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大要强,这就足够了。 朱元璋又问道:“还有什么建议,一并说了吧。”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内学士拥有票拟之权,就无法时时待在陛下身边以供咨询了。” “所以,有必要新设一个类似的职务。” “可以在内阁增加一个观政的职务,比如叫内阁行走什么的。” “陛下有比较器重的官员,一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任命,可以放在内阁当行走。” “如此既可以供陛下咨询疑难,也可以让他们就近观摩内阁学士处理政务增长经验。” “将来有合适机会,可以直接外放为官。” 朱元璋微微颔首道:“这个提议也不错,不过并不重要,你知道咱想听什么。” 陈景恪摊摊手道:“那我就真的没有什么建议了,内阁做到这一步,已经是我所能想象到的极限了。” 朱元璋见此也没有在追问,正如他所说,内阁到这一步确实已经足够完善了。 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实践。 之后几人又一起讨论了一下细节方面的问题。 比如内阁成员具体选那些人,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陷入党争耽误政事等等。 这种重要的机构制度问题,他们也只能自己讨论,不能交给别人。 这一讨论就到了半夜,连饭都是端进来凑合着吃的。 孙福几次过来提醒他们休息,被朱元璋给训斥走了。 最后还是将马皇后请过来,他们几个大老爷们才意犹未尽的去休息。 ----------------- 皇帝、太子召见军方代表,整整开了一天的会,自然是瞒不住人的。 大家都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 莫非是又要打仗? 可是太子不是才下令收缩兵力吗? 这么做简直就是在打自己的脸,不太可能。 有人脑洞大开,莫非是……退功臣? 本来只是随便说说,可越来越多的人却觉得,这就是真相。 大明已经基本扫清四夷,北元也被重创。 现在皇帝明显有意让位给太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功勋集团就成了太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皇帝在这个时候退功臣,给太子留下一个干净的政治环境,完全是有可能的。 想到这里,人心都沸腾了。 尤其是文官集团,简直是欣喜若狂。 勋贵集团退了,那就该轮到他们上位了啊。 然后,朱标就给了他们迎头痛击。 内阁改组。 内阁学士不再全部由文官担任,而是改成,军方出一人,司法选一人,计官选一人,监察出一人,税务一人,行政官员出二人。 并且永为定例。 第276章 朱标的五条措施 新内阁成员的构成一经公布,顿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军方、算学圈子等等非儒家群体,自然是非常开心,毕竟他们得到了好处。 但更多的还是幸灾乐祸,因为儒家倒霉了。 而文官集团则是义愤填膺。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司法、计官、监察等等,都是文官的一部分。 新内阁七名成员,只有一个是军方的代表,其他六个都是文官出身。 文官依然占据绝对优势,为何他们还要这么不满呢? 此事说来话长。 文官最早指的是从事行政事务的官员,与从事军事的武将相对应。 儒家传人可以当文官,法家也可以,道家、墨家、佛家都可以。 甚至兵家传人从事行政事务,也可以称之为文官。 宋朝时期,儒家彻底压倒百家,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尊儒术。 司法体系是儒家把控,计官体系也是儒家传人在担任,甚至军方也到处都充斥着儒家的人。 从此时起,文官就成了儒家官员的专属称呼。 唯一还能保持一点独立的兵家,也备受打压。 武将就算有机会转任文官,依然是武夫出身饱受歧视。 这一世因为陈景恪的出现,事情有了转机。 算学圈子的组建,再加上金钞局的出现,让计官挺直了胸膛做人。 关键是,儒家一开始想把算学踢出国子监的举动,把算学推向了对立面。 