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23章

第123章

道:“咱曾经想将程朱理学定为儒学真意,要求天下读书人学习。” “还好,还好,还好遇到了景恪你,否则险些酿成大祸啊。” 陈景恪心道,上辈子你就是这么做的。 至于后果,不说也罢。 这话当然不能说出来,所以谦虚了几句之后,就再次将话题拉回了最初: “我们的祖先具体是什么时候实现政教分离的,已经不可考。” “不过根据神话传说,颛顼大帝绝地天通,从此人神分离,神再也无法干涉人间。”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很可能是从他开始,华夏完成了政教分离。” “世俗王权压倒了宗教,这极大的限制了宗教的发展,促进了世俗人文思想发展。” “但当时的世俗思想还不够完善,依然需要借助宗教力量来建立社会秩序。” “所以,宗教依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力,甚至能干涉王权。” “这一点从夏商时期频繁的人祭就可以看出一二。” “世俗王权彻底压倒宗教神权,应该是周朝建立之后。”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世俗思想终于在周朝完成了升华。” “一个完整的、系统的世俗化思想体系,正式形成。” “宗教彻底被赶出了历史舞台……” “所以周朝之后,华夏虽然还有零星的神灵崇拜,却再也没有系统的宗教组织。” 前世网庙十哲之一的商纣王,被网友誉为人类最后一任人皇。 还说他因为反对祭祀神灵,遭到了诸侯王的反对。 然而现实是,出土的文献资料显示,商朝频繁的举行大规模的祭祀神灵活动。 而且还是人祭。 动不动就用几千人祭祀神灵。 也就是说,商朝的最高统治者商王,才是最喜欢祭祀神灵的。 商纣王的具体作为已经不可考,但现在为他平反还为时过早。 至少现在的文献资料,还不足以为他平反。 那一个个祭祀坑,反而在佐证他或许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无辜。 “正因为世俗彻底压倒了宗教,才有了百家争鸣。” “在那个时期,思想界百花齐放,可谓是最辉煌的巅峰时期。” “也正是在那个时期,宗教几乎被挤压的失去了生存空间。” “虽然当时的人依然相信神灵存在,相信巫蛊之术。” “却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宗教,更没有统一的宗教思想和清规戒律。” “直到佛教东传以及道教的出现,才填补了这个空白。” 朱元璋三人回想周朝和秦汉时期,貌似确实是这种情况。 除了一些自称见过神灵的方士,一些跳大神的巫师,貌似真没有什么宗教。 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信奉的神灵,但很多神灵其实就是祖先或者当地大贤化成的。 大家祭祀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缅怀,远算不上是宗教。 朝廷确实会祭祀昊天,却并没有围绕昊天形成宗教体系。 直到佛教和道教的出现,华夏才再次出现了成系统的宗教。 朱标点点头,问道:“为何佛教和道教没有被世俗思想摧毁,反而大兴了?” 陈景恪解释道:“世俗思想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解读,宗教思想又何尝不是呢?” “所以,我们不能理所当然的认为,宗教思想就一定是落后的是错误的,世俗就是先进的正确的。” 比如前世主流国家采用的一夫一妻制,就是基督思想规定的。 我们在认同一夫一妻制的时候,却全面否认基督思想,是不是有点吃完饭就砸锅的嫌疑? “只是现阶段,世俗化思想更加自由,更加多元化,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文明。” “所以,我们的祖先选择了世俗化。” “我们做个假设,当有一天神灵真的出现了,或者宗教思想在先进程度上超过了世俗思想。” “那么形式就会逆转过来,宗教将压倒世俗。” “所以,宗教确实有种种缺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全面否定它的积极作用。” 这话有点绕,又有点反常理。 朱元璋三人花了好一会儿功夫,才理解其中的内涵。 但依然觉得不可思议。