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者加二级军功,冻死的弟兄赐勋七级骑尉。”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听到这个奖赏,本来心有怨气的士兵立即变得士气昂扬。 “万胜。” 最后他们只用了八天就赶到了哈密,最后统计下来,一百三十四人冻死,两千余人冻伤冻残。 面对这个数字,朱棡面色不变,这是早就预料到的结果。 他没有进行任何休整,直接对哈密城发动了突袭。 那一日微风,碎雪飘扬。 当毫无准备的哈密城守军,看到这支浑身裹着冰雪,从昏暗中杀出军队时,犹如看到了神兵天降。 几乎没有做出什么像样的抵抗,连尝试关闭城门都没有,任由朱棡的骑兵从城门杀入。 正在王宫里烤火的哈密王纳忽里,乍一听到敌军杀来,还想负隅顽抗。 等确定城门失守,尤其是得知率军的是晋王朱棡,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爷爷别杀我,我投降了。 这次朱棡没有再着急,而是在哈密城休整几日,同时也是给张温反应的时间。 五日后,推测张温应该已经出关。 他将伤情严重的两千名将士留下守卫哈密城,带领还能战的两千余将士再次出兵。 目标酒泉的豳王。 豳王倒还算有骨气,坚壁清野关闭城门,意图负隅顽抗。 之所以没有选择正面和朱棡对抗,实在是他这个王爷有点水。 手下只有两万多牧民,能战之士不过四千。 确实没有勇气和朱棡正面交锋。 朱棡并没有急着攻城,虽然对方城池低矮,但那也是城池。 他来的都是骑兵,没有攻城器械,强行攻城就是送死。 所以选择了围而不攻,双方就此僵持了下来。 如果能看到豳王,朱棡肯定会说一句:我在等援兵,你在等什么? 豳王估计会回答:我……我也在等援兵。 只可惜,他期待中的援兵永远也不会来。 七日后张温大军赶到,朱棡立即下令攻城: “儿郎们在外面冻了那么多天,想今晚进城睡个暖和觉。” 于是,下午城池就被攻破了。 豳王的四千军队被屠戮一空,部落十岁以上的男人也全部处死。 但是对豳王本人,朱棡反倒是挺尊重的,给予了最基本的礼遇。 用他的话说就是:这个豳王还算有点骨气。 接下来,朱棡就命张温分出一支军队前往哈密接管防务,并强调: “谨防察合台出兵,以防守为主,不可轻易出战。” 之后才开始处理河西的事情。 张温先是汇报了近期河西局势:“河西五卫听闻您的行动,有些骚动。” “但也只是加强防守,并未有出兵的迹象。” 朱棡不屑的道:“一群鼠辈,其他势力呢?” 张温回道:“不少小部族迁走了,不过大多还在观望局势。” 朱棡说道:“不用理他们,等定远侯大军一到,就着手废除河西五卫。” 接下来就是等待。 河西五卫和各势力,都派出代表来面见晋王,不过他们都没见到朱棡的面。 不是朱棡摆架子不见,而是他确实没空见。 在城内休整几日后,他亲自带人考察了河西的情况,最终决定将自己的未来的府衙放在沙洲敦煌。 这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与青藏和西域相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自然环境方面,虽然干旱少雨,但有绿洲有水源。 可开垦十余万亩土地,还有部分草场可供放牧。 养活五千户百姓是没有问题的。 再加上背后的酒泉、张掖、金昌、武威等地支援粮草,足够养活一支数万人的大军。 唯一的缺点就是,这里没有汉人。 关内的汉人一般也不愿意到这里来,只能想别的办法弄人过来。 对于那些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汉来说,分地分婆娘就是最好的诱饵。 这也是他将豳王部的青壮全部处死的原因。 不是因为他们抵抗了,而是看上他们的女人了。 将来这些女人,都会分配给内地迁徙来的人为妻。 十岁以下的孩子,都会取汉名接受汉人教育,长大了就是汉人。 还能将酒泉空出来,安置汉人百姓。 如此他才算是在河西站稳脚跟。 自从接到朱标的信那一天开始,他就在谋划如何经略河西。 他在这里的每一步棋,都是经过计算的,不会做无用功。 