现在计官打内心里,并不把自己归于儒家的文官体系。 以前他们也自称文官,现在基本都称呼自己是计官。 虽然没有明说,但大家都知道,这是要和儒家的文官体系分道扬镳了。 司法系统虽然整体还是由儒家把控,可是现在科举有专门的明法科。 考试内容三成是儒家思想,七成是律法问题。 法家的思想逐渐开始抬头。 很多人或许会不理解,没有人宣扬法家思想,他怎么会抬头呢? 前面已经说过,大多数人都是研究谁就亲近谁。 现在想当司法官,就必须要参加明法科考试。 为了考高分,考生必然会去研究律法,乃至去研究法家精神。 研究的多了,自然就会亲近法家。 所以,法家思想抬头是早晚的事情,不需要谁刻意去宣扬。 如果朝廷阅卷的时候,稍稍偏向于法家思想一点,效果会更显著。 早晚有一天,儒家会失去对这一块的掌控。 至于兵家,现在是大明建国初期,勋贵集团力量最强势的时候。 而军方的代表,恰恰就是勋贵集团。 文官集团再强势,面对此时的勋贵集团也完全不够看。 宋朝时期,因为儒家独大形成的那张大网,已经出现了多道无法弥补的裂缝。 破碎只是早晚的事情。 朱标的新内阁构成,表面看是六个文官加一个武将,文官集团依然占据绝对优势。 但在儒家来看,完全就不是这么回事儿。 独属于儒家的蛋糕,被别人狠狠的切走了一大块。 更让他们难受的是,完全找不到反对的理由。 为何? 因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并不是政府机关。 皇帝有权力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秘书。 况且,秘书平时的工作就是给皇帝提供咨询,自然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 所以,尽管心不甘情不愿,他们也不得不接受了这个现实。 心里有多憋屈,可想而知。 陈景恪赞叹的道:“高,殿下真是高啊。我要是文官,我要憋死了。” 朱雄英嗤笑道:“别拍马屁了,他又听不到。再说这不是咱们商量好的事情吗,有什么高明的?” 陈景恪说道:“你就没想想,殿下为何先改组内阁,而不是先给内阁票拟之权?” 朱雄英又不蠢,马上就想到了其中的关系,于是点点头说道: “虽然不算多高明,但……算了,就算他高明吧。” 还是那句话,没有票拟之权的内阁,就是单纯的皇帝秘书。 虽然很重要,但远没有重要到让文官集团,豁出命和皇帝对着干的程度。 所以朱标调整内阁成员构成,文官集团纵使有意见,也不会真的说什么。 有了票拟权的内阁,那就是议政机构。 文官集团就是拼死也要维护自己的利益,绝对不可能如此轻易就同意调整成员的。 朱标的这一招很简单,很多聪明人都能想到,但是真的好用。 关键是他做的轻描淡写,如果不是知道他的真实打算,根本就猜不到背后还有这么深的算计。 事情到了这一步,朱标依然没有给内阁票拟权,而是先公布了内阁新制度。 更高明的是,他没有全部公布,而是只公布了一部分。 公布出来的规定包括,内阁学士永为五品,不得兼任等等。 至于驳斥权之类的,则是提都没有提。 看到新公布的规则,群臣都有些茫然了。 一个秘书机构,有必要搞这么多条条框框吗? 不过考虑到朱元璋废丞相之举,大家都以为这是朱标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于是也就没有多想。 只是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确实猜对了,这就是防范内阁坐大采取的措施。 只不过,防范的方向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 再之后,朱标就停止了对内阁的折腾,让群臣以为到此为止了。 朱雄英有些不解,为什么不继续改革了? 我还等着看热闹呢,你咋就停下了? 他就找到朱标,将自己的疑问问了出来。 朱标没有直接解释,而是笑了笑说道:“欲速则不达。” 朱雄英先是不解,等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就对陈景恪说道: “我爹真是老狐狸啊。” 知道全部布局的陈景恪,也不得不再次感叹朱标的沉稳。 群臣又不是傻子,此时给内阁票拟权,他们马上就能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儿。 