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珀小说

碎珀小说> 月火焚心 > 第121章

第121章

本的家人都接到了大明定居,还花高价娶了个汉人女子作为正妻。 摇身一变,他成了明人。 身为明人,我为大明效忠,当一条好狗,陈伴读就不会杀我了吧。 这么一想,他的心顿时就安定了下来。 去年开始,他将手伸向了日本国内。 和各个大名交易,购买奴隶。 青壮年被扔进佐渡岛开采金银矿,年轻女人被送到大明卖掉。 大明国内的日本女奴,十个有七个都是经他的手卖过去的。 至于贩卖本国人口会不会心里不安…… 松下纯太郎表示,老子是明人,有个锤子的不安。 况且,将这些女人卖到大明,不是去受罪的,是去享福的。 大明的奴仆都是契约奴,有工钱有基本人身保障的。 契约期满就可以恢复自由身。 比在日本国内当牛做马强多了。 啥?你说户籍问题? 大明律法规定,异族女子嫁给明人为妻,只要生下孩子就可以自动入籍。 多好啊。 我简直就是活菩萨。 这么一想,他就心安理得起来。 尤其是想到陈景恪对他的几次表彰,更是让他开心不已。 这次顺利完成既定任务,并拿下了佐渡岛的所有权,陈伴读肯定会很高兴吧。 就在他幻想着,会受到什么样的表彰的时候,狗头军师藤山米仓进来说道: “大名……” 松下纯太郎脸一拉,说道:“不要叫我大名,喊我大当家的。” 藤山米仓吓了一跳,连忙改口道:“大当家的,大明那边传来消息,需要青壮奴隶,越多越好。” 松下纯太郎疑惑的道:“以前他们不都喜欢年轻女人吗?换口味了?” 藤山米仓说道:“天子颁布了垦荒令,抛荒的土地由朝廷出钱赎买。” “那些大户为了保住自己的土地,只能去垦荒。” “可是大明百姓都分到了土地,没人给他们干活,他们就想到买奴隶垦荒种田。” 松下纯太郎恍然大悟,说道:“大明土地辽阔,需要的奴隶可不是少数啊。” 藤山米仓眼睛里透露出贪婪:“是啊,那边传来消息,第一批就要五千人。” “只要活着送到岸上,当场结钱。” 这可都是钱,松下纯太郎自然感兴趣,可当了这么久的海盗团老大,他的眼界也开阔了不少。 “如果我们大批从日本购买青壮奴隶,恐怕会被所有大名集体抵制啊。” 日本女人地位低下,在将男人送上战场之后,那些大名不介意用多余的女人交换物资。 可青壮不一样,是实实在在的劳动力和战斗力。 少批量的购买一些还没什么,大批量购买必然会引起大名们的警惕。 这会影响到后续的计划。 藤山米仓虽然不知道大明的计划,却也明白,得罪了日本的大名就是和钱过不去。 他自然不愿意做杀鸡取卵的事情,不过他早就想好了办法,当即说道: “天下之大,人就是地上的杂草到处都是,没必要盯着日本。” “南洋列岛上到处都是土人,日本北部还有几百万虾夷人,辽东以北也有很多蛮夷。” “我们去那里问蛮夷首领购买奴隶,碰到小部落还可以直接派人去抓。” “年轻貌美的女人卖给大明的贵人为奴,青壮则卖给大户当奴隶……这都是钱啊。” 松下纯太郎已经意动,可还是有些犹豫的道:“事关重大,我要请示一下那位贵人。” 那位贵人自然就是陈景恪。 藤山米仓心下羡慕嫉妒不已,被贵人看中的为何不是自己。 要不然现在松下纯太郎的位置,就是他的了。 对于松下纯太郎的小心谨慎,他很是不以为然: “之前贩卖女奴,抓青壮去挖矿,那位贵人都是允许的,说明他对此事并不反对。” “现在不过是将青壮贩卖到大明种地,和挖矿没什么区别。” “更何况大明离此地遥远,传递消息一来一去要几个月,这耽搁的可都是钱。” “且从事这项生意的可不只是我们一家。” “如果我们不动手,生意就会被别家给抢走了。” “到时候我们就只能喝别人剩下的汤了。” 松下纯太郎终于被说动,道:“好,马上安排人去抓奴隶……” “记住了,千万别碰明人,否则别怪我不讲情面。” 藤山米仓大喜,连忙说道:“我这就去安排……您放心,现在谁敢碰明人啊。” “现在见了明人,我们都是躲着走。” 不敢招惹明人,不是他们特有的规矩,而是这一片天地的规矩。 是大明水师打出来的规矩。 但凡有伤害明人的事情发生,只要走漏一丝风声出去,必将遭到大明水师的追捕。 他们还颁布了悬赏令,不论是什么人,只要杀死伤害明人的凶手,都可以去大明水师领赏。 即便是海盗去领赏,都没有任何问题。 很多时候,他们甚至不需要确凿证据。 拿着几个人头找到大明水师,说这些人伤害过明人,都能获得奖赏。 大明水师还会大肆宣扬此事。 一开始大家还觉得明军太蠢了,竟然不加以甄别就相信,以至于很多人去骗赏金。 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一些不信邪的势力不知不觉全消失了。 伤害明人的行为再也见不到了。 而不得伤害明人,也渐渐成了规矩。 再回头看大明水师的操作,这哪是蠢啊,简直就是最高明的手段。 只花一点钱,就解决了大部分不听话的势力,给天下人都立了一个规矩。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只看到了第一层,并没有发现其实大明还有更深的用意。 水师给出的赏金都是宝钞。 这些领赏的人,在不知不觉间就帮大明完成了宝钞的推广。 现在就连海盗之间交易,都在使用宝钞。 对于大明来说,宝钞在更大范围内流传开,好处实在太多了。 最简单的一点,可以加印更多的钞票。 ----------------- 陈景恪知道日本南朝政变成功的消息,已经是年底了。 对此他的评价是:“日本攻略最重要的一步完成了,接下来只需要扶持两朝对立就可以了。” 朱元璋也很开心:“不错,你扶持长庆复辟真是神来之笔啊。” 陈景恪自己也挺得意的,此事同样没有前世的经验可以参考,全是他根据现有情报制订的计划。 日本后醍醐天皇算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只可惜遭到盟友背刺,被迫退位。 然后他带着三神器潜逃,在吉野另立朝廷,开启南北朝对峙。 只可惜,他的儿子后村上天皇能力一般,导致国内和平派势力抬头。 将一个烂摊子交给长庆天皇。 长庆天皇属于比较有野心的人,一心想要恢复家族荣光。 只可惜他爹交给他的家底实在太差,加上他的能力也有限,折腾了十来年也没什么成果。 和大明接触最多的怀良亲王,实际上也是个缓和派。 不过他并不是想投降北朝,而是希望能休养生息积蓄力量。 对内也比较温和,一直试图调和武断派与和平派的矛盾。 虽然确实有一定效果,却也导致了严重的党争。 等他一死,长庆就压不住这种矛盾了,被和平派逼迫退位。 后龟山是个标准的天真派和投降派,只用了五年就将三代人的努力全部葬送。 