同伴为什么这么兴奋,就不怕死在这里吗? 然后同伴告诉他,只要人间还有人记得他们,亡魂就不会真正死亡。 这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身上插满刀剑的人竟然一点事都没有。 但按照游戏规则,他们要退出战场。 可是很多人悄摸摸的拔掉身上的刀枪,继续参战。 打着打着大家就开始交谈起来…… 本来规模宏大的一场战役变成一团糟,把白起和韩信气的直跳脚。 闹剧结束,众人继续上路。 然后悲伤的一幕毫无征兆的出现。 一名同伴前一刻还在有说有笑,身上突然冒出金光,然后消散在天地之间。 临走前,他面带微笑,对众人说了最后两个字: “谢谢。” 原来,他也即将被人间遗忘,可他什么都没说,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 亲眼见到同伴的离开,让少年受到了无与伦比的冲击…… 年轻的他还无法接受死亡。 他不明白,这些人为什么会被遗忘? 就算他们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可他们的子女呢? 难道就不祭祀祖先吗? 故事到了这里就发生了转折,从前半部分的欢乐,变成了上高度。 核心宗旨就一个,人类能有今天,不是凭空得来的。 而是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得来的。 作为后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先辈的付出。 遗忘,是可耻的。 故事的最后算不上大圆满,流浪士兵最终还是消散了。 不过陈景恪给少年和流浪士兵,安排了一个温馨的告别仪式。 双方互相倾诉感恩,然后互相鼓励,互相祝福。 最后流浪士兵带着微笑,化成星光消散在天地间。 经历了这件事情,少年得到了成长,懂得了许多道理。 回到人间之后,他变得更加善良,孝顺老人爱护小孩…… 第307章 那啥……无题 这确实是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开始福清听的非常开心。 陈景恪描绘下的黄泉世界,更是让她充满了向往。 对历史名人跨时代的交流,也非常的好奇。 但前期有多欢乐,迎来转折的时候就有多悲伤。 等到流浪士兵最后化作星光,她已然变成了泪人。 只看她梨花带雨的样子,陈景恪就已经不需要她用语言,来评价这个故事了。 见确实挺受欢迎,他心中也挺开心。 这个故事并不是他原创的,而是借鉴了前世的一部动漫电影《寻梦幻游记》的设定。 原著里主角去亡灵界,碰到的是一个落魄乐手。 后来经历种种才发现,落魄乐手就是他的高祖父。 主角回到现实世界,用音乐唤起了曾祖母的回忆,挽救了一切。 是个大圆满结局。 但原著是个西方故事,里面很多细节不能照搬到大明。 其核心也不是宣扬祖宗崇拜,而是为了给墨西哥亡灵节做宣传。 肯定是不能照抄的。 陈景恪就对其进行了中国化,并且强化了祭祀祖先的概念。 还特意修改了两个主角的关系。 少年和落魄士兵没有任何现实关系,他们的相识就是一场偶遇。 而且书里也没有交代,落魄士兵为何会被现实世界的人遗忘。 他在人间绝后了?还是时隔太久后人已经忘记他了? 统统没有提。 故事的着眼点,始终就在黄泉界。 这属于是留白,将想象空间留给了读者。 最后的大结局他也做了修改,没有大团圆,一切都还是发生了。 那个落魄小兵代表的不仅仅是他本身,还是无数被历史淹没的先辈。 所以他的结局是必然的。 而且只有悲剧才更容易被人铭记。 只有让读者感受到了深深的遗憾,才能强化他们对祭祀的认识。 而这也是陈景恪弄出这个故事的目的。 不能遗忘先辈的贡献。 最终目的,是为了抵御伊教和基教的入侵。 所以在故事里他特意添加了,主角去拜访华夏始祖的剧情,还让各种历史名人跨时空大乱斗。 这么做也顺便给百姓,介绍了一下华夏历史名人。 而英雄,是构建族群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 这个故事的创意,在前世都算是可圈可点的。 在这个时代,更是开创性的。 尤其适合推崇祖先崇拜的华夏族群。 历史名人大乱斗,估计能衍生出无数的作品。 过了好一会儿,福清才红着眼睛说道: “这个故事太感人了,我一定尽快将它写出来。” 陈景恪笑道:“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将此书写好的。” “这次我会借助朝廷的力量,来推广此书,做到真正的全民皆知。” 