察觉到自己上当的文管集团,不管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权力,都会反抗的。 到时候朝堂会乱,朱标和新内阁会被架在火上烤。 现在先缓一缓,过上几个月,等大家习惯了新内阁,再给他们票拟权。 就算文官反应过来,也已经晚了。 这就是朱标,做事谋而后动,徐徐而行。 这一点和朱元璋截然不同。 换成老朱,哪管文官集团是怎么想的,制定好计划之后马上就要推行。 谁敢反对,先看看自家的户口本够不够厚。 陈景恪之前的改革不可谓不激进,能如此顺利就施行,完全得益于老朱的强势。 父子俩的风格迥异,倒也不能说谁好谁坏。 老朱的风格更适合开创,重病当用猛药吗,但会带来一些混乱。 朱标的风格更适合大病之后的调理,虽然缓慢,但胜在稳定。 得知了朱标的打算,陈景恪也就不着急了。 他最不缺的就是时间,慢慢来呗。 接下来,他将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新军制的制定中去。 每天都出入五军都督府,和一群顶级勋贵混迹在一起。 因为军制课,让冯胜等人彻底了解了陈景恪的能力。 所以,现在他们完全将陈景恪当成了平等的存在来对待。 这一切都被其他人看在眼里,在惊讶之余,对陈景恪也更加的敬畏。 福清得知自家夫君竟然能和老一辈平等论交,别提多开心了。 因为无子产生的郁结之气,也被冲散了大半。 这完全就是意外之喜了,陈景恪也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此事了。 且说朝廷方面。 朱标没有在折腾内阁,却并没有消停,而是继续折腾起了军方。 上次他下令北部边疆收缩防线,以防守反击为主。 被群臣视为战略收缩的信号。 但仅仅只是这一条命令,还不足以证明这个猜测。 现在新的命令下来了。 往交趾委派了新的总督,全权负责交趾军政事务。 并命晋王朱棡率领大军回朝,只给交趾留下足够的防守力量。 这还不算完,接着又下令,除云南外其余地方皆收缩兵力,以防守为主。 又过了不久,再次下令将四边的多余军队抽调回来,只留下防守的兵力。 这一下,群臣终于肯定,大明要休养生息了。 文官自然是弹冠相庆,太子殿下果然是仁厚之君啊,能够体恤百姓。 军方对此自然颇有微词,甚至产生了危机感。 但徐达等人仅仅是一句话,就平息了所有的不满: “你们想不想轮休?想不想回家抱婆娘?” 于是,大多数将士们顿时老实了下来,毕竟这么多年没回过家,他们也想家了。 剩下一小撮战争狂,也掀不起什么风浪了。 陈景恪也不得不感慨,老婆孩子热炕头,对华夏人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啊。 对军队做过调整之后,朱标才开始转向内政。 一条条命令通过驿站传达向各州县。 主要是命令百官安抚百姓,劝课农桑。 其中最主要的有五条: 其一深化革新,之前的革新有很多地方执行的并不彻底,这次必须要贯彻到最基层。 为此,朱标命锦衣卫、御史台等机构出动,监察天下,督促各地改革。 还命吏部制定了考核标准,凡是新法推行不达标的地方,给予相应的处罚。 轻则训斥贬官,重则罢官入刑。 这带着杀气的命令,让百官心中一惊,想起了这位太子的真面目。 他的仁厚,完全是他爹衬托出来的啊。 原本因为太子掌权生出懈怠之心的官吏,连忙收起了小心思,做事小心了许多。 朱标的第二个举措,是关于流民的。 清查流民,能查到原籍的全部送回原籍,查不到原籍的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这也就是王朝初期,朝廷手里掌握着大量土地,才能做到的了。 第三个举措是关于民生的。 五岁以下的幼童,每年每人一只鸡。 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一只狗。 这一条的实际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为了体现君主的仁慈。 但接下来的一条就很重要了。 土地不超过五百亩,家中有六十岁老人要赡养的,可免一成田税。 有超过三名子女要养活的,亦可免一成田税。 如果既有老人,又有超过三名子女的,可累加减免两成田税。 这条措施一出天下沸腾。 百官和万民齐呼太子圣明。 朱标的仁厚之名,得到了天下公认。 陈景恪也不例外,对朱标心生敬意。 这一举措就是实打实的惠民政策啊,而且惠及的还是真正的普通百姓。 