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等他们想明白了,才继续说道: “世俗思想在不停的进步和完善,宗教思想也一样。” “最初只是出于对天象的敬畏,产生的自然崇拜。” “后来就围绕这种崇拜,演变出了宗教思想。” “祭祀仪式、清规戒律等等,都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形成的。” “政教合一的国家,宗教甚至演变出了一整套的思想和统治体系。” “最关键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宗教的需求正在改变。” “为了适应人类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质也发生了改变。” “而这种改变,也是佛道能够昌盛的根本原因。” 朱标好奇的道:“哦,如何变的?现在宗教的本质是什么?” 陈景恪回道:“前面我们说过,最初的宗教是人类对自然伟力的敬畏所产生的。” “当时宗教的本质,其实就是人类对未知力量的崇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宗教就开始产生了新的需求。” “这种需求各有不同,有的是祈求平安,有的求财,有的求子……” “所有的需求,最终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希望。” “人类信仰宗教,就是想获得一个希望。” 朱标喃喃的道:“希望吗?在痛苦、绝望之下,神灵、来生,确实能为人提供最后一丝慰藉。” 陈景恪恭维道:“殿下英明,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苦楚。” “最无奈的是,大多数人的苦楚终生无法解决。” “这个时候就需要某样东西,能给他们一个希望。” “不论这个希望是欺骗还是麻痹,都比一直生活在绝望中要好。” “面对人类新的需求,宗教的本质也产生了变化。” “从原始对力量的崇拜,变成了为人类提供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残酷绝望的真实,美好的虚假憧憬。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每一个选择都没有错。 只要不影响到别人,我们没必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对别人的选择横加指责。 相反,如果我们自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对的,对别人的选择肆意批判,那才是真正的狭隘。 朱标渐渐明白了他的意思,赞叹道:“原来如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佛道顺应了新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所以才没有被世俗思想所瓦解。” 朱元璋终于听懂了,不过没有插话,而是在一旁暗暗点头。 陈景恪继续说道:“不止于此,个人需要宗教,国家也一样需要宗教。” “对个人来说,他们想要通过宗教消灭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 “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需要宗教来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 “还有些国家,需要宗教来麻痹人心,削弱百姓的反抗精神,维护自己的统治。” “天竺的身毒教就是如此。” “当然了,华夏文明是特殊的,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的任务,由世俗化的儒家来完成了。” “所以朝廷对宗教就没有什么需求和依赖,这也是为何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次灭佛行动的原因。” “在别的文明体系里,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第293章 思想武装 “我们的先辈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世俗文化。” “宗教思想只能作为补充存在,就连统治阶级也不屑于用宗教来麻痹百姓。” “反而视其为威胁,时不时的就给予打压。” “若不是考虑到百姓的感受,恐怕佛道两家也早就被摧毁了。” “所以,华夏人是感受不到,来自于宗教的禁锢和压迫的。” “儒家倒是有这样的苗头,但在陛下的接连打击下,已经消停了下来。” “大明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思想文化必将迎来再一次的辉煌。” 对陈景恪这一番话,朱元璋祖孙三人的表现不一样。 