福清作为枕边人,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马上就猜到了用意: “你要用这个故事,来号召百姓祭祀祖先?”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百姓多不识字,没兴趣听大道理。” “通俗易懂而又精彩的故事,更容易深入人心,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 ----------------- 眨眼又是五天过去,关于佛道窃取国运的谣言愈传愈广,还演变出了很多版本。 眼看着历史上所有的坏事,都要变成两家干的了。 这还不算完,不知道是谁,将当前佛道两家干过的腌臜事情,也全都捅了出来。 这些都是锦衣卫和各地衙门,查出来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这一下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窃取国运什么的,毕竟太过于虚无缥缈。 可这些恶事就发生在身边。 没想到佛道背地里竟然干了这么多邪恶勾当,亏我们还将他们当神灵代言人。 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产生动摇。 关键是,在朝堂已经有官员开始拿此事做文章,试探朝廷的态度。 佛道两家对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毫无办法。 事实上,对于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陈景恪也有些惊讶。 将当前佛道干过的丑事泄露出去,这真不是他的手笔。 毕竟他只是想敲打一下佛道,并不是真的想让他们死。 莫非有人浑水摸鱼?他连忙让蒋瓛去调查。 很快就有了结果,儒家动的手。 这个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道统之争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有别的势力插手,陈景恪知道不能再等下去了,就决定见一见张宇初。 这几天张宇初一直守在大门外,风雨无阻。 每天就吃一些流食维持体能,整个人都变得憔悴不堪。 不过,当听说陈景恪要见他,立马就精神一振,健步如飞的跟在管家后面进入府内。 陈景恪挥退下人,也没有说什么客套话,开门见山的道: “三日内我要一个详细的章程。” 张宇初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立即说道: “好,三日内必定给陈伴读一个满意的答复。” 陈景恪这才上下打量了他一下,说道: “你不错。” 被一个比自己年轻十余岁的人如此夸奖,张宇初却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谦虚了一句,就趁机说道: “陈伴读谬赞了,愧不敢当。之前多有误会,请多包涵。” 他说是请帖之事。 陈景恪不在意的道:“是我唐突了才对,况且见了也未必好,不见也未必就不好。” “张真人以为,未来道教要如何自处?” 张宇初正色道:“道教亦是大明一份子,自当为朝廷效力。” 陈景恪并不意外这个答案,但他想要的并不是这个回答: “大明已经打开国门,主动与世界交流。” “未来必然会有无数人涌入,也会有很多新思想传入,就如当年的佛教东传一般。” “到时这些新思想会与你们争夺信仰,你们做好迎接冲击的准备了吗?” “或者我问的更直白一点,你们有几分把握能存活下来?” 张宇初自信的道:“蛮夷多不通教化,纵有一些优点,又如何能与我华夏文明相媲美。” 陈景恪很是无奈,这个年代的华夏人是骄傲的。 尤其是在文明方面,那真的是俯视世界。 这种骄傲和文化自信有好处,但过分自信会让人变得狭隘保守。 “远洋使节团回来也有半年多,你对外面的世界应当有了一定了解,对基教和伊教有何看法?” 张宇初显然是了解过这些的,谨慎的道: “二教能兴盛,自有其优秀之处,然其不允许祭祀祖先……不适合大明。” 陈景恪说道:“那你可知,西域已经是伊教的天下?” 张宇初鄙夷的道:“蛮夷之辈不识大义,行此数典忘祖之事不足为奇。” 陈景恪说道:“当年西域普遍信奉萨满教,很多神灵其实都是祖先的化身。” “汉朝之后受到华夏文明的影响,普遍崇敬祖先。” “佛教东传先经过西域,西域尽皆佛国。” “可是你知道伊教用了多长时间,将这一切颠覆的吗?” “两百年,他们只用了两百年就彻底取代佛教,成为西域唯一的宗教。” 