毕竟有五百亩田这个标准在。 很多人会说了,五百亩地那是大地主了好吧。 并不是。 在古代是轮耕的,一半的地种庄稼,一半的地休息恢复肥力。 五百亩地,实际产粮的只有二百五十亩。 而且当时的产量很低,良田的亩产也就两石左右。 除去成本和要缴纳的税还能剩下多少? 那时候五百亩地充其量算是富农。 真正的大地主,土地不是按亩计算的,而是按里计算的。 方圆几十上百里,一草一木都是人家的,这才是大地主。 总之,朱标的这个政策,真正惠及万民。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二十年大明的人口将要迎来爆炸式增长。 朱标的第四个举措是兴修水利。 元末战乱,导致很多水利设施被破坏,至今没有修复。 而且黄河改道和淮水重新梳理,也导致以前的水利设施无法使用,必须重新开挖。 以前没有那个时间,现在终于可以弄一下了。 第五条是垦荒令。 五年内无人耕种的土地则视为荒地,任何人都有权力去开垦。 新开垦的土地,五年内免除赋税。 这个举措遭到了官僚士大夫集团的强烈反对,就连勋贵集团都罕见的保留了意见。 很简单,拥有土地最多的就是他们。 因为找不到足够的人手耕种,大片的土地荒芜在那里。 当然,还有个原因是家里产业多,不在乎那点荒地。 可我在不在乎是一回事儿,被别人开垦又是另一回事儿。 他们自然不愿意看到这种情况的发生。 面对群臣的反对,朱标似乎早有准备,不慌不忙的将这条命令修改了一下。 鼓励百姓去开垦无主的荒地,有主的荒地不能动。 但与此同时他还下达了一条政令,要求官僚勋贵群体,尽快将自己的荒地开垦出来。 如果地太多种不过来,可以转卖给朝廷。 群臣哪还不知道,这才是太子的本意,自己等人被骗了。 不过知道也晚了,之前已经反对过一次,现在再反对就是不给太子面子了。 只能捏着鼻子接受了命令。 要么想办法弄人过来开垦自家的荒地,要么只能将一些荒地卖给朝廷。 只是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大明出现了很多昆仑奴以及日本奴。 都是被大地主买来种地的。 日本奴听名字就知道,是从日本买来的奴隶。 昆仑奴这个名字来源于唐朝,是对黑人奴隶的称呼。 但大明的昆仑奴并不是黑人,而是东南亚以及天竺那里的人,因为皮肤黑被取名昆仑奴。 这事一度让陈景恪很头疼,想了很多办法才解决。 当然,这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朱标的这五条举措一出,基本确定了接下来几年大明的政策走向。 各个衙门机构开始重新调整工作重点,以配合新政。 而也就在这时,军方似乎不甘寂寞一般,拿出了早就准备好的预备役法案。 第277章 海盗代表自由? “终于完成了。”陈景恪长出了口气,高兴的说道。 其他人也差不多都是如此,这三个月实在太辛苦了,比打仗都累。 徐达笑道:“诸位辛苦了,为了犒劳诸位,今日我请大家喝酒。” 平日里大家没少让他请客吃饭,今日众人却一改常态。 冯胜摇头道:“谁稀罕你的酒,别想再占用我的时间,我要回家好好睡一觉。” 蓝玉也表示没空,要回家看儿子:“天天早出晚归,儿子都不和我亲了。” 陈景恪看的有趣,这颇有点前世社畜反对公司聚餐一样。 说起来是福利,实际上就是变着花样侵占我的休息时间,谁稀罕你那顿饭是咋的。 徐达假装生气道:“这点薄面都不给是吧,好好好,以后想让我请都没机会了。” “哈哈……”众人哄然大笑。 这一次制定新军制,着实拉近了大家的关系。 主要是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关系反而比较好处。 笑过之后,傅有德说道:“现在怎么办?给陛下审核过后就颁布实施吗?” 汤和迟疑的道:“现在太子那边大动作不断,此时推行新军制,不会有什么问题吧?要不再等等?” 冯胜说道:“宜早不宜迟,不能再等了。” 蓝玉也说道:“最近两年没有大的战事,是最好的改制时期,再往后拖就不好说了。” 徐达颔首道:“殿下的革新比较温和,且主要内容是休养生息,并不影响军制变革。” 关键朱标的举措还都是长期政策,不是短时间就能结束的。 深化革新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成效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垦荒令,这个政策可以延续数十年之久。 