老朱是不明觉厉,什么玩意儿,能顶饭吃吗? 不过听你说的挺厉害的,咱就给你鼓鼓掌吧。 朱标则振奋不已,感觉找到了人生目标。 休养生息是出于国家需要做出的决定,不算他的人生目标。 文化兴盛,就非常对他的胃口了。 按照历史规律来看,第一代君主打天下,第二代君主治天下。 文化也会在第二代君主那里迎来大兴。 咱的理想,就是让文化再次大兴,为全新时代奠定思想基础。 至于朱雄英,简直和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马上开启大时代。 冷静下来之后,朱标察觉到了他话里的问题,问道: “你方才一直强调,华夏是独特的,驯服了宗教,别的国家和文明不是如此吗?” 陈景恪重新整理了一下语言,说道: “文明和文化、国家等等都不一样,它更加的厚重……” “而文明又分为起源文明和次生文明。” “所谓起源文明,就是从零开始独立发展出来的文明,我们华夏文明就是如此。” “次生文明,是受到起源文明影响延伸出来的文明。” “比如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就是多种文明交汇后产生的。” “据我所知,现在可以追溯的起源文明只有四个,华夏、古身毒、古埃及、古希腊。” “除了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其余的三个文明都经历过大破灭,传承已经断绝。” “有些人自称是他们的传承者,但也多是攀附而已,其实并没有继承多少精髓。” “比如现在的天竺各国,也自称是古身毒文明的继承者。” “可除了宗教和种姓制被继承的很完整,别的并没有学到多少。” “罗马也是如此,他们就自称是古希腊文明的继承者。” “但古希腊已经毁灭,只留下了一部不知真假的诗歌。” “在这种情况下,罗马是如何获知古希腊文明的真面目,并学习传承的呢?” “所以,此事也是存疑的。” “除了这四大起源文明,或许曾经还存在过其它起源文明。” “但传承都已经断绝,连只言片字都没有留下,我们都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存在过。” 自然还有其他起源文明,比如古巴比伦。 但此时的古巴比伦遗迹应该还没有被发现,陈景恪自然不能说出来,否则就真没办法解释了。 虽然朱元璋他们大概率不会追问,可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还是少说为妙。 听说华夏是起源文明,还是唯一传承没有断绝过的,朱元璋三人都不禁有些骄傲。 但随即又感觉一股压力扑面而来。 正所谓物伤其类,那么多起源文明都断绝了,华夏能幸免吗? 陈景恪照例停顿了一会儿,给三人消化的时间。 直到他们都表示理解了,才继续说道: “再说回殿下方才的问题,我们可以毫不谦虚的说,是的。” “除了华夏,在别的地方政教合一才是常态。”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复杂,但也很简单。” “起源文明更加的厚重,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具有包容性。” “次生文明则不然,他们没有历史赋予的厚重感。” “作为学生,他们不可能全面学习和接受起源文明的所有精髓,能学到其中一部分已经很不容易了。” “就好比,有一个国家想要学习华夏文明,但只学走了儒家文化。” “墨家、法家、道家、兵家等文化,他们没有什么接触,甚至都不知道有这些流派的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他们将儒学研究的多么透彻,都不可能学到华夏文明的精髓。” “也不可能具有华夏文明的厚重感、多元化和包容性。” “儒家文化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流派。” “可是对他们来说,就是他们的全部。” “同理,对于华夏文明来说,宗教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 “对于次生文明来说,宗教是他们文化里最重要的部分,甚至是全部。” 朱元璋三人了然的点点头,起源文明的思想文化是用几千年慢慢形成的。 次生文明想用短时间就全部学走,是不可能的,只能学习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次生文明花费大量时间,全面学习呢? 那对不起,他们会被华夏文明同化,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朱标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就如你方才所说,他们学走了儒家文化,可儒家是世俗思想。” “如果他们真的用儒家治国,又怎么会走上政教合一之路?” 