南朝的势力被压缩的就只剩下几块,眼看日本就要重归一统。 这自然是大明不愿意见到的,陈景恪就想到了扶持长庆复辟。 如果是以前,他们还真没有办法。 大明总不能直接出兵帮人家复辟吧? 那样一来,不就成司马昭之心了吗。 还好,之前他扶持的海盗势力发展的很不错。 于是就通过松下纯太郎,来完成了这一目标。 当初扶持松下纯太郎,纯属是走一步闲棋,没想到竟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果然,多走几步闲棋还是有好处的。 “如果长庆不蠢的话,来朝觐的使节团已经在路上了,到时还要麻烦您老人家去演一出戏。” 朱元璋却摇头道:“你也有失误的时候,咱确实要演戏,但不是去见日本使节,而是拒绝接见。” 陈景恪不解的道:“为什么?” 朱元璋说道:“咱是大明的开国之君,眼高于顶,又岂会去管远隔重洋的小国之事。” “咱拒绝见他们是正常的,管了反倒是会惹人怀疑。” “标儿有仁厚之名,又重礼法,他出面会更好。” “而且明年咱就退位了,皇位更替日本人也会担心,新皇会不会更改政策。” “如果是标儿和他们接洽,就可以免去这重麻烦。” “支持他们的大明天子继位,他们会更加的开心,然后更激烈的去斗。” 陈景恪竖起大拇指,说道:“您老人家才是玩弄人心的高手,小子佩服。” 朱元璋得意的道:“你小子是聪明,但还是太年轻太嫩了,要和咱学的还多着呢。” 陈景恪恭维道:“那是,要不说老狐狸呢。” 朱元璋笑容一僵,怒道:“你个混账玩意儿,看咱不打死你。” 说着拔腿就踢。 陈景恪躲了两下,然后假装躲避不及挨了一脚。 其实并不重,但他依然装作很痛的样子,一瘸一拐的连声求饶。 朱元璋这才心满意足的道:“让你小子胡说八道。” 这一幕恰好被殿外的蒋瓛看到,心里无比的羡慕。 陈伴读真是独得圣宠啊,以后要好好巴结他。 很快太监就过来通传,皇帝让他进去。 蒋瓛目不斜视,见过礼之后回报道: “陛下,刚刚传来的加急情报,远洋使节团回来了,正在淡马锡修整。” 第289章 这就是大明 远洋使节团只不过是美化的称呼,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组织的远洋商队。 朝廷组织如此庞大的海贸商队,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多数官吏其实都是反对的。 一来成本实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价。 采购的大批物资,也同样占用了朝廷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 且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 大家认为海贸赚钱,那是只看到了个别大海商,又有谁去关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风险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来两艘就是运气好,回来一艘是常态。 弄不好血本无归,这就是现实。 二来是觉得朝廷经商,会带坏社会的风气,影响农耕。 毕竟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经商了没人种粮食,会亡国的。 这一条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会本就以农业为根本,重农抑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强势,群臣也不敢过于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而是蛰伏起来等待最终结果。 也就是远洋船队返回。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凡有所不顺,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扑。 所以,远洋船队回来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百姓关注此事,单纯是出于好奇,百官关注则是等待最终的结果。 陈景恪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对此他的做法是,宣传。 使劲宣传此事,最好弄的人尽皆知。 并且还让远洋商队回来的时候,尽量将声势闹的大一点。 “把外面带回来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天下人看看。” “我们要用这场盛事,为万民启智,为古典世界敲响丧钟。” 朱雄英说道:“你真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陈景恪笑道:“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 “华夏文明在摇篮里生长了数千年,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认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为,眼前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认识了你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我们眼前的‘天下’,不过是一个摇篮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们几个人努力,而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我们曾经有数次机会走出去,但华夏文明太骄傲了,不屑于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过还好,利益最能动人心。” “只要我们能让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会有无数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保守势力再强,面对利益之时,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然后提醒道: “你可别把利益挂在嘴边,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陈景恪说道:“嗯,对外我的理由永远都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 朱雄英说道:“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名垂史册。” ----------------- 接到中枢传来的命令,赵秩和耿子茂虽然不知道朝廷深层次的谋划,却也能猜到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赵秩或许会不以为然。 甚至一开始他本人也并不支持朝廷经商,之所以还揽下这个活儿。 一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毕竟机会难得。 二来也想亲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他看到了,想法也改变了。 大明……不,华夏文明必须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了解过外面的历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一直在频繁的交流。 而华夏文明,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过那一隅天地。 唐朝确实走出去过,可时间太短暂了,短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虽然和域外文明比起来,华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并非长久之计。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为何要开海,为何要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 他由衷的,为大明有如此远见卓识的君主感到高兴。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后,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须要将场面搞起来。 将这一行的成果,展示给大明的子民们看一看。 准备好一切,船队才驶入泉州。 虽然朝廷没有组织人来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当地百姓,自发的前来看热闹。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车车的金银珠宝,没有做任何掩盖,就这样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摇过市。 一队队长相奇特衣着怪异的域外人,从船上下来,让百姓们大开眼界。 当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国商人和使节。 这座城市太繁华了。 听说这只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国都该是何等的繁华。 然后是各种从未见过的飞禽走兽,被从船上拖出。 其中带给大家最大震撼的,当属狮子。 不是因为它的凶猛,而是外貌。 这玩意儿咋这么奇怪?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咋这么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兽了? 然后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很快,远洋商队抓来了神兽狻猊的消息,就传遍了泉州。 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只为一睹神兽的雄姿。 即便衙门的人出来辟谣,说这是狮子,就是高门大户门前看大门的石狮子。 百姓们依然不相信。 石狮子、舞狮,他们都见过,和真的狮子也不一样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门肯定是故意隐瞒的。 至于隐瞒的原因,很简单啊。 外面竟然有神兽,那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更准确的说,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们愚昧什么的,而是石狮子确实很抽象,除了叫石狮子之外,模样实在和狮子关系不大。 中国是没有狮子的,最早接触狮子应该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 就有人觉得很威武,就将其雕刻下来放在门口。 后来就成了习俗。 但见过狮子的人太少了,大家只能参考最早的石狮子进行仿制。 过程中难免会加上一些个人的想象。 比如将狮子头上的毛弄成自然卷。 然后,石狮子越来越不像狮子。 以至于大家见到真狮子,反而不愿意相信它是狮子了。 反倒是觉得和狻猊很像。 不过不管怎么说,陈景恪的目的是达到了。 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使节团在泉州展览了这次贸易的收获,还拿出了一部分进行售卖。 来自域外的奇珍异宝,着实让百姓们开了眼。 尤其是拿出来售卖的东西,引起富豪们的追捧,基本都卖出了天价,更是让百姓们兴奋。 赵秩还让人写了几块牌子,上面简单介绍了几个域外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 这些来自域外的信息,确实勾起了百姓对外面世界的兴趣。