反倒是安抚流民、减免赋税更加简单一些。 前两年才刚刚清查过人口,流民本就不多。 而且朝廷还给出了特别宽松的政策,可以就地落户分配土地。 有这个政策在,所有麻烦问题就都解决了。 减免赋税这个看起来比较麻烦。 赡养老人和抚养超过三名子女的,减免一到两成赋税。 问题在于,以古代的效率很难准确的掌握人口情况。 而且还有很多事情,是理不清的。 比如家里有四五个子女,轮流赡养老人的,这个怎么算? 所以,在实际执行中很难落实。 然而人最擅长的就是偷懒。 人口情况不好掌握,那干脆就不看人口,只看土地。 五百亩地以下的,自己报人数,报上来就给你减税。 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所有五百亩地以下的人家,都能减税。 当然了,主要还是看上面的意思。 如果上面也支持,那下面必然会是这个结果。 朱标是什么意见呢? 他自然是默许的,或者说这就是他的本意。 给百姓减税。 然而,减税要有合适的理由。 没有理由随意减,就是君主带头破坏税法。 于是,就想了这个法子。 鼓励世人赡养老人、抚养孩子,这本身就是很正统的理由。 用这个理由减税,完全符合当时的规矩。 而且朱标只想给小门小户减田税,并不准备给大地主减。 这就更麻烦了,田税是统一的,区别对待就是破坏律法。 会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给五百亩地以下的人减,也是正当理由,因为他们穷呗。 你们大地主阶级赡养父母养活孩子,还需要国家补助吗? 如果需要就给我说,我也给你们免。 你看有几个大地主敢站出来。 脸还要不要了? 可以说,这件事情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朱标的个人风格。 通过各种迂回来达成目标。 换成朱元璋,是肯定不会这么麻烦的。 但朱标的方法有个好处,不会造成太大的动荡,也不会引起反弹。 一切都显得自然而然。 这也是为什么朱标推出了如此多的举措,社会依然平静的原因。 听过徐达的分析,众人也都深以为然。 现在确实是最适合军改的时候,不能继续拖延下去了。 于是大家一致决定,上奏朝廷,改。 这时,徐达看向陈景恪,问出了一个问题: “景恪,文明治军之事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起身郑重的说道: “文明治军关系着帝国计划,势在必行。” 本来众人对文明治军很不以为然,但是听到帝国计划,表情就凝重起来。 他们已经不是第一次听到这个计划了。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却知道事关大明未来发展方向。 如果文明治军和此事有关,那就不得不重视起来了。 蓝玉皱眉说道:“这个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和文明治军又有什么关系?” 众人目光都看向陈景恪,他们也很好奇。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诸位,具体是什么我不能告诉你们。” “但此计划已经得到陛下、殿下和太孙的认同。” “大明未来的根本战略,就是帝国计划。” “一旦计划成功,大明将会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 见很多人都露出不以为然的表情,他强调道: “太孙的评价是,能够和这个计划媲美的历史大事件,只有三个。” “黄帝登基,大禹建立夏朝,秦始皇一统天下。” “这个评价得到了陛下和殿下的一致赞同。” “嘶。”众人都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自从《华夏简史》问世,这三个大事件就被拔高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 标志着华夏文明的三次重大转折,也是三个全新大时代的开端。 帝国计划能和这三个大事件相提并论,可见是多么的重要。 陈景恪面容严肃的道:“谁阻挠这个计划,最轻也是黯然离开舞台的中央。” 众人不禁心头一颤,再也不敢有一丝轻视。 他们可不觉得这是在吓唬人,老朱的手段他们比谁都清楚。 别看现在一团和气,谁敢成为国家的阻碍,会被毫不留情的清除。 