就在他四处考察的时候,哈密那边传来消息,察合台汗国果然蠢蠢欲动。 只是当发现明军严阵以待,不给任何机会,最终选择了退缩。 说白了,此时的察合台汗国,已经不是当年的蒙古四大汗国之一了。 打不过西边的帖木儿,更不敢对大明露獠牙。 四月中旬,定远侯王弼大军来到嘉峪关。 接到消息的朱棡,给河西五卫下发了请帖,邀请他们赴宴。 鸿门宴的故事,河西五卫的五个蒙古王公自然知道。 然而就算知道又如何,只能前来赴宴。 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反叛,然而王弼的五万大军,彻底断绝了他们所有的小心思。 直到这时,五卫蒙古王公才懊悔,为何不一开始就反叛截杀朱棡。 可惜,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卖。 宴席当日,朱棡就宣布了朝廷的命令。 由他担任河西总督,全权管理河西事务。 同时鉴于大明已经废除卫所制,河西五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即便早有心理准备,听到这个命令,五个蒙古王公也面色大变。 朱棡没有理会他们的想法,继续说出了对他们的安置方法。 两个留在河西,三个迁徙到山西定居。 之所以留下两个在河西,是为了让他们在删丹山军马场养马。 还有比他们,更适合干这个活儿的吗。 五个蒙古王公这才稍稍放下心来,至少没有直接打散他们的部落,比想象中的情况要好了许多。 宴席结束,朱棡就将他们给放走了。 五个蒙古王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竟然没有将他们扣留? 劫后余生的五个人也没敢多磨蹭,赶紧逃回家中,按照朱棡给出的命令对部落进行迁徙。 反抗? 从洪武二年,他们接受大明的册封那一天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反抗的勇气。 而且实力也不允许。 说起来是五个王公,实际上每家也就两三万人,能战之兵不过五千。 靠这点力量,面对现在的大明,实在生不出反抗的想法。 ----------------- 河西的六个蒙古王公,豳王部被屠,其余五个也被解决。 剩下的就是如何迁徙汉人百姓,进行实际统治了。 朱棡自己的预期,是用两年迁徙百姓恢复生产,第三年河西恢复大治。 至于中间会不会出现意外,就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不过河西的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 大明灭了哈密王和豳王,废除河西五卫,着实吓坏了生活在这里的部族。 大部分都选择了逃走,没逃走的也战战兢兢,生怕轮到自己。 真正让朱棡担心的是康藏三卫,万一他们受到惊吓反叛就麻烦了。 不过还好,早有准备的朱元璋,提前派出了使节。 在朱棡废除河西五卫的时候,使节进入康藏见到了康藏三卫的首领。 改封三卫为土司,其它不变。 册封结束后,使节才告诉三个土司,你们和他们不一样,朝廷需要你们世代镇守康藏。 不管这话是真是假,至少朝廷表明了态度,让三家的首领都放下心来。 没多久,邱广安也如计划的那般,送来了第一批三千户移民。 朱棡将一千户安置在酒泉,两千户安置在敦煌。 并命令部分将士参与屯田,帮助百姓恢复生产。 一直忙碌到六月份,才总算是完成了大部分的工作。 然后,他留下张温镇守河西,自己押送哈密王和豳王凯旋回师。 另一边,朱棣也是战果丰硕。 他先是根据情报,攻破了乃儿不花。 在招降乃儿不花后,获得了咬住的过冬地点。 之后他故技重施,逼降了咬住。 至此,洪武二十二年率先南下劫掠的两个蒙古部落,全部被攻破。 北元势力再遭重创。 漠南已经几乎看不到大型游牧部落了。 朱棣也没有恋战,拿下咬住之后就班师回朝。 ----------------- 在两位亲王大杀四方的时候,大明内部也没有闲着。 今年上半年,朝廷没有进行什么大的变革,主要以深化改革为主。 唯一值得说道的事情,就是朱标拿出了一本独特的史书。 要求将此书列入学子必读科目。 