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国最喜欢冒险的群体。 或是出于对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财宝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三天后,使节团再次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次他们兵分两路,赵秩带领一路从大运河北上。 耿子茂则带领另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镇,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大多数人都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触,相反,华夏与外界的接触相当频繁。 即便是南北朝时期,也和中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更别提唐朝时期了。 可是这种交流,只存在于高层和局部,大多数百姓是无法接触到的。 别说是古代,二十一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多数百姓恐怕这辈子也无法获知太多外国信息。 像现在这样,由国家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带给百姓的冲击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了,受震撼最大的还是随船队而来的外国人。 以前他们没少听闻关于中原,关于东方大国的传说。 很多人相信,大多数人保持怀疑态度。 现在他们亲眼见到了。 和传说中确实有区别,但依然是他们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本来他们以为泉州已经足够富裕的了,等见到了扬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么叫做繁荣。 当他们以为,苏杭已经是终点的时候,又再次被应天所震撼。 沿江而卧,虎踞龙盘,数十万人生活在这里…… 这不仅让他们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 据说是一座百万人的大城市,以前他们不信,现在则不停的自嘲见识少。 当他们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万人规模之后,彻底麻木了。 一般人只关注城市的繁华和富庶,有心人则震惊于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扎萨,他一直在悄悄的观察大明的风土人情,想办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惊。 科举?遍布天下的书院?均田制?摊丁入亩? 这一切的一切,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震动。 这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文明。 他是宗教学者,足迹踏遍了中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却从未见过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对方的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的施行了。 最简单的例子,这里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去管理机构申请,可以游遍全国。 在其他地方,只有贵族和官僚家族才有这样的权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约束在当地的。 尤其是这种几万乃至十几万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热闹,更是不被允许。 除非是统治者为了炫耀功绩,组织百姓聚集。 而这个叫大明的国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拥有如此多的自由。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其他的权力,就更不用说了。 百姓头上没有贵族主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 就连奴仆,都是契约奴,拥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没有宗教压迫,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 宗教之间的争执,也多是语言辩驳,而不是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一个虔诚的伊教徒而言,这里的人对神灵对信仰太不忠诚了。 可无法否认的是,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 这种和谐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 现在,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作为阅历丰富的宗教学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剥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将这些东西写入法律,并作为标准在全国执行,依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此时他也终于知道,为何当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却还要对中原如此谦卑。 