陈景恪心中暗道,这个问题问得好: “因为现实会逼迫他们走政教合一之路。” 见三人满脸疑惑,他进一步解释道: “你们对外界的情况已经有所了解,势力之间的碰撞非常残酷。” “文明与文明,国家与国家,部落与部落之间,一直在激烈的对抗。” “想要活下来,就要变强,就要吞掉弱者强化自己。” “可是每一个国家势力,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习俗,想要融合他们谈何容易?” “华夏文明自身无比厚重,兼容并蓄,有能力集百家之所长。” “我们同化百族,靠的不是毁灭对方的文化,而是将其吸收融入自身。” “这一点,是文化薄弱的次生文明无法做到的。” “如果他们试图这么做,更大的可能会被反噬,最终自我毁灭。” “所以,他们想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来搞民族融合。” “就只能神化儒家思想,神化孔子,将儒家变成宗教。” “然后利用宗教的极端性和传播性,来强行完成思想上的认同。” “不信奉儒家的都是异教徒,统统毁灭。” “剩下的人经过一遍又一遍的洗脑,就成了儒家的信徒。” “这就是为何次生文明必须走政教合一路线的原因。” “伊教、基教全都是这么做的,用宗教统一思想,将宗教作为治国的法理根本。” “每征服一个地方,就彻底毁灭其文化,强迫其信奉自己的宗教,然后完成融合。” 他们的世界只有输和赢两个概念。 输家一无所有,赢家通吃。 他们无法理解双赢思想,没有家国天下情怀,不愿意也不敢去这么做。 所以当西方了解了华夏文明之后,感到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文明存在? 灯塔的高官接受采访时直接说,不允许自己的家人接触某音国际版,因为那上面到处充斥着中国文化。 对他们来说,北极熊的武力威胁最多就是飓风,中国的文化威胁就像是气候变迁一样可怕。 听到上面那番话,朱元璋三人心中的自豪感都要溢出来了。 原来我们的文明竟然如此的优秀,如此的独一无二。 朱元璋一拍大腿,说道:“咱现在相信你的帝国计划能成功了。” “老祖宗给咱们留下了如此丰厚的财富,若我们还不能利用好,九泉之下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朱雄英激动的握紧双拳,用激昂的声音说道: “帝国计划必将成功,未来属于华夏。” 朱标也心潮澎湃,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的追求的正确性。 就是要继承发展华夏文明,使其变得更加厚重、灿烂。 同时,他也终于接受了打压儒家的政策。 他的老师宋濂可以说是当时的儒家第一人,作为学生他自然也深受影响。 虽然不迷信儒家,但在内心里也难免会有所倾向。 尤其是陈景恪竟然想复苏法家,他其实很不以为然。 法家和法治没有一文钱关系,他们的思想是一整套的道德和治国体系。 简而言之,建立一整套的制度框架,将所有人都装进去。 所有人都严格按照制度框架给的任务去生活,不允许变动。 你是农民,就只能种地,不允许干别的。 不能穿华美的衣服,不能享受音乐,不能干这不能干那。 每天早上几点出去干活,晚上几点下班,都有严格的规定。 下班之后还要顺手砍一捆柴带回来,不带的就要受罚。 哪怕土地是你自己的,也要按照国家的规定去劳作。 太累了今天想休息一下?对不起,不行。 工匠子子孙孙只能为工匠,也规定了他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这种制度框架,大家想到了什么? 种姓制度?九品中正制? 还有人觉得法家思想比儒家优秀吗? 有人或许会说,你丫瞎扯,法家怎么可能这么霸道。 然而,法家就是这么霸道。 汉宣帝所言的: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其中的‘霸’就是通过法家来实现的。 匠籍制度是管仲发明的,他是法家的祖师爷之一。 娼妓也是在他手里变成了正当行业,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收税。 商鞅在秦国改革的内容,就包括严格规定百姓必须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 为什么商鞅死后,全国上下所有人都觉得很爽? 就是因为从上到下,从权贵到百姓,都是他改革的受害者。 牺牲所有个体的利益,为国家服务。 这就是法家。 如果说儒家喜欢愚民,那法家才是愚民政策的祖师爷。 汉朝吸取了秦朝教训,采用了更加温和的措施,也就是外儒内法制度。 用温和的儒家思想,将法家的严苛制度包裹起来,让大家更加容易接受。 