此举果然遭到了文官系统的反对,如何培养学生早就有规矩的,岂能随意改动。 更何况还是未经他们允许增加的。 但朱标可不是任人拿捏的性子。 他没有和这些人争辩,而是透漏风声出去,下一届科举策论篇会增加相应的题目。 科举的策论题目本就是君主所出,这是合理合法的,谁都没办法置喙。 文官系统直接哑火,不得不接受了这门课。 要说这本史书独特,是因为它不光是介绍华夏历史,还顺便介绍了一下外面的世界。 包括天竺、帖木儿汗国、奥斯曼、罗马等,大致介绍了这些国家的情况。 重点自然是这些国家被宗教统治,不允许祭祀祖先。 正如陈景恪所料,仅此一点就让大家对那两个宗教,产生了严重的鄙视。 果然是蛮夷之辈,无父无母、数典忘祖。 除了这件事情之外,大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打击宗教行动了。 在锦衣卫的疯狂打击下,小庙几乎被清扫一空,佛道两家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两家派到京城游说的人员,全都被锦衣卫圈禁不许外出。 行动一直持续到六月份,丝毫不见停歇。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朝廷真的要灭佛毁道的时候,朝廷终于放出了消息。 陈景恪对外宣布,全新的宗教管理法制定完成。 并要求佛道两家各流派话事人,十五天内赶到洛阳接受学习。 逾期不到者视为不尊法令,予以取缔。 第299章 去阎王殿开会 十五天时间,传递消息的时间都不够,更何况是赶到洛阳,这怎么看都像是在为难人。 但陈景恪就是这么做了。 而佛道两家各流派话事人,竟然在短短三五日内齐聚洛阳城。 就好像双方之间有什么默契一般。 而且各家话事人,也没有如往常一般相互拜访。 进入洛阳就找了个庙观住下,直接闭门谢客,谁都不见。 让很多等着看热闹的人失望不已。 比如朱雄英,将手中的情报扔在桌子上,鄙夷的道: “这些人也太怂了,竟然不私下勾结一下?” 陈景恪失笑道:“都到这时候了还上蹿下跳,那是嫌死的不够快吗。” “况且在某些事情上,他们早就达成共识了。”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你好像一点都不怕他们联合起来反对你的新法啊。” 陈景恪说道:“你真以为他们能齐心协力啊。” “如果人心如此简单,早就实现大同世界了。” “大家心中都清楚,关键时刻盟友都是拿来出卖的,死道友不死贫道吗。” “所以越是到关键时刻,大家就越谨慎,不会留把柄给别人。” 朱雄英有些无趣的道:“一切都在你的算计内,没意思。” 陈景恪正色道:“不是在我的算计内,而是我背后站着的是朝廷。” “我为刀俎他为鱼肉,自然我说什么就是什么。” 朱雄英点点头,这个道理他自然懂,转而问道: “你准备的如何了?需不需要我去帮你镇镇场子?” 陈景恪摇头道:“还是别了,这是得罪人的活,你还是别露面的好。” “倒是你,听说你昨晚宠幸了一个宫人?” 朱雄英脸顿时红的和猴屁股一样:“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陈景恪鄙夷的道:“什么清白?要不要我去翻翻你的内起居注?” 所谓内起居注,就是专门记录皇帝在后宫的一些事情的册子。 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宠幸了某个妃子,就会被记录下来。 等妃子怀孕之类的,可以检查记录,推算怀孕时间。 太子太孙也都有这样的一个宦官负责此事。 朱雄英顿时不说话了,过了好一会儿才期期艾艾的道: “你……你别告诉妙锦。” “我也不想的,但昨晚那宫人伺候我洗澡,稀里糊涂就那样了。” 陈景恪更是无语:“怎么着,你还想瞒一辈子啊?” “你是太孙,子嗣关乎国家社稷。” “你不着急,天下人也会着急的。” “徐娘子才十一岁,还没办法圆房。” “你都十七了,纳别的妃嫔是很正常的事情。” “光明正大的给那个宫人一个身份就完事了。”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纠结的道: “我这不是怕她生气吗。” 