张宇初震惊不已,作为竞争对手,他太了解佛教的强大之处。 没想到连佛教都只能坚持两百年,就被彻底取代。 这让他对伊教的侵略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 那么能和伊教相争数百年的基教,肯定也不遑多让。 在这一点上,佛道两家都远远不如。 陈景恪停顿了一下,给他反应的时间,然后才继续说道: “我华夏文明早晚要和西方二教发生碰撞,到那个时候,你们将要直面这两个敌人。” “你觉得以现在佛道的情况,能有几成胜算?” 张宇初表情凝重的道:“如果有朝廷帮助,我们有把握战胜他们。” 陈景恪哂笑道:“朝廷直接出动军队,将所有二教信徒全杀了,岂不是一了百了。” 张宇初尴尬不已。 陈景恪问道:“现在知道问题在哪了吗?”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又传承千年。” “面对一个远在天边的假想敌,竟然没有丝毫胜算。” “真要面对西方二教的入侵,你们拿什么抵抗?” “朝廷自然会帮你们,否则也不会建立宗教司。” “不会将未经朝廷允许的宗教,视为邪教加以打击。” “你们都以为朝廷建立宗教司,是为了管理佛道。” “虽然这么想也没错,可朝廷真正的目的,是帮你们抵御外来宗教的冲击。” ??? 张宇初精神不禁有些恍惚,差点以为自己太累出现了幻听。 啥意思? 难道宗教司不是为了约束管理佛道的? 怎么摇身一变,成了帮助我们的了? 陈景恪笑道:“很难相信是吧?” 张宇初下意识的点点头,等反应过来,连忙解释道: “实在是……太过震惊了,朝廷可以直接告诉我们原因,为何还要……” 为何还要打压佛道?搞的人心惶惶的。 陈景恪说道:“你们安逸的太久,不用鞭子抽是很难做出改变的。” “至于你们理不理解朝廷的意图,都无所谓。” “若朝廷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天下人理解,那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只要你们能按照计划,做出改变就可以了。” 张宇初回想宗教司的新规,尤其是禁止未经允许的宗教传教,渐渐的有些相信这番话了。 在华夏这种规定从未出现过。 只要不是反朝廷的宗教,传播都是自由的。 大明一反常态制定了这条规定,实在太突兀了,没有任何先例。 之前大家都以为,这条规定是为了安抚佛道两家。 现在想来,安抚的成分肯定有,但更多的还是为即将到来的宗教冲击做准备。 想通了这一切,张宇初心中的一点不满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敬佩: “原来如此,陈伴读高瞻远瞩,贫道佩服。” 陈景恪说道:“你能理解最好,以后也省了朝廷许多麻烦。” “事情不能只靠朝廷,你们自己也要变得强大起来,才能确保道教繁荣昌盛。” 张宇初郑重的道:“贫道知道该怎么做了,请陈伴读拭目以待。” 陈景恪很满意这个回答,笑道:“不要将目光局限在大明一地,要主动走出去。” “西域、辽东、朝鲜国、日本、南洋诸国……对道教来说都是空白地带。” “未来大明的脚步会走向更远的地方,你们也不能落后太多。” “让自己变得更有侵略性,帮助朝廷完成教化工作,让华夏文明的声音传播的更远。” “作为华夏的一份子,这也是你们必须承担的义务。” 张宇初振奋的道:“我道教绝不会让朝廷失望的。” ----------------- 很多人一直在关注着张宇初,当发现他进入陈府,就知道事情告一段落了。 佛道两家松了口气,总算是迈过这道坎了。 儒家那边也知道事不可为,选择了收手。 不过他们也不失望。 指望一棍子将佛道两家打死,那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现在朝廷风向转变,他们自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没那么多精力去算计佛道两家了。 能见缝插针给两家来这么一下子,已经很不容易了。 见好就收。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懂这个道理,有些反应迟钝的,依然在朝廷拿这事儿弹劾佛道两家。 一直对此事不置可否的老朱突然发飙,将弹劾的人狠狠的训斥了一顿: “气运之说虚无缥缈,什么时候可以凭此定罪了?” “谁不知道王朝覆灭,土地兼并才是主因?” “夏商周国祚绵长,是因为井田制限制了豪强兼并土地。” “秦朝之后的朝代国祚短,是因为无法抑制土地兼并。” “你们不想办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却捕风捉影,将王朝覆灭的原因嫁祸到佛道头上,是何居心?” 