这才是外儒内法的内核。 如果儒家和法家必须二选一,相信大多数人都会选儒家。 这也是儒家最终战胜法家的根本原因。 朱标是研究过这些东西的,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 因此,他才对陈景恪复兴法家很不以为然。 而且还无法理解。 因为陈景恪主张废除匠籍,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允许百姓在一定范围内流动。 完全是和法家思想背道而驰的。 既然你要给百姓松绑,又为何要复兴法家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不喜欢儒家,就要把法家搞出来打擂台? 现在他终于了解了。 一家独大之后,儒家就会慢慢的神圣化。 而神圣化之后的儒家思想,会让华夏文明变得狭隘,失去多元化和强大的包容性。 法家思想并不完美,可他自身也是有优点的。 最关键的,还是引入竞争机制,防止儒家独大,保持华夏文明的多元化。 想通了这一切,朱标看向陈景恪的目光里,充满了敬佩。 原来在不知不觉中,他竟然为华夏文明做了这么多。 就算被人误会,也从来不争辩不解释,做成了也不声张不表功。 真君子也。 陈景恪自己也被自己说的热血沸腾,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见三人都沉浸在激动情绪之中,就决定浇点水给他们冷静一下: “起源文明确实具有种种优势,但也有一个极大的缺点。” “传统力量过于强大,喜欢因循守旧,不愿意接受新事物和新变化。” 朱雄英脱口而出道:“所以年轻的秦国变法得以保存,历史更悠久的其余诸国变法总是失败。” “次生文明虽然较为浅薄,却也少了传统力量的掣肘,更容易接受新思想。” “一旦将来局势有变,次生文明很可能会后来者居上超越我们。” “如果我们不想变成被灭掉的六国,就必须学习秦国,主动拥抱新思想。” 陈景恪颔首道:“是的,战争最能刺激技术进步。” “外面的世界竞争非常惨烈,输了就是亡国灭种。” “为了活下去,为了战胜对手,他们会绞尽脑汁的去改良战争技术。” “中原的竞争相对要缓和的多,输了最多就是臣服,文化制度都能得以保存下来。” “抓住合适的机会,就能再次复兴。”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危机意识就比外面的人要弱。” “缺少危机感,再加上传统力量过于强大,导致我们不太重视技术的发展。” “此消彼长,总有一天外面世界的生产力会超越我们,然后来侵略我们。” “到那个时候,输了可就不是暂时臣服那么简单了,而是真正的亡国灭种。” 朱元璋和朱标的表情都沉重了不少。 朱雄英则毫不畏惧的道:“那就让我们来碰撞一下,看谁才是最后的赢家。” 陈景恪眼睛里浮现一抹笑意,相对保守的朱元璋和朱标感受到威胁,就会去谋求改变。 朱雄英就更不用说了,这小子现在就和打了鸡血一样。 完全不用担心他会止步不前,反而要担心他太过于激进。 “还有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次生文明也是有机会拥有起源文明相同特质的。” “罗马是多个文明交汇产生,他们吸收了这些文明的优点。” “又经过千年的发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 “他们是最有机会同时具备厚重、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文明。” “但是可惜,在关键时刻他们选择皈依基督教,连带的整个西方都陷入了宗教统治。” 听到这里,朱元璋三人非但没有觉得可惜,反而有些幸灾乐祸。 嘿,皈依宗教的好啊,这样我华夏依然是独一无二的。 陈景恪不知道他们的小心思,否则肯定会很无语。 将宗教的大体情况介绍一遍之后,他终于将话题拉回到了最初: “现在西方世界的格局就是,伊教占据西域,基教统治极西诸国。” “两个宗教为了利益,为了信仰,陷入了长达数百年的战争。”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中,双方一直在想办法武装自己。” “从武器装备到思想都是如此。” “经过数百年的武装,现在两个宗教的思想非常的极端,也极具蛊惑性。” “如果我们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贸然与他们接触,恐怕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所以,在加入这场大世之争前,我们必须先在思想上武装好自己。” 第294章 博望侯 如果是以前,朱元璋肯定会问: 你将华夏文明说的这么好,为啥面对那两个宗教时还要如临大敌呢? 