陈景恪知道他是第一次偷腥心里有些羞愧,多来几次脸皮就变厚了。 “她要是生气,怕是没机会当这个太孙妃了。” “你这样,会让人误以为她善妒容不下别的女人,反而是在害她。” 见朱雄英还是磨磨唧唧的,他摇摇头,无奈的说道: “你身边那几个侍女,都是徐娘子入宫后,娘娘特意挑选的良家女子。” “在宫里培养了好几年,你十六岁那年才放到你身边的。” “你以为娘娘为什么要这么做?你以为徐娘子就不知道?” 朱雄英恍然大悟,美滋滋的道:“原来如此,嘿嘿,那我就放心了。”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提醒道:“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注意节制。” 事实上最近关注太孙后宫的人很多。 正如前面所说,皇位继承人关乎国家社稷,由不得人们不重视。 就这么说吧,群臣不怕皇帝‘春宵苦短日高起’,反而害怕皇帝不近女色。 准太孙妃年龄太小,侧妃之类的就应该提前册立。 先不管别的,把孩子生出来再说。 如果未来徐妙锦能顺利诞下子嗣,那自然是嫡长子继承皇位。 皇长子封个亲王完事儿。 如果她没儿子,那就是皇长子继承。 有个皇子在那放着,就算不立他当继承人,大家心里也不慌了。 朱雄英刚十六岁,就有大臣上奏,给他纳几个侧妃吧。 朱元璋立即下旨,让朱雄英搬出乾清宫,在宫里单独划了一座宫殿给他居住。 马皇后则把提前准备好的四个宫人,送去伺候他。 算是堵住了群臣的嘴。 这四个宫人都是从普通读书人家选出来的,姿容品行都是上佳,又在宫里调教了好几年。 正所谓恋奸情……呸,正所谓知好色而慕少艾。 朱雄英一个热血少年,能在四个女人手下坚持大半年才破身,算是能忍的了。 换成别人,估计当天就缴械了。 不知道后面朱雄英是怎么安抚徐妙锦的,反正事情就这么过去了。 之后马皇后下旨,册封那四个宫人为美人。 消息传出,群臣自然知道是什么意思,都放下了心中的石头。 毕竟那四个宫人在太孙身边伺候半年都没动静,大家很难不产生别的怀疑。 是不是身体有问题?是不是不喜欢女人?是不是…… 现在,烟消云散,一切正常。 ----------------- 关注太孙后宫事情的,基本都是文武百官,老百姓才懒得操那个心。 当然,也没那个能力去操那个心,他们更关注的是朝廷打压宗教的事情。 历经半年,朝廷终于放出风声,要求各家派话事人来京开会。 那些平日里难得一见的神仙人物,集体现身洛阳,着实引起了百姓的轰动。 不少善男信女跑到他们临时落脚的庙观围观,期望能见一见这些神仙的代言人。 陈景恪也没有一直干等着,找了个机会给龙虎山的张宇初下了个请帖。 接到请帖后,张宇初脸色一变,说道: “苦也。” 他的弟子张青阳不解的道:“见到那位陈伴读,可以提前打探一些消息,这是好事,为何师父愁眉不展?” 张宇初叹道:“朝廷的目的已经表露,就是要重新整肃佛道两家,制定新的规矩。” “新规矩不外乎就是限制佛道发展,此事历朝历代都发生过,还有什么可打探的。” “现在离会期只剩下五天,各家都相互盯着对方,生怕对方采取小动作。” “我此时与那陈伴读相见,别家会如何想?” 张青阳顿时就不说话了。 洪武皇帝非常重视龙虎山天师府,敕封张宇初为‘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总领天下道教的事宜。 也就是说,他就是当前朝廷认可的道教掌教。 然而这一次朝廷打压佛道的举动,彻底让他这个掌教成了笑话。 他第一时间递奏疏请求面见天子,得到的回应就俩字,自查。 自查? 查谁?整个道教吗? 别闹了,这种事情干了,以后张家还混不混了? 但皇帝已经下了命令,他又不能什么都不做,只能把自家一系查了查。 我查自己家,也是自查,不算违抗圣旨。 但别人可不会体谅他,锦衣卫疯狂抓人,道教别的门派求告无门,只能找他这个掌教。 他能怎么办,两手一摊什么都办不了。 好不容易把自查的事情糊弄过去,他可不敢再上奏面圣。 但这也宣告着,他彻底失去了人心。 非但如此,整个龙虎山张家也跟着受到牵连,成为了笑柄。 笑柄就笑柄吧,张家传承千年,什么样的风雨没有经历过。 