一席话说的那些人面色大变,纷纷请罪。 而这番话也算是为此事定下了基调,谣言就是谣言,朝廷不信。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事情就此结束的时候,朱元璋却话锋一转,说道: “说起抑制土地兼并,咱苦思冥想还真想到一个不错的法子。” “这个法子叫阶梯性收税……” 他就将阶梯性收税解释了一下,然后问道:“诸卿以为此法如何?” “轰……”不出意料,朝廷瞬间炸开了锅,群臣纷纷反对。 “陛下三思啊,此法一出,恐天下人心动摇啊。” 第308章 蓝玉超进化 “陛下万万不可啊……” “陛下三思,此策一出恐会引起天下震动。” 文官纷纷表示反对,一时间朝堂盈沸。 部分武将也想站出来反对,毕竟他们也是受害者。 朝廷表态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在发表意见之前,众人习惯性的朝自家派系话事人看去。 然后就发现,徐达、冯胜、蓝玉等人都无动于衷,甚至还用眼睛瞪他们。 众人顿时就明白,上头应该是和皇帝达成协议了。 连忙将迈出去的脚步又收了回来。 只有少部分站在后排看不清情形的人,站了出来反对。 即便如此,大半个朝堂都是反对的声音。 陈景恪心中也忍不住有些发怵。 早就知道这条政策会遭到集体反对,但真正直面反对声音的时候,才知道那种压力有多大。 朱雄英也深有同感,这么多年来,这是他第一次见到群臣集体反对一件事情。 一股巨大的压力扑面而来,压的他心头一沉。 “难怪很多变革明明能造福于民,却还是被废除。” “不是君主太昏庸,是这种反对声音,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扛得住的。” 陈景恪小声道:“幸好是陛下当政……你也要牢牢抓住军权,有军权就有一切。” 朱雄英微微点头,表示明白。 想破开眼前的困局,或许还有别的办法,但用军队无疑是最直接最便捷的。 这是汉武帝留给后来者最大的经验之一。 君主只要掌握军队,就可以推行任何政策。 反之,什么都做不了。 面对群臣反对的声音,朱元璋并不意外,甚至还有些怀念。 当年群臣也曾屡屡反对他的政策,后来就越来越少了。 从什么时候开始彻底消失的呢? 对了,胡惟庸案之后,基本就没有这种‘盛况’了。 咱都有些怀念了。 恐怕群臣也忘记了,谁才是天下之主。 正好借着这个机会,让他们重新回忆一下,免得他们欺负标儿。 “啪。” 朱元璋将手里的琉璃杯,狠狠扔在大殿地板上,发出一声脆响。 这是提前准备好的残次品,好的他不舍得摔。 就像是按下了暂停键一般,朝堂霎时间安静的落针可闻。 新晋臣子还一脸懵逼,老臣却忍不住一哆嗦,回想起了洪武大帝刀锋。 “呵……怎么不吵了?咱几年没发火,都当咱是泥涅的了是吧?” 群臣都低下了头。 但总有人不服,一名年轻的官吏梗着脖子站出来,说道: “陛下就算杀了臣,臣也要说,此法会动摇国本啊。” 陈景恪看到这个人,眼睛一亮,小声道: “解缙性情确实耿直。” 朱雄英明显不喜欢他,嫌弃的道: “居才自傲,若不改一改性子,成就有限。” 陈景恪悄悄竖起大拇指,这眼光实在太准了。 另一边,朱元璋冷笑一声:“国本?什么是国本?民才是国之根本。” “咱抑制兼并,替百姓保护土地,有何不可?” “你是不是想说,朝廷要靠士绅地主来治理百姓?” “若将他们得罪了,他们会造反?” “那咱就告诉你,咱不怕。” “咱的百万大军枕戈待旦,能杀灭一切逆贼。” “咱相信,到最后百姓会站在咱这一边的。” 解缙看了勋贵一眼,似乎有些犹豫,但最后一咬牙,还是说道: “陛下,勋贵才是拥有土地最多之人,臣就怕他们会反对此事。” “到时那百万大军还能否为陛下所用,尚未可知。” “轰……”朝廷再次炸开了锅。 这是要死啊。 很多和解缙有私交的人,都决定回去就断交。 陈景恪震惊不已,这也太敢说了啊。 朱雄英也诧异不已,然后说道:“我收回刚才的话……” 就在陈景恪以为,他会给出一个很高评价的时候,哪知他接着来了一句: “他的性子要是不改,怕是不得善终。” 陈景恪:“……” 你小子才是穿越者吧? 朱元璋也很是惊
相关推荐:
自律的我简直无敌了
军师威武
虫族之先婚后爱
重生之霸婚军门冷妻
综漫:开局就打宿傩?
我曝光前世惊炸全网
她戒之下 under her ring
《腹黑哥哥。霸道爱》
下弦美人(H)
御用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