况且,思想该怎么武装?总不能在脑袋上带个铁盔吧? 和陈景恪认识这么久,也断断续续听了许多课。 不论是眼界还是思想,都开阔了许多。 他很快就自己想清楚了其中的缘由。 为何要如临大敌? 因为大明确实还没有做好准备。 七千余万人口,真正对华夏这个概念有清晰认识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 大多数普通百姓,对国家对族群对文明,并没有什么认识。 虽然这几年,朝廷有意识的普及‘华夏’这个概念。 朱雄英还搞了个抚慰使制度,进行思想教育工作。 可因为时间太短,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 若是毫无防备就让那两个宗教传入国内,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麻烦。 况且就算真的全民普及了华夏概念,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无父无母吃里扒外的人。 而且基教、伊教和佛教还不同。 佛教是多神教,教义偏向于温和。 佛教东传,只是佛学先贤的自发行为,仅仅只是为了传教,与政治无关。 佛教和华夏文明的碰撞,并没有引起激烈的斗争。 佛教主动吸收了华夏文明的精华,经过自我改良之后,把自己变成了华夏文明的一部分。 后来道教借鉴了佛教的制度体系,最终形成了自己的宗教体系。 韩愈、柳宗元吸取了佛道两家的精华改良儒学,为儒家大兴奠定了思想基础。 至此华夏文明彻底消化了佛教。 然而,这种情况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例。 至于佛教是外来宗教……这完全不是问题。 把天竺打下来,将佛祖释迦牟尼的老家纳入大明的统治范围,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但基教、伊教不一样,他们是一神教,且教义更加极端更加有侵略性。 他们背后都有武装势力支持,传教是带着政治目的的。 东进的目的不是与我们和平相处,而是想要在文化上灭绝我们。 所以,对这两个宗教必须要提高警惕。 至于如何武装思想,其实之前陈景恪也已经说过答案了。 教化。 让百姓了解自己文明的历史,增加文明认同感。 当百姓都认同自己华夏人的身份,并为此感到自豪时,外来宗教再想洗脑就会变得非常困难。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朱标和朱雄英,说道: “这就是你们父子两个的任务了,大胆的去做吧。” 朱标自信的道:“您放心,我们不会让您失望的。” 朱雄英更是直接道:“我早就让人将相关书籍编撰好,只是不想引起大家的反感没有拿出来。” “现在也顾不上这些了,等回去就命国子监将其列入必学科目。” 朱标摇摇头说道:“将书给我吧,此事我来办更合适。” 朱雄英还处在养势阶段,不宜表现的太过强势。 大势已成的时候,表现的强势,别人会说你有主见。 威望不足的时候表现的太强势,别人会觉得你不好相处,心里还会抵触。 虽然朱雄英的地位不可撼动,可也没必要头铁瞎折腾。 那纯属给自己制造困难,没有任何意义。 朱标就属于大势已成的那种,朝野威望十足。 他表现的强势群臣只会敬畏,不会有别的想法,也不敢有别的想法。 朱雄英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就表示,会将教材给朱标送过去。 这时陈景恪说道:“太孙编写的那套教材,可以稍微修改一下,再增添一些内容。” 朱雄英问道:“哪里需要改?” 陈景恪说道:“编写教材的时候,使节团还没有返回,咱们对外界的情况还不太了解。” “所以里面没有关于外界的信息。” “现在既然了解了外面的情况,又确定要走出去,就应该将一些情况告诉大家。” “这样大家心里就有了准备,等真的要面对外界信息的时候,不至于茫然无措。” “而且我们主动去宣传这件事情,就可以有选择的,将我们想要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告诉他们。” “不想让他们知道的情况,就少提或者不提。” “比如,我们可以强调,不论是基教还是伊教,都不允许祭祀祖先。” “他们每到一处,就会毁灭其文化,强迫信仰他们的神,否则就会被杀掉。” “然后再找一些大儒抨击这种无父无母的行为。” “当这个认识深入人心的时候,大家先天就会对两种宗教产生厌恶

相关推荐: 下弦美人(H)   小裤衩和大淫蛋情史(H)   她太投入(骨科gl)   狂野总统   大唐绿帽王   修仙有劫   宣言(肉)   御用兵王   军师威武   我的师兄怎么可能是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