只要传承没有断绝,别的都好说。 不过是再蛰伏几百年而已。 可是,这会儿他要是私下和陈景恪见面,别人会怎么想? 为什么那个陈伴读只找他一个? 他们谈了什么?张家不会把大家给卖了吧? 话说之前锦衣卫疯狂抓人,龙虎山似乎没有受到太大打压。 莫不是他姓张的背后将大家给出卖了? 所以,张宇初是肯定不能去赴宴的。 于是,当天就有消息传出,张真人偶感风寒,卧床不起。 大家自然都知道他为什么生病,都嘲笑不已。 你张家之前不是很厉害吗,天子敕封大真人,总管天下道教事务。 这会儿被一张请帖给吓病了? 陈景恪这才后知后觉,自己的请帖有些不合时宜。 但天地良心,他是真没有别的打算。 给张宇初下请帖,纯属是想见一见历史名人。 明初的道士,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张三丰了。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明初道教第一人非张宇初莫属。 他是标准的学贯百家,道教典籍就不说了,儒家和佛家学问也非常高深。 被宋濂誉为‘仙儒’,可见其儒学功底之深厚。 他还借鉴佛教的学问,完善了道家的鬼神之说。 博采众家之所长,将符箓和内丹派思想融合一体。 现代网络修真小说里,内修金丹外用符箓攻击,源头就是从他那里开始的。 医道不分家,学中医的对道教人物是相当熟悉的。 很多道教大佬同时还是医术国手。 陈景恪作为医生,对张宇初可谓是如雷贯耳。 当然了,要说多崇拜也不至于。 毕竟现在他也是响当当的响当当了,不至于和小白一样,见到历史名人就一惊一乍的。 只是纯属好奇,想要和张宇初聊一聊。 当然,如果能说动这位道教大佬配合自己,很多工作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只是没想到,会给张宇初带来这么大的难题。 算了,不见就不见吧。 他也没有强求。 大势在他手里,佛道两家只能按照他的规矩去办事,有没有张宇初配合影响不大。 五天后,会议正事开始。 会议的地点,陈景恪选在了镇抚司衙门,也就是锦衣卫的老巢。 没办法,原本僧录司只是礼部下辖的一个小机构,办公地点也在礼部,只有两间小房子。 改组宗教司之后,虽然有所扩大,但也同样不是什么大衙门。 这次来开会的人那么多,根本就装不下。 陈景恪想了想,干脆就放在镇抚司衙门吧。 顺便吓唬一下这些流派的大佬们。 朱元璋得知这个开会地点,那真是哭笑不得。 “你小子,是真损呐。” 朱标也非常无奈,却也没有反对。 朱雄英则非常兴奋,若非实在不合适出面,他都想亲自去看看这些人的表情了。 当佛道各流派接到通知,让他们去镇抚司衙门开会的时候,表情是多精彩可想而知。 到锦衣卫老巢开会,和去阎王殿开会有啥区别? 那位陈伴读还真是心怀‘坦荡’啊。 毫不掩饰这是一场鸿门宴的事实。 虽然心里犯嘀咕,可会还是得去开啊。 于是,在那一天洛阳百姓看到了神奇的一幕,上百佛道高人排着队的前往镇抚司衙门。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犯了什么事儿去自首呢。 有好事者已经开始散布谣言,佛道两家的话事人都被锦衣卫抓走了,皇帝这是真的要灭佛毁道啊。 别管真相如何,反正很能唬人。 围观百姓就喜欢这样的爆炸新闻,吃瓜吃的好不开心。 另一边,佛道两派的代表们来到镇抚司衙门外。 似乎是为了震慑众人,三步一哨五步一岗,到处都是凶神恶煞般的锦衣卫站岗。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众人鼻间似乎闻到了血腥味一般。 那洞开的大门,犹如深渊巨口,想要将众人一口吞下。 那一排排锦衣卫,犹如幽冥小鬼。 本来众人对于陈景恪将开会地点放在这里,还嗤之以鼻。 众人都是有道高人,心性修为高超,会被你这点小伎俩给吓住? 此时才知道,自己高兴的太早了。 不过在场的确实都是佛道两界最优秀的人物,很快就恢复了心神。 一名四十岁出头的道士当先踏出一步,对张宇初说道: “子璇,随我先行一步,去探一探这镇抚司衙门如何?” 张宇初洒然一笑,说道:“老师相邀,乃宇初的荣幸。” 