陈景恪见震慑住众人,表情舒缓了许多,说道: “但是诸位请放心,如果将帝国计划比作一艘船,那这艘船有足够的位置可以容纳下所有人。” “船上的每一个人,都能获得足够的好处。” 众人的表情好看了不少,只要新计划能确保他们的利益就好。 他们没有怀疑陈景恪的话,因为朱元璋一直在想办法捆绑勋贵。 如果帝国计划没有勋贵的位置,老朱对他们就不是拉拢而是清除了。 蓝玉大笑道:“我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我只知道我的富贵是陛下给的。” “陛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上刀山下火海,绝不皱一下眉头。” 其他人也纷纷表态,坚决拥护陛下,贯彻执行朝廷的所有决策。 不就是文明治军吗,我们支持。 徐达趁机说道:“如此最好,我提议由梁国公主持文明治军之事,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哪个不是老狐狸,自然明白他的打算。 以蓝玉和陈景恪的私人关系,他必然会不打折扣的执行计划。 但更让大家惊讶的是,徐达自己表露出来的态度。 他竟然也支持文明治军计划? 否则为何会主动提起此事,又为何要提议让蓝玉负责? 太奇怪了。 莫非他知道帝国计划的内容? 想到徐达的身份,众人愈发肯定了这个猜测。 他肯定知道了点什么。 然后众人的想法就变了。 连徐达这么谨慎的人都支持,可见文明治军计划真的很重要。 看来必须要将此事重视起来了。 但凡换一个人,他们定然会嫉妒会不满,凭什么他比我们知道的多? 这个人是徐达,大家就觉得理所应当了。 军方第一人,太孙的准岳父。 他比大家知道的多一些,是很正常的事情。 蓝玉知道的比众人多一点,不过他自然不会说出来。 见徐达真的提议由他来负责此事,虽然很无奈,但还是表示,如果朝廷将此事交给他,他会用心去做的。 事情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陈景恪见徐达如此为他铺路,自然非常感激。 心中暗暗决定,将来一定好好回报徐家。 之后徐达作为军方的代表,将新军制呈送给了朱元璋和朱标。 朱元璋没有直接发表意见,而是先问陈景恪道: “你给咱说说,文明治军和帝国计划有何关系?” 显然,那一番对话他早就知道了。 陈景恪说道:“陛下应当看过《马六甲海盗》,可还记得,书里称海盗代表着自由,朝廷水师代表着压迫?” 朱元璋想了想说道:“确实有这样的记载,那不是海盗用来美化自己的吗?” 陈景恪说道:“不全是,在第二部里会对此事做出解释。” “海盗来自各个地方,登船之后会抛弃岸上的身份,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谁有能力谁就是老大,劫掠的财物按照贡献大小分配。” “如果一艘船待遇不公,大家就会找机会投靠别的海盗船。” “没了船员,海盗头子就算再有能力也没用。” “所以海盗头子必须想办法维护相对的平等和自由。” “海军则不一样,有着森严的等级。” “在船上大家是上下级关系,下了船也一样是上下级关系。” “普通士兵是不敢反抗逃走的,因为他们在岸上的家人就是人质。” “所以,水师内部充满了压迫和剥削。” “上级可以肆意欺凌侮辱甚至残害下级。” “所以,海盗代表的是自由,而水师代表的是压迫。” 朱元璋嗤笑道:“荒谬,你是没见过真正的海盗是什么样子的吧?” 陈景恪却叹道:“陛下,倭寇的内部情况与此非常相似。” “日本的等级更加森严,可上船当了倭寇,即便是贵族也会收敛自己的傲气,不会肆意欺凌奴隶出身的同伙。” “我还打听过西方的情况,那边的海盗也大致如此。” “大明沿岸的海盗之所以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的家人,被海盗头子控制住了。” “但现在情况变了,大明开海之后海贸繁华,必然会有很多人选择铤而走险。” “海盗来自天南海北,孤身一人进入海洋。” “上了船是伙伴,下了船谁都不认识谁。” “海盗头子没有家属当人质,靠什么来控制船员?” “以后的海盗,也会慢慢演变成我说的情况。” 朱元
相关推荐:
穿越后我被阴鸷帝王标记了
缠绵星洲(1v1虐爱)
小怂包重生记(1v2)
归宿(H)
偏执狂
角色扮演家(高H)
她太投入(骨科gl)
老师,喘给我听
阴影帝国
人妻卖春物语