面对如此强大、富饶而文明的国度,谦卑是理所应当的。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这个国度的贤者会面,聆听对方的教诲。 当然,那位赵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那么的博学、谦虚。 本来他以为,对方已经是大明有数的大贤。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还有很多大贤。 在大明称之为大儒。 连‘才学一般’的赵秩都如此厉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几天,所以赵秩等人的行程并不快。 如果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需要回去给天子贺岁,这一条路估计他们能走两三个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关才来到洛阳。 赵秩出发的时候,洛阳城还没有修建完成,京师还是应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洛阳城,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城池感到震惊。 连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外国人了。 他们敢对天发誓,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庞大最宏伟的城池。 阿扎萨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城,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个国度,真的太强大了。 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赵秩也由衷的感到骄傲。 这就是大明,我们的家园。 第290章 河西战略 朝廷并没有为赵秩他们,举行什么盛大的欢迎仪式,就礼部和鸿胪寺派了几名官吏前来迎接。 其余来迎接的官吏,基本都是赵秩和耿子茂的亲友。 当然,朱元璋也派了一名宦官过来,表示对此事的重视,顺便直接传几句话给赵秩。 倒不是有人特意针对远洋使节团,而是国家自有法度在。 什么级别的人出使,出使的又是什么级别的国家,回来的时候朝廷派相应的官吏去迎接。 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 尤其是朱雄英的外交法规颁布之后,这方面执行的相当严格。 赵秩这一趟出使,别看规模很大,实际上规格并不高。 毕竟他这一趟没有什么明确任务和目标,只是出去看一看,顺便赚点钱而已。 按照规定,朝廷不可能给出太高规格的迎接。 不过赵秩一点都没觉得被冷落,进入大明后这一路受到的欢迎,皇帝派身边宦官迎接传话,已经完全足够了。 就在他和亲友叙旧的时候,城门楼上有三个人,正拿着望远镜往他们这边看。 正是陈景恪、朱雄英和徐妙锦。 一边看,朱雄英还一边絮叨:“狻猊呢,怎么没看到狻猊。” “赵秩太不懂事了,竟然不把狻猊放到最显眼的地方。” 陈景恪下意识的往旁边挪了几步,示意这人我不认识。 跟在后面的蒋瓛和牛二虎将头转到一边,假装没有看到。 徐妙锦嫌弃的道:“那不是狻猊,是狮子。” 朱雄英连忙说道:“好好好,是狮子……快看快看,那是不是狮子。” 徐妙锦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只头上长满鬃毛的猛兽。 “老师,你看那是狮子吗?” 陈景恪拿起望远镜看去,确实是狮子,一头雄狮。 不过体型比较小,脖子上的鬃毛也不是很多,典型的亚洲狮特征。 “确实是狮子,不过是狮子里体型较小的那一类。” 徐妙锦惊讶的道:“还有比这大的狮子吗?” 陈景恪回道:“有,在更遥远的黑土大陆,生活有体型更大的狮子。” “比这种狮子长三分之一左右,雄狮头上的鬃毛也比这个多,就和炸开的毛球一样。” 朱雄英插话道:“将来我派人去那黑土大陆,抓几只回来给你看。” 徐妙锦认真的道:“不行,岂能为了自己的喜好,就如此劳民伤财呢。” 小小年纪,严肃起来竟也有几分威严。 朱雄英被堵得说不出话。 陈景恪给他解围道:“自然不会专门去抓,将来远洋商队路过那边,顺手抓几只就可以了。” “就和这次一样,本来是出使列国做做生意,顺便抓一些当地独有的动物。” 徐妙锦这才歉意的道:“原来如此,是我误会太孙了。” 朱雄英连忙道:“嗐,你我何需如此见外……” 然后他转移话题道:“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狮子呢。” 徐妙锦也说道:“我也是第一次见到呢,很威猛。” 陈景恪说道:“狮子是喜欢炎热偏干旱的气候,只有西域那边才适合生存。” “汉唐曾长期掌握西域,与极西之地诸国多有交流,西域藩属国曾进献过狮子。” “自唐中晚期以后,不复对西域的掌控,中原人就再没有见过这种猛兽了。” 朱雄英冷哼一声道:“早晚有一天我大明要重新掌握西域,让华夏的脚步再次踏入极西之地。” 这一次徐妙锦没有再说什么穷兵黩武之类的话,而是点头表示支持。 陈景恪朝蒋瓛看了一眼。 蒋瓛立即命周围站岗的人离远一点。 就在他犹豫要不要也离开的时候,陈景恪说道: “不是什么大秘密,蒋指挥使听听也无妨。” 蒋瓛这才恭敬的回来站好,心中也不禁好奇他们要说什么。 陈景恪这才说道:“过了年晋王和燕王准备主动出击,我以为这样做就是浪费兵力。” 见他们要谈正事,徐妙锦就放下望远镜,乖巧的站在朱雄英身旁。 朱雄英不解的道:“这不是之前就商量好的策略吗

相关推荐: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小怂包重生记(1v2)   归宿(H)   偏执狂   角色扮演家(高H)   她太投入(骨科gl)   老师,喘给我听   阴影帝国   人妻卖春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