那道人倒不是倚老卖老,他名为刘渊然,乃道教长春派创始人。 张宇初曾在他门下学习过道法,算是正儿八经的师生关系。 师徒俩当先一步,踏入镇抚司衙门。 “阿弥陀佛。”少林方丈法正宣了一声佛号,也紧随其后进入。 其他各家也不再多想,紧随其后进入大门。 众人一路来到会议室,却发现自己并不是先到的,里面已经坐着好几个人。 那些人见到他们,慌忙起身行礼。 众人见他们服饰怪异,僧不僧道不道的,而且人也很陌生。 心下不禁好奇,这是哪个流派的? 张宇初见多识广,很快就认出了这些人的身份,说道: “妈祖的庙祝?” 当头那一人也稳住了心神,回道:“泉州妈祖庙庙祝毕良节,见过张真人,见过诸位前辈。” 在场的众人皆恍然大悟,原来是妈祖庙祝。 难怪会出现在这里。 虽然妈祖是新兴宗教,却蓬勃发展,在沿海地区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关键是他们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也是这次唯一未受打压的信仰。 当然,众人将此归结于陈景恪信奉妈祖。 证据就是麻六甲海盗,虽然用的是笔名,但大家都知道作者是谁。 而这一次唯有妈祖信仰未受到打击,更是佐证了这个猜测。 所以,佛道两教虽然源远流长,却也不敢拿大,纷纷还礼。 一时间会场里变得热闹起来,压抑的氛围也一扫而空。 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传来:“诸位聊的很开心吗,要不我再等你们一会儿?” 众人转头看去,赫然是陈景恪,正面带微笑的看着他们。 第300章 窃取国运 看着陈景恪,在场众人的心情极度复杂。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这次打压宗教的行动,就是出自他的手笔。 他们这群走到哪都备受尊崇的人,却还要过来伏低做小,祈求对方高抬贵手。 对于众人或疑惑、或质疑、或审视、或愤怒的目光,陈景恪处之泰然: “诸位可能不认识我,做个自我介绍。” “在下陈景恪,这次的针对宗教的行动,就是出自我的建议。” “新的宗教管理法规,也完全是我一手炮制。” 跟在他后面的蒋瓛心中一紧,手情不自禁的放在了刀柄上。 这是赤裸裸的打脸啊,万一这群和尚道士失去理智上来杀人怎么办。 更后面的一群锦衣卫,也都握紧了兵器,好随时支援。 张宇初等人的脸色有些难看,这是完全撕破脸不给大家留一点面子啊。 “阿弥陀佛。”法正宣了一声佛号,就想开口说话。 陈景恪打断道:“说话之前先介绍一下自己的身份,这是最基本的礼貌。” 法正:“……” 即便是以他的心性修为,都升起了一股无名火,默念了好几遍阿弥陀佛才控制住: “贫僧少林方丈法正,敢问陈伴读为何要如此针对我佛。” “大师你说错了,我没有针对佛教。”陈景恪一手负在身后,走到众人面前: “我打击的是所有宗教。” 众人:“……” 张宇初上前一步道:“贫道张宇初,敢问陈伴读为何针对宗教?” 陈景恪嗤笑道:“为何打压宗教?你们有何颜面问出这句话?” 此言一出,众人脸色变得极为难看。 道教那边就有人想站出来,替张宇初讨回公道,却被他给拦住了。 “陈伴读,我们需要一个解释,否则就是拼了这条命,我也要讨一个公道。” “公道?”陈景恪嗤笑一声,头都没回,朝身后的蒋瓛招了招手。 蒋瓛立即从旁边的锦衣卫手里接过一个托盘,来到他身边。 托盘上面码放着一尺多厚的文书。 陈景恪抓起一沓,随手翻了两下: “这半年时间,锦衣卫共查封有名有姓的庙观七百七十四座,不知名的小庙一千余所。” “共抓捕僧道一万二千六百余人,其中僧侣七千余人。” “这些僧道里面,身负罪名者有九百余人,依律当处死者三百三十余人。” 他一边说,一边信手将那些证据扔在地上。 “让我看看你们的同道都犯了哪些罪……” “收受百姓贡献的土地,共计查出良田三百余万亩。” “放高利贷,九出十三归都算是仁慈的,驴打滚……你们知道什么叫驴打滚吧?” “共计查获赃款八千余万贯……” “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